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芽瘿蚊

发布时间 : 2019-11-13
柳树芽的茶叶叫什么茶 蒙顶山雪芽是什么茶 山楂芽红茶

柳树芽的茶叶叫什么茶。

www.cY316.COm状茶芽瘿蚊系茶树一种新害虫,由华南农业大学谢振伦教授发现并主持研究,其成果获1993年肇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本虫分布在我省各地,但以山区茶园发生较多,据1982年在信宜前排镇的调查,虫株率达70~80%。当茶芽受到成虫产卵刺激,顶端生长点便停止向上伸长,而横向畸形生长呈肿胀发育,形成虫瘿,幼虫在瘿内继续为害,明显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严重时二轮茶无茶可采。 南方部分省份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各代成虫盛羽期分别出现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各代瘿苞出现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10月上旬至10月中旬。幼虫在瘿苞内或土中越冬。翌年2月瘿苞内幼虫出苞入土,入土幼虫在土中筑一土室,3月开始化蛹。成虫羽化多集中在黄昏后。成虫日伏夜出,飞翔力不强,有趋光性,卵产在刚萌动的幼芽上,逐个产出堆成一堆,每雌平均产卵60~80粒,成虫寿命1~6天。幼虫孵化后留在芽内为害,在芽尖生长点上取食,受害芽形成瘿苞,幼虫期一直在苞内不转移,老熟后从苞内爬出弹跳落地入土化蛹。 茶芽瘿蚊多发生于阴凉、高湿、日照较少的山地茶园及海拔较高的茶园。其天敌有广腹细蜂。 防止方法1.摘除瘿苞。在摘茶及农事操作时,发现瘿苞顺手摘除,能减少下一代数量。 2.药剂防治幼虫出苞后进土阶段可施用辛硫磷或敌百虫毒土杀死幼虫。在成虫出土盛期可在茶丛下层及土表喷洒8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功夫乳剂3000倍液。

精选阅读

茶叶瘿蚊的初步观察


近年来,在茶园中看到一种茶芽卷成条状,新芽不发和芽头枯焦脱落的现象,经观察鉴定,这是一种瘿蚊危害所致,暂定名为茶叶瘿蚊。该虫属双翅目、瘿蚊科(Cecidomyiidae.学名待定),迄今未见有关报道,在我国的各种茶树病虫名录上也未有记载。2001~2002年,作者对该虫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危害症状 目前,茶叶瘿蚊仅在局部茶园中发生,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中调查,发生严重的地块,芽被害率可达90%以上。该虫以幼虫在未展开的芽内两侧吸食汁液危害,受害茶芽正面两侧向内紧卷,呈条束状,仔细剥开条束,可看到白色的蛆状幼虫。危害后期有的茶芽枯焦,从芽柄部脱落,也有的被害茶芽,其基部尚能展开,但叶尖部两侧叶缘向内卷,与卷叶蛾类幼虫初期危害状很相似,但没有卷叶蛾危害状那样的卷丝与虫粪。与已报道的两种瘿蚊(茶枝瘿蚊和茶芽瘿蚊)比较,则更易区别。受茶叶瘿蚊危害的茶园,芽梢停止生长,新芽不再萌发,因此对茶叶产量有一定影响。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5mm,展翅约3.3mm。复眼黑色,两复眼在触角上方相连。触角念珠状,14节穴雌雪紧密相连,基部2节黄褐色,其余黑褐色,各节环生放射状细毛。体暗桔红色,中胸背面略呈黑褐色,腹部可见6节,各节背面有一黑褐色宽横带。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膜质透明,有4条翅脉,翅面着生黑褐色毛。足细长,各节中跗节最长,分为5节,其中又以第二节最长。产卵器淡黄褐色,较粗短。雄虫较雌虫略小。卵细小,肉眼难于看清,长椭圆形,半透明。幼虫乳白色,无足,蛆状,较肥胖;老熟时体长约1.9mm,可见11节,分节明显;中胸腹面有一“丫”形剑骨片,末端有一对粗短的突起。蛹在茧内,裸蛹,前端较宽,向后渐细,触角从头顶伸出弯向后方。茧长形,灰色至灰褐色。蛹羽化后,茧外附有白色蛹壳。 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尚未明确,但至少发生2代。雌成虫产卵于茶芽上或芽旁的嫩叶上,幼虫孵化后从茶芽缝隙处爬入芽内,在芽内?穴正面雪表面吮吸汁液危害。被害芽背面能伸长,正面被不断吸汁而停止生长,因此导致茶芽卷成条束状。一个芽中有一个或多个幼虫。在受害芽枯死时幼虫能爬出转移到另一芽危害。幼虫老熟时爬出茶芽,弹落到地面后,爬入土壤缝隙中或枯枝落叶间结茧化蛹 ;碰到不良环境时,有的幼虫入土后不结茧化蛹,进入越夏或越冬,等条件适宜时再结茧化蛹;也有个别幼虫不爬出茶江浙一带,全年以春末至夏初发生最重,幼虫危害盛期一般在5月份。由于地区和年份不同,危害盛期也有迟早,一般年份发生在5月下旬,如果春季气温高、湿度大,可发生在5月上中旬。该虫趋嫩性强,喜阴湿。因此在留养茶园、湿度大的遮荫茶园和山地茶园中发生较多。 四、防治方法 1.采茶防治 多次采茶可不断采除幼虫,抑制虫口发展。目测虫口发生较多的茶园,将幼嫩芽梢采净,则可将绝大部分虫口带出茶园,同时由于采茶后缺乏茶芽,不利于害虫的再发生。 2.剪治 该虫发生严重、芽头枯焦的茶园,可进行轻修剪,将幼嫩梢剪去,幼虫也同时被剪治。 3.化学防治 建议在幼虫危害前期穴肉眼可看到危害状时?雪用化学农药喷杀,药剂可选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用药浓度可参照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浓度。喷药时只需喷射茶丛顶层嫩梢,但必须将嫩芽喷得很湿。

茶叶瘿蚊防治方法


茶叶瘿蚊防治方法文章摘要:多次采茶可不断采除幼虫,抑制虫口发展。目测虫口发生较多的茶园,将幼嫩芽梢采净,则可将绝大部分虫口带出茶园,同时由于采茶后缺乏茶芽,不利于害虫的再发生。

近来,在茶园中看到一种茶芽卷成条状,新芽不发和芽头枯焦脱落的现象,经观察鉴定,这是一种瘿蚊危害所致,暂定名为茶叶瘿蚊。该虫属双翅目、瘿蚊科(Cecidomyiidae.学名待定),迄今未见有关报道,在我国的各种茶树病虫名录上也未有记载。2001~2002年,作者对该虫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尚未明确,但至少发生2代。雌成虫产卵于茶芽上或芽旁的嫩叶上,幼虫孵化后从茶芽缝隙处爬入芽内,在芽内、穴正面、雪表面吮吸汁液危害。被害芽背面能伸长,正面被不断吸汁而停止生长,因此导致茶芽卷成条束状。一个芽中有一个或多个幼虫。在受害芽枯死时幼虫能爬出转移到另一芽危害。幼虫老熟时爬出茶芽,弹落到地面后,爬入土壤缝隙中或枯枝落叶间结茧化蛹;碰到不良环境时,有的幼虫入土后不结茧化蛹,进入越夏或越冬,等条件适宜时再结茧化蛹;也有个别幼虫不爬出茶江浙一带,全年以春末至夏初发生最重,幼虫危害盛期一般在5月份。由于地区和年份不同,危害盛期也有迟早,一般年份发生在5月下旬,如果春季气温高、湿度大,可发生在5月上中旬。该虫趋嫩性强,喜阴湿。因此在留养茶园、湿度大的遮荫茶园和山地茶园中发生较多。

二、危害状

目前,茶叶瘿蚊仅在局部茶园中发生,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中调查,发生严重的地块,芽被害率可达90%以上。该虫以幼虫在未展开的芽内两侧吸食汁液危害,受害茶芽正面两侧向内紧卷,呈条束状,仔细剥开条束,可看到白色的蛆状幼虫。危害后期有的茶芽枯焦,从芽柄部脱落,也有的被害茶芽,其基部尚能展开,但叶尖部两侧叶缘向内卷,与卷叶蛾类幼虫初期危害状很相似,但没有卷叶蛾危害状那样的卷丝与虫粪。与已报道的两种瘿蚊(茶枝瘿蚊和茶芽瘿蚊)比较,则更易区别。受茶叶瘿蚊危害的茶园,芽梢停止生长,新芽不再萌发,因此对茶叶产量有一定影响。

三、形态特征

由图1所示,成虫体长约1.5mm,展翅约3.3mm。复眼黑色,两复眼在触角上方相连。触角念珠状,14节?穴雌?雪紧密相连,基部2节黄褐色,其余黑褐色,各节环生放射状细毛。体暗桔红色,中胸背面略呈黑褐色,腹部可见6节,各节背面有一黑褐色宽横带。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膜质透明,有4条翅脉,翅面着生黑褐色毛。足细长,各节中跗节最长,分为5节,其中又以第二节最长。产卵器淡黄褐色,较粗短。雄虫较雌虫略小。卵细小,肉眼难于看清,长椭圆形,半透明。幼虫乳白色,无足,蛆状,较肥胖;老熟时体长约1.9mm,可见11节,分节明显;中胸腹面有一“丫”形剑骨片,末端有一对粗短的突起。蛹在茧内,裸蛹,前端较宽,向后渐细,触角从头顶伸出弯向后方。茧长形,灰色至灰褐色。蛹羽化后,茧外附有白色蛹壳。

四、防治方法

1、采茶防治 多次采茶可不断采除幼虫,抑制虫口发展。目测虫口发生较多的茶园,将幼嫩芽梢采净,则可将绝大部分虫口带出茶园,同时由于采茶后缺乏茶芽,不利于害虫的再发生。

2、剪治 该虫发生严重、芽头枯焦的茶园,可进行轻修剪,将幼嫩梢剪去,幼虫也同时被剪治。

3、化学防治 建议在幼虫危害前期?穴肉眼可看到危害状时,雪用化学农药喷杀,药剂可选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用药浓度可参照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浓度。喷药时只需喷射茶丛顶层嫩梢,但必须将嫩芽喷得很湿。

茶叶瘿蚊的初步观察


近年来,在茶园中看到一种茶芽卷成条状,新芽不发和芽头枯焦脱落的现象,经观察鉴定,这是一种瘿蚊危害所致,暂定名为茶叶瘿蚊。该虫属双翅目、瘿蚊科(Cecidomyiidae.学名待定),迄今未见有关报道,在我国的各种茶树病虫名录上也未有记载。2001~2002年,作者对该虫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危害状 目前,茶叶瘿蚊仅在局部茶园中发生,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中调查,发生严重的地块,芽被害率可达90%以上。该虫以幼虫在未展开的芽内两侧吸食汁液危害,受害茶芽正面两侧向内紧卷,呈条束状,仔细剥开条束,可看到白色的蛆状幼虫。危害后期有的茶芽枯焦,从芽柄部脱落,也有的被害茶芽,其基部尚能展开,但叶尖部两侧叶缘向内卷,与卷叶蛾类幼虫初期危害状很相似,但没有卷叶蛾危害状那样的卷丝与虫粪。与已报道的两种瘿蚊(茶枝瘿蚊和茶芽瘿蚊)比较,则更易区别。受茶叶瘿蚊危害的茶园,芽梢停止生长,新芽不再萌发,因此对茶叶产量有一定影响。 二、形态特征 由图1所示,成虫体长约1.5mm,展翅约3.3mm。复眼黑色,两复眼在触角上方相连。触角念珠状,14节?穴雌?雪紧密相连,基部2节黄褐色,其余黑褐色,各节环生放射状细毛。体暗桔红色,中胸背面略呈黑褐色,腹部可见6节,各节背面有一黑褐色宽横带。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膜质透明,有4条翅脉,翅面着生黑褐色毛。足细长,各节中跗节最长,分为5节,其中又以第二节最长。产卵器淡黄褐色,较粗短。雄虫较雌虫略小。卵细小,肉眼难于看清,长椭圆形,半透明。幼虫乳白色,无足,蛆状,较肥胖;老熟时体长约1.9mm,可见11节,分节明显;中胸腹面有一“丫”形剑骨片,末端有一对粗短的突起。蛹在茧内,裸蛹,前端较宽,向后渐细,触角从头顶伸出弯向后方。茧长形,灰色至灰褐色。蛹羽化后,茧外附有白色蛹壳。 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尚未明确,但至少发生2代。雌成虫产卵于茶芽上或芽旁的嫩叶上,幼虫孵化后从茶芽缝隙处爬入芽内,在芽内、穴正面、雪表面吮吸汁液危害。被害芽背面能伸长,正面被不断吸汁而停止生长,因此导致茶芽卷成条束状。一个芽中有一个或多个幼虫。在受害芽枯死时幼虫能爬出转移到另一芽危害。幼虫老熟时爬出茶芽,弹落到地面后,爬入土壤缝隙中或枯枝落叶间结茧化蛹;碰到不良环境时,有的幼虫入土后不结茧化蛹,进入越夏或越冬,等条件适宜时再结茧化蛹;也有个别幼虫不爬出茶江浙一带,全年以春末至夏初发生最重,幼虫危害盛期一般在5月份。由于地区和年份不同,危害盛期也有迟早,一般年份发生在5月下旬,如果春季气温高、湿度大,可发生在5月上中旬。该虫趋嫩性强,喜阴湿。因此在留养茶园、湿度大的遮荫茶园和山地茶园中发生较多。 四、防治方法 1、采茶防治 多次采茶可不断采除幼虫,抑制虫口发展。目测虫口发生较多的茶园,将幼嫩芽梢采净,则可将绝大部分虫口带出茶园,同时由于采茶后缺乏茶芽,不利于害虫的再发生。 2、剪治 该虫发生严重、芽头枯焦的茶园,可进行轻修剪,将幼嫩梢剪去,幼虫也同时被剪治。 3、化学防治 建议在幼虫危害前期?穴肉眼可看到危害状时,雪用化学农药喷杀,药剂可选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用药浓度可参照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浓度。喷药时只需喷射茶丛顶层嫩梢,但必须将嫩芽喷得很湿。

茶叶瘿螨


茶叶瘿螨又称龙首丽瘿螨、茶籽瘿螨、茶籽锈螨、茶籽蜘蛛等。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省。除为害茶树外,尚能为害山茶、尾叶山茶、落瓣油茶、辣椒等植物。 1、形态特征 成螨椭圆形,紫黑色,背面有5条纵裂的白色絮状蜡质泌物。足2对,伸向前方。后体段有多数环纹,腹面环纹数较背面为多。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刚毛4根,末端已有1对刚毛。 卵圆形,黄白色,半透明。 幼螨和若螨体长0.05~0.1毫米。幼螨初期体裸露,有光泽。若螨黄褐至淡紫色,体披白色蜡质絮状物,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2、习性及规律 茶叶瘿螨在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约发生10余代,主要以成螨在叶背越冬。当平均气温在25℃左右时,完成一代约需13~14天,其中卵期5天,油、若螨期4~5天,产卵前期4天,成螨寿命6~7天。平均气温在32℃左右时,完成一代仅需10天左右。由于繁殖速率快,代数多,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 茶树生长季节,成螨和幼、若螨主要栖息在茶树嫩叶正面,以叶脉两侧和低洼处为多。卵亦散产在叶片正面。在田间,茶叶瘿螨常与茶橙瘿螨混合发生,为害初期被害状往往不明显,仅略似有灰白色尘末物(及蜕皮壳)散落在页面上,当这种尘末增多后,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呈紫铜色,茶芽萎缩,质地硬翠,且常沿中脉向上卷曲,最后全叶脱落。 由于茶叶瘿螨积聚在叶片正面,多雨水,尤其降雨强度大,对其生存十分不利,可造成种群急剧下降。天晴少雨,则对其十分有利。在福建福安,以7~10月发生最多,4~6月(雨季)螨量较低。在江苏、浙江常在7、8月间发生最较大。茶叶瘿螨的天敌主要有瓢虫、粉岭、草蛉、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茶树虫害--茶树茶叶瘿螨


学名 Calacarus carinatus (Green)属蜱螨目,瘿螨科。别名茶紫瘿蜗、茶紫锈壁虱、紫锈蜘蛛。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台湾等省。

寄主 茶树、山茶等。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后初期症状不明显,仅见叶面散有灰白色尘末状虫体或蜕皮,后叶片失去光泽变成紫褐色,致叶片变脆或两侧上卷后干枯脱落,茶丛中芽叶萎缩硬化。

形态特征 成螨体长0.2mm左右,近卵圆形,后部略细,体紫黑色,背面上生有5条纵向排列的白色絮状蜡质分泌物,2对足,伸向体前,体后段具环纹,腹部120环左右,背面60环,体两侧各具排成1列的刚毛4根,末端还有较长

的刚毛2根。卵直径约0.04mm,圆形,黄白色,半透明。若螨体长0.1mm,与成螨相似,黄褐色或浅紫色,体被白色蜡质絮状物,后体段环纹不明显。(图右)

生活习性 年生10多代,主要以成螨在叶背越冬。翌春开始繁殖,田间世代重叠。安徽、浙江、江苏6—8月发生多,福建7—10月发生重。气温25℃,完成1代仅13—14天,其中卵期5天,幼蛹、若螨期4—5天,产卵前期4天,成虫寿命6—7天。均温32℃,完成一代仅10天。每雌产卵16—28粒,散产在叶面上。非越冬颇多栖息在成叶或者叶叶面主脉两侧或凹陷处。气温25—28℃、相对湿度70%一80%及少雨条件下易大发生。江苏、浙江7—8月发生重。

防治方法 参见茶橙瘿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