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青是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四川绿茶峨眉雪芽-竹叶青命名故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茶文化发祥地蒙顶山相距不远的中国佛教名山普贤道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峨眉绿茶就已名传天下。
峨眉山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和竞月峰下,海拔800~1200米的山腰,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终年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翠竹茂密,自古盛产上等绿茶。峨眉山绿茶,芽型具有扁、平、滑、直、尖等特点,香气清香馥郁,汤色碧绿透亮,口感醇美淡雅,叶底娇嫩均匀。
据《峨眉志》载:“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白水寺后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春采。”古代把庙宇佛门茶事茶品叫做“禅茶”;人们把佛教名山种茶采茶制茶的僧人,称之为“茶僧”。峨眉山茶僧与峨眉山禅茶,久负盛名。唐宋峨眉雪芽与蒙顶甘露和临溪(蒲江)雀舌一道,列为贡品。明代峨眉山茶树种植和僧茶制作规模更大,白水寺(万年寺)一带种茶万株,大多采制入贡。
当今名闻遐迩的绿茶名品“峨眉竹叶青”,是陈毅元帅20世纪60年代为其命名。
1964年4月的一天,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回故乡四川视察。陈毅一行来到峨眉山,在山腰古刹万年寺稍事歇息,与方丈下围棋品茶攀谈。老僧泡了一杯热腾腾的绿茶,捧到元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笑吟吟地品了两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心旷神怡,劳倦顿消,啧啧赞叹,问:“这么好的茶,产自峨眉山?”老僧应答:“元帅行家雅兴!这是我们峨眉山土生土长的绿茶。”陈毅又问:“请问此茶美名?”老僧笑道:“此茶千百年来峨眉僧人以世代承传秘法制作,一直还没有名字,就请元帅赐名!”陈毅元帅兴高采烈地说:“好!当年百科全书式的巴蜀文化、中华文化巨人苏东坡,在江苏宜兴,就曾秘制绿茶极品,美名‘东坡翠竹’。我看眼前这茶叶形似竹叶嫩芽,清秀悦目,清新可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岂可饮无茶’!这峨眉仙山茗茶就叫‘竹叶青’吧!”
从此,与“竹叶青”美酒同名的峨眉“竹叶青”绿茶,成为我国外贸绿茶著名品牌。以蒙顶山、峨眉山等绿茶原产地为代表的川西茶业生态带,名茶辈出,饮誉海内外。
陈毅元帅饱读诗书,有很深的古典文学功底与造诣。陶都江苏宜兴,秦朝置治阳羡县。唐代卢仝“七碗茶”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诗中描述的“阳羡贡茶”即出产于此。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年青的大文豪苏东坡移居常州宜兴。途中但见山坡上长满葱葱郁郁的茶树。文豪大喜,采摘一大包鲜叶回到官邸,一番精心煎、揉、焙、凉、晒,将鲜叶制作成绿茶珍品,即请来得意门生邵民瞻一同品尝。
弟子邵民瞻细啜慢品,顿觉味美甘甜,茗香直透脾胃,惊喜直呼:“好茶!好茶!大有先生所言‘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之妙意也!”再端起茶碗,仔细观察汤色,茶汤不仅色鲜如新,且茶叶不沉不浮,竖立于汤中,叶也不散,其形状如节节翠竹状,大彻大悟道:“先生秘制之茶,形、色、味皆远胜于唐时‘阳羡贡茶’,可取名为‘东坡翠竹’,以飨后人,岂不妙哉!”
一代名饮“东坡翠竹”由此诞生。江南茗茶东坡翠竹,扁平直滑,两端尖细,形似竹叶,内蕴馥郁,汤色碧绿,味甘醇鲜,香馥如兰,素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美誉。
古人云: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地山水之胜在嘉州!峨眉山,属于唐宋嘉州(今乐山市)辖地。李白有诗: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盛赞秀甲天下峨眉山,究其文化底蕴和仙灵气象,蜀中众山雄奇秀险,皆无与伦比。
仙山藏灵芝,峨眉绽雪芽。其实千年之前,嘉州峨眉山绿茶极品,就有了美丽的名字!
唐代诗人贾岛曾有《送朱休归剑南》诗云:“芽新抽‘雪茗’,枝重集猨枫。”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2年),大诗人陆游入蜀,来到前朝先师苏东坡故乡眉州相邻的嘉州(今四川乐山),知任通判,公务之余,遍游名山大川,结交旧友新朋,唱酬诗词歌赋,尝不尽好酒名茶,诗兴大发,文思泉涌,乐而忘归。
陆游经常游历峨眉山,与中峰寺住持别峰法师结为挚友。陆游尤喜品饮寺中茶僧秘制绿茶极品“峨眉雪芽”,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旋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记三人。”(《剑南诗稿•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江南名茶“顾渚春”,是陆游老家浙江绍兴不远的湖州长兴县顾渚山所产绿茶精品。陆游高度评价蜀中绿茶峨眉雪芽,比其家乡浙江名茶顾渚春还要美。
哦——,原来峨眉山初春明前绿茶,早在唐宋,其美名就是“峨眉雪芽”。
美誉“六十年间万首诗”的多产诗人陆游,又在《乌夜啼》词中,写下了“泉冽偏宜‘雪茗’,秔香雅称丝蓴”的名句。
蜀中茗茶“峨眉雪芽”、“峨眉雪茗”之美名,本为隋末唐初峨眉山佛门茶僧所取,距今已约有一千五百年历史。
老方丈有意要想文武全才性情中人陈毅元帅为峨眉山绿茶——极品禅茶取一个全新的名字,才故意隐瞒说峨眉僧人时世代秘制传承的初春明前峨眉绿茶极品“没有名字”。
咫尺天涯皆有缘!峨眉春暖茶先知!千年名刹的千年名茶“峨眉雪芽”,正因为老方丈和元帅品茗对弈,留传这段佳话,才有了“竹叶青”的美名,巴山蜀水的极品绿茶才有了今天这对双峰并峙、名动天下的两大著名品牌。
小编推荐
绿雪芽传说故事
绿雪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白茶的始祖,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成群结队上山采草药为孩子治病,但都徒劳无功,罪恶的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山村里处处闻凄哭,山坡上日日添新坟,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身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你赶快去采给乡亲们吧!”蓝姑一觉醒来,一骨碌起床,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顶上岩石垒垒,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她急于找到那株茶树,一切都顾不得。突然,她发现榛莽之中有一株与众不同、婷婷玉立的小树,眼睛一亮:“啊!是茶树!是茶树!”遵照仙翁的嘱咐,她迫不及待地将树上的绿叶采下来,装进揽身裙兜。当采满一兜后,她回过头,惊奇地发现,树上又长出了新叶--原来这是仙翁赐的仙树啊!
为了普救穷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如何泡茶给出麻疹的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麻疹恶魔。
太姥山的茶因为品质上乘,很快名播四海。茶商们觉得好茶应该有个好名,便邀请了几个文人共同商议。他们一边品啜着香茗,一边把玩着茶叶--细长尖尾,分明是一条绿色的雀舌;一身雪茸,又分明是一根洁白的银针。那么,就叫雀舌?或叫银针?但雀舌有其形而无其色,而银针突出了白却少了绿。有个文人提议,叫“绿雪芽”。大家细细品味,愈品愈觉得妙极了。于是,一个独特的茶品牌就这样诞生了。清朝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载“福宁府(闽东旧称)茶区有太姥绿雪芽。”可见绿雪芽在清之前就已出名了。
四川民间茶文化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
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本文仅以四川民间口头文学文艺流传的茶俗文化,作一个横截面的实录,概述四川民间文学中茶俗文化。
一、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吃茶
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神农时,人们在树木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很涩嘴,却可消饱胀。从此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得“涩”而解毒的神话。这个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二、四川名茶的传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代]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今大邑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三、青城茶和花茶的故事
这些故事与传说不同,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情节多属虚构,时间也不确定,是属狭义的故事。
1.青城茶的故事
相传,[唐代]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代]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2.花王与茶姑的故事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四、民间茶俗歌谣
民间茶俗歌谣为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简短,通俗易唱,喻意颇为深刻,内容有农作歌,佛句歌、仪式丧礼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间茶俗歌谣十分丰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1.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2.生活茶俗歌
反映社会底层人生活辛劳的茶俗歌谣有《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3.仪式丧礼茶俗歌
仪式歌是四川歌谣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内容最全面的是婚礼和丧礼歌,《赞采茶诗》详细记述旧时丧礼的程序礼仪。唱词:“为儿亲,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头望,见乌鸦,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儿爹(妈)。前日里爹(妈)为儿,今日里儿为爹(妈),好似反哺乌鸦。奏乐师,实在苦,情你吹个《鸦反哺》。朝前走,过山垭,一派青松乱交加。山坡赶羊羊乱跑,好似猛雨打残花。奏乐师,不要慌,不要忙,请再奏一曲《山坡羊》。回头心胆怕,用手扳住茶树桠。思念儿亲双泪洒,盈筐雀舌,满筐龙芽,采得香茶便归家。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垭。不觉红日渐西斜,急转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儿亲泪如麻。……为采茶,上高册,顾不得山遥路远,急急忙忙往前钻!奏乐师,听得端,请吹一调《行乡子》,壮一壮孝子行颜!抬头望,望无边。岷山顶上接云霞,不怕远,来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叶回家转,烹此新茶与亲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犹如虎下山。奏乐师,你辛苦,请你打起包包锣,擂动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这首仪式丧礼歌产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产茶区,茶农一生在高山上种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间以采茶编成唱词作丧礼司仪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丧礼茶俗文化的歌谣还不多见。
4.情歌茶俗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这里叙述的茶俗情歌,其语言,感情色彩,及表现出来的民情风俗,都具有四川茶俗风情的特色,把爱情表现的大胆、泼辣、直率、热烈的有《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把爱情表现含蓄。委婉的有:《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以茶为媒,以饮茶、送茶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篇篇美玉,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男女对唱的山歌情歌有: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崇庆县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10m余,树围数十cm,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5.儿歌茶俗歌
儿歌是四川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6.佛句茶俗歌
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饮茶。佛句子《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上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问你为何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吃茶”。《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
五、茶俗谚语
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吃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这些反映方方面面的茶俗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文化意蕴耐人寻味。
六、展言子(歇后语)──短文茶俗文化
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即说话时讲几句歇后语等。歇后语生动有趣,喻意贴切。地方特别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为这一带人熟知的人、事、物而产生的言子,多在言子产生的地方流行。四川省什邡市李家碾有个茶社名为“各说各”。人们便展个言子为“李家碾的茶铺──各说各”。“铜炊壶烧开水泡茶──好喝”。“茶壶里头装汤元──有货倒不出来”。“茶壶头下挂面──难捞”。“茶铺搬家──另起炉灶”。“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等等。
四川的茶语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四川的茶语》内容,感谢阅读!
所谓茶语,指的是四川当地常说的一些口头语,因为茶文化兴盛,所以关于茶的口头语就有很多,这些口头语听来朴素,并且仔细品味,可以品出很多人生哲理。
比如“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茶树一般生长在高山之上,因为地势高,阳光充足,所以茶才饱蕴灵气。茶的这一特点是符合常规的,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常会讲,无限风光在险峰,要想收获更好,就必定要有比别人更多的付出,这样在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在人生的攀上之旅中才能见到更好的风景。
“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第一遍茶通常只是洗茶,洗尽铅华,然后才是真滋味。我们在社会上历练,就是一个洗尽铅华的过程,经历的多,就会懂得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就会明白自己的路要怎么走,就好像冲泡茶,经历一个浸泡的过程,芳香才随之而来。
“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在四川,茶叶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几乎家家有茶,我们知道四川人杰地灵,那样的环境下养出的茶同样富有灵气,很让人向往。
“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过夜的茶是不能喝的,茶虽好,也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于身体无益。
“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的长”,平时人们喝的茶没有很多讲究,是粗茶,这样的粗茶贵在天然,简简单单喝茶,从从容容过生活,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四川的茶语》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四川天全茶马古道
从四川雅安出发,走天全、翻二郎山,经过泸定、康定,再到西藏,蜀中茶叶被输送到雪域藏区。这条川藏线上的茶马古道,与从云南普洱出发通往西藏的滇藏茶马古道并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之路。
重峦叠嶂的二郎山系,山恶水险,古道斗折蛇行,骡马也无用武之地,只有人双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过,于是造就了所有茶马古道中唯一的奇观:从天全禁门关至康巴路段的人力背茶!
天全县青石乡甘溪坡红星村,曾经的背夫歇息之地,今天新建的茶马古陈列馆中,展示出的背架子(背茶包的工具)、丁丁拐(背夫歇脚的支撑)、汗剐子(用于剐汗)、麻窝子(草鞋)、脚麻子(背夫翻山时绑在草鞋上防滑)、溜壳子(背夫度河溜索用)都述说着一个尘封已久的艰辛故事。
如今荒弃在天全甘溪坡、紫石关、两路等处残存古道,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拐子窝(背夫歇息时支撑茶包的丁丁拐戳出来的圆坑)在石板上清晰可见,这些茶马古道特有的标记,是历史的一个烙印,是一阙无字碑,它向后人展示着历史的风雨年轮。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首筑路歌谣唱红了中外,但在茶马古道上,二郎山却是一座让人心惊胆颤的命运多舛之山。鬼招手、手把岩、望乡台山路崎岖狭窄、险关重重、稍有闪失,命赴黄泉。乱世年代,更兼兵祸匪患:碰上烂王八,从此难回家。
甘溪坡村口有一古柏树,干枯的骨架在风中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古树历经千年生命,早年枝繁叶茂,参天蔽日。年轻的妻子将背夫送到这里,背夫用刀在树身做记号。一般从碉门(天全)到打箭炉(康定)往来要15到20天。久去未归,女人们则来此看望,若印记还在,则意为丈夫未归,也就难说吉凶,记号若被刀削去,说明丈夫又去雅安或始阳取茶包了,不久便会归来。积年累月,作记号的人多了,树受的刀伤也多了,久而久之,树便在女人的期盼中、在背夫的刀刃下死去。
四川特产蒙顶茶
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暧,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音琼碎,蓬松绿趸均。温洪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泰。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勿涩,莫厌寄来频。这是北宋诗人文同(10181079年)对四川蒙顶茶的描述。诗人不仅对蒙顶茶的高雅品质大加赞赏,对此茶的采摘、加工、焙制也作了细致的叙。在采摘时,要到茶丛中苍条寻暗粒,可见芽叶之细嫩;又提出要文火慢烤,漫烘防炽炭,不然是要烘焦的;加工后的茶叶,纤细如发、色绿、条索完整均匀;诗人特别计究蒙顶茶的泡饮,用的水是惠锡泉来蜀,说明是用江苏无锡惠山泉水,并乾崤盏自秦,是用陕西的乾崤盏盛茶的。饮了这种茶,驱走了睡魔,使人觉得健壮有神,清凉入骨,甚至有二腋清风生,我欲上青天之感。最后诗人还希望这样的好茶常寄点来。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蒙顶茶由于品质特殊,历代文人大学士留下了不少称颂蒙顶茶的诗篇。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一词中,曾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之句。《渌水》系琴曲名,颇为有名。唐代诗人杜甫曾把《渌水曲》称为: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在琴茶中,把蒙顶茶与《渌水曲》相提并论,说明白氏对蒙顶茶之酷爱。唐代黎阳王还专门写了《蒙山白云岩茶》诗:若数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盛赞此茶为人间第一茶。
蒙顶茶名声之盛,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个才和尚生了重病,吃了不少药,仍未见效。有一天,一位老翁路过告诉他,春分前后春雷初起时,采得蒙山茶,用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和尚听了老人言,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了石屋,请人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授方法,采得了蒙顶茶。煎服后,果见奇效,和尚不仅治好了病,而且眉发绀绿,体格精健,貌似三十余岁的人,返老还童了。于是都说蒙顶茶能治百病,有返老还童的奇功。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间的蒙山。蒙山位于成都平原的西部,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是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尤其是名山西部的雅安县,地处四川盆地西产边缘,受西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雨量特多,索有雨城之称。古人曾谓:漏天难望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睛,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顶,亦称五峰,状如莲花。明代徐元禧形容此处是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全名山县计有寺院七十二处。为整个蒙山之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风景十分优美。
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蒙顶茶远在东汉时代,人们就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采制后奉献给地方官。从唐朝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1000多年间,岁岁皆为贡品。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这里还得提及的是,相传在西汉末年,有位甘露普慧禅师,在蒙山中顶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直至清朝雍正年间此茶尚在,据说高不盈尺,不生(长)不灭,产量虽不多,但能治百病。这七株普慧禅师栽种的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以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载。
蒙顶山上每年采制贡茶,极为讲究。每逢春茶芽头发出,县官即选择吉日,穿起朝服,率领僚属并全名山七十二寺院和尚上山祭拜。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规定只采三百六十叶,送交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还得盘坐俑经,在新锅中翻炒,用炭火焙干,贮入银盒中上京进贡,以供皇帝祀之用,此茶叫正贡;稍后采制者,作为皇室成员一般享用。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采制均甚精细,品质均甚优异。其中最着名的有:雷鸣、雾钟、雀舌、白毫、鸟嘴、龙团、凤饼等。现在一些传统名茶多数都保留了下来。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亦享盛名。正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新;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四川蒙顶茶历史
四川蒙顶茶起源与发展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化的圣山。蒙顶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是蜀中一大名胜,与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四川的三大名山。它久负盛名,以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而蒙顶茶自唐始作为贡茶便闻名遐迩,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绝句吟唱千年。
蒙山茶史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53年,当地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长达1169年。蒙顶茶不仅是贡茶,还是最好的国家礼茶,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茶成为了国家礼茶。1958年毛泽东主席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瑞士、美国等国人民青睐。
蒙山茶还是最早输入藏区的茶,是备受藏族同胞喜爱的边茶,因此,雅安通常也被看作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自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被称为最早的茶马古道的牦(旄)牛道开始,到唐朝随着藏族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伴随茶马互市、茶马贸易的兴旺而开通的商道,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形成,再经历五代、宋、元、明、清,蒙山茶都是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羌族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羌族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山仙茶
蒙顶山素有仙茶之乡的美誉。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主要品种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它们是贯穿我国茶史的名牌茶。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覆盖,下有精气滋养,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蒙顶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形状似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另外,蒙顶茶有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质上乘,别具风味。它们形美色绿,汤碧清沏,味醇鲜爽,香郁幽长,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俱全,实有饮茶解闷,闻香爽神的功效。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蒙山茶道
据史书记载,蒙顶山茶技、茶道、茶艺有上千年历史,被尊为中国茶道的祖庭。蒙山派始于宋代蒙顶山永兴寺禅慧大师,他采众家之长,融为一体,成为中华茶文化第一派--蒙山派。其茶技龙行十八式和茶道天风十二品,分属刚健派和典雅派。两派一刚一柔,一武一文,一动一静,乃蒙山派的技、艺双绝,堪称蒙顶山双璧,被誉为中国茶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
龙行十八式是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为一炉,因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充满玄机妙理而得名,式式龙兴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览,心动神驰。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只在蒙顶山的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龙行十八式茶技包括神龙抢珠、玉龙扣月、飞龙在天等18个不同姿式的掺茶动作。掺茶者手提长嘴铜茶壶(1米多)时而在头顶飞舞,时而又在腰间盘旋,尔后又准确无误地将茶壶抓在手里,从头顶、从腰间、从肩上、从背后万无一失地把热茶掺到茶碗里,动作刚健有力,变化多端,让人不由的产生饮茶的欲望。
天风十二品茶艺属典雅派,讲的是如何泡茶、闻茶、送茶、饮茶的奥妙,表演者须沐焚香后才可表演。表演过程气氛肃穆,优雅庄重,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一丝不苟。它包括玉壶蓄清泉、甘露润仙茶、迎客凤点头等12式。表演者按照每一式将茶叶泡好,然后将热气腾腾、香气怡人的蒙顶茶献于品尝者。看着优雅的表演,品尝着蒙顶仙茶,让人有一种身心放松,心旷神怡的感觉。
现在,蒙山派茶技、茶道表演和新挖掘、整理的茶马古道茶艺表演,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艺术内涵在全国的茶技、茶道和茶艺表演中影响轰动,令人耳目一新,曾在成都、南京旅交会和广州茶文化博览会上表演,在众多国内外媒体上亮过相。
昔日,蒙顶山有着辉煌的历史,深厚的茶文化;今天,蒙顶山迎来了茶叶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蒙顶山茶文化将借此走向世界!
四川人成都茶
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茶”排位最末,但这并不表明茶的身份“卑微”。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今人们生活中,茶的概念已远远超乎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含量。甚至可以这样说,茶已成为成都人宣泄情感的载体之一。这是油盐柴米酱醋六位“老哥”所不能匹敌的。
在成都,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举出若干事例证明我言之不谬。成都的茶馆不仅历史悠久,且店家如云。民国时期全市就有茶馆400多家,这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堪称全国之最。时至今日,成都的茶楼、茶馆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的茶馆呢?从气候来看,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温润的气候使成都人养成了喜吃麻辣的习惯。但麻辣食物吃多了会燥火,清淡的茶品正好可以调节,加之四川盛产茶叶,于是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喜爱的饮品。“有行就有市”,铺天盖地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蜀人饮茶渊源自古。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据说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文化的摇篮。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后得出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坊与品茗的相映成趣,已构成成都一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变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四川先民特殊的生活情趣。难怪有外地人感慨:只要看看成都遍布大街小巷、公园河边的茶馆茶楼,就可以感觉到成都是一个多么消闲的城市。有人把成都人比喻成一杯盖碗茶,不张不扬、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喜怒哀乐随袅袅茶香慢慢蒸发。其实不尽然。硝烟刚刚散尽的世界杯赛给成都的茶饮业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在激情四射而又热血澎湃的6月,成都许多时尚茶楼里有了些共同的景致:午后的斜阳透过白色窗幔和绿色植物,斑驳的光影撒满茶楼,新添置的大屏幕背投彩电前聚集了无数真假球迷在快活与激动中“喜怒无常”,成都人惯常的温文尔雅的饮茶作派和含蓄内敛的盆地个性,在这期盼了44年的盛大节日里已被疯狂和张扬取代。这就是成都饮食和成都人的迷人之处了:清淡和麻辣共存,含蓄与奔放同在。
四川:天全茶马古道
从四川雅安出发,走天全、翻二郎山,经过泸定、康定,再到西藏,蜀中茶叶被输送到雪域藏区。这条川藏线上的茶马古道,与从云南普洱出发通往西藏的滇藏茶马古道并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之路。
重峦叠嶂的二郎山系,山恶水险,古道斗折蛇行,骡马也无用武之地,只有人双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过,于是造就了所有茶马古道中唯一的奇观:从天全禁门关至康巴路段的人力背茶!
天全县青石乡甘溪坡红星村,曾经的背夫歇息之地,今天新建的茶马古陈列馆中,展示出的背架子(背茶包的工具)、丁丁拐(背夫歇脚的支撑)、汗剐子(用于剐汗)、麻窝子(草鞋)、脚麻子(背夫翻山时绑在草鞋上防滑)、溜壳子(背夫度河溜索用)都述说着一个尘封已久的艰辛故事。
如今荒弃在天全甘溪坡、紫石关、两路等处残存古道,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拐子窝(背夫歇息时支撑茶包的丁丁拐戳出来的圆坑)在石板上清晰可见,这些茶马古道特有的标记,是历史的一个烙印,是一阙无字碑,它向后人展示着历史的风雨年轮。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首筑路歌谣唱红了中外,但在茶马古道上,二郎山却是一座让人心惊胆颤的命运多舛之山。鬼招手、手把岩、望乡台山路崎岖狭窄、险关重重、稍有闪失,命赴黄泉。乱世年代,更兼兵祸匪患:碰上烂王八,从此难回家。
甘溪坡村口有一古柏树,干枯的骨架在风中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古树历经千年生命,早年枝繁叶茂,参天蔽日。年轻的妻子将背夫送到这里,背夫用刀在树身做记号。一般从碉门(天全)到打箭炉(康定)往来要15到20天。久去未归,女人们则来此看望,若印记还在,则意为丈夫未归,也就难说吉凶,记号若被刀削去,说明丈夫又去雅安或始阳取茶包了,不久便会归来。积年累月,作记号的人多了,树受的刀伤也多了,久而久之,树便在女人的期盼中、在背夫的刀刃下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