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长茶”饮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黑茶泡饮 乌龙茶的调饮 新加坡绿茶

黑茶泡饮。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加坡的“长茶”饮”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新加坡的“长茶”饮”相关知识!

新加坡是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华裔占总人口的76%,又有着被英国殖民统治百余年的历史,这种人口构成和历史背景,使得新加坡不仅有中国茶、英国的下午茶,而且还有一种新加坡独特的“长茶”。所谓“长茶”,就是把泡好的红茶加进适量牛奶的一种奶茶。喝这种“长茶”,往往不是以饮茶为主,而是让自助式的吃点心占据了主导位置,因此对这种“长茶”的质量要求并不高,饮茶者倒是更看中茶博士的茶艺表演。

茶博士的倒茶表演堪称一种纯熟的技艺。茶博士一手拿着个大茶罐,一手拿着茶杯,一上一下,两手间隔1米左右。他们将奶茶从大茶罐里倒进茶杯里,再从茶杯倒回大茶罐里,这样反复7次,就意味着红茶与牛奶互相融合一体了,这种倒茶表演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在反复倒茶的过程中,奶茶半点都不会外溢,更不会飞溅到茶客的身上,因之许多饮茶客与其说是来喝茶,莫如说是来观赏茶艺表演的。

由于新加坡华裔比例大,中国的茶艺也很有市场。有些专门经营中国茶艺的茶馆很红火。来这里饮茶的,不只是华裔,还有很多来这里旅游或经商的人们。他们聚在茶馆里或消遣,或谈生意,或叙旧,已经成为人们喜欢前往的社交场所。

茶文化精选阅读

新加坡饮茶与发展


新加坡喝茶很有文化,新加坡茶文化的体现多在不同茶类之间互相配合,新加坡真正培养起的茶文化萌芽期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喝茶得到广泛推广,而新加坡茶文化更多体会是在喝的艺术上,和中国的泡的表现形式大为不同。

最早的新加坡茶文化就是人们常说饮水思源,早期的新加坡人视喝茶为一种解渴的必需品,就好比吃饭是为填饱肚子一样,虽然简单,但依然形成了一种相对朴实的新加坡茶文化,早在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就有了这类算是蛮稀有的新兴食品“肉骨茶”,当时只不过是街边档口或小菜馆的一种设备简陋的饮食文化,顾客只眼市民中的~小部分,过后随着时代演变,从七十年代开始提升到住宅区和餐馆,在规模和卫生方面上比较具备专业水准。

新加坡很多人都认为是旅游观光的城市。其在茶食文化方面,尤其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新加坡特有的“长茶”(Streched Tea)已成为观光客十分欣赏的一种民族表演艺术。也正是这样的新加坡茶文化的体现让大家对新加坡的茶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许多观光饭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点心为主,从印度式的煎蛋饼到中国的广式点心,花样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级宾馆喝茶,倒茶礼仪也非常简单,常常会用茶叶袋泡的大壶茶来待客。

真正培养起的新加坡茶文化萌芽期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实在有赖于不少的民间团体不遗余力的给予推广,而最早把茶艺艺术深入民间的首推武吉巴督茶艺俱乐部,目前的宏茂桥茶艺俱乐部继续维系着这项有意义的活动;配合着时代的脚步迈进,新加坡茶艺馆也顺势为茶艺活动涂上新时代色彩,例如在茶馆设卡拉OK、和文化界著名人上配合专题讲座活动甚至于引进以茶为本的多口味泡沫茶,还有以戏曲为主的戏曲茶馆。

新加坡虽然是多元种族的国家,但是在各有的不同传统习俗底下,四大民族很多都彼此接纳对方的风土民情,所以在茶艺文化方面,相信能够以生活化的推广方式,慢慢走进异族同胞的日常生活里。新加坡的长茶非常有名。所谓“长茶”是把泡好的红茶加牛奶,他们对如何去除茶垢也做的非常到位,因为牛奶和茶在一起容易有茶垢,然后由某师傅把奶茶倒进罐子里。操作者一只手拿着盛满奶茶的罐子,然后倒进另一只手拿的空杯子里,两只手的距离约在一米之间,如此往返须7次。在往返倒茶的过程中,奶茶是不答应外溢的。由于“长茶”的杯子相当大,喝起来相当过瘾,喝茶者边品茶,边欣赏出色的倒茶,心情也会变得轻松。

如今的新加坡茶文化的体现形式有了改变,主要由于到新加坡的日韩游客较多,会做生意的茶室还专门提供一些日韩客人喜欢的茶叶。每到黄昏降临,新加坡街头和茶室就会慢慢热闹起来,成为街头一景。这也影响了未来新加坡茶文化的发展和方向。

虽然新加坡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有不同,但中国的茶文化更详细,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茶文化,因此信阳茶叶网希望大家能了解不同茶文化的同时对一个地理有更详细的了解,因为任何一个茶文化都和当地的文化背景相辅助。

丰富多元的新加坡茶文化


新加坡的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因为新加坡是一个丰富多元文化的社会,喝茶也反映出其丰富多元文化的一面。

早期的新加坡茶文化:最早的新加坡茶文化就是人们常说饮水思源,早期的新加坡人视喝茶为一种解渴的必需品,就好比吃饭是为填饱肚子一样,虽然简单,但依然形成了一种相对朴实的新加坡茶文化,早在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就有了这类算是蛮稀有的新兴食品“肉骨茶”,当时只不过是街边档口或小菜馆的一种设备简陋的饮食文化,顾客只眼市民中的~小部分,过后随着时代演变,从七十年代开始提升到住宅区和餐馆,在规模和卫生方面上比较具备专业水准。新加坡茶文化萌芽期:真正培养起的新加坡茶文化萌芽期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实在有赖于不少的民间团体不遗余力的给予推广,而最早把茶艺艺术深入民间的首推武吉巴督茶艺俱乐部,目前的宏茂桥茶艺俱乐部继续维系着这项有意义的活动;配合着时代的脚步迈进,新加坡茶艺馆也顺势为茶艺活动涂上新时代色彩,例如在茶馆设卡拉OK、和文化界著名人上配合专题讲座活动甚至于引进以茶为本的多口味泡沫茶,还有以戏曲为主的戏曲茶馆。

茶中日月长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中日月长》内容,感谢阅读!

今年夏天,晚饭过后在邻家董双双(男女主人皆姓董,故有此戏谑)的小院里闲聊品茗几乎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

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的确,今年济南夏日的夜晚比较凉快,我们四个人泡一壶老茶,在普洱的醇香中,聊聊工作,聊聊生活,聊聊儿女,一个晚上就那么不知不觉倏忽而过。

某天,董大夫(女董)搬出了家中的相册,那些黑白的记忆或有斑驳,或有残缺,直让我们感叹似水流年不舍昼夜。其中有张他的儿子董俊杰小时候在老家拍的一张,小小孩穿着红色碎花的棉裤,站在大窗户前,阳光倾斜地洒在他的面前,画面温馨、自然。让我的妻惊讶的是那条红色碎花的棉裤,几乎和我女儿小时候穿的一条棉裤一模一样,她们都是莱阳人,共同的生活印记在这张照片上就可见一斑。两个小小孩是高中的同班同学,我们两家因此际会,可巧我们又搬到了他们住的这个小区,我的妻和他们夫妇居然又来自同县,真的是因缘聚会。如今两个小小孩一个在上海交大求学,一个在电子科大(成都)求学,留下我们四个“老人”在济南共同期许他们的成长,在品茗中体味日月之长和淡然人生。

壶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古人吟唱惜时如金,时间曾摧毁了多少美人,打败了多少英雄,却独独成就了一片茶饼。“茶中自有天下”,人生三味尽在其中,茶的味道与人生相近,也与哲学相近。我想,其实人生就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那些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都不是我们所真正追求的,而只是赢得从容生活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的大千世界。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学会忙里偷闲,约三五好友,泡一壶老茶,在普洱的醇厚茶香中,静静品味和领悟人生。

有月亮的晚上,我总会端着茶杯凝望她一刻,看那弯弯的月牙,它亏去的部分是不是丢给了过去的时间?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无夺,就像这盏无味而至味的茶。

关于本文《茶中日月长》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此生偌长的光阴里 只因有茶


只因有茶,不停的在行走茶路。时间久了,便会有一种“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的感觉。

只因有茶,每日满满正能量。我始终相信,生活因有茶而变得精彩,生活因有茶会对每一个明天充满希望。

只因有茶,学会了记录点滴感动。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茶水洗心,心如明镜。或许,你会在每个清晨醒来,对镜梳妆,素颜静默,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只是,再也与过往无关,仅有的只是现在,在一盏茶的光阴里,徘徊,记下一点一滴。

只因有茶,都想开间茶馆。在某个临水的地方,不招摇,不繁闹。有一些古旧,一些单薄,生意冷清,甚至被人遗忘,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还有那么,那么一个客人。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只因有茶,愈喜独坐在绿苔滋长的窗前,泡一壶闲茶。不去管,那南飞燕子,何日才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小舟,又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不去想,那些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如果可以,只愿做一株遗世的梅花,守着寂寞的年华,在老去的渡口,和某个归人,一起静看日落烟霞。

只因有茶,遇见爱的温馨。喜欢闲暇时,煮一壶茶,品一盏清欢,留一份淡然萦于心间。生活在这热闹繁琐的世界里,容我修一段清喜的时光,坐在每个晨起暮落的光阴里,将日子轻描素写,用缕缕情怀铭记下生命中,遇见一份爱的温馨情动。

只因有茶,爱有来生。“你若不认得我,我就说:你的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你便知那人是我”。

只因有茶,全国结友识友,祖国处处有亲人,得缘而聚,此生偌长的光阴里,不再凉薄和寡淡。。。。。。

古时候的普洱茶长什么样


想了解《古时候的普洱茶长什么样》知识吗,丰富的《古时候的普洱茶长什么样》内容等你来看!

普洱茶名遍天下。很多人都对普洱茶的历史非常有兴趣,但是过去的文字对于现代人又太多生涩。所以我也是翻阅了很多相关记载,找到一篇清代学着阮福写的《普洱茶记》相关译文,希望能成为很多人在喝普洱茶与朋友交流的谈资:

普洱茶味道厚重,北京人尤其喜欢。福来滇查考《云南通志》,对其具体情况也不是十分了解。只是说普洱茶产自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处茶山,但倚邦,蛮砖出产的茶叶味道最好。福来滇考证出普洱府古代是西南小数民族居住的极边远的边境地区,历代都没有归附朝廷。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说:我曾经对何时有普洱茶抱有疑问。北宋范成大说,北宋朝廷逃往江南时,他曾经在桂林的静江看见用普洱茶换西藏马匹的贸易,这就是说云南没有茶叶。李石写的《续博物志》声称:普洱茶产自银生等山,可随时采摘,混合胡椒姜片煮沸了饮用。普洱这个地方古代归银生府管辖,西藏饮用普洱茶,从唐代时已经开始了,只是宋朝的人不知道罢了。至于在桂林用茶换马,是因为防止茶叶换的是云南的马而已。李石也是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定云南,头领那酋归附朝廷,很快受到法令诛杀。元江通判历经各地,以其管辖的普洱等六大茶山,设普洱府并派兵分别驻防。思茅同知驻地思茅,思茅离府衙一百二十里。

所谓的普洱茶,并非普洱府辖界产。大概是产自普洱府下辖思茅厅的辖界内。思茅厅有六处茶山,分别是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这种说法就跟《通志》记载的名称有些不同了。福来滇又查阅贡茶备案帐目,获知每年进贡的茶叶列在布政司库铜息的项目下。动用支出经费为一千两白银,由思茅厅领取银两然后转交采购,其中还包括购买放置茶叶的锡瓶、缎匣、木箱等的费用。茶叶在思茅,思茅当地收集新茶的时候,必须用三四斤的新茶才能折算成一斤干茶。每年准备进贡的茶叶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还有瓶装的芽茶,蕊茶,木匣装的茶膏,一共有八种。思茅同知领取银两受命办理。

《思茅志稿》说:府衙辖地革登山有一棵茶王树,比其他的茶树都要高大。当地人要采摘茶叶时,先准备酒礼祭拜。书中还说茶叶产自六处茶山,茶味因土壤的特性有所不同,生长在红土或者土中混杂着碎石的茶叶味道最好,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在二月期间采集茶心中特别细白颜色的茶叶叫毛尖,作为贡品,进贡后才允许民间贩卖。采集后蒸煮,揉搓成为圆饼。茶叶微微打开还保持鲜嫩的,叫芽茶,在三四月采集的,叫小满茶,在六七月采集的叫谷花茶,外形大并且圆的叫紧团茶,外形小且圆的叫女儿茶,女儿茶是妇女在下雨前采集的,也就是四两重的团茶;商贩买卖的外面细里面粗的茶叶叫改造茶;在揉搓之前先择出的黄色硬挺不卷曲的茶叶,叫金玉天,茶叶牢固粘结在一起的叫疙瘩茶。味道非常厚重很难得到。种茶的人家,细心除草养护,如果茶树旁边生长草木,那么茶味很次不好卖,如果和其他的东西放在一个器皿里,就会沾染上东西的味道也就不很好喝了。

本文《古时候的普洱茶长什么样》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英国的茶饮


在欧洲,法国的国饮是葡萄酒,德国的国饮是啤酒,而英国的国饮却是与中国相似的茶饮。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茶进口国,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将茶视为第一饮品的国饮地位。红茶在英国代表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历史上,英国人都喜爱喝当时被视为中国茶总称的武夷茶。武夷茶在17世纪指的是福建小叶正山小种红茶,18世纪兼指武夷岩茶。产生于中国明朝后期的正山小种迄今已有400年历史,是世界红茶之鼻祖。1640年首次进入英国,扬名于英国则是在1662年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带去的几箱武夷红茶作为嫁妆,从此喝红茶成了皇室家庭生活一部分。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把饮用中国红茶的风俗引入上流社会。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的武夷红茶开始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红茶演变为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武夷茶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英国人的语言中。17世纪英国人首次直接从厦门港进口小种红茶,开始依厦门口音称茶为Tea,然后称产于武夷山的小种红茶为BoheaTea。尔后,英语中产生了许多与Tea有关的词组,小种红茶开创了中国红茶的纪元。

创始于1875年的祁门红茶是中国茶文化的象征与代表。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的记载,当时祁门就隶属歙州。那时休宁、祁门、歙县所产茶叶以浮梁为集散地,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名句。

祁门红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还被称为祁门香、王子香,与印度的阿萨姆、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被誉作世界四大高香名茶。早在1915年还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

因为祁红的背后凝聚了东方悠久灿烂的文化,饮用祁红代表了高贵和时尚的身份,因此英国上流社会无不以拥有祁红为骄傲,以作为午后茶的珍品。小仲马名着《茶花女》中描述一位贵族衰落时说:你穷得连祁门红茶也拿不出来了。

一百多年过去了,祁门红茶早已走红了世界,而安徽祁门百姓如今以茶待客的习俗,也由绿茶改为了红茶。人们闲暇相聚,谈今论古,海阔天空,一杯红茶伴着人们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

在异国他乡的伦敦,一杯鲜亮透明的英伦中国红茶在手,品一口,香气馥郁,滋味浓烈,不知不觉地沉浸在红茶优雅的情趣之中,心中涌起阵阵温馨

长坡村“马路”不单是“茶马古道


长坡村的这条马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昨天,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认为,虽然暂未能找到相关史料记载,但据长坡村村民的口述来看,这条道路至少承载着茶马古道的商道功能是可以采信的。周重林介绍,目前学界对茶马古道的考证才进行到大的线路方面。例如从版纳出发的马帮要经过宁洱、墨江、元江、玉溪,最终进入昆明,这样的路线图之下,可能会有一些分支道路。长坡村的古道,目前还能搜集到老一辈村民的口述,多方采访求证后形成的结论是可以采信的,对这样的历史,采信口述是可以被学界认可的。

《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社特邀记者曹黎明对这条马路进行过实地考证。他透露,将会对这条马路专门出一本书,他初步阐述了对这条古道的考证结果。

其中,曹黎明认为,这条马路的准确表述应该叫迤西大道。它不单是一条简单的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出入昆明的重要通道。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把这条路称作从古代至1939年以来唯一一条通往滇西的公路。

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木霁弘认为,曹黎明的说法是正确的,楚图南的书中也提起过迤西道。目前,云大茶马古道研究所正在云、贵、川、藏等省份考察茶马古道,准备将所涉省区的茶马古道打包申请世界遗产。长坡村的古道被水泥路覆盖,这确实挺可惜的。希望能保护的要尽量保护起来,沿途桥梁、周围景观若都能保护起来就更好。

茶的饮法演变


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降,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一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黄庭坚《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清代周蔼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二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三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烘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四泡茶法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著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