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用盖碗。
茶爱上盖碗一段美妙的爱情
电视剧里饮茶常用出现盖碗,喝起来显得是那么优雅,温文。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用来冲泡茶叶的盖碗,过去多用来冲泡花茶和铁观音,现在已经没有限制。使用时既可以用来泡茶后分饮,也可一人一套,当作茶杯直接饮茶用。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盖碗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
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盖碗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一款好的盖碗来泡茶,谈古论今往来无白丁,岂不美哉!
cy316.cOM编辑推荐
名茶,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西湖龙井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学着采起了茶叶,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告太后生病了。乾隆皇帝随手将一把茶叶向口袋里一放,急忙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上火,双眼红肿,胃里不适。
此时乾隆皇帝来到,只觉一股清香,往口袋里一摸,原来是采的一把茶叶,已经干了。宫女将茶泡好,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红肿消了,胃也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立即传令将狮峰山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专门进贡太后。
至今,杭州龙井村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洞庭碧螺春
很久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名叫碧螺。
有一天,碧螺姑娘到洞庭东山去砍柴,忽然闻到一股清香,她抬头张望,发现洞庭东山最高峰莫厘峰上有几棵茶树,于是冒着危险攀上悬崖,采了些嫩芽揣在怀里下山回家。到家后,碧螺姑娘又累又渴,当她把怀中的茶叶嫩芽取出来时,只觉得清香袭人,姑娘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也!”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黄山毛峰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只见开水冲泡下去,热气环绕升起,化作一朵白莲花,随后热气飘散,清香满室。
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
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暗喜,到京城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却不见白莲奇景出现。
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说出实情。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知县用黄山泉水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升熊知县为江南巡抚。
熊知县心中感慨万千,心想:“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他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
安吉白茶
美丽的蛇仙白娘子思凡下山,在西子湖畔邂逅药店伙计许仙,俩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金山寺和尚法海从中破坏,几次三番使白娘子显出真身。许仙不知原委,惊吓得昏死过去。
白娘子为了救许仙,冒死上仙山盗草,九死一生,南极仙翁念她一片真情,允许带仙草下山,白娘子便从仙山带了仙草和仙果一路赶回。途中经过安吉,美丽的山水吸引了白娘子,无意之中将仙果失落在山颠。仙果落在安吉的高山峻岭之上,遇到肥沃的土壤、清澈的泉水便破壳而出。
为找回仙果,白娘子又回到安吉,只见仙果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安吉白茶树,于是,她就身居此山修道,并日夜呵护安吉白茶树。
现在在安吉县溪龙乡的安吉白茶广场,你会看到一个安吉白茶仙女的塑像,这位安吉白茶仙女就是传说中的白娘子。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单叶茶,无芽无梗,十分神奇,它起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的一位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因为茶叶长得像蜜蜂的翅膀,便起名“蜂翅”。
此举又启发了当地的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来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等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的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作“瓜子片”,后来慢慢地人们叫成了“瓜片”。
太平猴魁
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
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您真好,我一定会报答您。”但却不见人影。
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的谢礼。
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予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信阳毛尖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
一个叫春姑的闺女为了给乡亲们治病四处奔走。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染上了可怕的瘟病,倒在一条小溪边。
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宝树,摘下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下,否则会前功尽弃。春姑急得哭了起来,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画眉鸟,很快飞回了家乡,将茶籽种下。
不久茶树长大,山上飞出了一群画眉鸟,它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后来,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庐山云雾
传说庐山五老峰下有一个宿云庵,住持和尚憨宗以种野茶为业,在山脚下开垦了一大片茶园。一年四月,忽然冰冻三尺,茶树几乎全被冻死。当地官府派衙役来找憨宗,硬是要买茶叶。这样天寒地冻,园里哪有茶叶呢?憨宗向衙役百般哀求无效,只好连夜逃走。
九江名士廖雨为憨宗打抱不平,在九江街头到处张贴冤状,控诉官府的横暴无理。官府不但不理睬,深夜把老百姓赶上山,逼着他们采摘茶叶,竟把憨宗的一园茶叶一扫而空。
憨宗和尚的满腔苦衷感动了上天,一天,从五老峰忽然飞来各种珍禽异鸟,不断撷取茶园中散落的茶籽,,飞到云雾中,将茶籽散落在五老峰的岩隙中。采茶的季节到了,那些鸟儿又从云中飞过来,飞到山峰上的云雾中采茶。憨宗和尚将这些鲜叶经过制作,就成了“云雾茶”。
都匀毛尖
相传在很早以前,都匀地区有一个蛮王,蛮王的儿女众多,其中儿子有九个,女儿有九十个。有一年,老蛮王的病了,感觉自己老了该退位了,就叫来子女们,告诉他们如果谁可以治好他的病就让谁管理天下。
老蛮王的九个儿子带回来的九种药,其吃了后病情并没有什么好转,他的九十个女儿却带回了同样的药——茶叶,用茶叶治好了病。于是老蛮王将天下交给了她们,叫她们去弄回树种来种植,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老蛮王女儿们出去找茶,一只绿仙雀给了她们茶种,口中发出了类似“毛尖毛尖”的声音。女儿们就将茶种带回去种植形成了一片茶园,老百姓根据地名和绿仙雀的发音将其取名为“都匀毛尖”。
峨眉雪芽
峨眉雪芽一茶名称,为中国古代隋末唐初峨眉山佛门茶僧所取,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
据峨眉山佛门茶僧介绍,峨眉雪芽茶叶的名字同山上独特的自然气候紧密相关。峨眉山位于中国云、贵、川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每逢农历10月,峨眉山普降瑞雪,渐至隆冬,白雪从山巅披落下来,高景区与中山区的森森尽数被白雪覆盖。
到了第二年农历的二、三月,即雨水至清明时季,茶园中的白雪尚未融尽,在昼夜温差悬殊的作用下,雪野中的峨眉山茶新发茶芽且开且合,在冬雪未融的高山林间一一绽放,似白雪翡翠,晶莹灵透,鹅黄飞绿。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历史悠久。茶的传说故事,描写的多是勤劳勇敢的
劳动人民种茶制茶的动人故事。
《茶舞》演绎一段神奇的路径
[摘要说明]《茶舞》演绎一段神奇的路径
观看杂技主题晚会《茶》,一种难以言说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那片清香的绿叶是一段神奇的路径,沿着它,我们走进了一个亦真亦幻、如诗如歌的神奇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中国茶的世界:神圣、奇妙、静谧与绚烂多彩交融为一。令人惊叹者有二:其一,茶文化竟如此旖旎而浩瀚,拥有无限的讲述空间。其二,杂技竟有如此强劲的表现功能,细腻而出神入化地表现一种厚重的内涵深刻的传统文化,把具象的、抽象的内容一并演绎到一种臻于完善的艺术表演境界。
从内容上看,这部剧从宏观历史文化和微观生活两个层面铺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中国茶的历史、习俗、精神象征、古老的茶文化与文化延伸、现世的茶文化与市井演绎,等等,既体现形而上的思考,又体现世俗生活的温暖。从表现手法上看,以杂技为主体,将武术、魔术、舞蹈、声乐等艺术门类的经典表现手法有机地融在一起,创造了很多标新立异的符号。信息量如此之大,却丝丝入扣核心主题,浪漫不失端庄,奇特不失理性,绚丽不失优雅,缤纷不失和谐。
这是一台赋有使命的剧目。从内容的层次性展开,可以看出剧目建立在一个建设性思考的基础之上,是一个有担当的行为。它没有停止在传统式的讲述层面,而是通过创造与突破,把一台舞台剧打造成为一个传播祖国茶文化的载体。
这是一台颇具胆识的剧目。《茶》剧作为民族文化的世界性题材,以杂技的方式首次搬上舞台。中国茶文化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是成熟的、经典的,在气质与韵味上有一个非常广泛的认同。而杂技,它的表现语言与功能,在人们脑子里也是定了型的,它技术性较强、指向性较弱。那么杂技选择这么一个题材,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挑战。
这是一台思想深刻的剧目。通常人们对茶境的理解和阐释,多是阴柔的、静谧的。而《茶》剧对茶的诠释使用了鼓、剑以及武术等元素,平添雄浑、奇崛的气韵,令人感到意外,却又达成了十分顺畅地接受。因为这一切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建立在对中国茶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正如总导演李西宁所说:“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它通常不会是一味地阴柔,或者一味地阳刚。它必是阴阳统合,刚柔相济的。”
这是一台开拓性的剧目。《茶》剧通过章回式叙述,采用杂技、武术、魔术、声乐等多元艺术手法演绎主题。它不是一个对概念的简单图解,而是在深刻研究了杂技与茶的内涵之后,一种厚度的诠释。把杂技的表现功能作了新的拓展,赋予古老艺术以新的生命力。这些新拓展既是充满理性的,又是饱含情感的。其中很多创意造型,例如巨大的茶碗上有舞蹈的人,把茶的生命活力、灵性和谐渲染得淋漓尽致,既提供了直觉的审美,又提供了理性思考的空间。
这是一台信息量极其丰富的剧目。《茶》剧充满历史感、时代感,信息丰富,紧紧环绕主题。可贵的是,它兼顾了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度和看点,既有高雅格调,又有生活情境。
这是一台合理保护杂技资源的剧目。杂技的技艺是一种传承性资源。李西宁导演认为,模式化的平庸杂技剧目,就是资源的浪费,创新是为杂技提升附加值的。杂技既高妙也有浅显,要摆脱纯娱乐形式,必须提升其为传播形式,让其变成特殊的舞动的媒体。这样,它在资源的意义上才有无限远景。
这是一台专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性集中的剧目。剧中呈现的杂技、魔术、武术及歌舞声乐节目,既有蒙太奇式的精彩片段组合,又不失本体单个节目的完整展现,实现了单个节目和精彩片段相结合、艺术本体和综艺节目相融合。其中,《灯上芭蕾》、《双人吊环》、《皮条》、《花棍》等杂技精品节目又与魔术、武术、声乐等艺术门类融合组成了与茶相关的精彩篇章。剧目采用的魔术都是首次面世的原创精品魔术,使《茶》剧更具有观赏性。变幻莫测的魔幻表演与观众互动的近面表演都体现了表演者的自信。亦真亦幻的大屏幕是晚会的突破点:视频承载了茶文化展示的使命,它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超大画面和变幻无穷的三维动画为晚会添彩。其中,动漫动画与舞台表演的同步,大屏幕上幽静诗意茶文化栖息地的展示,都给人极大的审美愉悦。音乐、舞美、服装、道具创作与制作精美,呈国际化水准,很好地映衬烘托了节目主题。
在彩排现场,总导演李西宁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她说,我们以这台剧目,向中国茶致敬!
是的,这台精妙的舞台剧,被这样一支可敬的团队赋予了太多积极而高尚的意义,成为一个美丽而庄严的仪式:向中国茶致敬!
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停下来,饮一杯茶,喝出人生与幸福。
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书画琴棋诗酒花”属于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却和柴米油盐放在一起,这件寻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么佳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熟悉茶,但是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
《茶录》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茶“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表达什么意思呢?茶从本意上来讲,色香味俱全。表面看来,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实妹上,茶有茶道。
这种“道”与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不同,而是指向人内心的一种典雅、清静和高洁的大道。
当今社会,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节奏都过于紧张。让大家经常去闭关,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都不太现实。那么,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
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
《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让壶里一直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也不一定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常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
“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吹一支笛,不一定要非常精到,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技艺精良的乐工,只求自适,心里高兴就行了。
人只要能做到这些,“纵观希遇羲皇,亦可匹俦嵇阮”,就算无缘生活在伏羲上皇时的理想时代,至少也可以像嵇康、阮籍一般,啸傲山林,怡情自乐。
于现实之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然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记得我自己二十几岁时,完全喝不惯茶,更喜欢浓醇的咖啡。咖啡里有本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喝完一杯咖啡,感受那种百味含混的浓沉醇厚,顿觉浑身热气腾腾,陶醉不已。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饮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
偷一段浮生 饮一杯茶
每个爱茶人的心中,都有一方净土,清雅的可容花木,可纳雅音。冬日的午后,闲暇时光,偷一片时光,饮一杯茶!
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放得下。待这茶尽汤干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满溢真香。
恬淡的生活里饮一杯清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人,一壶,鲜果数只,足矣,浅酌慢斟,去留无意,眼中只有这一缕茶香,时光翻转,氤氲在茶香之间,安静一点,坦然一些,随意就好。
喝茶方式不重要,懂不懂茶也不打紧,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烧水点茶”,谁都会做,怎么喝不重要,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找一块茶席,沏一壶清茶,抛却红尘间的嘈杂与繁琐,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即可,人心如茶心,沉浮时坦然,平淡时淡然!
饮一杯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落日熔金之时,将红尘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青绿色的茶汤一点点淡去,慢慢品味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芳香也是陶醉人心的!
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抔净土,掬一缕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聪明如张爱玲,虽然命中坎坷,但她对茶的钟爱从未中断过,也唯有她笔尖下、桌案上的茶最懂她的慈悲!
读懂了茶,在纷杂尘世中便不会迷失荒径,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名茶,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西湖龙井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学着采起了茶叶,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告太后生病了。乾隆皇帝随手将一把茶叶向口袋里一放,急忙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上火,双眼红肿,胃里不适。
此时乾隆皇帝来到,只觉一股清香,往口袋里一摸,原来是采的一把茶叶,已经干了。宫女将茶泡好,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红肿消了,胃也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立即传令将狮峰山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专门进贡太后。
至今,杭州龙井村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洞庭碧螺春
很久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着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名叫碧螺。
有一天,碧螺姑娘到洞庭东山去砍柴,忽然闻到一股清香,她抬头张望,发现洞庭东山最高峰莫厘峰上有几棵茶树,于是冒着危险攀上悬崖,采了些嫩芽揣在怀里下山回家。到家后,碧螺姑娘又累又渴,当她把怀中的茶叶嫩芽取出来时,只觉得清香袭人,姑娘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也!”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黄山毛峰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只见开水冲泡下去,热气环绕升起,化作一朵白莲花,随后热气飘散,清香满室。
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
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暗喜,到京城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却不见白莲奇景出现。
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说出实情。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知县用黄山泉水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升熊知县为江南巡抚。
熊知县心中感慨万千,心想:“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他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
安吉白茶
美丽的蛇仙白娘子思凡下山,在西子湖畔邂逅药店伙计许仙,俩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金山寺和尚法海从中破坏,几次三番使白娘子显出真身。许仙不知原委,惊吓得昏死过去。
白娘子为了救许仙,冒死上仙山盗草,九死一生,南极仙翁念她一片真情,允许带仙草下山,白娘子便从仙山带了仙草和仙果一路赶回。途中经过安吉,美丽的山水吸引了白娘子,无意之中将仙果失落在山颠。仙果落在安吉的高山峻岭之上,遇到肥沃的土壤、清澈的泉水便破壳而出。
为找回仙果,白娘子又回到安吉,只见仙果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安吉白茶树,于是,她就身居此山修道,并日夜呵护安吉白茶树。
现在在安吉县溪龙乡的安吉白茶广场,你会看到一个安吉白茶仙女的塑像,这位安吉白茶仙女就是传说中的白娘子。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单叶茶,无芽无梗,十分神奇,它起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的一位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因为茶叶长得像蜜蜂的翅膀,便起名“蜂翅”。
此举又启发了当地的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来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等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的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作“瓜子片”,后来慢慢地人们叫成了“瓜片”。
太平猴魁
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
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您真好,我一定会报答您。”但却不见人影。
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的谢礼。
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予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信阳毛尖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
一个叫春姑的闺女为了给乡亲们治病四处奔走。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染上了可怕的瘟病,倒在一条小溪边。
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宝树,摘下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下,否则会前功尽弃。春姑急得哭了起来,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画眉鸟,很快飞回了家乡,将茶籽种下。
不久茶树长大,山上飞出了一群画眉鸟,它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后来,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庐山云雾
传说庐山五老峰下有一个宿云庵,住持和尚憨宗以种野茶为业,在山脚下开垦了一大片茶园。一年四月,忽然冰冻三尺,茶树几乎全被冻死。当地官府派衙役来找憨宗,硬是要买茶叶。这样天寒地冻,园里哪有茶叶呢?憨宗向衙役百般哀求无效,只好连夜逃走。
九江名士廖雨为憨宗打抱不平,在九江街头到处张贴冤状,控诉官府的横暴无理。官府不但不理睬,深夜把老百姓赶上山,逼着他们采摘茶叶,竟把憨宗的一园茶叶一扫而空。
憨宗和尚的满腔苦衷感动了上天,一天,从五老峰忽然飞来各种珍禽异鸟,不断撷取茶园中散落的茶籽,,飞到云雾中,将茶籽散落在五老峰的岩隙中。采茶的季节到了,那些鸟儿又从云中飞过来,飞到山峰上的云雾中采茶。憨宗和尚将这些鲜叶经过制作,就成了“云雾茶”。
都匀毛尖
相传在很早以前,都匀地区有一个蛮王,蛮王的儿女众多,其中儿子有九个,女儿有九十个。有一年,老蛮王的病了,感觉自己老了该退位了,就叫来子女们,告诉他们如果谁可以治好他的病就让谁管理天下。
老蛮王的九个儿子带回来的九种药,其吃了后病情并没有什么好转,他的九十个女儿却带回了同样的药——茶叶,用茶叶治好了病。于是老蛮王将天下交给了她们,叫她们去弄回树种来种植,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老蛮王女儿们出去找茶,一只绿仙雀给了她们茶种,口中发出了类似“毛尖毛尖”的声音。女儿们就将茶种带回去种植形成了一片茶园,老百姓根据地名和绿仙雀的发音将其取名为“都匀毛尖”。
峨眉雪芽
峨眉雪芽一茶名称,为中国古代隋末唐初峨眉山佛门茶僧所取,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
据峨眉山佛门茶僧介绍,峨眉雪芽茶叶的名字同山上独特的自然气候紧密相关。峨眉山位于中国云、贵、川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每逢农历10月,峨眉山普降瑞雪,渐至隆冬,白雪从山巅披落下来,高景区与中山区的森森尽数被白雪覆盖。
到了第二年农历的二、三月,即雨水至清明时季,茶园中的白雪尚未融尽,在昼夜温差悬殊的作用下,雪野中的峨眉山茶新发茶芽且开且合,在冬雪未融的高山林间一一绽放,似白雪翡翠,晶莹灵透,鹅黄飞绿。
明前?雨前?你爱哪一段春光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香茗露华鲜。马上就是清明了,又到了一春新茶面市的时节。很多茶友都问,到底是明前茶好?还是雨前茶好?明前茶,两片芽;雨前茶,香气扬。
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有人认为明前茶好喝,是因为此茶嫩、香等原因;而有些人则认为雨前茶好喝;到底明前茶和雨前茶的区别在哪呢?
一、明前茶
明前茶: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明前茶品质特点:茶文化专家表示,在江南茶区,经过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此时的芽质比较好。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相对后期的茶更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相对较低,这时的茶叶口感香而味醇。再者清明前茶较少受到农药污染,特别是早起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因此诸多明前采制的高档茶叶特别受到茶友的青睐。
二、雨前茶
雨前茶,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用细嫩芽尖制成的茶叶称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这对江浙一带普通的炒青绿茶来说,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季节。据说,从时间上分,明前茶是茶中的极品,雨前茶是茶中的上品。
雨前茶品质特点:在10月到来年5月底干季期间,4月上旬左右会下春雨,在此之前所采摘的茶菁,称之为”雨前茶”。因气候因素,低温、雨量少”,雨前茶”的特色为叶身薄而短、香气扬、昧微苦,性强质重。
明前,雨前,就是与时间有关。所以你喝的与其说是茶叶,不如说是一段春天的时光消费。大好春光,体会一把春茶的性感吧。
一段人生一盏茶一分钟,与茶结缘
一分钟通茶史:往事如茶
远古:“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传说,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所以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而为人们所熟知的。
周秦两汉:茶叶开始作为“纳贡”的珍品,是茶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此时,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茶市贸易已具雏形。尤其是汉代时,随着“丝绸之路”开通,茶叶及茶文化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国两晋:茶叶产地的重心开始东移,社会风气以俭朴为荣,待客时提倡以茶代酒。
南北朝:上层阶级嗜茶成风,茶宴礼节严格,士大夫与僧侣大力提倡饮茶之风。
唐代:“茶事大兴”,饮茶已是日常普及之事,并形成了浑厚的茶文化氛围。中唐之后,国家开始实施茶政、颁布茶法并征收茶税。
宋代:饮茶之风兴旺至极,“斗茶”(品评、辨别茶叶优劣的活动)之风大兴,影响深远。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藏区和川、滇边地的“茶马互市”,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元代:制茶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机械制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
明代:茶叶贸易已很普遍,散茶冲泡方式开始流行,制茶工艺更为成熟。
清代:饮茶习俗相当普及,茶叶种类开始多样化,饮茶方式由煎煮逐渐变为泡饮,但茶文化却早已不见唐宋时的盛况,呈现出日见衰败的景象。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再度兴起,现代泡茶方法以泡饮、茶饮料等为主,但少数地区仍保留生吃、煮饮的方式。茶不仅成为中国人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一分钟识茶人:乘此清风归去
茶圣--陆羽:公元760年,陆羽于苕溪之畔著书《茶经》。《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它的面世使“世人皆知茶”,陆羽也因此被称为“茶圣”。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茶仙--卢仝:在中华千年的文明史卷中,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香,每一页都可以赏到茶诗。其中,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更是独领风骚,堪称绝唱。不仅如此,卢仝还因为曾经著有《茶谱》而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别茶人--白居易:古今诗人,或爱酒,或爱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爱茶之人,他一生中写下许多有关茶的诗句。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这首诗中,白居易还自称“别茶人”,可见他的爱茶之心。茶、酒与老琴,就是长伴诗人左右的莫逆知己,并一直陪伴他度过了晚年的寂寞时光。
茶如佳人--苏轼:宋代大诗人苏轼诗词歌赋无不精彩绝伦,而且在品茶、烹茶、种茶等方面也均在行。苏轼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咏茶诗词,其中最著名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更被无数后人所引用。
茶痴皇帝--赵佶:北宋的宋徽宗赵佶是一位“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朝政腐朽黑暗,本人却工于书画,通晓百艺,还对烹茶、品茗尤为精通。赵佶曾以帝王之尊编著了一篇《茶论》,后人称为《大观茶论》,堪称茶书中的精品。一个皇帝,以御笔著茶论,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生爱茶--蔡襄:蔡襄是宋代书法家,也是一位爱茶、懂茶的官员,曾任福建转运使。在茶史上,蔡襄有两大贡献:创制了“小龙凤团茶”,被视为宫廷珍品;撰写了一部《茶录》,其文虽只千余字,却非常系统。蔡襄一生爱茶,如痴如醉,老年得病后仍茶不离手。他对于茶的迷恋,有诗为证:“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 ……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它的面世使“世人皆知茶”,陆羽也因此被称为“茶圣”。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中华千年的文明史卷中,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香,每一页都可以赏到茶诗。其中,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更是独领风骚,堪称绝唱。不仅如此,卢仝还因为曾经著有《茶谱》而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别茶人………
<白居易:古今诗人,或爱酒,或爱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爱茶之人,他一生中写下许多有关茶的诗句。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这首诗中,白居易还自称“別茶人”,可见他的爱茶之心。茶、酒与老琴,就是长伴诗人左右的莫逆知己,并一直陪伴他度过了晚年的寂寞时光。
爱上喝茶,是一种福气
中国人把茶融入到生活中。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从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茶有多喜爱。
茶不只是饥渴饮品,其中还藏有生活的智慧,来看看,你是否有意识到这几点?
于心,拿得起,放得下
喝茶时,品茗杯的动作是什么?
拿起,放下。
人生的许多事情,正是困在拿得起,却放不下。
茶杯放下,是为了承接下一杯香茶,而人放下过去,则是为了迎接现在,活在当下。
李白诗中有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切的失去都不可怕,未来会成为现在,并且填满它留下的空洞。
电影《卧虎藏龙》有一句台词:
“当你握紧拳头,手中什么也没有,你松开十指,却能拥有整个世界。”
假如觉得过去痛苦,那是还放不下,手攥着过去的回忆,看不到背后的光芒。
只要放开过去,转过身,迎接阳光,就能看到新的美好。
人的心存不下太多的东西,放下痛苦的过去,才能安放更多的现在,现在拥有的,才更美好。
于事,有分寸,有尺度
一个合格的茶人,冲泡出来的茶汤一定是适中的,不淡也不浓。
过浓,苦涩;过淡,太寡。
冲泡出难喝的茶汤,有失待客之道。喝茶如此,做事的尺度也是如此。
往往过刚易折,过柔易弯,把握好尺度,做该做的事,帮该帮的忙,敢于拒绝无理的要求,才能过得更轻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太清水里不会有鱼,太严苛的人,难有朋友。凡事把握尺度,有时装点糊涂。
看破,不说破;看清,不挑明。
谁都愿意跟不揭人短、脾气温和的人做朋友。
茶人深知,在不知道客人口味之前,茶汤要保持不浓不淡,才是恰到好处。而处事,有时装点糊涂,太清楚未必是好事。
真正能够把握做事尺度的人,往往生活的烦恼更少,拥有的时间更多。
于人,茶倒七分,话道三分
茶人都知道,倒茶不像倒酒,千万不能满上。
所谓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做人情。
茶倒七分是一种礼仪,一来让客人方便拿起,不被烫伤,二来茶汤不会溢出,免去了让客人尴尬。
七分满的茶,体现了茶人礼仪,客人端在三分空白处,这也是对礼仪的回应。
做人,要把握分寸,做到不被人伤,也不伤人。
《增广贤文》中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对人说话,往往说三分,留七分,不可以一股脑全抛出。
你永远不知道,这一秒聊得正欢的人,今后又与你是什么关系?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不害人、不伤人,同时也要保护自己,不被人伤害。
不要什么话都说出去,也别什么话都问出口。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别人过得好不好、生活开不开心,这些不用我们去问,看看对方容颜、表情,或者衣着、反应,就知道对方过得好不好。
有时候,对别人的善良,是不要去揭他的伤疤。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一杯七分满的茶,恰到好处。
茶人的分寸,在这一杯茶汤里。
于岁,不同年龄,一样心情
不只是茶人,哪怕是从来没有喝茶习惯的中国人,说到茶也能一连讲出四五个品种来。
龙井、水仙、铁观音、单丛、普洱……六大茶类,还有花草茶等等。
中国人对茶的理解,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学到的,茶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些茶,也恰是人的年龄。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香味。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追求。
所谓: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也许十岁的追求是不用上课,天天玩耍;
二十岁的追求是那漂亮姑娘,还有新的世界;
三十岁的追求是成家立业,还有一生的基业;
四十岁……
年龄不同,追求永远都不一样。
有时我们也彼此羡慕着,长大了羡慕小孩的纯真,小孩又羡慕大人的强大。
可人生就是一段旅途,不同的站点只是名字变了,窗外依然会有美好的风景。
茶人喝茶很包容,往往偏爱某一种茶,但对其他茶也不反感。
在茶人看来,不同的茶有不同特点,适口为珍,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茶人向往如茶一般的生活,对待不同年龄,如同对待不同的茶。
中国人的茶生活,也是茶人的中国风。
生活点点滴滴皆可贵,一茶一汤都是珍宝。
别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喝茶会如痴如醉?
因为我们爱茶、爱传统,更爱生活。
有的圈外人,慢慢会成为茶人;但却鲜少有茶人,成为圈外人。
适当饮茶,必然是对人有益的,身体上是,精神上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