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茶记】好岩茶 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岩茶是红茶 乌龙茶岩茶 岩茶乌龙茶

【www.cy316.com - 岩茶是红茶】

选择一泡好的岩茶,大致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窥探:

1、好山场是好茶的明星标签;

2、好工艺是好茶的重要保障;

3、好口感是好茶的终极目标。

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山场”,就是茶叶的出身地,是一泡好茶的品质保证。山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点的微域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上。可以说,任何一种茶都深受山场的影响,只是相比之下,没有武夷岩茶那么大而已。优越的出身意味着厚实的底子,这一点上,恐怕是半岩、洲茶地区无法与正岩匹敌的。

每一份好茶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只是山场,从茶树品种到制茶、再到泡茶的人和水,每一道茶都要经历三个半师傅,才能得到最好的展现。在武夷山,要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看人做茶,太多的变化的因素,导致了做茶成为了一件极其艰辛又充满未知的刺激的事情。

好喝的茶可以长期存放

岩茶的香,除品种外主要源于工艺,青叶在制茶师傅的手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效果,幻化出复杂而又迷人的重重香气。武夷山各处独特的小气候又使得茶叶生长带有特定的山场味。

许多岩茶品种,在香气上仅有零点零几分的差异,就连资深茶师也有可能看走眼、拿捏不准,也有个人喜好掺杂其中。仅从香气就能辨别出是哪个品种,实在是不靠谱。每个人的味觉不同,对于香气的敏感度不一样,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喝到相同的感觉。

做到干净、水要走透就是一款合格的茶。香的东西容易过期,而好喝的岩茶可以长期存放。香气高的茶叶容易涩,含水量高,茶是拿来喝的,更要重视口感,水走透了,茶性才会更稳定,也更有利于后期加工。

所以,传统的岩茶在刚加工好时反尔不好喝,而高香的茶叶大都不易存放。做透的茶更容易冲泡,也更适合长期存放。

拼配比初制更难

拼配在武夷岩茶中属于每一个茶厂、茶师的独门绝技,不外传。

作为商品销售的茶,品质稳定是必须的,但是众多树种,各类香型要做出量来几乎是不现实的,拼配是不得已的选择。

只有茶性相容的茶,才够相互拼配,拼配考验的是功力,要做到通过拼配让品质稳定的茶叶总体提升,让茶的香气保持、苦涩成份没有了,让茶与茶相互弥补。

粗老的茶叶香气好,嫩的茶叶滋味浓,会泡茶的人都是粗细结合,搭配来泡,茶叶的拼配也是这样,能做好一款茶的拼配,确实独门绝技,功夫了得。

Cy316.com延伸阅读

【学茶记】普洱茶的“水路”是哪一路?


水路是普洱茶品饮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水路细”是指茶水清甜,且单薄、“水路好”,应该是无燥干感,水在舌和喉之间润,生津回甘好。”诸如此类等等。

对水路的观点与理解不一,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纯属广东俚语,“水路”即指汤感,意为茶水的路数、路子,“细”相对于“粗”,粤语中尤指细腻、精巧,引申为评茶术语即指“甜滑、厚润、不显粗涩也”。

以上说法,有对的,有模糊的,也有错的,那什么是水路呢?应该怎么去理解和表述?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对水路的表述

水路是一个民间品饮的通俗用语,没有官方的定义标准,但在一些评茶标准的审评术一般对水路的表述用:细、细致、粗、较粗等用词。水路是水性这方面的概念,跟汤感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水路的“粗”与“细”

普洱茶的水路,指饮茶过程中茶汤流过口腔和喉咙的感觉。区别于汤感的是,水路指的是一种动态的感觉,通常以粗、细区分。用绸缎和粗麻拖拽过人的皮肤,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将这种感觉类比到茶汤流经口腔和喉咙时,前者为细,后者为粗。

水路的粗、细除了与制作工艺有关,与茶青的嫩度和茶种也有关。

水路跟厚、薄、回甘是否有关

普洱茶的厚、薄对水路有影响,但这些概念的表述是属于普洱茶品饮汤感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普洱茶的回甘跟水路没有直接关系,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也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相关混淆概念的区分

1、“水很杂”的区分:杂是将其归类到“嗅觉”里的,通常令人感到“杂”的茶是因为气味,而气味杂的茶则通常水路会显得比较粗,所以大家习惯了说“粗杂”,其实,若是再细分的话,“粗”归于水路,而“杂”则应归于嗅觉。

2、“水路持久绵长”:“持久”、“绵长”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3、“水路宽广”:个人认为“宽广”是属于协调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4、“水路饱足浑厚”:“饱足浑厚”一般指的是汤感厚度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可以改成“茶水饱足浑厚”来形容茶汤的厚度。

一款好喝的普洱新茶产品是怎样炼成的?


全民饮茶热潮,普洱茶也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老茶贵且难得,加上中期茶不便宜且难以辨别优劣,好喝的新茶自然成了大众所求。那么,一款好喝的普洱新茶是怎样炼成的呢?

茶叶原料是基础

一款好喝的普洱茶首先得有好的原料为底,虽然好的原料不一定就会是好茶,但原料因素非常关键。不管这款新茶原料使用的是易武茶料还是大班章茶料、用的是古树茶纯料还是台地茶原料、用的是春茶底子还是秋茶鲜叶,笔者想说的是,真实明确的原料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加客观地评判一款新茶的优劣品质。

如果消费者购买了100元号称是老班章的七子饼,估且不论其产品原料的真假,但毫无异问,消费者本来心里就预期了号称老班章原料的茶饼就是老班章,所以在饮用这款茶的时候就会按老班章的评判标准来进行审评,如果货不对板,损害的是出品方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与地位,分分钟上演粉转黑的剧情。所以当一个品牌标明一款产品的原料产地时,就意味这款产品在视觉效果及心理预期上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的分量及水平,这也是原料虚假的茶商日益难以为续的原因——频繁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连路也走不下去了。普洱茶的原料因素对于产品的影响就是如此重要。

加工技术很关键

大家对于普洱茶的加工工艺都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茶的萎凋、杀青、揉捻、干燥、拣匀及压饼的做法看似简单,但在专业生产的茶企加工厂,却又无比复杂。同样是萎凋,萎凋的环境控制及时间长短;杀青时的温度和侧重点等的细微差异都能造就不同的普洱茶品质及风味。而熟茶在云南晒青毛料基础上再加以渥堆发酵的技术更是以企业品牌为单位一个一个地分割,形成行业机密。如果说普洱茶的原料是一块璞玉的话,那么加工工艺就是雕琢这块璞玉的利器,直接决定了这款茶品成型时的内质好坏。

陈化成本的创新与投入

或许有人问本文不是说好喝的普洱新茶产品吗?怎么会涉及到陈化?是因为现在有不少茶企出品的新茶在出厂前已有了几年的初步陈化,如不久前上市的润元昌布朗之星青沱,就是出厂前已具备陈化了2年优势的新茶产品。这种做法不但对茶企的产品规划及市场远见具备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对茶企的原料储备和时间成本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普洱新茶产品生茶一般都比较刺激浓烈,熟茶又难免有堆味,非专业茶人接受度较低。而出厂前的初步陈化新茶使得茶汤更加的醇和,香气也比较沉稳,更适合普通大众的日常饮用需求。而且,相比价格高昂的老茶或中期茶,初步陈化的新茶性价比更高。

所以一款好喝的普洱新茶是十分难得的,涉及到产品原料及加工工艺的控制,也体现了出品方的用心及市场开发。故好茶不易,望君珍视。

【学茶记】如何品安溪铁观音


真正的铁观音茶王,香气高强、奇特,具有浓郁持久的兰花香,还稍有一种白桂花香,滋味浓郁醇厚,稍带有天然生人参酒味,品饮之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冲至10遍仍有原茶真味白桂花香,这才是人世间上等的好茶。

品饮铁观音,要观其色,闻其香。名优铁观音的汤色是清澈、金黄、明亮;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花香、清香四溢,让您心旷神怡。品啜铁观音的意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讲究观其形、思其美、演过程、表其义、闻其香、品其味、会真韵等七个情节。

所谓“观其形”,指“观外形、色泽、形态”,铁观音成品茶重似铁,色泽青褐,显砂绿,有“宝色”、三节色形状。

所谓“思其美”,指“形态美”,铁观音茶条索卷曲紧结秀丽,素有“美如观音”之称,冲泡后叶青绿,叶缘红,有“绿腹红镶边”之美称。

所谓“演过程”,指“沏泡工夫”,冲泡安溪茶要熟练泡茶的三大要素,又要掌握其冲泡技能。

所谓“表其义”,指“含义”,如观音茶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音”、“重似铁,美如观音”等形象特征。

所谓“闻其香”,指“鼻香气”,观音茶的香气特征是清高馥郁,具有天然的兰茶香,香高且长才是好茶。

所谓“品其味”,指“尝滋味”,如观音茶的滋味醇厚、润滑,具“蜜底甜香”之感,即兼有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爽。

所谓“会真韵”,指“观音韵”。所谓“观音韵”,似费解释。现以极品铁观音茶王为例作形象介绍。极品铁观音,香气馥郁持久,有特别的“观音韵”,独特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喉韵好,回味悠久,泡至7次仍有余香。

【学茶记】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茶会主泡手是这样炼成的


当你坐下来泡茶时,自泡自饮也好,与亲友随品也罢,抑或与茶友泡而论茶,只要你在泡茶,你就是主泡手。自己喝得好不好,大家品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泡茶的人——主泡手。我们以茶友圈品茶会为主,来聊聊主泡手。

主泡手的两个通用衡量标准

简单地讲,主泡手是指在某个品茶场合负责泡茶的人。在一些相对正式的品茶会、品鉴会中,还会根据需要安排副泡手,甚至安排协助处理煮水等工作的“茶童”。

在一场茶会中,把茶喝好显然是很重要的。要让席中人把茶喝好,主泡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茶会,按照参加人群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五种:家庭式喝茶、亲友小聚型茶聚、商务型接待茶会、茶友圈品茶会、正式品鉴会。

不同类型的茶会,衡量茶会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同,对主泡手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家庭式喝茶,一家人喝得舒心就可以;亲友小聚型茶聚,能够以茶助兴就可以了;商务型接待茶会,往往需要融入茶文化的分享;茶友圈品茶会,则以交流泡品心得为主;正式品鉴会,则须客观冲泡以供严谨品评。

撇开正式的品鉴会,对于上述其他四种茶会来说,我们以效果为导向,衡量一位主泡手成功与否有两个通用的衡量标准:能否让席中人把茶喝得愉悦?能否让席中人愉悦地喝茶?

听起来简单,然而并不简单。我们不妨把自己代入到茶会席中喝茶人的角色中来,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坐下来喝茶,哇,茶好喝,还一道接一道都好喝,有舌尖上的享受,自然愉悦;在整个喝茶的过程中,喝茶的氛围令人轻松舒适,交谈气氛愉悦,在茶会过程中令人身心愉悦。显然,这并不容易做到。这就要求主泡手要泡得一手好茶,还要hold得住这茶会的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让席中人把茶喝得愉悦

对于一个主泡手来说,要在一次品茶会中让席中人把茶喝得愉悦,主要得精心安排茶单、细心准备茶会所需、灵活把控茶会。

1、茶单的精心安排

茶单的安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分享的,即是我有好茶,想和大家分享,例如接待亲友来访,或三五茶友茶聚分享;另一种是按需安排的,接待场合的茶会,要根据来客的喜好来安排。

不管是主动分享,还是按需安排,都需要根据茶会的时段、时长以及品茶人数、品茶者喜好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三五茶友一个下午的茶聚、晚上一两位亲友来访、公司有位好茶的重要客户来访,这三种情况下的茶单安排,显然不一样。三五茶友一个下午的茶聚,可以安排三四道茶,先来一道生普新茶尝鲜、消滞,再品一两款陈年生普,最后可以以煮茶或泡陈年熟普暖胃收尾。晚上一两位亲友来访,一般待的时间就1~2个小时甚至更短,一般可以根据客人的喜好来选择一两款茶,以陈年生普、熟普、红茶或乌龙茶等温和类茶品为主。公司有爱茶的重要客户来访,则可以根据客户的喜好精心安排,可以是对口味的,也可以是尝鲜的。

总体来说,要合理安排好茶单,主要遵循适体、适口,适时、适场。当然,茶单的选择,也要考虑时间和季节。例如,上午和晚上以温和类茶品为主,中午及下午可以选择消滞提神的茶品。值得强调的是,茶单的安排,需要突出一款主品茶,给席中人留下舌尖上的享受,最好能够留下味蕾记忆。这些都需要灵活安排,并且在茶会前就做好准备。

2、茶会前的细心准备

茶会前的准备,主要是“茶、水、器、物”四方面的准备。我们以外出品茶会为例进行说明。按茶单备好茶品,同时备上备用茶;准备好品饮用水,一般应准备罐装的矿泉水,如农夫山泉;器,主要是煮水器、泡茶器(紫砂壶和盖碗)、品茗杯以及茶洗、茶夹、公道杯、茶巾等茶席用品;此外,还要准备茶点,也可以带上蓝牙音箱助兴。

物品备妥,还需提前做好品茶会现场的准备工作,备席、温壶涤器,静待茶友到来。提前做好准备,喝茶的人到场后,随时就可以喝茶了。笔者每次外出与茶友茶聚,总是早早到场备好茶席的。

3、茶会中的灵活把控

在茶会上,主泡手要树立“泡给大家喝”的理念,以“大家合口味”为结果导向来掌控冲泡。因而,需要询问大家对茶汤浓淡度、口感等品饮体验的感受,以对冲泡手法进行灵活调整。

让席中人愉悦地喝茶

要在一次品茶会中让席中人愉悦地喝茶,一方面得布置好茶席茶空间,另一方面还得营造愉悦的品茶氛围。

1、茶席茶空间的布置

按场合不同来分,常见的茶席,有家庭茶席、办公场合茶席、茶馆茶席、特定布置的茶席几种。前两种是相对固定的茶席,茶馆的茶席有时候需要根据主泡手的习惯和茶会的定位增配茶器,而特定布置的茶席则是“从无到有”的布置。

一般来说,茶席的布置应该遵从“简洁、大方、实用”的原则。其中,茶盘的作用很大,笔者和不少茶友都使用笔者和不少茶友都使用电木茶盘,因其排水通畅,茶盘容易保持干爽整洁,而不是湿漉漉,令人心情舒畅。

特定布置的茶席,一般按干泡法安排,方便备器,也方便布置。逸品茶友会外出的品茶会,一般都采用干泡法茶席。

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对茶席所在的茶空间进行布置,例如插花。幽静优雅的环境,能够营造品茶的好心情。

逸品茶友会主张品茶生活化,茶友们对茶空间也没有过多的要求,舒适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通风、光线充足、相对宽敞、幽静,便是品茶的好地方。如遇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之地,那便更好了。逸品茶友会有时候也会到户外优雅之地品茶,心情格外舒畅。

2、品茶氛围的营造

一场愉悦的茶会,离不开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主泡手能泡一手好茶之外,还要能把控住茶会的场面,让大家既能自由交流,又相对集中到令大家愉悦的话题上来。通常来说,“就茶论茶”是最好的话题。三五茶友,品着杯中茶,时而点评,时而聊点家常,自然舒畅,是最惬意的。

品茶氛围的营造,一者靠主泡手的营造,二者靠席中茶友参与营造,两者皆有而又能较好融合最好。

笔者充当主泡手的场面,通常是以品茶为主题的,而且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主题。因而品茶氛围的营造,以交流品后感为主。如有茶友临时参与,我们时常会玩“猜茶”,即让其喝一杯茶后猜猜是哪一款茶,特别有意思。有时候,笔者主泡某一款茶时,会故意不透露茶品信息,让大家“猜年份”或者“猜山头”。遇上茶友会推广新茶品时,还会让大家“猜定价”。

席中茶友参与营造氛围的情形,通常是活跃的茶友带来茶点助兴、分享某类信息,或者配合着主泡手点评茶品。也有其他安排之外的小插曲带来了惊喜。例如,有一次笔者和一群小伙伴在华农草坪上喝茶,茶会间,有一位小伙伴现场演奏小提琴《梁祝》,大家品着茶,欣赏着音乐,凉风拂面,身心都陶醉了。

愉悦的品茶氛围,是轻松惬意的,大家不用拘束,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老茶友愿意分享,新茶友宾至如归。通过这种交流氛围营造,使得大家参加每次品茶会都有所收获,乘兴而来,愉悦而归。

什么是茶学?


茶学是研究茶树、茶叶、茶饮和茶文化的学科。

茶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茶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茶树起源、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贮运、茶叶审评、茶叶检验、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树生态学、茶树生理学、茶树病虫害、茶叶生物化学、茶文化、、茶艺、茶具、茶饮方法、茶用香花栽培、茶叶包装、茶叶经营管理、茶叶贸易等方面。

目前可以查考到的我国最早的茶学课程是在三十年代于广州在中山大学开设的;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中国古代的《茶经》就不是茶学著作,应该是那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甚至是世界茶科学的集中体现,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关于茶的文字很多,但是从科学的角 度对茶进行研究的却是较少的。除《茶经》以外,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茶作了一些科学性的描述。

据说在世界产茶国中,只有我国有以茶叶科学为专业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不仅培养中专生、大专生以及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而且于60年代起开始培养茶叶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80年代中期起开始培养茶叶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

我国的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而今又时兴于当今盛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茶可以修身。今年正读茶学专业研一的小海道出了她对这个专业难以割舍的感情:“最开始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爱上了那繁杂而精致的程序:摘茶、炒茶、出茶、沏茶、品茶……人在其中可以把心静下来。后来读《茶经》,我开始明白,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得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身养性。目前茶馆里的茶艺师一般都是初级、中级茶艺师,大家非常期待高素质、高水平的茶艺师。”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小吕对于茶学专业的理解则更加理性:“当今世界流行健康饮料,含酒精类饮料不再受人青睐,软饮料成为饮料世界的新贵,而茶饮料更是以其独特的保健作用风靡世界,成为一种新消费文化的代表。我们茶学专业也学习制茶、茶叶加工、茶的营销……我打算毕业以后从事商品茶的生产研发,希望能够开发出更多外延茶产品,说不定将来不但有奶茶,还开发出豆浆茶、酸奶茶、红酒茶、果茶或是一切与茶有关的健康食品。”

好岩茶是焙出来的!特点


岩茶具有风味独特的“岩骨花香”:武夷山的碧水丹山赋予了它“岩骨”,精湛的制作技艺造就了它的“花香”,尤其是焙火这道工序,是形成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

岩茶的焙火香在六大茶类中独树一帜。就茶香而言,焙火轻的茶盖香明显,焙火重的茶杯底香明显。茶友们接触岩茶以后,很容易被它变化多端的香型“迷倒”。

焙火成败,决定岩茶好坏

岩茶的焙火讲究“看茶焙火,看火焙茶,茶变则变”,在焙火过程中,打焙的高度、投茶的数量、灰盖得厚薄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焙火效果。专司焙火之职的焙茶师傅。除了要“看茶焙茶”之外,还要看使用的时间、销售对象等等来决定焙火程度的高低。

焙火到了一定程度,焙火香显,焦糖香出。过了一段时间,待火退却,茶香才会显现。焙得好的茶,香气怡人、口感醇厚、无异味,可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焙得不好的茶,滋味缺乏变化、丧失品种特征、掩盖原料及工艺缺陷,叶子死黑紧缩泡不开,这是茶叶烘焙时病火造成的。

焙火时火功的掌控,在于“炖”字,与煲汤同理,文火慢炖才能煲出鲜美醇厚的汤水。岩茶的“炖”,要用用炭火低温久烘,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以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度的目的。

过重的焙火香,可能是个圈套

有的茶叶在工艺中出现了某些失误,例如做青环节有瑕疵,出现了闷青味、杂味,就会用高火功去焙茶,试图用浓重的焙火香去掩盖茶叶的缺点。就像烧烤,把肉烤糊了,或者撒上大把大把的调料,吃起来除了糊味和调料味,哪还尝得出真正的肉味呢?

焙得太重,焙“死”了的岩茶,失去了活性,只有焙火香而没有茶香。茶叶旦特别提醒,千万别被这样浓妆艳抹的茶欺骗了!

新的岩茶,放放再喝

刚焙好的岩茶性子激烈,焙火香冲,马上喝的话体会不到岩骨花香,很多茶友也难以接受。

刚焙好火的岩茶根据不同“火功”,存放3个月以上再品饮为宜。重焙火的岩茶,茶叶旦建议隔年再喝。岩茶的火气褪去以后,本质的各种芬芳物质就显露出来,此时的岩茶口感柔顺甘甜,香气层次丰富、纯正清幽,变化多端,有花香、果香、焙火香等等多种香型。

相关文章

.com/chashizenyangfajiaode/">茶是怎样发酵的 怎样品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怎样保存 绿茶是怎样的 好的岩茶怎么去品 岩茶是青茶吗 怎样的红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