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黑茶园。
学名 Zeuzera coffeae Nietner 鳞翅目,木蠹蛾科。别名咖啡豹蠹蛾、豹纹木蠹蛾、咖啡黑点蠹蛾。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寄主 茶、咖啡、荔枝、龙眼、柑桔、梨、柿、枇杷、桃、葡萄、枣等。 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排粪孔,多沿髓部向上蛀食,造成折枝或枯萎。该虫在新茶区发生多,对幼龄茶树为害较大。成虫把卵产在幼嫩枝梢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梢内,向下蛀时,可直达主干基部,且常有回转向上蛀入其他枝条之现象,转枝为害时,多从直径lcm左右的主干蛀入。每只幼虫常可蛀害3—5个大茶枝。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参见棉花害虫一棉茎木蠹蛾。 防治方法 (1)成虫发生期设黑光灯诱杀。(2)刺杀幼虫,用细铁丝从蛀孔或排粪孔插入向上反复穿刺,可将幼虫刺死。(3)及时剪除受害枝,集中烧毁或深埋,经1—2年可将其控制。(4)成虫盛发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喷10%溴·马乳油1000倍液、20%菊·马乳油1500倍液、20%氯·马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3000一4000倍液、30%桃小灵乳油2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5)幼虫初蛀入韧皮部或边材表层时,用40%乐果乳油柴油液(1:9)涂虫孔,防效高。cY316.coM
精选阅读
茶树虫害--茶树白囊蓑蛾
学名 Chalioides kondonis Matsμmura 鳞翅目,蓑蛾科。别名白囊袋蛾、白蓑蛾、白袋蛾、白避债蛾、棉条蓑蛾、桔白蓑蛾。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 茶、油茶、桃、苹果、梨、李、杏、梅、枇杷、柿、枣、石榴、柑桔、栗、核桃等果树及药用植物。
为害特点 同茶蓑蛾。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9—16mm,蛆状,足、翅退化,体黄白色至浅黄褐色微带紫色。头部小,暗黄褐色。触角小,突出;复眼黑色。各胸节及第1、2腹节背面具有光泽的硬皮
板,其中央具褐色纵线,体腹面至第7腹节各节中央皆具紫色圆点1个,3腹节后各节有浅褐色丛毛,腹部肥大,尾端收小似锥状。雄体长6一11mm,翅展18—21mm,浅褐色,密被白长毛,尾端褐色,头浅褐色,复眼黑褐色球形,触角暗褐色羽状;翅白色透明,后翅基部有白色长毛。卵椭圆形,长0.8mm,浅黄至鲜黄色。幼虫体长25—30mm,黄白色,头部橙黄至褐色,上具暗褐至黑色云状点纹;各胸节背面硬皮板褐色,中、后胸者分成2块,上有黑色点纹;8、9腹节背面具褐色大斑,臀板褐色,有胸腹足。蛹黄褐色,雌长12—16mm,雄长8—11mm。蓑囊灰白色,长圆锥形,长27—32mm,丝质紧密,上具纵隆线9条,表面无枝和叶附着。天敌有寄蝇、姬蜂、白僵菌等。 生活习性 年生l代,以低龄幼虫于蓑囊内在枝干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展叶期幼虫开始为害,6月老熟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旬一7月羽化,雌虫仍在蓑囊里,雄虫飞来交配,产卵在蓑囊内,每雌可产卵千余粒,卵期12—13天,幼虫孵化后爬出蓑囊,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传播,在枝叶上吐丝结蓑囊,常数头在叶上群居食害叶肉,随幼虫生长,蓑囊逐渐扩大,幼虫活动时携囊而行,取食时头胸部伸出囊外,受惊扰时缩回囊内。经一段时间取食便转至枝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 (1)结合管理及时摘除蓑囊,并注意保护天敌。(2)幼虫为害期药剂防治, 参见茶蓑蛾。
茶树白囊蓑蛾
学名 Chalioides kondonis Matsμmura 鳞翅目,蓑蛾科。别名白囊袋蛾、白蓑蛾、白袋蛾、白避债蛾、棉条蓑蛾、桔白蓑蛾。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 茶、油茶、桃、苹果、梨、李、杏、梅、枇杷、柿、枣、石榴、柑桔、栗、核桃等果树及药用植物。为害特点 同茶蓑蛾。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9—16mm,蛆状,足、翅退化,体黄白色至浅黄褐色微带紫色。头部小,暗黄褐色。触角小,突出;复眼黑色。各胸节及第1、2腹节背面具有光泽的硬皮 板,其中央具褐色纵线,体腹面至第7腹节各节中央皆具紫色圆点1个,3腹节后各节有浅褐色丛毛,腹部肥大,尾端收小似锥状。雄体长6一11mm,翅展18—21mm,浅褐色,密被白长毛,尾端褐色,头浅褐色,复眼黑褐色球形,触角暗褐色羽状;翅白色透明,后翅基部有白色长毛。卵椭圆形,长0.8mm,浅黄至鲜黄色。幼虫体长25—30mm,黄白色,头部橙黄至褐色,上具暗褐至黑色云状点纹;各胸节背面硬皮板褐色,中、后胸者分成2块,上有黑色点纹;8、9腹节背面具褐色大斑,臀板褐色,有胸腹足。蛹黄褐色,雌长12—16mm,雄长8—11mm。蓑囊灰白色,长圆锥形,长27—32mm,丝质紧密,上具纵隆线9条,表面无枝和叶附着。天敌有寄蝇、姬蜂、白僵菌等。 生活习性 年生l代,以低龄幼虫于蓑囊内在枝干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展叶期幼虫开始为害,6月老熟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旬一7月羽化,雌虫仍在蓑囊里,雄虫飞来交配,产卵在蓑囊内,每雌可产卵千余粒,卵期12—13天,幼虫孵化后爬出蓑囊,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传播,在枝叶上吐丝结蓑囊,常数头在叶上群居食害叶肉,随幼虫生长,蓑囊逐渐扩大,幼虫活动时携囊而行,取食时头胸部伸出囊外,受惊扰时缩回囊内。经一段时间取食便转至枝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 (1)结合管理及时摘除蓑囊,并注意保护天敌。(2)幼虫为害期药剂防治, 参见茶蓑蛾。
茶树虫害--茶树茶木蛾
学名 Linoc10stis gonatias Meyrick鳞翅目,木蛾科。别名茶堆砂蛀、茶枝木掘蛾、茶食皮虫。分布基本与茶树分布区一致,安徽、湖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均有发生。寄主 茶树、油茶、相思树等。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吐丝缀2个叶片潜居咀食表皮和叶肉,3龄后开始蛀害枝梢并吐丝粘合木屑、虫粪,形成黄褐色沙堆网袋。有的蛀入茎干分权处,破坏输导组织。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mm,翅展19mm,头部及颜面棕色,翅上有银白色放光泽的鳞片,无花纹,前翅、后翅缘毛银白色。卵球形,乳黄色。末龄幼虫体长15mm,头红褐色, 前胸硬皮板黑褐色。中胸红褐色。腹部各节具黑色小点6对,前列4对,后列2对, 黑点上着生1根细毛。蛹长8mm,圆筒形,红褐或黄褐色,腹末有1对三角形刺突。(图左) 生活习性 年生l代,仅台湾年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内越冬。翌年5月化蛹,6月羽化,把卵产在嫩叶背面,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7月中旬后卵陆续孵化为幼虫,世代重叠。成虫寿命3—5天,有趋光性。幼虫怕光,隐居在虫道内取食,有的把老叶搬入巢内取食。幼虫期300多天,老熟后在虫道里吐丝做茧化蛹。防治方法 参见桑堆砂蛀。((1)加强茶树管理,使其生长发育正常,减少虫害。(2)必要时剔除茶拳或枝干上的虫粪,再把50%杀螟松乳油50倍液注入虫道内。)
茶木蛾
学名 Linoc10stis gonatias Meyrick鳞翅目,木蛾科。别名茶堆砂蛀、茶枝木掘蛾、茶食皮虫。分布基本与茶树分布区一致,安徽、湖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均有发生。 寄主 茶树、油茶、相思树等。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吐丝缀2个叶片潜居咀食表皮和叶肉,3龄后开始蛀害枝梢并吐丝粘合木屑、虫粪,形成黄褐色沙堆网袋。有的蛀入茎干分权处,破坏输导组织。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mm,翅展19mm,头部及颜面棕色,翅上有银白色放光泽的鳞片,无花纹,前翅、后翅缘毛银白色。卵球形,乳黄色。末龄幼虫体长15mm,头红褐色, 前胸硬皮板黑褐色。中胸红褐色。腹部各节具黑色小点6对,前列4对,后列2对,黑点上着生1根细毛。蛹长8mm,圆筒形,红褐或黄褐色,腹末有1对三角形刺突。(图左) 生活习性 年生l代,仅台湾年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内越冬。翌年5月化蛹,6月羽化,把卵产在嫩叶背面,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7月中旬后卵陆续孵化为幼虫,世代重叠。成虫寿命3—5天,有趋光性。幼虫怕光,隐居在虫道内取食,有的把老叶搬入巢内取食。幼虫期300多天,老熟后在虫道里吐丝做茧化蛹。
茶树茶细蛾
学名 Ca10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 鳞翅目,细蛾科。别名三角苞卷叶蛾、幕孔蛾。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山东。 寄主 茶树、山茶。 为害特点 幼虫在茶树嫩叶里潜食或卷成三角苞匿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三角苞混入率高于3%,开始影响茶叶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mm,翅展10一13mm,头、胸部暗褐色,复眼黑色,颜面披黄色毛。触角丝状,褐色。前翅褐色带紫色光泽,近中央处具一金黄色三角形大纹达前缘。后翅暗褐色,缘毛长。卵长0.30—0.48mm,扁平椭圆形,无色,有水滴状光泽。末龄幼虫体长8一10mm,幼虫共5龄:一龄1mm,二龄1.5—2mm,三龄2.5—4.0mm,四龄8一10mm。幼虫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单眼黑色,体表具白短毛,低龄阶段体略扁平,头小胸部大,腹部由前渐细,后期体呈圆筒形,能看见深绿色至紫黑色消化道。蛹长5—6mm,圆筒形,浅褐色。腹面及翅芽浅黄色,复眼红褐色。茧长7.5—9mm,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7代,以蛹茧在茶树中下部成叶或老叶面凹陷处越冬。翌春4月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4月中下旬,二代5月下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代7月下旬,五代8月下旬,六代9月下旬一10月上旬,七代11月中旬,四代后出现世代重叠。成虫晚上活动、交尾,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2—3天把卵产在嫩叶背面,芽下第二叶居多,三叶次之,芽上少,一片叶上数粒至数十粒,1—3代每雌可产卵44—68粒,余各代少。一、二龄为潜叶期,三、四龄前期为卷边期,四龄后期、五龄初期进入卷苞期,把叶尖向叶背卷结为 三角虫苞,隐匿苞中咀食叶肉,幼虫常转苞为害,把粪便堆积在苞内,严重影响茶叶质量。老熟幼虫把苞咬一孔洞爬出后,至下方老叶或成叶背面吐丝结茧化蛹。该虫卵期3—5天,幼虫期9—40天,非越冬蛹7—16天,成虫寿命4—6天。留养茶园及幼龄茶园芽叶较多,利其发生。每年夏季受害重。气温升至28℃以上,成虫易死亡,产卵也少,7—8月为害较轻。主要天敌有锥腹小蜂,寄生率20%左右。 防治方法 (1)分批及时采茶,注意采去有虫叶,减少该虫产卵场所及食料。(2)加强茶园管理,发现虫苞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或深埋。(3)在潜叶期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
茶树虫害--茶树茶材小囊
学名 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hoff属鞘翅目,小蠹科。别名茶枝小囊。分布广东、海南、四川、福建、贵州、云南、台湾等省。贵州、海南受害重。寄主 茶、蓖麻、荔枝、柳、洋槐、可可、铁刀木等。是我国及世界茶树上的重要害虫。 为害特点 成、幼虫在长势差的茶枝上钻蛀为害,多成环状坑道,影响养分运输,使树势削弱,降低产量和品质。其特点是外观为直径2mm的小圆孔,孔口处常有细碎木屑,湿度大时,孔口四周有水渍。受害重茶园成片毁灭。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2.4mm,圆筒形,体褐色至黑褐色,具强光泽。眼前缘凹陷深浅适中;额部平,底面细网状,无中龙骨,额面刻点少,额毛疏少,细长竖立。触角锤状。前胸背板长略小于宽,长宽比为0.9:1,背面观前缘和 前侧构成半圆形,整个背板方盾形;背板前半部弓曲上升,有鳞状瘤连成横排;刻点区底面细网状,刻点细小不明显,没有明显的背中线。小盾片扁三角形。鞘翅长为前胸背板长的1.6倍,鞘翅刻点沟稍微凹陷,沟中刻点稍大且较稠密;翅基部刻点凹陷,后逐渐突起,在翅后部变成小粒;鞘翅斜面平滑下倾,无明显的斜面上缘,各沟间部的刻点中心生1茸毛。卵长0.6mm,椭圆形,白色至浅黄色。末龄幼虫体长3—4mm,体白色,较肥胖,头黄褐色,足退化。裸蛹长。雌蛹2.4mm,雄蛹1.2mm,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后变黄褐色。 生活习性 海南年生3—4代,广东年生6代,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于11月中下旬开始在受害茶树坑道里越冬,少数以幼虫越冬,个别以蛹越冬。翌年2月气温升高,日均温20一22℃,大量越冬成虫开始钻蛀为害茶树,出现新的坑道。成虫羽化后先在原坑道里停留6—7天后于晴天下午出孔,喜从1—2年生枝条的叶痕或枝条分权处蛀入。蛀入孔径2mm左右,圆形,从出孔到重新蛀入需时10—180分,从蛀入到蛀成坑道需时12—36小时,把1—8粒卵产在坑道内,日均温30℃,卵期6天。老熟幼虫在坑道里化蛹,日均温30℃,蛹期4—5天,完成一代需时50天左右。管理粗放的茶园受害重。一般1—2年生枝条、主干也常受害。采茶后及秋梢成熟后虫口数量大。海南1—2月、4—6月受害重。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增强树势,能明显提高茶抗虫力。及时清除有虫枝,剪下集中烧却,受害重的茶树应注意重修剪,重施肥,促进枝干上的潜伏芽萌发,使树体尽快复壮。(2)药剂防治 该虫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羽化、出孔较整齐,抓住这个时期喷药效果明显。此外在增施肥料基础上修剪清园后,及时向树枝和地面喷洒50%稻丰散乳油1000倍液防治成虫。(3)采用注枝法用医用注射器把50%敌敌畏乳油50倍液用8号针头逐枝逐孔注射进去,杀虫率高达94%。(4)注意保护利用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