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大红袍。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武夷大红袍“茶中之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武夷大红袍“茶中之王””相关知识!
大红袍,因其产于福建省的武夷山,所以又称为“武夷大红袍”。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县城南十五公里处,是我国的一个著名风景区,享有“奇秀甲于东南”的美誉。这种极为珍贵的大红袍古茶树,生长在天心岩上,它是三卜六岩峰、九曲溪水和古剁错落的天然美景的中心所在。根据《山志》的相关记载: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犹天之枢极也。故曰“天心”。
大红袍占茶树生长在永乐禅寺之西九龙窠山岩之上,现仅存四株,是我国岩茶中极为难得的珍品,大红袍一直被公认为“茶中状元”、“茶中之王”。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一种,关于它名字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些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其中一个故事是由一副对联引起的。上联为“溪边奇茗冠天下”,下联为“武夷仙人自古栽”。这株古老的茶树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人们只能望茶兴叹,却始终无法攀登采取。一位聪明的农夫,便驯养了一只猴子,当春天时茶芽剐刚吐出嫩绿之时,他便让这只惯善攀援,经过训练的灵猴,身穿红衣,登上悬崖,采下青翠鲜灵的嫩茶芽,农夫将灵猴采摘来的茶叶焙出香茗,味道异常鲜醇。因为此茶是红衣灵猴采摘下来的,所以命名为“大红袍”。
红衣灵猴只是大红袍名字由来的一个传说,关于大红袍命名的原因,我国善良聪明的先人们运用它们的智慧想出了很多故事。传说,清朝时有一位县官,得了一种无名之症,虽然广求四海名医,却丝毫不见起色。后来永乐禅寺(即天心寺)的一位禅师,在悬崖峭壁之上,采得此茶,烘焙好后送给县官。县官只饮数次,久治不愈的怪病却日渐康复了。加之此茶味道极为鲜美,县官便请来僧人询问仙茗出处,僧人据实相告。于是,县官择定良辰吉日之后,亲自登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自己的红袍披在树上以示崇敬和感激之情。从此,百姓便称此树为“大红袍”了。此外,关于大红袍,还有一个更神奇的传说。相传大红袍树上所产之茶,只需在杯中放上一叶,冲泡开后,再将一粒米放入杯中,立即便消化了。
各种逸闻传说,无疑给“大红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且有些由于年代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中状元——武夷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在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这也就是大红袍的由来。
武夷大红袍的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北部天心岩下天心庵之西的九龙窠。山壁上有大红袍三个朱红色大字,是朱德题刻的。该处海拔600多米,四季气候温和。山间溪涧飞流,云雾缭绕。土壤都是酸性岩石风化而成。正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好地方。
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稍稍展开,分枝比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的椭圆形,尖端稍钝向下垂着,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深绿带紫,露出毛茸茸的叶毫来。
大红袍的树龄已有千年,是稀世珍宝。现在九龙窠绝壁上仅仅有四株,它们由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润,不用施肥,而生长茂盛。人们每年五月的十三到十五日高高地架起云梯采摘,产量极少,大约只有11两,被视为稀世珍宝。
武夷大红袍,属于品质特优的名枞,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后还有着原茶的桂花香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文革”中“大红袍”更名避险
武夷山除山水风景引人入胜外,还有颇具人文色彩的岩茶之王“大红袍”,更是令游人向往。但是,“大红袍”在风云激荡的文化大革命中,也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却以更名而化险为夷。
1966年初,“破四旧、立四新”拉开了“文革”的序幕。武夷山老茶农吴煊海的父亲当年是生产队的队长,公社通知说茶农也要“破四旧”!不久造反派集中火力,对生长于九龙窠的岩茶“大红袍”发起进攻了。
公社“文革”组长找到吴队长,严厉地说:“你们天心大队的‘大红袍’这个茶名‘四旧’味很浓,得破一破!”原来,公社“文革”组长认为“大红袍”茶名里,有帝王服饰的影子,而且传说故事又与封建科举时代的“中状元,加红袍”这一“四旧”有关,是牛鬼蛇神之列,非破不可!大红袍成了“破四旧”的众矢之的。于是,公社“文革”组长率领【一队兵】来到“大红袍”茶树前列队宣誓,举臂喊口号。有【【一队兵】】激动地振臂高呼:“‘大红袍’是封资修的毒草,我们要坚决铲除掉它!”几位【一队兵】真的从茶农家里抢来柴刀,要攀上岩崖把大红袍茶树砍掉。一位崇安县茶叶局茶科所管理人员忙上前巧妙地阻止:“你们批判大红袍是封资修大毒草可以,但千万不敢砍掉大红袍哇,大红袍是最珍贵的武夷岩茶,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都喝过它呢!你们说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喜欢喝的茶叶,珍贵不珍贵?革命不革命?你们谁敢砍大红袍茶树,谁就是阶级敌人!”【一队兵】们一听说毛主席喝的茶中还有大红袍,脚都吓软了,于是只好作鸟兽散。
公社“文革”组长承担“破四旧”的任务没完成,找吴队长从改“大红袍”之名作为“破四旧”的切入点。吴队长预感到麻烦事来了,他连夜找到武夷岩茶茶科所的工作人员说:“看来大红袍非改名不可了,得想想办法对付过去。最近毛主席发表了《咏梅》的词,又有《咏梅》的诗,像‘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样的句子,梅花象征坚强的革命者,那就把‘大红袍’改为‘大红梅’吧?”于是,武夷岩茶茶科所的工作者为了保住大红袍,暂用“大红梅”替代“大红袍”茶名。梅在“文革”时期是非常革命化的植物,梅也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政治符号。“大红袍”以“大红梅”作掩护,顺利地过了“破四旧”这一关!
后来,喜爱武夷岩茶的海外华侨发现出口贸易中的岩茶“大红袍”怎么不见了?而且换成了“大红梅”?“大红梅”与“大红袍”风马牛不相及,实在令海外侨胞费解。于是,海外侨胞提出要把“大红梅”更改过来,尽量减少大红袍更名后所产生的误解。这时,一部电影的名字让困惑已久的茶科所工作者们兴奋不已,那就是《红岩》!红岩是歌颂江姐这位革命英雄的,那大红袍改名为“大红岩”不就是更理想了么!虽然这更名也带有几分荒唐,但毕竟大红袍的生长环境与“岩”密切,而且武夷山的岩石属丹霞地貌,大都赤红色,叫“大红岩”革命化也浓得很,比起“大红梅”来更接近岩茶的本质。于是,大红袍又有了第二个新名字“大红岩”。
老茶农吴煊海说当时与“大红袍”一同被更名的茶名还有“铁观音”。观音是典型的封建主义代表,自然也在“破四旧”之列。与“大红袍”命运一样,“铁观音”更名为“铁冠音”,但是更名不更音,却淡化了【观音】的形象。可见“破四旧”者们的良苦用心。
“破四旧”高潮过后,为武夷岩茶更名的笑话自然停了下来。“文革”中期,毛主席发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武夷岩茶的生产与加工都进入了正常化。茶叶生产出口部门悄悄恢复了“大红袍”和“铁观音”的原名。武夷岩茶茶科所的老一代工作者,终于选育出了“北斗一号”这样的岩茶新品种。为什么用“北斗”命名新茶呢?因为新选育成功的岩茶品种的母本,出自武夷山的北斗峰,“北斗星”又是“文革”期间革命方向的象征,“北斗”二字“文革”期间使用率极高,洋溢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叫“北斗一号”,自然迎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之需要。“北斗一号”新品种茶一问世,便红极一时。
如今,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北斗一号”、“铁观音”也与大红袍一样,仍是武夷岩茶中的佼佼者。
武夷山大红袍成“国茶”原由
欣闻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指定武夷大红袍为特供茶,大红袍又加冕了一项桂冠,“国茶”的地位彰显。
大红袍,这位深锁在武夷山中、悄然入于皇家宫廷的“大家闺秀”,长期以来,只为贵者所有。随着茶成“国饮”潮流的掀起,精品意识的召唤,生态保健的要求,市场波涛的动涌,她终于被呼之而出,走进京都大市,迈出国门,亮相于主流社会。
其实业内人士都知晓,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在古今中外都享有盛名。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卓约身姿,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载记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据云,即位“一日不可无茶”的清乾隆皇帝,在位时曾纳贡到半斤大红袍,倍加珍重,品后诗兴大起,发出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气清和兼骨鲠”的感叹。“骨鲠”之说,当是悟出“岩韵”的第一人。
大红袍成为“国茶”,大红起来,和武夷山人用心善待是分不开的:山人种之选择佳境,管之认真科学,做之工艺独到,泡之讲究功夫,品之入定静心。
种之优越佳境。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文本中,认定武夷岩茶产于“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古代学者徐火勃等早就说过:武夷山具“灵秀之气”、“土气宜茶”。现代茶叶大家吴觉农、王泽农、林馥泉、张天福等在武夷山办茶场、研究所时则通过实地考察、科学测定出它“宜茶”的根据(见当时的刊物),包括地形、生态、土质、温度、雨量、湿度、日照等因素。此境乃上苍所赐,非人力可为的。大红袍立于其最佳之境,“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自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管之认真科学。古今武夷人视岩茶如珍宝。古时茶园必用石头垒砌围护,甚至单株之茶也围筑成盆景。每年必定要下挖、平、锄三道工夫,那时没有化肥,只靠填客土、盖绿草以提高地力;有虫时只用山中草药喷洒。
如今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产量提高,过去那些办法行不通了。但茶农在施化肥、喷农药时,大都讲究科学,特别是对大红袍等极品茶园的管理更是慎之又慎。他们增强了精品意识,不盲目追求产量,所以一年大多只采摘一次,多则二次,以提高青叶的内含物,保护茶树良好生长;减少施化肥、喷农药,以预防农残提高。可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环保的、生态的、卫生的、放心的饮品。
做之工艺独到。武夷岩茶,特别是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等十多道工序。关键人物青师傅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青变则变”,这是电脑也难以为之的。
受人尊敬的武夷青师傅,做青时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把名誉看得很重。茶师们做名茶时是“提起眉毛的”。制出好茶时,会受到表扬、奖赏;失手时会难过一春(茶),甚至几年,教训终身不忘。此外采茶工、焙师傅、捡茶女也十分认真,相互配合。
随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如今大多已改用机器制茶,但是其原理仍是和传统工艺是相承、相通的。所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家列为第一批(2006年6月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这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泡之讲究功夫。大红袍作为典型、传统的武夷乌龙茶之珍品,其冲泡方法采用的是功夫茶艺。既富寓文化内涵,又有观赏艺术价值。对此,《武夷茶艺》已作了挖掘整理。其主要的注意事项是:
环境要通风、明亮、干净、卫生,无喧闹、无杂味、雅静、清幽,具文化氛围。
茶具多用白瓷盏杯,盏便于投茶、闻香、出水、观叶、倒渣;用紫砂壶,更为古雅。
用水,最好选用山泉水。都市中要用纯净水或真正的矿泉水。水要煮沸,但不能煮老(反复开)。
茶量要与盏壶相适应。茶过少则汤淡无味,过多则味浓苦。茶与水比例一般为1:20左右,这是常规,也可根据饮者要求而加减。
泡时,第一泡约为20~40秒钟,以后逐步延长。但也可视茶品、饮者而变。如茶的发酵轻重之别、新陈之分、细粗之异,而灵活掌握。
这是关乎到饮者体味大红袍的要举,切不可随意为之,以防猥渎了佳茗的高贵品位。
品之入定静心。大红袍与其他武夷岩茶一样,“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具体表现是:“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这些感观的东西是可以品出来的,茶的优次是要通过比较而得出的。因此,武夷茶人品茶时,特别细心、静心、投入、谦恭。静心品味,悟出真谛、评出公正。
凡此这些,又进一步提高了大红袍的内质、丰厚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大红袍成为国茶。我们当以王者尊之,以发扬其光大。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传说故事
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一是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下山化缘的永乐禅寺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茶,扶持他饮下。士人见茶叶绿地红边,泡出的茶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肚中咕咕作响。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康壮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及第。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了这半山腰的神奇茶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祷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又有一说是一皇帝得消化不良得饮此茶水而愈,为谢此树而将红袍披在树上,从此此茶树取名大红袍.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现在,大红袍母树的管理、采制已由市政府指定交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管理、制作。
据导游介绍,如今大红袍母树仅存三棵,年产量极低,最多一年有过8两二钱,最少有一年连二两不到。可为稀世珍品。母树大红袍茶叶,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第五届武夷岩茶节的拍卖会上,拍出天价,净含量20克的母树大红袍茶叶拍卖价15.68万元,创下了茶叶拍卖史上的奇迹。
大红袍过去为皇室贡品,如今也是要悉数进贡中南海。不要说阿TEA,就是福建省省长,估计也难喝到。值得庆幸的是,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在1986年(?)无性繁殖成功了大红袍的第二代:小红袍,在1989年(?)又成功无性繁殖了大红袍的第三代:大红袍,因为与母树大红袍在茶叶的形状色渍上都十分相似,所以还以大红袍命其名,但香味却远不如母树了。
武夷山大红袍成国茶的原由
欣闻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指定武夷大红袍为特供茶,大红袍又加冕了一项桂冠,国茶的地位彰显。
大红袍,这位深锁在武夷山中、悄然入于皇家宫廷的大家闺秀,长期以来,只为贵者所有。随着茶成国饮潮流的掀起,精品意识的召唤,生态保健的要求,市场波涛的动涌,她终于被呼之而出,走进京都大市,迈出国门,亮相于主流社会。
其实业内人士都知晓,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在古今中外都享有盛名。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卓约身姿,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载记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据云,即位一日不可无茶的清乾隆皇帝,在位时曾纳贡到半斤大红袍,倍加珍重,品后诗兴大起,发出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气清和兼骨鲠的感叹。骨鲠之说,当是悟出岩韵的第一人。
大红袍成为国茶,大红起来,和武夷山人用心善待是分不开的:山人种之选择佳境,管之认真科学,做之工艺独到,泡之讲究功夫,品之入定静心。
种之优越佳境。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文本中,认定武夷岩茶产于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其实古代学者徐火勃等早就说过:武夷山具灵秀之气、土气宜茶。现代茶叶大家吴觉农、王泽农、林馥泉、张天福等在武夷山办茶场、研究所时则通过实地考察、科学测定出它宜茶的根据(见当时的刊物),包括地形、生态、土质、温度、雨量、湿度、日照等因素。此境乃上苍所赐,非人力可为的。大红袍立于其最佳之境,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自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管之认真科学。古今武夷人视岩茶如珍宝。古时茶园必用石头垒砌围护,甚至单株之茶也围筑成盆景。每年必定要下挖、平、锄三道工夫,那时没有化肥,只靠填客土、盖绿草以提高地力;有虫时只用山中草药喷洒。
如今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产量提高,过去那些办法行不通了。但茶农在施化肥、喷农药时,大都讲究科学,特别是对大红袍等极品茶园的管理更是慎之又慎。他们增强了精品意识,不盲目追求产量,所以一年大多只采摘一次,多则二次,以提高青叶的内含物,保护茶树良好生长;减少施化肥、喷农药,以预防农残提高。可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环保的、生态的、卫生的、放心的饮品。
做之工艺独到。武夷岩茶,特别是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等十多道工序。关键人物青师傅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青变则变,这是电脑也难以为之的。
受人尊敬的武夷青师傅,做青时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把名誉看得很重。茶师们做名茶时是提起眉毛的。制出好茶时,会受到表扬、奖赏;失手时会难过一春(茶),甚至几年,教训终身不忘。此外采茶工、焙师傅、捡茶女也十分认真,相互配合。
随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如今大多已改用机器制茶,但是其原理仍是和传统工艺是相承、相通的。所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家列为第一批(2006年6月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这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泡之讲究功夫。大红袍作为典型、传统的武夷乌龙茶之珍品,其冲泡方法采用的是功夫茶艺。既富寓文化内涵,又有观赏艺术价值。对此,《武夷茶艺》已作了挖掘整理。其主要的注意事项是:
环境要通风、明亮、干净、卫生,无喧闹、无杂味、雅静、清幽,具文化氛围。
茶具多用白瓷盏杯,盏便于投茶、闻香、出水、观叶、倒渣;用紫砂壶,更为古雅。
用水,最好选用山泉水。都市中要用纯净水或真正的矿泉水。水要煮沸,但不能煮老(反复开)。
茶量要与盏壶相适应。茶过少则汤淡无味,过多则味浓苦。茶与水比例一般为1:20左右,这是常规,也可根据饮者要求而加减。
泡时,第一泡约为20~40秒钟,以后逐步延长。但也可视茶品、饮者而变。如茶的发酵轻重之别、新陈之分、细粗之异,而灵活掌握。
这是关乎到饮者体味大红袍的要举,切不可随意为之,以防猥渎了佳茗的高贵品位。
品之入定静心。大红袍与其他武夷岩茶一样,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具体表现是:茶水厚重润滑,香气清正幽远,回甘快捷明显,滋味滞留长久。这些感观的东西是可以品出来的,茶的优次是要通过比较而得出的。因此,武夷茶人品茶时,特别细心、静心、投入、谦恭。静心品味,悟出真谛、评出公正。
凡此这些,又进一步提高了大红袍的内质、丰厚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大红袍成为国茶。我们当以王者尊之,以发扬其光大。
寻访“大红袍” | 茶趣
寻访;大红袍; | 茶趣
传统戏曲里有一出;访白袍;的戏,表演的是唐朝大将尉迟恭寻访;白袍小将;薛仁贵的故事。我这里却讲寻访;大红袍;。;大红袍;,原是武夷山中之佼佼者,素有;王;之誉。我们所要寻访的就是这种树。
几位文友此刻正行进在武夷山风景区的;九龙窠;里。溪涧潺潺,流淌在错错落落的鹅卵石上,一路上弹出淙淙的琴响。面对这种山川丽景,友人竟情不自禁地高声朗吟起来:;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行人只在清溪里,尽日松声夹水声。;原来这是宋代;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的诗,他写的正是武夷山一带的景观;;峰峦重叠,清溪曲折,水声松籁,不绝于耳。闽北风光宛然如画。
走着走着,看到一小片园,枝株茂密,叶片微呈红晕。几个人同时喊出:;看,这就是了。;谁知,错了:它是;大红袍;的老弟;;;小红袍;。
又拐了一个弯,前面略显开阔,却不见了园,小石丘上独有亭翼然。在高山悬崖之间,由石块垒起的台座上,果然长着几株茂密的树,旁边还隐约可见镌刻在岩石上的;大红袍;三个字。由于山势高耸,距离较远,树的具体形态看不太清楚。东道主介绍说,这几棵;王;生长时间很长了,枝干弯弯曲曲,长满了苔藓,又浓又绿的叶片间夹杂着一簇簇的嫩芽,边缘上都呈紫红色。传说从前是靠训练猴子攀崖采摘,后来从旁边石罅里凿出一条缝隙,架上悬梯,工可以勉强上去,采摘之后,悬梯立即撤除,因为这是;国宝;啊。
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下山化缘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服侍他饮下。士人见叶绿地红边,泡出的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这半山腰的神奇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礼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
说着,一行人已上到亭坐下。女老板提着水壶汲来了山泉,用硬炭升起了炉火,顷刻间壶中便冒起了热气。她左手端过一个古香古色的盘,上面摆放着比拳头稍大的壶和几个酒盅般大小的杯;右手托着一个贮存叶的锡罐。叶放进壶中,注入滚沸的水,并用开水将壶淋过。两分钟过后,便提壶在各个杯中先斟少许,然后再均匀地巡回斟遍,最后将剩下的少许水向各杯点斟。据说这里头有个名堂,头一次叫;关公巡城;,第二回为;韩信点兵;。
天色向晚,同伴们向女老板致谢,说有幸在这里品尝到了;大红袍;这种人间至味。女老板却歉疚地摇摇头,说,准备不周,十分抱歉,今天我这里只有;小红袍;。当然,这也不是凡品。
不晓得这种;小红袍;与;大红袍;有没有亲缘关系,颇悔当时没有询问清楚。
大红袍文化现象
原标题:大红袍文化现象
我在武夷山多年了,但与茶界接触无多,也不谙茶道。由于从事旅游文化工作,自然避不开武夷岩茶了,长久以来,“大红袍之谜”总是个心中的困惑。日前有幸拜读了陈祥龙先生《探寻“大红袍”之谜》大作,心有触动,思路渐觉明晰,于兹诉诸文字,只求为武夷红火的茶事“捧个人场”。
我觉得,要想驱散“大红袍”问题的团团迷雾,得从宏观上把握。我提出一个“大红袍文化现象”观点,这是个人的一己之见。我归纳“大红袍文化现象”包括五个方面:即大红袍商标、大红袍故事、大红袍摩崖、大红袍母本真身、大红袍文化遗产传承。对此五个方面一一试做分析,以请大家指正。
一、大红袍商标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所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崇嘉”——武夷人都知道,无庸赘述。
近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为扩大武夷茶的影响,拓宽市场,已将“大红袍”作为武夷茶的品牌推向市场,这无疑是明智之举。武夷茶有近两百个品种,本地人没有十年八载时间也弄不清楚,更何况域外之人。我常住福州,福州距武夷尚不足四百公里,不少文化人甚至不知“水仙”、“铁观音”、“肉桂”即是乌龙茶,遑论一般居民。要卖茶,不可能先给每个顾客上武夷茶文化课!时下,“大红袍,红天下”的广告牌已频现福州以至北京繁华的闹市街头。“大红袍”已从“皇家御用”的“神坛”走下,步入寻常百姓家。大红袍今日才真正跻身于“碧螺春”、“金针银毫”、“福州茉莉花茶”等中国市场消费者熟悉的茶品之列,而且以其独特的品质拔得头筹,进驻北京国宾馆。
武夷山茶人欣喜地说:武夷岩茶“茶价年年高,销售日日远!”
二、大红袍的故事
“大红袍的故事”在武夷山市几乎人人均可讲述一二,但却版本不一。为什么版本多多?因口口相传,随意杜撰;因无事实为模版,所以花色多多!
中国古代,书本文化只属少数有闲阶层,大多数民俗文化靠口口相传,靠村头桥边闲聊胡侃,代代传承。大红袍的故事是宣传武夷岩茶的绝好材料。武夷山下世代流传的这些故事,极大地增加了武夷茶的神秘性——越神秘越好——这即是原始的商品广告要追求的效果。凡中国的好东西,差不多都有“故事”烘托着——中国的“神仙”总是飘在一片“彩云”之上。
“大红袍”,按字面理解当然是红色的官袍,所以武夷山大红袍的故事均离不开这件服饰,都拿它说事儿。“望文生义”的错误在中国很普遍,极为正常,因为中国是个诗歌国度,在语言、文字的传情达意方面,“借喻”、“明喻”、“暗喻”的文学手法使用过广、过久、过滥所致。
“大红袍”茶名,其实是指其茶之茶汤的色泽。“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据民国三十一年版的《崇安县新志》载:武夷岩茶名称“宋以后花样翻新,嘉名鹊起。然揭其要,不外时、地、形、色、气、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时名;半天妖、不见天乃以地名;粟粒、柳条乃以形名;白鸡冠、大红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兰乃以气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见《崇安县新志》第586-587页)大红袍诸故事中有一则是“仙话”,该“仙话”中有一句是说:大红袍被地主豪绅掠去了,不久后他自己“逃了回来,驾着一片彩云,飘飘悠悠地落在了武夷三花峰半壁地半天妖”……这是前人在向我们透漏一些不宜公开宣讲的文化秘密,它是珍贵的史料。
话虽这么说,但武夷山各种版本的大红袍故事还得继续讲下去,毕竟美丽的传说是武夷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大红袍”摩崖题刻
先说一个普遍认同的公理:某人家中有件极为珍贵的宝物,则必然是藏之唯恐不秘。不可能放在抽屉中,同时在外面题着“藏宝处”三字。
大红袍——武夷岩茶之“皇”,世界独有的三株(指当时),无价之宝,竟然放在荒山野岭之上,而且赫然标出物名“大红袍”,唯恐贼人不知?岂有此理!“大红袍”三字之上的茶丛,摩崖与大红袍“母株真身”的秘密耐人寻味。
这里,提供有关大红袍摩崖题刻的一种推论。“大红袍”作为摩崖题刻是民国三十二年崇安县长吴石仙所书,一县之长,文化人当然了解武夷文化。“大红袍”题刻是武夷山摩崖题刻群体中的一员,必然具有武夷摩崖的一般特征。其特征是“比兴”手法,而且地名、物名、峰名、岩名不题字,一旦题字即非地名、物名、峰名、岩名(新版《武夷话源》中有详尽叙述,在此不再重复絮说)。至于近年的滥觞题刻,在此不予评说。《明清民间宗教》一书中,我欣然发现这样一段话:为了激励起义造反的信众,白莲教《教义》上说“获灭门九族大罪者,死后升九重天,披大红袍”(白莲教,系混合有佛教、明教、弥勒教等内容的秘密宗教组织,起源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教派名称随时随地变化……清代有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等名目。清代著名的有嘉庆元年至十年,川楚白莲教大起义等。武夷山虎啸岩亦曾是明清农民起义山寨,在著名的“虎啸八景”中就有白莲渡一景,此名称之义是一过此渡就是造反起义的地界了。)我认为,上述引文中“大红袍”的语意最符合县长吴石仙题字时的由头。1942年前后正是战乱动荡时期,作为一县之长,不堪兵匪官绅对武夷岩茶的巧取豪夺之扰,题刻“大红袍”以转移视线,保护地方名产之根脉,无疑是必要之为,睿智之行,大义之举。当然,这一行为也有“欺上瞒下”之嫌,但为了治下黎民百姓之利益,也是值得的,即使危及个人身家,那有何防——“死后升九重天,披大红袍”嘛!
话又说回来,“大红袍秘密”在武夷山市素来就是最高机密,能知其奥者不足三五,而且口风极密。直至武夷景区开放初期,九龙窠一带尚不能容许境外游客随意进入。据说,当时有导游碰了这条“高压线”,还被公安部门追究……听说那些年国际市场上茶叶竞争激烈,武夷茶在当时没有发挥其优势,曾经受挫。外国茶人窥视武夷大红袍者有之,为此,“防人之心不可无”。
四、大红袍母本真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涉足旅游教学工作,有一次曾与几位年轻朋友到景区游览,踏勘导游线路。走出天心庙地界,于一坡道边发现有一精心用石板铺就的曲折光洁的小路蜿蜒直达三花峰趾,见一铁门挡在山峡洞口,两墙岩壁间有石阶登顶,越高越窄,半途路断。我们推开虚掩的铁门,好奇地拾阶而上,尚有丈余距离达顶时石阶没了,要两臂左右撑持,手脚并用,吃力攀登,年轻敏捷者勉强可上,身体转过岩壁,豁然一方小平台,可站八九人许,有两三株葱郁的茶株,笑傲苍穹。我有恐高症,两股战战,不敢移动,纵目远眺可清晰地看到九龙窠“大红袍“摩崖……下山后,我暗自揣度:几棵茶树价值几何,值得为其铺设石板路,安装铁门?我油然想起一句幽默的古语“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没有偷!”
1994年前后,我萌生了回榕奉母的念头,星村几位竹筏工朋友知道后曾深情挽留,我应邀陪几位进山闲逛,相互切磋导游说辞,又再度登临此处,铁门没了,残存的铁门框仍深嵌在岩壁上,石板路被荒草掩盖……不知曾发生了什么变故,但此次登临印象格外深刻,“半天腰”摩崖之下的茶丛依旧,绿叶间伏有一条竹叶青蛇,一位友人还小心地摘了两片茶叶儿,其叶奇大,柔软而清香……下山途中几位竹筏工师父兴奋异常,抒发感慨,一致认同此处与父辈所谈“大红袍所生之处奇险,人行难至,天心庙僧人训练猴子采茶,每年制茶不足一斤”相符合……
日前恭读武夷山资深茶人黄贤庚先生之文章《采过“茶王”的僧莲》。文章说到,今已八十四的耄耋长者释莲枝,民国二十七年,他15岁时,在天心永乐禅寺受戒后,便在寺中当大和尚昌明师的侍者,他曾有幸和师兄三人采过“茶王”之茶。文章说“……拜毕,攀岩附壁,上到‘挂在’岩壁上的大红袍茶园,大家小心翼翼采摘,大约采得10来斤茶青。回寺后交给寺中茶厂做青师傅制作,方丈一直在厂中监制”
……文中的描述使我又清晰地忆起了两次三花峰之行……
在《武夷历代名丛奇种一览表》中,所列55品名丛奇种中,以地名命名者惟有“半天妖”和“不见天”,以地名命名,则使人难知其茶的时、形、色、气、味,而最易于掩饰其奥秘。
三花峰的“半天腰”摩崖与“半天妖”奇种名丛谐音。可以断言,三花峰“挂在”半壁的一方乐土,像悬在丹山碧树间的摇篮,孕育了物华天宝;圣母玛利亚的怀抱,以甘美的乳汁,孕育了圣婴。
今天,大红袍母本真身安在?搬家了吗?亦或不堪世俗的叨扰而脱於尘寰?……我无由而知。
我每次走到九龙窠,都禁不住驻足凝望。“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的诗句便泠然飞上心头……
大红袍“母本真身”价值连城,世人瞩目,但也身世坎坷,历尽沧桑。据陈祥龙《探寻“大红袍之谜”》载:他“在武夷山市工作时就听到对大红袍有三种说法:一说大红袍即极品肉桂;二是说大红袍是几个名丛搭配而制的混合香型的茶;三是说奇丹单丛即大红袍。”我认为这段话太重要了!
上述文章中又说:陈德华(曾任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十余年)“1985年11月到福安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40周年所庆活动,私下向该所一位老同学要了5株大红袍茶苗,带回栽种在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也就是这5株大红袍茶苗茁壮成长,承担着繁育推广的任务。20多年来,繁育了大量苗木,使纯种正本大红袍的面积年年不断扩大。”
大红袍“母本真身”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其时、色、形、气、味,以及玄妙的“岩韵”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这是它的属性,而它的载体却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惟一的一株或两三株茶树,而应该是“年老的退休,年轻的接班”。这是与时俱进的观点。如今农科技术日新月异。武夷茶企群雄争霸,大红袍品种的“茶王”辈出,一波推动一波。为大红袍“母本真身”提供了大量的储备——这是武夷大红袍永续利用,永葆青春的物质基础。
总之,大红袍“母本真身”是个动态的概念,我们有自信,有依据地说:今日的大红袍“母本真身”比昨日的“母本真身”更年轻,更有活力;明日的大红袍“母本真身”比今日的“母本真身”品质更高、更好。
而以“大红袍”为商标的武夷岩茶亦将以其“岩骨花香之胜”经历国内、国际市场地拼杀,而最终“席卷六合而并吞八荒”。
五、大红袍文化遗产传承
时下武夷山民众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利用“双世遗”的旅游优势,把生态旅游与茶文化结合起来,使茶、旅游、文化交相辉映,协同发展。
长达千五百年之久的丰厚武夷岩茶文化是武夷“世界文化遗产”的要件,其卓绝的历史文化内蕴涵盖了物种、加工、管理以及有关诗词歌舞、礼仪等等,体现了岩茶的自然属性、人文因素,富有传奇魅力。2003年武夷山获得“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这是我国的唯一!
“大红袍文化现象”是武夷茶文化的最精美部分,我们应进一步将之凸显出来:武夷山中大片葱碧的赏心悦目的茶园,是武夷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不是文化,文化注重精神!马头岩的制茶作坊,三菇石背后的七十二版墙,拔地而起的一家家茶企那古雅的建筑,接待茶客的古气盎然的大厅,华贵厚重的大茶案……它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一段历史——武夷茶人从山间走向城市的历史,是茶人从贫穷走向小康地历史,是一家一户地小农经济走向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历史!
而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那通往三花峰的苔迹斑驳的石板小路,那人工艰难的登山石阶,以及当年不少人还在吃糠咽菜的贫困中建造的显得过于奢侈的铁门,那冒着生命危险开辟的“挂在”半天腰的方丈茶园……它历历在目地记述了武夷茶人世世代代,“芒履踢开降虎路”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置身其间,我们仿佛闻到了先人的气息,看到那幅《父亲》名画中那饱经沧桑的面容……那是触动灵魂的,是令人热泪盈眶的,是真诚感动的——“千年祭”的龙柱浮现在我眼前——“武夷魂”雕塑浮现在我眼前,彭武、彭夷战天兜地的啸歌在武夷山中回响……
只想谈谈大红袍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只想谈谈大红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品鉴要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冲泡次数和叶底等多个方面。其中以香气和滋味这两方面为重点。香气: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滋味: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外形:干茶的外形色泽也可以作为品质鉴别的参考。通常要求外形匀整,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陈茶则色泽灰褐。条形不完整货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叶的叶底也可以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应软亮匀齐,叶底红边明显。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初学者不易把握这一岩韵的特点)。
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树,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
兴奋作用: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哈哈黄疸型肝炎。强心解痉作用: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抑制动脉硬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减肥作用: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防龋齿作用: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抑制癌细胞作用: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有助于降脂助消化。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有助于护齿明目。茶叶中含氟量较高,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