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紫纹羽病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什么叫紫茶 紫茶有几种 生普紫茶

什么叫紫茶。

茶紫纹羽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分布,局部地区较重,发生严重时,引起全株枯死。除茶树外,还可危害桑树、橡胶、苹果、甘薯、甜菜等45科104种植物。 1、症状 此病发生在根部及近地面的根颈部。病根表面产生细丝状紫红色菌丝,以后根部逐渐变成黄褐色或黑褐色,根表面形成紫褐色的根状菌索,由时其上生紫褐色或紫红色半球形的菌核,最后在根部及茎基部形成一层紫红色的绒状物,皮层腐烂变黑,栓皮容易剥离,如套子般附着在木质部上。茶树地上部根,发病轻时,枝叶略呈黄绿色。严重时,整株枯萎。 2、发病规律 茶紫纹羽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以菌核或菌丝束在病根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在适宜条件下产生营养菌丝体,侵染幼嫩新根组织,使病根皮层腐烂,表面形成新的菌丝束,向茎基部及土面扩展,通过病根和健根的接触,或流水、耕作传播,也可以担孢子借风、雨传播,调运苗木可使病害远距离传播。此病是一种慢性病,从查属感病到死亡需1年或数年。凡管理不良、树势衰弱、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茶园,发病较重。夏秋季高温高湿期易于发病。苗圃地连作或前作和间作为感病植物,也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地 选择无病地种植茶苗,有病地应先种植禾本科植物如玉米、小麦,经过3~5年后在栽植茶树。 (2)病苗处理 从有病苗圃中选用的茶苗,应去除病苗,外观健康的茶苗,用50%多菌灵500倍液侵根半小时,然后再栽植。 (3)药剂处理 对局部发病的茶园,挖除病株及根部残余物,并在其周围挖40厘米深沟,然后用40%福尔马林20~40倍液灌浇土壤,处理后覆土并用塑料布覆盖24小时,间隔10天后再重复处理1次。发病轻的也可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灌浇病根。

Cy316.com延伸阅读

如何防治茶紫纹羽病


分布及症状:

分布于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发生规律: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无菌健苗,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时,或50%的多菌灵l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亩用2.5千克加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或多茵灵1000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茶树病害--茶树紫纹羽病


症状 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生有纤细的紫红色菌丝,后根部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产生紫褐色根状菌素,其上有时可见紫红色半球状菌核或在根部或茎基部产生一层紫红色绒状物,表皮变黑或腐烂。发病轻的枝叶略呈黄绿色,发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为H.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该菌有两种菌丝。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一10μ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条件适宜时,病菌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侧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至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的子实体,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多在5—6月份产生。担孢子萌发又产生菌丝,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农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残存在病根里的茵丝与新寄生的根系接触进行传染。也可通过茶苗、桑苗、果树苗木、薯块及花生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在地 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机质含量高的茶园中发生较重。土壤过干发病也重。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该病发生。此外前作为甘薯、花生、桑树及果树的茶园易发病。防治方法 (1)新建茶园,最好选用无病地块。(2)选用无病苗木。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时苗木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后再栽植。(3)加强茶园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或积水。发现病株马上挖除,连细根一起挖除,集中烧毁,并对病穴淋浇43%福尔马林20一40倍液,后盖土、铺草覆盖24小时,隔10天后再浇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上最常见的病害。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叶为害新梢、枝条和果实。茶树患病后,叶片常提早脱落,新梢出现枯死现象,致使树势衰弱。茶云纹叶枯病在树势衰弱和台刈后的茶园发生较重,扦插苗圃发生也较多。发生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枯褐色,幼龄茶树可出现全株枯死。除茶树外,还可为害油茶、山茶、茶梅等植物。 1、症状成叶和老叶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病斑上有云纹状轮纹,最后由中央向外变灰色,上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上病斑褐色、圆形,后转呈黑褐色枯死。枝条上产生灰褐色斑块,稍下陷,上升灰黑色小粒点,可使枝梢回枯。果实上病斑圆形,黄褐色至灰色,上升灰黑色小粒点,有时病部开裂。 2、发病规律 茶云纹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发病组织或土表落叶中越冬。竖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遇水萌芽,从茶树表皮或伤口侵入,经过5~8天出现新病斑,孢子随风吹、雨溅传播。全年除严寒外,均能发病,以高湿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由于本病的病原是一种兼性腐生菌,凡茶树树势健壮,抗病性极强;相反茶树生长衰弱,抗病性极弱。在夏季凡土层浅薄,茶树根系发育不良,或幼龄茶树根系尚未充分发育,均会因水分供应失调,叶片上出现日灼班,而病菌随机侵染。采摘过度、遭受冻害、虫害等致使树势衰弱,均有利于发病。台刈、密植茶园及扦插苗圃,发病也较重。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一般大叶种如云南大叶种、福建水仙、广东水仙等较感病;而小叶种则较抗病。 3、防治方法 (1)病叶落叶处理 秋茶结束后,结合冬耕将土表病叶埋入土中,同时摘除树上病叶,清除地面落叶,并及时带出园外予以处理,以减少竖年初侵染源。 (2)加强茶园管理 做好抗旱、防冻及治虫工作。勤除杂草,增施肥料,以增强抗病力。 (3)药剂防治 在6月份初夏期,气温骤然上升,叶片出现枯斑时,应喷药保护。8月间,降雨量大于4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时,立即喷药。可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或50%苯菌灵、70%甲基托布1500倍液进行防治。喷洒多菌灵、苯菌灵、甲基托布津后续间隔10天才能采茶,百菌清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非采摘茶园还可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茶树云纹叶枯病的综防技术


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常见而严重的叶部病害。被害株生长不壮、芽头瘦弱、未老先衰,严重影响产量。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加强管理,培育健壮茶株。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做好茶园排水或抗旱、抗寒工作,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环境,促进茶树健壮,提高抗病力。

二、清理田园,减少病菌来源。对重病茶园,冬春期应摘除病叶,清理枯枝落叶或进行茶园冬耕,将表土病叶深埋,以阻断病害来源。在发病期间,摘除病叶,防止传染发病。

三、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由于该病的发生与小绿叶蝉、螨类、黑腐病和红锈病等有一定关系。因此,防治该病应结合防治上述病虫进行。可选喷下列药剂:0.6%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后20天才可采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农用抗菌素放线酮30~50毫克(升)/公斤(喷后5天可采摘)、抗菌素风光霉素1毫克(升)/公斤(喷后7天可采摘)、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后15天可采摘),每亩喷药量60~75公斤,10~15天喷一次,共喷两次。在未采摘的茶园或苗圃,也可喷上述药剂。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时间,增加喷药次数,以达到更好的防病目的。

对茶小绿叶蝉和螨类,可根据虫情喷施下述药剂;40%乐果乳剂500~1000倍液、90%敌百虫结晶5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这几种杀虫剂不能与碱性农药波尔多液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和造成药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