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白茶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茶经网小编为各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提供茶知识,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龙岩斜背茶有什么工艺?工艺有哪些特点?”一文,帮助各位了解更多关于“龙岩斜背茶有什么工艺?工艺有哪些特点?”的绿茶知识,感谢大家的阅读!
制作工序
斜背茶的制作全程需3~4h,主要工艺有杀青、揉捻、初炒、摊凉、复炒、过筛摊凉、再复炒、再过筛摊凉、足干等九道工序。
1.斜背茶虽属炒青绿茶,却按乌龙茶的标准采摘。即待茶树新梢伸展至中小开面时,一般中等水肥条件者大概为4~6叶采摘,采摘方式是将整个茶梢摘下,不留叶片,这又有别于乌龙茶的留叶采摘。
2.杀青、初炒和复炒均是前后双锅并用。采用锅径60公分的平锅,前锅温度高,后锅温度低。前锅温度,杀青为140~160℃,初炒为90~100℃;后锅温度,杀青为110~130℃,初炒为70~90℃。复炒时前后锅温要求低于杀青而高于初炒。既节约燃料又有利于品质的形成,减少碎末、烟焦茶的产生。
3.多次过筛,分档复炒。经初炒、摊凉的茶叶要进行复炒,复炒中要增加茶叶与锅内壁的摩擦,着力车色,待茶叶达到八九成干时起锅、摊凉,并用筛捞出尚未足干的面张茶再复炒,然后再过筛,再复炒,直至全部茶叶足干。
特殊工艺促使茶多酚等内含成分发生非酶性为主的生化变化,有利斜背茶“三著黄绿”品质风格的形成。
工艺特点
主要工艺特点在于炒制时利用连装起来的双锅进行,一般初炒历时约三十分钟。复炒历时约三十分钟,再复炒约十五分钟。整下炒干阶段,包括摊凉时间在内,长达三、四个小时以上。由于这种低温慢炒和多次摊凉,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非酶性氧化,使斜背茶具有滋味浓厚、回甘如鲜橄榄和耐泡等特点。
cy316.Com小编推荐
龙岩斜背茶属于什么茶?有哪些特点?
龙岩斜背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名茶,属于绿茶。具有三百多年悠久历史,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列福建十大名茶之一,是龙岩市新罗区唯一入选《中国茶经》“地产名茶名录”的优质高山精品名茶。斜背茶以产地命名。优质的斜背茶,以其条索灰绿带黄、汤色黄绿、叶底嫩黄绿亮之“三著黄绿”而别具一格。尤以其香气清高而稍带艾香、滋味浓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生津持久而耐人寻味。
龙岩斜背茶产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的老寨、新寨、背洋、山头、梅溪村等地,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斜背村位于万山之巅,海拔高达1248米,背洋和梅溪两村海拔也达1000米以上。山上云雾弥漫,日照时间较短,年日照时数为2058小时,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降雨量1683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5%,土壤多为黄壤、灰棕壤,含有石英细砾,质地疏松。
茶树多种植在山垅两旁或是房前屋后的零星地上。在长期独特的生态条件影响下,茶树芽叶的理化特性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芽梢叶色黄绿,每到春季,满园皆黄。芽叶中叶绿素含量较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比绿色芽叶高,全氮和粗蛋白质含量较低。这些内在因素的存在,为形成斜背茶别具一格的品质风格,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干茶色泽灰绿带黄,汤色黄绿,叶底嫩绿黄亮,以“三著黄绿”而闻名。还因其香气清高而略带艾香,滋味浓厚回甘犹如新鲜橄榄而受到广大饮茶爱好者的青睐,畅销福建、广东及有闽籍侨胞旅居的新加坡等地。斜背茶采自福建当地菜茶品种,以大叶种菜茶炒制品质最佳。立夏左右进行采摘,不采夏、秋茶。斜背茶的制作全程需3~4h,主要工艺有杀青、揉捻、初炒、摊凉、复炒、过筛摊凉、再复炒、再过筛摊凉、足干等九道工序。
龙岩斜背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产量
斜背茶是以村庄的名字命名的,其数量有限,虽然这几年得到大力开发,可是村庄的区域毕竟小,斜背茶的年产量只有三五百担。据说有龙岩籍华侨订货数吨,销往东南亚,可是没有那么大的货源,只好一度中断协议。当地茶界认为,斜背村区域小,产出斜背茶的数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利用情况
斜背茶在闽西早负盛名,现已销往厦门、广东等地,并外销新加坡等地,深受海外侨胞的嗜爱。它以独特的香气(带艾香)、浓厚的滋味、犹如新鲜橄榄的回味吸引着广大斜背茶的爱好者。
“龙岩斜背茶”菜茶群体是不可再生的茶叶品种资源,应继续抓紧摸底调查现有资源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让闽西这一独特茶叶品种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资源保护与利用
龙岩斜背茶是福建名茶之一,产于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斜背村一带。由于前几年受茶价的影响,茶园管理较粗放,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产量低。为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龙岩斜背茶,2008年9月新罗区成立了龙岩斜背茶品种保护与利用项目领导小组;并制定斜背茶品种保护与利用项目实施方案。
11月新罗区农业局与福建省农业厅种植管理局签订了《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项目任务书》。按任务书要求,目前我区已完成对有近百年历史的16株古茶树及具有代表性的斜背茶茶树品种的围栏保护工作,将进行GPS定位、立柱、标示牌设立及茶园整理等工作。新罗区政府十分重视该项目,在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仍安排2万元配套资金用于该项目的实施,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遂昌银猴有哪些工艺?有什么工艺特点?
一、采摘
“清明”前后开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的银猴茶品种新梢为原料。要求做到“二不采”,即:雨天不采;农药安全间隔期不到不采。以晴天露水干后采为最佳。
二、摊青
采回的鲜叶,视气温和空气湿度及青叶含水量不同,需经摊放8至12小时,当叶面失去光泽、闻有芳香即可付制。
三、杀青
使用斜锅或龙井锅。杀青在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20℃左右,投摊放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抖闷结合。锅温180—200度时下锅,下锅时有轻微爆声为适温。投叶量以每锅500克左右为宜。以抖炒为主,抖闷结合,炒至杀青叶折梗不断,杀透杀匀,(约4—6分钟)开始降温搓揉。
四、搓揉
杀青叶不出锅,当芽叶质软,折梗不断时,降低锅温至60℃左右,进入搓揉过程,手抓茶叶在锅壁上反复搓揉,不断翻炒、抖散,直至茶叶揉搓成形,犹似弓弯的猴状,色泽绿润,有刺手感时起锅摊凉。揉搓过程的锅温和用力程度,是银猴茶形、质形成的重要因素。锅温过高过低,用力轻重不适均不利银猴茶形、质的形成。
一般锅温掌握在60℃左右,揉搓初期,芽叶含水量高,锅温适当高些,揉搓后期含水量低,锅温切忌过高,否则不利做形。手势用力程度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双手五指并拢伸直,轻压往返搓揉,中间不断翻拌、抖散茶叶,至有触手感时即可出锅摊凉。
五、烘焙
在烘笼或烘干机中进行。分初烘和复烘两步进行。初烘时火温以100度左右为宜,通过30分钟左右的初烘,达到失水的目的。初烘叶约八、九成干。复烘稍低。要求炭火无烟、火力均匀,并适时勤翻,为避免茶末掉入炭火中而引起茶叶烟味,在翻拌时要将烘笼拿离炭火或用纱布垫在茶叶下面。
初烘半小时左右,至茶叶折梗能断、但手捻不碎时下烘。摊凉回潮1小时后,再复烘,至手捻茶叶能成粉末为适度。炒干在斜锅内进行,锅温70~80℃,投入500克左右的初烘叶,经过轻、慢的手势炒翻,炒至银毫显露,茶叶足干,起锅摊凉。炒干叶含水量5%左右。烘干后的茶叶,摊凉至室温,才可装箱(袋)贮藏或出售。贮藏时切忌阳光直射与异味,并保持干燥。
雁荡毛峰有哪些工艺?工艺上有什么特点?
雁荡毛峰加工特点有三:一是讲究鲜叶原料;二是加工精细;三是成茶贮存保藏得法。
采制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坯→理条提毫→烘焙。
1.鲜叶采摘采摘要求细嫩匀净,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不采病虫叶、雨水叶、紫芽叶。鲜叶采回后须立即薄摊在竹匾或篾簸上,时间5~8小时,摊放同时拣除鱼叶、单片、损伤芽叶及杂质等。
2.杀青采用平锅杀青,下锅温度控制在180℃左右,投叶量0.6kg左右。单手和双手结合操作,先抖炒到芽叶有烫手感、水汽散发时马上转为闷杀,闷透后再立刻进行抖炒,并伴以扇风驱散水汽。操作过程中手势要轻,茶叶要捞得净、抖得匀,闷杀要一次完成。杀青程度以叶色转暗、叶质柔软、青草气散发完毕、清香显露为适宜。
3.揉捻杀青叶摊凉后放置在竹匾中进行揉捻,揉捻前要先将杀青叶整理整齐,以免揉弯条索。揉捻采用双手推揉的方法,用力要均匀,整个过程中要轻重轻相结合,中间进行1~2次解块,揉到茶叶97%以上成条,略有茶汁溢出即可。
4.烘坯把揉捻叶抖散后立即上烘笼烘焙,温度控制在100~150℃,时间8~10分钟,中间进行两次翻拌,烘至茶条互不粘结、手捏成团、抖之即散时为适度。
5.理条提毫经烘坯工序的茶叶摊凉回软后开始理条提毫,锅温80℃,茶叶下锅后先推炒,到手握茶叶虽不易成团,但仍有弹性时转入理条,这时锅温要降至60℃左右。理条方法为:手心向下,虎口张开,4指伸直并拢,拇指与4指同时弯曲,将茶叶一部分一部分地抓在手中,同时手腕和手指不停地抖动,使茶叶在手掌中转动,并使茶叶逐渐从手中出去。理条的过程中抓起茶叶置于手掌中进行搓条提毫,边理边搓,至茶叶有刺手感时再改为推炒,以减少断碎,保证品质。炒至六七成干,白毫显露时即可起锅摊凉、回软。
6.烘焙将摊凉叶均匀撒在烘笼上烘焙,温度控制在60~80℃,在烘焙过程中进行3~4次翻拌,烘至足干后拣除茶梗、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冷却后装箱贮存。
无锡毫茶有什么品质特点?有哪些工艺?
无锡毫茶采摘标准分为四级。通常,炒制100克一级毫茶需采1.6~2.0万个芽叶。采回鲜叶及时在室内阴凉清洁的地板上进行摊凉,摊叶厚度3~5厘米,摊放时间据气温高低而定,一般在6小时左右,夏茶气温高,可以缩短一些时间。
一级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二级以一芽一叶半开展;三级以一芽一叶开展;四级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夏、秋茶以一芽二叶开展为主。
品质特点
无锡毫茶品质特征:以高产优质的无性系良种茶树的幼嫩茶叶为原料,属于全炒特种高档绿茶。外形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茶汤晶莹隐翠,叶底嫩匀。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别具风味。若以二泉水冲泡,“无锡茶,二泉水”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
饮后体会:滋味鲜醇香气清高。
炒制工艺
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毫、干燥四道工序。用手工炒制,炒制时在锅径58厘米、深24厘米的龙井电炒锅中进行,锅面必须保持光洁、平滑。从杀青到干燥,全在一口锅内,凭靠工人一双技巧熟练的手,采用不同的手势炒制而成。
杀青:锅温180~190℃,投叶量700~900克,炒至折梗不断,茶香透露即为适度。历时3~6分钟。
揉捻:锅温100~110℃,揉至芽叶卷曲成条为宜,也可采用微型揉捻机揉捻。历时12~15分钟。
搓毫:是毫茶成形、显毫的关键工序,当锅温80~90℃,用双手在锅中搓揉茶叶,边搓揉边在锅中翻动茶叶,至使芽叶卷曲显毫为适。历时15~18分钟。
干燥:目的是继续蒸发水分,固定形状。锅温70~80℃,用双手继续翻炒茶叶,但动作应轻巧,不碰断茶叶,不脱落茸毛,当茸毫全部显露,含水量在6.5%左右起锅摊凉,包装贮藏。历时约8~10分钟。
小布岩茶有什么品质特点?工艺有哪些?
小布岩茶以其鲜叶原料鲜嫩,芽叶肥壮,制工精巧,造形美观,内质优良,经久耐泡而闻名。特制高档次小布岩茶,外形弯曲如细眉,白毫显露,锋苗秀丽;内质嫩香持久,伴有兰花香;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净;滋味醇厚鲜爽,饮后回甘留芳。冲泡三四次滋味尚浓,香气犹存。
这种良好的品质,固然是精细的加工工艺所造成,但还与独特要求的鲜叶原料有关。小布岩茶的鲜叶,一般在3月上旬(惊蛰前后)开采,其主产品贡品级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总长度3~3.5厘米;一芽一叶,朵朵匀称;芽叶肥壮完整,大小一致。无紫色芽,无破损芽,也无对夹叶、病虫叶和瘦弱叶;不采雨天叶,只采晴天收雾叶。如此考究的鲜叶,茶叶品质哪能不美。
工艺
加工工艺分为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初干理条、摊凉、提毫和烘干等八道工序。其独特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初干理条”和“提毫”。
初干理条,锅温100~60℃,在锅中用双手捞起茶坯不断抖炒,待茶条粘性降低,手捏能成团,抛之即散,达六成干时进行搓条、整形,约20分左右。茶叶出锅稍经摊凉后,降低锅温至70~50℃,将茶叶握在手中,运用双手手心的感应力,使茶条相互摩擦,把茶条外表的胶状薄膜擦破,显出白毫,称为“提毫”。此道工序是显毫的重要手段,手势灵巧,用力均匀,至白毫显露起锅。再经烘干、筛末,即可包装封藏。
功效
小布岩茶是用绿茶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含有较多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蛋白质,叶绿素,儿茶素等营养成分,因产地土壤肥厚呈酸性,所以小布岩茶含有的有机成分比其他茶叶要多。虽然属于绿茶也有一些有机茶的作用和功效,小布岩茶有绿茶的功效和作用,茶叶内含有的茶多酚能促进血液循环,抑制细菌的发展,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抗癌症抗癌症,抗衰老,抗心脑血管疾病,降血脂,降血压,减肥,提神,醒酒,利尿,治疗痢疾,帮助消化。清热解渴,解酒防辐射的功效。
评价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几代茶人,经过多年试制,终于成功创制出别具一格的小布岩茶,是小布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1982年评定为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1986年荣获部级优质名茶称号;1989年全省名茶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此后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金银嘉奖。2001年起经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中国绿色有机茶。
宝顶绿茶有哪些功效?有什么工艺特点?
抗衰老
绿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绿茶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抗菌
研究显示,绿茶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绿茶具备整肠的功能。
降血脂
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则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绿茶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瘦身减脂
绿茶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防龋齿清口臭
绿茶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防癌
绿茶对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于推论阶段。对防癌症的发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励作用。
防紫外线作用
专家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绿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抗UV-B所引发之皮肤癌。
消化作用
研究报告显示,宝顶绿茶能够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绿茶减轻病况。
工艺特点
宝顶绿茶加工分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工序。杀青与干燥是在远红外电热炒锅中进行。锅温十分均匀,控制十分严格,炒制手法十分精细。所制成品,外形条索紧结,细嫩显毫,色泽油润墨绿。
评价
所制成品,外形条索紧结,细嫩显毫,色泽油润墨绿;内质香气清高纯正,汤色碧绿清澈,滋味醇爽回甘,叶底嫩绿黄亮。它以独特的品质特征连续四年在川东涪陵地区名茶评比中夺魁;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名茶,荣获四川省农牧厅颁发的优质名茶奖状。
蒙顶甘露有哪些工艺?工艺有哪些特点?
炒茶
史料最早记载是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四川总志》、《雅安府志》记有“上清峰产甘露”。明代《茶笺》在记述当时名茶工艺时有“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即相当于现代的杀青时的抖、扬作用),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铛,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铛文火炒于入焙”。
蒙顶甘露的制法工艺沿用明朝的“三炒三揉”制法。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杀青锅温为140~160℃,投叶量0.4公斤左右,炒到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匀称,茶香显露,含水量减至60%左右时出锅。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
“做形”工序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其操作法是将三揉叶投入锅中,用双手将锅中茶叶抓起,五指分开,两手心相对,将茶握住团揉4~5转,撒入锅中,如此反复数次,待茶叶含水量减至15~20%时,略升锅温,双手加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再经过初烘、匀小堆和复烘达到足干,匀拼大堆后,入库收藏。蒙顶山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采制
该茶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芽外形紧凑多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蒙山茶自唐入贡久负盛名,仙茶、贡茶,古往今来均为我国名茶珍品,蒙山茶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主要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1980年还创制了名茶“蒙山春露”,1985年又恢复了传统芽黄、白兔、元枝、雨前春等产品。
绿茶的工艺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一、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制约。
1.炒青
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
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如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结匀整,不含碎茶,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2.烘青
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要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
其中特种烘青,主要有马边云雾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汀溪兰香、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渚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3.晒青
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青
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二、揉捻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三、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态。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龙岩斜背茶产自哪里?产地生态环境如何?
名字由来
龙岩斜背茶产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的老寨、新寨、背洋、山头、梅溪村等地,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原产地斜背村的农民,祖居泉州,先是迁居漳平永福,而后又从永福迁到龙岩斜背村(亦称老寨)定居,至今已传十九代。他们定居后即开始种茶。加工出来的茶叶,以产地定名为“斜背茶”。斜背茶为高山茶类,属炒青绿茶。
生长环境
千米海拔、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富含石英、大叶品种是形成“三著黄绿”的物质基础;斜背茶,主产于大山深处海拔1200多米的新罗区(原龙岩县)江山乡斜背的老寨村,及邻近的新寨、背洋、山头和梅溪等村。斜背村位于万山之巅,海拔高达1248米,背洋和梅溪两村海拔也达1000米以上。山上云雾弥漫,日照时间较短,年日照时数为2058小时,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降雨量1683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5%,土壤多为黄壤、灰棕壤,含有石英细砾,质地疏松。
主产地
斜背产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江山乡的斜背、背洋和梅溪三村是斜背茶的主产地。
该茶主要集中于老寨、新寨、背阳三村,梅溪、山头村也有少量种植,各地海拨都在1000米以上,区域分布面积700余亩;最大茶树在背阳村,椐称有近百年树龄,树高6.5米,树幅5.0米,树干最粗处直径16厘米,这棵大茶树与其它几十棵茶树连种在一起。老寨村也有一棵百多年的老茶树,上世纪中后叶该茶树主干已老朽,后由其根部又簇发新枝,近二十年来该茶树高已达2.5米,树冠宽约达1.5米。
种类
该茶种于房前屋后,山垅两旁,按乌龙茶的标准采摘鲜叶,茶树新梢伸展至中小开面时(一般4-6片叶)将整个茶梢采下,不留叶片(这又有别于乌龙茶的留叶采摘),按一定工艺制成“条索灰绿带黄、汤色黄绿、叶底嫩黄绿”具“三黄”特色的炒绿茶;按叶片形状大体上可分为大叶种、瓜子叶种、竹叶种、圆叶种(白叶种)、红叶种(紫芽种)五种。目前此五类叶片茶树都能在茶园中找到,由于大叶种发芽早、产量高、品质好,是较为普遍种植的品种,其它品种极为少数。
外形
斜背大叶茶村冠高大,枝杆半披张,分枝角度在四十五度左右,属于乔木或半乔木。叶片长椭圆形,叶面平展,叶背稍隆起,长10-16厘米,宽4-6厘米,叶脉11对左右,锯齿40对左右;新梢伸育力强,嫩梢黄绿肥壮,节间较长。
牛抵茶有什么工艺特点?有哪些品质特征?
一、制作方法
1.摊叶
鲜叶采回后,光摊放在篾盘上,防止鲜叶发烧,同时让鲜叶失去部分水分(大约15~20%),促使其内含物转化、味醇、回甜。
2.杀青
杀青锅要磨光,洗净。锅温要掌握在130~150℃之间,茶叶落锅发出响声。锅温过高,易炒焦茶叶,过低叶中水分蒸发慢,杀青时间拉长,易引起不良的化学变化。每锅投叶量为750~1000克,过多不易杀匀杀透,过少操作不便,而且容易炒焦。茶叶落锅,先用双手将茶叶翻动,手势要轻,动作要快。然后,手持炒手将茶叶滚炒。要及时抖散,抖闷结合。每锅杀青时间3~4分钟,直到茶叶为暗绿,直草气消失,开始发出茶香即出锅。
3.初揉
将杀青叶放入篾盘内,迅速用手抖散,让水分迅速挥发。约3~4分钟后,双手在蔑盘中由轻到重,前后揉搓,直到茶叶汁溢,初步成条为止。
4.炒坯
目的是让水分进一步蒸发。锅温保持在75~80℃之间,每锅500~750克。茶叶落锅后,先将茶叶擒开,火温升高后,用抛炒低炒相结合的方法反复交叉进行,炒6~7分钟后,用手捏茶若稍有粘性,及时出锅摊开,抖散茶团,摊3~4分钟。
5.复揉
在篾盘中进行。用力较初揉重,主要使茶条紧细。
6.初干
使茶条水分继续挥发。锅温在60~65℃之间,方法与炒坯相同,不过手势要轻,防止芽尖打断。炒到茶条无粘性时出锅(约干到60%)。
7.摊凉
摊25~30分钟,然后用双手握茶条于手掌心中,运用掌力,轻轻地进行回转搓揉,使茶条整直显白毫,防止产生黑色。
8.烘茶
在烘盘中烘,温度为40~45℃,翻动2~3次,茶叶烘干为止。
二、品质特征
1.形
牛抵茶芽头肥壮,外形条索紧结,略扁,似牛角,银毫显露,色泽翠绿光润,泡入杯中,叶柄朝下,芽尖向上,不落杯底,不浮水面,叶叶相碰,宛如两牛抵角。
2.质
内质香气高鲜,滋味醇厚,汤色碧绿,叶底黄绿。
化佛茶生态环境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工艺特点?
一、生态环境
牟定县西起东经110。43’87”,东止东经111。58’5l”;南起北纬27。58’54”;北止北纬28。36’37”;东西长123.764公里,南北宽73.461公里,土地总面积4990.254平方公里,山地占81.9%。境内群峰叠翠,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溪河网布,是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宜茶之地。
南北多以高山与邻县分界,资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北属雪峰山系,南属衡山山系,总的地势走向是南北两边高耸,逐步向资江递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7座,干流长2公里以上的溪河296条,主干河资江,境内总流程120.85公里,该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
牟定县地处中亚热带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682毫米,相对湿度3-7月为81%。年日照时数1376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97.16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74天,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迟秋来早,春长冬更长。特别是地形复杂,海拔比差大,最高九龙池海拔l622米,最低善溪口海拔57米,气候呈立体分布,有许多适于发展茶叶生产的气候带。
县内土壤,以板贝岩风化发育的土地面积最高,成土母质只要有5种,板页岩占71%,砂岩占20%,石灰岩占6%,花岗岩占2%,还有少量的溪河冲积物。
还发现岩中岩的冰石岩,为国内罕见。土壤多为红壤、黄壤、黄棕壤。上层深厚、据土壤普查测定,早土耕作层l5-20厘米的占43.7%,20厘米以上的占52.3%,含氮中等到丰富的占72%,含磷中等到丰富的占33.4%,含钾中等到丰富的占87.6%,有机质含量1%以上的占有98.9%,pH5.5-7.1之间。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绝大部分适宜栽植茶树,加之双江勐库是全省的主要林、茶产区,植被覆盖率达58.6%,冬暖夏凉,更适宜于茶树生长。
二、工艺特点
化佛茶选取优良的双江勐库良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开展到一芽二叶半开展。通常,炒制一公斤干茶需近2万个芽头。化佛茶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炒制,主要工艺有等六道工序。
1.杀青
在锅径80厘米光洁的铁锅内进行。当锅温160-180℃时,投入摊青叶2-2.5公斤,掌握锅温先高后低,以抖为主,抖闷结合,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原则。当芽叶叶质柔软,略有粘手感,青气消失,起锅迅速降低叶温,以防叶色在湿热条件下闷黄,或产生红梗红叶。杀青历时6-8分钟。
2.揉捻
采用50型揉捻机进行。分初揉和复揉两个过程。初揉历时25分钟,复揉历28分钟,加压程度为空压和轻压,促使芽叶成条和锋苗完整。
3.理条
采用人工推揉方法进行。通过理条,达到理直茶条,揉紧条索的目的,历时2-3分钟。
4.干燥
用烘干机进行,目的是失水、定形和提香。干燥分毛火和足火两个过程,毛火进风温度120-130℃,烘时10分钟左右,当芽叶有刺手感,干度约七、八成时,下烘摊凉。足火进风温度100-110℃,烘时10-13分钟,烘至足干下机摊凉,装袋保管。
5.筛选拣剔
用七号筛割去粗大芽叶,用十号筛除去碎末,经割头去末后的茶叶通过风选,再行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芽叶和杂物。
6.补火
是装箱前必须的工序,通过补火达到足干目的,防止劣变,便于贮藏。补火在烘干机内进行,进风温度70-80℃,烘时8-10分钟,下机摊凉,过秤装箱。
大关翠华茶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制作工艺?
品质特点
外形扁平光滑匀整,色泽黄绿,香气清香馥郁,滋味甘醇可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成朵。翠华茶以“色绿、香高、味甘、形美”的特点赢得了荣誉,连续三年被评为云南省名茶。
制作工艺
翠华茶采制技术考究。清明前后采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芽叶长度3厘米左右,要求芽叶长度、大小、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新鲜。鲜叶进厂后立即在室内阴凉处进行摊凉,摊叶厚度8厘米左右,经6~12小时的摊放,芽叶失水减重5~8%,叶质转软,青气消失,方行炒制。炒制工艺主要有杀青、摊凉回潮、辉锅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搭、拖、压、挺、磨等几种手法,炒制时据原料老嫩、含水量高低、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灵活应用。[1]
杀青:当锅温120℃,投入摊放叶600~800克,采用抖、搭、拖手法,在破坏酶活性和失水的基础上做形,做形时降低锅温至70~80℃,这样既利于做形又可延缓叶内成份的变化,达到味醇形美的目的。杀青叶干度七、八成,历时12~14分钟。摊凉回潮,目的是使芽叶内的水分重新分布,便于煇锅和足干。摊凉历时40~60分钟。
辉锅:目的是继续做形和干燥。当锅温60~70℃时,投入1.5公斤左右摊凉回潮叶,开始采用抖、搭的手法,当叶质转软,采用压、挺、磨手法,尽量将茶叶压扁磨平。辉锅过程,锅温掌握高、低、高的原则,用力程度由重到轻,这样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翠华茶。辉锅叶含水量为5%左右,历时约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