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扬普洱茶膏的品韵

发布时间 : 2019-12-05
可步普洱茶 普洱茶膏制作 普洱茶品

可步普洱茶。

中国讯:我们每天都睁着眼睛,但并不等于我们每天看清了世界。或许你听说过茶膏,但并不等于你了解茶膏。源远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有益物质,独沁心脾的茶香……你应该走出误区,去体验茶膏的世界。

发现、发扬而非发明

谈起茶膏,或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地告诉你:“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连茶膏都能被凭空发明出来。”

事实上,我们都误解了茶膏。

“青霉素之父”亚历山大·弗莱明曾说过,“我并没有创造青霉素,是大自然创造了它,我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它而已”,茶膏亦是如此。茶膏本是茶叶加工的产物,是茶中的精华物质,我们的先人不是发明出了茶膏,而只是发现了它。早在公元780年,唐代的茶师已经发现在制茶过程中,茶会出现“膏化”的现象,由于“膏”稀少珍贵,所以一直被列为“贡品”。在清代,对茶膏之爱达致新的高度,其中犹以普洱茶膏为贵。雍正、乾隆年间普洱茶膏广泛受到皇室青睐,以御茶房督造茶膏供帝王享用,乾隆皇帝更是将普洱茶膏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友人。

可惜的是清代以后,由于战乱,普洱茶膏淹没于历史的时光中。直到贡润祥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遍访数代茶师百余人,悉心收集御制茶膏技艺,耗费原茶达30余吨,经逾百次反复试炼,历时十载,终于公元2009年制成贡润祥普洱茶膏。

贡润祥普洱茶膏成功复原清宫茶膏秘制工艺,并通过科技创新,独创荣获国家专利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将“小分子纳米筛”等高新科技成功运用在普洱茶膏的生产制作中,全面提升了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品质。至此,已绵延发展一千多年的普洱茶膏,重新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贡润祥普洱茶膏是继承先人千年前的发现,传承了几近失传的茶膏秘制工艺,并进一步发扬普洱茶膏的品韵。

普洱茶膏不是被凭空发明的,而是被大自然创造,继而被智慧的先人发现,后又被极具担当的贡润祥茶产业所发扬,集其大成,终成今天的贡润祥普洱茶膏。CY316.com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韵细细品


云南隽永沧桑的历史痕迹,古老的“茶马古道”,勤劳淳朴的人民无不诠释着积淀厚重的普洱茶。品普洱茶是对古老文明的缅怀,是对文化积淀关照。

关于喝茶,鲁迅先生曾有过这么一句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清福。”云南茶叶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滇红、普洱茶享誉中外,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缘喝普洱茶,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喝普洱茶。身在福地,未识宝物,未享其福者大有人在。今天,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每天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生存空间、人际关系。劳累之余,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沏上一壶陈年普洱茶,慢慢细品,以平和的心态静思悟道,那么,你是幸福的。

品普洱茶有助养胃消化,轻松去油腻;养颜美容,利尿排毒,活血降压。据清朝医书《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加;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克,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泄。”所以,喝普洱茶就是喝健康和美丽。

普洱茶要品,品普洱茶如饮琼浆玉液,是不可多得的享受。正如陆羽《茶经》中所云:“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普洱茶讲究越陈越香,品后令人回甘生津,五腑涤荡。专业人士是非常讲究普洱茶的赏玩与品尝的,好的普洱茶在品的过程中会带给你无比愉悦的身心感受,让你心情宁静,坦荡从容。

其实,忙忙碌碌中的我们,更多时候忙得忘记了人活着的本来意义,要么为情所累,要么为爱所困。只有岁月才是永恒的,而岁月和积淀也将和陈年古老的普洱茶一起融入紫砂壶之中。其壶中装着天下宇宙、人情世故,壶中看天是小中看大,这是哲人的智慧。

喝普洱茶是缘,所谓“茶自飘零水自流”,世间的万事万物也无非都是缘起缘灭的轮回。

茶如人生,愿你的人生如茶汤一样甘醇,如茶香一样清幽,一生一世与有缘人陪伴,和知心人厮守。让缘留在人间,让爱洒满人间。

普洱茶后期能否完美转化“看”哪一步骤?杀青


杀青,是普洱茶的初制程序之一。而就这个看似简单的程序恰恰在普洱的后期转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咱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普洱茶的杀青?它为什么要杀青?在普洱茶尚是鲜叶的时候,需要用高温将这些鲜叶的水份去除,这样才能破坏鲜叶中茶多酚的酶活性,进一步阻止茶叶中的酶促氧化反应。

恰恰就是这一步影响了普洱茶的后期转化和普洱茶香气的形成。

后期转化:普洱茶作为后发酵茶,会有一个漫长的后期转化过程。如果在杀青的过程中,工艺不足,也就是说茶叶中的酶活性没有被彻底“杀”死,茶叶中的微生物继续活动,在后期存放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茶叶发生质变,原本甜醇的口感可能会发酸或者是其他怪味出现;

如果杀青锅中,茶叶会出现焦化(碳化)现象,即便是经过时间的存放,茶中仍旧会有苦涩味。也就是说,在后期的转化过程中,茶的味道会过于浓郁,从而显得苦味更重,影响茶汤原本的口感。

而杀青正好的普洱茶,抑制了茶叶的酶活性,减缓了发酵的速度,在后期转化的过程中,茶叶的陈化效果会出现一种质的变化。

香气:杀青对于茶香气的影响主要是散发青气,发展茶香。

鲜叶杀青不足,不仅新茶中会有青味,即便是存放到一定时间的老茶中,也会有一股青味出现,有些还会发展成青臭味。

如果杀青过重,茶香中会有一种较浓的焦香味,不同于一般普洱茶的清香或者醇香,这种茶香中会有焦糊味。

普洱茶杀青一般以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抖闷结合的方式进行,如果杀青的程度适宜,茶青味消失,并在后期转化的过程中使得茶汤香气饱满而纯正。

普洱茶的优劣不仅表现在原料上,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工艺上,杀青作为其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影响着普洱茶品质的好坏。

当然原料、工艺以及后期仓储等的共同作用才能成就一款好的普洱茶。

普洱茶:品普洱茶三韵


品普洱茶首先就要了解普洱茶的三韵,即分别是陈韵、神韵和喉韵,只有真正了解这三韵,也就品出了茶叶的本质及真味。

陈韵

普洱茶的“陈韵”就在于自然和淡雅。陈韵是人们在进行熟普洱茶品茗时,首先的品尝指标,以辨别其陈韵新旧,随后再品尝其他的茶香、茶味、茶性、茶气等。而陈韵的新旧差异,会影响同等度的茶香,陈韵越陈旧的越能增强茶性所带来的感受力量;除外,陈韵还更好的反映了历史的深度,但必须是在清雅、淡然的环境中走过来的,品茗普洱茶是将普洱茶的生命在淡泊宁静中转化出来的历史陈韵,与我们对生命的感悟融为一体,越陈熟的普洱茶就越能激起更强烈的美感的震撼。

神韵

自然、质朴与率真是普洱茶最真实的神韵。自古以来,无论是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还是明清的泡茶,都十分强调茶汤应香、色、味俱全,并保持真味,而茶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茶本身就有真香,真色,真味,只要稍微有点污染,就会使失去茶叶的真味,同时,也就失去了品饮意义,普洱茶的生命历程,从生长、采摘、初加工成型后到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一切都那么质朴自然,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是茶的最高境界。

喉韵

普洱茶的喉韵可体现在甘、润、燥三方面。甘:即回甘,茶多半是先苦后甘,茶汤能带来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润:现在饮茶的第一目的便为解渴去闷,润喉则是解渴的第一步骤,再是补充足够的水份,因缺乏水份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顿时胸怀舒畅;燥:茶叶一旦有了燥感,有些陈年普洱茶品,在贮存过程中太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也会有燥的情形,必须装在较宽大的容器里,回气一段时间后,燥感自然消失。

普洱茶,就是在品饮艺术,是属于比较有深度和内涵的高层次艺术鉴赏,品普洱茶的本意是追求宁静自然、淡雅清新,同时也是内敛深邃的心灵世界。

普洱茶膏的品饮


普洱茶膏的品饮!中国历来就有药食同源一说,并保留了上千年“食疗”与“食补”的习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但现在,很多人依据这个理论,有意识将一些食品具有保健性质的功能无限的放大,甚至将食品当成“药”来宣传。在这方面,茶叶界为重灾区。

很多茶叶及茶叶深加工产品都拼命向“药”的功效看齐,我们现在能确定的病症,几乎都能从各种茶的宣传中寻找到一种治疗的“答案”。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宣传,竟将某种茶产品说成是针对某种病症的“奇药”。如一些茶产品竞公然宣称对某一种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其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在服用一定时间后,竟然停药,完全靠这种茶产品进行治疗与康复。这显然有悖科学常识。

其实,食品从来没有临床实验的要求,更没有临床实验一说。我们现在通称的临床实验是泛指药品研发的一个过程。有相当严格的规范程序和严格的国家标准,及全过程详尽的医学观察。更重要的是要有国家权威部门的审批(即临床许可证)。且分为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等,不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只要通过某个医院、某个科室寻找到一些类似的病人,通过对他们的采样,就完成了某个产品能够治疗某种疾病的“临床实验”。这是现代的“笑话”,也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一、一般食品与保健(功能)食品、药品的区别

国家在《食品工业基本术语》第2.1条将“一般食品”定义为“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CODEXSTAN1:1985《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对“一般食品”的定义是:“指供人类食用的,不论是加工的、半加工的或未加工的任何物质,包括饮料、胶姆糖,以及在食品制造、调制或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任何物质;但不包括化妆品、烟草或只作药物用的物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定义虽文字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概括起来就是:供人类食用的所有物质。

在《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l条将保健(功能)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一)一般食品和保健(功能)食品有共性也有区别

1.共性

保健(功能)食品和一般食品都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食品的第一功能),都具有特定的色、香、味、形(食品的第二功能)。

2.区别

①保健(功能)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质),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②保健(功能)食品一般有特定的食用范围(特定人群),而一般食品无特定的食用范围。

在一般食品中也含有生理活性物质,由于含量较低,在人体内无法达到调节机能的浓度,不能实现功效作用。保健(功能)食品中的生理活性物质是通过提取、分离、浓缩(或是添加了纯度较高的某种生理活性物质),使其在人体内达到发挥作用的浓度,从而具备了食品的第三功能。

(二)保健(功能)食品与药品有严格的区别

药品是治疗疾病的物质;保健(功能)食品的本质仍然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对于生理机能正常,想要维护健康或预防某种疾病的人来说,保健(功能)食品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功能)食品可以调节某种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

普洱茶属于具备保健功能的特殊茶叶产品,普洱茶膏则是它的深加工产品,同属于具有保健功能的特殊茶制品。

二、普洱茶膏的品饮价值——物质基础

1.普洱茶膏所含茶叶多酚类(即茶多酚)的含量高于普洱散茶和饼茶

普洱茶膏的四大主体: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等在特殊的厌氧发酵过程中相互制约与转化。其中,除酚酸及缩酚酸外,其他三种均具有a-苯基苯并吡喃为主体的结构,都统称为类黄硐物质,其基本碳架为C6-C3-C6。这种类黄硐物质通过食道进入胃和小肠,并由小肠黏膜吸收进入门静脉,在肝脏酶作用下转化为各种代谢物;它能降低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促进总脂和胆固醇的排泄,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进而促进胆固醇的流动和转化,减少血清胆固醇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抑制12-脂氧化合酶和环氧合酶,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增加前列腺环素,减少血栓素合成而起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纤溶作用;同时,它还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强血管壁和调节血管壁通透性,从而达到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具有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2.普洱茶膏中所含茶色素是属于水溶性色素,是在普洱茶膏加工过程中由黄酮类化合物和儿茶素氧化聚合的产物

茶色素主要由茶黄素、茶褐素、茶红素组成。质量高于普洱茶,更远远高于绿茶等其他茶类。茶黄素是普洱茶膏汤色“亮”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形成茶汤“金圈”的主要物质;茶红素是普洱茶膏汤色“红”的主要成分,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有两个羧基,因而显酸性。茶色素能够松弛平滑肌痉挛以解除微动脉高压,协调血管内膜分泌,降低剪性应力而活跃微循环,通过调整红细胞压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黏附性,改善血浆组分以降血黏,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清除自由基以防止脂质过氧化而延缓衰老,因此有很多专家认为茶色素对脑早衰有辅助治疗作用。

3.普洱茶膏中所含的生物碱主要是嘌呤碱类,较多的是甲基嘌呤衍生物

嘌呤碱类衍生物的结构特点是都有共同的嘌呤环结构,即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稠合而成。普洱茶膏的生物碱主要由咖啡碱(Caffe-ine)、可可碱(Theobromine)以及少量的茶叶碱(Theophyl-line),其他还有黄嘌呤、拟黄嘌呤、次黄嘌呤、鸟嘌呤及腺嘌呤等,其中以咖啡碱为主。普洱茶膏的咖啡碱含量是普洱茶的两倍,是绿茶等其他茶类的3~4倍。咖啡碱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碱,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就是对腺嘌呤受体的竞争性拮抗作用。在药理上,具有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减轻酒精、烟碱、吗啡等物质的毒害,增加肾脏血流量,利尿和强心等作用。咖啡碱还可以升高血压、增加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含量、增强血液中高血压蛋白原酶的活力、提高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利尿和增加胃酸的分泌。研究表明,咖啡碱能够刺激小肠分泌水分和钠,其利尿的功能一是对膀胱刺激作用协助利尿;二是通过肾,促进尿液中水的滤出而实现的。

4.普洱茶膏含有可溶性总糖(即茶多糖)是目前已知的茶叶中最高的

这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等级较高的茶叶为原料,通过特殊的再发酵工艺,然后经过较长时间的陈化后所致。目前研究成果已公认的一个原理:茶多糖含量随原料粗老程度的增加而递增。原料越老,茶多糖含量越高。普洱茶的六级晒青茶的茶多糖是一级茶的两倍。普洱茶膏内含的茶多糖是由多糖、蛋白质、果胶等组成,其多糖的成分有:葡萄糖、阿拉伯糖、核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及果糖等。普洱茶膏中的茶多糖最明显的生理功能是降血糖,它不仅能显著降低血糖浓度,还能够对抗肾上腺素和四氧嘧啶所导致的高血糖,因此,普洱茶膏中所含的茶多糖对人体糖代谢的影响与肝素类似。

5.普洱茶膏中所含的游离氨基酸属于茶氨酸(Theanine),又称谷氨酰乙胺,属酰胺类化合物

它的营养学及保健功能的原理是:茶氨酸由L系输送系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使脑线粒体内神经传达物质多巴胺显著增加,多巴胺是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前驱体,是对传达脑神经细胞兴奋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多巴胺缺乏会引发帕金森症、神经衰弱症等病症。

三、普洱茶膏的品饮价值——养生的功能

1.解酒护肝的功能

普洱茶膏是自古以来始终享有“醒酒第一”美誉的产品。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提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的观点。

现代医学证明,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普洱茶膏含有的L-丙氨酸,在人体中会产生大量的泛酸,以促进酒精代谢的正常进行。另外L-半胱氨酸能与酒精反应,加速酒精的代谢,并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体对酒精的承受量,它可以转化为胱氨酸,辅以牛磺酸能修复损伤的肝脏细胞、脑细胞和胃黏膜组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解酒的过程也是护肝的过程。

其实,普洱茶也具备醒酒的功能,《本草纲目拾遗》之所以将普洱茶膏列为“醒酒第一”,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的浓缩产品,其解酒的功能更强而已。

2.消食、解油腻的功能

凡是品饮过普洱茶膏的人都知道,在吃完牛羊肉或饱食大鱼大肉之后品饮普洱茶膏,消食的速度极快。这是因为普洱茶膏在后续的陈化过程中,其普洱茶原有的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在其他酶系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大量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不仅有糖化酶,还有其他与人体胃肠的生物酶系产生反应的酶类,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增强了人体消食功能。

普洱茶膏的消食、解油腻的功能也有一个前提,即它更多地依赖人体自身的素质。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在食用的大鱼大肉之后,配合品饮普洱茶膏,其消食或解油腻的效果非常明显。而对体质较弱的人而言,其效果未必如此。这是因为,人体的消化系统还是以“自主”的酶系决定的。普洱茶膏的消食与解油腻机能只能是辅助作用,不是决定因素。健康的人胃肠道酶系完整,且“动力”十足。非健康体质的人,一定是胃肠道酶系受损,动能较弱。普洱茶膏可以缓慢修复这种酶系,但仍然取代不了“药品”的作用。

在这方面,普洱茶膏优于普洱茶。原因在于普洱茶膏在普洱茶的基础上又经历了一轮深加工过程,其产品所含的“杂质”少,纯净度较高,没有形成其他“杂质”对胃肠道体系的“干预”。

3.养胃的功能

普洱茶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可以空腹饮用,即不伤害人的胃肠,又可起到养胃的功效。这是因为:

一是普洱茶膏经发酵后,其大量的衍生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绿茶与乌龙茶及普洱生茶则不同,虽然它们内含的茶多酚高于普洱茶膏,但茶多酚内含的很多物质是大分子,空腹饮用,会对人的胃肠产生强烈刺激。因此体质转弱的成人和儿童经常被告知,慎饮绿茶,更不能空腹饮用绿茶。中医所说的绿茶“寒性大”,恐怕都与其内含的大分子有关。同样,未经人工发酵与自然发酵过程的普洱茶(我们俗称普洱生茶),也不能空腹饮用,原因也是分子量太大。因此,除普洱茶生茶外,自然发酵并达到20年以上的普洱茶和陈化3年以上的普洱熟茶同普洱茶膏一样都具有“暖胃”的功效,只是普洱茶膏的表现要优于它们,其主要原因都与小分子有关。

二是普洱茶膏内含的果胶物质远高于其他茶类。它不仅体现很好的吸附性,又能黏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又能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对患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而言,普洱茶膏果胶类物质可形成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饮用。

三是普洱茶膏内含的咖啡碱可以中和人体的胃酸,进而改善消化功能。

普洱茶膏的养胃功效,其关键点在于发酵的品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试验:将绿茶、普洱茶(3年期熟茶)、普洱茶膏3个茶样进行冲泡,然后将3杯茶汤放入冰箱冷藏。待茶汤温度降至5℃左右时取出,观察茶汤是否出现变化。这时,我们会发现,绿茶的茶汤有大量的乳状悬浮物,最为混浊,原因是果胶类物质还原;其次是普洱茶有少量的乳状悬浮物,茶汤颜色呈褐色、偏暗,无通透,原因也是发酵过程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还原与聚合;最好的应当是普洱茶膏,没有肉眼可见的悬浮物和杂质,茶汤颜色与刚冲泡时相比,稍微偏暗。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未发酵的茶叶内含很多大分子物质,在其茶汤温度降下后,导致物质的还原与聚合的化学反应,出现重度混浊。普洱茶出现的轻度混浊,是发酵过程不够,很多物质没有被充分降解。普洱茶膏属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几乎都是小分子,虽然它也存在还原与聚合,但其结果是小分子的聚合,只是茶汤出现偏暗而已。

我们提倡普洱茶的饮用者每日早晨空腹饮用一杯温热的普洱茶膏。特别是对胃酸过多,或者患有胃炎及胃溃疡的人而言,饮用时如果再加上一勺蜂蜜,其养胃的功效更是明显。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养胃的关键在于“养”。这个“养”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持续的“坚持”才能显现出来的结果,当然还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抗癌的潜在功能

普洱茶膏属于发酵类食品,其发酵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菌群与酶系的“干预”,使普洱茶膏在后续的物质降解与演变中产生了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的“递次转化”,极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备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有一个生物医药研究小组就曾对普洱茶膏的一个品种——普洱茶石(普洱茶膏一种,又称“玉龙胜雪”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普洱茶石已完全脱离了普洱茶的形态,其外观呈现重度白霜,是普洱茶膏长时间后陈化所致。这种白霜,是茶膏中的儿茶素与咖啡碱的天然络合物。

同时,研究人员又发现普洱茶膏中茶红素的缔结物,因为我们目前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分离纯化出茶红素的单体,只能分离出一类较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它有儿茶素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反应的物质,也有儿茶素氧化物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色素等产生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茶红素缔结物的二次萃取。经过对萃取物再纯化后,发现其有极强的渗透性。

研究人员用致癌剂诱使实验鼠发病。使所有实验鼠在一段时间内产生诱使性细胞癌变。然后将上述纯化的“药物”分别采取口服或注射的方法对实验鼠进行分组试验。结果发现,这种纯化了的“药物”对实验鼠体内的癌细胞产生“捕捉”与“包裹”,再加上对普洱茶膏内含的特殊微生物进行结构性修饰,使其内切酶产生对癌细胞整体“切割”,阻断肽链,使其失去“营养源”,导致癌细胞的最终“枯萎”,丧失分裂与再生的可能,达到杀死癌细胞的功能。

但是,这个实验只是对实验鼠进行的,只是抗癌药物研究的“前奏”,目前只局限在实验室阶段,离药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声明的一点是,这种具备“药源”雏形的物质虽然来源于普洱茶膏,但它也经过了很多生物技术的再“改造”过程。尚不能简单地认定普洱茶膏就具备直接的抗癌功效。

但有一点,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人体实际上也是一个“生物加工厂”,普洱茶进入人体后能否产生“再加工”的过程,以至由于这种“再加工”达到何种效能,是我们未知的。因此,我们也只能给它一个保守的定义:即普洱茶具有潜在的抗癌功能。

5.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能

普洱茶膏的茶色素具有潜在的降血脂功能。即通过改善血液中红细胞变形性,调整红细胞聚集性及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血浆黏度,从而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这方面,普洱茶膏中的茶红素,仍然是这方面的“主力军”,原因仍然在于它极强的渗透性。

同时,普洱茶膏的咖啡碱与茶碱的利尿作用,对缓解高血压及高血脂有潜在的功能。我们知道,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服用如双氢氯噻嗪、吲哒帕胺、呋噻米、氨苯蠂啶等药物。这些药物基本都属于利尿剂。因为利尿的方法是治疗与缓解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普洱茶膏中的咖啡碱通过刺激人体的膀胱同样能够达到利尿作用;而且,普洱茶膏中的咖啡碱与茶碱还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普洱茶膏中的咖啡碱能分解血液中的钠离子。我们中国饮食有偏咸的弱点,其含钠的组分太高。一个钠离子必然裹挟五个水分子,这就会造成血容量增大,形成对血管壁的压力。普洱茶的咖啡碱能够起到排钠作用,降低血容量,从而间接起到降压作用。

实际上,国际医疗界对治疗高血压一直倡导两种模式:即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而且,非药物疗法优于药用治疗,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普洱茶膏就属于非药物疗法的范畴。

6.降血糖的潜在功能

国际医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茶叶特有的茶多糖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效果。这与中国和日本民间,常有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基本一致。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茶叶内含的多糖成分基本上是粗茶多糖,与真正意义的茶多糖有一段距离。如果不采取去脂、去蛋白质,加上纯化的手段获取茶多糖,其茶叶降血糖功效几乎不存在。

普洱茶的后续发酵或许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无论是自然发酵还是人工发酵,其茶多糖的含量远高于未发酵茶。而且,普洱老茶(年份在50年以上)好于普洱茶膏,普洱茶膏好于普洱熟茶,普洱熟茶好于普洱速溶茶粉。这是因为:

一是普洱茶的原料本身就以粗老叶为主,与民间流传的粗老叶治疗糖尿病有物质等同或相近的基础。茶多糖的含量是随原料粗老程度的增加而递增,原料越老,茶多糖含量越高;

二是普洱茶在发酵中,本身就将脂类与蛋白质等物质分解与转化,提高了茶多糖的含量。同时,茶多糖又是生物活性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发酵的降解与转化,又分离出小分子低聚糖。也恰恰是这个小分子低聚糖才是普洱茶降血糖的主要“功臣”。这里最关键的一条,是忌高温的过程,因为高温会使茶多糖生物活性“固化”。因此我们说速溶茶粉在这方面的表现低于普洱熟茶,更低于普洱老茶与普洱茶膏。

三是低聚糖(又称寡糖)是通过糖苷键将2~4个单糖连接而成小聚体,它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这类寡糖的共同特点是:难以被胃肠消化吸收、甜度低、热量低,又属非胰岛素所依赖,不会使血糖升高,适合于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人食用。同时,它也能改善人体内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双歧杆菌和其他有益菌的增殖。普洱茶内含的低聚糖经代谢产生有机酸使肠内pH值降低,抑制肠内沙门氏菌和腐败菌的生长,防治便秘,并增加维生素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间接起到降血糖的功能。

普洱茶15问,看懂全部,你就离老茶友更近一步


导读:相信大家对普洱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了,这一次就整理出来一份比较全面的普洱茶基础知识。看看你有那些不知道的,需要的都抱走吧!

相信大家对普洱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了,这一次就整理出来一份比较全面的普洱茶基础知识。

1.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原产于滇南、滇西澜沧江流域,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经一定时间贮存转化而成。

2.什么是生茶?什么是熟茶?

云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直接压成饼、沱、砖,称为生饼、生沱、生砖。不压制的就叫毛茶。

云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再经过人工渥堆最后压制成型,称为熟饼,熟沱、熟砖。

3.如何区分生熟普洱茶?

外观:生普洱年限10年以下颜色是墨绿色,熟普洱是深褐色。

气味:生普洱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而熟普洱闻起来有股陈香味。

汤色:生普洱汤色是桔黄色,熟普洱是褐红色、暗栗色。

口感:生茶的味道和绿茶很相似,有苦涩味,但是清香,回甘好,;熟茶的滋味是醇和,甘滑柔顺,绵甜爽口。

4.普洱茶属于哪类茶?

如果你只是要很笼统的去讲这个问题的话,按旧时的说法,普洱是属于黑茶类。新的分类就把普洱自己分出一个类,就叫普洱茶类。如果你要玩得很精的话,可以说熟普和红茶可以算是一个类别,大家都是全发酵茶。而新的生普和绿茶可以算是一个类别,大家都是未发酵茶。而老生普才是黑茶类。因为是唯一的一种后发酵茶,普洱茶(生普)很奇特,所以要灵活地去分析而不能硬给他套上到底是什么类茶。

5.什么是春茶、夏茶和谷花茶?

公历2-4月,农历清明至小满为春茶,以清明节后15天内采收的春茶为上品,多采一芽一叶,芽蕊细而白.;

公历5-7月,农历小满至小暑为夏茶,称雨水茶,如制作得当,茶质近似春茶.

公历8-10月,农历小暑至寒露为秋茶,称谷花茶。

6.普洱生熟茶的制作工艺分别是什么?

生普洱茶传统制作过程是:杀青---揉捻---晒干后进而压制成各种紧压茶,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一般的茶厂只要保证原料的品质和能将各茶山的茶菁按消费者的喜好进行拼配即可生产。

熟普洱茶的制作过程是:杀青-揉捻---干燥-增湿渥堆-压制成品-干燥脱水。但在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是极高的,除温度湿度要求外,它对生产环境、水质、酵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熟普洱茶的工艺技术是茶厂的核心机密。

7.什么是晒青和烘青?

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经炒青、揉捻、摊凉在竹席上在太阳底下自然晒干称晒青毛茶,它可以长期存放。将鲜茶叶采摘回来后,用烘干机进行脱水干燥后出现高香味的茶叶称为烘青,它有保质期,不可长期存放。简单说,晒青是普洱茶工艺,烘青是绿茶工艺。

8.普洱茶功效有那些?

现代医学对茶的功效研究已有近20项:即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其中普洱茶对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尤为突出。

9.普洱茶的等级是什么?

普洱茶分为高、中、低档。高级散茶分为:宫廷、礼茶、特级、一级到五级是中等级,六到十级是低等级的散茶。普洱茶碎分为高档、中档、低档茶碎。

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也多梗多。是不是级别越高品质越好呢?No,级别越高只代表茶菁很嫩,和品质并无多大关系。

10.干仓、湿仓普洱,有何区别?

干仓普洱茶是将普洱茶存放在空气流通、相对湿度在80%以下的仓库里,让其缓慢自然陈化,转化为“陈香”品质,这种茶叶习惯称之为“干仓普洱茶”。这也是地处中原的优势,所有普洱茶保留其清、纯、正、气必不可缺少的条件。自然干仓保存的普洱茶在数年之后,香气不但不减于新茶,而且变化层次更加丰富。在适合的环境干仓陈化的普洱茶,才能越陈越香。

湿仓普洱茶是将普洱茶放入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湿仓库里,使其快速转化,但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发生霉变的普洱茶,称为“湿仓普洱”,多半出现在我国东莞、香港及东南亚等地,虽然汤色转化较干仓明显,但是论其滋味与茶气,与干仓所储的普洱茶不可相比。

11.选购普洱茶应注意什么?

四大要决和六不要:

一是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杂味。

二是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

三是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潮湿。

四是气:品其汤;口味温和,不可味杂陈。

六不要:不要以错误年代为标签,不要以伪造包装为依据,不要以深浅色为借口,不要以添加味道为假象,不要以树龄为考量。

12.如何存放普洱茶?

如果存放紧压茶,不要拆包装,如果是散茶建议最好存放在紫砂罐里,紫砂用具历来都是以茶相伴而生的,平时我们泡茶,最好的茶具也应该是紫砂茶具。紫砂罐具有其透气,还有就是越用越好的特点,用来存放普洱茶也是最好的容器,其次是环境要清洁卫生,无杂味、稳定的温度与湿度,不要见光。简单讲,就是“干燥通风无异味”。

太过潮湿的环境会导致普洱茶的快速变化,但这种变化往往是“霉变”,令茶叶不可饮用。但是太干燥的环境又会令普洱茶的陈化变得缓慢,所以要有一定的湿气。这里有一个方法:在存放的茶叶旁边摆放一小杯水,令空气中湿度稍微增大。流通的空气中有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叶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茶叶变化。所以要有适度流通的空气,但不能放于风口。

13.普洱茶的茶区和茶山分布在哪?

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这四大茶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陲,分布在澜沧江两岸,与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

古六大茶山分别是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除“攸乐”在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

后起的八大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14.普洱茶主要成份有哪些?

普洱茶主要含有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单宁、咖啡碱、色素、单糖、蛋白质、有机酸、脂质、维生素等成份。

15.普洱茶冲泡基本步骤

1.普洱茶冲泡用水和水温:选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水温以90oC~100oC沸水为佳。

2.置茶量:用茶刀顺茶饼(沱、砖)分层处轻轻撬取,一般投茶6-8克。

3.备具:准备好茶具和普洱茶。

4.温壶涤具:茶具中置入烧开的清水,主要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

5.投茶:将普洱茶置入壶中。

6.润茶:沸水冲入壶中,快速倒去(称为醒茶)。

7.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8.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保持茶汤浓淡的均匀,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

品饮普洱茶膏的价值


品饮普洱茶膏的价值!茶作为一个饮品,在中国已经沿袭了千余年的历史。从云南横断山脉出发,北至黄河流域,东至东南沿海、台湾,南至海南,都有茶叶种植。云南种茶历史最为久远,以当地特有的大叶种乔木茶最负盛名,因其主要出产在普洱等地,被冠名为普洱茶。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产品,顾名思义其集合了普洱茶的诸多性质。譬如说,普洱茶膏也会越陈越香、普洱茶膏也有生熟之分、好的普洱茶膏品起来也同样具有分明的层次感好,普洱茶膏也有较好的养生作用。

普洱茶膏以普洱茶为原料,所制的生茶普洱茶膏经冲泡烹煮后,汤色清亮澄黄,呈现出诱人的香槟色,茶气逸散显著,有较明显的荷香、兰香、桂香;饮用的时候,口感中和,没有明显苦涩感,回甘明显,唇齿留香。所制的熟茶普洱茶膏经冲泡烹煮后汤色红浓明艳,具有红酒一般的深邃红色,茶气内敛悠远,细细品闻,有果仁香、樟香;品饮时,口感纯正甘爽,有似米汤在喉的软糯感,淡淡药香(也就是常说的陈香)。

但是普洱茶膏在品饮上与普洱茶相比,还是有一些不同。

普洱茶膏通常是以一个包装为单位,适配相应的水量。某品牌普洱茶膏,包装主要有三种,块状为1.0克每粒,晶体状的又分为0.5克每袋和0.25克每袋两种;而普洱茶是以散茶、饼茶、砖茶、沱茶等形式出现,每次冲泡的时候茶量也存在差异,相较而言,普洱茶膏更便于掌握茶味的浓淡。

普洱茶在冲泡之前,需要取茶之后进行洗茶和醒茶,目的是清洗茶叶上附着的杂物和灰尘,醒茶之后的茶叶更容易泡开,滋味更为饱满。但是洗茶和醒茶步骤繁复,洗茶的同时,污水也会被茶叶吸收,影响普洱茶泡出的口感。而普洱茶膏只需要醒膏即可,醒膏就是在煮沸水的过程中,将普洱茶膏放在蒸汽出口,以水汽润泽,使得表面活化。醒膏时间一般10-15秒即可。将醒膏完成后的普洱茶膏放入沸水中待其融化充分后即可。

普洱茶膏与普洱茶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不同,就是普洱茶膏不像普洱茶一样可以喝若干泡,而是一次完成。普洱茶膏将浓淡调整至风味最佳的三至五泡的口感,让饮者享受最美好的品饮体验。

喝普洱茶的人一定要看,也许你的第一步就做错了!


茶事中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撬茶,有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只撬了些茶沫,有的时候茶针一用力又扎到了手,扎到流血也是常有的事情。

此时客已到,水已开,容不得自己暗自伤神······

想要泡得一杯好的普洱茶,第一步就是先把茶给撬好。撬茶其实并不难,今天就和茶鲜森一起学习“如何温柔的撬茶”吧。

不同茶的撬法

普洱茶的紧压方式主要为砖、饼、沱。

砖茶

茶砖的侧面很容易找到解茶的突破口,从侧面边缘找一个缝隙,将茶针插入,然后将茶撬起。对于压制比较紧的茶砖,或者为追求条索的完整,可以用茶针从表面慢慢剥离。

饼茶

首先把茶饼翻过来,凹下去的一面朝上,然后用手掌给茶饼松一松,茶刀从茶饼凹处入手,撬松后从相邻的地方再次插入,按量撬取。

沱茶

沱茶是三种紧压茶当中压制得最紧的,撬茶的时候还是将茶叶凹处朝上,从茶沱的边上寻找缝隙,插入后往里轻轻一剥就可以了。

撬茶的要点

1.见缝插针

2.用力不要过猛,否则有可能误伤自己。

3.茶针顺着手的方向,而不是对着手。

4.撬茶前预估好量,就不会多次撬或者撬太多。

那为什么要做成茶饼或茶砖等紧压茶呢?

一、便于运输

早在几千年之前,我国西南地区的商贸之路“茶马古道”就已经开始担负着西南地区的贸易重任。而在茶马古道上的商队,中国往外输出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云南的普洱茶,古代的物流并不发达,运输基本上全靠的是马或者骡子来驼着走。如果全部装的是散茶的话体积过大,这样会大大的减小一次能运输的茶叶数量。

把同等体积的茶叶蒸压成饼或者砖的话,这样可以增加一次马队能够运输的茶叶数量。古代因为外贸交易,政府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做了一些强制的标准,用来标准化茶叶交易,这样可以方便政府收税和更方便的交易。如一提饼茶是7饼,每一饼茶是357克约等于2.5公斤。一件茶叶为12提约等于30公斤。这样一来即方便买卖,又方便收税,同时也方便茶叶厂家的管理。

二、越陈越香

紧压茶可以香气保持的时间长一些。就普洱茶追求“越陈越香”的特点来看,收藏普洱散茶较有利于品质的陈化,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较为理想的效果。陈放时间长的普洱生茶会在自然转化过程中产生特有的香味,如果把茶叶陈放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茶叶的香味很快的就会散发掉。这样会十年二十年的普洱生茶没有一点点的香气。这就让普洱少少了一分色彩了。

普洱茶在后期的存放中,茶叶会自动氧化,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微生物作用的转化,这些转化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线。

1.普洱茶紧压成饼,水分的吸收与蒸发对于紧压的普洱茶影响度不大,因此,微生物跟香气都能更好的保存下来。

2.普洱茶紧压成饼,那样空气中的温度对紧压茶的内部影响不大,茶叶中的微生物能更好的存活下来。

3.氧气和光线与普洱紧压茶的接触面积相对缩小了很多,多酚类,酮类与叶绿素的氧化就缓慢了很多,茶质就能更好的保存。

4.普洱茶后期的转化,基础还得靠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茶叶原料本身品质有保障的前提下,再辅以优良的工艺,紧压成饼,才能转化出优质的普洱陈茶。

普洱茶几千年前就以饼、砖、沱这些形式存在,其中有它独特的韵味。

三查二看一品普洱茶膏


三查二看一品普洱茶膏!不少人选购礼品时,都会选择普洱茶膏这一传统养生佳茗。然而正是由于对普洱茶膏的不了解,往往会买到质量参差不齐的茶膏,面对越来越多的普洱茶膏品牌,你知道如何挑选吗?下面去具体了解一下。

三查:查品牌、查资质、查认证

在挑选茶膏时首先需要注意茶膏的品牌是否为知名品牌,是否能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到品牌的相关信息以及品牌的口碑如何;其次需要了解茶膏生产企业的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拥有有生产许可、工艺技术是否拥有国家专利技术等信息;而作为普洱茶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产品或企业是否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认证等相关的权威机构认证证明,也是检查该产品是否为优质普洱茶膏的重要因素。

以贡润祥普洱茶膏为例,作为连续两年博鳌亚洲论坛的指定茶礼,品牌保障当然毋庸置疑;2009年,贡润祥普洱茶膏的生产标准就被中国质监部门批准作为普洱茶膏的标准规范,其生产过程严格遵循SGS、QS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采用美国FDA标准抽样检测,可以确保贡润祥普洱茶膏的优良品率高于国家标准。云南贡润祥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也成为云南首家通过茶膏QS认证和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近日,该公司还成为茶膏行业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让普洱茶膏正式跨入有机时代。

二看:看膏体、看汤色

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膏做了如下描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当膏体的外观色泽异常,则可能是劣质茶膏;除此之外,汤色也是普洱茶膏优劣的检验标准。优质的普洱茶膏入水即溶,生茶膏在纯水中黄亮通透,在矿泉水中则呈石榴红,而熟茶膏则独现华丽的宝石红,如果汤色混浊、并带有大量的沉淀物和悬浮物,则不适合饮用。

一品:品留香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微、组分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如何让香气在不受外界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将自身的香气升华,从而提升茶膏的品质,一直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也是消费者在挑选茶膏时需要考量的另一重点要素。记者了解到每克贡润祥普洱茶膏都要经186道工序,历时72天,制作工艺复杂,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香气的呈现。而贡润祥茶产业则采用独创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既避免高温制造方式对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破坏,又弥补了低温对香源类物质提取的不足,辅以专利技术"留香工艺",令原本就远远超出同类产品的香气和口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醇厚悠长。

生茶品“韵”、熟茶品“厚”,普洱茶品鉴


金属质感分割线

对于茶的品鉴,每个茶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但从客观来看,好茶都是有通性的。

就像普洱茶,在口感、体感各方面不论表现如何,始终有一个“原则一般”的维度,永远适宜用来评判一款茶,那就是:生茶的“韵”,熟茶的“厚”。

生茶的“韵”

生普茶味的综合表现

对于生普来说“韵”是“质、形、色、香、味,气”的综合表现,是普洱茶品鉴中包容各个层面的综合感受。

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韵,也常用来形容有经历和内涵的人。就像一首好歌,哪怕音准再准,没有体会,也是有声无韵。

生普一山一味,但综合品质来看,就讲一个“韵”字。对于生普,韵代表了两个时间:树龄和存放年份。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消彼长,但“韵”是圆融的、综合的、守恒的,任何阶段都会展现。

新茶时期,韵的表现是外现的。香、甜、苦涩、回甘等等,树龄不同、茶种不同、韵也不同。西半山的冰岛阴柔甜美,东半山的藤条则阳刚霸气,香气滋味大不相同,但一定很有茶韵。

中期或陈茶,则是陈化的“底韵”。此时的生茶,香而不扬,甜而不弱,各个维度彼此协调映衬,就像一个石头磨去最尖锐的棱角,整体变得更圆润,但内在却依然有力,这是茶先天选材之“底蕴”。

熟茶的“厚”

厚,熟茶的品质基础

熟茶的品质,“厚”是基础。虽然熟茶在“香、甜、醇、滑”等方面,好的熟茶有着更优异的表现,但是“厚”度却是熟茶品质的基础,茶汤越厚,才会产生饱满、醇润的感觉、甜滑,也才更有意义。

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粘稠而有压舌感,通过喉部很醇润、通畅,香滑自然,给品饮者很舒适的感觉,这样的熟茶就很厚。

熟普的水浸出物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果胶及其水解物,水浸出物越多,茶品味越厚重、浓稠。

相反,喝起来“薄”的熟茶,香韵自然不会太优异,口感哪怕顺滑,也会略显淡薄。

造成熟茶厚的原因,是选材。但如果工艺上发酵度比较高,茶汤析出快,也会造成“厚”的假象,这样的汤是浓而非厚,这样的茶,内质透支,失去了转化的潜力和收藏价值。

品茶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韵”、“厚”两个字只能作概括品鉴,而细节还需拆分细品。作为有生命力的茶,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经年累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喜的结果,平日里藏茶的过程当中也应多品,方能领略茶中真味。

普洱茶膏探秘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编者按:陈杰老师的《拾起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探秘》一文在文献梳理考证和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展示了茶膏由唐至清起落浮沉的历史,尤其从实验和工艺制作的角度考辨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来龙去脉,并在厘清茶膏发展史的基础上,论及现代茶膏的特点及鉴别,实为现代茶膏行业的奠基之作,对现代茶膏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陈杰《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书。

普洱茶膏作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与普洱茶前四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不同,普洱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光环,极少被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云南普洱茶大红大紫之时,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与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泛滥成灾”。但仔细研读发现,关于普洱茶膏的介绍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只局限陈述古人的话语,对其产生、演变、特性、工艺及生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剖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空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四种茶品,从一出现到现在,同属于“雅俗共赏”的茶品,即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品尝品质不同的茶品,而唯有普洱茶膏不同,则是“非雅不能赏”,是皇家的专属贡品,非平民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贵的成员。

我们从现今能够查阅的历史资料证明,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风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独有情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的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迷。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溫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官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消声匿迹。

制作普洱茶膏六步骤


制作普洱茶膏六步骤!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使用的技术主要是速溶咖啡制造技术,包括萃取、浓缩、干燥等。普洱茶膏的品质特点是冲水即溶,杯内不留残渣,浓淡易调节,方便卫生,保健及药用功能较强。还可加各种配料进行调配等,普洱茶膏的制作主要包括采摘、处理、浸提、净化、浓缩、干燥、定型、烘干、包装等步骤:

1、采摘及处理

普洱茶膏制作所用的茶叶原料可以川鲜叶、生茶、熟茶。原料的采摘、选择和适当拼配很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普洱茶膏的品质汤色而且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一般多选用7~9级:普洱茶或茶叶副产品作原料。为了提高品质及经济效益,可适当地加入20~30%的小上档茶,则可在很大成度上提升终极产品的品质。普洱茶原料在浸提前应进行适当的粉碎,一般通过40~50目筛或轧碎度掌握在0.35mm左右。

2、浸提

浸提时一般选择水作溶剂。浸提时要综合考虑茶和水的比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次数和萃取液品质之间的相互影响。浸提用水量不可太多,否则茶汤浓度太低,不利于后期浓缩加工,能耗也大。常用的茶和水的比例为l:9~1:l5之间。萃取的温度也要把握好,水温在100℃左右,浸提的茶水汤色和香气较好,但茶叶苦涩:水温在90℃左右,浸提茶水的味道较好,但汤色、香气较淡。浸提普洱熟茶时,选择温度大约为85℃。浸提普洱生茶时,选择温度大约在95℃。浸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为宜,浸提次数—般为1—2次。

3、净化

净化是指除去茶叶浸提液小杂质和沉淀物的过程。在浸提液中常会含有少量茶叶碎片;悬浮物,冷却后时常会产生沉淀物,这些物质必须除去。净化的方法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方法三种。

4、浓缩

净化后的浸提液浓度较低,须先纤浓缩。使固形物含量增加至30%~50%。即提高了干燥效率,以利于获得低密度的颗粒状普洱茶膏。浓缩的方法有蒸发浓缩,冷冻浓缩和真空浓缩等几种方法目前人多使用高温蒸发浓缩,但使用真空浓缩方法的越来越多。从保证普洱茶膏浸提物的汤色、香气、品质方面而言,冷冻浓缩和真空浓缩是较佳的方法。

5、干燥

干燥工序对普洱茶膏的内质、外形及可溶性都非常重要。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真空滚筒干燥和发泡干燥等。喷雾干由于具有干燥效率高,普洱茶膏制品的溶解性好、质量小、体积小、成本低,在定型包装中能获得充满度等优点,因而是首选的方法。

6、定型

干燥后制出的是普洱茶膏颗粒状半成品,不易存放,容易吸潮而结块变质,损失香气或汤色加深,所以要加以定型。普洱茶膏定型常用的有两种方法,高压定型和常温风干定型,可将将颗粒普洱茶膏半成品及95%的酒精以100:6的配剂放到模具中高压定型或常温风干即可。

为了提高普洱茶膏的抗吸湿性、保健性及色彩和香型的多样化,亦可添加乳糖、磷酸钙盐、植物胶、糊精、各类营养强化剂、食用色素及食用香精等添加剂。传统的普洱茶膏贡品每为6~7克,呈正方形,由锦匣装盛。现今市场上的普洱茶膏样式较多,小的1克装,大的几十千克,而且包装比较现代,各式各样、丰富而多彩。

品普洱茶三韵,了解茶叶本质


品普洱茶首先就要了解普洱茶的三韵,即分别是陈韵、神韵和喉韵,只有真正了解这三韵,也就品出了茶叶的本质及真味。

陈韵

普洱茶的“陈韵”就在于自然和淡雅。陈韵是人们在进行熟普洱茶品茗时,首先的品尝指标,以辨别其陈韵新旧,随后再品尝其他的茶香、茶味、茶性、茶气等。而陈韵的新旧差异,会影响同等度的茶香,陈韵越陈旧的越能增强茶性所带来的感受力量;除外,陈韵还更好的反映了历史的深度,但必须是在清雅、淡然的环境中走过来的,品茗普洱茶是将普洱茶的生命在淡泊宁静中转化出来的历史陈韵,与我们对生命的感悟融为一体,越陈熟的普洱茶就越能激起更强烈的美感的震撼。

神韵

自然、质朴与率真是普洱茶最真实的神韵。自古以来,无论是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还是明清的泡茶,都十分强调茶汤应香、色、味俱全,并保持真味,而茶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茶本身就有真香,真色,真味,只要稍微有点污染,就会使失去茶叶的真味,同时,也就失去了品饮意义,普洱茶的生命历程,从生长、采摘、初加工成型后到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一切都那么质朴自然,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是茶的最高境界。

喉韵

普洱茶的喉韵可体现在甘、润、燥三方面。甘:即回甘,茶多半是先苦后甘,茶汤能带来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润:现在饮茶的第一目的便为解渴去闷,润喉则是解渴的第一步骤,再是补充足够的水份,因缺乏水份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顿时胸怀舒畅;燥:茶叶一旦有了燥感,有些陈年普洱茶品,在贮存过程中太过于密封,开封后马上冲泡,也会有燥的情形,必须装在较宽大的容器里,回气一段时间后,燥感自然消失。

普洱茶,就是在品饮艺术,是属于比较有深度和内涵的高层次艺术鉴赏,品普洱茶的本意是追求宁静自然、淡雅清新,同时也是内敛深邃的心灵世界。

《进一步发扬普洱茶膏的品韵》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可步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