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多少克。
一万元一克的普洱茶膏!普洱茶由于2007年那轮游资的爆炒而被公众熟悉,但对于普洱茶中顶级的普洱茶膏却极少为人所了解。2004年广州一场拍卖会上,一块重约3克的清宫御用普洱茶膏以12000元成交,时隔6年之后极有可能为同一批的普洱茶膏,在2010年5月底现身荣宝春拍,这批28块,重约105.6克的普洱茶膏估价达到80万元-120万元,按每克约万元的单价计算,该批普洱茶膏创出中国茶叶拍卖价格的新高几乎没有悬念。普洱茶膏原属清宫贡品
据荣宝拍卖介绍,这批普洱茶膏装在一个龙纹图案的黄织锦缎匣内,茶膏呈2厘米见方形状,厚度约半厘米,中心为团寿字,四角隅以蝙蝠纹装饰,与茶膏表面形成鲜明的凸凹感。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宝建表示,普洱茶膏属于普洱茶的加工成品之一,其加工工艺到清朝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并以贡品形式进入宫廷,现存的清朝档案有大量关于云南向朝廷进贡普洱茶膏的记载。
刘宝建进一步介绍,普洱茶膏在清朝是宫廷御用茶品,偶尔会有少量赏赐给王公大臣或外国使臣,民间绝无流通。本次亮相的这批普洱茶膏,她认为无论是从膏体的花纹工艺特点、纹样布局,还是原包装盒的材质、图案、颜色,完全符合清代贡品特征,据推算系清代光绪朝云南进贡,距今已有100余年。
普洱茶膏来自鲁迅珍藏?
据知情人介绍,清宫御用普洱茶膏目前在故宫博物院也所藏不多,实物极少在民间出现。2004年,在广州曾举行过一次鲁迅和许广平珍藏清宫普洱茶拍卖,当时那批茶膏共计39块,总净重140多克,委托人为鲁迅和许广平之子周海婴。
当时周海婴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那批清宫普洱茶膏的真正来历已经随着许广平的故去而成为永久的谜。据他分析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鲁迅的叔叔曾在清廷担任监斩官,由宫中带出的;二是许氏家族曾为清廷官瓷的监造,与宫中关系也较密切。
不过那场拍卖周海婴先生因身体原因没有携带拍品出席,主办单位临时改为对其中一块用于评鉴而剩下的茶膏进行拍卖,而这块约3克重的茶膏以8000元起拍,最终以1.2万元的价格被人买走。
对于此次现身的普洱茶膏,荣宝拍卖表示不便透露委托人身份,但记者通过对照两批普洱茶膏的
茶膏历经百年仍能饮用
资料显示,普洱茶膏的制作过程是将茶叶熬成糊状、滤去茶渣、蒸发水分,提炼出的茶汁注入模具压制成型后再烘干而成。据品鉴过这批茶膏的专家介绍,茶膏经冲泡后会逐渐融化直至消失,茶汤呈琥珀色,口感润滑厚重,味道微甜,茶味较淡。
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表示,由于普洱茶膏极其珍贵,清宫廷后来也不再作为饮品,而作为药用。“这批清宫御用普洱茶膏所蕴含的潜在价值,远远不止120万元的估价,我们对其成交的前景十分看好。”
cy316.Com精选阅读
清宫105.6克普洱茶膏以100.8万元成交
北京荣宝2010春拍昨日在亚洲大酒店开槌,其中首次推出的普洱茶专场人气虽然不如书画和瓷器专场,但成交率仍然超过9成,18件拍品中最受关注的清宫普洱茶膏最终以100.8万元成交,没有超出拍卖方估价的上限。
普洱茶专场昨日上午排在最后亮相,场内的买家只剩了一半左右,场面与之前的书画、瓷器专场相比要冷清不少,不过现场气氛很快就被现场试饮活动推向高潮。
拍卖方请来的茶艺师将少量普洱茶膏的碎末放入盛满热水的透明玻璃杯,杯中液体很快呈现出琥珀色并散发出淡淡茶香,随后茶艺师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多个小杯供买家品鉴。
一位尝了茶汤的中年女士告诉记者,泡好的茶汤看不到任何杂质,口感十分润滑,“我自己本身就是做普洱茶生意的,这次特地过来看看这清朝御用茶膏,真没想到还能亲口品尝到。”
当拍卖师宣布竞价开始后,70万元的起拍价很快就得到了场内买家的应价,价格以三千元、五千元的幅度快速攀升,记者看到场内出价的买家数量约在10位左右。
当价格超过80万元以后,电话委托席位开始频频举牌,现场买家开始退却,尤其是最后关头只剩下两位场外买家竞争,最终这盒清宫普洱茶膏被902号场外买家以90万元拍下。
拍卖方介绍,加上手续费后茶膏的最终成交价为100.8万元,这一价格处于80-120万元估价的中间位置,比之前预期稍低,“可能是这种普洱茶膏极少出现,所以买家们很难判断它的市场价值,出价比较谨慎”。
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表示,虽然这盒清宫普洱茶膏最终成交价略低于预期,但普洱茶专场的总体成交情况不错,“这说明普洱茶的收藏市场还是很大的。”
他还向记者透露,最终买走清宫普洱茶膏的902号场外买家并不是一个人,“这个买家是由几个人组成的,他们都觉得28块茶膏数量太多,所以打算拍下来后根据出资比例再分配。”刘尚勇分析,这些买家收藏这28块普洱茶膏更主要是为了投资,“所以这盒茶膏在分拆之后,很有可能会有一部分再度进入拍卖市场。”
普洱茶几十元到上万元一斤,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为什么茶叶店里的普洱茶,有的几十元就能买到一公斤,有的几千元却只能买到几两,这是为什么?造成普洱茶价格差异的因素都有哪些?
和所有商品一样,普洱茶的价格同样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除此之外,造成普洱茶价格差异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来自普洱茶本身。
毛茶价格,普洱茶行情的风向标
作为普洱茶产业最基础的环节,毛茶价格一向是普洱茶行情的风向标。
在行情一片大好的时候,毛茶价格一路攀升,出高价未必能买到好货的例子比比皆是。行情一旦遇冷,再好的毛茶也卖不出高价也是常有之事。
在普洱茶行业中有这样一个怪事,比如14年的老班章每公斤8000元,由于15年行情回落,15年的毛茶每公斤只有5000元。茶商上山收茶的时候,14年跟15年的毛茶就是2个价格,一个8000一个5000。
其实从原料本身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毛茶在品质上的差异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但茶农在出售的过程中,往往按照每年的行情价进行出售。对于茶商而言,在便宜料售罄,库存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接受价格高出许多的毛料。原料成本上去了,产品价格自然无法下降。能有好的市场表现才活见鬼,毕竟正处行情低谷,观望的人居多,真正敢买贵茶的没几个。
作为茶商,肯定希望毛茶越便宜越好,所以茶商开出的价格茶农很难去接受。而茶农坚持每年的毛茶走当年价肯定也不符合市场环境。所以应该由政府牵头一些大的原料收购商,结合昆明、广州两个城市主要茶叶批发市场的行情,给出一个原料参考价。茶农与茶商根据这个价格去协商交易。这样茶农既不会因为毛茶价格过低而利益受损,茶商也不会因为毛茶价格过高而影响成品。
山头茶,普洱茶精品的带路者
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地域是产品价格体系的一个诱因,你比如名山茶,价格一般会很高。热门的,如班章、曼松、冰岛等山头的古树毛茶均为一万左右,而有些较冷门的山头古树毛茶价有的只有一千左右。
自古以来,古六大茶山的茶料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现在的班章、景迈、普洱市镇沅县千家寨片区的茶料也是很受追捧。
各大茶山的古树茶毛茶价格七八千的不在少数,最少的也要三千左右,更不用说市场价了。而台地茶1级到10级收购价为每斤毛茶30到100元左右。
树龄的大小决定了普洱茶资源的稀缺程度
一棵古树茶经过上百年乃至几代人的培育,长大成一株大型的乔木型茶树,我们从金融概念的角度来说,姑且把它看成是时间的等待价值吧!当然这只是为了让茶友更好的理解做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说,是因为茶树的年轮不同,在普洱茶的叶片中内含物质比例不同,导致了古树茶与台地茶所反应出来的口感区别。
树龄的大小决定了普洱茶资源的稀缺程度。树龄越大的茶树越是稀少,也可以说是在短期内是无法复制的资源,是上天赐于我们这代茶人的厚爱,所以古树茶就贵的有原因了。反而,台地茶是可以在短期内通过人工“无性签插”栽培出来的,台地茶价格就比较便宜。
制作工艺的无可替代性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很重要,它是完全影响普洱茶后期陈化和口感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选料与筛分、杀青的方法、温度的控制、揉捻时的力度、和摊晾时的用心等。在熟茶的拼配上,拼配也是需要技术的,其次是熟茶渥堆的技术要求却是更高的,能够发酵出一批高质量的熟茶,我们都称之为做茶师傅。师傅的工艺技术高,是其他人无法取代和复制的。
另外制茶的的人一般分大厂和茶农制作两种。大厂的茶口感比较稳定,多采用拼配达到较好的口感,价格因拼配的原料比例而不同。个人或小厂制作的茶一般会比较有特点,价格波动比较大。
成品的储存方式及年份,决定了其价值和价格
普洱茶的储存分干仓和湿仓,干仓存放的茶品能有效的保证普洱茶的真性(自然性),但陈化(自然后发酵)的速度相当缓慢;湿仓保存是用人工刻意地控制湿度和温度使其快速的陈化(这样也就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普洱茶的真性),因此,干仓存放的普洱茶价格要高些,但是喝干仓的人不定就比湿仓的人多。
老茶一般都是用时间堆积出来的价值和价格。这种茶在经过时间的多年沉淀,再次面向市场后,价格可能翻了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若现状不好,老茶也可能一文不值。
这个主要说是的老茶,一款老茶除了比新茶口感上更陈醇外,另外反映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再加之普洱茶有一个时期的特殊性———“断代”。普洱茶在2006年以前是不怎么被外界认可的,也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流通着,所以没有人会在意它,也没有人像今天那样去追捧它,这就导致了普洱茶在90年代以前留存下来的茶很稀少,在今天来看,确实很稀缺,所以老茶都是上千或是上万元一片的。
普洱茶的价格主要受以上因素影响。
其实普洱茶好与不好取决于普洱茶本身,当试过、尝过,觉得好的普洱茶才最实在。总之“适口为宜”唯有适合你的普洱茶才是真正的好普洱!
一盒清朝普洱茶膏拍卖价格过百万元!
日前“一盒清朝普洱茶膏拍卖价格过百万元”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也让“茶膏”走入大众视野。其实,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的光环,业内甚至有“茶中黄金”的说法。那么,茶膏的价格究竟有多贵?为何这么贵?市民又是怎样看的?9月26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现象茶膏一斤好几百元
为了解茶膏价格,记者走访长沙各茶市,发现只有极少的店面有茶膏销售,在几个有茶膏出售的茶店里,记者看到,市面上的茶膏分为两种:小块状茶膏和小袋粉末茶膏。块状茶膏主要分为砖块和球体两种:小的单个重量在10g左右,以斤论价,基本在400元/斤;大的有40g左右,用盒子包装,一盒8个或10个,每盒价格在300元以上。小袋粉末茶膏,是将茶膏粉末放进小袋中,一小袋1g左右,一盒20-30小袋,卖100-200元不等。
据长沙市神农茶都普洱茶店老板陈先生介绍,茶膏确实比一般茶叶价格要高很多,甚至以倍来算。“目前市面上最贵的应该就属贡润祥茶膏和蒙顿茶膏两种品牌,像这两种品牌的茶膏价格基本都每斤上千元,其某些产品甚至要每斤1万多。普通市面的茶膏,价格基本都在500元/斤左右。”
调查价格太高,消费者并不乐意买单
不少店家老板纷纷透露,茶膏长期以“贡品”的身份跟人打交道,更有茶膏连续4次荣获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贵”为国礼。同时他们介绍,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采用一系列生物高科技手段,营养物质也比普通茶叶高出很多。“喜欢茶膏并能接受茶膏价格的人还是存在,但是茶膏市场不很大。”普洱茶店老板陈先生说。记者带着茶膏价格采访了多位市民,市民均表示茶膏这种产品还是有销售以及需求的局限性,100克原茶才能萃取5克乃至更少的茶膏,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太过奢侈。
观察标准不完善,市民选购需细心
有业内人士表示,茶膏并没有相关食品标准和制作标准。按他们的话说,存在某些茶商为了利益,神话炒作,用粗制滥造、价格低廉的茶膏忽悠不懂茶的茶客或对保健有需求的人群,损害消费者利益。
像价格这么贵的茶膏,市民应该如何选购呢?据湖南省茶业协会副秘书长伍崇岳介绍,选茶膏要细看,好的茶膏膏体硬软适当,干爽清脆,有时候会有一层茶碱和儿茶素的天然结晶出的“白霜”。
“好茶膏冲泡后,汤色红润、通透、明亮,忌讳偏暗和混浊,尤其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杂质’。”伍崇岳建议,市民在选购茶膏时,最好先试泡。“茶膏是茶文化产物,其营养价值和收藏价值非常高。”关于如何看待茶膏新“消费”,伍崇岳希望,“在未来,茶膏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茶品,它的这些功效,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体验得到。”
如何冲泡茶膏?
煮饮法:
1、用电磁壶接满矿泉水(加满刚好800ml,根据口感浓淡可选择500至800ml水),加热至沸腾。
2、放入茶膏1克(即1袋)。
3、沸煮至茶膏全部融化(约1分钟),分在小品杯中即可饮用。
4、如待其冷却至60℃左右时品饮,则汤色通透、红亮,口感更佳。
冲饮法:
1、轻启密封包装,把茶膏倒入杯子中。
2、直接注入沸水冲泡,观色,闻香后即可品饮。
3、每袋茶膏(0.25g冲泡150-200ml水口感更佳),可根据个人口感调整水量。
4、冲泡虽方便,若煮饮口感更佳。
普洱茶膏探秘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编者按:陈杰老师的《拾起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探秘》一文在文献梳理考证和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展示了茶膏由唐至清起落浮沉的历史,尤其从实验和工艺制作的角度考辨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来龙去脉,并在厘清茶膏发展史的基础上,论及现代茶膏的特点及鉴别,实为现代茶膏行业的奠基之作,对现代茶膏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陈杰《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书。
普洱茶膏作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与普洱茶前四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不同,普洱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光环,极少被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云南普洱茶大红大紫之时,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与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泛滥成灾”。但仔细研读发现,关于普洱茶膏的介绍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只局限陈述古人的话语,对其产生、演变、特性、工艺及生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剖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空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四种茶品,从一出现到现在,同属于“雅俗共赏”的茶品,即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品尝品质不同的茶品,而唯有普洱茶膏不同,则是“非雅不能赏”,是皇家的专属贡品,非平民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贵的成员。
我们从现今能够查阅的历史资料证明,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风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独有情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的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迷。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溫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官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消声匿迹。
最贵一公斤42万元!冰岛茶高贵背后的隐忧
4月的冰岛老村,停车场停满了豪车,众多身揣巨款的客商,正在把这个10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云南小村
变成“竞技场”,一把冰岛老寨的鲜茶叶等同于金叶,鲜叶价超金价大家坐等“接盘侠”。
村民的别墅旁就是古茶树
冰岛茶符合“讲故事”的所有条件,有段时间,冰岛老寨的山坡上,到处可见“茶王树”牌子,上面还标着买断这棵古茶树的外地客商老板名字。
古茶园被誉为勐库大叶茶的发源地。
冰岛茶就出自这5个村寨
从地图上看,勐库名气最响亮的茶区被山脚的南勐河一分为二——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以坝糯藤条茶为著称,茶味细腻甜香,西半山以小户赛、大户赛、懂过等几个茶区为核心,茶叶涩味重,但持久耐泡、回甘迅速“冰岛老寨虽然在西半山,却包含了东西半山几乎所有优点。村子里产的茶刚喝时有点轻微的苦涩感,但是生津回甘强。十泡之后,醇厚的冰糖韵味仍然留存,让人意犹未尽。”冰岛村的茶农不无得意的说。
外来商人直接上山交易绕开本土生产企业和中间商
冰岛村坐落在海拨1600多米的一个山坡上,村子前后和中间都生长着古茶树。根据2014年临沧茶科所和勐库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这里的古茶树最大树龄为五百余年,老寨里百年以上古树仅存4954棵,300年以上古茶树尤其稀少。
勐库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冰岛村委会百年以上古茶园现今只有334.98亩,古茶树24232棵,年产干茶7.8吨。而这部分茶,就是外来客商老板豪掷千金争夺的主要对象。
激烈的鲜叶争夺战让本地做茶的人“胆战心惊”,到最后都怀疑自己太没实力了。“不像其他外来商人一样,不提任何要求,不啰嗦,比的就是砸钱的速度和魅力,用钱的厚度换鲜叶的厚度。”当地一位做茶的老板说。
“为了‘货真价实’的山头茶、古树茶,或者为了更丰厚的利润,外来商家、茶客绕开本土生产企业和中间商,直接上山和茶农、初制所交易。”戎玉廷透露,商家这样做可以赚到销售环节的利润,又省掉了生产加工的成本,必然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若和他们竟争,我们本土企业在厂房建设、硬件设施的投入、技术研发投入、技术员工的培养、纳税义务等等都成了累赘,更何况本土企业还没有别人会宣传能讲故事。
其实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村村寨寨都建有茶叶初制所,但标准参差不齐,对鲜叶的品质要求各有说法。冰岛茶的采摘一般是一芽二叶,但有的村寨认为鲜叶采摘要老才好,可以采三四叶、四五叶,没有芽也可以,甚至老黄片都可以卖出百元一公斤的价格。
特别是有“马蹄”(硬化的茶梗,普洱茶的一个特征)的茶叶可以给出更高的价,“这是本末倒置的,有‘马蹄’的茶叶喝起来口感更涩,但商家只认‘马蹄’,没“马蹄”的茶叶有时居然还卖不出去了。”戎玉廷说。
那些拼凑而成的“冰岛茶”
每年一到春天,那些标榜为冰岛茶“名山”的山头上,天天人满为患,奔着买点好茶去的人也很多,但最终因为价格高的离谱。而且每家的茶的口感不一,一家一个味,真假难辨。一般消费者实在是不敢下手,不得不遗憾离去。
戎玉廷介绍,最后造成的局面是,冰岛有的村寨茶农尝到高价茶的甜头,宁肯将鲜叶老在树上,也不肯低价出售。有些村鲜叶没人采也卖不出去,但市场上从来不缺该村的茶叶。有些茶山还没有开采茶叶,但市场上已经充斥该山的春茶。
市面上的冰岛茶包装盒上有明显的“名山古树”标志
“真是咄咄怪事,冰岛茶还会玩穿越。只有暗箱操作这一切的茶商卖得盆满钵满,就不知那些买到‘名山’茶的人是否喝出了‘名山’味道!”一位代理昔归茶的临沧茶商说。
在袁正、闵庆文和李莉娜主编的《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有这样的表述:在冰岛村,古茶树不是以亩来计算,而是以棵为单位来计量的。茶树划归农户,其收人所得也归农户所有。一个事实是,就算被认为冰岛茶正宗产地的冰岛老寨、南迫、地界、坝歪和糯伍5个村的古茶园,都不是大型的茶叶基地。
在这样的条件下,古茶园的产茶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冰岛”茶饼,无论从价格上还是数量上,都不一定符合冰岛茶质优量少的特征,但却符合了冰岛茶高昂的价格。
这些茶,有些是以勐库大叶种茶为主要成分拼配而成,属于质量较高者。还有些以其他普洱茶为基础,表层覆盖勐库大叶种茶或拼配少量勐库大叶种茶制成。甚至还有完全以其他普洱茶品种制成的茶饼。这样的制作手法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这些冰岛茶有的标明了产地,有的没有标明产地,没有质量上的保证。这种乱象,在冰岛茶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在,正愈演愈烈。另外,树龄仅在几年到十几年内的冰岛村附近山坡上的中树、小树,也被人拿来包装成古树茶。尽管外形差不多,但口感、甜涩度完全不一样,内行人一喝就“现了原形”,欺骗的只是不懂茶的人。
一位常年在冰岛收茶的刘姓老板戏称,以冰岛村为中点,茶价以辐射状向外递减,紧挨冰岛5寨的村寨茶价最贵,因为喝起来相似度最接近,距离越远的外圈村寨茶价越便宜。“好比投个石子进水产生的涟漪,中心点的波纹最值钱,荡一圈掉一个价,荡到最外围,就是普通茶叶价了。”
拿古茶树的年龄论价
做冰岛茶的商人都知道,每年冰岛茶上市时,300年以上古树茶产量不超过2.6吨,但市场上到处有声称采自千年古茶树的冰岛茶,而且价格在一位游客看来“光听听就会晕倒”。
那些千年古树茶从何而来?一位茶商透露:“自己制造出来的。千年古茶树勐库、邦崴都有,都不在冰岛,基本被保护起来了,允许采摘的很少。”
冰岛村房前屋后都是古茶树
云南网了解到,全世界年纪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在云南凤庆县香竹菁,被誉为锦绣茶王,树龄高达3200年。网友调侃,这棵树“年纪”比商纣王大100岁,比孔子大700岁,比秦始皇大1000岁。而全世界“年纪”最大的野生古茶树是云南镇沅哀牢山千家寨的1号古茶树,树龄2700年。在2017年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一饼500克的1700年邦崴古树茶,拍出了18万元的天价。
这些古茶树存在的价值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们衍变成为见证地球生态变迁的活化石。
而另一方面,为了渲染自己的古树茶年代久远,商家可谓绞尽脑汁,兴起了一股比拼“最老茶树”的挂牌之风。商人先承包下古茶树,然后琢磨对外推出个什么年份的古树茶。你挂个400年,太弱了!我最不济弄个500年、600年,甚至直接喊出了千年古茶树的称号。
“这里面学问可深了,多个100年不是喊着好玩的,是要变现成生产总值的。”一位茶商透露,“100年古树茶你卖3万元一斤,我这个300年的好歹要买9万元一斤。那么700年呢,1000年呢,十几万、几十万一斤的古树茶就这么新鲜热辣地出炉了。”
不过这个游戏基本没有下家,纯属商家的自娱自乐,并且在一些州市普洱茶协会的自律和干预下,炒作商人自己都快玩不下去了。但有意思的是,每年还有人乐此不疲地表演,一到春茶上市就亢奋。
若是不做山头茶古树茶部分企业都不知怎么生存
本来普洱茶都分古树、大树、中树、小树产品,但现在市场唯“名山”“古树”是瞻,卖茶的人也只喜欢卖名山、古树、纯料茶。
“这导致茶山出现一个怪象,家家都想要培植大茶树,叶子也越来越大,发芽也越来越晚。”戎玉廷说,其实藤条茶基地以前留的树冠大小是非常科学的,很好采摘,发芽率高,发芽时间早。但如今很多藤条茶基地却盲目地留大树,导致发芽很晚,影响到了春茶的上市,茶商不得不推迟收购时间。
采摘后的藤条茶树资料图
“清明节都过了10天了,有些茶树还不发芽。等清明一过,价格就低了,茶农收益也会下降。”戎玉廷恨铁不成钢。
据统计,临沧目前茶园种植面积达139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有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当地茶商在多年经营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但在万花筒般的冰岛茶炒作中,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制茶卖茶路子,跟着潮流去拼“山头茶、古树茶”的玩法。
戎玉廷透露,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当下活得挺滋润,那些不做山头茶古树茶的企业都不知道该怎么生存了,企业的客户总体在减少,有些企业都不敢打自己的品牌了,“代加工”成了好多企业的生存方式。
当下双江茶的市场流通值已超百亿元,而原料贡献产值就达20亿元,但整个双江县茶产业的税收仅1000万元左右。云南普洱茶、双江产业以及双江茶企均面临困境,如何突破?
“导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普洱茶被‘名山’‘古树’这些没有标准、只见其型的概念所代言、绑架。”戎玉廷认为,做名山古树茶初衷虽好,但它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资源掌握在分散的农户手里,可控性不强。缺乏标准,容易造假。而且进入门槛低,投资回收周期短,适合取巧、投机。最重要的是投机客不需要建厂房、买设备,不需要懂制茶技术,只要凭空有想法就行。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了现在的乱市,这对普洱茶整体发展非常不好。”戎玉廷说,云南茶叶的优势在于健康生态可持续的理念、优质稳定的原料和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这才是别人抢不走的东西。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在中国双江第五届勐库(冰岛)茶会健康茶叶论坛上同样认为,云南有600多万亩茶园,古树茶、名山茶和小产区茶只是其中的一个特色,生态茶、有机茶才是云南茶产业的主体。陈勋儒介绍,5年来云南连续邀请全国各地的茶商赴滇了解茶园的生长环境和制作过程,观察其是否生态安全,从而坚定他们销售云南茶叶的信心。“建议双江、临沧的茶产业要在品质、品牌和标准上下功夫,如果大家都把临沧乃至云南的茶产业建立在处理好特色和整体的关系上,云南的茶产业就会良性发展,全省千亿茶产业一定能够实现,全国更多的人就能喝到云南的健康茶。”
“古树茶、名山茶虽然暂时可当成获取高利润的工具,但绝不可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戎玉廷断言。
普洱茶膏论克卖 先泡后煮口感更好
普洱茶膏泡后再煮
在玻璃杯里,一些在开水中逐渐散开的红褐色云雾状粉末,给人天女散花般的视觉效果,令过往者不禁驻足观看。
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从普洱茶叶中萃取的膏体。饮用方法是:往玻璃杯中倒入100摄氏度的开水,将普洱茶膏放入其中,待膏体逐渐与水相溶,再放置在电磁炉上小火煮3-5秒,“让膏体与水充分相溶,口感会更加醇和、茶香也更加均匀。”
工作人员称,普洱茶膏根据年份和发酵方式不同,每克售价十至数十元不等。
当陈皮遇上普洱茶
将普洱茶叶装进陈皮中,冲泡时两者相溶,这种陈皮普洱茶昨日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工作人员称,陈皮配普洱茶的制作看似简单,事实上,两者的品质、年份均影响其冲泡的口感。“普洱茶中自然散发出陈皮的清香,不仅味道舒适,还让人增强食欲。”一个陈皮普洱茶,可分4次冲泡,60摄氏度为泡制的最佳水温,每次可泡4泡。
工作人员介绍,茶博会期间这种陈皮普洱茶14个售价200元,约8两左右。
木制茶桶外形如鼓
色泽褐红、大小如鼓状,这一普洱茶的新型外包装,昨日引来不少好奇者上前敲击。
“这是木制茶桶。”工作人员称,这种外包装可防潮、防湿,“里边装有6个普洱茶饼,售价2680元,茶桶赠送。”
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普洱茶膏》第七章
《普洱茶膏》第七章:普洱茶膏的陈化机理,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二、普洱茶膏香气的生成“路径”。三、普洱茶膏陈化的环境要求。
我们知道,普洱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陈化周期,才能使品质趋向“成熟”。这是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普洱茶膏也需要陈化的过程,与普洱茶不同的是,它不是“巨变”的过程,而是内部的成分组合产生“细化”的过程。
我们也可这样认为,普洱茶膏的陈化也属于“变的艺术”,只是这个“变”不似普洱茶那么“剧烈”,犹如“脱胎换骨”。一饼生茶在自然存放50年之后,其外观颜色与冲泡后的汤色口感都与50年前截然不同。普洱茶膏的“变”,则是在原有物料基础上逐渐拔高的过程。它最初的汤色也是红色,但是呈褐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越来越红亮、通透,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丰富。
当然,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作一个说明:我们这里探讨的普洱茶膏陈化机理只涉及现代普洱茶膏,即靠低温过程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而“大锅熬制”与“速溶茶粉”之类凡是高温过程生产的普洱茶膏,由于“酶”及茶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被破坏,缺乏陈化的基础,更没有陈化的“动能”。它们只有保质期的概念,不具备陈化的物质条件。虽然陈化与保质期同属于时间概念,但陈化是缓慢发酵所需时间的特殊表达,它不仅包含时间概念,还有陈化方法与品质提高的综合内容。而保质期表达的时间概念相对单纯,是纯粹的时间界限,过了规定的时间,就意味着保质概念的失效。
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
普洱茶膏的陈化,就其内部的化学变化而言十分复杂。它是分子的一次次分解、聚合、再分解、再聚合的过程。说得通俗点,是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转化的过程。普洱茶膏中的多种生物酶参与了这个过程,并成为这个过程的“主力军”。
以茶多糖为例。
所有茶叶及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包括各种方法制成的普洱茶膏。其最初的多糖成分一般都是粗多糖。粗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绝大部分是由多糖、蛋白质、果胶、灰分和其他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粗多糖具备人体需求的部分营养源,但对儿童、老人而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粗多糖是禁忌的。
茶多糖是由粗多糖纯化的精细多糖,优于粗多糖。其蛋白部分主要由约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及果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它的营养成分较高,可谓老少皆宜,对糖尿病也有辅助治疗功能。
普洱茶膏,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其加工制成的最初,都具有粗多糖的组分。但不同的是:前者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多糖,后者则是没有生物活性的粗多糖。
普洱茶膏的粗多糖向茶多糖(也称精茶多糖)转化,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一是制备过程必须是低温或常温的条件,保证粗多糖这种复合多糖的生物活性,这是粗多糖向茶多糖的转化基础。反之,如是高温的过程,像“大锅熬制”,会使茶膏内含的复合多糖失去生物活性。同时也失去转化的“动能”。我们常见“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黏性很大,含糖量较高。只要是在多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加大,茶膏的黏性也会加大。如果裸露在空气中,就会滋生细菌而生成绿毛菌与黄褐色霉斑。其原因是粗多糖在高温中已被“恒定”,没有转化基础。容易变质。
二是陈化。低温过程制作的普洱茶膏在经过一段时间陈化后,一般最短为三个月(必须是厌氧环境),利用粗多糖的生物活性,加上生物酶一次次将其降解,自然纯化,才能纯化出茶多糖。没有陈化的过程或是陈化的基础,茶多糖是很难出现的。这与普洱茶的陈化如出一辙。因此,无论是一款陈化时间较长的普洱茶,还是陈化一段时间的普洱茶膏,我们都会在品饮中发现其特有的润滑,好的产品有入口即化的感觉,这个“滑”是果胶类物质“放大”的结果。
同样,我们在品饮这类产品时,会感到一种醇厚,杂气味不重或者说没有杂气,是因为茶多糖本身就是影响茶品的滋味与香气物质之一。
再以茶红素为例。
茶红素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包括多种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40000,至今还未能分离纯化出单体。我们现在说的茶红素实质是茶红素的分子团,是茶色素中的某种混合物。
茶红素在红茶、黑茶及普洱茶中普遍存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茶叶中最宝贵的营养物质之一,未来可能对治疗癌症都会有突破性的医学发现。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依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茶红素形成的“路径”: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这个演化过程告诉我们,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但茶红素极不稳定,随即向茶褐素转化。因此,目前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检测茶红素的方法,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很多茶叶专家都以红茶的色素演化为标准,进而提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概念。更不赞同普洱茶存在陈化一说。
但普洱茶(包含普洱茶膏)的茶红素生成机理与红茶不同,它的前半段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可后半段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是经过了一个“回车键”再析出的过程,即: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这是笔者的一个观点。也是笔者和几个研究人员正在做的课题。这种观点的依据有两个:
①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橘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橘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竟一点点红亮起来,通透度及红亮度都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②普洱茶膏的色素变化也证明这点。普洱茶膏最初的制成,其汤色也是偏暗,茶褐素的含量在色素检测中高达66.6%(蒙顿茶膏2006年委托“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报告数据)。但随着陈化时间延长,短的在半年左右,其汤色的红亮度明显好于最初。同普洱茶一样,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的红亮度愈来愈高。也与普洱茶的陈化机理趋同,呈现品质整体向上的趋势。
实际上,这一切都与陈化——这一特有的后发酵有关。
这个陈化机理再一次证明,低温萃取的方法是构建现代普洱茶膏品质的基础,而陈化的过程则是提升品质的关键。
一饼普洱茶为什么是357克?
普洱茶除了口感、功效之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每饼普洱茶几乎都是357克的,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呢?
1.便于计量与管理
对于云南普洱茶饼357克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我们试图从历史开始来述说,普洱茶兴于两千年前的古人,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普洱茶饼,也有称七子饼茶的,每饼重357克,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古代称茶饼为圆茶(即七子饼),每桶7圆5斤重,所以每圆平分得357克。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一篮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约等于30公斤。这样一来,原本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就成为一个整数,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所以普洱茶饼的357克重量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2.其他茶文化方面深度解读
有人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解读了357,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15为月圆之日。
也有人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读了357克的意义
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阳数之和为25,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
而阴为月,;阴为月,阴数为(2.4.6.8.10),阴数之和3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为水,凝静,水平。
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
取3、5、7为中阳,吉数。
还有数字本身的意义
3为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合。
5为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国文化之发源。
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
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
总结357,真是个神奇的数字。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膏的“这一路”
普洱茶膏的“这一路”!茶膏溯源之《茶经》汉代时期,茶叶是居民的日常饮品,“茶人”群体也由此出现。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其著作《茶经》中以及多次提到“膏”字,指出真正的好茶是“含膏者皱”,这里指的“皱”,是说含膏的茶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
宋徽宗——以“膏”鉴茶
宋代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喝茶成为当时的潮流。制茶者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更为重视。当时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
宋代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是爱茶之人,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清宫普洱茶膏
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云南将茶膏进贡给大清皇帝,皇帝喜爱无比却害怕被投毒,于是下令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独自制作茶膏,创造了“压榨制膏”工艺,茶膏品质得到极大提升,普洱茶膏一跃成为宫廷御品,茶膏由此到达了全盛时期,但随着清朝的灭亡,茶膏进入了长达70余年的隐退期。
近代茶膏随着拍卖重现市面
2004年2月8日,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家中收藏的普洱茶膏拍卖,让茶膏重现。此茶膏来源无从考证,只知为清宫贡品。此次拍卖,将被遗忘在历史洪流的普洱茶膏再次曝光于聚光灯前。普洱茶膏的身价再次飞跃。
现代茶膏
由帝茗堂研发现代制膏工艺制作的御茗堂普洱茶膏,不仅地传承了清代普洱茶膏压榨工艺的精髓,而且还独创了低温多级萃取技术,并成为专利,其保证了原茶生物酶的活性,并且采用创新超滤技术,令成品茶膏内不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真正做到精华纯饮,并且口感保留了原茶本味,真正做到茶中精华。
普洱茶膏的这一路
普洱茶膏的这一路!普洱茶膏始于唐,成于宋,盛于清。
唐朝的制茶者首先在蒸青工艺中发现茶汁的膏化现象,“茶膏”一词正式得名并出现在古代文献当中。
到了宋朝,随着茶业的兴旺和技术的进步,制茶者采用压榨的工艺,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茶膏第一次作为独立产品出现。
茶膏在清朝发展到鼎盛。云南土司采用大锅熬制办法生产的产品随茶马古道传入西藏,得到西藏上层人物的青睐;而清宫御茶房精制的茶膏,据说有186道工序,历时72天,珍贵异常,是皇室贵族的专属饮品,还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团。
遗憾的是,随着清王朝的解体,御制茶膏的工艺不幸失传,普洱茶膏从此淡出人们的视野。
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曾接受国家任务,采用大锅熬制的方式为援藏干部制作过一批茶膏,终因工艺陈旧落后,品质较差而不为援藏干部们接受,普洱茶膏再次销声匿迹。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台湾和香港的带动下,普洱茶逐渐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2007年达到高潮,而在当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年贡茶回归故里”活动中,伴随龙团回归的几颗清宫御制茶膏,再次掀起了普洱茶膏热,民间、企业纷纷开始研究茶膏生产,不时有些小批量的产品面市,使得普洱茶膏这一神奇古老的产品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普洱茶膏复出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清宫御制茶膏的技术已经失传,目前制作的茶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沿用传统大锅熬制的办法,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的主要是一些技术陈旧的企业和个体茶农,由于技术落后和长期高温熬制,使得产品汤色昏暗浑浊、茶气淡薄,同时有一股焦香味甚至焦糊味,饮用后很容易上火。
二是采用类似速溶咖啡的生产工艺,多为一些新企业采用,产品多为粉末状或粉末压制的药片状,由于工艺原因,此类产品汤色发暗,有焦香味,饮用后也比较容易上火,有些产品中甚至添加了麦芽糊精等配料,严格的说,这类产品不能称作茶膏。
三是采用类似中药的生产工艺,这类工艺优先于前两种,产品纯度较好,但由于倾向于药品技术而难以兼顾茶膏特有的色、香、味、型,使得茶膏的品饮和鉴赏乐趣大打折扣,难以满足普洱茶膏爱好者的需求。
事实上,普洱茶膏产品虽小,其生产过程却包含了大量的理论、工艺和技术难题,绝非一番头脑发热即可解决。
《一万元一克的普洱茶膏》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多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