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古茶山。
四、御笔古茶山
上接《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古茶山(一)》一文。御笔古茶山是“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缩影。随着银生文化的不断挖掘,银生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南诏文化、古傣族文化、古彝族、古布朗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
御笔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城附近,属无量山东坡,分布在锦屏镇山冲村、黄草岭村和文井镇山心、丙必、清凉、竹蓬村等。海拔1700-2000m之间,年平均温度13.6℃,年降水量1300mm,土壤为沙性红壤。古茶山面积0.4185万亩,成块状分布。有性群体品种,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植株有文井镇山心村茶(JD2006-078)和锦屏镇山冲村茶(JD2006-082),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古茶园主要以长地山、五棵桩、菜子地、邓家、高老庄等古茶园组成。
五棵桩古茶园是个有故事的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2150m,距离菜子地古茶园2km,距离邓家古茶园4km,距离高老庄古茶园6km,距离长地山8km,面积0.04万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茶园常年云雾笼罩,因进山道路不便,只有山里人在春茶发芽时进山采茶。据当地茶农介绍,它是银生节度时期为节度府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人发配到哪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犯人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园称为“五棵桩茶园”。
菜子地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右岸,总面积0.03万亩,海拔1900-2120m,种植历史也在千年以上。一种说法是当时发配的犯人,释放后留下来开垦种植的;一种说法是后来一些逃难的人开垦种植的。
邓家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左岸,总面积0.05万亩,海拔1800-2000m,种植历史在300年左右,是由当地一家姓邓地主在清代开垦种植的。
高老庄茶园面积有0.04万亩,海拔1800m,是一姓高人家从四川迁往昭通,后几经周折于清末时期迁到菜子地茶园里套种大烟(罂粟),解放后迁到现在的邦崴小组,并种植了这片茶园。
长地山为文井镇丙必村一个名副其实的以茶为生的高寒山区村,有71户人家,271人,离县城15km,海拔1700-1800m,是景东最美山村之一,也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长地山背靠无量山,古朴的村子就犹如坐落在一把椅子上,南北延伸的小山就像椅子上的扶手,俯瞰着川河坝子,一副美丽的田园风光。登上村后的小山,西面是无量山群峰,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犹如万象奔腾。长地山瀑布仿佛像一幅水墨画,挂在古茶园里。走上几百米就进入了无量山核心区。东面远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蓝天白云下绿色的群山一直链接到了天际,让人看不够也看不完。
长地山古茶园种植历史悠久,村旁的三棵大茶树,据当地茶农介绍,种植了600多年。但这里的很多茶园曾经是国民党中将38军副军长梁星楼家的私家茶园。在计划经济时代长地山是吃国家商品粮的茶农,今天在长地山你难看到一亩种粮食的土地。智慧的长地山人培育出“普景1号”茶树地方良种,已经在全省推广,长地山原有0.2万亩茶园已经嫁接改造了近四分之三,这项低产茶叶改造工作在全国走在前列。长地山茶叶芽头大、口感好、色泽鲜亮、卖样特别好,每年春季,本地的、外来的茶商就纷至沓来,订购采摘茶叶。
五、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哀牢山西坡古茶山,辖景东县花山镇、大街镇、龙街乡、太忠镇这四个同处哀牢山西坡境内的古茶山,主要包括花山镇的文岗、营盘、撒罗、文岔、芦山村,大街镇的大街、气力、三营村,龙街乡的东山、和哨、祝者、新平、帮庆、戈瓦村以及太忠镇大柏村、王家村、麦地村、花石村等地,居民主要是汉族和彝族。
哀牢山西坡四个乡(镇)的古茶山,面积0.6855万亩,呈块状和零星状分布。有性群体种。茶园多在村寨边,与粮田混杂,有部分茶园粮茶间作。海拔1300-2100m,植被为山地常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海拔垂直高差大,常年平均气温12.6-17.6℃,年降雨量1180-1320mm。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和黄棕壤。代表性植株有花山乡芦山村大石房野茶(JD2006-007),属大理茶;龙街乡多依树荃麻大茶树(JD2006-042),属普洱茶。大理茶是较早种植的“大山茶”,因品质不及“家茶”,很少采制。哀牢山西坡古茶山,主要生产晒青茶。
位于海拔1860m的景东县花山镇文岔村村上社花山大茶树,此茶树在普洱市仅次于邦崴大茶树的第二大人工种植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5m,树龄在800余年,年可产茶叶10kg。此茶树2015年以后,单株产值13.6万元,成为了普洱市单株茶树产值最高的古茶树。
龙街乡和哨村被称为“茶王村”,村内可采摘的大茶树有几百株,其中有株树高11.9m的瓦泥大茶树,树龄近千年,周围古茶树连片。位于大街乡气力村的灵官庙大茶树(JD2006-026),树高14.8m,是当前景东发现的培养型最大的大茶树。其芽叶呈紫绿色茸毛多,经检测水浸出物约46.09%、茶多酚36.03%、氨基酸3.48%、咖啡碱4.61%、酚/氨10.4,是制作优制普洱茶的原料。而位于大街乡气力村箐门口的古茶树,其中一号茶树的树高8m人工栽种的小乔木野生型古茶树,即箐门口野茶(JD2006-025),树龄近千年。另外,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边缘的秀龙古茶园有古茶园面积0.12万亩;紧连哀牢山杜鹃湖的麦地古茶园,古茶园有0.076万亩。
以哀牢山西坡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主要特征:条索黑亮较细,汤色金黄,尚亮,苦显于涩,苦能化甘,稍长,汤质尚丰满,叶底黄绿,匀齐。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二)
二、地名历史记忆
地名是中国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断裂消失。
史料记载古蒲蛮生活、迁徙过的地方,有好多地名大致读音相近或相同,景东也不例外。
1988年云南省有关部门组织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淹没文物普查时,在林街乡丙况河口发现新石器人类活动遗址,之后发掘出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晚期石器、陶器、铜器等共158件(学者称为“忙怀文化”)。后经专家考证,是当时“蒲蛮”生产工具和兵器。澜沧江流域的居民与海门口居民有着共同渊源。李昆声教授认为“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的云县忙怀发现了大量用鹅卵石打制的石器,有钺形、靴形、长条形等以双肩石斧为其特征,有夹砂绳纹陶共存,可知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类型的遗址在澜沧江沿岸之景东、澜沧等县的景志、忙亚、忙卡、大水平、安定、丫口等十数处均有发现。这一类型遗址与百濮族系有较多关系”。
在东南亚的有肩石斧与云南的有肩石斧的主人是孟高棉人这一点上,中外学者都是有共识的。197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县忙怀地区,发掘到大量用江中鹅卵石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全部用砾石打下石片,然后在上端两侧打出弧形肩,形制有钺形、靴形和长条形等。此类石斧制作粗糙,未经磨光。张增祺教授从考古角度论证了云县忙怀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以有肩石斧为特征的新石器,这类石器在怒江、澜沧江流域的福贡、贡山、云县、景东等地均有发现,形器和制法也基本相同。《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在古代,中国史书多将焦侥看作南亚语系民族。云南澜沧江流域多有南亚语系民族住居,如果说昆明为南亚语系民族,他们从事农业的历史也就相当久远了,这与剑川海门口的情况就吻合了。(《洱海区域的昆明民族与昆明国》桑耀华)
云南现仅存的佤、布朗、德昂这三个百濮系民族在云南生活的历史最为久远,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山区和半山区,在服饰上也基本保留了古代百濮族系缠头、缠藤蔑腰箍、佩刀的习俗特征。今天的三台山以红崩龙为多,分布于引欠、邦外、南虎、勐丹、勐莫、马脖子、冷水沟。《云南志·卷四·名类篇》记:扑子蛮,勇悍矫捷。以青婆罗缎为通身祷。善用白箕竹,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部落首领谓酋为上。无食器,以芭蕉叶藉之。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而后来则主要集中在古仆水流域的哀牢山区,以及无量山周围。
哈尼族对芒人也有类似拉祜西的称呼,称芒人为“曼布”,“曼布”的意思是指嘴边有花纹。就“茫蛮”之“茫”字而言,《蛮书》说“茫是其(茫蛮部落)君号”,有学者认为“茫”与“勐”“曼”等谐音,在傣语中为“村落”的意思,是傣语的专有词汇。而据民族调查资料,“沧源佤族至今称‘官’为‘芒’”。“至今住居云南金平县普角乡的六十余户少数民族,自称为‘茫’,傣族称他们为‘插满’(在勐腊地区叫岔满),‘插’为高山,‘满’为‘芒’的谐音,意为‘住在山上的芒人’。他们的语言和布朗接近,他们和佤族一样流传着人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葫芦里出来的“创世纪”的神话传说。据上述描述,此芒人当是唐《蛮书》中的“茫蛮”无疑。这对说明茫蛮部落即濮人民族显然是一个强有力而现实可靠的例证。《金平县三区普角乡芒人社会调查》
传说在300年前,黑崩龙住在芒市一带,那时人口也多。后来傣族从腾冲、保山迁来,因为当时没有官于是从陇川接来了方姓傣族土司,那时崩龙族还有兵,主要保护官家,平时劳动,战时出征。当时的黑崩龙居住在小邦外、勐丹、勐戛、曼养、芒究、芒牙、拱别、引松、引赖、捆山、户帕、当量、拱卡、茶叶箐,直到芒市背后的芒龙山等地。后来因反抗傣族土司失败,有的迁到怒江以东,有的逃往缅甸。
喇族或佤族,潞西和陇川也有关于喇族的传说。传说最多的是腾冲县。腾冲九区清凉山的蒲窝、曼朵、曼堆等寨,九区下龙江坝的燕寺、曼诺、曼弄、尖科、户哏、那底等寨,二区上龙江坝的贺拉、骂哏、邦定、曼窝、那诺、怕练、曼统、曼买、曼摆、曼赛何贺等寨,原来都是喇族,现已变为傣族。倪辂《南诏野史》载:“昆弥氏,国号‘拜’(环碧山房本作‘邦’),历年莫考,张氏继之,改为建宁国。”不论是“拜”或“邦”都是源于南亚语系古语村落的音译,国内史书多用“邦”“巴”“班”“摆”等,云南省凤庆县历史上是蒲人聚居区,清代《续修顺宁府志》还有许多保留有“邦字的村落,如邦买、邦拐、邦贵、邦盖、邦谷、邦歪、邦旧、邦挖、邦别、邦杭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称“邦”的地名很多,如邦瓦(挖)、邦各、邦信、邦歪、邦杭等,考其历史都与德昂人有关。陇川县,德昂族女王宫的遗址即称为“邦(巴)达”,有些地名完全相同。我国出版的汉文“东南亚地图”多译作“班”,这也是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三)
三、善种茶的民族
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习俗相近的基诺族,均喜吃酸辣,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是公认的最早驯化茶的民族。
景东茶树,记住了这里曾是蒲蛮的家园。景东属于澜沧江流域、普洱市的西北方,是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区,据资料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加工和流通的历史,到了清朝,景东沱茶已远销青藏高原,享有盛名。
《茶经》开篇第一句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西南8个小国其中有濮国)支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的记载。纳贡的茶叶便是这里的濮人运去的。
经过相关部门一年多的资源调查,景东彝族自治县目前发现的野生茶面积达28.6万亩,面积居普洱市首位,其中一棵位于花山乡石婆婆山的野生茶树高达26.5米。另外,在大街乡发现的一棵高14.8米的栽培型茶树,是目前云南发现最高的栽培型茶树。据介绍,景东县境内的野生茶树分布在无量山与哀牢山,两山分别拥有23万余亩和5万余亩野生茶树。野生古茶树呈现出带状和区域分布特点,树龄超过1500年的野生茶树分布面积达3.5万亩。此外,普查还发现景东县5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3.7万亩。
景东花山文岔(蛮岔)大茶树生长在花山乡文岔上文献村,第一株海拔1762米,坡度15度。树高15米,树幅9.8米,基部径围3.14米,干径1.03米,最低分枝0.8米。春茶萌芽期为2月上旬,3月上旬开采,夏茶开采期为6个月上旬,秋茶采期为8月上旬,休眠期为11月。第二株基部径围1.85米,干径0.588米,树高10.1米,第三株基部径围1.6米,干径0.5米,树高9.95米。单株每年收干茶15公斤以上。据专家考证,这些茶树树龄不低于500年。据有学者调查考证,“至今住居云南金平县普角乡的六十余户少数民族,自称为‘茫’,傣族称他们为‘插满’(在勐腊地区叫岔满),‘插’为高山,‘满’为‘芒’的谐音,意为‘住在山上的芒人’”。花山“蛮岔”应是“蛮人住的高山”,如果是这样,说明景东花山文岔村文献组古茶树是蒲蛮种下。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说:“布朗族和崩龙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根据现有材料分析,蒲蛮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云南大叶种茶树确系布朗族和崩龙族的先民蒲蛮(讹为“濮人”)所种植。据调查,云南有不少古老茶林,历代传说确系蒲蛮所种植。如德宏莲山大寨背后有野生茶30万株,竹山寨有90万株,是一百多年前崩龙族所种植的(云南日报1955年6月3日),陇川瓦幕发现二万株野茶,系前人崩龙族所栽种的栽培型茶树(团结报1958年7月23日),1965年6月云南省科协组织的保山地区经济林木考察组在保山地区高黎贡山丫口保屯公路81公里(海拔2344公尺)处看到一片云南大叶种荒芜茶园,据向导介绍对面崩龙族居住族地比此地海拔更高,也有许多象这样的荒芜茶园。
在西双版纳傣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区南糯山爱尼族的茶园,传说是前人蒲蛮族(即布朗族)所种,爱尼族从墨江县搬到勐海南糯山,迄今已有五十六代,在爱尼族搬到南糯山前,已有了这些茶园。如以每代十八年到二十年计算,南糯山的茶园至少已有一千多年以上,在―干多年以前的唐朝时期,蒲蛮族已在南糯山种植了茶树。澜沧县景迈、芒景、邦崴,这儿有着千余年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邦崴古茶树。佤文化研究中心资深佤族文化专家王学兵经过考证,确认了司岗里史诗中提到有茶树出现的地方,就是佤族迁移过的地方。
一个古老民族,以一把双肩石斧、一个地名、一片茶叶,承载起了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是银生节度的物化记忆!
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全本)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全本)
一、银生节度治所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云南官方最早记录制茶、饮茶的文字史料,也可以说是云南最早的茶文化记录。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亦有“茶出银生诸山”的记载。
南诏国(738年-902年),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这个时期,建立了六个节度,它们分别是弄栋节度、永昌节度、银生节度、剑川节度、拓东节度、丽水节度。
景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蛮名猛谷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蛮所居。汉、唐未通中国。南诏蒙氏立银生府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寻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蛮遂据其地,历大理段氏莫能复。大理国后期属蒙舍镇、威楚府管辖。”至元中,置开南州,仍隶威楚路。明洪武中,改为景东府编户八里。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移往楚雄德江城后的银生节度辖:银生城(威楚)、开南城(文井)、威远城(景谷)、奉逸城(普洱)、利润城(勐腊)、柳追和城(镇沅)、茫乃道(景洪)、通蹬川(墨江)、河普川(江城)、羌浪川(越南莱州)、送江川(临沧境内)、邛鹅川(澜沧)、林记川(缅甸孟艮)。《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景东,古徼外荒服地,曰柘南,曰勐谷,曰景董,为昔濮(扑)和泥二蛮所居。”《读史方舆纪要》和《元史·地理志》均记载:“开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
“朴”即蒲蛮,和泥即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根据《哈尼阿陪聪坡坡》的记述:“哈尼族为了避免民族关系恶化,不久,又东迁到‘谷哈密查’,获得原住民族‘蒲尼’的允许,居住下来;当哈尼族人口繁衍,经济大发展时,蒲尼出于惧怕而发动战争,哈尼险些灭族。”哈尼族进入云南,先与昆明种族杂居,有资料认为“昆明”是蒲蛮的一部分,那么这里的“蒲尼”也许是蒲蛮(扑子),而不是濮人。
白子国,是先于南诏而建立的国家。有史家称白子国“以族名(僰人、僰子)为国名称为白子国;以地名为国名则称为白崖国,或云南国。”白子国是张乐进求家族在洱海至滇池一带建立的古代国家。白子国又称建宁国,南诏常向屯军开南直诺、诺苴部落的建宁国王张宁进求侄子张宁建求助。《元志》:金齿之地,在大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扑、和泥二蛮所居,其后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及万历《云南通志》“古西南极边地,濮、洛杂蛮所居,唐时南诏蒙氏为银生府之地,其后金齿白夷侵夺之,宋时大理段氏莫能复”,《明史·土司传》“威远,唐南诏银生府之地,旧为濮、杂蛮所居,大理时为白夷所据”《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志》记:威楚开南等路:领县二、州四。镇南州(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州在路北,昔朴、落蛮所居。“金齿白蛮”,金齿是地名,白蛮应指白族,大约是白子国抢夺了地盘。
《元史》:开南州下。州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扑、和泥二蛮居也。庄蹻王滇池,汉武开西南夷,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尝涉其境。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自南诏至段氏,皆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开南州。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银生城在扑赕之南,去龙尾城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又直南通河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东至送江川,南至邛鹅川,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扑子、长鬃等数十种蛮。又开南城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内有盐井一百来所。
德江城在府城(楚雄府)西北二里。《志》云:威楚在蒙诏时,为银生黑觜之乡,因置银生节度。至段氏中叶,高泰执国柄,封其侄高量成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高长寿,附于元。今府西北二里有德江村,或云即故城处也。今城明初洪武十六年征蛮都督袁义所筑。义以南山高峻,逼近城郭,倘寇据以临城,是资敌也。因绘城山图以献,报可。义遂改筑石城,缘山为险,岁久渐圮,隆庆四年改筑。万历二十八年,东南城圮于水,寻复修筑。四面有濠,城周八里有奇,有门六。
景东城《志》云:府旧无城池,治北有卫城。洪武二十三(1391年)年建,周二里有奇。又别为小城,在卫城之西,据景董山之顶,周三十余丈,开东北门以望远,名玉笔城。万历三年及十八年,相继增修,而府治则在卫城南门外之东。府山川环绕,群蛮错列。开南、镇沅和景谷被金齿白蛮所据后,到明朝还诸蛮环伺,而与开南相距约18公里的锦屏,如果真的设银生节度,令人难以想象。
二、地名历史记忆
地名是中国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断裂消失。
史料记载古蒲蛮生活、迁徙过的地方,有好多地名大致读音相近或相同,景东也不例外。
1988年云南省有关部门组织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淹没文物普查时,在林街乡丙况河口发现新石器人类活动遗址,之后发掘出距今约3000年的新石器晚期石器、陶器、铜器等共158件(学者称为“忙怀文化”)。后经专家考证,是当时“蒲蛮”生产工具和兵器。澜沧江流域的居民与海门口居民有着共同渊源。李昆声教授认为“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的云县忙怀发现了大量用鹅卵石打制的石器,有钺形、靴形、长条形等以双肩石斧为其特征,有夹砂绳纹陶共存,可知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类型的遗址在澜沧江沿岸之景东、澜沧等县的景志、忙亚、忙卡、大水平、安定、丫口等十数处均有发现。这一类型遗址与百濮族系有较多关系”。
在东南亚的有肩石斧与云南的有肩石斧的主人是孟高棉人这一点上,中外学者都是有共识的。197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县忙怀地区,发掘到大量用江中鹅卵石打制而成的有肩石斧,全部用砾石打下石片,然后在上端两侧打出弧形肩,形制有钺形、靴形和长条形等。此类石斧制作粗糙,未经磨光。张增祺教授从考古角度论证了云县忙怀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以有肩石斧为特征的新石器,这类石器在怒江、澜沧江流域的福贡、贡山、云县、景东等地均有发现,形器和制法也基本相同。《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在古代,中国史书多将焦侥看作南亚语系民族。云南澜沧江流域多有南亚语系民族住居,如果说昆明为南亚语系民族,他们从事农业的历史也就相当久远了,这与剑川海门口的情况就吻合了。(《洱海区域的昆明民族与昆明国》桑耀华)
云南现仅存的佤、布朗、德昂这三个百濮系民族在云南生活的历史最为久远,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山区和半山区,在服饰上也基本保留了古代百濮族系缠头、缠藤蔑腰箍、佩刀的习俗特征。今天的三台山以红崩龙为多,分布于引欠、邦外、南虎、勐丹、勐莫、马脖子、冷水沟。《云南志·卷四·名类篇》记:扑子蛮,勇悍矫捷。以青婆罗缎为通身祷。善用白箕竹,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部落首领谓酋为上。无食器,以芭蕉叶藉之。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而后来则主要集中在古仆水流域的哀牢山区,以及无量山周围。
哈尼族对芒人也有类似拉祜西的称呼,称芒人为“曼布”,“曼布”的意思是指嘴边有花纹。就“茫蛮”之“茫”字而言,《蛮书》说“茫是其(茫蛮部落)君号”,有学者认为“茫”与“勐”“曼”等谐音,在傣语中为“村落”的意思,是傣语的专有词汇。而据民族调查资料,“沧源佤族至今称‘官’为‘芒’”。“至今住居云南金平县普角乡的六十余户少数民族,自称为‘茫’,傣族称他们为‘插满’(在勐腊地区叫岔满),‘插’为高山,‘满’为‘芒’的谐音,意为‘住在山上的芒人’。他们的语言和布朗接近,他们和佤族一样流传着人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葫芦里出来的“创世纪”的神话传说。据上述描述,此芒人当是唐《蛮书》中的“茫蛮”无疑。这对说明茫蛮部落即濮人民族显然是一个强有力而现实可靠的例证。《金平县三区普角乡芒人社会调查》
传说在300年前,黑崩龙住在芒市一带,那时人口也多。后来傣族从腾冲、保山迁来,因为当时没有官于是从陇川接来了方姓傣族土司,那时崩龙族还有兵,主要保护官家,平时劳动,战时出征。当时的黑崩龙居住在小邦外、勐丹、勐戛、曼养、芒究、芒牙、拱别、引松、引赖、捆山、户帕、当量、拱卡、茶叶箐,直到芒市背后的芒龙山等地。后来因反抗傣族土司失败,有的迁到怒江以东,有的逃往缅甸。
喇族或佤族,潞西和陇川也有关于喇族的传说。传说最多的是腾冲县。腾冲九区清凉山的蒲窝、曼朵、曼堆等寨,九区下龙江坝的燕寺、曼诺、曼弄、尖科、户哏、那底等寨,二区上龙江坝的贺拉、骂哏、邦定、曼窝、那诺、怕练、曼统、曼买、曼摆、曼赛何贺等寨,原来都是喇族,现已变为傣族。倪辂《南诏野史》载:“昆弥氏,国号‘拜’(环碧山房本作‘邦’),历年莫考,张氏继之,改为建宁国。”不论是“拜”或“邦”都是源于南亚语系古语村落的音译,国内史书多用“邦”“巴”“班”“摆”等,云南省凤庆县历史上是蒲人聚居区,清代《续修顺宁府志》还有许多保留有“邦字的村落,如邦买、邦拐、邦贵、邦盖、邦谷、邦歪、邦旧、邦挖、邦别、邦杭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称“邦”的地名很多,如邦瓦(挖)、邦各、邦信、邦歪、邦杭等,考其历史都与德昂人有关。陇川县,德昂族女王宫的遗址即称为“邦(巴)达”,有些地名完全相同。我国出版的汉文“东南亚地图”多译作“班”,这也是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一)
一、银生节度治所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云南官方最早记录制茶、饮茶的文字史料,也可以说是云南最早的茶文化记录。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亦有“茶出银生诸山”的记载。
南诏国(738年-902年),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这个时期,建立了六个节度,它们分别是弄栋节度、永昌节度、银生节度、剑川节度、拓东节度、丽水节度。
景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蛮名猛谷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蛮所居。汉、唐未通中国。南诏蒙氏立银生府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寻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蛮遂据其地,历大理段氏莫能复。大理国后期属蒙舍镇、威楚府管辖。”至元中,置开南州,仍隶威楚路。明洪武中,改为景东府编户八里。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移往楚雄德江城后的银生节度辖:银生城(威楚)、开南城(文井)、威远城(景谷)、奉逸城(普洱)、利润城(勐腊)、柳追和城(镇沅)、茫乃道(景洪)、通蹬川(墨江)、河普川(江城)、羌浪川(越南莱州)、送江川(临沧境内)、邛鹅川(澜沧)、林记川(缅甸孟艮)。《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景东,古徼外荒服地,曰柘南,曰勐谷,曰景董,为昔濮(扑)和泥二蛮所居。”《读史方舆纪要》和《元史·地理志》均记载:“开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
“朴”即蒲蛮,和泥即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根据《哈尼阿陪聪坡坡》的记述:“哈尼族为了避免民族关系恶化,不久,又东迁到‘谷哈密查’,获得原住民族‘蒲尼’的允许,居住下来;当哈尼族人口繁衍,经济大发展时,蒲尼出于惧怕而发动战争,哈尼险些灭族。”哈尼族进入云南,先与昆明种族杂居,有资料认为“昆明”是蒲蛮的一部分,那么这里的“蒲尼”也许是蒲蛮(扑子),而不是濮人。
白子国,是先于南诏而建立的国家。有史家称白子国“以族名(僰人、僰子)为国名称为白子国;以地名为国名则称为白崖国,或云南国。”白子国是张乐进求家族在洱海至滇池一带建立的古代国家。白子国又称建宁国,南诏常向屯军开南直诺、诺苴部落的建宁国王张宁进求侄子张宁建求助。《元志》:金齿之地,在大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元史·地理志》中“威远州(古开南地之一部分),其川有六,昔扑、和泥二蛮所居,其后金齿、白夷酋阿只步夺其地”,及万历《云南通志》“古西南极边地,濮、洛杂蛮所居,唐时南诏蒙氏为银生府之地,其后金齿白夷侵夺之,宋时大理段氏莫能复”,《明史·土司传》“威远,唐南诏银生府之地,旧为濮、杂蛮所居,大理时为白夷所据”《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四志》记:威楚开南等路:领县二、州四。镇南州(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州在路北,昔朴、落蛮所居。“金齿白蛮”,金齿是地名,白蛮应指白族,大约是白子国抢夺了地盘。
《元史》:开南州下。州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扑、和泥二蛮居也。庄蹻王滇池,汉武开西南夷,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尝涉其境。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自南诏至段氏,皆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开南州。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银生城在扑赕之南,去龙尾城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又直南通河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东至送江川,南至邛鹅川,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扑子、长鬃等数十种蛮。又开南城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内有盐井一百来所。
德江城在府城(楚雄府)西北二里。《志》云:威楚在蒙诏时,为银生黑觜之乡,因置银生节度。至段氏中叶,高泰执国柄,封其侄高量成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高长寿,附于元。今府西北二里有德江村,或云即故城处也。今城明初洪武十六年征蛮都督袁义所筑。义以南山高峻,逼近城郭,倘寇据以临城,是资敌也。因绘城山图以献,报可。义遂改筑石城,缘山为险,岁久渐圮,隆庆四年改筑。万历二十八年,东南城圮于水,寻复修筑。四面有濠,城周八里有奇,有门六。
景东城《志》云:府旧无城池,治北有卫城。洪武二十三(1391年)年建,周二里有奇。又别为小城,在卫城之西,据景董山之顶,周三十余丈,开东北门以望远,名玉笔城。万历三年及十八年,相继增修,而府治则在卫城南门外之东。府山川环绕,群蛮错列。开南、镇沅和景谷被金齿白蛮所据后,到明朝还诸蛮环伺,而与开南相距约18公里的锦屏,如果真的设银生节度,令人难以想象。
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全本)
普洱古茶山巡礼:茶出银生城界诸山_普洱景东有些茶山,怎么样
导读:西南边陲之地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以美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著称于世。世界茶源缘何落于普洱市?这主要居于以下五个重要系列实物为依据:一是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为第三纪渐新世,距今3540万年前,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景谷盆地芒线,现存于普洱市博物馆。二是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前,产于云南的7个县内,其中在普洱市内有3个县,即景谷县、景东县、澜沧县。三是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大茶树,树高25.6米,树龄2700余年,于2001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立有“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碑,当年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四是澜沧县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树龄千年,经测验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营养器官为栽培型,为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驯化栽培成过渡型的古茶树,是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此茶树以名“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名扬中外。五是澜沧县景迈芒景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为普洱市古代濮人后裔布朗族及傣族世代栽培的原生态古茶园,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现存古茶园有2.8万亩,于1997年2月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专家学者上山考察后得到共识,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一份珍贵的农业遗产,2012年已批准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遗产项目。由此得出,茶树发展的5个重要系列阶段为: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老仓福德古茶山
在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是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普洱茶乃至云南茶的史料。而文中“银生”二字,指的是当时南诏国的银生节度,其治所就在今景东县城,这充分说明了普洱市景东县其产茶历史之久,是茶之摇篮,普洱茶之故地,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因此,笔者在梳理“普洱市26座古茶山巡礼”系列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漫湾古茶山_景东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金鼎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金鼎古茶山》,本期为大家解读景东古茶山之漫湾古茶山。
漫湾古茶山所在地普洱市景东县漫湾镇管辖内的漫湾镇,被称为景东县乃至普洱市北门窗口。其地处无量山西坡,澜沧江东岸,北与大理洲南涧县毗邻,西以澜沧江为界同临沧市云县隔江相望,地理位置有着“两步跨三洲”的美誉,境内又因建有家二级水电站——漫湾电站享誉国内外。而这里的古茶资源虽是“世界茶源”核心区域地之一,但近几十年来因名气远不及被业界较真的“古六大茶山”而被茶商忽略,业界了解甚少也。
漫湾古茶山现已列入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共有古茶园面积约3725亩,呈零星块状分布,部分以茶粮间作,管理较粗放,茶树密度稀,树势中等,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也是优质的普洱茶产区。其古茶山资源主要分布在景东县漫湾镇辖内的安召、温竹、漫湾等村。这一带海拔在1700至230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约13.6至14.摄氏度,年降水量1291至1307毫米,土壤为红壤、黄棕壤间夹未风化的石砾。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JD2006-118)和温竹村茶(JD2006-122)。
位于漫湾镇漫湾村东北方向四至五公里处的中山箐茶园,有古茶树资源百余株,早年因茶叶价格低,很多茶园都疏于管理,甚至荒弃。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兴起的古树普洱热,该箐的古茶树大多被茶农承包给茶商采摘与利用。其中,箐内岔河组阿娘嘬(亦作阿娘左)地生有一株古茶树,被业界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先生命名为“蛟龙出海”,即漫湾岔河茶(JD2006-124),是目前普洱市发现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高达10余米,根部最大径围约2.74米,该茶树每年可加工普洱茶制品5公斤左右,属普洱茶品中的珍宝。致力普洱茶文化挖掘与研究的普洱茶专家詹英佩老师,2014年8月到景东无量山考察古茶山历史时,测算此茶树树龄在800年以上。
在漫湾古茶山领域内,普洱茶制品品质上乘的要数温竹村窝落地的古茶,此地有古茶园约面积600多亩,树龄在300至1000年间。古茶园分布最为集中的是安召村,约800多亩,茶树树龄在300年至800年间。另外,位于保甸村保甸河上游的王家箐,也有古茶园约700亩,树龄在数百年以上。
以漫湾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松、短、色黑,汤色黄绿,质稍薄,苦显于涩,苦能化甘,苦能化甘,叶底青绿,有山野气韵。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御笔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金鼎古茶山_景东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老苍福德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仓福德古茶山》,本期为大家解读景东古茶山之金鼎古茶山。
诗云:金鼎巍峨气象高,南临山岳势英豪。千峰拱服朝圭笏,一岭庄严衣锦袍。正位端居同帝阙,偏旁峙立尽臣曹。若非御下皆培嵝,那得儿孙肯执旄。此诗是剑川岁贡生刘印侯《金鼎山十四景》诗中一首,所言“金鼎”即是当今普洱市景东县的金鼎山。
金鼎山曾是滇西南道教名山,山中有名寺曰金鼎寺,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如今古迹遍布山头。“在解放初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被拆除去建学校、供销社,庙所在地现已成了一块荒芜的牧场,实在可惜。”景东文化名人汪大学在《金鼎寺考略》一文中说道,“金鼎寺创始人是谁,是那个时代,那年创建,现无完整资料。现可考资料为:据普国华回忆……金鼎寺创始人是邱宏祖,四川省仁熟县人,在康熙年间来到此地,到处行医……看中了金鼎山这块宝地,就在此山请人建得一间小庙房。庙大门有块横幅,上面写着‘大赤天功’四个字。有幅对联:‘道人家风空空人曰,老子宫殿忧忧大载’。……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337年的历史。”《景东府志》记载:“金鼎山,相传为彭本源道人建。彭本源,磨外井人,少慕道人,无道人,大石旁潜修,遇异人指示,洞明内景。时金鼎山无寺,源创修,工竣,云游数年归,遍辞道侣,跌坐而化。其徒来湛,参悟妙诀,一夕在林街观音寺中聚会,众侣云:我徒师去亦跌坐而终。”《景东县志稿》载,景东道教金鼎殿在西区仲古里,清康熙年间由彭道人建盖。清代以来,在景东、普洱、思茅、墨江、景谷、镇沅、江城等地,有道观老君殿、玉皇阁、天神庙、大石寺、三皇宫、文昌宫(另有资料说,文昌宫于明代崇祯元年建立)及道教俗神庙宇阎王庙、城隍庙、财神庙、土地庙、山神庙、龙王庙、药王庙、娘娘庙、五帝庙等。在道教的安坐、养心、朝山、封齐、开齐、朝斗、做会、持诵、占卜、符繁、祈福、禁咒、服气、念经、超渡、烧香、献饭、谢土、香烟会等活动中,均要用普洱茶,且视普洱茶为“灵芝草”,万病之药。现今在道观宫宇中还有“名山必产灵草(茶)”之说,可见普洱茶与道教关系密切及其位置。
“高山云雾出好茶”,雄居于无量山西坡的金鼎山在当地茶农在心目中如神圣般,气势雄浑,神秘而雄壮,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山顶笼罩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在景东县丁帕村村委会抬头可见金鼎山主峰。当地茶农说,每年普洱、临沧、勐海、澜沧等地的茶农都会赶来朝拜,当地称为“朝山”,朝山为期七天,所有人在山顶吃住。《金鼎山纪》(郡拔贡、刘尚中·清)中记载:“每届仲春会期,景物日新”,就是朝山会写照。
金鼎古茶山的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种混杂,据考证有7-8个之多,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以上。古茶园面积近15000亩,呈零星状分布,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密度稀,树势中等,品质优良,是制作普洱茶、红茶的优质原料。古茶园主要分布景东县林街乡岩头、龙洞、箐头、丁帕、清河村以及景福乡金鸡林村、公平、岔河、勐令村等。这一地带海拔在1800至200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年平均温度10.6至14.5摄氏度,年降水量1292至1413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且透气透水性好。代表植株有林街乡岩头村大卢山茶(JD2006-109)和景福乡鸡林茶(JD2006-103)。
近些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普洱茶品质与口感等追求,金鼎古茶山的茶树大多成为茶商用于制造“单株”收藏,部分古茶树甚至被商家“包养”。其中位于景福乡金鸡岭村三家组的栽培型古茶树,即景福乡鸡林茶(JD2006-103),这棵古茶树经鉴定,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特高,是研制高品质的普洱茶和红茶原料,被普洱茶商追求者甚是器重。相关资料显示,丁帕村就2014年全村古树茶收入450万元,每公斤价40元至240元不等;台地茶收入320万元,每公斤价16元至32元不等。2015年台地茶价格回落,古树茶价格每公斤上价涨至300元。而金鼎古茶山古茶园最为集中种植密度较高是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所出产普洱茶制品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以金鼎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较细短,汤色黄绿明亮,苦较显而涩较弱,苦能化甘,较长,汤质尚饱满,有山野气韵。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漫湾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仓福德古茶山_景东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西南边陲之地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以美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著称于世。世界茶源缘何落于普洱市?这主要居于以下五个重要系列实物为依据:一是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为第三纪渐新世,距今3540万年前,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景谷盆地芒线,现存于普洱市博物馆。二是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前,产于云南的7个县内,其中在普洱市内有3个县,即景谷县、景东县、澜沧县。三是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大茶树,树高25.6米,树龄2700余年,于2001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立有“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碑,当年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四是澜沧县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树龄千年,经测验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营养器官为栽培型,为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驯化栽培成过渡型的古茶树,是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此茶树以名“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名扬中外。五是澜沧县景迈芒景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为普洱市古代濮人后裔布朗族及傣族世代栽培的原生态古茶园,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现存古茶园有2.8万亩,于1997年2月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专家学者上山考察后得到共识,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一份珍贵的农业遗产,2012年已批准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遗产项目。由此得出,茶树发展的5个重要系列阶段为: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老仓福德古茶山
在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是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普洱茶乃至云南茶的史料。而文中“银生”二字,指的是当时南诏国的银生节度,其治所就在今景东县城,这充分说明了普洱市景东县其产茶历史之久,是茶之摇篮,普洱茶之故地,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在梳理普洱市26座古茶山巡礼系列
老包说茶:御笔古茶山隐藏着银生府时代的古茶园
美丽神奇的景东素有“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银生古城”“大美景东”等美妙的称谓,景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多,但有一个地方过去藏于深山人未知,直到2012年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才发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迎来它的新春天,它就是景东御笔古茶山(原名邦崴古茶山)。
御笔古茶山属于普洱的26座古茶山之一,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之中,距离景东县城9公里,海拔1700米—2150米,有古茶园面积1400多亩,生态茶园1200余亩。古茶园由五棵桩古茶园、菜子地古茶园、邓家古茶园、高老庄古茶园而组成。
这里是真正让人惊叹“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地方、是景东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最完美的地方、是景东县城进入无量山腹地距离最近的地方、是景东夏季避暑最佳的地方、是景东在同一个位置能欣赏到无量山、哀牢山美景和银生古城最好的地方、是景东最容易倾听到黑冠长臂猿鸣啼的地方。
五棵桩古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米—2150米,距离菜子地古茶园3公里,距离邓家古茶园2公里,距离高老庄古茶园4公里,面积200多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景东设银生节度使,节度府衙设在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城。据说,它是银生节度时期,府衙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哪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囚犯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山称为“五棵桩茶园”。
进入五棵桩茶园道路非常难走,从银生城出发需要一天的时间,沿着文果河而上,要经过亮石崖瀑布,瀑布高约60米,宽约6米-7米,从石崖的石曹喷泻而出,很远就能听到雷鸣般的声音,因石崖在月光下会发出亮光,得名“亮石崖瀑布”;瀑布再往前走的山路要从一个悬崖中间通过,稍有不慎就会坠人悬崖,这是进入五棵桩茶园的必经之路,被称为“思过崖”,有悔过自新,回头似岸的意思。
菜子地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右岸,总面积300多亩,由5片大小不等的茶地组成,海拔1900米—2120米,种植历史在800年左右。一种说法是当时发配的犯人,释放后留下来开垦种植的;一种说法是后来一些逃难的人开垦种植的。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荒废,成为原始森林。据当地82岁的高大爷讲“如今居住在邦崴村的高姓等人家从四川迁往昭通,后几经周折于清朝末期迁到菜子地开荒种大烟(罂粟),当时茶地已经荒废,有许多大茶树一个人都围不过来,发现后我们就进行采摘管理,也补植补种了一些茶叶,直到解放后才陆续迁出来到这里,但一直都去采摘茶叶,这里的茶叶品质特别好,今年每公斤卖到300多元”。
邓家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左岸,总面积500多亩,由2大片茶地组成,海拔1800米—2000米,种植历史在300年左右,是由当地一家邓姓地主在清代开垦种植的。
今天当你站在景东御笔古茶园的观景台上,能看到的基本是解放前种植和60年代种植的高老庄古茶园,面积有400多亩,海拔1700米-1800米。五棵桩古茶园、菜子地古茶园、邓家古茶园都隐藏在无量山的密林之中,周围生长着几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常年云雾缭绕,不走入深山是看不到茶地的,遗憾的是后来为了方便采摘,许多高大的茶树进行“低改”,这样很多栽培型古茶树遭到了很大破坏。
在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的称号,普洱成为世界唯一拥有一条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地区。即景谷县3540万年宽叶木兰化石--景东县锦屏镇文旧小组的田心2500万年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有景东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澜沧邦崴1700年和景东文岔12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及全市156万亩的栽培型生态茶园。而发现中华木兰化石的景东田心就在御笔古茶山的路旁,相离仅6公里。御笔古茶山是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主要茶山之一。
南段古茶山: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老包开讲
南段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南段、洛勐、阿里、宛卡、戈的等村,共有茶园28600亩,其中古茶园面积868亩;南段古茶山最高海拨215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茶园生长在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四季气候温凉;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是中国与缅甸分界的山,国境线长56.8公里。糯福位于澜沧县南部,距县城97公里,全乡辖糯福、阿里、宛卡、南段、洛勐、戈的、勐宋、阿木嘎、坝卡乃等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平方公里。糯福乡居住着拉祜、哈尼、佤、傣等多种少数民族,是拉祜文字的发源地。
从景迈山的芒景村往前16公里就是南门河,海拔不到800米,一个V形河谷,没走多久,茶园逐渐稀疏,然后过渡到橡胶林,进入糯福乡洛勐村,又是橡胶林渐渐变成了茶园。自古以来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习惯于定居在山上,南段古茶山上的居民大都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腰上。由于河流、沟渠缺水,种田只能种“雷响田”--要等天空雷电交加之时,在雨季来临之后才能栽秧,所以叫“雷响田”。2014年6月13日,我到南段古茶山采访,前夜下了一夜的大雨,恰逢当地百姓在抓紧栽秧,看到3个男子一人在犁田,一人在耙田,一人在糊埂,8个年轻妇女在栽秧,突然听到一阵欢歌笑语,女方唱:“大河发水小河干,过河栽下一丘秧,认得秧好早下种,晓得好玩早成双。”男方回应唱:“大田栽秧谷棵稀,谷棵下面有秧鸡,抓着秧鸡来下酒,抓着小妹来做妻。”我赶忙照下几张难得的照片,终于碰到了久违的田园美景,让人追忆起乡愁。
南段茶山只要有茶园就盖有简易小屋,我们好奇的询问陪同的张文灿经理。他说:“茶园里盖小屋是这里的传统,过去全都是小草屋,特别好看,现在很多用石棉瓦代替茅草。它的用途首先是避雨休息;其次是摊凉茶叶;还有一个用途就让你们猜猜。”在我们一番催促下,他笑着说:“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贫困,每家的干栏式草屋,人和牲畜拥挤地住在一起,年轻小伙和姑娘谈情说爱不方便,就到茶园小草屋里来谈恋爱。”拉祜族、佤族是幸福指数特高的民族之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青年男女在小屋里倾诉心声,唱着“芦笙恋歌”、“快乐拉祜”。所以人们就给这些简易小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拉祜甜蜜小屋”。
南段山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中有“三宝”:多雨果、野杨梅、南段野茶。普洱市有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而南段野茶是一个特殊变种,茶果是单核的,为了保护茶树资源,澜沧县严禁采摘、销售野生茶。登上南段山海拨2150米的最高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可以欣赏景迈山美景,观古村落、古寺庙,游夸国长廊,赏异国山水。
龙竹棚老寨是目前拉祜文化保存最完整,风光最美丽的拉祜族寨子之一。寨子后有一稍高的靠山,山向两边延伸,寨子仿佛象坐落在一把龙椅上,是一个极佳的风水宝地,寨子边自然生长着很多竹子,拉祜族的先民们就把这里叫龙竹棚。寨子最高处是神秘、庄重的佛房及神鼓。只要有拉祜族寨子都要建一座佛房,佛房也有级次之分,龙竹棚佛房就统领其他多个寨子的佛房,其中包括缅甸的6个寨子,信徒要在这里祭拜后才能回到自己寨子的佛房祭司,龙竹棚佛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佛堂。
南段村是南段古茶山的核心区,有720户,2400多人,茶叶是这里的主业,全村有茶园面积1.4亩,其中古茶660多亩。南段茶山的茶园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种植的台地茶,普洱市2010年开始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把景迈山上的台地茶进行稀疏留养,从原来的每亩1000多株,只保留300-400株后,茶叶产量虽然减少,但茶叶品质显著提升,价格明显提高。也影响带动了南段茶山进行稀疏留养改造生态茶,引进企业建加工厂,筹建龙竹棚茶庄园,打造“龙竹棚”茶叶品牌,将对哪里的生态茶进行有机茶转换认证。
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边古茶园是南段茶山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围群山之中,走进这里的古茶园仿佛是在景迈山大平掌,参天古树之下的茶树错落有致,稀疏合理,茶树的枝干上不时长有“螃蟹脚”。“螃蟹脚”只有在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古茶树才会生长。
南段山与景迈山仅南门河一河之隔,南段古茶山与景迈古茶山土壤、气候、雨量、植被等自然环境近似。南段古茶山种茶历史没有景迈山久远,茶种及种茶技术皆从景迈山传入,品质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密香,滋味醇厚,回甘持久。所以它的茶质、香气、汤色都与景迈山近似。当地政府结合茶资源、茶文化、拉祜文化、边界文化的自然禀赋,打造南段古茶山和“龙竹棚”茶叶品牌。在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南段古茶山也列入辐射、缓冲区域。所以南段古茶山被称为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
解读景迈古茶山的“孪生姐妹山”:南段古茶山
中缅边境古茶山,拉祜文字发源地
南段古茶山是中国与缅甸分界的山,主要分布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南段、洛勐、阿里、宛卡、戈的等村,共有茶园28600亩,其中古茶园面积868亩;南段古茶山最高海拨215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00毫米—1450毫米,茶园生长在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四季气候温凉;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
糯福位于澜沧县南部,距县城97公里,全乡辖糯福、阿里、宛卡、南段、洛勐、戈的、勐宋、阿木嘎、坝卡乃等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平方公里。糯福乡居住着拉祜、哈尼、佤、傣等多种少数民族,是拉祜文字的发源地。
茶园稻田两相宜,乡愁自在随处见
从景迈山的芒景村往前16公里就是南门河,海拔不到800米,一个V形河谷,没走多久,茶园逐渐稀疏,然后过渡到橡胶林,进入糯福乡洛勐村,又是橡胶林渐渐变成了茶园。自古以来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习惯于定居在山上,南段古茶山上的居民大都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腰上。由于河流、沟渠缺水,种田只能种“雷响田”——要等天空雷电交加之时,在雨季来临之后才能栽秧,所以叫“雷响田”。
2014年6月13日,我到南段古茶山采访,前夜下了一夜的大雨,恰逢当地百姓在抓紧栽秧,看到3个男子一人在犁田,一人在耙田,一人在糊埂,8个年轻妇女在栽秧,突然听到一阵欢歌笑语,女方唱:“大河发水小河干,过河栽下一丘秧,认得秧好早下种,晓得好玩早成双。”男方回应唱:“大田栽秧谷棵稀,谷棵下面有秧鸡,抓着秧鸡来下酒,抓着小妹来做妻。”我赶忙照下几张难得的照片,终于碰到了久违的田园美景,让人追忆起乡愁。
茶园小屋谈情说爱成一景
南段茶山只要有茶园就盖有简易小屋,我们好奇的询问陪同的张文灿经理。他说:“茶园里盖小屋是这里的传统,过去全都是小草屋,特别好看,现在很多用石棉瓦代替茅草。它的用途首先是避雨休息;其次是摊凉茶叶;还有一个用途就让你们猜猜。”
在我们一番催促下,他笑着说:“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贫困,每家的干栏式草屋,人和牲畜拥挤地住在一起,年轻小伙和姑娘谈情说爱不方便,就到茶园小草屋里来谈恋爱。”拉祜族、佤族是幸福指数特高的民族之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青年男女在小屋里倾诉心声,唱着“芦笙恋歌”、“快乐拉祜”。所以人们就给这些简易小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拉祜甜蜜小屋”。
南段有三宝,国际佛堂山中藏
南段山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中有“三宝”:多雨果、野杨梅、南段野茶。普洱市有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而南段野茶是一个特殊变种,茶果是单核的,为了保护茶树资源,澜沧县严禁采摘、销售野生茶。登上南段山海拨2150米的最高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可以欣赏景迈山美景,观古村落、古寺庙,游夸国长廊,赏异国山水。
龙竹棚老寨是目前拉祜文化保存最完整,风光最美丽的拉祜族寨子之一。寨子后有一稍高的靠山,山向两边延伸,寨子仿佛象坐落在一把龙椅上,是一个极佳的风水宝地,寨子边自然生长着很多竹子,拉祜族的先民们就把这里叫龙竹棚。寨子最高处是神秘、庄重的佛房及神鼓。只要有拉祜族寨子都要建一座佛房,佛房也有级次之分,龙竹棚佛房就统领其他多个寨子的佛房,其中包括缅甸的6个寨子,信徒要在这里祭拜后才能回到自己寨子的佛房祭司,龙竹棚佛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佛堂。
与景迈山一河相隔,主打生态茶有机转换
南段村是南段古茶山的核心区,有720户,2400多人,茶叶是这里的主业,全村有茶园面积1。4亩,其中古茶660多亩。南段茶山的茶园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种植的台地茶,普洱市2010年开始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把景迈山上的台地茶进行稀疏留养,从原来的每亩1000多株,只保留300—400株后,茶叶产量虽然减少,但茶叶品质显著提升,价格明显提高。也影响带动了南段茶山进行稀疏留养改造生态茶,引进企业建加工厂,筹建龙竹棚茶庄园,打造“龙竹棚”茶叶品牌,将对哪里的生态茶进行有机茶转换认证。
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边古茶园是南段茶山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围群山之中,走进这里的古茶园仿佛是在景迈山大平掌,参天古树之下的茶树错落有致,稀疏合理,茶树的枝干上不时长有“螃蟹脚”。“螃蟹脚”只有在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古茶树才会生长。
南段山与景迈山仅南门河一河之隔,南段古茶山与景迈古茶山土壤、气候、雨量、植被等自然环境近似。南段古茶山种茶历史没有景迈山久远,茶种及种茶技术皆从景迈山传入,品质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密香,滋味醇厚,回甘持久。所以它的茶质、香气、汤色都与景迈山近似。当地政府结合茶资源、茶文化、拉祜文化、边界文化的自然禀赋,打造南段古茶山和“龙竹棚”茶叶品牌。在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南段古茶山也列入辐射、缓冲区域。所以南段古茶山被称为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
走近景东,了解无量山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全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思茅市的“粮仓肉库”,是主产区之一。“郝思嘉”牌核桃乳名闻遐迩,“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远销国内外。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无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保护区内生息的黑冠长臂猿群为世界所仅有。
景东概况
位置面积
位置面积: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幅员面积446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3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思茅市驻地279公里。
景东县城全景
历史沿革
“景东”系傣语转音,意为坝子城。秦以前属西南夷地;两汉至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置开南节度,辖今思茅市,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宋大理国后期废节度,属统矢府的当箸袒赕。元至元十二年置开南州,隶威楚路;至顺二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威远、干远3州,隶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降府为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重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设景东直隶厅,隶迤西道。1913年裁府改县,名景东县,属腾越道。1915年改属普洱道。1950年成立景东县,属普洱专区。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
无量雄峰
行政区划
全县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东镇4个镇和花山、大街、太忠、龙街、文龙、安定、林街、曼等、景福9个乡,共有13个乡,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
人口民族
到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非农业人口2.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5%。
地理气候
景东县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境内最高海拔3371米,最低海拔795米。地形呈现“三水夹两山”之势,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县境内面积分别为2581平方公里和174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川河、者干河属红河水系。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毫米,年均日照2131.6小时,无霜期355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景东经济社会十分落后。1950年,全县人口16.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0.06元,公路通车里程122公里,仅有中学2所,学生341人,医院1家,病床10张。到1978年,全县人口29.9万人,人均纯收入6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7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都拉移民新村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围绕“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兴科教”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培植林产、蔗糖、畜牧、烤烟和干鲜果5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7546万元,比2000年增加54539万元,年均递增13.4
%,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1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468万元,比2000年增加3787万元,年均递增10.8%,高出“十五”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288万元,是“九五”期间的1.0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50万元,年均增长5.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3175万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7倍、13倍、69倍。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7692元,是1978年的14.1倍。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42.8:24.7:32.5,非农业人口比重7.9%。
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对种植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粮、蔗、畜、果、茶、烟、桑协调发展格局。粮食、甘蔗、核桃、茶叶、畜禽、烤烟、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粮食总产量12.
78万吨;甘蔗产量17.1万吨;茶叶产量3996吨;咖啡种植2508亩,咖啡豆产量40吨;核桃种植面积155795亩,产量1927吨;烤烟种植面积25411亩,产量63730担;新鲜蚕茧产量906吨。畜牧业产值248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6%。年末生猪存栏37.9万头,出栏21万头;大牲畜存栏11万头、出栏1.9万头;黑山羊是全县畜牧业的一大特色品种,存栏13.2万只,出栏6万只,远销广东、湖南、上海等地,并销往香港、澳门。
白鹭鸶与人和睦相处
林业
景东县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454.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1%,在有林地中用材林262.3万亩,防护林76.9万亩,特种用材林3.7万亩,经济林19.7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2454.5万立方米,其中,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达846万立方米。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林板、林化为主的林产品工业体系。200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4603万元,是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扶贫开发
景东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实施以来,全县实行政策、科教、干部、项目、资金、服务“六进山”,建立县处领导联系贫困乡村、单位部门挂钩帮扶贫困村社、机关干部长期驻村帮社、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4个责任制,有21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5个乡,353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66个村,93个单位部门挂钩扶贫76个贫困村,232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269户贫困户。199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内异地开发扶贫项目,到2005年底,已完成10个开发区安置工作,共安置移民8876人。“九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1.59亿元,使4个扶贫攻坚乡、56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7亿元,使5.18万农村特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同时巩固了4万不稳定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完成2500户茅草房改造,改善了1.05万人的住房条件。上海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工业
新中国成立时,景东县没有现代工业。如今已形成以林产、蔗糖、水电、建筑材料等为主的各门类工业。2003年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955万元。主要产品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远销国内外。以优质核桃为原料的郝思嘉牌核桃乳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全国“科技之光”成果金奖,云南省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指定饮品及省名牌产品称号;把边乡牌白糖产品被全国糖业研究检测检验中心评为优质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景东黑长臂猿
社会事业
1989—2005年,全县荣获省、地两级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24项,部门颁发科技成果奖29项。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7%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70%、60%。到2005年末,有普通中学22所,职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12所,幼儿园4所,共有教职工3078人,中小学在校生484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积极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有卫生医疗机构22个,床位543张,卫生技术人员68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乡村医疗点241个,乡村医生343人;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清凉卫生院被评为国家一级乙等医院,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全县有线电视入网户1.3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和92.2%。
人民生活
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3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03元,比2000年增加613元,年均递增11.1%,高出“十五”计划目标4.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4元,比2000年增加1532元,年均递增
5.3%,高出“十五”计划目标1.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
漫湾电站
景东通过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利用切出的老河道开垦农田置换出土地,再进行拓城建镇——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目前,一个各种市政功能齐全、交通设置合理、方便群众生活、具有优美和谐生态环境的新型县城正在崛起。
景东通信设备先进,网络健全,中国移动覆盖了全县各乡镇,县城和部分乡镇已开通中国联通,县内可上宽带网,仅固定电话用户就达23000多户。交通状况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3437.2公里。
农田水利
2005年,全县投入使用的水利工程9115件,其中中型引水工程1件、小型水库15个、小坝塘41个,总蓄水量1950万立方米。近10年来共支砌三面光沟渠106公里建成“五小”水利工程3293件,蓄水总量为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37%。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32.3万亩,其中吨粮田2.2万亩。
民族乐器-大筒、长号
电力交通
除国家投资建成的1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漫湾电站和在建装机容量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外,到2005年末,全县建成电站13座,装机容量5780千瓦,年发电量2531万千瓦时,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100%的乡、村和98.7%的农户通了电,农村电网改造正顺利实施,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2473.3公里,其中,省道113.7公里、县道671.6公里、乡道1317.8公里,公路密度达55.38公里/百平方公里。100%的村民委员会己通公路。
邮电通信
2005年,全县电话交换总容量2.38万门,电话机用户1.5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4.46部,互联网用户547户;移动电话5500部,普及率每百人1.56部;全县有18个报刊发行点,累计发行报刊11.6万份。
城镇建设
现己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文井、者后、花山、大街、漫湾、太忠等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的小城镇群体。川河整治工程共置换土地960亩作为新城区建设用地。2005年底,县城建设面积2.4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8万人,城区绿化面积33.32万平方米,新城区“三纵两横”共16966米街道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正在分步实施,全县共有各类市场45个。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古茶山(二)》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