岩茶焙火,去水提香!

发布时间 : 2019-11-12
焙火乌龙茶 焙香乌龙茶 乌龙茶焙火

【www.cy316.com - 焙火乌龙茶】

现今的岩茶焙火,主要分电焙和炭焙。电焙有量化的烘干机与少量用的电焙笼两种。炭焙所使用的炭,则是使用荔枝炭。不论电焙或炭焙都是工具,关键还是取决于焙茶师傅的功力。

焙火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半发酵的乌龙茶,对焙茶老道的师傅而言,讲究“看茶焙茶”。焙茶师傅首先必须掌握茶叶的本质,然后掌握焙火的时间与温度曲线。焙火的目的有二:一是降低水分,二是提香。

目的之一的降低水分,是为了长时间保存。杀青,是第一道焙火。杀青中不论是“蒸青”或还是“炒青”,为的是以高温让叶脉停止发酵。干燥,则是第二道火功,让水分蒸发掉。讲究的焙茶,要“文火慢炖”以慢工出细活。施以低温,分不同阶段焙火,因为茶叶内蕴含的水分要逐步去除,切勿用高火导致急火攻心,造成茶叶炭化后活性尽失。有的时候因为前两道火焙得不到位,而让未焙干的茶青过几年后吐出水气,或者存放不当而受潮,则必须施以第三道火。

目的之二的提香,在杀青得宜的前提下,于不同温度与时间点,香气将不断变化。杀青如果不完全,则仍会有湿气藏于叶片,焙火时叶片将难以入火,提香难以体现。杀青完全的情形下,茶叶在焙火时随着时间推移与温度的变化,香气逐步发生转变。例如,知名凤凰单丛的名声,来自于它超过一百种的主要香型,而焙火过程因为时间轴的不同,往往在不同的时间点与温度,会散发不同的花香或香型。

延伸阅读

武夷岩茶的焙火程度与品质特征


历来就有“南做青,北烘焙”的说法,武夷岩茶令人一饮难忘的特有香韵和茶汤口感风韵与焙火紧密相关。

武夷岩茶可根据焙火的程度分为轻火、中火和重火不同火功的产品。所谓焙火程度(火功)系指焙火时间的长短及温度的高低综合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结果。

岩茶焙火时间一般为6—12h温度80—120℃,实际加工过程中根据焙火的时间和温度高低其火功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

岩茶加工过程只经过走水焙或吃火时间太短温度太低(低于60℃),造成岩茶火功欠缺。欠火岩茶外形色泽偏绿,手捻干茶成片状或颗粒状;香气多为青香,细嗅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杂味;滋味欠醇和带苦涩味;汤色黄绿,为岩茶不合格的火功。

轻火

轻火岩茶焙火时温度较低(80—90"C),时间较短(3—4h),所以火功较低。轻火岩茶具有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品种特征明显,但韵味稍弱;汤色金黄或黄色,稍淡;叶底三红七绿,鲜活;这种岩茶不耐贮藏,容易出现“返青现象”。其适合于刚接触岩茶饮茶者。

中火

中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90—100℃),时间(4—6h),中火岩茶香气浓郁,带花果蜜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顺滑,耐泡,岩韵显;汤色橙黄;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品质耐贮藏。当前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中火岩茶。

足火

足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20℃),时间(6-12h)。传统岩茶火功一般掌握足火,其火功较高。如水仙等传统品质,干茶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浓厚,耐泡;汤色橙黄明亮;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茶叶耐泡耐贮藏。

高火

高火岩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40℃),时间(8—12h)。低档岩茶为了掩盖苦涩等不良气味采用高温长时烘焙。其干茶色泽呈深褐色,香气为焦糖香;味浓耐泡;茶汤深橙黄色;叶底硬挺暗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病火

病火即焙火时温度太高(温度超过160℃)或吃火太急。造成茶叶带焦味,汤色黄黑色,叶底不见三红七绿,部分或全部碳化。品质劣变不宜饮用。总之,武夷岩茶烘焙方式多,技术性强,与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密切相关。必须根据烘焙方式,茶树品种,茶叶产地,茶叶品质等灵活掌握烘焙温度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焙火的最佳效果。

焙火在岩茶工艺中的作用有哪些?


7月的到来,武夷岩茶精制进入最后阶段。

焙火,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香气和韵味的关键工艺,也是武夷岩茶锻造的最后一道工艺。

至此,武夷岩茶完成从一片青叶到一泡成茶的蜕变。

一、焙火的作用

历史上,岩茶焙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过去焙火时,要计算岩茶到达销区的路途时间和销茶时间,决定火候的处理程度。若新茶到达销区上市时,火功刚好退尽,茶叶销完还未返青,那么这种火功就是处理的最好的。

目前来看,焙火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蒸发水分,延长保质期

茶叶由于本身结构疏松,并且许多内含成分多带有羟基等亲水基团,因而茶叶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茶叶水分达到一定程度后,霉菌开始出现,茶叶会逐渐发霉变质,进而失去饮用价值。

2、杀菌,降低农残

茶叶中存有微生物,包括霉菌、蘑菇菌和酵母菌等。霉菌是茶叶霉变侵污的标志。一般在160℃以上可杀灭霉菌。另外,含有农药残留的茶叶,也可通过用高温促使降解和挥发,减少残留。

3、调和拼配原料

茶叶拼配原料经过烘干,可使各品种、各路茶香味归一,起拌匀调和作用。

4、增固香味,改变品质

初制茶中常常伴有臭青味、苦味以及储藏不当而带来的的异杂味和陈味,所以通过一定温度的焙火,能使茶叶滋味变得纯正,增加新鲜感,恢复火香。

5、增进香色和熟感,满足销区不同口味

岩茶讲究“文火慢焙”,求其火候足而不露,用以衬托岩韵。

二、焙火的原理

有资料显示,木炭因为其独特的结构,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能自动调节湿度,对硫化物、氢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学物质起到吸收、分解异味和消臭作用。其产生的负离子有穿透能力,能净化空气,改善空气品质。木炭放射出的远红外线,能使物体产生微热。传统古法炭焙的茶品质远远优于现代机焙的茶。

就目前掌握的生化知识来看,焙火过程的主要原理包括:

1、脱水糖化作用(熟化)

岩茶焙火时可使糖类、氨基酸、果胶质都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故有焦糖香、蜜糖香等。

2、异构化作用

烘培的热力,使带青气的低沸点物质大部分挥发散失,并使儿茶素产生异构体,增加游离型儿茶素及反型青叶醇含量,此反应可以弥补前期工艺的一些缺陷,使口感更佳。

3、氧化作用

岩茶焙火促使儿茶素、醛类、醇类氧化分解与氨基酸结合成为新鲜香气,形成新的工艺香。热力促使茶色素氧化转化,对成茶色泽、叶底和汤色浓度起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在足火最后几分钟不能缺氧,茶叶出烘后应及时通风摊凉,保证供氧充足,摊凉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引起水闷味和香气大量散失失鲜。

4、后熟作用

从茶叶烘干趁热装箱,直至品质未出现陈味之前这段过程称之“后熟作用”。后熟作用的好坏与茶叶含水量、储藏条件和茶中有效化学成分变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为取得的良好后熟效果,茶叶入储藏含水量掌握在6%-8%为最佳。

三、焙火的技术要求

火候,实际是指使茶叶内产生热物理化学作用的程度。

火候能影响干茶外形、色泽、汤色、叶底以及耐泡度。火候掌握适当可以弥补茶叶品质某些不足,掌握不当则会降低岩茶品质,甚至变成焦味等,因此高明的焙茶师可以利用焙火技术将茶叶的品质提高一个档次。特殊品种的茶叶,火候掌握恰当,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

焙火原则:

茶叶烘焙以“文火慢炖”为好。茶叶越高级越需文火低温长焙,低档茶和茶头可适当提高温度。炭炉刚生火时,炉温高且生杂味,常用来焙茶头及低档茶,中期炉温较低且平稳,用来焙高档茶。火温过高,茶叶芳香油挥发过多。固定作用减弱,香气降低,同时热化作用过激,一些可溶性物质会转化成不溶性物质,轻则使茶叶外形色泽枯暗,茶汤滋味变淡,重则产生焦味失香。

实践证明,茶叶的蜜糖香及其他一些香气的形成,常产生于低温长焙过程,低温烘焙还有促进糖的焦化作用,产生麦芽糖的香味。

火味能掩盖岩茶的很多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品饮岩茶时也不是焙火程度越高越好,最佳状况应该是有火功香而没有火气和火味。

焙火程度低的岩茶,外观偏黄绿,香气高飘,滋味清爽,茶汤偏黄,有时带浑(足火后转清澈),叶底偏亮。焙火程度高时,香气馥郁悠长,滋味醇滑,汤色偏橙红清亮,叶底偏暗。

四、焙火的程度

焙火程度的高低要根据茶叶基本特性、销区习惯和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来掌握。

在茶叶基本特征方面,火候的掌握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发酵程度、不同等级、不同含水量而有区别,原料粗细不同、新旧茶不同火候轻重程度亦不同,通常内质越好的茶越耐焙。

传统岩茶工艺里面复焙俗称“足火”,焙火的最基本要求是看茶焙火,也就是让茶吃透火,对于传统的正岩茶来讲,吃透火的标志就是出现“蛤蟆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