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类隐,酒类侠

发布时间 : 2019-11-28
乌龙茶类 红茶类的茶 黑茶的茶类有哪些

乌龙茶类。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类隐,酒类侠”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时征战或侠士上马前,有盛在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葡萄酒虽是水果酒,味甜,但一盛入夜光杯便殷殷如血,浑不见女儿之态;酒入腹中,豪气顿生。若此行一去不复返,便马革裹尸还;若凯旋,也当聚会饮酒,千斗不辞,在喜极而泣的英雄泪中,口到杯干。

而茶不是这样喝的。最苦的茶,性也不烈,只让人感到深沉的余味在舌上萦回。所以茶适合幽窗棋罢,月夜焚香,古桐三弄;适合往禅院求经时,僧人奉上,边饮边谈,偷得浮生半日闲;适合午醉醒来无一事,孤榻对雨中之山,独自品茗。

一般来说,北方人近酒,而南方人近茶。倚剑独饮,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雨窗小啜,则如沐江南吴越之清风。 历史上,诗人好酒,和尚爱茶。文人爱喝酒,酒喝多了便忘了自我。于是无牵无挂,无拘无束,心与自然合为一体。与自然合为一体,千山万水便融于你的心中,你的心便融于千山万水之中;其实此时,你便是千山万水,千山万水便是你。于是你激情如瀑,灵感如泉;于是你下笔如有神,涂鸦即文章。 “李白斗酒诗百篇”,酒与诗,酒与诗人,从此结下了不解的奇缘。

和尚爱喝茶,茶喝千杯,和尚也成了佛。茶味清淡,和尚的心也清淡,其实和尚的心便是茶,茶便是和尚的心。一杯开水冲下来,茶叶由浮而沉,由躁而静,由紧缩而舒展。和尚由尘世来到净土,心由浮而沉,由躁而静,宁静致远,和尚的心终因佛光的沐浴而舒展。泡开的茶才是茶,宁静的心就是佛心。

小编推荐

中国各大茶类饮茶方法


自从我们的祖先发现和饮用茶叶以来,饮茶方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我国古代,茶叶最初作为药用,是采摘生叶煎服。以后,发展为以茶当菜,煮作羹饮,或与其他食物调剂饮用,到了明代,才发展成为我们现在常用的茶叶冲泡饮用的方法,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茶类众多,风怕习惯不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东方法。不同类的茶叶的饮法虽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必须加以区别的。

红茶饮法

从使用的茶具来分,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杯饮法,一种是壶饮法。一般说,各类工夫红茶、小种红茶、袋泡红茶和速溶红茶等,大多采用杯饮法;各类红碎茶及红茶片、红茶末等,为使冲泡过的茶叶与茶汤分离,便于饮用,习惯采用于壶饮法。

从茶汤中是否添加其他调味品来划分,又可分为清饮法和调饮法两种。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饮红茶采用请饮法,不在茶中加添其他的调料。但在广东,有些地方要在红茶里加牛奶和糖,使营养更丰富,味道更好。在我国西藏、内蒙古,这种饮法更为普遍,称之为酥油茶和奶茶。通常的饮法是:

先将茶叶放入预先烫热的茶壶中,冲入沸水浸泡约五分忡,然后把茶汤倒入茶杯中,冲入适量的糖、牛奶和乳酪。在茶壶中泡过一次的茶渣,一般弃去不再用。

绿茶饮法

绿茶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是人们普遍爱饮的茶类、其饮法也随不同茶品、不同地区而异。

高级绿茶(包括各种名茶),一般习惯于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以显示出茶叶的品质特色,便于观赏。普通的眉茶、珠茶,往往采用瓷质茶杯冲泡。瓷杯保温性能强于玻璃杯,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容易浸出,可以得到比较浓厚的茶汤。低级茶叶及绿茶未,又多用壶饮法,以便于茶汤与茶渣分离,饮用方便。

江浙一带,人们大多喜欢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和高级眉茶。饮用时,十分讲究茶具的洁净和用水的质量。

乌龙茶饮法

乌龙茶采制工艺有许多独到之处,而泡饮方法更为讲究。

我国福建、广东两地都偏爱乌龙茶。特别是闽南人、潮汕人,在喝乌龙茶时,对茶品、茶水、茶具和冲泡技巧都十分注意。喝的大多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乌龙茶上品;泡茶时选用的是甘净的溪水、泉水;茶具配套,小巧精致,称为四宝,即:玉书煨(开水壶)、潮山烘炉(火炉)、孟臣罐(茶壶)、若深瓯(茅杯)。玉书煨是扁形的簿瓷壶,能容水4两;潮山烘炉,用自铁制成,小巧玲珑,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榄核当作燃料的,井注意防止烟味冒入壶口;孟臣罐多出自宜兴,颜色以紫为贵,容水约2两;昔深瓯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过二三钱,多用景德镇等地产品。饮茶时,把炉子放在墙边,上搁玉书煨煮水,同时用清水洗涤茶具;当水汽从煨日徐徐冒出时,即用沸水烫热孟臣罐和若深瓯,再把鸟龙茶放入罐内,茶量约占罐容量的六七成左右,冲入开水后,用壶盖刮去面上浮沫,然后把盖盖上,再用开水在盖上淋浴,并把若深瓯烫热;二三分钟后,把茶汤均匀地倾入各个杯中,通常一壶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倾一半,周而复始,逐渐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汤气味均匀。这时,一边慢慢品啜,一边又把清水放入煨里,准备冲泡第二壶茶。这种泡法,液色极浓,揭开壶盖,只见满壶茶叶,汤量却很小。一只若深瓯只能容二三钱茶汤,也许不满一口,不过此饮法可细细品尝,回味悠长,满口生香,此饮法亦称功夫茶。

品饮乌龙茶时,拿看茶杯,从鼻端慢慢移到嘴边,乘热闻香,细品其味。特别是武夷岩茶和铁观音有一种茶香,闻香时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远及近,来回往复,即觉阵阵茶香扑面而来,品饮时甘香适口,余韵不绝。

花茶饮法

花茶,大多是选用芳香浓郁的鲜花和经过精工细制的绿茶窨制而成,茶引花香。花茶中以茉莉花茶为多,也最受人们的喜爱。泡饮花茶多用瓷杯,取一撮花茶置干杯内,用沸水冲泡,加盖四五分钟后即可品饮。如饮茶人数较多,往往采用壶饮法,即将适量的花茶置于壶内,冲泡四五分钟后,倾入茶杯或茶碗中饮用。

花茶的饮法,与普通绿茶相仿,但需特别注意防止香气的散失,使用的茶具、茶水要洁净无异味,最好选用白瓷有盖茶杯,以衬托花茶固有的汤色,保持花茶的芳香。

砖茶饮法

砖茶,亦称茶砖,是将茶叶紧固成像砖一样的形状,它是我国边疆兄弟民族极为喜爱的茶种。藏族习惯将砖茶制成酥油茶饮用,而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又喜欢饮用奶茶。

藏族同胞烹煮酥油茶的方法是:先将砖茶切开捣碎,加水烹煮,然后滤清茶汁,倒人预先放有酥油和食盐的搅拌器中,不断搅拌,使茶汁与酥油充分混和成乳白色的汁液。之后,将它倾入茶壶,以供食用。藏胞多用早茶,饮过数杯后,在最后一杯饮到一半时,即在茶中加入黑麦粉,调成粉糊,俗称糟粑。午饭时喝茶,一般多加麦面、奶油及糖调成糊状热食。

蒙古族同胞的饮茶,除城市和农业区采用泡茶以外,牧区几乎都用铁锅(铜壶〕熬煮,放入少量食盐,称为咸茶,这是日常的饮法。遇有宾客来临或遇节日喜日,则多饮奶茶。奶茶烹煮方法是,先将砖茶切开捣碎,用水煮沸数分钟,除去茶渣,放进大锅,掺入牛奶,加水煮沸,然后放进铜壶,再加适量的食盐,即可成咸甜可口的奶茶。有的还在茶汤中加入适量经过炒焙的炒米(类似于小米).蒙古族牧民一般每天要喝三次茶。晨午两次当饭,晚上一次才算是饮茶。

维吾尔族同胞的煮茶与蒙古族同胞类似,但饮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像我们平常吃青菜一样,连汤带汁一起下肚,以弥补水果、蔬菜的不足。

特殊饮用法

用开水冲泡茶叶而饮,是近代比较普遍的饮茶方法。但用茶叶煮作羹饮或作为菜肴,知道的却不多。在我国云南、广西、湖南一带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至今还存在着古时候遗留下来的几种茶叶特殊饮用法。

烤茶,也称爆冲茶。居住在云南东北、西北部及西双版纳的兄弟民族现在还习惯于饮烤茶,即用椒、姜、桂与茶共煮而饮。用于烤茶的茶叶一般是晒青毛茶。这种茶叶在初制过程中,是采用阳光干燥,茶叶含水分较高,如采用一般冲饮方法,不仅没有香气,而且有日晒味。采用烤后品饮的方法,则香气清高,回味无穷。

煨茶,亦称烧茶。云南南部的一些兄弟民族,如傣族、佤族等均习惯饮用煨茶。煨茶用的是从茶树上采下的一芽五六片叶的新鲜嫩枝条,带回家中,直接放在明火上烘烧至焦黄后,再放入茶罐内煮饮。此类茶叶因未经揉制,茶味较谈,还略带苦涩味和青气。

打油茶。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互相毗邻的地区一些地方,村前村后、园庭周围,都种有几株茶树,任其自然生长,每年采叶一二次。将叶放人甑中或锅中蒸煮,等叶变黄,取出淌干,加米汤少许略加揉搓,再用明火烤干,充分干燥后成为打油茶的调制原料。在烹煮中需在油锅中加入花生、黄豆、芝麻、玉米花、干笋子等。据说,这种茶汤营养十分丰富,一些机关食堂也备用此茶。

竹筒茶。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人民,有用竹筒茶当菜的食用方法。先将采下的新鲜茶时用锅蒸煮,当叶子柔软时,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把它装入竹筒里,用棒椿实,封口,让它缓慢发酵。经过二三个月后,筒内茶叶发黄,劈开竹筒,取出紧压的茶叶晾干,装入瓦罐中,加香油浸腌,随时可以取出作蔬菜食用。

制茶和茶类演变过程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证明了茶叶被利用是从采食茶树鲜叶开始的,以后发展至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造团饼,逐渐发展至炒青散叶茶。再从绿茶发展形成了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和红茶。用这些基本茶类的茶叶作原料又进一步加工形成了花茶、紧压茶、速溶茶、保健茶、果味茶和含茶饮料。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叶,原本几乎都是一样的,但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或蒸、或炒、或晒、或烘、或揉、或压等等,最终形成了品质风味各异的多种茶类。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最初的利用是采食鲜叶的。

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记述:"【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陆羽《茶经》:"饮有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散茶即芽叶散茶。到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为适应潮流,也下达诏令改贡饼茶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5、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舒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启示。至于"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1125-1210年)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马交易的重要物质。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发酵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橙黄汤色,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7、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钱椿年《茶谱》(1539年)记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6大茶类的传奇起源


平时我们喝茶的时候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种类,但是大家想过杯子中的这些树叶究竟是怎么来的吗?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漫长的时间里,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又是谁成了喝茶的第一人呢?

世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人据说是神农氏。相传在公元前2737年时,他意外地喝到加了野生茶树的叶子所煮沸的水,觉得神清气爽;另有一说是他尝百草中了毒,但藉嚼茶树叶化解,从此中国人日渐懂得对茶的药用、食用及饮用。

到了唐朝,饮茶的风气已经遍及民间。在公元780年左右,陆羽将他对茶相关的考察和经验集结成《茶经》,这是世上第一部茶书;而在此之前,人们对茶的名称不一,陆羽在书里则统一用其中的茶字,对于后世确立茶为总称是一大关键。那么各大茶类是如何诞生的呢?茶名是何时确定的呢?

绿茶起源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不争的事实。

另据传言,绿茶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

刘玄一请皇帝赐名。朱元璋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白茶起源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黄茶起源

黄茶有两类型:

一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茶,不象现时霍山大化坪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如从品种说起,远在七世纪就有了。

二是,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的说起,则在公元1570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觉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于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如黄芽是杀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黄大茶是初干后堆放20多天变黄的。

许次纾的《茶疏》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批评制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黄茶,因此,发现黄茶的制法。现时霍山黄大茶制法,正是如此。

黄大茶的制法是在十六世纪前,从绿茶发展而来的。如《明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

黑茶起源

黑茶有两个类型。一是起源于十一世纪前后。四川绿茶运销西北,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压缩体积,蒸制为边销团块茶,便于长期远运。因此,边销茶品质更加醇厚,边区人民更加喜爱饮用边销茶,使边销茶成为西北边区唯一重要商品,等于一日不可少的粮食。

四川绿毛茶要加工为蒸压团块茶的半成品,要经过20多天的湿堆才能变黑。通过这样实践,有了变色的认识,就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发明为黑毛茶的制法。

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后渥堆20多小时,使叶色变成褐绿带黑,而后烘干为黑毛茶,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以后的。

渥堆作用与四川绿毛茶堆积凹多天做色工序相似,变色过程大大缩短、技术有很大革新。这种黑毛茶经过各种蒸压技术措施,造成各种各样的黑砖茶。如安化的黑砖茶、茯砖茶、花持(现改为花砖茶);散装黑茶有天尖、贡尖(现改为湘尖1号、2号)。

历史上记载的黑茶,十六世纪以前,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过做色工序变为的黑茶成品,远在宋神宗赵顼熙宁(公元1068至1077年)年间就有。十六世纪以后,是指安化的黑毛茶加工后的各种黑茶。

绿色变黑色四川称做色,湖南称握堆,湖北青砖茶称沤堆云南称转色,名称虽不同,其实则一,都湿堆或半干长久堆积之故也。

红茶起源

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国,是红茶的发祥地。但国人中,知道中国为世界红茶发源地的并不多;知道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为世界红茶鼻祖的国人更是凤毛麟角。正山小种红茶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它大约产生于中国明朝后期,确切的时期至今没有得到考证。

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江氏族谱中记载:江氏家族于南宋末年迁居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桐木关,世代种茶。其家族世代掌握茶叶加工技术。

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

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六大茶类的起源


中国最先发明绿茶制法。炒青香味比蒸青好,制法比蒸青容易掌握,比蒸青省工。明朝研究绿茶制法越来越多,有很多新的发明。如由烘青到晒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发展绿茶以外的茶类。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而发展到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等制法。

红茶先于青茶。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而发展到青茶,是历史的事实。由名称的先后出现以及传播到日本和各国的先后也可以说明是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红茶制法是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个工序。品质特点是汤色深黄而泛红,叶底红亮,所以叫红茶。青茶开始标准制法是经过两晒两晾、做青、两炒、两揉和低温长烘等八个工序,采取先红茶后绿茶的复杂制法。品质特点:有红茶的甜香,无绿茶的苦味。

(一)炒青绿茶起源12世纪末,发明炒青杀青制法,明朝很多茶书有具体记述。如顾元庆公元1541年写的《茶谱》、许次纾公元1591年写的《茶疏》,不仅详述了炒青制法,而且说明提高香气的技术措施。

闻龙在公元1630年写的《茶笺》说:"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现时大多数特级绿茶的炒制都是效法于此。

(二)红茶起源红茶制法是在绿茶(晒青做色的)、黑茶和白茶(芽茶)的基础上发展的,小种红茶起源于16世纪,工夫红茶起源于1650年前后。由白茶晒制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变红的实践;由黑茶渥堆变黑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握红("发酵")的技术措施,开始发明小种红茶制法。星村小种是远销国外的名茶之一,产地在武夷山范围内,称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植物种类》就误以武夷茶代表红茶种。清朝董天工于1751年写的《武夷山志》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说明清朝就从小种红茶发展到工夫红茶。

开始制红茶,以日光萎凋来代替绿茶的杀青,克服了高温杀青技术的困难,是制法大改变。在发觉萎凋叶揉捻后很快起了变化,结合黑茶的渥堆,通过实践,对下步进行渥红有了认识,而创新红茶制法。红茶的色香味与绿茶完全不同,是制茶技术进一大步的提高和革新。

(三)青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祯雍正三年至十三年(公元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清朝文宗奕袒咸丰年间,公元1855年前后,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变技术措施,创新花色。如台北的包种,政和的白毫莲心(俗称白毛猴),以扩大销路,而改制青茶。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制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红茶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

青茶具有红、绿茶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又有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没有绿茶的苦味和红茶的涩味。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由绿茶而黄茶而黑茶而白茶而红茶到青茶,由量变到质变。内质的变化,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法与品质,一个靠近一个。绿茶、黄茶、黑茶都从杀青开始,黄茶、黑茶品质靠近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都从萎凋开始,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统联系。六大茶类的制法与品质都有发展,演变无数的花色,各有特点,而相互联系,制茶分类就以这方面为根据。

普洱茶类加工制作源流


历史上,云南的晒青毛茶是由茶农自己制作,商家在收购晒青茶时,为了防止茶叶断碎,往往需往茶叶上喷洒清水,翻拌吸潮变软后(这时茶叶的含水量约为15%一20%),才装入竹筐发运至普洱茶的集散地(总店),运输过程中用人工背运或马帮驮运需要6-12天。如此高含水量的茶叶,在湿热天气的运输过程中,就要发热,产生茶多酚的自动氧化发酵作用。到达集散地以后,再集中进行选料、拼配、蒸软压制成团饼茶。包装成七子饼茶的包装材料竹笋叶,也需事先浸湿变软后才利于包装。这样成形的含水量较高的团饼茶,再经过茶马古道运至西藏等地,路途遥远,少则数十天,多则百余天。这些团饼茶在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等因素的作用,后发酵作用无意进

于日晒雨淋等因素的作用,后发酵作用无意进行。最终到饮用时,茶叶叶色已变成红褐色,煮泡出的茶汤已成红色,茶叶滋味也由原来的较重苦涩味变成甘、滑、醇、厚,这就是传统普洱茶进行后发酵的条件、过程和结果。

云南纳西族的后代,现在是美国普洱茶界代表的杨丹桂女士,她回忆童年时代看见家人做普洱茶,为了应付马帮商人的需要,随便采了些老茶叶,连枝带梗的,甚至还将掉落在地面上不适合做圆茶或散茶的杂老茶菩.扫起来和到一块,做成一个一个的紧茶,反正西j匕的兄弟民族,以牛奶或羊奶来冲泡,有普洱茶味就行了!但经过历史的造化,陈化过程却改变了紧茶的品茗命运。所以传统普洱茶的品质是经过了程度不同的自然后发酵而形成的。

按传统方法,另一种做法是将晒青茶直接压制成的青饼存放,随着陈化过程的延伸,进行缓慢的后发酵,品质呈动态发展,最终形成了色褐、汤红、味陈香的品质特点,只是后发酵进程十分缓慢而已。

1973年,为满足国际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厂用晒青茶经速成后发酵和陈化处理试验,后在助海茶厂制成现在风格的普洱茶,这种普洱茶包括散茶与以其压制成的各种紧压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熟普洱和现代普洱茶。

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的漫堆后发酵新工艺,使后发酵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产生了后发酵普洱散茶和蒸压成的普洱茶熟饼、熟沱等各种紧茶。涯堆后发酵新工艺,是将晒青茶泼水返潮,使其含水最达到20%一40%,堆积漫堆高达1?1.5米发酵,堆内温度可达45℃一60℃。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茶多酚、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很快进行氧化、聚合和裂解,发生强烈后发酵作用。握堆后发酵过程中堆温过高时需翻堆散热,一般需翻堆散热5一8次,总历时十几天,最后通过反复开沟风干茶叶,要求茶叶含水最小于14%,这样晒青茶就成了熟茶。茶经过漫堆后发酵之后,就变成了红汤黑叶的普洱茶了。

有些地方的茶商,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简单地将青饼放在高温高湿的湿仓中加速陈化,但一般不容易掌握好,所以市场上出现不少优劣难辨的熟普洱茶。

经过上述普洱茶发展过程的论述,再次证明所谓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经过自然陈化后发酵(传统)或人工后发酵工艺(现代)形成的具有红汤和陈香味的茶叶产品。因此看来,现代与传统的差别,只是后发酵加工的条件过程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本质是相同的,即都经过了后发酵过程。,

由此看,普洱茶在古代,曾是普洱茶区的代表茶,在民国时期已出现了滇红,后来又有了烘青绿茶.随着茶类的发展,就不能再把产在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所有茶叶都称作普洱茶了;因为新茶类不以晒青茶为基础,而具有新的工艺。这就如前所述,茶叶的名称很多,并不是因为茶树的品种太多,所以不可把茶叶的成品名与原料名混淆。也就是说,这棵云南大叶种茶树,未必制出来的茶叶就叫普洱茶;就如红茶、绿茶也不是由所谓的红茶树、绿茶树制造出来的一样。

总之,茶叶所以各有不同,除茶树品种不同外,根本还是由制造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因为从任何一种茶树上摘下来的鲜叶,都可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成同一种成品茶叶。当然,哪一品种的茶树最适合制成哪种茶叶,是有它的适制性。如果我们谈茶时,能把原料和成品分开来说,原料的名称是原料的名称,成品的名称是成品的名称就比较清楚了。此外茶叶因产地、季节、制作工艺、形状、雅名等等的不同,还延伸出同种茶叶有多样异名。所以一般说茶叶的名称应该将成品的名称和特有的加工相结合,才能准确反映和表达茶叶的名称。并非从任何一种茶树上摘下来的鲜叶,都可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成同一种成品茶叶。

正因为如此,在普洱茶热销的今天,非云南茶区的其他地方,也大最纷纷生产普洱茶,从普洱茶的加工制造方法上生产出的普洱茶,当然也可叫普洱茶,但毕竟缺少了适制性,如必须是云南大叶种茶叶和云南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故这种普洱茶也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了。

安溪六大茶类简介


安溪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茶树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收集的茶树品种达50余种,被誉为茶树良种宝库。现将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简介如下:

铁观音:原产于安溪西坪镇,系乌龙茶中之极品。其条索紧结沉重,茶汤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悠长,滋味醇厚甘鲜,被评为全国名茶和世界名茶。

黄金桂(黄旦):原产于安溪虎邱美庄村,是乌龙茶中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具有一早二香的独特品质,1985年被评为全国名茶。

本山:原产于安溪西坪镇,与铁观音近亲,但生长势与适应性均比铁观音强,成茶品质好的与铁观音相近似。

毛蟹:原产于安溪大坪乡,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于栽培,产量较高,外形条索紧结,嫩叶尾部多白毫,内质香气清高,深受消费者青睐。

梅占:原产于安溪芦田镇,适应性广,产量较高,在不同产地能适制各种茶类。制红、绿茶香高味醇;制乌龙茶香味独特,品质优良。

大叶乌龙:原产于安溪长坑珊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耐旱耐寒,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

制茶与茶类的发展演变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经历了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再加工茶。

1、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如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最初的利用是采食鲜叶的。

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饼茶中间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饼茶为一斤至五十两。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凤饼。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1121-1125年)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遗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陆羽《茶经》:饮有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散茶即芽叶散茶。到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为适应潮流,也下达诏令改贡饼茶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5、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772-842年)《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舒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启示。至于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1125-1210年)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马交易的重要物质。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发酵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橙黄汤色,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7、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钱椿年《茶谱》(1539年)记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中国五大茶类的文化


中国茶的制作工艺中,有一道重要工序叫发酵。茶叶的颜色,营养成分和口感等都是依赖于茶叶的发酵程度,发酵的好,茶叶才能色香味俱全。而发酵程度是我们用来分辨茶叶种类的重要依据。中国的十大名茶,包含了五大茶类,也正好对应五色、五行,代表了中国茶工艺和文化的最高境界。

绿茶:是一杯清晨的提神茶,让你开始精神饱满的一整天。

绿茶五行属木,属于不发酵茶。茶叶仅经过杀青保留其绿色外表,然后经过不同制作工艺成型。绿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成分,矿物质丰富,对抗辐射、防衰老、增强抵抗力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茶品多达上千种,造型各异,是最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茶类。浙江、安徽、江西三省是我国绿茶的主要基地。

代表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阳毛尖等

红茶:是一杯温暖的下午茶,陪你度过一段闲暇浪漫的惬意时光。

红茶五行属火,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因其完全发酵,比较温和,因此在养胃方面的功效特别突出,特别适宜胃寒的人群饮用。其他功效包括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

代表名茶:川红功夫、滇红功夫、祁门功夫等

白茶:恰似初恋,淡淡地却令人回味悠久。

白茶五行属金,是福建的特产,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其制作方法采用天然晾干的方式,从而茶味非常自然纯净。白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白茶在中国的产量不高,但因其茶味比较淡,广为欧美人士喜爱。

代表名茶: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等

黄茶:如一抹晚霞,温情无限好。

黄茶五行属土,是我国的特产,轻发酵茶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种闷堆渥黄工序,使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点。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

代表名茶: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等

黑茶:是暗夜里远处的青山,充满岁月的沧桑厚重。

黑茶五行属水,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制造过程中往往要渥堆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最常见的种类为普洱茶。而普洱茶根据其发酵种类分为生茶与熟茶。普洱生茶主要可以清理肠道,有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适合年轻人群,不过生茶的活性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普洱熟茶相对温和,其降脂、降压和养胃效果优于初制生茶,也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群。

代表名茶:云南普洱、安化黑茶、梧州六堡茶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