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就一定耐泡吗?

发布时间 : 2019-12-04
绿茶耐泡吗 泡红茶一定要洗茶吗 红茶泡出来一定是红色的吗

绿茶耐泡吗。

茶友们在买茶的时候,都希望自己买到好茶。但是“好”这个概念太笼统了,什么样的茶才能够得上我们所认为的好茶的标准呢?

评判好茶的因素有很多,亦有主次之分,评判好茶,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一、原料;二、工艺;三、口感。

原料

好茶的原料一定要生态,而“生态”一词,最基本的要求即是不施加农药化肥。比如做茶讲求“三分原料,七分工艺”。三分原料里,有两分是生态,还有一分是树龄。虽然无法保证每一棵茶树的树龄都在3、500年以上,但可以保证每一片茶树林都足够原始自然,它们沐浴着大自然的风霜雨露,茶树与周边植被共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工艺

如果把原料比作躯壳,那么工艺就是茶叶的灵魂,人类因为受生活环境熏陶、接受不同的教育而呈现出个体差异。茶叶也是如此,同样的原料,交给不同专业度的制茶师傅,做出来的茶叶口感自然也是天差地别,原料和工艺直接影响茶叶成品的口感。

口感

口感中包含诸多因素,耐泡度即可归入口感范畴,除此之外,以普洱茶为例,汤感、韵感、生津、回甘、苦涩协调感都是判断茶叶口感的因素之一。

从评判好茶标准的主次性来看,施加农药化肥的原料,无论后期采用了怎样巧妙的工艺,也不能称之为好茶,因为这样的茶从源头开始就是于人体健康有害的。采用高温杀青、闷黄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短期内香甜可口,在存放几年后会出现燥口、干喉、苦而不化等令人不愉悦的口感,这样的茶同样不能归入好茶行列。

从以上内容来看,“耐泡度”与茶叶品质有间接相关性,但它只是好茶中一个非常要的因素。一款杀青不透的茶,它的口感不如人意,但依然是耐泡的,我们也不可能称它为好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老茶不一定就好,好茶不一定就老


在一些普洱茶友的眼中,好的普洱茶一定要老,因为越陈越香,所以,没个二三十年,不要和我说喝老茶,也别和我说这茶有多好。普洱茶是会越陈越香,这点没错。但,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陈越香。

老茶不一定就好,好茶不一定就老。

在实际存贮中,我们观察发现普洱茶陈香释放的强弱程度与茶树的树龄、茶园的生态环境、茶园的海拔、纬度等都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老树茶强于小树茶,乔木茶强于台地茶,有森林环境的老树茶强于无森林环境的老树茶,纬度低的靠南的茶强于海拔过高的靠北的茶,海拔适度(1400米~1800米)的茶强于海拔过高过低的茶,大叶种茶强于小叶种茶。

在普洱茶界茶友们喜欢使用“茶气弱”“茶气强”来形容一款茶,特别是老茶,大家都会一致认为茶气足,您看,才喝几杯,手心已开始冒汗。其实茶气强弱就是茶叶能量释放强弱的表现,也就是香气释放强弱的表现。

可见,影响普洱茶香释放的,不仅仅是年份,还有原料。比如说台地茶,存放20年后,涩感才慢慢转化,其茶香还一定就比存放5年的古树茶浓郁。

这是普洱茶原料品质与越陈越香之间的关系。

记得有人说,我们的普洱茶发酵得比较青,保留了酶的活性,这样的茶,后期转化更佳。事实是不是也如此呢?

能否越陈越香与香气释放强弱有关,因此能促使茶叶香气释放最佳的制作方法就是最合理的制茶方法。

比如鲜叶采撷不能闷红,过早发生酶促变不利制成后普洱茶的香味释放。合理的杀青程度,合理烘干温度对普洱茶后期的转化是有利的。

所以,他们这种说法是对的。

普洱茶是越陈越香,可,千万不要被年份这两个字耽误了你喝茶。

守着茶农采茶就一定能买到好茶吗?去茶山就一定能买到好的普洱茶吗?


2019年春茶之战马上就要开始了,越来越多的茶商、茶友涌上各大普洱茶山头,大家到茶山之后,到底会不会凭经验来判断茶叶的优劣?很多人说,我看某某地方生态特别好,我找树围最大的茶树,盯着茶农采难道还不行吗?是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一个问题:当原料品质上乘的时候,工艺是否能够到位?倘若工艺不到位,到头来也不一定能喝到好茶。

普洱茶讲究越陈越香,越陈越香靠的是茶叶的内质,在毛茶制作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茶叶的活性,在茶叶加工、杀青的时候不能出现高温。这里的高温并不是指锅壁的温度,而是指鲜叶的温度。鲜叶下锅后,当温度达到35~45℃时,茶叶中的活性酶可以快速转化,如果鲜叶温度不能快速上升到50~55℃,鲜叶就会出现红梗、红叶现象,我们泡茶时就会看到茶汤油光发亮。

普洱茶现行制作工艺一般是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日晒

鲜叶采摘之后要进行失水,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在此时发生生物化学反应。鲜叶摊晾时主要是失水不发酵,要注意摊晾的时间不要过长,鲜叶不要出现过度失水而产生发酵,比如鲜叶出现红边、红梗现象。

有人会问摊晾时长究竟多久最为合适,此时就要遵循“看天做茶、看山做茶、看茶做茶”的理念,摊晾的厚薄、地点以及鲜叶的品类都会影响摊晾时长。

制茶师傅也要根据鲜叶的失水程度选择杀青工艺,一般情况下,杀青时锅壁温度不要超过300℃,最合适的温度应该是在260℃~280℃之间。

鲜叶下锅后,前期一定要注意散水,因为鲜叶中的含水量尤其高,我们要通过利用热度采取“闷、抖”结合的方式,把鲜叶中的水分散失出去,如果采用“闷”的方式,少抖水或者不抖水,就等于是利用蒸汽的温度将茶叶闷熟,这种情况下,茶叶可能会出现很重的青味。

出锅后将鲜叶摊开,放凉后再进行揉捻。揉捻的目的是让茶叶的细胞壁破裂,内含物质粘附到茶叶表面,泡茶时即可以让内含物质快速溶出茶汤。如果揉捻过重,茶叶的内含物质完全溶出,品饮时口腔的刺激感就会比较重,有可能出现麻舌现象,甚至茶叶的耐泡度也会有所下降。采取正常的杀青、揉捻、日晒干燥的茶在新茶冲泡时,汤色呈现出黄绿色,茶汤入口汤感稍薄,但在后期存放中才可能达到越陈越香的的可能性。

一款好茶,不仅仅需要好的原料,当我们的原料在一个品级时,工艺如果占了上乘,品质也会更好。一款茶从选料开始,到制作,到储存、品饮,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如果任何一个环节有误,都会影响我们的品饮体验。

茶汤浑浊的普洱茶品质就一定不好吗?


透亮的茶汤总是让人赏心悦目,让人忍不住想喝一口。但如果遇到浑浊的茶汤呢?茶汤浑浊的普洱茶就不是好茶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首先,就普洱茶本身来说,春茶芽头比较多,从外观上看,茶叶上的绒毛(也就是通常说的显毫)会比较多。所以冲泡时茶汤上会漂浮一层小绒毛,看起来茶汤比较浑浊,但这些绒毛并不代表茶不好。

其次,普洱生茶在冲泡时茶汤有明显的浑浊现象,一般是工艺不到位造成的,如鲜叶杀青受闷,茶质受损;揉捻过度,导致茶叶细胞组织破坏大量角质层破碎脱离;干燥不彻底,鲜叶揉捻成条后需要阳光晒干,遇到阴雨天气,鲜叶没有彻底干燥也会造成茶汤浑浊。

而普洱熟茶的制作需经过一个渥堆发酵的过程。新制好的熟茶,汤色是达不到红浓透亮的。但只要汤色红润,滋味鲜活干净,没有异杂味,那么这款熟茶的品质就是可以信任的。

再次,仓储也会影响普洱茶的汤色。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仓储环境对普洱茶的陈化至关重要。若茶叶长期存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普洱茶的内部微生物会处于高速转化的状态中,同时还会产生其他霉菌,使普洱茶的转化过程非常不稳定,这样的茶冲泡出来后会茶汤浑浊,口感欠佳。

最后,撬茶和冲泡方式也会影响普洱茶的茶汤

饼、砖、沱等形状的普洱茶,冲泡前都要进行撬茶。若在撬茶时,撬茶方式不当,把茶撬的太碎。细碎的茶末融入茶汤中,会使得茶汤浑浊。

在泡茶时,注水太高太急都会把茶叶翻滚起来,此时茶叶中较小物质(例如茶毫)混杂于茶汤中,茶汤就会出现浑浊。所以在冲泡普洱茶时,注水不能过快,且不能直接冲击茶叶而是要让水沿盖碗壁而下,出汤时也不能操之过急,以免茶叶碎末跑出。

茶汤的干净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款茶的品质,不过我们首先得明白“浑浊”是怎么一回事,别“误判”了一款好茶。

好的普洱茶并不一定就贵


我有一朋友,喜欢以“价”论茶,看到价格高的茶眼睛就发亮,拿到价格低的茶就顺便放。不知道,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这个情况。放眼整个普洱茶市场,普洱茶的价格从十几到几万不等。因此,有茶友叹气说,XX茶上万一饼,寻常人家品不来。

好的普洱茶就一定贵么?

记得台湾大友普洱茶博物馆馆长廖义荣先生曾说过:“大家都认为正宗的普洱茶一定很贵,这绝对是误解,几十年的陈茶或稀世珍品当然很贵。仅就普通茶客平时喝普洱茶而言,两三百块钱一饼的优质普洱也是非常不错。”

是的,正宗优质的普洱茶并不一定价格昂贵。两三百块钱一饼的普洱茶也有品质特别好的,不过就得看看哪个茶友有这个慧眼啦!

在普洱茶市场有这样的一个特性,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很多普洱茶海是新茶时,价格也是不高的,就像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小伙子要价是不高的,几百块也能让你收入囊中,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小伙子已摇身一变,成了某个领域的大咖,这样的人物身价还会低么?

而普洱茶,也是如此,当新茶变成了老茶,除了沉淀岁月的滋味之外,也开始变得罕有独特,价格也开始起飞。虽两者是不一样的,却都自带光芒。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贵的茶不一定就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存在炒茶,这是普洱茶的金融属性。记得,在普洱茶炒茶最疯狂时,流传这样的一句话:“存钱不如存普洱茶”,不难看出,在众人眼中“存茶”已变成金融投资的一种手段。

在普洱茶炒客的操盘和推动下,一款价值100块的茶,能炒到500块甚至1000块。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之外,也不能以“价”取茶。因为,你有时候看到的,并非是事实的真相。

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自己。

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就一定不好吗?


关于茶的苦涩,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很多人喝茶,仅凭一口,就妄下定论。入口苦涩,他就觉得这不是好茶,其实这是冤枉了茶的“苦涩”。

事实上,懂茶的人往往不会凭借茶的苦涩度来判断茶的好坏。茶的苦涩味只不过是茶的一种本味,从来都存在,但从来都不是唯一或者一直存在的。带有“苦涩味”的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茶。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是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的。

普洱茶之苦,来源于茶叶本身的苦涩物质多酚类、儿茶素、咖啡碱等成分,好的古树常常有“入口苦而如喉甘”的感觉。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

正常情况下,采摘嫩度为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的茶,其苦涩味比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嫩度高、级别高的茶叶。这也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

尽管很多人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苦与涩仍然分属于不同的味觉。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强烈且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涩并非苦,却与苦相近,涩味像吃青柿子一样,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涩,在茶的诸味中常常处于不受待见的地位,甚至不及苦。在茶叶制作中,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都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苦涩的茶不一定是坏茶,但苦涩化得快的茶一定是好茶。苦涩可以说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证明。所以,你可千万别冤枉了茶的苦涩,反而要懂得鉴赏与分辨它,这样才不会错过了那些好茶。

普洱老茶一定比新茶贵吗?


按照制成茶品后存储的年份不同,普洱茶可分为新茶、中期茶和老茶。因为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缘故,所以如果片面的只考虑存储年份的长短,价格排序理应是老茶、中期茶、新茶。

一直以来在茶界都有着“喝旧、存新、品老”的说法。但不可将老茶比新茶贵一概而论,这样略显偏激。

普洱老茶的“老”是一个相对时间概念,并没有统一标准。非要有个界限,大致判断的标准为存放十年以上茶便可称之为老茶了。老茶经受住时间的销蚀,才能沉淀出岁月的变迁。

不是所有老茶一定都是好品质,但是有价值的茶必定有好品质,因为品质决定价值,供求影响价格。老茶比新茶贵,就说明普洱老茶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

品质高的老茶,在新茶时期表现就足够优秀。原料及工艺两方面尤为重要。精挑细选优质的原料,再加上特定环境的客观性决定品种的优越性。一个好的环境也不是什么品种的茶树都适合生长,就好比每座山头有其代表性品种的古树茶。

普洱茶的工艺在六大茶类中独树一帜,特殊的制作工艺才能使其在后期发酵中越陈越香。如果工艺不够精准,会导致普洱茶内含物质提前释放或转化,就算再放十几年,也无法达到越陈越香。

原料和工艺的优秀为茶品质带来了保障,除此之外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仓储,仓储的细节也要小心翼翼,这也就让老茶贵得有道理。

在茶叶市场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一批批的老茶,要么低价出售,要么定价比当年新茶便宜。往往这些茶都是小品牌,或者是“炒”茶人因资金链问题低价清仓。亦或是遇到行情火热时,加上茶品优质,一些茶人会入手收藏,便直接抬高了新茶的市场价格。所以,普洱老茶并非一定都比新茶贵。这与当时的市场行情、茶品质量、潜在的市场需求紧密相关,我们还需从实际着眼,避免被经验主义所误判。

时光倒流,当老茶还是新茶的时候,同一批次的茶中,有的早已被喝掉,有的因为各种原因早早不能存,甚至有的是在保存的中途,遭遇意外,失去保存价值,能存留下来的,少之又少,可见珍贵。所以小编个人之见认为同一款普洱茶,老茶比新茶贵更为准确,而是不是所有老茶都比新茶贵,则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在有茶相伴的岁月里,让我们珍惜每一饼上天恩赐的老茶吧。

耐泡就是好茶?浅析普洱茶的耐泡度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这茶耐泡!言下之意,是暗指这是一泡好茶。

不论生茶熟茶,在多次冲泡以后,茶的汤色和滋味依然稳定持久,冲泡次数的多寡,似乎成为了这款茶好坏的具体呈现。

那么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是不是越耐泡茶就越好?

事实上,冲泡次数与耐泡度在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耐泡度是每款茶客观具备的,不会因后天的冲泡手法而改变;而冲泡次数是会受主观影响的,会因茶叶本身耐泡度、投茶量、冲泡手法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看茶叶的“耐泡度”跟哪些客观因素有关

1.原料品种:云南大叶种——天生耐泡(决定因素:60%)

与耐泡度直接相关的,是茶品的内含物质高低。看内含物质高低,最为科学的还是看“水浸出物”含量(“水浸出物”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用沸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茶叶水浸出物中主要含有多酚类、可溶性糖、水溶果胶、咖啡碱等形成茶叶丰富滋味的重要成分。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含量普遍在40%以上(勐库大叶种可达46%以上),在冲泡时可释放的水浸出物多。因此与其它茶类相比,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的普洱茶可以说是天生就耐泡。

2.原料细节:树龄、季节、区位(决定因素:20%)

同样的大叶种原料,其水浸出物也会有高低几个百分点之分,这些原因主要是原料的树龄、季节、区位造成的。这就是细分茶品品质的一个重要参考,例如:勐库茶区高山区老树春茶普遍可以达到47%以上的水浸出物,而同区位的夏茶水浸出物则要下降6、7个点,滋味、耐泡度就不如春茶。

3.原料采摘:茶叶老嫩度(决定因素:20%)

普洱茶的采摘标准一般是一芽二叶至一芽四叶,因为芽叶梗中所含的物质比例不同,这个采摘标准有利于茶叶呈现出较好的口感滋味,也让茶叶在后期产生更好的转化。如果芽头过多或者老叶老梗多都不是一件好事,会打破茶叶的滋味平衡,影响茶叶耐泡度。

我们来看另一个概念:冲泡次数

冲泡次数与先天茶品品质以及制作工艺、冲泡等后天因素都有关联。

1.原料:品种、季节、区位、树龄、采摘(决定因素:60%)

首先,影响冲泡次数的必然有原料的不同,不同的茶先天耐泡度就有区别。先天品质好,则只要正常泡,次数都不会少于15泡。先天品质差,则再用多好的手法,也无法化腐朽为神奇,比如一款10泡见分晓的茶是不可能发挥到30泡的。

制作工艺、冲泡把握等后天因素会让同样一款茶在冲泡次数上有一些浮动,为“耐泡度”带来一些“错觉”。

2.揉捻:决定滋味、香气的释放速度。(决定因素:20%)

在揉捻这个环节,茶叶一般会揉出抛条、中条、紧条三种。紧条茶加工时揉捻充分,茶叶细胞壁破裂多,出味快,出汤控制不好,泡数就会减少;中条揉捻适中,内含物释放不紧不慢;抛条则揉捻轻,呈现细水长流的风格,给人很耐泡的感觉。

3.冲泡方法:(决定因素:20%)

冲泡方法是影响“泡数”的一个后期关键环节,从投茶量、茶叶形态(散茶或紧茶)、注水比例、出汤速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到茶叶最终的冲泡次数。同一款茶用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浓度,冲泡次数甚至可能有10泡之差,呈现的滋味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对比品鉴试茶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很多不确定因素统一,若是有经验丰富的人员去把控冲泡引导品鉴,那就再好不过。

冲泡次数是说明一款茶大概的耐泡度和大概品质的比较直观的数据化方式,但切不能因泡数多寡妄下定论。因此对于冲泡次数和实际耐泡度,我们还得理性来看,切不可混淆等同。

后天存放的方式也有影响

1.紧压茶和散茶

此外就是紧压茶(沱、饼、砖)与散茶之间的耐泡程度。众所周知,普洱茶紧压茶是由毛茶紧压而来的,然而有很多人认为紧压茶的耐泡程度比散茶更高,其实这种认为是有误的,只因为紧压茶在陈化种滋味变得更加俨然、浓纯持久(多指普洱生茶),才会造成这种错觉。但别忘了之前说过的紧压茶也是由之前的毛料甚至是散茶压制而成的,在新茶头年或是次年,耐泡程度程几乎区别不大。

但凡事都是有特殊的,你比如说,毛茶从鲜叶采摘到制作完成,再到晒干,高温会使鲜叶中芬芳物质挥发,鲜叶中酶物质停止转变,经过阳光,完成的时间最多10个小时。茶叶从鲜叶到杀青缓慢的干燥,茶性是最为浓,不论滋味,香气,都是很好的。所以大多数人,喝到毛茶,觉得不错就会大批量采入,结果发现蒸压成饼以后,大失所望。

而一开始选好料,目的就是为了压制成饼、成沱之后的茶,放上个三五年就不一定了,这就要根据用料,陈放环境和转化的效果,仔细品饮后来定了。因为随着时间间隔距离的拉大,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一时很难做出判断。

2.新茶和老茶

很多茶友买到新茶,迫不及待的想撬开来偿个鲜。此时或许茶饼经过高温蒸汽,或是适度烘干,茶性并不温和,通常会在前四泡显得香气非常浓郁,滋味浓强。但是到8泡之后,茶味就开始减淡了,有的茶叶慢慢的开始苦、涩起来,最后除了这两种感觉之外基本和喝白开水无两样。所以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喜欢看热闹,非要看看十泡、十五泡以后茶叶是什么样子的,看看茶汤中是否还有滋味。

老茶也有不经泡的,不经泡不能轻下结论判定茶好与不好。毕竟普洱茶耐泡程度不是作为衡量茶叶好坏、优劣的标准。正因为茶老,经过多年转化,内含物质综合下降到非常适合品饮的角度。因此,大多数普洱茶老茶它是不耐泡的,不过汤色、香气和滋味口感会集中在3—7泡之间,过了之后,就明显的能感觉到茶淡了,而能泡到十五泡以上依然茶气十足的老茶好茶,却已经很少了。

一款茶的好坏并不是但看耐泡度就可以决定的,耐泡度也只是茶叶品质的其中一个方面,我们在品鉴的时候还要注重于茶品的香气、甜度、层次感、饱满度、韵味、耐泡度(持续性)等综合品质,细细品味每一泡茶,做到品鉴完整。

对于普洱茶的品鉴,需要有良好的准备,还需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并多一些耐心。毕竟,了解实际品质才是我们品鉴的目的。普洱茶,细心品,方得真见地。

普洱老茶的价值建立在好茶的基础之上老茶就一定是好茶吗?


“茶”,越放越有内容;老,才会有味道。”很多品饮者认为这就是老茶的魅力所在。可是,当无法科学地、准确地鉴定老茶的年份,没有标准去评审老茶的品质,真假老茶在市场上鱼目混珠时,老茶的命运就开始了。不管什么茶,只要和“老”字扯上关系,就直接等于“贵”,道理很简单,时间无价嘛。

如今市场上的老茶一般只和三个关键词有关:“年份”、“价格”和“传说”。关于“年份”绝大多数消费者只能从包装和口感方面来辨别,懂品鉴老茶的人少之又少,一些不良厂家、商家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消费心理,故意将年代不长的新茶标注为陈茶,或者将新茶掺入老茶中,滥竽充数。

更有甚者,采取了“湿仓造假”的作假方法,把普洱生茶存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地窖,因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容易加速茶叶陈化,人为地“加速陈化”的老茶,都会丧失茶叶的本味,只剩下单薄的老味和酵味,品饮起来十分不悦。

随着老茶的“传说”越来越多,也被有意无意地标榜成了一种传统文化。翻阅中国茶的历史,并没有推崇喝老茶的先例,历朝历代的茶行卖茶看重的都是“新茶上市”,老茶一般也只出现在以下两种境况中:卖不出而剩下的老茶,要掺到新茶中售卖;黑茶、普洱茶供边疆牧民、藏民喝来消食去油腻的,因路途和时间关系而变老。今天全民藏茶、喝老茶现象是随着普洱茶热而兴起的,时尚一点的说法叫“后现代茶文化”,文化涵盖的不单只有历史,喝老茶也不一定非得和文化扯上关系。

不论老茶是因商业炒作而昙花一现,还是因消费需求会天长日久,老茶的价值一定是建立在它是好茶的基础上。只有今天的好茶,才可能成就将来真正的老茶。

好生态

“没有好生态,就种不出好茶。”好茶首先产自好产区,山清水秀,云深雾绕,远离污染;好茶的生长环境有一些生态标准,比如海拔、温度、空气等。相对的高海拔,才能提供最利茶生长的各种气候条件。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蒸腾作用强,使茶叶代谢增强,产生更丰富的芳香物质。还在不断开荒僻壤,破坏环境,遍植茶树,一味追求面积大、产量高为产业发展方向的产茶区的茶青只能沦为各类明星茶品的原料,试问价值几何?

好工艺

古云“采之时,造之精”,从茶叶原料的老嫩标准,采摘的时间,制茶师对茶叶所采用的最适宜茶性的加工方法,是茶叶能否成为一款好茶的关键。运用“最恰当”工艺进行改良,在方便茶的储运之外最大程度地保持茶的天然香气、色泽、条形,以及弥补茶的口味缺憾,也是在茶的口感、有效成分和未来的时间之间寻求新的配置平衡。

好品质

适合存放成老茶的茶叶品质一定要过硬,否则若干年后在色、香、味、形四个方面的表现都极为逊色。一款原本就香气不显,茶味单薄,毫无回甘,连续几道后香气滋味也是毫无起伏变化的茶叶,即使拿去妥善陈放五十年,茶味也还是这样,不会产生香扬水活、滋味醇厚、香气滋味富有层次感等品饮感受。

好存放

老茶存放有着严格的温湿度标准与卫生条件,茶叶容易吸味,存放处若有异味,便会钻入茶叶中,被喝出杂味。若是温湿度控制不好,霉斑、馊味等情况也会在老茶身上显现,看着都不敢下手泡。中国太大,南北温差,东西海拔差异都直接决定了茶叶存放的结果,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在如何辨别老茶,一次又一次地“交学费”上,不如从现在开始为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存些可以放心的老茶。

老茶热,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市场的变换,我们的感知已经很难不被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所影响,保持自我丰富的感官知觉与理性思考判断是多么难得。老茶不一定是好的,好茶也不一定非要老。

但只有今天的好茶才能成为将来真正的老茶。

普洱茶中,纯料就一定是好茶吗?拼配就是茶叶造假?


要说清楚纯料和拼配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想重点是要弄清楚何为纯料?搞清楚何为纯料,那么纯料以外的普洱茶就是拼配的。

基本上所有定义下的纯料茶,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概括指示,在这个概括内的茶都是纯料茶,只是这类概括的前提都是按各自意愿,或由生产者或由市场方根据自己想法定义的。

通常这类概述里头涉及的要素有如下几个:

1、区域,区域又可再划分为大产区、山头、寨子、茶地。

2、季节,季节包括茶叶发芽的春季秋季和雨季,其中春季还可再划分为明前茶和春茶。

3、茶树状况,比如台地茶,小树茶,古树茶和高杆茶。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纯料茶为了保持定义下的口腔的精彩,不求产量只求质量,而拼配茶则是通过不同原料的拼配使得原本较为普通的原料在口感上得以提升同时能保持较大的产量。纯料茶的口感能突出地域特征,而拼配茶的口感能体现配方的特色。

然而,很多茶友表示买茶怕买到拼配茶,觉得拼配茶都是不好的,就要买纯料的,很多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纷纷表示自己的茶绝对没有拼配,那么拼配茶的品质到底好不好呢?

拼配茶,其定义为:为了保持茶叶风味与品质的稳点,而将几种不同的茶叶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茶。这个工艺需要拼配师有极强的感官经验,丰富的拼配技术。

拼配茶有以下5种拼配方式:

1、季节拼配(春雨秋)

2、茶种拼配(台地古树)

3、茶叶不同级数拼配

4、年份拼配

5、发酵度拼配(包括生熟拼配)

拼配的目的可以概括为12个字:“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这12个字在六大茶类的拼配中都应用得当。

其实拼配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保证产品稳定并增加产品数量的有效方法。从茶行业来说,拼配是重要的技术支撑,是老字号茶企形成自己经典藏品的“武功秘籍”。

了解茶叶种植的人都知道,茶叶的季节性很强,昨天的茶青做出的干茶和今天的茶青做出来的干茶的差别有时候是很大的,也许昨天的干茶香气高扬但滋味淡薄,今天的干茶香气低沉但滋味浓厚,那么将两天的茶叶拼配在一起,既满足了茶叶的香气又填补了滋味,两全其美,岂不是很好?

拼配并不是茶叶造假,它是茶学领域里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不是谁都可以做得了拼配茶的,这可是需要很高深的审评技术。拼配茶除了能满足稳定的品质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口感的层次和饱满度。据说立顿的茶叶拼配师要学习7年,才能上岗。也正因为立顿对拼配师有这样严苛的要求,才能保证它们茶叶品质的稳定性。

为什么我们要做拼配,是为了做出一款,能与纯料媲美,甚至不亚于纯料,而高于纯料口感的,大家都能喝的一款好茶,实实在在的喝一杯最本质的,醇朴的普洱茶。“一生何求”,它就是这么一个发酵度拼配起来的,具有一定拼配难度的拼配茶。

茶砖口感饱满,醇甜生津,顺滑柔糯,生茶和熟茶完美融合,成“龙凤呈祥”。冲泡后茶汤红褐透亮,沉香之中隐透果香,醇甜生津,顺滑醇厚,层次丰富,口感协调饱满,既有普洱生茶的香气,又有普洱熟茶的醇厚感。

高山茶一定比平地茶好吗?


高山茶和平地茶之争

难道茶叶也有地域歧视?

如果说起“某山茶”,脑海中首先就会浮现出山上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的情景,但你亲自去到一些茶山旅游,你就会发现,从山脚到山顶都在种茶。

就拿凤凰单丛茶来打个比方,山脚下种的茶与高山地带乌岽村的茶,价格差异可以大到10倍或以上,因此很多商家也会把海拔高度作为一个主要卖点来宣传。

高山茶与平地茶的品质差异的确是很大的,但到底好在哪里,又要怎么去辨别呢?

高山云雾出好茶

1、云雾多

茶树生长在高山多雾的环境中,由于光线受到雾气的影响,使得七种可见光中红黄光得到加强,从而使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加。

2、光照柔

高山森林茂盛,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这样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的增加。

3、湿度高

高山有葱郁的林木,茫茫的云海,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得以提高,茶树新梢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易粗老。

4、温度低

气温随着海拔的提高而降低,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的活性,进而又影响到茶叶化学物质的转化和积累。

5、土质好

高山土壤风化比较完全,石砾较多,土壤通透性好,而且有机质和各种矿质元素丰富;而平地茶园多属红壤粘土,不但土壤结构差,而且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含量低,因此,平地茶的茶树质量较差,香气滋味不及高山茶。

高山茶平地茶品质有什么不同?

1、内含成分及耐泡度

高山的氨基酸、茶多糖及微量元素和芳香物质比较多,600米以下的则普遍较少,约前者的三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高山云雾茶耐泡10至20泡有余香余味,而600米以下的茶只能泡5至10泡则平淡无味了!

2、芽头持嫩性

高山茶,茶树新稍半个月都还会很柔嫩,春茶持嫩性可达一个月。而海拔600米以下的茶树新稍一个星期会衰老硬化,叶片也比较薄,这个从湿热的叶底的厚度、韧度可以区分。

3、预防病虫害能力

高山茶区昼夜温差大,不利病虫害繁殖生长,尤其是冬天霜冻天长,病虫都冻死了。而低山茶区的昼夜温差小,虫害比较多。

4、茶叶变化空间

高山茶经过收藏存放后品质变化空间大,醇甜度高,耐泡且香气好。而低山丘陵平地茶生产的茶变化空间小,苦涩度高,内含物少,不会有很好的转化。

怎么区分高山茶和平地茶?

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由于生态环境有别,不仅茶叶形态不一,而且茶叶内质也不相同。相比而言两者的品质特征有如下区别:

高山茶芽肥壮,色泽翠绿,茸毛多,嫩度好。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冲泡过后叶片质厚而软,韧度好。

平地茶的芽短小瘦弱,叶色黄绿少光。由它加工而成的茶叶,香气稍低,滋味较平淡,冲泡过后叶片薄硬,比较干。

海拔越高茶的品质越好吗?

仔细探究就会发现,中国名茶产区虽然几乎都位于山上,但却集中在一定的高度范围中。一般地处北纬30度左右,海拔在500-1200米左右,周围的植被要丰富,多处于山的背阴面。

海拔和茶叶品质关系是很密切,但海拔太高的茶园,很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冬天低温易受冻害,夏天高温易受旱害,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茶叶内含物质成分的合成,造成茶汤口感不佳。

所以,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茶园相比较而言的,也并不是说山越高茶越好。

茶的存放讲究一定的方法


茶的存放讲究一定的方法,尤其是一些老茶,名贵的茶,普洱茶。存放不当会让茶丧失它原有的口感,降低它的价值。今天笔者列举一些存放不当的做法给大家,看看您有没犯这样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当科普一下。

越陈越香,一直是普洱茶最大魅力所在,存上一批普洱,随着时间的流逝,品尝普洱茶味道、香气,口感的不断变化,是很多茶友的一大乐趣。而且由于到了年份的普洱茶不但价格昂贵,还经常一片难求,所以存茶既是一种乐趣,也是出于经济考虑和好茶难寻的状况。

然而一些因存放不当,好茶也变坏茶了。如果你有以下存茶习惯中的一种,那么你最好拆开自己的普洱茶品尝一下,因为他很可能已经无法越陈越香了。

第一:露天放置

不少茶友喜欢把普洱像战利品一样展示出来,偏安于书架或客厅一隅,但这种存放方法恰恰对普洱茶的伤害最大:室内的异味,过于干燥或潮湿的空气、日光中的紫外线,都是普洱茶陈化的大敌。

第二:生熟混放

很多茶友了解到普洱茶应当避光避异味之后,将普洱茶装箱封存,但如果将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封存在同一只箱子中,由于生熟茶的香气有较大不同,反而会相互污染,导致串味,最终同一箱中的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都会“废”掉。

第三:过度通风

很多关于普洱茶储存的

普洱茶膏有一定抗癌功效


普洱茶膏有一定抗癌功效!近二十年来,有关茶叶抗癌的研究“成果”诸多,但都只局限于专家的个人观点,没有形成最终的“科学定论”。当很多人将冲泡后的茶汤喂食实验用的小白鼠去寻找抗癌机理时,首先就忽略了一个事实,茶汤内含的茶叶水浸出物有很多物质,到底哪些物质会产生抗癌机理?

很多人也将茶叶内含的某种物质提纯出来,或口服或注射的方法寻找抗癌的“因子”,但其结果离预期也相差甚远,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重大突破。这里有一个误区,茶叶作为饮品,具有最基本的食物功能,与药品相差甚远。没有脱离食品“原形”的物质,不可能成为“药品”,甚至连“药品”的“药源”都谈不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植物内含有一种或几种物质可能成为未来“药品”的“药源”时,还需将这种物质反复“提纯”,并经过“再加工”,使其完全脱离“原食品”的形态和性质,方能成为某种“药源”。

其实,就抗癌类药品的研究而言,已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很多科学家近些年来将眼界投入到微生物与酶系上,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很多发酵类的产品隐藏了可作为抗癌物质的“药源”。目前国际社会之所以青睐生物制药,也是因为他们越来越看到用生物制备的技术或许能找到这种“药源”。

就茶叶类产品而言,假如也存在这类潜在的抗癌“药源”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只能是普洱茶。这时因为:

第一,普洱茶属于发酵类食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菌群与酶系的“干预”,使普洱茶在后续的物质降解与演变中产生了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的“递次转化”极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备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很多科学家从普洱茶的茶红素缔结物中已经找到抗癌的潜在“药源”。虽然这项研究仍处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的成果还有一段距离。但为普洱茶抗癌机理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依据。

第三,普洱茶存在“实践在先”的特性。这个“实践”有着上千年的过程。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赵学敏对普洱茶的一个特殊品种——普洱茶膏,有过这样一个评语:“普洱茶膏治百病”。这个观点的提出显然违背科学常识。问题是赵学敏毕竟又是清朝很著名的药学家,也是公认的一个非常严谨的治学者,怎么就能出现如此的低级“错误”呢?当我们翻看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详尽查看他录入的近千种药品,唯独对普洱茶膏给出“治百病”的说法。他为什么不说其他药材“治百病”呢。这种“夸张式”的评价是否隐含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当普洱茶膏能对某些在他看来根本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却发挥治疗功效时,他已经找不到更准确的文字进行概括,只能用“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言辞去表达,以提示人们甚至后人,对普洱茶膏的关注。其实,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技社会之前,人们就经常将某一种“药”扩大适用范围,以期对各种疾病产生疗效。当一种“药”能够适合多种疾病时,这种“药”便立刻被视为“神药”。这样的例子不仅在中国有,西方也有。如1899年发明的“阿司匹林”,当初只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在后来其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如阵痛、解热、抗血栓、心血管等疾病。最近几年,又有很多研究部门视它能抗癌。似乎“阿司匹林”是一个宝藏,几乎每10年都产生一个新的“适应症”。因此,对赵学敏的“治百病”说法也不能简单的一棒子打死。那么赵学敏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疑难杂症”都有哪些病症。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癌症一说,凡是当时医学不能确诊的病统称“疑难杂症”。赵学敏所说的“治百病”是否就包含癌呢?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是否需要因为“普洱茶膏治百病”说辞仍然将普洱茶视为一个宝藏?西方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有持续100年以上的历史,其成果颇丰。而我们对普洱茶的化学分析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物质需要我们一一破译。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好茶就一定耐泡吗?》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