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叶作为饮料最早的国家,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的“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中国茶叶较普遍饮用约有2500年以上历史。
目前,茶、咖啡和可可并称为世界上的三大无酒精饮料,据“中国有机茶产业网”数据:“2017年,全球生产茶叶557万吨,预计2020年将突破600万吨。其中,2017年,中国茶叶产量255万吨,出口35.5万吨居世界第二。”出口最多的国度有些令人意外是肯尼亚41.6万吨。
近二十年,中国茶叶生产发展迅速,2000年,茶叶产量约68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25.19%;2005年产量超过印度,成为产量第一;2017年茶叶产量255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45.78%。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国内对茶叶的需求及向国外出口。
但是,也出现异常现象:在茶叶出口均价4.54美元/公斤的数据下,国内每公斤名茶单价6位数的现象。
以普洱茶的“大白菜”、“孔雀”等为代表,“孔雀”六星居然1400万元/84片!究其原因是中国的超量货币发行和茶叶炒作叠加。一方面GDP主导的经济发展及外汇储备的剧增,导致中国的超量货币发行,茶叶和房屋一样成为超量货币发行的蓄水池,或者说是“保值品”、“避风港”;
另一方面是茶叶的炒作,早在2004年2月,曾以茶传情的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珍藏数十年的清宫普洱茶砖的部分,3克拍出12000元天价;2005年,云南马帮在老舍茶馆义拍的一块357克青饼,竞拍出16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一位有十多年茶叶市场经历者在网络撰文提及“老班章普洱茶历年收购价格”称:“2000年:勐海茶厂收购价格为每千克8元钱,茶芽过于硕大,且色彩也不理想。2001年:每千克涨到11元至12元,但勐海茶厂只收了一部分就停止收购。2002年:每千克突然涨到80元至120元,一般古树茶每千克才几十元。2005年:每千克干毛茶120元至180元。2006年:每千克180元至400元。2007年春茶:每千克飙升为800元至1500元;2008-2009年:价格骤然回落,每千克400-600元。2010年:迅速升至每千克1200元。2011年:价格居于普洱茶新茶之首。2012年:大小树混采价格为每千克2000—3000元。2013年:春茶为每千克3500元。2014年:春茶涨到每千克8000元。2015年:每千克5000-10000元不等。2016年:古树头春茶每千克6000-8000元不等。2017年:古树头春茶每千克8000-15000元。”
我从此收购价格,2002年,仿佛看到中国加入“世贸”;2007年、2008-2009年则看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前奏、爆发;2010-2014年则看到中国“四万亿”“救市”效应;2015-2017年则看到中国股市2015年初的暴涨及后来的楼市暴涨。
中国茶叶市场的“乱”象,有前上所述的政治经济的大背景原因,也有大众对茶叶缺乏通识和信息不对称原因,认识中国茶叶及市场应从回归茶叶的植物本质及属性谈起。
人类为了认识自己所处世界的数以十万种计的植物,1867年8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植物学会议,起草植物命名法规(LoisdelaNomenclatureBotanique),称为巴黎法规或巴黎规则。经百多年的补充完善,最新的法规是2005年7月第十七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通过的“维也纳法规”(ViennaCode)。
根据法规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根据亲缘关系把共同性比较多的一些种归纳成属,再把共同性较多的一些属归纳成科,如此类推而成目、纲和门。因此,植物界从上到下的分类等级顺序为门、纲、目、科、属、种。在各分类等级之下根据需要建立亚级分类等级。
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目前,世界上山茶科植物有23个属380余种,在中国有15个属260余种。由于茶树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许多类群,再加上是常异交植物,使茶树的变异体非常繁多,山茶属以下的划分带来困难。
我国对山茶属以下的划分,最有影响的是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这位广东揭西的客家人,对山茶属近200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在1981年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一书中,把山茶属分为4个亚属,即原始山茶亚属、山茶亚属、茶亚属和后生山茶亚属。
茶亚属下又分8个组,我们平时饮用茶种类划分在茶组。茶组再根据子房有毛或无毛,子房5(4)室或3(2)室,分为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这4个系是按性状的逐步进化而划分的。如野生型茶树多属于前3个系,栽培型茶树多属于茶系。
更重要的是张宏达在《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把1844年,英国学者马斯特斯(Masters)在阿萨姆栽培型茶树上采的标本命名为阿萨姆茶(Theaassamiga),中文名改为普洱茶,认为普洱茶是中国原产,从茶属的地理分布看,普洱茶分布到印度阿萨姆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但由人类的活动引过去的可能性更大,经过深入研究,进一步确认普洱茶为独立种,这是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最大贡献。
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3分册《山茶亚科》中,张宏达在1981年发表的分类系统和后续研究的基础上,将山茶属分为4个亚属,20个组,280种。成为从事山茶属分类学的研究人员的基本框架。
在植物分类学界对山茶属植物分类,与张宏达有较多争鸣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研究所闵天禄,1992年发表《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将张宏达建立的秃茶组并入茶组之中,根据是秃茶组花丝管与茶组无异。
张宏达在深入研究后,1996年回应,闵天禄从模式产地采集到的植物不等于模式标本,不能因此认为花丝管不存在,同时,指出秃茶组的种子球形,叶片不含咖啡碱及茶碱等嘌呤生物碱,不能作饮料使用。
1999年,闵天禄在《云南植物研究》第2期发表《山茶属的系统大纲》,提出了山茶属植物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也是继张宏达之后较有影响的一个新系统。它将山茶属植物分为2个亚属,14个组,119种。归并了张宏达系统中的原始山茶亚属和后生山茶亚属,对组一级做了较多的订正和归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为茶叶研究的最高机构,倾向闵天禄的分类,对茶树种和变种提出自己的分类法,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茶5个种,在茶种下分茶、普洱茶和白毛茶3个变种。
中国茶学家庄晚芳等认为,茶树分类的范畴是介于种以下,品种(variety)之上。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植物分类,也不同于茶树品种分类,但两者有密切联系。根据茶树类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价值和地理分布,认为所有茶树都是一个种茶(C.sinensis)。同时,根据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在种之下再分为亚种、变种与变型。
在庄氏分类系统下,茶树只有两个亚种:云南亚种:乔木,分枝稀,叶大,花少,结实率较低,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高,抗寒性弱。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华南以及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的部分茶区;武夷亚种:灌木或小乔木,分枝较密,叶片以中、小叶为主,少数大叶,花多,结实率高(不孕变种除外),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低,氨基酸含量较高,抗寒性强。在我国广大茶区及世界主要产茶国都有分布。
从以上可见,不同的界别的科学家对茶树的品种分类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我看来张宏达系统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的途径,他总结的:凡是花部的数目减少,体积从大变小、从长变短、从离生到合生,属于前进发展;山茶亚属和原始山茶亚属的古茶组较为接近,茶亚属则和实果茶组发生联系。
后生茶亚属和茶亚属直接发生联系,但它的发展不像茶亚属表现在苞片的数目及宿存与否,而表现在花各部分的减退和子房的能育水平。对于我们认识茶树品种的进化及现实中各种茶树的价值有帮助。
庄晚芳先生的分类则显“中庸之道”,十分实用。相信随着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进步及运用茶树的分类,将会产生更清晰地茶树分类方法。
从《中国茶树品种志》附录的79个野生大茶树记录的花瓣瓣数、花柱裂数等,我们会发现处于云南的北回归线南北、澜沧江中下游的西双版纳州、临沧、普洱市的野生大茶树花柱裂数基本是5裂,花瓣10瓣以上,例如云南省澜沧县云盘乡的“澜沧大茶树”花瓣12-14瓣,花柱5裂,云南省镇沅县和平乡著名的千家寨1号花瓣14瓣,花柱5裂。
以这三地为中心向北及向东的野生大茶树,花瓣瓣数、花柱裂数都在递减,例如普洱市东北的“元江野茶”花瓣8-10瓣、花柱4-5裂;四川省古蔺县的“黄荆大茶树”花瓣8瓣、花柱3裂;重庆的“綦江大茶树”花瓣7瓣、花柱3裂;湖南宜章的“莽山野茶”、江西省安远县的“中流苦茶”、广东台山的“白云野茶”、海南的“通什野茶”都是花瓣6瓣、花柱3裂。
而西双版纳州、临沧、普洱市三地又同时拥有各种花瓣数、花柱裂数等不同的茶树品种,按物种起源理论,云南南部地区最可能是茶树的原产地。
我们日常饮用的茶叶,主要是国家、省审(认)定品种茶树、地方品种茶树、名枞和珍稀品种、野生茶树所产,可能审定品种占90%以上,重要原因是审定品种注重茶叶的产量及效益。以国家审定品种福建安溪的“毛蟹”、地方品种福建安溪的“大红”、名枞和珍稀品种福建武夷山“大红袍”作比较,三者均以制乌龙茶为佳且产地相邻。
植物分类上,三者的均为花柱3裂,花瓣“毛蟹”、“大红袍”均为6瓣,“大红”为7瓣,理论上“大红”的品种为古老。三者均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二倍体。
产量及一芽三叶百芽重比较:亩产“毛蟹”200-300KG、“大红”130KG以上、“大红袍”100KG以上;一芽三叶百芽重“毛蟹”68.5G、“大红”60.0G、“大红袍”41.0G。
附注:
精选阅读
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就是从弘扬茶艺开始
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就是从弘扬茶艺开始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各种门类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祖国大地,在茶艺馆里每天都在向群众演示中国的茶艺,引起人们的饮茶兴趣,从而促进了茶叶的消费量。如上海市,在推广茶艺之前的1990年,平均每人年消费茶叶只有200克,在连续举办了12届国际茶文化节之后的2005年,每人年消费茶叶量已超过800克,促进了上海茶叶市场的繁荣,已经出现了好几个茶叶批发市场。著名乌龙茶铁观音产地福建省安溪县,因为功夫茶艺在各地茶艺馆的普及,使得功夫茶艺所冲泡的乌龙茶成了热门品种,作为乌龙茶中的著名品牌铁观音也就成了抢手货,销路大开,致使原是有名的贫困县安溪县很快脱贫致富。江西省婺源县的大鄣山有机茶之所以能走入欧盟市场,就是因为德国的茶商在江西看了婺源文士茶艺的表演而引起对婺源绿茶的兴趣,因而将大鄣山茶引入德国,并逐渐占领了欧盟市场。现在,东方文化的魅力日益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在中国国内滚滚兴起的茶文化热潮,也开始波及到国外,引起东西方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无论是西欧、东欧还是北欧,都有中国式的茶艺馆,就是作为大国的日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学习中国茶艺。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中国茶艺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不但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他们认为日本的传统太过严肃、繁琐,不如中国的茶艺更富有情趣,更有艺术性,同时,中国的炒青、烘青绿茶和乌龙茶也比日本蒸青绿茶更香更好喝。现在,在日本的茶叶市场上中国绿茶和乌龙茶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同样,在西方,一股喜爱中国茶艺的热流正在涌起,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在学习中国茶艺,仅以法国为例,最早推广中高山茶国茶艺的地区是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早在10年前,就由北歌女士牵头组织了“法国协会”,会员都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每个月都开展活动,由北歌会长亲自讲课,向会员们教授中国绿茶、乌龙茶的冲泡方法。北歌会长每年都到大陆来参加茶文化节,2003年11月,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开幕之际,他们和法国中国事务协会与里昂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茶文化节”,特邀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表演团进行三场表演,在金碧辉煌的里昂市政厅,三百多名法国官员和上层人士聆听了北歌女士长达一小时的专题演讲,如痴如醉地观赏了历史系列茶艺表演,表演结束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演员谢幕达三次之多。现tieguanyin在,不仅是西欧的法国、英国、德国,就是东欧的捷克、俄罗斯,以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各国,都已陆续出现了中国茶艺馆,它们每天都在向外国群众进行茶艺演示,向他们宣传、推荐中国茶叶,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喜爱中国茶叶,这个势头才刚刚开始,真正热潮还在后头。但是,由此我们亦可以了解,中国茶叶的大好形势也还在后头。因为,只要外国人热爱中国的品茶艺术,自然就爱上中国的名优茶,这些名茶也才有可能走出国门。所以,中国的茶人不但要在国内大力开展茶艺活动,还要努力向世界推广,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更大的文化意义。(摘编自《农业考古》)www.teaw.org中国
用植物学的方法来喝茶,茶会是什么味道?
上接《茶在植物学上的首次命名是谁?》在欧洲的茶叶栽种历史上,植物学家扮演者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中国植物学却因发展缓慢而落后于西方。对茶树植物学价值的探索与发现在解放后才逐渐有了起色。
在此之前中国人只知道帝王喝芽茶,百姓喝粗茶。文人则依托茶附会了许多想当然的文化符号。即使是现在,“茶禅一味”仍不绝于耳。岂知植物学在一杯茶中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茶道。
那么茶树其它部位的滋味又如何呢?
味觉与气质存在着某种暗合,不同的人往往喜欢取用茶树不同的部位饮用。细腻敏感的饮者,不需要更多的味觉刺激就可把握茶中细腻入微的滋味,这样的人适合应用嫩芽。
曾听朋友问茶叶是不是茶毫越多越好?茶芽上的茸毛是由叶片下表皮细胞向外凸起时形成的表皮毛。平铺在叶背面,茶芽没有打开的时候茶叶的页面部分都卷曲在茶芽中,露出部分是叶片的背面,所以茸毛较多。
茸毛为单细胞,色白,得名白毫。芽茶刚萌发时茸毛较老叶多,大叶种的茸毛较中小叶种多。白毫环绕着密集细微的腺细胞,能分泌芳香精油,增强表皮的保护作用,会让茶树有特殊的香味。茸毛随着叶片的成熟而减少,若绿茶类以嫩度为先,白毫多象征更鲜嫩。
有些比较特殊的品种会产生紫芽(violetbud),顾名思义就是茶芽的颜色呈紫色。紫芽多发生在一些体内的飞燕草甙这类花色素含量高的茶树品种中。尤其是在春夏交替的时候,茶树体内的花色素含量在此期间大增,加之细胞液中pH值升高导致紫芽的大量形成,这与pH值高的葡萄会偏碱性而呈现暗红或者茄皮紫的道理一样。
但是紫芽因为pH值高,碱性物质含量也高于绿色茶芽,碱味的直接体现就是苦涩,就不适合制成绿茶,因为绿茶的工艺简单很难走掉茶叶内的植物碱。乌龙茶则不同,完全可以通过走水规避紫芽茶的苦涩性。所以市场上所炒作的紫芽概念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在植物学上只是茶树品种的一个简单的现象,对这个现象有了解后则可以通过种植的时候遮阴避免紫芽的形成,或者通过制作时候的技术来规避紫芽茶的苦涩。
茎
每年春茶结束,除了把茶叶捡剔精制好。还要留下一部分上好茶叶的茶茎来。身边有许多并不爱细腻饮茶鈍感的人,往往都是茶茎的深度爱好者。他们觉得茶茎经济实惠,而且没有茶叶内的苦涩,耐泡不说,还不需要特殊的冲泡。茶茎就是平时我们称作‘茶梗’的那部分。
茎干是茶树体内水份、矿质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疏导的主要通道,因此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的香气由第一叶致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往往最高。茶叶的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氨基酸在味道上的主要体现就是“甜”,所以茶茎的味道往往比茶叶要甜。
由此有些茶叶在精制过程中,茶农会故意遗落茶梗进去为茶叶提味。也发生过两人斗茶,一人拿茶梗斗过了另一人上好的芽茶的趣闻,道理也在于此。茶梗在中国,经常被茶农留下当作日常凉茶的主料。炎炎夏日农作归来,从柴烧的陶壶中倒出一碗茶梗泡的凉茶,咚咚咚几口饮下可解半日疲乏。
茶梗在日本则遵从植物学的名称叫做茎茶,顾名思义就是茶茎制作的茶。茎茶泛指以制作煎茶或者玉露时收集的茶茎做成的绿茶。因为日本绿茶为蒸青工艺,茶茎在后期需要多一道焙火的程序,焙过的茶茎气韵温暖,倒没有了蒸青茶的寒气。茎茶据说是在明治中期开始流行的,被商家开发利用后竟成为一种适合平常百姓毫无负担饮用的日常饮料,倒也可以借鉴。
花
如果既不是味觉敏感的饮者,亦非鈍感粗线条的‘茶梗党’,喝茶更多追求仙风道骨的意境。这样的人群更适合品饮冬季的茶花。
茶花是茶树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芽发育而成。根据海拔与产地气温状况茶花逐次开放。不同品种的茶树,茶花的大小与香气各不相同。每年入冬后茶花就会开遍山野,远远看去竟像一片芳香的雪海般。
而经过采摘干燥后的茶花,也是冬季来自南方充满灵气的礼物。茶花的冲泡方法很简单,以三百克热水(90度),浸泡四克茶花五分钟,第二次冲泡时温度稍微提高即可。素润白皙的几朵茶花,飘在透明的玻璃杯中,随着水温徐徐松软。甚至,最近好友在茶区的旅行中采摘茶花做了茶花戚风蛋糕。茶花的香气细幽,属于白花香中香阶最低的花类,大概只有冬季深夜里痛哭的人才能看到茶花独特的美感吧。
如若以上都不符合您博爱的口味,那么可以将萃取完全的茶汤内,放入一块熬煮后冻成的茶冰块,淋上茶梗熬成的糖浆,再放入一朵茶花。若比例调配得当,一株茶的植物学腊叶标本就以具象的味道浓缩于一杯饮品当中了。
植物学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书中,还跃然杯内,这过程中渗透了人的情感,并在生活的细节里修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往,茶要么被隐遁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要么被以“美”或者“道’”的名义束之高阁。茶在植物学范畴的味觉体验,却恰好浓缩了“道”的智慧与“美”的精髓,有着比茶道更丰富的精神探索,在叶脉与花朵间感受大地丰厚的馈赠。原题:《植物学的味道(下)》
中国茶的起源传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学品茶,从了解茶中的14种滋味开始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会喝茶的人,“咻”的一声,茶汤就吸进了嘴里。看似不雅观,但却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用吮吸式的方法喝茶,只为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品出茶最好的味道。
所以,喝茶一定要放得开,要是一口一口的抿,就太外行了。
舌头是怎么感受味道的?
我们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突起的小红点,叫做菌状乳头。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味蕾由很多的味觉细胞该组成,唾液中食物的味道从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与味觉细胞接触。这些味觉细胞就通过电信号把这些感觉传到大脑,因此就感知了不同的味道。
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有一千种味道。每个人对味道的敏感度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数不一样,每个人大约有3000-10000个味蕾。味觉灵敏且记忆里好的人,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多喝茶,久而久之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
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
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中国茶道起源与发展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 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 ,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 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 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 》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 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引进日本,成为中国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这面旗帜,并总结出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来源于他邦。中国的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 ”,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放茶叶、倒水。但是在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 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 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 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在植物学上的首次命名是谁?
中国是茶的故乡,而茶在植物学上的首次命名却是瑞典的植物学家林奈。
林奈是现代生物学分类的奠基人。1737年,林奈试图在瑞典种植茶树。他委托奥斯比客船长帮他在中国采集茶树标本,很不幸此次采集的标本在回程中被好望角的飓风吹落坠海。之后林奈又委托瑞典东印度公司董事拉格斯托姆在中国带回两株茶树,经过一年的培育,发现带回来的并非茶树而是山茶,就又委托赴中国经商的厄客堡船长把茶籽埋在花盆中带回,没想在回程途中茶籽发芽,到岸时竟枯死了一半。
林奈将存活下来的茶苗移植到了乌鲁萨拉培育,欧洲由此而来第一次有了茶树活体。由于气候及水土差异,茶树只能长在植物园中,无法发展规模种植。林奈想在欧洲种茶制茶的想法并没有实现。
林奈之后,英国也陆续指派了许多植物学家来中国寻找茶种、植株带回印度殖民地研究如何发展大规模种植。移植成功后,印度、锡兰茶大规模倾销致使中国茶在世界市场失势。
在欧洲的茶叶栽种历史上,植物学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这与植物学在西方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西方在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冲破了宗教的束缚,植物学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冲垮了神创论。19世纪英、法等欧洲强国向外扩张,这些国家的植物学家已开始致力于对世界各国植物的探索。从17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300多年间外国人在中国采集了121万余份植物标本,这些标本大多保存在欧美几个大的标本馆里。苗木和种子则繁殖引种在欧美一些大的植物园中,比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
虽然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在甲骨文上有了植物名称的记录,并发现有早期的植物分类思想的萌芽。但从十八世纪到辛亥革命大约200年的时间内,中国植物学却因发展缓慢而落后于西方。对茶树植物学价值的探索与发现是在解放后才逐渐有了起色。
在此之前中国人喝茶只知道帝王喝芽茶,百姓喝粗茶,文人则依托茶附会了许多想当然的文化符号。即使是现在,‘茶禅一味’仍不绝于耳,岂知植物学在一杯茶中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茶道。植物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密切相关,尤其是现代社会,对植物资源的拥有、研究和利用水平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如果用植物学的方法来喝茶,茶会是什么味道?不妨让我们按照茶树植物标本的顺序逐次饮来。
梢
季节更换的味道都悄然的藏于茶梢中。茶树在冬季通过越冬休眠,体内氧份储藏充分,当年花芽尚未分化,耗费养分不多,春梢发生数量多,且整齐,采下的茶叶有效成分含量高。春梢的茶芽原料因氨基酸含量高,是全年中茶树原料鲜甜度最高的。追求极致味觉的茶客,必是只饮春茶的。
夏梢则由春梢的顶芽、腋芽发育而成,少数是春天时候营养差的短枝上刚刚发育出的越冬芽。夏梢是夏茶的主要原料。夏季气温高,新梢的生长速度快,由于春天消耗了茶树体内大量养分,夏天又是花芽的分化期,故夏梢的生命力不及春茶。夏梢内的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氨基酸的味道以鲜甜为主,茶多酚则易于发香,所以夏茶多被用于制作红茶。若拿来制成绿茶、乌龙茶则容易香气低闷,味道苦涩。夏茶制作的原料,多会被茶农拼配到春茶当中来降低成本。拼配后的茶除了能品出春天的鲜爽外,收尾带着夏季的湿闷。
夏摘过后的秋天,茶树会形成秋梢。秋天温度跟光照都较夏季低,秋梢的发育比较夏梢要好,得益于季节,品质要高于夏季。在乌龙茶乡除了春茶,就是秋茶能卖上好价钱了。但秋季干燥,茶叶走水速度较春天要快,秋茶的高香往往带着某些季节的燥感。
冬至以后海拔较低的地方发育的冬季新梢,一般不采摘。因为市场需要,也有采摘后制成茶叶的,因经历了前三季的采摘,茶树的品质大不如前,滋味单薄、香气清淡。个别商家喜好把冬茶形容为‘清雅’、‘泠冽’,玩儿的也是文字游戏。这个季节若再行采摘,茶叶没有得到良好的休眠,春季时候味道必是打折扣的。
茶山有句话叫做:砍不完的麻,采不完的茶。说的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茶作为经济作物,以创收为前提的情况下一年多次采摘的常态。现在的消费市场则更看重茶叶品质以及风格。在此前提下若想保证高品质的春茶,最好一年只采摘2~3季茶,若再多采摘容易损害茶味而得不偿失。原题:《植物学的味道(上)》
叶底该如何读懂?从叶底了解茶叶的秘密
在茶叶店买茶,摸不清行情的时候,老板会吹得唾沫横飞,一不小心,你就被糊弄了。但是,如果你淡定的对老板说,给我看看叶底…..老板立马能给你跪,这就是,身份的象征。
要说喝出茶的好坏,什么粘稠、内质、高香、回甘,太玄乎了,一般的小白或者功力不深的没个经年累月真的不好掌握,那么叶底!非常直观简单粗暴又实用的评判标准,这就手把手教给你。
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说的就是茶渣,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
观叶底就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绝对是能真实反映茶叶的实际品质的好宝宝。这个学问其实也是好庞大一个体系,我们今天,先说普洱。
先说观叶底前你要做的,就是妥妥当当的把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当然了,要拌匀、铺开、揿平,这才能算是全面客观的做好了准备工作。
开始认真评鉴。
那我们看叶底究竟在看什么?
总的来说这几个方面:
一.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最后能完全舒展开,这样的茶叶就是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通常冲泡次数亦多。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条索不紧结,一般不耐泡。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开展的茶叶,则是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期时间环境不好的。或者被高温焙火,叶面茸毛会掉落,甚至入口后会感觉喉头有点燥。
这个展开度就非常好
二.叶形整碎度
当然叶底形状越整齐越好,碎叶多且细杂的都只能算次级品。但!也有紧压过度的情况是算例外,如铁饼类茶品,则须视茶面而定,经冲泡后之叶底形状在整碎度这个指标上也只能做小参考。
这个就有点碎了
压过的熟茶叶底这样是正常的
三.茶身弹性
都晓得有弹性是个什么感觉吧!用手指捏叶底,以弹性强者为佳,表示陈化期间自然、茶菁幼嫩、制造得宜,未被湿热、熟化处理。叶脉突显,触感生硬,无弹性感,也统统是次级品。
一看就非常柔软有弹性哟
从零开始学泡茶 2020从零开始学泡茶
基础的泡茶步骤有温杯、醒茶、冲泡、赏茶、饮茶。在泡茶之后,茶饮才真正实现了普及,成为中国人和世界各地茶人的至爱。
1、温杯:
将茶杯洗净,用开水稍微烫过。此为温杯。
2、醒茶:
将茶叶放入高温烫过的茶杯中,用85摄氏度的开水冲泡,水量盖过茶叶稍多一些即可。等茶叶舒展片刻,将水倒掉。这一步有何意义呢?其目的是使茶叶完全苏醒过来,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并且茶叶中的一些杂质,碎末,此时也随之流出,使得下一步冲泡的茶质将更清新,洁净。
3、冲泡:
可适当提高水壶的位置,由上而下,水流如瀑布一般落入杯中,叫杯底的茶叶泡个澡。注意泡茶的水温80-90度为好。
4、赏茶:
刚刚泡好的茶温度过高,此时不宜牛饮,先仔细欣赏一番,闻其香,观其色,形之变化。
5、饮茶:
待茶汤凉至适口,且慢慢品尝。
泡茶的讲究:1、泡茶杯子的选择;
不要用保温杯泡茶,因为保温杯里面热水的温度会一直持续,茶叶会长时间浸泡在高温里,那样茶叶里的清香味道会散发,另外也会损失一部分茶叶的营养。
2、禁用沸水泡茶;
泡茶千万不要用滚开的沸水,那样会破坏掉里面的很多营养成分,而且口感极为不佳。一般用八十度的水即可(滚水稍凉),特别是绿茶,嘟嘟做过实验的,用沸水泡出来的茶颜色就会变红,口感再也找不到绿茶的清、纯、甜、香,只剩下苦涩了。
3、泡茶的时间;
茶叶的冲泡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用八十度的水冲泡茶叶3分钟即可饮用,这是在不盖盖子的情况下。嘟嘟不建议泡茶时用杯盖盖上,就让杯盖打开着,一股茶香渺渺升起,轻轻嗅之,令人心旷神怡。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千万别让几个小动作破坏了那种感觉。
4、不要直接煮茶;
在冬季天冷的时候,嘟嘟的同事都会建议嘟嘟煮茶喝,每到那时嘟嘟都会拦挡。直接在暖水瓶里或炉灶上煮茶是非常不科学的,那样煮出来的茶味道发涩,茶水还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对身体极为不好。
5、茶宜清淡雅致;
有些人喜欢喝浓茶,觉得只有浓浓的茶才有味道,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浓茶对人体肠胃的刺激很大,喝酒了会损伤胃肠的一些功能,所以喝茶还是要清淡雅致一些才好。
中国茶类的六大品种
中国茶类划分有多种方法,根据制造工艺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六大茶类,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六大茶类分别是那六大类:
1、绿茶:绿茶(GreenTea),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清绿茶。全国18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
2、红茶:红茶,(Black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3、青茶(乌龙茶):乌龙茶(oolongtea),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4、白茶: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5、黄茶: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6、黑茶:黑茶(darktea),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绿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红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祁门红茶、滇红、闽红等
黄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白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黑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普洱茶、六堡茶等
青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铁观音、大红袍、单丛茶等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饮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茶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人们对名茶的概念尚不十分统一。但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名茶之所以有名,关键在于有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茶叶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
中国茶道 从神农时期到隋朝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时期
远古时代无文字记载,但留下了美丽的传说。相传神农身体奇特,肚皮透明,五腑六脏一览无余。按时下气功理论家的推测,神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凭观察,靠感觉,断定植物入哪经、走哪穴、治什么病。当然,尝遍百草难免中毒。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据考证成书于先秦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与此相关的传说有几种:一说神农尝到茶叶后,五脏六腑如经过洗涤山般,干干净净,神清气爽;一说神农煮水,茶叶落入锅内,偶然中发现了茶叶神奇的作用;一说神农尝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濒于死亡,幸得茶树汁流入口。中而得救。陆羽是有几分相信的,《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肯定茶是“南方之嘉木”。古人还喻为“嘉谷”。嘉者,至美至美也。这几种传说表明:人们在认识茶树过程中进行审意体验,发现茶树具有治病的功效和济世活人的品格。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一原始社会及后来的奴隶社会,人类征对大自然难以抗衡,疾病多,死亡率高,彼此需要帮助,“济世活人”便被十分推崇。茶树便成为这种品格的象征物。稍后还有云南普洱茶的传说。相传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进军途经西双版纳南糯山,因不服水土,士兵们一个个患了眼疾,在山壑间东撞西碰。诸葛亮心急之下把手杖插入地里,乍时出现奇迹:手杖活了,生根发芽长叶,成了葱绿的茶树。摘下茶叶煮水让土兵喝。茶有明目之功。士兵们恢复了视力,不久奏凯而还。自此,山上有了茶树,这里的少数民族称为“孔明树”,山叫“孔明山”,孔明叫“茶祖”,每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即孔明的生日这天办“茶祖会”,高悬孔明灯,载歌载舞,“对月品茶,寄托思念。这则传说一方面说明云南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开始种茶和饮茶,另一方面说明茶树之非凡,竟将它和一个古代智慧人物的名字联在一起。茶是智慧的树,济世的树。古人借茶树表达对高尚道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