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笋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品质优良的唐朝贡品:顾渚紫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品质优良的唐朝贡品:顾渚紫笋”相关知识!
顾渚紫笋是唐朝的贡茶,它品质优良,不少人都喜欢喝,本文给你介绍一下,想了解的不妨来看看。
外形特征:顾渚紫笋的鲜茶芽叶稍微有点紫色,嫩叶有点像笋壳,顾渚紫笋也因此也得名,顾渚紫笋看起来细嫩紧结,而且色泽翠绿。顾渚紫笋推荐》》》
冲泡品尝:顾渚紫笋冲泡出来香浓美味,而且滋味鲜醇,品尝起来不仅让人感觉清爽美味,而且还是一大享受,冲泡后茶汤呈现橙黄色,细嫩的叶底看起来非常有特色。
功效:顾渚紫笋是贡茶,不仅品尝起来香醇可口,还具有兴奋、利尿、抑制动脉硬化、抗菌、减肥、强心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历史:顾渚紫笋是历史名茶,早在唐代便被誉为上品贡茶,在唐朝广德年间人们就开始向朝廷进贡顾渚紫笋,后来正式成为贡茶,当时,顾渚紫笋还因为优良的品质被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后来在明朝洪武八年时“罢贡”,后来改为条形散茶,在明清时期逐渐消失,直到本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顾渚紫笋才重新被发掘出来。顾渚紫笋推荐》》》
评价:顾渚紫笋是上品贡茶中有着比较长历史的“前辈”,在唐朝时更被茶圣陆羽封为“茶中第一”。
顾渚紫笋是唐朝的贡品,其滋味香醇美味,喜欢的喝茶的朋友可以品尝一下。
小编推荐
顾渚茶园新貌
宜兴古名荆溪,唐时叫阳羡,至宋时才改为宜兴。唐时,附近顾渚山所产的紫徇茶,因陆羽之品评,御史大夫李栖筠的进贡而成贡茶后,造成市镇的繁荣。明时,因散茶的流行,出现了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小壶,更使宜兴的声名,继贡茶之后再度鹊起,这是任何地方所未曾有的。
宜兴产土,质地细腻坚致,烧出来的器物为其他陶窑所不及,不但用在制壶,其他如瓦罐、花瓶、器皿、人物花鸟,无不具备,而且颜色五彩缤纷,有红、紫、白、和多种,由于器物之著名,传说附会即生,清代文人吴千在《阳羡名陶录》中就曾述说宜兴土的发现,是由于云游四方和尚的指引,才挖掘而发现,做成之壶,也因而极珍贵。
陶器与茶事的结合。宜兴制壶,应不止起于明朝正德年,而以白正德年后才大盛比较合理,任何文化之形成,都是经过长久浸淫而不是成于传说或一夜之间。只不过至明时,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壶泡之流行,以及文造,才开创其不朽的地位。
根据明人周伯高对宜兴砂壶的考证心得,说宜兴壶的珍贵,不仅在于制造,更在其原料。塑壶之土,并不是山坡山麓,俯拾可得,而必须如挖煤矿般,深入山腹或地底。从香港艺术节所展示的宜兴陶的资料显示,挖泥之车以及满身泥土的挖泥工人,印证其所言不虚;陶土挖出,静置,才能制造。然而泥的探测技巧,泥的储量多寡,工人挖掘的辛苦,已为壶器奠定了名贵的基础。
文人雅士寄情于壶。宜兴壶的制造,系用捏筑或片接的传统技艺。所造之器物,厚薄、高低,均能随心所欲,所以不管是名器的模仿、雅物的塑就,都达臻境。由先天质地配合后天的技术,更由于文人雅士之参与,在壶身铭诗刻词,指定形式,或创新格局,使宜兴制陶成为名公巨子、骚人墨客重资收购的对象。其与一般玩器最大不同之处,更在于与茶结合,融入生活,成为实用兼寄情之器具,是任何其他不动声色的器具无法望其项背的。
也许就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宜兴壶的身世才会形成传说,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考据。根据最普遍的说法,第一个宜兴砂壶是一位金沙寺老僧人所研制,以后有供春者,是明四川参政吴卧山之家僮,随侍主人至金沙寺读书,因而学习老僧技艺,融入自己心得,作品供春壶,传世不多,万金难求。
自供春开山后,时大彬继其衣钵,以后名家辈出,各有特色,四大天王、三大国物等,都是在陶艺有特殊成就,后人给予的尊称,其作品形制的演变,依专家的研究,舍去草创期不说大略可分成四期。
第一期的代表人物为时大彬、李仲芳及徐友泉。时间大约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时大彬是将大壶及高身壶改为小壶的第一人。徐友泉则以善于临摹实物而闻名。世所闻名的孟臣,是这一时期末才成名的。此一时期之制壶以节纹为特点。
第二期约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这一期之艺术家,以陈鸣远最著名,自然形成其制作主流。后来因为外表流行釉彩、贴画,所以都以几何形之方、圆为时尚。在本期末,小现了逸公壶,与孟臣遥相抗礼。孟臣浑机精巧,逸公则以工巧见长,浑机不足。
第三期包括了十九世纪,其特色是文人与陶工相结合。陈曼生身为领导潮流者,以铭刻为时尚,尤以几何形之变化在此时期最多,始以“思亭壶”的出现,非常独特。
第四期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宜兴壶这时期大量生产,精品渐少,直至二十世纪初宜兴壶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后,才再刺激生产,流行复古。
从宜兴壶之回春,中国茶具的精美,世上无与伦比。假如自金沙僧后迄今,其间不遭外人侵略,不囊括战火频繁的摧残,中国的茶具,由祖先们的使用珍藏,流传至今,数量必定不少。据说传言中的精品,在外国的博物馆中收藏极多,而国内却无法目睹。对于宜兴陶器的爱好者,这是极痛心的事情。
顾渚问茶
虽然也是在江南,但在我小时候的心中,长兴似乎是一个工业城市。那时,长兴水泥是我对这个太湖之滨城市的唯一印象。而初到长兴,深入乡间,竟发觉这是一场与茶、与茶圣、与茶村顾渚的不期而遇。
湖州长兴水口乡顾渚村,一个在中国茶叶史上注定留下里程碑式名字的小村:唐朝的某一个春天,当时的浪子、如今的茶圣陆羽短褐藤履,寻茶觅泉,云游至此。他惊叹于此处紫色呈笋芽状的野茶奇香和附近金沙泉的甘醇,于是隐居在苕溪之浜,潜心制茶研学,并写就了中国茶叶史上首部旷世巨作《茶经》。
他如此评介这里的茶叶:“浙西(茶叶)以湖州上,常州次;湖州生顾渚山中。”他把顾渚的紫笋茶当作了好茶的标准:“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经他的力荐,紫笋茶入贡,长城(即长兴)“诸乡茶芽皆置焙于顾渚”,唐代第一家皇家贡茶院由此设立,这也让长兴成为大唐的茶都。从此,紫笋茶每岁进奉。当时的人们用龙袱包上拳头大小的紫笋茶饼,银瓶盛好清冽的金沙泉水,经太湖水路急贡长安,续贡五朝长达1125年。
陆羽对顾渚这一方水土的喜好是溢于言表的,也是不顾一切地,而顾渚竟也有魔力让他从此与这片土地难舍难离,最后竟终老于湖州了。
在我的心中,陆羽的人生是一场“不知何来,不知何往”的纷杂人生,作为浪子,应该不会在任何地方作长久的停留。出生后,他即被父母抛弃,连他的名字也是当时收留他的老和尚以《易经》占得“渐”卦而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陆羽本是世上无根之人。
从小在寺庙中长大,在青灯黄卷、梵音钟声中识文字、念佛经;他甚至离开寺庙,到一个戏班学演戏,混迹于江湖成了一名“名伶”;成年后,他从故乡湖北天门至江苏、浙江、江西、岭南一路游历,一生未仕。这种经历注定他是个游子,也成就了杂家。学问不囿一业,涉猎广泛,在诗学、音韵学、书法、史学、方志、地理学诸方面,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然而最终,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是湖州长兴的顾渚,让他的人生沉静了下来,最终成就了后世眼中的“茶圣”之名。
也许我们能从陆羽的自传中寻得他为何停下奔波脚步最终终老他乡的“一鳞半爪”。他曾这样写道:“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不错,除了这里的好茶好山好水,陆羽更寻得了自己人生的同道,他可以潜心闭关而学,也可以与同道品茗、欢宴终日,这是何等收放自如的快意人生!
在这些陆羽的同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为茶僧、诗僧的皎然。皎然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当年,陆羽从南京栖霞山来到苕溪(湖州),就与皎然结为了忘年之交。曾有一种说法,中国茶业、茶学之祖是陆羽,然而茶道之祖应是高僧皎然,他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唐代“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毫不夸张地说,他与陆羽一起就像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两座一水分流并峙的高峰,没有皎然,也许也不会有陆羽。
皎然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茶诗”,诸如《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顾渚行寄裴方舟》、《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这其中很多内容与陆羽交集。最著名的就是《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精致的小诗虽然不着一个茶字,但洋溢着浓浓的“不若吃茶去”的禅宗意境,而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以及两人相契之根由也跃然纸面了。
不独于皎然,陆羽还在这里遇到了颜真卿,这位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大历九年春,不得志的湖州刺史颜真卿和陆羽、皎然、李萼、裴修等十数名士,应长兴县丞潘述之邀,会集于县城西南十五里阆山之南竹山寺潘子读书堂,作诗连句,由颜真卿书就《竹山连句帖》,成就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或许正是在这种与同道的惺惺相惜之中,游子陆羽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才下定决心把顾渚作为人生一个最重要的栖息地,把茶学作为自己一生用力的方向。他在湖州建起了苕溪草堂和青塘别业两处住所,潜心于写作《茶经》。离奇身世和多年漂泊,让他感怀尘世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而小小的一片茶叶,却是南方的嘉木,纯净而高雅,更是他恬淡人生的向往和寄托。尽管他还不时惦记着湖北天门的故乡,也写下了“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样恋乡以明心志的诗句,但谁又能说,此时茶色葱茏的顾渚不是他的第二故乡呢?在精神上,我觉得,于陆羽而言,顾渚较之天门更有一种人生终极的归属感。
公元804年冬,陆羽逝于湖州杼山,享年七十一岁。而47年后的公元851年,有“小李杜”之称的诗人杜牧被贬湖州刺史,他带着全家来到顾渚督茶修贡。面对绵延的茶山水色,他写下这样的诗句:“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这位好酒的失意诗人,在茶山上却见到了酒旗;而这双回头的鸳鸯,或许就是茶人陆羽的灵魂面对茶村顾渚的恋恋不舍!
如今的陆渚,紫笋茶仍在,但已不再是当年贡饼的模样,只能泡而不能煮了,而附近的金沙泉却依然泉涌不息。这里已是现代都市人的第二故乡。每逢节假日,被称为“小上海”的水口顾渚一带云集着来自长三角一带五、六万的休闲人流———他们来问陆羽的茶,也喝一下杜牧的酒,在农家乐里放松疲惫的身心,在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长久地居住下来,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来顾渚问茶吧,这是顾渚未来的“长兴”之道,更是芸芸众生追寻如茶一般纯净人生的希望。
了解长兴的紫笋茶及紫笋茶宴
唐代贡品——紫笋茶,绿茶,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4~765年),茶圣陆羽在长兴考察茶叶,发现此茶优于其他茶,就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
长兴作为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涉足紫笋茶原产地顾渚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摩崖石刻,成为珍贵的中华茶文化遗产。“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随着紫笋茶贡额的增加,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当时采茶役工约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顾渚紫笋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焙贡”。
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
用紫笋茶制作的茶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直接用紫笋茶叶制作菜肴。如“紫砂护国茶”,用三分之二的野菜叶子,加上三分之一的茶叶掺和做成羹状,颜色油绿,口感清香、淡雅。其次是用茶叶、茶根、茶茎的汁水与菜肴一同烹制,使菜肴具有茶香的味道,如“茶香迎贵宾”是茶宴中的第一道冷菜拼盘,用料跟卤水拼盘差不多,只是在开始时,放在具有融合各种名茶的汁水里煮,使其具有“茶香”的味道。
其次,是采集紫笋茶产地的顾渚山周围农民土家菜,进行改良而成。如“明月峡雉鸡”就是一道“土菜”。因当地农民深信紫笋茶的健脾、健身功效,所以习惯用茶叶、茶茎作辅料来烹制菜肴,达到更滋补的目的。
品尝紫笋茶宴的过程也是品味长兴茶文化历史的过程。
首先,具有一定的氛围。随着古筝音乐悠悠扬起,伴着菜肴解说员优美的声音,服务员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捧出一盘盘精美茶馔,置身此情此景中,无不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其次,茶宴的外形乃至命名,都传递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气息,如“茶经酥雪鱼”,因为《茶经》是茶圣陆羽当年在长兴所完成的一部关于茶文化的著作,所以,在菜品造型时将这款菜制成书本状,由紫笋茶点缀,外酥内松,颇富茶文化特色。
长兴银山,雨前紫笋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有一座小山,高不过百米,一千多年前,因为盛极一时的紫笋茶事,引得三位大唐名士接踵而来并留下摩崖题记。它,就是位于浙北长兴水口乡的银山(一名白羊山)。
时值谷雨,无意流连茶园飞翠、毛竹涵青,径直来到银山南麓。它宛若处子,静娴伫立,山脚下,小溪潆洄,水流沄沄,水草芊芊。踩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攀缘而上,绿丛掩映中,飞檐翘角,著名的唐代摩崖石刻近在咫尺。
春雨芳霏,山雾氤氲。亭内,这方赭色山岩也湿漉漉的;峭壁上,题刻依稀可辨,最上方为:“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荼贡讫,至□山最高堂,赋《荼山诗》。兴元甲子岁三春十日。”书风古意盎然,不乏汉隶遗韵。这是公元784年春,湖州刺史袁高来顾渚修贡紫笋茶留下的题记。当时,有感于百姓为赶制紫笋贡茶付出的艰辛,他慨然写下《茶山诗》并随紫笋茶一起进呈皇帝,开了以诗谏言之先河。
有趣的是,其时,陆羽《茶经》虽已行世,在茶仙的倡导下,一字多义的“荼”也被“茶”字所替代,但袁高仍写作“荼”。可见,“荼”、“茶”二字并用的状况,是延续过相当一段时期的。
下方自左而右,分别为湖州刺史于頔及杜牧的题记,由于历经千载的风雨侵蚀,部分字迹已漫漶难识。但从遗存的“汲岩泉”、“茶”、“春”、“一枝□□攀丛”和“香感□□”等字样来看,可以想象当年于頔、杜牧修贡余暇,登临茶山,煮泉烹茗,抒发情怀的场景。
杜牧不愧为浪漫才子,他的墨迹一如其诗风,俊朗奇峭。可惜,杜牧前来顾渚督贡紫笋的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唐王朝已日暮西山,飘摇欲坠。便是在这行将逝去的余晖中,杜牧在其生命尽头的前夜,无意留下存世至今的绝笔墨迹,这一切,也许都是宿命。
摩崖石刻的东侧,簇拥着红色、紫色和白色的山杜鹃,这些悄然绽放于银山的三色花朵,仿佛沾染了袁高、于頔、杜牧三人的千古茶韵,至今还吐露着悠远的绚丽。隔谷相望,对面是映山红、紫藤花烂漫竞妍的奇崛金山。银山西南麓,有一片紫笋茶园,三三两两的采茶娘子忙碌其间,她们是要撷取谷雨前的最后一批茶青呀。
这一带不如顾渚山出名,没有“农家乐”,没有商业气息,非常静谧祥和,这无疑让人萌生探索兴趣。沿山岕继续行进,抵达一个如画的小山村——外岗。在沥青路终点下车,眼前,一条逶迤古道分开修竹向前延伸。淳朴的山民说,要走很远,经廿三湾才能到啄木岭,那儿,就是江苏宜兴地界了。
空濛烟雨之中,在翠竹环抱的一户农家问茶。沏了一杯紫笋,任细雨飘洒,漫步于庭院。附近,春笋拔节,黄花逸芬,白墙、黛瓦、竹篱笆,都一起融化在杯中碧莹的紫笋茶汤里,这份远离尘嚣的闲适心情,恰如《菜根谭》所言: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悠然自得之极,生在江南,情系茶茗,随处走走,不是和茶有渊源就是与紫砂相关,何其有幸。今春,光是顾渚山就来了三回。这一刻,突然觉得,回味中的雨前紫笋韵清无比。不同于清明时结缘的叙午岕紫笋,那里的紫笋清醇和雅,这儿的紫笋清润恬雅,还隐含一丝恍如初恋的青涩。
瀹茶之水清甜可口,但更甜的,或许是我的心。
紫笋茶的历史发展
茶叶特征为白毫显露,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色泽绿翠,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亮,叶底细嫩,很有特色。
长兴作为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涉足紫笋茶原产地顾渚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摩崖石刻,成为珍贵的中华茶文化遗产。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随着紫笋茶贡额的增加,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
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当时采茶役工约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顾渚紫笋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焙贡.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
顾渚山属低山丘陵,坡度平缓,植被丰富,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茶树生长。顾渚山因处于良好的小气候条件从而孕育出流芳千年的紫笋茶,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
顾渚山紫笋茶的品质特征是:芽色带紫,芽形如笋,叶底肥壮成朵,茶汁碧绿如茵兰香扑鼻甘味生津,茶性温和,提神配目。由于紫笋茶品质特佳,被列为上贡珍品,贡额逐年增大。
紫笋茶于1979年开始恢复试制,1982年首次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得到专家名师的一致赞誉,荣获国家级名茶证书。唐代贡品--紫笋茶,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4~765年),茶圣陆羽在长兴考察茶叶,发现此茶优于其他茶,就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
紫笋茶的茶史
紫笋茶是什么茶
紫笋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紫笋茶是唐朝时期的一种贡品茶叶。
紫笋茶的品质
紫笋茶的茶叶特征是白毫显露、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叶底肥壮成朵、色泽绿翠、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亮、叶底细嫩。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茶汁碧绿如茵兰香扑鼻甘味生津、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性温和、提神配目;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
紫笋茶的茶史
紫笋茶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4~765年),茶圣陆羽在长兴考察茶叶,发现这种茶优于其他茶,于是就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被正式列为贡茶。
由于紫笋茶品质特佳,被列为上贡珍品,贡额逐年增大。随着紫笋茶贡额的增加,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
每年谷雨前,皇帝便诏令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
当时采茶役工大约三万,工匠有千余,累月方毕。顾渚紫笋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焙贡”。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
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
紫笋茶于1979年开始恢复试制,1982年首次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得到专家名师的一致赞誉,荣获国家级名茶证书。
茶圣陆羽的隐居地顾渚山
到湖州长兴,不能不去顾渚山。顾渚山是茶圣陆羽的隐居地,他在这儿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
顾渚山位于长兴县城西北17公里,海拔355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属水口乡顾渚村。顾渚山因在唐代中期盛产贡品紫笋茶及清澈的金沙泉而闻名于世。而今顾渚山扩展了大唐贡茶院,建造了陆羽阁等与陆羽相关的建筑,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岁的陆羽被遗弃于湖北天门龙盖寺一侧,被住持智积禅师拾得,抱回寺里,取名陆羽,以鸿渐为字。
在龙盖寺,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但他不愿皈依佛门,削发为僧。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扮演小花脸。后来,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来,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竟陵司马崔国辅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两年后,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自得其乐。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辗转来到湖州长兴境内的顾渚山。见此处远离尘嚣,风景独特,便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这段时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穿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他高声诵经吟诗,挥舞竹杖击打林木,俯身溪边手捧流水,左右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才哭叫着归到住处。时人不解,称他为楚狂接舆。
紫笋茶的名称由来
紫笋茶,乃产自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片片山林之间,其生长环境多在阳崖阴林,故而能生长出独特的茶叶。紫笋茶由中国的茶圣唐人陆羽推荐给湖州刺史李栖筠,又由李栖筠推荐于上,在唐代宗元年开始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开始了紫笋茶神奇的文化之旅,并一直持续到清顺治三年,才停止进贡。
那么,紫笋茶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面有很多的说法,接下来我就给大家道一道。
一般在人们认知中的紫笋茶,其称谓不外乎取自其形、其貌,抑或传说。紫笋茶之名的由来,亦逃不过此类。
紫笋茶,紫字的由来,一般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官员所着官服之色,昔日之一二品大官员出行顾渚山,皆着紫色官服,下方之人为迎合官员之意,故取紫字,意为地位尊贵,另此茶作为上贡制茶,亦是珍贵之茶。故而取紫字,亦是冠于其无比珍贵的名头;二者,取自紫笋茶新茶芽微微泛紫之意,故而取紫字。
紫笋茶,笋字的由来,一般亦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紫笋茶之形,其形如小笋状,故而取笋字;二者,取自茶饼初时制作之模具。初时,制作茶饼之模具犹如笋状,故而取笋字,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由于制作难度比较大,因此,茶饼的形状由笋状,又改为方形,然后梅花形,最后又改为圆形,但笋字却保留了下来。
当然,这也是紫笋茶名由来的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其他就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