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绿茶过程。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绿茶的制茶历史简析”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绿茶的制茶历史简析”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绿茶是不发酵茶,其加工工艺较多保留了鲜叶中的天然物质,清汤绿叶、收敛性强,有抗衰、防癌、杀菌、消炎等功效。绿茶也是六大茶类中的基本茶,它有下几个关键词:
生产历史最长——公元780年,陆羽写成《茶经》,自茶经诞生以前至明朝中期,绿茶是仅有的茶类,其加工工艺经过不断的演化,沿袭至今;
产量最大——我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产茶大国,200多万吨茶年产量中,绿茶的产量占70%;
品类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茶叶种类有六百余种,其中百分之80以上为绿茶;
产地最广——在我们四大产茶区中,均有绿茶的分布;
普及度最高——因绿茶产量大,产地广,是市面上最容易见到的茶叶种类,饮用广泛,其普及程度远高于其他五大茶类……
绿茶种类繁多,按照加工方式的不同,绿茶细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今天我们分两步——从制茶史的演变、加工方式的差异解析绿茶制茶史。
制茶史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至初唐——晒青饼
唐朝以前,茶叶的加工方式比较简单,采摘下来的鲜叶直接晒干或烘干,这是晒青工艺的萌芽。因古代交通不便,散茶不利于运输,茶叶吸水性强,散茶不利于储存。因此,古人将茶叶和以米糕,压制成饼,称为晒青饼。
从唐朝到宋朝——从茶饼到龙凤团茶
晒青饼加工方式粗放,有极强的青草味,经过反复实践,唐朝时,发明了蒸青制茶。将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
蒸青饼虽去除了青草气,但滋味苦涩,于是古人又加以洗涤茶叶的工序,将蒸后的茶叶先用冷水快冲,再压榨去汁,制成茶饼,降低茶的苦涩味,这便是宋时的龙凤团茶制作工艺——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
从宋朝晚期到明朝初年——蒸青散茶
龙凤团茶的制茶过程中,茶叶蒸青后,以冷水快冲,冷却茶叶温度,保持了茶叶的鲜绿。但压榨去汁的做法,夺走了茶真味,这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为了改善蒸青茶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茶叶加工逐渐采取茶叶蒸青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于是诞生了蒸青散茶。从宋朝到元朝,蒸青团茶和散茶并存。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书,废团改散,团茶推出历史舞台,蒸青散茶在明朝初年大为流行。
明代——从蒸青到炒青
蒸汽杀青的绿茶虽保留了茶叶的香气,但存在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明代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从明至清,炒青技术不断完善,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非常相似。
绿茶的种类
绿茶按照杀青及干燥方式的不同,分为四大类:
cY316.com延伸阅读
绿茶的制茶史绿茶的制茶史
绿茶是不发酵茶,其加工工艺较多保留了鲜叶中的天然物质,清汤绿叶、收敛性强,有抗衰、防癌、杀菌、消炎等功效。绿茶也是六大茶类中的基本茶,它有下几个关键词:
生产历史最长:公元780年,陆羽写成《茶经》,自茶经诞生以前至明朝中期,绿茶是仅有的茶类,其加工工艺经过不断的演化,沿袭至今;
产量最大:我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产茶大国,200多万吨茶年产量中,绿茶的产量占70%;
品类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茶叶种类有六百余种,其中百分之80以上为绿茶;
产地最广:在我们四大产茶区中,均有绿茶的分布;
普及度最高:因绿茶产量大,产地广,是市面上最容易见到的茶叶种类,饮用广泛,其普及程度远高于其他五大茶类……
绿茶种类繁多,按照加工方式的不同,绿茶细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今天我们分两步——从制茶史的演变、加工方式的差异解析绿茶制茶史。
制茶史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至初唐:晒青饼
唐朝以前,茶叶的加工方式比较简单,采摘下来的鲜叶直接晒干或烘干,这是晒青工艺的萌芽。因古代交通不便,散茶不利于运输,茶叶吸水性强,散茶不利于储存。因此,古人将茶叶和以米糕,压制成饼,称为晒青饼。
从唐朝到宋朝:从茶饼到龙凤团茶
晒青饼加工方式粗放,有极强的青草味,经过反复实践,唐朝时,发明了蒸青制茶。将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
蒸青饼虽去除了青草气,但滋味苦涩,于是古人又加以洗涤茶叶的工序,将蒸后的茶叶先用冷水快冲,再压榨去汁,制成茶饼,降低茶的苦涩味,这便是宋时的龙凤团茶制作工艺——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
从宋朝晚期到明朝初年:蒸青散茶
龙凤团茶的制茶过程中,茶叶蒸青后,以冷水快冲,冷却茶叶温度,保持了茶叶的鲜绿。但压榨去汁的做法,夺走了茶真味,这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为了改善蒸青茶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茶叶加工逐渐采取茶叶蒸青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于是诞生了蒸青散茶。从宋朝到元朝,蒸青团茶和散茶并存。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书,废团改散,团茶推出历史舞台,蒸青散茶在明朝初年大为流行。
明代:从蒸青到炒青
蒸汽杀青的绿茶虽保留了茶叶的香气,但存在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明代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从明至清,炒青技术不断完善,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非常相似。
手工制绿茶,简述手工制绿茶的制作步骤
所谓手工制绿茶,就是没有经过机械加工,单纯使用手工制作而成的茶叶。多年来,我国茶叶加工制作工艺,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制作来完成,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逐渐取代手工,使得手工制绿茶更加的独具特色,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手工制绿茶的制作步骤吧!
手工制绿茶的制作步骤
1、鲜叶的采摘
用于做高档名优茶的鲜叶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为主,采摘时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叶、红紫叶、虫伤叶。
2、摊青
新茶采摘回来后,需将其摊开放在篾晒垫上,中途均匀翻动3到4次。周长树介绍,“要自然萎凋6到8个小时,使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3、杀青
摊青之后就是杀青,这是关键一环。绿茶的形状、香味,都与杀青紧密相关。具体操作是将茶叶倒进锅内,随即用双手翻炒,使茶叶均匀受热,水分快速蒸发。“手工操作时要求适温、适度、适量,温度适当先高后低,切忌温度过高或过低。如原料以嫩芽为主,锅温温度控制在110℃-120℃,每锅投叶量300-400克。”
4、散热、揉捻
茶叶出锅后,放在篾盘上,及时清风散热。同时,用双手在篾盘上反复揉捻,使叶细胞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内含物质渗出,为成品茶香味发挥打下基础。
5、干燥、造形
手工传统绿茶制作一般没有单独的造形工序,而是把造形与干燥结合起来,其关键是随着茶叶含水量的下降,根据不同的外形要求在锅中把握好火候,采用不同的手式,掌握力度,在逐步干燥中造形时又在逐步形成中干燥。这一过程费时费力最多,但极为重要,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
6、提毫
当茶叶达到八成干时,也就是手握茶叶有明显刺手感时,可以开始提毫,即灵活地运用双手,使芽条相互摩擦。过早提毫难以奏效,过迟会把白毫搓掉造成茶叶短碎。只要手势与力度掌握得恰到好处,经过3到5分钟,就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7、足火
其主要的目的是去除芽叶多余的水分,达到足干(含水量6%左右)以利于贮藏,同时去水塑造外形,在干燥过程中借热化学作用发展香气。先将木炭充分燃烧后,再将茶叶均放在焙笼上,翻动4到6次,直到茶叶充分干燥。
8、装袋入库
前面工序完成后,最后就是将茶叶下焙笼、摊凉、装袋入库。
制作茶叶的关键步骤
杀青是绿茶制作的第一步工序,也是绿茶形成“清汤绿叶”“香高味醇”品质的关键工序,将直接决定绿茶品质的优劣。
杀青的目的有四个,一是阻止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使茶叶保持应有的绿色;二是将鲜叶中低沸点的具有青草气味的成分如青叶醇、青叶醛等挥发掉,发展茶叶的香气;三是减少茶叶中的花青素和具有苦涩味的苷类物质,增进绿茶鲜、爽、醇的滋味;四是减少鲜叶的水分,使叶质柔软有韧性,便于揉捻成形。
以上就是手工制绿茶的制作方式,总的来说,手工制作绿茶与机械制作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没有机械的加入,所以手工制绿茶内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加的多,非常值得品鉴!
绿茶制茶流程,绿茶的采摘、制作方式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是一种品质非常高的茶叶,对于制作也有严格的要求,具体如下!
绿茶的制作步骤
1、采茶青
选择在晴朗的天气,在晌午开始采摘茶叶,用竹篮盛放鲜叶,保持鲜叶在透气的环境中,不能让鲜叶处于闷热环境中,切记不要在大雾天或者雨后立即采摘茶叶。
2、萎凋
采摘好的鲜叶要摊放在广口的竹制容器中,散失茶青中多余的水分,一般萎凋时间大约2~3小时,谨记不要将刚下山的茶青立即下锅制作。
3、柴火锅杀青
经过萎凋后的鲜叶首先倒入热锅中进行杀青,热锅的温度控制在200度左右,在热锅中杀青大约10分钟,然后导入冷锅中继续制作大约10分钟,冷锅温度大约150度左右。
传统手工绿茶是用柴火锅炒茶,锅温由制茶师傅感知决定,锅温低了,就会出现杀青杀不透,从而茶叶香气出不来,锅温高了就会出现,茶叶被烧焦,直接影响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因此本道工序,锅温控制是关键点。
4、烘焙
杀青完成之后,需要将茶叶用专用烘焙工具,反复多次烘焙,干茶内残留水分只能控制在2%之内,避免干茶内活性酶继续发酵,造成返青,从而改变茶的口感。这道工序的重点是重复烘焙干茶,既不能烧焦干茶,也不能烘焙不彻底,水分残留太多。
5、筛选
手工制作的茶叶,难免会出现个别烧焦的叶片,这些叶片也会影响茶汤的整体口感,为了保证茶叶的高端品质,最后需要将干茶中的烧焦叶片挑选出来,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口感将更加完美。
6、保存
绿茶制作完成以后,一定要放冰箱里冷藏保存,这样的目的是保持绿茶持续性的香气和滋味不会散失,低温能大大降低酶的活性,也就阻碍了干茶的变质,冷藏的绿茶也就能更持久的保留其本身的滋味。
绿茶的采摘季节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一般产自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等地。由于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在江南茶区,经过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此时的芽质比较好。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相对后期的茶更高,而焗油苦涩味的茶多酚相对较低,这时的茶叶口感香而味醇。再者清明前茶较少受到农药污染,特别是早起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因此诸多明前采制的高档茶叶特别受到茶友的青睐。
绿茶采摘标准
一直以来,茶叶都是有采摘标准的,但是茶叶采摘的标准因制茶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同一类茶,因品质等级不同,标准差别也很悬殊。
采摘标准多为1芽2- - 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名优茶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各种名优茶均要求采摘1芽1叶,初展的幼嫩芽叶或1芽2叶初展芽叶,因只有极幼嫩的芽叶才能加工成美观、精致、内含物丰富的特殊产品。
综上所得,制造绿茶的方法通常以晒青、摊青、摇青、多次炒青、多次揉捻和烘青,制造步骤较为繁琐,而且制造出来的绿茶香气不足,所以制作一定要非常的讲究!
绿茶制茶过程,绿茶怎么保存?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绿茶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具体如下!
绿茶的制作过程
1、采青
选择在晴朗的天气,在晌午开始采摘茶叶,用竹篮盛放鲜叶,保持鲜叶在透气的环境中,不能让鲜叶处于闷热环境中,切记不要在大雾天或者雨后立即采摘茶叶。
2、萎凋
采摘好的鲜叶要摊放在广口的竹制容器中,散失茶青中多余的水分,一般萎凋时间大约2~3小时,谨记不要将刚下山的茶青立即下锅制作。
3、杀青
经过萎凋后的鲜叶首先倒入热锅中进行杀青,热锅的温度控制在200度左右,在热锅中杀青大约10分钟,然后导入冷锅中继续制作大约10分钟,冷锅温度大约150度左右。
传统手工绿茶是用柴火锅炒茶,锅温由制茶师傅感知决定,锅温低了,就会出现杀青杀不透,从而茶叶香气出不来,锅温高了就会出现,茶叶被烧焦,直接影响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因此本道工序,锅温控制是关键点。
4、烘焙
杀青完成之后,需要将茶叶用专用烘焙工具,反复多次烘焙,干茶内残留水分只能控制在2%之内,避免干茶内活性酶继续发酵,造成返青,从而改变茶的口感。这道工序的重点是重复烘焙干茶,既不能烧焦干茶,也不能烘焙不彻底,水分残留太多。
5、筛选
手工制作的茶叶,难免会出现个别烧焦的叶片,这些叶片也会影响茶汤的整体口感,为了保证茶叶的高端品质,最后需要将干茶中的烧焦叶片挑选出来,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口感将更加完美。
6、保存
绿茶制作完成以后,一定要放冰箱里冷藏保存,这样的目的是保持绿茶持续性的香气和滋味不会散失,低温能大大降低酶的活性,也就阻碍了干茶的变质,冷藏的绿茶也就能更持久的保留其本身的滋味。
绿茶的保存方式
1、瓦罐储茶法
此法古代就有,明人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茶叶含水量不能超过6%,可用生石灰除湿,具体操作方法同石灰块保存法。
2、罐藏法
容器选用装糕点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属听、箱、罐、盒,或铁或铝或纸或纸品,或方或圆或扁或不规则形。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此法简便,取用方便。
3、塑料袋贮茶法
选用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茶叶可以事先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内,封口即成。
4、水瓶贮茶法
可用保温不佳而废弃的热水瓶,内充干燥的绿茶,盖好瓶塞,用蜡封口。
5、冰箱保存法
绿茶装入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冻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时间长、效果好,但袋口一定要封牢,封严实,否则会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损绿茶茶叶的品质。
综上所述,绿茶对于制作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也因为绿茶在制作的过程中国对于每一个步骤的严格把控,这样也才更好的保证了绿茶的品质!
东湖银毫的制茶历史,有哪些变革?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
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
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老鹰茶历史_绿茶
老鹰茶,四川省石棉县特产,因其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白茶。具有叶色苍翠、香味持久、滋味醇厚、同味甘美的品质,是当地彝族、藏族及汉族人民的传统饮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老鹰茶的历史渊源。
老鹰茶历史渊源
老鹰茶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唐朝时期还曾为贡茶。熙宁和元丰年间:“蜀茶博马皆用粗茶;到了宋朝,随着推茶制、茶马互市和以茶治边等政策的实施,粗茶(老鹰茶)和细茶(绿茶树种类)都作为博马易的商品。”清嘉庆已未纂辑《清溪县志》载:“宋元以后茶马交通,故市繁。”民国版《汉源县志》载:“县中惟黄泥保产之,顺河八谷山(今石棉县美罗乡、丰乐乡)亦产,味最浓,厚吸不多,有茶,黄泥保两河乡出产较丰。”
老鹰茶的名称由来
1、因为石棉县毛豹皮樟只产于崇山峻岭之间,由于山高,一般只有像老鹰那样的飞禽才能飞到上面。
2、由于毛豹皮樟树芽(叶)具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老鹰等飞禽会飞到毛豹皮樟树上啄食树叶解毒。
3、以前当地人将产于大渡河中游生长的毛豹皮樟的嫩芽(叶)放在开水里捞起来,阴干后存放,有贵客来时饮用,故叫“捞阴茶”,因为发音相近,逐渐被称为老鹰茶。
从石棉县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历史纪念馆陈列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煮泡老鹰茶的铜壶及采购老鹰茶等物质的文献资料,也可以看出老鹰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