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功夫茶怎么洗茶】
说到工夫茶,很多人会想到工夫红茶或者潮汕工夫茶,但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工夫茶,难道是茶叶的品种叫工夫?那么,今天就来说说什么是工夫茶。
一般来说,工夫是指做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细致、精微、讲究的意思,或者指在某方面获得的造诣本领。
红茶 工夫茶
在红茶里,工夫茶是精制红茶的一种。因初制、精制过程中加工十分精细,下的工夫十分深刻,所以叫工夫茶,即工夫红茶。
在清代时,工夫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wWw.CY316.cOM
而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也写到: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茶”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三大类。其中,工夫红茶有闽红工夫、祁红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潮汕 工夫茶
这里的工夫茶,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还有技巧,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在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品饮工夫茶是很出名的风俗。
最早记载品饮工夫茶的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这篇短文从茶叶、茶具到择水,火候,与闽南粤东的工夫茶十分接近。
工夫茶泡法,是流传于民间的饮茶习惯,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融入了精神、礼仪、沏泡技艺等多种元素的文化。
精选阅读
关于潮汕功夫茶茶艺,你懂多少?
对潮汕人来说,要冲泡一壶功夫茶,从选茶到品茶需要经历八个最基本的步骤,分别是:
1.白鹤沐浴(洗杯)
用开水洁具,同时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
2.乌龙入宫(落茶)
分开粗细不同的茶叶,把最粗的茶叶放在壶底和滴嘴处,细末茶叶放在中层,然后将剩余的粗叶放在最上面。
3.悬壶高冲(冲茶)
对潮汕人来说,开水初沸时是最好的冲茶时间,这时的水冒的泡泡犹如鱼眼大小,被称为“鱼目水珠”。
倒水的时候要“高冲”,让开水从茶壶边缘冲入,使茶叶转动,香味飘出。冲茶过程中,不能直接将水注入壶心,因为这样容易把茶烫熟,也不利于茶叶香气的完美释放。
4.春风拂面(刮沫)
第一遍冲茶时茶叶上面有开水泡洗出来的白色泡沫,要用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洁净,这也是一个再次洗干净茶叶的过程。
潮汕有句俗话是“头过脚惜,二过茶叶”。
这是因为,以前在制作茶叶时,人工用脚踩制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制茶环节,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第一遍茶泡出来的是踩制茶叶时留下的脚汗味,不能喝。只有第二泡泡出来的茶叶,才是茶叶原本的味道。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制茶工艺也有所升级,现代茶叶多是纯机器制茶,但以前的传统习惯,潮汕人一直沿用至今。
5.关公巡城(倒茶)
将茶泡一分钟后把茶水均匀来回地注入各茶杯,不能一次倒满一杯,因为茶越接近瓯底越浓,所以要保持每杯茶浓淡一致,不能“厚此薄彼”。
倒茶的时候讲究“低筛”,即把茶壶嘴或瓯底边缘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来倒茶,不使茶水冒泡,这一环节叫“关公巡城”。
6.韩信点兵(点茶)
茶水接近瓯底的时候最浓,要一个杯里滴上一滴,一视同仁,每个杯都要点到,使每杯茶色均匀,这个环节叫“韩信点兵”。
7.赏色嗅香(嗅香)
茶冲好后不能马上喝,要先把茶端至眼前,仔细欣赏茶色,再将茶杯端近鼻尖,闻一闻天然的茶香。
8.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后尝其味。喝潮汕功夫茶,要讲究小口品味,品茶之意不在于解渴,而在于品茶之香。
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
一个合格的潮汕人,必须具备基本的冲泡讲究。据传闻,在潮汕,岳父选女婿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女婿会不会泡功夫茶,现在看来,也是很严格了!
潮汕功夫茶,为什么是三个杯子?
很多外地人到潮汕,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茶具,都有一个相同的疑惑:“潮汕功夫茶,为什么是三个杯子?”
其实,三个杯子有多种解释。
最常见的解释是,潮汕功夫茶所常用的茶具一般都是小巧精致的孟臣壶,每壶的容量大约能盛到三茶杯左右。不会多上多少,也不会少上多少,所以三杯是最适合不过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习俗源自“茶三酒四铁桃二”俚语,(铁桃是潮汕话换成普通话就是游玩的意思)。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喝酒四人适合,旅游二人最佳,而喝茶以三人为适宜,(为何是三人,这是有一解释是以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意的说法)既然是三人为适宜,自然是以三杯为最佳。
可是,有时明明不止三人或是少于三人,却为何依旧要执于用三个杯子呢?
原来功夫茶,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所谓“和、敬”乃茶德,陆羽《茶经﹒六之饮》云:“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差额品茶法”,其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
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于是,当每轮茶冲毕,总有一位以上的客人要轮空。
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主人要让客人,小辈必敬长辈,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矩。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
在潮汕,主人斟好茶后,都会抬右手请客人先喝,然后客人也说“请”,最后大家才共饮,这就是潮汕一直以来的谦让品性。
三个茶杯并围一起,也形成一个“品”字,有“品茶,品德,品生人的含意”也凸显潮汕人注重品德,在乎人品。
潮汕人喝功夫茶用三个杯子,也体现了潮汕人希望家庭稳固。一起喝茶的亲朋好友关系能够一直稳如泰山,团结一气的含意。
现在,潮汕功夫茶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早已成为潮汕人的重要标志了。
很多到潮汕游玩的朋友们,或许语言不通,但只要端坐在茶桌前,凝视那些古色古香的茶具,烹茗闲坐,啜饮聊天,便能在和潮汕人的交谈中,感受到潮汕人的热情好客,体会到潮汕茶文化的奥妙。
关于功夫茶的冲茶方法
功夫茶的烹茶冲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
第二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
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第五刮沫: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关于茶梗,你知道多少?
一般而言茶梗都是丢弃不用的。事实上,茶梗并非一无是处。
什么是
茶梗?
茶梗,是指茶叶的叶梗。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解释。而这里所谓的“茶梗”,则特指从成品茶上拣下的叶梗,最常见的是铁观音茶梗,也有人称茶枝。
一直以来,茶人没有饮用茶梗的习惯。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转移到叶芽中,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尽管茶梗营养成分有限,但如今也有茶人开始享用茶梗,并美其名“煮茶梗的茶艺”。
茶梗的多少和茶叶种类有关。一般而言,绿茶、黄茶、红茶基本不含有茶梗,因为对绿茶来说,一般都是采摘嫩叶,嫩叶中极少有茶梗。当然也不排除因为机器采摘而没有将茶梗挑干净的情况。而白茶(寿眉、老白茶)、乌龙茶、普洱茶的采摘标准中,有时需要的是较为成熟的鲜叶,所以在这几类茶里,茶梗的存在是很正常的现象。
茶梗作为鲜叶的营养传导器官,含有较高的糖分,所以在拼配普洱茶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放入茶梗。
茶梗
对茶叶品质形成的作用
茶梗和茶叶一起制作,和茶梗本身的性质有关。事实上,茶梗对于茶叶品质的形成有着自己的作用。
1
茶梗方便茶的发酵转化
茶梗硬度较硬,方便黑砖茶等砖茶压制成型。茶梗和茶叶的硬度和形状不同,导致茶砖中空隙较大,方便空气的流动,有利于黑茶、普洱茶等的发酵。而对于茯砖茶来说,一定的含梗量还可以增强透气性,有利于金花(冠突散囊菌)的生长和繁殖,因为冠突散囊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茶梗在白茶饼的转化方面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定量的茶梗,能增加饼身内空隙,保证氧气充足,有利于茶饼内部的转化。使茶饼的转化更为彻底。
乌龙茶的发酵也需要茶梗的参与,以铁观音为例。铁观音制作过程中的做青是茶叶发酵的重要阶段,此过程中茶青叶面细胞继续保持活性,同时,叶面也会进行蒸腾作用,散发大量水分带走茶叶发酵所产生的热量,形成的拉力使茶梗水分通过木质部从叶脉向叶肉组织输送,保持叶片不容易干焦,维持茶叶的发酵氧化进程。经过一夜的发酵,茶枝和叶子交流水分,带梗的毛茶能促进了发酵,做出来的茶叶才会有好的品质。
2
茶梗能提升茶的香味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
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所以,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3
茶梗能让茶更有营养
根据茶学专家的研究,采摘的嫩茎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香气物质、茶多糖,其含量远大于芽叶中的含量,特别是其中的茶氨酸,嫩梗的含量比芽叶高1-3倍。这主要是由于茶氨酸在根部合成,经木质部输送到地上部分之后,一部分产生谷氨酸参与茶树氮代谢,另一部分在新梢中积累,所以嫩梗中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含量高。
茶梗
的功效和妙用
茶梗中含有大量的茶多糖、木质素和纤维素,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降血糖等作用,不少人还将茶梗作为糖尿病食疗中重要的用材。
专家表示,茶叶的营养及精华就在于茶叶梗和叶片,每天食用6克茶叶梗,可以很好地预防衰老和防辐射,一定程度上茶梗还具有一些预防疾病的功效。
关于泡茶用水你知道多少?
水是茶的载体,用好水泡茶,才能闻到茶的清香,尝到茶的甘醇,赏玩茶汤的美好色泽。
茶水介绍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叶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说:“山水上,河水中,井水下。”意思就是明确指出用来泡茶的水,以山中流出的山泉水为最佳。
宋徽宗品水观点是,“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汙,虽轻甘无取。”(赵佶《大观茶论》)在他看来,水清轻甘洁为美。
综合古人评水观点,所依据标准不外乎两条,一是水质,即要求水轻、清、活;二是水味,即无味,冷冽。现代总结出评水要点就是轻清活冽
泡茶用水特点
轻
水以轻为好。古人所说的水之轻、重,和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软水、硬水有相似之处。
现代科学认为,每升水含有八毫克以上钙镁离子的称为硬水,反之为软水。
实践证明,用软水泡茶,茶汤的色、香、味三者也是俱佳,用硬水泡茶,则茶汤变色,香、味也大减。
渔沣山泉水钙成份4-10mg/L,镁成份1.4-6.8mg/L(见配料表及检测报告),与轻水之要求完全吻合。
清
清是对饮用水最基本的要求。清,即要求水质无色透明,洁净,无悬浮物。
(为鉴别水是否清洁,古人还发明“试水法”。明末屠本畯在《著芨》中欲引泰西熊三拔“试水法试清”条说,
水置白瓷器中,白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视日光下水中若有尘埃氤氲如游气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其澄澈底。)
这一点,市面上只要是严格有出厂标准的饮用水基本都能做到。
活水
活
活,指泡茶所用的水不能是死水,不是静止的,水贵鲜活。“泉不流者,食之有害。
洌
冽,意为寒、冷。“寒,冽也,冻也,覆冰之貌”,“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国艺新(煮泉小品·清寒》)。
寒冷的水尤其以雪中泉水为佳。
时至今天,普通百姓家中凡是达到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的生活饮用水,都可作为泡茶用水。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丕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硬度不高于25度,毒理学细菌指标项指标均符合标准。
对于泡茶用水如文中所讲的更高追求,那是茶道,是另一种境界,我们会在其它文中详细介绍。
渔沣泡茶专用水,源自长白山原始森林,水质轻、清、活;水味,无味,冷冽,是泡茶用水之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