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云南普洱茶是红茶吗】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前云南的普洱茶主要产区,包括以下各处。下关茶区: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下关茶厂在顺宁、缅宁、景谷、佛海四个茶区的茶菁均有调拨,至90年代中期仍有少量西双版纳州的茶菁调拨。目前所谓下关茶区为早期顺宁、景谷茶区,也就是现今思茅市、保山市与临沧市北部,涵盖保山、昌宁、云县、景东、景谷、墨江、镇沅、思茅等县市,此茶区的共同特点为高纬度与高海拔,日照少、气温低、雨量较少,水甜柔,香气较沉,带微苦、微酸,是此茶区茶菁的特色。勐海茶区:在清朝末年,普洱茶的制作和技术已经向普洱的南面传播开去。从思茅一直传播到倚邦、易武、勐海等地域,由于疫病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到了民国初年,茶叶的销售重点已经从普洱开始南移到勐海地区。“勐海”是西双版纳州下辖的第一个县。“勐”为早期行政单位的名称,“海”是人名,叫“岩海”,又称“召相海”,是最先管理统辖勐海地区的一位傣族首领,因此也有人称“海”为勇者居住的地方。1952年开始,勐海茶厂及所属南糯山分厂开始收购部分鲜叶直接在场内加工,成为初、精制合一的最早典范。目前勐海茶区涵盖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以南的范围,包括景洪、巴达、布朗山、班章、南糯山、勐龙、勐宋、勐遮等地区。广义勐海茶区,涵盖所有勐海茶厂收购毛料的茶区,如临沧地区南部、思茅西南部茶区。这里纬度与海拔较低,气温稍高、雨量较多。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是此茶区茶菁主要特色。易武茶区:易武一带最早是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以后,随着六大茶山名声越来越大,尤其是列为贡茶后,内地人大量迁入六大茶山,包括四川人、云南石屏人等,他们或种茶或经营茶叶生意,现在易武、倚邦一带还有大量石屏人的后裔在种茶或经营茶生意。
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易武茶区现在老树茶比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易武老树茶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具有条索黑亮、汤色金黄、苦涩较轻、香气较好、汤质滑厚、回甘较好、陈化较快等特点。
茶经网扩展阅读
云南主要茶产区临沧市茶产区介绍
临沧为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滇西南“边陲宝地”和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黄金口岸”之称,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临沧市现属辖地,古代亦属“永昌郡”管辖。清朝改土归流后,乾隆十二年(1747年)隶属永昌府(保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将大理专区的缅宁县(现称临沧县),保山专区的双江、耿马县,普洱专区的沧源县等4县划出,建立了缅宁专区。1953年和1956年间,又从保山、大理专区划入了镇康、顺宁(今称凤庆)、云县3县;并把专区名称改为临沧专区,1970年正式改称临沧地区。
临沧地区于2004年11月撤地设市,正式更名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省内与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相邻,南边与缅甸交界,面积24469平方千米,人口200多万人。北纬23°29′~24°16′,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最高海拔3429米,最低海拔730米;怒江支流由东北走向西南,澜沧江由北而南沿县境东南侧流过,进入普洱市澜沧县。年平均温度15℃~20℃,年平均相对湿度70%~82%,年平均降雨量920毫米~1800毫米。辖区临沧、凤庆、云县、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沧源等地都有茶叶生产,除晒青茶外,凤庆与云县所生产的滇红可说是高经济作物,为云南省在全世界的知名特产。
临沧市是目前云南省产茶量最高的地方,原本以绿茶为主、红茶次之。从2003年开始,云南普洱茶热潮引发,许多以生产绿茶为主的茶区相继生产晒青毛茶。栽培古树茶目前以勐库较为人所熟知,而临沧南部地区以永德附近为传统大量青毛茶产区。2004年开始,许多大小型茶厂不断进驻临沧市设厂,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地区。
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
云南名茶 普洱茶介绍
在绿、青、黄、白、红、黑六大产品中属黑类。为黑类之代表。是采用或黑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的总称,包括沱、饼、方、紧等。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种。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的大叶青,叫普洱散。用普洱散蒸制、压模,可制成方形的“普洱方”、碗形的“普洱沱”、圆形的“”、心形的“普洱紧”。品质别具一格,外形条索粗壮肥大完整,色泽褐红;汤色栗红明亮,散发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滋味醇厚回甜。饮后令人回味无穷,而且性温和,有较好的药理。有学者将优质的滋味特点概括为:甘、醇、顺、滑、活、厚、浆;产地环境、陈化年限不同,则香气各异,优者有:兰香、樟香、荷香、枣香,其中又以“兰香”为最上乘。
云南作为的故乡,这已经得到了公认。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的原产地就在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普洱县。其实的真正的主要产地在云南的昌宁县以南,沿着澜沧江东西两岸的凤庆、临沧、双江、永德、勃海、思茅、景洪等县,其中尤以西双版纳一带为最多。而实际上普洱县只是的集散地,本身并不生产叶。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普洱成为集散地,蒙、康、藏各地因此得名。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是指以“六大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青毛,以及由青毛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如普洱方.普洱沱..藏销紧压.圆.竹筒.拼装散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陈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的饮料。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具有降低血脂、、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当作妙品。
每年春天的二月下旬直到十一月止都是的采摘时期;而的采摘又依据时间的早晚分为“春尖”、“春中”、“春尾”,夏的采摘俗称为“二水”,然后才是采摘,又称为“谷花”。叶采摘季节的不同,它的品质也有高下之分。叶专家认为云南的在一年当中要以“春尖”及“谷花”两个时期所产的品质最好。清香爽口为上品,夏味道浓烈但不带苦味,而则是香中带苦,苦后回甜,值得细品。目前云南真正高级的都是以“春尖”为主体制成的。
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和“生”。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是指毛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做新卖旧”的传统。
云南主要茶区布朗茶区介绍
布朗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
布朗位于勐海县南方80多千米路程,面积1016平方千米,以布朗族为主,约1万多居民,居住在海拔为208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为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之间的坡地上。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可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乡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据文化学者调查,布朗族与柬埔寨的高棉人是同一种族。高棉人创造了吴哥文明,而布朗人却成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一个源头。
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布朗山茶区,包含布朗山与新、老班章,初制所一年可收鲜叶300多吨,大约可制成晒青毛茶80多吨;目前因大量种植,总产量大增,可达一二百吨毛茶产量。
大叶栽培古树茶特色:
古树茶以苦茶为特色,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稍苦,类似老曼峨、吉良古树。不适合做纯料,以拼配为主。甜茶主要源自帕沙,而比帕沙古树滋味浓厚、体感更强。
野放茶特色:
野放茶品种与古树茶不同,刺激性强、涩味重,香浓味重,区别于古树茶。为传统国营勐海茶厂拼配原料区,以往因制程问题,有浓厚烟熏味,为“勐海味”生茶特征主因。
云南普洱茶名称典故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普洱地方,在唐宋元明时期,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如何解读普洱地名与普洱茶的关系,值得学术界研究。对此,笔者在2001年4月曾有论文在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和公开发表过,作过一些解读。笔者现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再作综合研究辨析,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论据有三:(一)远在唐代,南诏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二)佤族学者尼嘎(魏德明)先生作过调查,并在《普洱人考》中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三)笔者曾到西盟佤族自治县作过考察,经老县长隋嘎(佤族)证实,也如是说。调查考证发现,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自称为艾佤,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至今在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中,仍然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宁洱)、思茅、墨江一带。1949年以前居住在普洱城边的几家布朗族人还说,普洱城最早是他们的老祖宗建立的,以前普洱城有块石碑上还刻有他们大王(指首领)的名字,后来被敲掉了。笔者论证:上述这些口碑资料给我们传出了一个信息,布朗人说的普洱一带和普洱城,当是唐宋设治时的濮人居住地步日睑、步日部。因为唐宋以来的步日和明清时期的普耳、普洱等名称,其来源是佤族语言对布朗族步日或步耳的称谓。佤族学者尼嘎说,在佤语中,步与普相同,都是指人的意思。笔者认为,步、普二字与濮字之音也相同,也是指人。因此可以推断,昔日地名步日、步耳、普耳和普洱,都是因种茶民族濮人(步日、普洱人)在其居住而得名,代音字的转换只不过是濮人族群佤语的同名异写。
普是扑、蒲、濮等古代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
论据有四:一、盛产茶叶的思(茅)普(洱)区,在唐代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地,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曰扑子蛮。三、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四、20世纪80年代,当时思茅地区在文物普查中,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县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
由此可以论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思茅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佤族、布朗族的先民。
笔者论证:唐《蛮书》中说的扑子蛮,即是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方国瑜教授在论著中没有提到普字,笔者认为,普也是濮的同音异写。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来研究,蒲实际就是濮蛮,而扑蛮、蒲满、普蛮的扑、蒲、普字均是濮的代音字,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指的即今布朗族。后来代音的几个字,在汉语里,扑是动词;蒲是草本植物名词;普是副词,没有特指含义,而濮字却是一个古代族群名词,是核心词,是词根,是普同音字的真实含义。故普洱一词,可说是濮儿一词之音,早期的步日人、步耳人、普耳人,即是最早种茶的濮儿(步耳)布朗人。在古代,汉人总是把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带有贬义,故在濮的代音字后都带有一个蛮字,故有扑蛮、
普茶即是濮茶
对此,笔者的论据、论证如下:一,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思(茅)普(洱)区有茶的是唐代樊绰《蛮书》,其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地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当指产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自当包括今普洱(思茅)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蒙舍蛮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法,至今还保留在佤族饮用的擂茶中。二,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淛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叫腊广。请注意,谢公第一次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笔者认为,它指的就是濮茶,可说是濮儿茶的简称,因是濮儿人种出来的茶,便简称普(濮)茶,全称为濮儿(普洱)茶,所以普就是濮,普茶就是濮茶。这个观点,笔者在2004年8月《云南日报》考察组到思茅召开的座谈会上谈过,后被记者写成《学者考辨濮与普》一文,刊登在《云南日报》上。三,清嘉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都只说普茶,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已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四,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绪《普洱府志》中叙述〈物产〉时,只曰茶一字,没有普洱二字,因这是当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说地名,而直接记述一个茶字。故笔者认为,普(濮)茶、普洱(濮儿)茶是外地购茶者根据产地族群地名叫出来而传扬闻名的。
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
布朗人的先民即是古代濮人,他们应是最早种茶的民族。论据有八:一,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培育、栽种成功存活至今的,笔者已有论文在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公开发表过。更有国家邮电部1997年4月发行的《茶》邮票第一枚《茶树》即邦崴古茶树为证。二,历史悠久的勐海县南糯山800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55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三,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四,勐腊县易武慢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6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区老人说,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乾隆年间有大批石屏、临安(建水)茶商到达易武经营茶叶贸易。五,《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历史上)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县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六,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请注意,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现在思普区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即把鲜茶蒸熟,放在阴凉处晒干水汽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将竹筒挖出,取出酸茶款待宾客。其制作法与明代记载何其相似,笔者曾在布朗族弄养寨亲口尝过这种出土的酸茶。七,与印度阿萨姆茶树比较,经茶学专家作染色体茶树核型科学试验分析证实,布朗族先民濮人种育驯化的澜沧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属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八,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主编《中国植物志》时,改变了过去的观点,在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茶。
以上论据,已经很清晰地证实了笔者的论点。笔者认为,以往把小叶种称为中国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萨姆茶称为大叶种的代表是因各种曲折原因所致,经历了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后,已由植物学界权威来改名,做到了正本清源,还了本来面目,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普洱茶是大叶种的正宗代表,是中国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笔者2004年春三次到西盟县参与考察野茶树,发现、调查、论证西盟县佛殿山野生大茶树群落,并参与了新闻发布会。西盟县已发现野生茶树群落5处,19平方公里,28500亩,打桩编号的有10株10号,树围从1.3米至2.53米,树高从6米至18米,树干直径从0.54米至0.89米,树幅直径从4米至8.2米,生长海拔从2088米至2107米,茶叶专家认为,从野生茶树群落看,其亲缘关系较栽培型茶树接近,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这里的野生茶树资源很早以前就被本地佤族所利用。隋嘎老县长说,野生茶佤语叫缅,栽培家茶佤语叫腊;腊是从缅来的,缅是和阿佤祖先在洪水泛滥的远古时期一起来到西盟山的,那时大地被淹没,只剩下竹子、茅草、缅(野生茶树)、芭蕉和小红米,会动的除人外,有水牛、大象、小灵雀。阿佤人的祖先靠吃芭蕉、竹子、缅(野茶)、小红米活了下来,是缅救活了阿佤祖先的命,所以茶叶是阿佤人心中最圣洁的灵物,阿佤人用茶祭司岗里祖先,用茶祭太阳神、月亮神,生娃娃道喜、老人去世、劳动干活、腰酸头痛、生疮生病都要用茶、吃茶。佤族是古代濮人后裔,西盟佤族是最早认识野生茶树和利用野生茶树的民族,在该县一些地方,佤族、布朗族有腊人,即茶人之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茶。多年来,在全国茶界,小叶种专家占绝大多数,未能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全国十大名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全国植物学界权威已改写正名,确立了大叶种普洱茶在中国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应该把大叶种普洱茶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时候了。
茶都云南 普洱茶之乡
茶都云南 普洱茶之乡
茶都云南普洱茶之乡,悠悠数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风民俗。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时期都纷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饮茶习俗。“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它上达国家间的礼仪活动,下渗入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切切相关的礼俗。而普洱茶又称之为“茶中之茶”。
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饮茶习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其中,既有宫廷的华章、庙堂的雅乐,又有民间的山歌、野曲。在那极具平民性的茶俗中,却凝积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富含着清丽的时代气息。绝大多数茶叶学家认为,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在云南普洱府境内已开始种植被后世称为“普洱茶”的云南特有的大叶茶种,而普洱茶扬名天下,则是在明、清以后的近300年期间,其原产地在云南的思茅(现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地区,后逐渐在云南南部地区广为种植。“普洱茶”在种植、生产、加工、贸易、运输、消费的过程中,把云南介绍到了全世界各地,“普洱茶”与“云南”一起声名远播。
云南是普洱茶之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思普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各地区、各民族的茶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哈尼族的烤茶、土锅茶、蒸茶,彝族的火罐茶、盐巴茶、傣族的烤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大锅茶,佤族的铁板烧茶,布朗族的煮竹青茶、酸茶等。各民族之间,以茶祭祀、以茶纳贡、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等,已成了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增进了国际交往。
古今中外文人学者为普洱茶著书立说。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将普洱茶写入《红楼梦》,清代文人阮福著有《普洱茶记》,而在云南各地,则流传着不少与普洱茶有关的古诗曲和民间山歌,把各民族种茶、饮茶、咏茶、祭茶、观茶、闻香、浸泡、尝味、茶具等民族特色表现出来,提升了普洱茶文化的高雅品味。
一部开放史就是一部文化交往史。云南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却是国内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它向外、向南、向西,沿途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古代商贸之路涉足至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古代。著名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时,这条从我国西南通往印度的古道就成了当时中国与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唐代以后,随着西藏、日南亚、西亚地区人们饮茶习惯的普及,这条古道终于成就了它彪炳史册的一页:茶马古道——至今仍存活着的文明史。
茶马古道在时间和空间上气势恢弘。随着茶叶为载体的商贸日趋发达,这条道路在宋、元、明、清朝时代更是被大大强化了,逐步成为最庞大、最复杂也是最美丽的亚洲走廊。云南更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对外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充分发挥“普洱茶”文化的桥梁作用,已成为广大云南人的共识。茶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没有不饮茶的国家。普洱茶文化将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将把云南建成真正的“茶都”,让普洱茶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当今,普洱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诸多效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举世公认的“天然第一保健饮料”、“二十一世纪世界饮料之王”。
普洱茶尽展云南美
云南有三美,云朵、孔雀,普洱茶。
沈从文说云南的云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云南的云,每一片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是流动的美。只要你抬头看看天空,从云里你就能取得一种诗的感性和热情,就仿佛自己也在飘浮。
孔雀之美,早已因其开屏时羽毛绚丽多彩而闻名于世。翩翩起舞,在白云之下,碧水旁边,仿佛便是人世间的最美丽,它是吉祥和善良的象征。
普洱茶之美,在于穿越了时空,带来了千百年前的岁月的关怀,娓娓动听,醇美抒怀。好的普洱茶外形富于光泽,滑润褐红,给人以自然之美;而观其内质汤色,晶亮剔透,给人以美感和联想。好的普洱茶汤色就其品质不同,会呈现红宝石、玛瑙红、石榴红、陈酒红、琥珀色等。这些色的亮,亮出了普洱茶的历史,亮出了普洱茶的文化,亮出了云南的古老茶树,亮出了普洱茶的陈香陈韵。这种亮是普洱茶自身拥有的内在品质,它不需要人为的作用,真正突出了普洱茶的自然之美。
云南普洱茶 抢先邮台湾
云南首个快递包裹寄往台湾3天可达台北
包裹中有云南普洱茶
昨日,昆明市吴井路邮政支局营业厅内媒体云集,云南邮政公司办公室的邱小姐代表公司向台湾同行发出了一份传递情谊的公文包裹,也是12月15日两岸通邮后云南省发往中国台湾的第一份快递包裹。这个包裹重3918克,邮费340元、保险费6元,费用根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规定收取。据悉,这个航空快递包裹当晚就能离开云南,3天左右就可到达台湾。
省邮政公司市场部副主任李力告诉记者,包裹是云南邮政公司的李永康总经理给台湾中华快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俊彦发送的,主要是普洱茶和一些云南特色药材。他说:“通邮是两岸的大事,是邮政的大事。云南邮政的广大员工想通过这个小小的礼物,向台湾的邮政同行们进行沟通。茶和药材都是云南的特色产品,通邮让我们有了机会和台湾的同行们分享云南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我们非常高兴能代表云南人民表达我们对于通邮的激动感情。”
“以前没有通邮的时候,寄送包裹到台湾需要邮寄者私下通过港澳地区进行中转,常需要半个月甚至1个月,非常麻烦。现在只需3天左右时间。”昆明市邮政局市场部赵主任说,《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使长期以来两岸间的部分、间接通邮变为全面、直接、双向通邮。这极大地提高了邮件的传递速度,方便了两地民众的交流及在云南的台湾同胞,促进了两地经贸交流。
据悉,云南省现在开展的对台邮政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航空和水陆路函件、平常和挂号信函、航空和水陆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5项。寄往中国台湾的包裹和寄往国内的业务办理方式完全一样,现在全省的所有邮政网点都可以办理这个业务。(记者韩健实习生陈绍云/文江洋/摄)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典故
普洱,在英语中亦被称为Pu-er或Pu-erh。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