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茶为什么不能用保温杯】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新年茶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自打记事起,年节以茶待客,茶是逢年过节迎宾待客的必备事宜。一杯新年茶在此时显得尤其重要。
1、好茶迎客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
大人携小孩到亲友家拜年。主人以佳果待客,共品热茶。
2、围炉茶会
新年好友走访聚会,好友知己围着火炉团坐品茗。
拉近感情,互贺吉利,以求吉祥财运之气。
炉内炭旺火红,杯中茶暖,人群谈笑,其乐融融。
3、佳肴去腻
拜年走亲访友,家家盛情款待,推杯送盏,鸡鸭鱼肉饕餮美味。
身体一时福气满满,唯恐难以消受。
主人奉一杯清茶,一来润口,才能滔滔不绝地谈天说地;
二来去腻,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帮助消化;清除油腻;带走多余自由基。
4、养精提神
麻将也是中国年节期间,重要的娱乐项目,亲朋好友轮番上阵,气氛融洽,但久坐伤身。
主人备一杯热茶,提神醒脑,不忘过个健康年。
5、酒桌换茶
过年回家酒推不掉少不了,如果家里有茶桌,几巡过后,可引导换茶桌。
茶比酒更健康,而且茶能明心性,所聊话题不以吹牛为主,而是静下心聊一聊这一年的经历,或关于事业、情感的交流。
因为思维清晰,不会胡言乱语,轮番饮茶,人声鼎沸,清茶飘香,一时也欢乐无穷。
6、三姑六姨
对于已到婚嫁年龄的未婚男女们,回家过年总会遇到家中亲戚追问,追问姻缘问题,追问生育问题。
不论如何总能听到一堆长篇大论的说教,不接话好像很没礼貌。
不如坐下喝茶,用好茶招待。
我们来说说这茶吧!
中国六大茶类,普洱茶、白茶、武夷岩茶、西湖龙井、凤凰单丛、铁观音、正山小种、祁门红茶.......
话题岔开不失一种风度。
一杯中国茶,有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有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但都是中国人手中的那杯茶,承载着欢乐苦楚、人间真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茶即是清欢之味,也是年时和气幸福之味。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很苦,中国人为什么还爱喝呢?
数千年来,中国人与茶相依为命,也与茶的苦味共度了无数个春秋。苦历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这不禁让人深思,茶虽苦,为什么中国人仍然喜爱茶?
许多人不爱茶,只因其苦
人类的长河中,苦都是在艰苦岁月不得已才吃的,向来只有甜才是人生的向往。许多人不爱茶,只因其苦,这是从基因上就决定了的。
但是,茶这么苦,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根本不需要再去尝那艰辛的滋味,何必“自讨苦吃”。这不禁让人深思,茶虽苦,为什么中国人还要对于带苦味的茶那么喜欢呢?
不苦不涩不是茶
苦,历来是茶的味觉组成之一,古代称茶为“苦茶”。
许多老茶客都爱在嘴边挂一句老话:“不苦不涩,不是茶”。在大多数人眼里,苦味是茶的一种重要的组成成分。数千年来,中国人与茶相依为命,也与茶的苦味共度了无数个春秋。
苦味是什么,都从哪里来?
回到原点,茶汤中的苦味是本身带有苦味的成分带来的。首要的是,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类物质以及茶叶碱类物质。
茶多酚,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都普遍带着苦味,其中尤其以EGCG的苦味最重。在茶叶中的占比大,对于苦味的贡献大。
碱类物质,也都带着苦味。由于浸出速度很快,通常前三泡茶的含量较高。虽然占比不是非常大,但是对于苦味的贡献也不低。
苦,对身体有益
中医药理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清热解毒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西医理论中,呈现苦味的EGCG是备受关注的。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中,EGCG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无论是对抗癌症、保持年轻、还是对于营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苦尽甘来,好茶如是
好茶总是苦后回甘,涩后生津;人生总是甘苦交叠,关键要一一尝过、细细品味、时时咀嚼、慢慢感悟。有时最苦涩时正是芳香将至,最甘甜时却有苦涩暗藏……
人生若茶,总会苦一阵子,苦尽甘来,更是好人生
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真正的品茗,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成回甘喉韵功效,同时也藉此启示苦的真道。
把人生所有的苦,一一煮沸,煮成一杯杯淡淡的清香
茶,只有投身到沸水中,全身筋骨才能舒展开,才能将自身的能量与价值释放出来,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生命之香。
在茶中体味到苦,并体味到化苦为甘的乐趣,在苦与甜中咀嚼岁月,在咀嚼岁月中参禅悟道。
其实,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
多。
一泡缺少苦味的茶,对“老茶手”来说,似乎总觉得不够劲道,过于平淡而美中不足。一种缺少苦味的人生,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似乎也会觉得不够饱满,过于平凡而显得人生无趣。
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是人生的真味,是生命的真味。如此,茶才意味深长,回味不尽。
中国人的购茶攻略
中国人对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和嗜好。在唐代甚至更早以前,当时的人们就在世界上首先把饮茶当成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说:“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到了今天,在大众心目中,饮茶除了养生,更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陶冶性情的休闲。
茶叶品类多样,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初习品茗或收藏者有必要了解一番。
香茗的家族成员
中国茶可分为六大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它们分布在我国的四大茶区,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绿茶
以茶树的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属不发酵茶。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有板栗香、花香等清香味。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等。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唐代起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曾出现蒸青散茶。宋代后期,蒸青法传到日本,日本一直保留到现在。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法。
红茶
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属发酵茶。汤色以红色为主调,所以取名红茶。上等红茶的汤色红浓、透亮,用白瓷杯冲泡,杯壁上会出现金圈,味道醇和甘甜。
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代表茶有滇红、宜兴红茶等。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 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乌龙茶的色香味也不一而全。种类很多,如冻顶乌龙,发酵程度低,味道接近绿茶;凤凰单丛则有浓郁的兰花、栀子花的香气。
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的代表茶,有文山包种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茶、武夷大红袍等。
白茶
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关键在于萎凋。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爽,冲泡时有浓郁的清香和淡淡的甜味,汤色淡黄。
白茶有很好的清热消炎作用,俗语说“三年是茶,七年是宝”。近年流行于欧洲,星巴克最近推出茶系列,首推的白牡丹就是白茶的一种。白茶主要产区在福建省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等。
黄茶
属发酵茶,是我国特产。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上等黄茶如君山银针,沏泡时茶叶会三起三落,汤色金黄,滋味淡中带甜,香气不明显。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代表茶有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黑茶
这是一种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类,最早始于明代,历史悠久,销量很大,是我国边疆藏族、蒙古族和维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黑茶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称黑茶。
黑茶既可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砖茶适合制作奶茶,将熬制好的砖茶加入热牛奶,颜色棕红,不用加糖就有天然甜味。黑茶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因主要销往边疆地区,故以黑茶制成的紧压茶又称边销茶,代表茶有湖南紧压茶等。
再加工茶
六大茶类之外,茶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即再加工茶。以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基本茶类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分别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紧压茶有沱茶和六堡茶。
茶叶的真伪辨别
相信不少茶人初涉茗界都曾踩到“地雷”,买到了假茶或是以次充好的劣质茶。其实,只要掌握一些辨别的方法,挑中好茶并没多难。
简单来说,要判断新茶与陈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辨别。
1、看色泽
新茶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陈旧的茶叶则紧缩暗软。在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2、辨香气
大多数茶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香气程度会减弱,香型也会由清香馥郁变为低闷混浊。不过,对于乌龙茶和黑茶来说,若保存得当,反而时间越久越显香气馥郁。
3、品滋味
除乌龙茶和黑茶外,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茶叶的伪劣,除了有因存放过久而造成的质劣,也有不法商贩采用非茶类的枝叶加工或掺杂在真茶里。鉴别时,可先用双手捧起一把干茶闻其气味。有茶叶固有清香的当为真茶,带青腥气或其他异味的则为假茶。用火灼烤后,真茶与假茶的气味更易识别。
此外,抓一把茶叶放在白色的瓷盘上,将其摊开细加观察,色泽纯正、统一的是真茶,颜色杂乱不协调或不正宗的,就应当怀疑其是假茶了。
如果通过颜色和香气仍然无法辨别,那么建议冲泡后观察叶底。虽然茶树叶片的大小、色泽、厚度各不相同,并因品种、季节、树龄、产地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不同而有差异,但某些形态特征却为各种茶叶所共有,而为其他植物所不备:
茶树叶片叶背叶脉凸起,主脉明显,并向两侧发出7 ~ 10 对侧脉。侧脉延伸至离边缘三分之一处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形的网脉系统。
茶树叶片背面的茸毛,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除主脉上的茸毛外,大多基部短,弯曲度大,通常呈45°~ 90°角弯曲。茶树叶片在茎上的分布呈螺旋状互生,而其他植物叶片在茎上的分布,通常是对生或几片叶呈簇状生长。
茶树叶片锯齿都是上部密而深,下部稀而疏,近叶柄处平滑无锯齿,而其他植物叶片多数叶缘四周布满锯齿或者无锯齿。
中国人的敬茶礼仪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唐代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总之,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
茶和中国人的生活
既然我国是最早开始利用茶的国家,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这样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茶对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性:“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国人不论是饭后、休息或者招待客人,茶是不可缺少的。客来敬茶已经成为我国标准的待客基本礼仪,否则就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敬。在许多的重大仪式上,茶亦是必不可少的。在结婚大喜的日子里,新娘子一定要给介绍人、男女双方的长辈和亲友们递烟、敬茶。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往往互赠名片,问候你好。而中国人的风俗却不然,不论彼此是否认识,先奉上一杯茶(当然,这是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如果是在公共的社交场合中,寒暄几句后必定是邀请对方去茶楼或茶园一坐),这种习俗在南方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广东人,当地开设许多茶楼,朋友们一见面便互相问候:“饮茶么?”南方人习惯上茶楼憩坐,不只是为了喝茶而是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
中国茶叶种类之多,在世界上可说首屈一指;而中国茶馆之多,恐怕也无别国能及。在茶馆中与好友叙旧谈心,沏上一壶好茶,一边喝,一边聊天,茶水喝到只剩半壶,再继上开水,其乐融融。
中国人的好茶是有一定根源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饮食大国,对吃的讲究可以说是独步天下。中国人饮茶喜欢“清饮”,因为喝茶可去油腻,尤其是吃炖肉以后,喝杯浓茶还可以帮助消化,去口臭,特别是“铁观音”茶具有较强的助消化能力。所以,当以美酒肴款待客人时,再敬上一杯好茶,更可博得客人的欢心。
茶有苦味,为什么中国人还是爱清饮?
西方人爱喝咖啡,中国人常饮茶。两种饮品有一点相同:无论多么浓香的咖啡,或多么清洌的茶,都是带着苦味的,人们品味着这其中的滋味,乐此不疲。其中不同的是,西方人会给咖啡加入糖,而中国人却很少掩盖茶的苦味。
茶的原性是苦的,古代称为“苦茶”。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这种苦味的饮品,纯粹是假话。用一点茶水试一试懵懂的小孩,他会是拒绝的。青少年更爱喝可乐而非茶,也是这个道理。
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都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后来能忍受茶的苦味并且还喜欢茶呢?这其中有一个逐步发展、接受的过程。
1.中医药理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它的某种效果能实现清热解毒或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也乐于接受,长期以后便形成了习惯。
茶叶也不是一开始就被直接用来饮用的。从最初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以后,茶才实现清饮。
至此,饮茶风俗逐渐形成,对于茶的苦味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2.人们愿意接受茶的苦味,还在于制茶技术的长期发展,改善了其苦味。
比如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被平常人接受。
现代制茶技术,如绿茶的摊晾、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再比如,普洱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会慢慢降解、转化甚至消失,茶汤滋味变得醇和、甘甜、厚重。
3.茶叶的滋味,其实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好茶总是苦后回甘,涩后生津......
茶含有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
当人们在喝茶的过程中,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时,苦已经不是问题。
茶文化|为什么中国人更钟爱茶话会?
茶话会与茶宴平行于世,但它不像茶宴那样豪华,又不像日本茶道那样循规蹈矩。它质朴无华,吉祥随和,因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并广泛用于各种社交活动。
例如,上至欢迎各国贵宾,商议国家大事,庆祝重大节日;下至开展学术交流,举行联欢座谈活动,庆贺工商企业开张。
在我国,特别是新春佳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总喜欢用茶话会这一形式,以清茶一杯辞旧迎新。所以茶话会成了中国最流行、最时尚的集会社交形式之一。
在茶话会上,大家用茶品点心,不拘形式,叙谊谈心品茗,成了一种促进人们交流的媒介,饮茶解渴已经无关紧要。
一般认为,茶话会是在古代茶宴、茶话和茶会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茶话”在《辞海》中称饮茶清谈,方岳《入局》诗:“茶话略无尘土杂。”
现在,备有茶点的集会即称为茶话会,表明茶话会是用茶点招待宾客的一种社交性集会。而“茶会”一词,最早见诸于唐代钱起的《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
言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
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
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诗中表明钱起、长孙和郎上三人茶会,他们边饮茶边言谈,不去欣赏正在开放的石榴花,只神情洒脱地饮着茶,甚至连天晚归家也忘了,茶会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如此看来茶话会与茶宴一样,它的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茶话会在中国出现以后,这种饮茶集会的社交风尚也慢慢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根据历史记载,在欧美,17世纪中叶荷兰商人把茶运往英国伦敦,遂引起了英国人的兴趣。当时,英国社会上酗酒之风盛行,尤以上层社会和青年人士最为严重。
公元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把饮茶之风带到英国,直到18世纪时,茶话会已盛行于伦敦的一些俱乐部组织。至今,英国的学术界仍经常采用茶话会这种形式,边品茶边研究学问,其名为“茶杯精神”。
在荷兰,17世纪末18世纪初饮茶成风,主妇们以品茶聚会为乐事,甚至达到了着迷的程度。当时荷兰上演的戏剧《茶迷贵妇人》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日本,推崇茶道;在韩国,讲究茶礼;在东南亚各国,时兴以茶敬客。在这些国家里,商界和社团也常喜欢用茶话会的形式进行各种社交活动。
由于茶话会廉洁、勤俭,又实现社交的良好作用,所以很得人心。在中国目前仍很流行,已被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普遍采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茶话会已成为中国以及世界上众多国家最为时尚的社交集会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