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乌龙茶的调饮】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相关知识!
中国现存文献中有关饮茶的起源,第一个涉及到的是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在“七之事”中又进一步指出,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说明中国茶的饮用,是起源于“三皇”时代。具体根据呢?陆羽引《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这里非常明确,陆羽在《茶经》毫不含糊地肯定:称中国饮茶,是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
对于陆羽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历来就有赞同、持疑和否定三种不同的态度。如现在持疑和否定者的文中就提出:“神农是我国上古的传说人物,是由于某些社会需要追塑出来的一种偶像,并非实有其人”;二是《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等一类的“神农书,是汉以后儒生的伪托,并非真的是神农所写”。
是的,上面所说二点,都是事实。如中国一些古籍中,称神农或炎帝“七十四”或“十七世有天下”,有的说“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里把“神农氏”明显看作为一个时代,而不是看作为一个单个的人。至于在这个时代,如《说文》在序中所讲:“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当时还没有文字,自然也就不会有神农著的书。所以,所有这些,学术界并没有什么分歧。
这里,我们对神农这位人面龙颜的神人的真实性,不妨再作些补充。神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如《易·系辞》中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再如《周书》“神农耕而作陶”;《史记·补三皇本纪》上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等等。
上面这些引文说明什么呢?说明传说中的“神农氏”不但是一位“并耕而王”的氏族或部落领袖,而且也是一位农业、制陶、医药等众多事物的发明者。神农有这么多发明,是不是说其人的确实存在就更有证据了呢?不然,这些资料不但不能证明反而有损或否定神农的真实存在。道理很简单,这许多发明,特别是如农业、医药、制陶等重大发明,决不是某一个个人一生而只能是某一人类群体长期的经验或智慧结晶。所以,传说愈是把神农的发明创造说得很多,愈是神化,就愈揭示其本身乃是一种对整个神农氏族或时代的拟人化表现。
当然,我们引录上面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否定神农存在的真实性,主要的,还是为了说明茶的发现、利用也始于史前。这些资料又怎么能够证明饮茶也起源史前呢?可以的,现在虽然没有获得饮茶起源史前的直接证明,但我们借助有关考古和民族志材料,多少还是可以为饮茶的起源求得某些根据的。上述有关神农的传说,最初均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其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有文字记载以前有人称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内容。说明白些,这些上古的传说记载,记叙的是史前或原始社会的事情。
上面我们提到了,“神农”不但是农业的肇创者,也是制陶、医药等多种事业和文化的发明“人”,这些在古代,在近代考古学和民族学建立以前,一代代的相传,也一代代的未得到证明。自从考古学和民族学建立、发展起来后,这些传说时代留下来的传说,陆陆续续大都为考古发掘所证实了。如上面提到的神农发明农业、陶器、医药等传说,现在除茶以外,都证明为史前即有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关于神农的传说距离进入文字时代的时间不远,可能要可靠些,更早的内容,就不一定可靠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如《庄子·盗跖篇》记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礼含文嘉》载:“遂人始钻木取火,烤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尸子》载:“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这些传说,比神农传说的时代更早,但考古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一致证明,这些也正是远古人类的经历的不同阶段上的一种生活写照。
有些对传说缺乏研究的人,一听到“传说”这个名字,就将之与虚妄和荒诞联系起来,一律斥之为不可信,这是不对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上古的很多传说,虽然经过千载百代、千嘴百口,内容中掺杂了大量迷信、失实的成分;但是,只要我们透过、剔除这些掺附的杂质以后,我们就不难从中还是多少可以找出一些确凿的史迹或合理内核来的。
因此,基于上面所说这些,我们认为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即凡是在中国文献中没有记录而只有传说时代传说中涉及其始的事物,大抵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史前的内容。所以,尽管神农诸多发明都获得唯独饮茶没有得到考古的证明,但我们仍然可以也应该肯定,饮茶也是起源于史前。因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有关神农发现、利用茶叶的传说和神农肇创农业、陶器、医药等传说,在性质和流传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关于饮茶起源史前这点,我们也可从中国民族志的材料中获得一定旁证。如生活在中国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他们在20世纪前期,社会形态还停留在氏族社会阶段,那里天寒地冻,不产茶叶,可是他们都知道采摘“黄芹、亚格达的叶子”来冲泡作饮料。
上面我们以考古和民族学证明,中国上古有关神农众多发明的传说,基本都是史前即有的内容,所以相信饮茶也当是始于史前。但茶学界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既然神农的其他发明已为考古所证实,那么“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尚无新的发现以前”,就还不能确定饮茶开始的年代。
中国有关神农的传说,不但为我们显示了饮茶起源史前的线索,而且也为茶叶的发现、利用以至发展为饮用的过程,提供了这样一个轮廓: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显之于世的。
关于茶由药用再发展为饮用的看法,这在学术界,不存在不同的意见。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茶由药用发展为主要用作饮用的呢?这就众说纷纭了。有近代茶学专家提出:“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不过他也很谦逊,在谈完这一看法以后,又特地用括弧附说了这样一句话:“关于茶的药用时期和饮用时期,都仅仅是作者的一个推断,希望广大的茶叶工作者今后继续加以研究。”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饮的起源“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茶已开始进入华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是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发表的关于茶饮起源的权威观点。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次讲述了茶饮起源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相传神农氏为寻找药物给老百姓治病,在他亲自试尝多种天然植物的实验中,曾经服用过有毒性的中药,出现了中毒症状,而都被茶叶奇迹般地解毒缓解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茶的起源,它也是中医药传奇式起源的最早记录。茶和天然药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是中华民族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获得的最伟大也最具创造性的科学发现。
《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用茶治便脓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国魏时张揖在《广雅》中最早记载了药用茶方和烹茶方法:“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擣末置瓷器中,以汤沃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神医华伦在《食论》中讲述了:“苦茶,久食益意思”的道理。自从人们认识到茶饮的医疗保健作用后,就一直将其视为珍贵之物,把它作为祭品、贡品、礼品以供神事、皇室、社交活动之用。以后人们又将野生的茶移植,进行人工栽培。在周代就已有专管茶叶事务的官员,茶在当时的饮料酒、浆、醴、湆中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之事。”我国古巴蜀是最早种茶和传播饮茶技艺的地区。在西汉时期饮茶之风始兴,主要还是宫廷及官宦之家的一种贵族式的生活方式。
茶之为 饮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签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人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査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茶之为饮博大精深的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华民族最早发现、利用、品饮茶。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的发祥地。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目前,全球有五十多个国家种茶,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饮茶。茶是二十一世纪的健康饮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被发现和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是世界上许多人不可缺少的物品。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茶叶从药用到饮用,从蒸青饼茶到名目繁多的散茶;从茶叶到茶水,无不包含了历代茶人的聪明和智慧。科学的发展,使茶叶这一古老的作物从一种药物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贸易、文化、教学科研等为一体的茶产业。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作为世界上许多人不可缺少的物品,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带给人们健康快乐,带给人们更高的精神享受。在优雅清静的环境中,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下,感受茶的自然,享受茶的健康,品味茶的芬芳,人们沉浸在现代紧张工作后的悠闲和自在中。茶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人民大众到文人雅士,从南到北,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会文,以茶雅志,以茶当药,以茶代酒,以茶馈赠,茶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茶,博大精深。茶的品饮,茶的品类,茶的礼俗,茶的文学,茶的艺术,茶的典故,茶的具器,莫不是高深的学问,莫不包含深刻的哲理。茶,是文化的茶。
中国茶之为饮历史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民一开始接触茶叶,是从直接咀嚼鲜叶开始的,采下一片新鲜的叶子,咽下那苦涩中带着芬芳的茶汁,体会那一阵收敛性的快感,以及持续半天的神清气爽,这就是茶作为食物和饮品的前生。
以茶当菜是茶从药用发展到食用的过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茗菜就是茶。其他的古籍中也有茶与其他香料共同煮食的记载,说明茶叶可以增加营养。而且茶可解除饮食中的有害物质,促进消化。
到了汉代,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化,茶有了新的服用方式,那就是煎服。在陶罐中加水熬煮,最后一起服下,是简单有效的良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说茶“治便脓血甚效”。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则在《食论》中写道“苦荼久食益思”。到了梁代名医陶景弘那里,说“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归结起来,当时茶的功用主要是润肠通便、提神醒脑。
编写于唐朝的《唐本草》,对茶的功效有了更详细的论述: “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而此时,茶的饮用价值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陆羽《茶经》的横空出世,就是对茶作为日常饮品归纳性的总结。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的中心由北向南转移,南方的茶也渐渐进入到北方生活体系之中。茶叶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得到革新,各地涌现了大量名茶。唐代中期,举国上下饮茶之风兴盛,饮茶的方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当时,人们不仅仅关心茶的品质,对于煎茶之水、之器,以及饮茶的环境都非常讲究。正是如此,论茶的专著《茶经》才有了写作基础。
茶经六之饮
茶经之饮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茶经》 六之饮
《六之饮》
翼而飞,毛而走,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着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
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译文】
六、茶的饮用
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
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
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
神农的传说
神农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神农是个很奇特的人,他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在胃肠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人们还不会用火烧东西吃,吃的花草、野果、虫鱼、禽兽之类都是生吞活咽的,因此人们经常生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决心利用自己特殊的肚子把看到的植物都试尝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以便让人们知道哪些植物无毒,哪些植物有毒。
这样,神农就开始试尝百草。当他尝到一种开着白色花朵的树上的嫩叶时,发现这种绿叶真奇怪,一吃到肚子里,就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把胃肠洗涤得干干净净,他就称这种绿叶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说成了“茶”。神农成年累月地跋山涉水,试尝百草,每天都会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
神农尝百草只是个传说,但其中彰显出人类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生存智慧。原始农业和医学的建立,不是某一时期、某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摸索发现的结果。这正如传说中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和“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伏羲氏一样,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劳。”茶叶可以医头肿、膀胱病、受寒发热、胸部发炎,又能止渴兴奋,使心境爽适。
至少在战国时期,茶叶作为一种药物,已为国人所了解。
最初利用的是野生茶,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以后,才出现了人工栽培的茶树。公元350年左右,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多处谈到茶事。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贪之。”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进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率南方八国伐纣在公元前1066年。即早在3 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该书又载:“园有芳蒻香茗”,表明在巴蜀一带,周代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且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还提到:“南安(相当于今四川省乐山县)、武阳(在今四川省彭山县)皆出名茶。”说明四川的乐山、彭山,在周代已是我国的名茶产地了。
神农与茶的故事
茶圣陆羽在一千多年前提出,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
在原始的图腾时代,神农氏是个牛面人身的神话人物。著名的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提出,神农氏和茶叶起源的再思考,他认为,有关神农的早期记载较可信,《庄子盗跖》篇记述: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耕而食,织而衣,神农氏正处于原始农业母系社会时期,但后来对神农的传说越传越神,神话故事越传越多。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外出游玩,因感应神龙之气,在河畔生下了他。他一生下来,第三天就会讲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长大后,神农氏带着他的部落,沿着渭水、黄河向东南发展,期间完成了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实践。据《白虎通德论》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到了神农时代,人口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
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粟、黍、稻、麦、菽五谷;传说中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医药和医术。他在尝百草过程中,发现了茶。
神农从现在的视角看,他的创造发明涉及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当时只能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化身:民间衍生的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神农本身是琉璃玉体水晶心,他能看到自己的心肺肝肾脾五脏。神农尝百草,尝到无毒的草时,通体晶莹透亮;尝到有毒的草时,体内就趵出乌黑的脏水来,毒性越大,肚里的黑水就越多。一天,神农中了七十几种毒,他看到自己体内先是五脏发黑,不久,蔓延全身,头脑发昏。就在他快要倒下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种可爱的灌木,顺手扯了两片嫩叶放到口中,不料一进口,一股清香透彻心肺,他接着又采吃了几片,叶片吞咽到哪里,黑水就消除到哪里,一会儿功夫,神农又通体透明闪亮了。这树叶就是茶叶,后来神农就用它来解毒,这就是多种古书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河姆渡的茶文化遗存与神农氏传说有许多近似之处,长期来把神农氏的年代定格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已引起专家们的质疑。
如果说神农作为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化身,活动于中原及长江流域一带,那么,文物考古的科学发现,佐证了神农创造的远古文化,河姆渡遗址有其轨迹:人工栽培的水稻,大量的陶器,精美的骨针,与神农的传说相吻合。由此可推算,神农所处的年代,与河姆渡文化时代相近,距今约六七千年。1974年发现河姆渡遗址,以丰富的文物,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河姆渡四米深的文化层如同厚厚的史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那么茶文化遗存以什么形式凸现?考古学家发现,在河姆渡人栖身的干栏式建筑居住处,有大量樟科植物叶片堆积,其中有相当多细叶香桂。大批堆积的樟科植物叶片有何用处,当时文物琳琅满目,来不及细究。后来从研究大气候的专家开始,接着经茶文化专家考证,提出樟科植物的叶片就是原始茶的遗存。
樟科植物的叶片是原始茶,以当代茶叶的眼光来衡量,难免令人费解。但从历史的视角看六七千年前的饮茶环境,我们不应以狭隘的定义出发,从概念到概念,要求原始茶和现代茶叶一个样。当时河姆渡先民,对原始茶的认识,还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原始社会人们吃生食,喝生水,居无定处,谈不上功能与当今茶叶相似的原始茶。而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先民,他们已从渔猎生活转向农耕经济,进入聚众定居的时代,产生了农业原始文明。按照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最早提出的竞争宴享理论,原始茶也应运而生,河姆渡先民认知、开发、利用自然性植物,在实践积累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河姆渡遗址上不仅有稻作文化,而且有原始的茶文化遗存。
原始茶产生的条件则比较统一,即原始茶已从植物生吃到用陶器煮烧、挖井取水,研究河姆渡樟科植物、加工环境,以及湿暖期的气候,生活水平等条件,推测原始茶有充饥、解渴、医病作用,研究人员考证,堆积的樟科植物叶片,还伴有橡子、菱角、薏仁、芡实等有淀粉的果实,也是制作原始茶的辅料。认为原始茶为粥羹状食物。
粥羹状食物在当今餐桌上为人所常见,呈糊状,多水分。有人猜测,茶的古代别名又称苦檟,那樟科植物的叶片滋味良苦,而这苦味正是茶的药理作用所在。茶的防病治病效果,又使茶带上神秘色彩。传说丹丘子服茗后,轻身换骨,成仙得道。《神异记》记述瀑布仙茗为丹丘子所赐。可见陆羽当年记述茶发端于上古炎帝神农是正确的。
茶在古代有多种名称,诸如荼、诧等,对茶的概念,即使在当代还包括真茶和非茶两部分,真茶一般指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非茶如莲心茶、桑叶茶、杜仲茶等。还有江浙一带称开水也为茶,茶淘饭即为一例。古代还有茶可疗饥的记载,由此想到,专家们把河姆渡遗址上发现的樟科植物,按古代茶的功能,定名为原始茶是十分恰当又谨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