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红梅“桃花得气美人中”的清香淡洁、韵高致静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九曲乌龙茶 清香的绿茶 红茶韵

九曲乌龙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曲红梅“桃花得气美人中”的清香淡洁、韵高致静”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九曲红梅“桃花得气美人中”的清香淡洁、韵高致静”相关知识!

茶本苦寒,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她和高标逸韵的梅花,可互为知音。她们的清香淡洁、韵高致静,都是在苦寒中蕴育磨练出来的。

在诸多茶中,冲泡时芽叶舒展似梅花朵朵,又能散发出梅花清香的,当属西子湖畔的九曲红梅了。梅占茶,是因茗花盛开时,花瓣似腊梅而得名,巧占了“梅占百花魁”的雅号。梅占的茶青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制成的白茶、岩茶、白琳工夫红茶、和白毛猴绿茶,基本偏于兰花香,有梅之名却无梅香。唯有岩茶中的水金龟,茶香似梅花,清远悠长。因此,人不可貌相,茶名也不能望文生义。

九曲红梅,简称九曲红。色红香清如梅,产于杭州市郊的湖埠、仁桥、大坞山周边,尤以湖埠大湖山的品质最佳。九曲之名,源于武夷山的九曲溪。相传太平天国时期,九曲溪附近的部分农民,为避战乱,北迁至杭州灵山一带,为谋生计,把闽北的红茶工艺带到浙北,始有九曲红的香满天下。

立春后的天气,乍暖乍寒。找个清闲的日子,与清如诸友雅集。清如琴抚《梅花》,我用老铁壶煮水,紫砂壶瀹泡陈年的九曲红。

腊梅娇黄,刚刚半开。花可香我,胜过焚沉。《梅花》清越,茶烟轻飏。九曲红梅味厚,如蜜糖甜。两水后,汤中隐现苹果花香。四水开始,汤里有了兰花香。八水后,味尽淡然。我低斟浅啜,仔细辨别,直到最后,也没能品出茶汤里应该有的梅花香。是腊梅花开的清冽,迷惑了味蕾。还是琴弦的清婉,影响了判断。莫非契合了古人的诗意:“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有求莫若无求好。顺其自然,是参透了休养生息的生命规律,其中蕴含藏着时时变迁的力量。生活中的刻意寻觅,往往会事与愿违。

九曲红梅是西子湖畔的百年红茶。曾经客居西泠的柳如是,在寒食写出“桃花得气美人中”的佳句,是否也饮了此茶?

一瓯九曲红梅,茶芽在水中润开。枣红的叶张舒展,形若孤山的梅花开放。四溢的茶香,又似梅花的清香萦绕。可惜啊,宋代还没有红茶,否则隐于孤山、葬于孤山的林和靖,会是多么地爱煞这一盏。

春寒料峭里,动人的春色不多,满眼里还是枯索静寂的萧瑟。在一盏九曲红的盈盈梅香里,我嗅出了钱塘湖光山色中的春深春浅。春到人间草木知,狮峰山胡公庙前的十八棵御茶,龙井村的桃花,虎跑泉的水软,满觉陇的桂树,一草一木,春意开始萌动着。

茶经网扩展阅读

能与祁门红茶相媲美的当属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茶简称“九曲红”,也称“九曲乌龙”,源于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灵山生产“九曲红梅”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说太平天国期间,福建武夷农民纷向浙北迁徙,在灵山一带落户,开荒种粮、裁茶,以谋生计。南来的农民中有的善制红茶,所制红茶为杭城茶行、茶号收购,沿袭至今。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杭州沦陷。原本销售火爆的“九曲红”,茶价暴跌,市场萎缩,茶农多以打柴度日,致使茶园荒芜,到抗战胜利尚未复苏。解放前夕,“九曲红”产地已到了“人穷地瘦茶园荒,昔日葱茏成枯黄”的境地。解放以后,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垦荒辟新,引进新茶种,建立专业队,加强抚育管理,购置制茶机械,九曲红茶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至80年代,周浦地区生产茶园已达3000余亩,红茶产量达100多吨,但售价很低,每公斤不足10元,效益一直上不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湖龙井茶声誉鹊起,效益剧增。90年代初,我镇实施“以红改绿”的茶类结构调整,虽红茶产量减少,但茶价仍不能上浮,荒芜茶园继续增加,至90年代中期,茶叶专业队解散,加工茶厂关停,全乡生产茶园面积已不足1200亩,红茶产量也逐渐降到30余吨,红茶生产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九曲红梅”几近湮没。

本世纪初,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正朝现代农业、市场农业、都市农业的方向演变,特色产业增效明显,农产品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型。2002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我镇茶区被列为西湖龙井二级保护区,这同样给九曲红茶注入了活力。此时,茶区尚缺一家产供销一体化,农工商一条龙,科教文一起上的茶叶龙头企业,形不成一条较完整的茶叶产业链,甚至连一家专业从事该茶销售的营销大户也没有,故导致了茶园管理水平低下,良种更新工作滞后,加工工艺不尽规范,宣传促销缺乏新意,红茶经营难度很大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重塑九曲红梅茶的昔日辉煌,使这一传统名茶得以发展,近年,地方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把它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2000年注册了“九曲红梅”商标的同时,还以举办比赛,参展参评,抽样送检、实施项目,媒体宣传等方式扩大影响,并于2003年取得了省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并获“浙江绿色农产品”称号,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同年下半年又引进了外地强势企业--杭州福海堂茶业生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示范基地,实行“龙头+基地+农户”的现代茶业经营模式。并以基地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化之路,并已初见成效。

浙江省目前28种名茶中唯一的红茶。其茶外形弯曲紧细如鱼钩、似蚕蚁、芽叶长12毫米左右,条索紧结,表面多呈白毫,色泽乌润,若是以灵山泉水冲泡,但见杯中茶汤鲜亮红艳,有如水中红梅,滋味鲜爽可口,有暖胃、健脾、明目、提神之功能,其品质可与中国著名的安徽祁门红茶相媲美。

茶叶的“静”与“和”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儒、道、佛各家,不论其外功、内涵,无不与茶中之静、之和百和妙殊,恰融一体。茶的静与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历时千年,播及全球的特殊文化。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其理解和运用相差远矣!秦王赢政,欲并吞六国,囊括四海,一统天下称始皇帝,难以取茶中之谦静与平和;魏武曹操挥鞭,挟天子、令诸侯,雄心勃勃,面对强敌,忧心忡忡,不可能以茶解之;只有天下归一,张鲁归顺,五斗米教才有久居之安;唐宗宋祖天下盛世,不仅道教誉为国教,佛教也到处受宠,儒术也曾独尊,茶的静与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满清政府大门紧闭,在宫廷静室里和,阻止不了八国联军的铁蹄和英国炮舰运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不开杀戒,静虚和中,永远也难打败日本狗强盗,赶走美国兵;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时候,既不能静也不能和;刽子手在行刑之前身披大红,反握钢刀也绝无茶叶静品之先例,多倒是酗酒三碗,人头落地;在大跃进、合作化、文革年代,饮茶自虑断然难以蔚然成风。佛、道之说滞之,唯儒学争鸣,妄语者吃一右派之棒,缩之;势利者文革出头欲官,不少人露出了丑恶的真相,组织上不于重用更有甚者和林秃子一样的下场;加之自然灾害,人们目睹生灵涂炭之惨,身受阶级斗争之厄,不少人回心转意,寻求寄托。适逢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之春,百废俱兴,蒸蒸日上。自古茶和盛世相重迭,盛世尚茶已成规律。

茶中固有的静与和又被各取所需:一些人日落西山,无心济世;一些人屡战不胜,厌乱求安;一些人静心熟虑积极奋进。虽目的不一,而倡茶静、和之风已席卷九州。茶艺、茶礼、茶道、茶德、茶馆、茶膳、茶宴、茶文化等各种活动层出不穷。而今弘扬茶文化,应用茶中静与和。对狂图奢欲肴要限制,不限制就难以长治久安;对人类共同追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理想社会,要情绪盎然,积极进取。

茶中静与和要使人头脑清醒,身心健康,精力旺盛,以科学和冷静的态度去掌握和利用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战胜困难,征服逆境,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明天。

茶淡


茶淡

沸水泡茶,酽酽的,茶香满口,香味扑鼻。

一杯茶,喝着喝着就淡了,哪怕它是好茶。就像我上次在皖南买猴魁,茶色碧碧,醇香萦绕舌尖,泡二遍就淡了,让人感觉氤氲的茶香时光太短,可惜。

世间的好多人和事也有茶淡。一杯茶,被时光的水,续着,便淡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他住过的南阁子。说从前,叔伯们未分家,庭院南北是相通的,连成一个大院,里面住着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中途的变故,后来的物是人非,原先的那些快乐、记忆、氛围,甚至那些柴门的鸡飞犬吠,都随风而散。原先的一杯家族绿茶的味道也就淡了。

人散了,事就淡了。人淡,一切归于平淡,茶味全无。

一杯茶,有人间的欢愉和美好。它飘散着热气,呈螺旋状,袅袅蒸腾上升。

当然,茶淡不等于茶冷。

外祖母在世时,乡下亲戚常到城里走动。亲戚登门,泡茶,吃酒,在城里小住几日,聊家长里短,嘘寒问暖。外祖母去世后,20多年间,亲戚来城里走动少了,好多人也已不在,外祖母老家亲戚的这杯茶也就淡了。

茶淡有中国画式的情境。一杯新泡的茶,新茶将杯子撑得满满的,呷几口,添水,意境就淡了,如水墨散去。

爱恨情仇有茶淡,刚开始浓烈,渐渐就淡了。

一个人的文字有茶淡。年轻时,情炽意烈,过了中年,渐渐就淡了,淡到无痕,三二句话,都是真情。孙犁晚年写《亡人逸事》,几个生活细节,追念与他共患难,善良、贤惠、勤勉,却不识字的妻子。他说:“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平淡的言语,字淡,深情,透露的是惆怅与孤寂。

性格脾气也有茶淡的时候,认识的一个人,年轻时刚烈,喜与人打斗,至老境,独自坐在墙旮旯晒太阳,已找不到从前印痕。

人散后,一弯新月如钩,似茶淡;两个朋友,渐渐疏远,如茶淡。说话说到茶已淡,已没有儒雅的君子之范。破坏了喝茶的氛围意境。

一部“红楼”有茶淡。前八十回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茶味已大不如从前。

一场花事,一场淡。春天是一场盛大花事,所有的花都开了,开得妖娆,开得浓烈,开到暮春,就淡了。所以正如《荆楚岁时说》里所说,“二十四番花信风,始于梅花,终楝花。”楝花是淡香,一夜风雨,花落一地,香气如茶渐渐淡去。

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曾经的得志与失意,迷茫与困惑,回忆过往,也如茶淡。所以,范仲淹《登岳阳楼记》中说他偶尔想起这些时,宠辱皆忘。

日子,往事,如茶一样随水淡去,还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烟消云散,诸多人与事,本来如此。

好茶越泡越淡,但它再怎么淡的茶,也有隐隐茶味,不是一杯白开水。

浓是一种稠厚,淡是一种意境,大味之道是淡。

明代陆佚仁在《归乡》诗中说自己辞官回家,坐在老屋,生一团忽明忽暗的炭火,煮水烹茶。四周寂静,耳闻村巷里熟悉的乡音,看天边月光摇曳,“茶淡火熄人寂静”,心如止水。

世上的许多事,刚开始,印象强烈,渐渐就远了,甚至忘记。

茶淡了。

道骨仙风:茶人中的风水大师


说到国粹,很多人也许跟我一样,虽然听说过不少号称为国粹的东西,但是到底哪些才是真正的国粹还真说不清楚。尽管不同版本的国粹中所包含的内容大相径庭,但是,跟不同版本的十大名茶中龙井和碧螺春总要上榜一样,风水这个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东西也一定总能在不同版本的国粹名录中占有一席。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自然就和风水这个国粹有着天生不可分割的关联了。尽管对于风水这个国粹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深信不疑,但是把它和茶结合到一起倒显得合情合理,少了不少争议。据我所知,现在不少茶馆、茶庄不管是在起名的时候,还是确定开业日期的时候总要请来大师先给看看风水再做决断。要说这些大师的本事到底有多大,实在是不太敢恭维,在连学者、专家都可以随便自封的年代,搞个风水大师的头衔不该比弄个硕士、博士文凭还要难吧?

要做大师容易,只要肯在行头上下本钱,其他问题都不成为问题了,但是要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大师可就不是一套行头能搞得定的,那可需要有真本事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就是一位在青史上留了名的大师,也是被陆羽收到《茶经》中去的人物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山西省闻喜县人,《晋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多数都是他看风水的事迹。举两个例子。

西晋惠怀之际,天下纷争全面爆发,郭璞一卦算下来,大加感慨:哎呀!华夏的黎民百姓将被异族淹没了,故土家园将被摧毁荒废了!于是,他托人拉关系,期待前往东南地区躲避战乱。有一天,他去投靠将军赵固,当时,赵固的好马刚刚死了,正在伤心头上,不肯接待客人,门人当然不给通报,郭璞见不到赵固就告诉门人:我能让马活过来。于是,门人马上向赵固汇报,赵固也很快跑了出来,问道:你能让马活过来?郭璞说:是的。你派二三十个健壮的人,每个人拿一根长竹竿,向东行走30里,会发现山林中有一座社庙,你们用竹竿拍打它,就能得到一个东西,如果能够及时把那个东西带回来的话,马就能活过来。赵固按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得到一个像猴子一样的东西,拿了回来。这个东西见到那匹死马便凑上去用鼻子吐纳呼吸起来。没过一会儿,马果然爬了起来,很有气势地大声嘶鸣,也开始像以往一样吃食了,但是之前的那个像猴子一样的东西却不见了。赵固很是惊奇,厚厚地赏赐了郭璞。有了路费郭璞便前往南方,渡江而去了。

晋明帝听说郭璞在风水方面很有研究,知道他常为别人选择墓地,于是,决定微服探访一下他所选择的墓地风水到底怎样。但是,当明帝来到民间,看到的却是一户人家在郭璞的指导下将逝者埋在了风水上所谓龙形中的龙角位置,这在风水上乃是大凶的位置,会招致灭族的祸患的。主人跟明帝解释说:郭璞让我们葬在龙角的,他还说,葬在这里,不出三年当有天子出现。明帝很吃惊:你们家能出天子?主人说:哪里是这样啊!是能招来天子问话。明帝听后,更加惊奇了。当然,惊奇的已不是主人在龙角葬坟了,而是郭璞竟然有如此先见之明。

要说郭璞是不是真像《晋书》上说得那样神乎其神,能够把什么东西都算得很准,从小就在马克思主义环境中长大的我可不太相信他真有什么超能力,非常怀疑《晋书》在给他作传的时候,所使用材料来源的可靠性。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添了油加了醋,毕竟读者都爱看些不同寻常的故事嘛,即使是在现代这个媒体无孔不入,信息异常发达的时候,还有人在被媒体曝了光以后,继续辩称喝某种茶能把小肚子喝下去,像这样敢于乱鼓乱噪的人实在不是少数,那么,在1000多年前,信息还很落后的社会里,要吹捧一个人的事迹,传得再神也不是件难事吧?因此,关于郭璞事迹的准确性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房玄龄写史的态度是严谨的,相信关于郭璞的事迹虽然有些不真实的成分,但是故事的梗概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这不仅是对写史人的信任,也是对郭璞本人的信任。虽然《晋书・郭璞传》中关于郭璞的记载多半都是他擅长算命看风水的事,但是,他的这些本事却都是建立在广闻博记的基础上的。从《茶经》对他的记述中,我们多少也能看出一点来。《茶经》说: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瞧,蜀人名之苦荼。这样的描述方式,已经和植物学双名命名法上对植物性状进行描述的方式很接近了,而双命名法的描述方式直到郭璞身后1400多年才由瑞典人林奈建立起来。能够这样比较科学地去描述茶,显然仅靠一点看风水的本事是绝对做不到的。相反,他所以能够把风水研究得那么透,倒是应该从他广博的知识上找原因了。《晋书・郭璞传》给他的评价是博学有高才,他不仅花了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了《尔雅》,还曾注释过《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等古籍;现今的《辞海》和《辞源》上都还到处可以见到他的注释;他的诗文著作更是多达数十万言。

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郭璞只是给《尔雅》作了注,记载了茶的《尔雅》早在秦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写成了。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长期以来内心深处的自豪感,绝不是那种整天去抢注个什么遗产的妄自尊大,而是确确实实有根有据、有理有由的。在林奈诞辰300周年的今天,我们把茶人郭璞拿出来说,不仅是要劝那些一味醉心于把国粹看风水往茶上靠的人,少弄些糊弄人的玄虚,多搞点科学的东西;更要唤醒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科学,尤其是茶文化、茶科学要有充足的信心和自豪感。

北大有位留学日本的教授曾经提过日本茶道的起点比中国高的观点。这个观点,去年曾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辩,反对的声音很多,认可的声音也不少。那么究竟中国的茶文化(还是说茶文化,不说茶道吧,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把什么都加个道)是不是真比日本的低呢?看看《尔雅》、《尔雅注》和郭璞,就会知道,我们的茶文化是不是在唐代以前都是一片荒芜;就会知道,我们的茶文化是不是只有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了。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中国虽然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以及东方的日本,从在整体上说,中国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冲击,甚至是被否定,相对而言,已没有太多的优越性了。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茶文化却是始终领先于整个世界的。因此,在中国日益和平崛起的年代,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茶文化感到自豪,更应该继续努力把我们的茶文化向前推进,向全世界推广,而不要妄自菲薄。

茶凉时水静了, 水静时茶清了


茶从离开茶树那一刻起,

就期待着与水相逢。

水唤醒茶,茶成就水;

水包容茶,茶激荡水;

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丰润……

泡茶如人生,需恰到好处:

时间短了,茶没有入味,淡了;

时间长了,入味太浓,苦了……

茶与水的缘,

许是因万年前溪边婆娑的小树,

此时才牵手相随;

水与茶的份,

许是千年前嫩叶上留连的珠露,

今朝才倾身相许……

味因水觉甘美,

心因茶而和宁。

茶终于寂静,

水终于无音。

茶凉时水静了,

水静时茶清了。

时光悠远,世事淡然。

有一种情怀,淡香如茶;

有一种人生,清澈如水……

水甘味真,茶清梦好!

你是谁的茶,在等哪杯水?

不管是否不小心茶爱上了水,

还是水遇见了茶;

请记得随时随地都要爱上自己。

爱那个为爱疯狂的你;

爱那个为爱纠结的你;

爱那个为爱开心的你;

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遇见一个喜欢一直陪你喝茶的人!

东方美人茶的命名传说


东方美人茶原称膨风茶(膨风是台湾俚语吹牛之意),相传早期有一茶农因茶园受虫害侵食,不甘损失,乃挑至城中贩售,没想到竟因风味特殊而大受欢迎,回乡后向乡人提及此事,竟被指为吹牛,从此膨风茶之名不胫而走。

一说是台湾光复初期曾任新竹县北埔乡长的姜阿新,在日治时期参加茶展,其参展的茶叶被当时的台湾总督府以一担(100斤)2000日圆高价收购,消息传回北埔村,被地方人士斥为膨风,后经报纸披露证实,膨风茶之名才传遍千里,流传至今。后又被文人雅士改称为椪风茶又相传百年前,英国茶商将膨风茶呈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由于冲泡后,其外观艳丽,犹如绝色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品尝后,女王赞不绝口而赐名东方美人

或传说是1960年左右,膨风茶在英国举办的世界食物博览会上得银牌奖,而献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品尝。女王品尝后,赞不绝口,赐名东方美人茶。

又早期膨风茶的毛茶运抵大稻埕茶栈,出口前,需在番庄馆再经过一道烘焙与拣茶的精制过程,故旧称为番庄乌龙。

又据说,如在膨风茶的茶汤内加一滴白兰地酒,风味更佳,深受欧美人士喜爱,而被称为香槟乌龙。

东方美人亦有福寿茶之称,传为谢前副总统东闵先生所命名。

今日的膨风茶主产于新竹苗栗地区,包装上的名称各地不同。产于新竹县北浦乡,名膨风茶或椪风茶;产于新竹县峨嵋乡,名东方美人茶;产于苗栗县头伤乡、三湾乡,则沿用旧称番庄乌龙。

据史志记载,柯朝氏曾于嘉庆15年,从武夷山带回茶种,在台湾试种成功,开创了台湾生产乌龙茶之先河。后来,几经改良,武夷岩茶在台湾这座神奇而美丽的宝岛上,演变成一种美丽而神奇的岩茶。这种茶的汤色明澈、橙红,美得像醉酒后的贵妃,这种茶的香气如花蜜、如熟果,香得像纯情少女的芳唇,这种茶的滋味醇和、甜润、温柔,英国女皇品饮之后,芳心大悦,赐名为东方美人。

东方美人也称香摈乌龙、白毫乌龙,它极为名贵,也极为娇贵,容不得有一丝异味。我们在冲泡之前,必须格外细心地净心净手,温烫茶具。只有这样才能泡好这种茗茶。东方美人的外形高雅、含蓄、优美,细细观察,有红、黄、白、青、褐等五种颜色,美若墩煌壁画中身穿五彩斑斓羽衣的飞天仙女,所以茶人们也称为五色茶。

苏东坡在赞美武夷岩茶时曾赋诗云:戏做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我们把东方美人导入壶中,称为佳人入宫。

膨风茶的正宗名字为白毫乌龙,因茶心有肥厚晶莹的绒毛而得名,全世界仅台湾新竹县的峨眉、北埔,与苗栗县、台北县坪林等少数地区生产,物以稀为贵,加上风味独特,使得膨风茶成为台湾乌龙茶中的极品;其中峨眉乡特别以东方美人茶打出名号,成为代表特产。

膨风茶的茶叶外观颇显美感,叶身呈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鲜艳可爱。因为它是半发酵茶叶中发酵度较重的,茶汤水色呈较深的琥珀色,尝起来浓厚甘醇,并带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风味独特。

如何泡出好喝的膨风茶,各家说法不一,一说泡膨风茶的水温不能太烫,以摄氏88-93度最为适宜,浸泡约30-45秒后到出。而茶具方面最好选用透明玻璃杯或白色盖碗,才能清楚地欣赏茶叶在水中的美姿及琥珀茶色。

膨风茶还可以像红茶般变化出许多花式喝法,例如在热茶中加入一两滴白兰地,味道便如香槟一般,称为香槟乌龙;加入鲜奶,就成了蜂蜜奶茶;亦可冰凉了喝,或加入水果酒调制成鸡尾酒。而入菜的吃法,则以东方美人鸡汤最受欢迎,将茶叶与整鸡熬炖2个小时,肉香与茶香充分融合,汤头香醇甘美。

茶韵清浅,香韵悠悠


想了解《茶韵清浅,香韵悠悠》知识吗,丰富的《茶韵清浅,香韵悠悠》内容等你来看!

人与茶共处一个世界,却只得靠心去交流,静心感悟茶言茶语。茶道是茶语的一种表现方式。在我看来,人有人的性格,茶道亦有茶道的“性格”。茶道的“性格”就是“静”和“和”。品茶,即品茶道,每日习以为常的品茶便是品茶韵、听茶道的时间。

每一样与人朝夕相处的事物,总会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茶道的“性格”也会间接地影响着品茶者的性格。茶道与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相似,总结来说,儒家思想的准则是“仁、义、礼、智、信”,而这些文化在茶道中也一一的表现出来。以茶会友为仁,心怀感恩为义,茶礼茶俗则为礼,不偏不倚为智,以茶相交是为信。茶道以“静、和”为美,清茶或浓茶虽静置一处,却仍无法隐去它的魅力。

或许,这与人的魅力一样。一个有气质的人,无论他的外貌如何,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气质的召唤。一杯茶,清香几许,温热几度,品茶者若干,茶韵深深浅浅,牵扯着浅浅深深的情。幽幽茶韵,淡淡茶香,在“静、和”的浸润下,心若幽兰,脱俗坦然。

沐浴在茶香的世界中,顿时觉得茶与月光交织成梦的幻影。在梦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国度,那里没有世俗纷争的侵扰,没有凄苦离别的难耐,更没有滚滚红尘的喧嚣。那里有的是宁静,是和谐,是怡然,任随岁月流逝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关于本文《茶韵清浅,香韵悠悠》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文化中的“苦 静 凡 放”


歌手许巍有首歌叫《喝茶去》,我非常喜欢:“今天下午的风很柔和,悠闲的喜鹊回旋在山林。这空山鸟语,轻风泉水吟唱。寂静悄然的天地,空中飘洒而下的阵雨,摇曳水里荷花起舞轻盈。透过这屋檐,珠帘般的雨水,看这清凉的翠绿……

一阵风雨过后的山林,偶尔跃起水中欢唱的鱼。这空山鸟语,谁在侧耳倾听。寂静悠然的天地,走在回家路上,不觉已万家灯火。走在回家路上,仰望着头顶的繁星。走在回家路上,晚钟无上清凉……”

很美的心境与意境

可见,喝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与精神有关,与灵魂有关。几千年来,人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茶的幽雅与清纯,沉醉了多少代人。连佛教,都与茶结缘,所谓“禅茶一味”,意思是说,没有一定修为和境界的人,是不懂茶的。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则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与茶中,都包涵有“苦静凡放”四字。一茶一禅,曲径相通。

一、“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亦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二、“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但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三、“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水秀山清,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下一切琐碎和心事,“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多么自在的境界。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汉唐明月宋时风,禅意的芬芳,随茶香弥散了千年。茶与禅,以如此优美婀娜的姿态沁入我们的生活,沁入我们的心脾。泡上茶,打开经书,喧嚣挡在心外,一切都将变得纯净轻盈。时间在茶中过得舒展而缓慢——仿佛,光阴在此停留,这一切的安静,都是踏实的,这光阴的老去,都是心甘情愿的。

“十年修酒客,一世做茶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