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之版纳茶区_分布情况?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分布 金版纳普洱茶 版纳春普洱茶

普洱茶分布。

西双版纳茶区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勐海和勐腊。

一、勐海茶区

勐海茶区又分为布朗山、贺开山、南糯山、勐宋及巴达等茶区。

布朗山乡是个乡有一座山叫布朗山,闻名天下的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等名寨就是传说中的土豪村每年春茶季都是人山人海。

贺开山一共有9个寨子,其中古树主要生长在班盆新、班盆老、曼弄新、曼弄老、曼迈、曼囡六个拉祜族寨子。

勐宋乡勐宋一词来自傣语,意思就是“高山坝子上的部落”。有勐宋乡一共有9个村委会、116个村民小组、全乡一共约25000人。勐宋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木、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等寨子。

巴达(原属西定乡)释名:“仙人脚印位于勐海县西部,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古树茶主要产于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二、勐腊茶区

勐腊茶区包括易武茶区和著名的古六大茶山。

历史上,位于今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就是贡茶的重要产地。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等多部文献史籍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

清雍正年间设立普洱府后,江內六版划规思茅厅直辖,六大茶山也就归思茅厅管辖。古六大茶山原来分布于原车里宣慰司所辖江内六版纳。古六大茶山指攸乐、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曼撒。

六大茶山严格讲不是六座山,而是六个茶区。其中易武、倚邦、蛮砖面积很大。历史上六大茶山又有倚邦、架布、嶍崆、曼撒、曼砖、革登之说。其实架布、嶍崆只是属于倚邦的小茶山,曼撒后来与易武合并为易武茶区。

易武

易武茶的特点是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茶质优良极耐冲泡,陈化速度较快;新茶茶气较淡薄,存放得当之后茶气渐强,回甘回甜越持久。

南糯

条索较长较紧结;一年的茶汤色金黄,明亮;汤质较饱满;苦弱回甘较快,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有生津;香气不显;山野气韵较好。

倚邦

芽头较小,条索黑亮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气韵好,杯底留香。

勐宋

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较显,苦又更突出,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较饱满,茶香纯正。

攸乐山

条索黑亮,比易武要紧结,苦涩比易武要重,回甘较好,汤质较滑厚,有山野气韵。

巴达山

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橘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贺开

条索黑亮紧结、稍长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较快,涩稍长,汤质饱满,山野气韵较强,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

帕沙

一至三泡香气高扬,水路比较细,喉韵清爽,舌面回甘生津好,苦涩味轻,化得比较快。第四至八泡汤色还是青绿色,香气高扬,汤水柔软,舌面回甘生津持续,层次变化明显,有苦味,基本感觉不到涩味。

莽枝

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橘黄。

蛮砖

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

革登

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橘黄。

布朗

属乔木大叶种,香气比较充实,茶汤润滑,汤色明亮,缺点是苦底重,有的化的较慢,有涩味留存,但这些可以通过泡茶手法,如投茶量,泡茶器皿选择,出汤时间等改善。

小编推荐

初识|普洱茶的茶山分布之四大茶区


四大茶区

普洱茶,是一种特定地理区域才有的茶,全世界的普洱都在云南。

根据2008年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普洱茶定义为: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的茶叶。

云南的茶山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大产茶区:普洱(原思茅)茶区、西双版纳茶区、保山茶区、临沧茶区。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四大茶区”。

其中“六大茶山”就分布在“四大茶区”之中的西双版纳茶区里。

每个产茶区,都有很多的山头,每个山头茶品的滋味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聊聊普洱茶的茶山山头分布吧。

普洱茶区

普洱市是云南最大的市,管辖九县一区,我们按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分为三个大的地区来盘点。

分别是:位于东南的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片区;位于中北部的景东、镇沅、景谷片区;和西南部的澜沧、孟连、西盟片区。

墨江、宁洱、思茅(区)、江城片区有,须立贡茶古茶山、龙坝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迷帝贡茶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国庆古茶山。

景东、镇沅、景谷片区有,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田坝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马邓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

澜沧、孟连、西盟片区有,景迈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东古茶山、东卡河古茶山、腊福古茶山、芒中古茶山、佛殿山古茶山。

普洱市因为面积较大,纵跨北回归线,其古树茶也呈现多样化的特色。

南部江城等地的茶山和版纳东部茶区的茶质十分接近,柔和内敛。西部澜沧等地的茶则香气凸显,回味悠长,有着很好的市场竞争力。

北部景东、镇沅等地的茶山场纯正,茶气充盈,随着大家对茶气的认知逐渐加深,必然会为更多的人所关注。景谷茶区历史悠久,香气口感俱佳,不乏颇具规模的古茶山,也代表了未来市场的方向。

其他像西盟、孟连等地,虽然占地较小,名气不大,但其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其后市的发展埋下伏笔。

西双版纳茶区

西双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辖2县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

古六大茶山,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别为:易武(慢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当时内地了解普洱茶的窗口,面积约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布于西双版纳的东部,澜沧江东岸。

后起的八大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西双版纳茶区的茶茶质厚重,汤质较饱满,除了部分小叶种外,苦涩明显;古树茶气明显,山韵突出。

这是和澜沧江下游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西双版纳茶区在普洱茶区中温度较低,光照较强,这导致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较高,苦涩感较明显,班章、曼娥的霸气,小勐宋苦茶的苦涩都和这有直接关系。

保山茶区

保山已不属于澜沧江流域,在目前云南普洱茶生产地区来说,保山所生产的晒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视。

但保山地区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区幷没有完全开发,相对于西双版纳勐腊、景洪、勐海等地都已经被过度采摘的情况,此地区的茶质仍然十分厚质饱满。

古茶树分布面积近1.5万亩,栽培古茶园分布较集中且有代表性的是腾冲坝外古茶园,上营文家塘古茶园和昌宁漭水乡黄家寨古茶园。

尤其是高黎贡山系的古树,口感虽然未有超过其他三大茶区的特色,但其阳刚的茶气,纯正的山韵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古树茶资源。

此外,在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州,均有古茶树分布。如德宏州的潞西、瑞丽、梁河;红河州的元阳、金平;文山州的广南、马关、麻栗坡等等。

尽管这些地区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分布面积不大,但却分布着云南较多的茶组植物种类。

临沧茶区

临沧市是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传统上以滇红和绿茶(滇青)为主,但临沧也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普洱古树资源,而散落在各地大量的古茶园和野生古树茶群落,对普洱茶迷来说更是资源丰富的宝库。

临沧下辖1区7县,各区县均有大片的古树资源,按茶叶产量排名,依此为:凤庆、云县、永德、双江、耿马、临翔区、沧源、镇康(按2009年产量)。

相比较于版纳和普洱市的普洱茶资源,临沧境内的古茶山的详细资料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备。

但我们应该看到,临沧的古树资源远不止于此,在永德、云县、双江等地的大山深处,依然有很多待发掘的古树资源。

西双版纳普洱茶茶区介绍


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源头,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不息。勐海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王和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树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便是茶史的“活化石”。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为“武侯遗种”。据记载,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阮福《普洱茶记》)。可见,以云南大叶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早在唐代就销往西藏等地。宋朝除与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江南,甚至中原一带用普洱茶作茶马交易。明朝至清朝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达到鼎盛时期,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曼庄、莽枝、曼撒(易武)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景洪勐宋、佛海(勐海)江外六大茶山,汇咸十二大古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自雍正年间起,古六大茶山的头春茶被列为“贡茶”,分为“八色贡茶”,清光绪年间,倚邦的金瓜茶至今还珍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自古以来,“十二茶山”马道驼铃终日回荡,商旅塞途,生意火爆,构成了一幅边塞风情与茶马古道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

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悠久的植茶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多个民族习俗、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蕴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种茶、饮茶、贸茶的习俗沿袭至今。

西双版纳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发展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境内有13万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茶园、古茶树,具有稀有性、垄断性的特点,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又是生产高档普洱茶的优质资源。茶叶是与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生产紧紧相关的古老的传统产业,历经上千年而不衰,新中国成立迄今,茶叶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如今,全州拥有茶园近50万亩,年产干毛茶2万吨,加工普洱茶逾万吨,稳固地保持着普洱茶研发、生产大州的地位。

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茶叶资源丰富多采。

勐腊,傣浯地名,“勐”是坝子、地方;“腊”即茶、茶叶之意,意为产茶的地方。勐腊产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发祥地和滇藏茶马古道的起始源头,明、清时期云南普洱茶的生产、贸易中心,普茶“古六大茶山”除攸乐外其余五座都集中分布在该县境内的象明、易武、曼腊三个乡镇。

勐腊县植茶、用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三国时期,自唐朝起,象明、易武茶山就开始与州外进行茶叶贸易,整个清代达到鼎盛,清嘉庆、道光年间,每年产干茶达7000余担,每年外销茶叶6000多担。清·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峭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清朝雍正年间,倚邦、易武等茶山所产的早春芽蕊、普洱茶被定为“贡茶”,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朝廷“动支银一千两……思茅同知领银承办”。大批所产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最后来到康藏地区,部分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国,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史书汜载:“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普洱茶运销盛极一时,印度商旅驮运茶、胶者络绎于途,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马道上终年驮铃回荡,商旅塞途,倚邦、易武古镇一派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的兴盛景象。清末民初,由于匪患频繁、连年战乱,以及西双版纳通往内地的主干道改向,六大茶山逐渐走向了衰退。

勐腊县地处云南省最南端,东南、西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部隔澜沧江与缅甸相望,北部、西北部与景洪县相邻,东北部与江城县毗连;位于北纬21009’--22024’;东径101005’--101050’之间,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积温在750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平均年降雨量1549.4毫米,降雨量以7、8月为多,均达3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6%,全年静风频率60%以上,一年中各月的静风频率也都在50%以上。县域土壤主要为砖红壤、红壤,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森林植被保存较完整、热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县辖12乡(镇),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傣、汉、哈尼、瑶、彝等16种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疆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茶园32720亩,2004年,干毛茶总产l600吨,拥有精制茶厂4家、茶庄50多个,生产传统普洱茶600多吨。

勐腊县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地域广阔,面积为27793亩。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部象明、曼腊、易武3个乡镇,其余部分分布于关累、磨憨、瑶区等,海拔710米至1510米之间,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树高23米以上的,有l米以下的;树幅宽有达7米的,也有1米的,树(基部)粗有1.4米的,也有O.1米的;树型有乔木,也有小乔木型的;叶形有大叶,也有小叶;叶片长有20厘米的,也有长4.8厘米的;叶片宽有7.6厘米的,也有2.2厘米的;芽叶色泽有绿的,也有微紫的;叶片色泽有绿的,也有红的;叶脉有13对的,也有5对的。

古茶捌均属普洱茶种(camelliaSlilenslsvarassamlca阿萨姆种)和茶种(camelliaSlllensls)两个种,以普洱茶种为主,茶种群体较纯,可分为勐腊大叶类型,勐腊小叶种中叶类型。大叶型类型从叶形分柳叶形、椭圆形两种,从芽叶色泽町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其中绿梗绿芽占85%以上;勐腊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之为勐腊大叶茶、勐腊小叶茶、勐腊柳叶茶、勐腊圆叶茶、勐腊红梗绿芽茶和勐腊绿梗绿芽茶。勐腊大叶茶属云南大叶群体类型之一,是我国最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萌发早,每年2月中旬即可开采至11月止,芽叶肥状,茸毛多,叶面隆起,叶片肥厚,质柔软,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品质优,产量高,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古茶树古茶园的大叶种面积2.8万亩,有一批树龄300-600年的古茶树,进一步证明了勐腊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中心、栽培型古茶树集中地区之一。

在近现代,人们一谈起古茶乡勐诲,就会联想到神奇的传统“普洱茶”,联想到拥有1800多岁的巴达贺松野生茶树王、800多岁高龄的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树,这里是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和近现代普洱茶生产研发中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勤劳智慧的“濮人”(布朗)、“涡尼、阿卡”(哈尼)先民开创了最早发现和植茶的历史,与其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悠久辉煌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迄今,古茶树古茶园遍布境内,古茶王虬干曲枝、巍峨苍劲,成为人类茶叶发展历史的活见证。该古茶区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形成为同时代。

勐海县,位居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西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相连,西、南两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公里;地跨东径99056’--100041’,北纬21028’--22028’之间。境内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大小河流众多,属澜沧江水系。土地总面积511平方公里,山地占93.5%。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8.1℃,相对湿度82%,土壤属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呈微酸性,pH值4—5.5之间,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170-1800米之间的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全县有傣、哈尼、汉、拉祜、布朗、彝、回、佤等8个世居民族。

全县古茶树资源丰富,有栽培型、野生型和近缘植物。全县12个乡(镇)都有古茶树的分布,大部分是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海拔1300—2060米,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拥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古茶园面积共46216亩,面积最大的勐混镇贺开有7240亩,集中连片,保护完整。群众把茶树分为家茶、野茶之分,还有甜茶、苦茶、涩茶等区别。茶组植物3种,野生近缘种1种。

栽培型古茶树主要是普洱茶种(C.assamlca)。地方品种可称为勐海大叶茶、勐海苦茶、勐海大白茶等。大面积栽培型茶园中,以勐海大叶为主,当地群众长期以来自采自制习惯,制晒青品质均优。布朗山分布有苦茶变种(c.assamica.var.kucha),从叶型可分为长椭圆形和椭圆形两种;从芽叶色泽可分为绿芽和黄芽。

具有代表性的大茶树是:栽培型古茶树有南糯山800年茶王树,勐宋大茶树,勐混镇贺开大茶树、曼蚌大茶树,打洛镇曼夕大茶树、布朗山曼糯苦茶(C.assanllcavar.kucha),野生型茶树有巴达“茶树王”(C.taliensis大理茶种)。还有茶树近缘植物——厚短蕊茶,一些群众将其误认为是野茶,其主要区别是厚短蕊茶叶片无光泽,果实球形状,色绿或黄,多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密林中。

以滋味浓、香气高、品质优而著称于世的勐海茶叶、多年稳居云南省的第一大产茶县之位。近年来,伴随着普洱茶消费热的兴起,勐海县紧紧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茶叶产业大放光彩,再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闪光点和新增长要素。到2004年末,全县有茶园面积21.9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8.69万亩,产量8655吨;拥有精制茶厂40余家,加工普洱茶、红茶、绿茶、紧压茶4大类茶叶。勐海茶厂“大益”牌普洱茶系列产品,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工艺独特和品质优良,亭誉国内外,长期占居国内国际普洱茶市场第一品牌的地位,所产各年代的阵年普洱茶成为市场争相收藏的名茶。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纵横境内,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东邻江城、勐腊,西接澜沧、勐海,北连思茅,南与缅甸接壤,邻近老挝,地跨东经100025’--10103l’,北纬21027’--22036’之间。

景洪地理位置北高南低,境内山脉走向多由西北至东南,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最高点在西部的路南山主峰南勒角梅,海拔2196.6米,最低点在东南部南阿河汇人澜沧江处,海拔485米。境内河网密布,沟壑纵横,澜沧扛由西北向东南穿越景洪城,市内流程158公里。属热带和南亚热气候,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静风少寒,基本无霜,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18-21~C,年降雨量1200-17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00-2300小时。

景洪市辖6镇6乡,是以傣族为主的傣、汉、哈尼、基诺、拉祜、布朗、瑶等13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傣族人口13万人,占总人口的35%。傣族多居坝区,其他少数民族多居山区和半山区。全市茶叶面积98922亩,总产量达5千余吨,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等4大类上百个品种的茶叶产品,发展态势良好。

景洪市辖区共有百年以上古茶园8214亩,主要分布在基诺山、勐龙两个乡镇,勐旺乡、景讷乡及景洪镇有零星分布。基诺山是中外驰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明清时期,茶叶种植、加工和贸易一度繁荣兴盛,茶叶一直是该乡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勐龙镇有古茶园5170亩,生态环境优越,长势较强,茶叶产量也较高,但也有部分地块有生态环境遭破坏,古茶树日渐衰弱的状况。

临沧永德茶区普洱茶分布详解


永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控南汀河,西扼怒江。四周与耿马、镇康、龙陵、施甸、昌宁、凤庆、云县7县为邻。地域东西宽71.5千米,南北长75.8千米,总面积329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95%。

永德境内,古道贯通。尽管曾经熙来攘往的“西南丝绸之路”而今驮铃已杳,但静卧于苍烟落照之下的迢迢山径仍以其幽深的历史感引人遐思,不失为一种永恒的风景。在迄今保存完好的古道之中,既有起伏迭宕于莽林深处苔藓沁碧、恍人心神的凤庆鲁史——永德乌木龙——永德大山——永德明朗——镇康南伞——缅甸腊戌和保山——永德小勐统——永德德党——永德明朗的古驿道,更有造就于悬崖绝壁上的永德遂通桥、小勐统石门槛等古迹。

临沧永德十二山头,山山强劲。生态环境好。茶内质丰富。

1、大雪山乡——曼来古茶园

茶区主要是野生型古茶,主要分布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干河,药地河,四十八道河等地的原始常绿生态森林中,茶树树围在40厘米以上株数有25--30万株,树围在80--200厘米以上的株数达5-10万株,茶树特征;茶树第一层分支较高,约-4-7米。树冠半开无规则,老叶子暗绿色且光亮,芽孢红绿镶嵌,无绒毛,芽肥大。永德大雪山曼来古茶园为云南大叶乔木型古茶,该茶园地分布在海拔2100米高山中,年平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气温15.7度,雨季为5--9月。

曼来自然村,隶属于临沧永德县大雪山乡曼来村委会,属于坝区。该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地处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1.00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永德县县城166公里。东邻勐旨村,南邻南汀河,西邻大岩房,北邻保护区。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辖芭蕉雾露、曼来、大寨、苦竹棚、马鹿山、嘎哪、高寨半坡等7个自然村。

大雪山乡属亚热带河谷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立体气候突出,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曼来茶山属大雪山茶区,位于大雪山乡、乌木龙乡交接带。主要是野生型古茶。主要分布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干河、药地河、四十八道河等地的原始常绿生态森林中。茶山海拔平均在2100米。

曼来古茶条索黑绿结紧,油润显豪,叶片肥硕,有蜜香,野韵十足,汤色金黄通透,油润有光,滋味鲜爽,香气高扬,苦味重而回甘好,生津明显,叶底柔韧,叶张完整,有冷杯香!

2、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园。

茶园分布在老别山北段西坡的班卡乡境内,面积800多亩。

放牛场村隶属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班卡乡,地处班卡乡东北边,距班卡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永德县79公里。东邻大雪山乡的大炉厂村,南邻本乡的放马场村,西邻本乡的尖山村,北邻永康镇的忙笼村。

放牛场古茶园位于永德县班卡乡放牛场村,属于山区。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园为云南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大约有800多亩。该茶园地处海拔约有200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气温16.3度,雨季5-9月。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大雪山保护区旁边,距今天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品种特征;树姿半展开,分布高较密,叶长椭圆型,叶平均长约15.8厘米,宽6.1厘米。叶色深绿,叶面隆起。采摘期为3月中旬-11月下旬。

茶品特点: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园所产古茶树滋味饱满富足,水路变换莫测,气韵绵长,茶香悠扬,汤色杏黄通透,滋味协调,微有苦涩,入喉有香气停留,喉韵舒爽!叶底油润,鲜活灵动,耐泡度高!非常受台湾及香港地区茶友青睐!

3、勐板乡——忙肺古茶园。

茶园分布在老别山西支的勐板乡内,面积3540亩,茶树265万株。忙肺茶主要分布在忙肺山的大茶地、肖家地洼、青树平掌等地。

忙肺茶地处云南省临沧地区永德县,而永德县是,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至今还生长着中华木兰以及大面积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树茶,除名气外不输任何名山茶。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勐板乡忙肺村坐落于彩云之南、波涛汹涌的怒江山麓,这里古树参天,终年云雾缭绕。典型的立体气候、古老而纯朴的民风造就了云南大叶种茶无与伦比的生长环境。由于忙肺茶品质优良,被云南省茶科所评为省级优良品种,命名为“勐板忙肺大叶群体种”。

种茶历史:永德县种茶、饮茶和茶叶加工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始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永德茶叶产业经过明代、清代和民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时断时续的发展,全县已有茶园面积17多万亩。

其中:古茶茶园面积142223亩。茶区主要分布于德党镇、永康镇、勐板乡、小勐统镇、崇岗乡、大山乡、班卡乡、亚练乡、乌木龙乡和大雪山乡等地。茶树群体品种主要有忙肺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鸣凤山大叶种、紫青茶等,无性系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清水3号、凤9号等,已知茶树品种12个和1个变种,其中紫青茶是永德特有的茶树品种。

茶园介绍:忙肺茶是永德县著名的古树茶成片生长的村落,以盛产忙肺大叶种茶而闻名,是该县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之一。该地位于云南省临沧世界产茶大县永德县勐板乡忙肺村,是忙肺茶种的主要发源地

茶品特征:汤色桔黄明亮,苦涩味轻,香气纯正,鲜爽回甘持久,有花香、密香、果香之味。喝一口满口清香,喝一杯目清气爽,回甘生精,荡气回肠,神情振奋。懂忙肺茶的人都说:到永德不喝忙肺茶等于吃肉不放盐没味,遗憾!

4、崇岗乡——团树团山古茶园。

团树团山古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为1486亩,该茶园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团树团山古茶园,简称团山古茶园,条索结紧显毫,汤色明黄透亮,清澈见底,口感厚重香甜,回甘生津持久,叶底鲜活,均匀整齐,可以说是味生津,香醇佳,回甘好。

5、大山乡——玉华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中段西坡的大山乡内,面积2213亩,海拔1900多米。

6、亚练乡——平掌古茶园。

茶园位于老别山北段西北坡的亚练乡内,面积800多亩,海拔2000多米。

平掌古茶园位于亚练乡平掌村,海拔约2000多米。亚练乡位于永德县城东北部,乡机关驻地距县城69公里,东和乌木龙乡接壤,西和南与永康和大雪山相连,西北和昌宁县隔河相望,北与凤庆县以河为界,是两市(保山、临沧)三县(永德、凤庆、昌宁)的交汇点。

最高海拔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顶3504.2米(大雪山山顶),最低海拔忙谷田(与勐底交界处)820米,相对高差2684.2米。属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主要河流有马龙河、山街河和杨柳河三条。

亚练一直以来,深受茶马文化、俐米文化、土司文化等影响。特别是茶马文化对亚练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亚连人依然世世代代种茶,感激和热爱着茶文化。

在亚练乡境内的平掌古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有800多亩。平掌古茶具有永德茶的特点,茶气刚烈霸道,水浸出物最高,冲泡次数能达20泡,各种内含物质间比例协调,口感顺和,香高持久。

7、乌木龙乡——小邦贵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北端的乌木龙彝乡内,面积800多亩,海拔1900米。

8、德党镇——勐贡鸣凤山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西支的德党镇境内,面积800多亩,海拔1900多米,原产于永德明朗岩岸山鸣凤村的“鸣凤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

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鸣凤山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原产为永德明朗岩岸山鸣凤山村,采用茶籽育苗由人工种植形成,面积约有800亩,该茶园地处1900米的高山中,降水量1400毫米,气温16.8度,是党梨山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地,有100多年的历史。该茶园四周森林主要分布有松树,西南桦等树种。

鸣凤山古树茶特点鲜明,口感清润,但茶气极足,温柔韵味外,另具一种阳刚之美。干茶显毫富光泽,茶汤晶莹透亮。香气清新馥郁,杯香强烈持久,口感清润,但茶气足,生津快且明显,回韵甘香绵长,经久耐泡,气足韵远。特有永德茶区“外柔内刚”的茶性。鸣凤山茶成为当之无愧的云南茶珍品。

9、小勐统乡——梅子箐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西支北部的小勐统乡内,面积1600多亩,海拔2000多米。

梅子箐茶园位于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西面的梅子箐村境内,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

茶叶种植面积1621亩,为云南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采用茶籽育苗方法由人工种植而成,距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四周有茂密的森林,植被丰富,云雾缭绕,是永德县内种植年限最长的古茶园之一。是一个与勐库茶底味完全不一样的味,有着非常独特的梅花香,清新淡雅,这样的香让人流连忘返,感觉就是一直在找寻的,似曾相似又不曾相遇的,在不经意间遇到了,一种久违,一种“原来你在这里”。

梅子箐古树茶属于种植型古树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环境,造就了梅子箐古树茶的品质优良。喝起来有一种淡雅的幽香,有人说像梅子的香味。梅子箐古树茶属于大叶种原生态古树茶,品种优良。最主要是没有污染物的侵害。高海拔的原生态环境铸就了梅子箐古树茶的自然原味。独特的香型和饱满的质感,在加上通透的汤色和厚实的叶底。让喜欢普洱茶的朋友流连忘返,一品为快。

梅子箐茶园属原生态型管理,施用农家肥,没有施用化肥、农药,茶叶质量好,干茶颜色翠碧,鲜润活气,色泽灰绿,略带光泽,条索明亮,香气格外明显,茶汤入口后回甘,浓醇爽口,是理想的绿色茶叶饮品。梅子箐茶很难忘记,梅香青郁,甜美。茶气高扬,入口圆润饱满,馥郁芬梅,妙在其中。

10、德党镇——木瓜寨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西支的德党镇境内,面积800亩,海拔1500米左右。

11、永康镇——底卡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东西两支山脉中间永德镇,面积800多亩,海拔1700多米。

12、德党镇——明朗武家寨古茶园。茶园位于老别山西支的德党镇境内,面积800多亩,海拔2000米以上。

我国茶区不同类型茶树的分布情况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于北纬33°以南,东经98°以东,在这个大约280万平方公里的近似长方形地带,由西南往东北,茶树品种的分布,则由高大的乔木逐渐演变为灌木,植株矮化,叶片渐小而厚,栅栏组织加厚,抗性增强,多酚类物质渐减。云南、贵州、四川一带,我们早期从野生茶树驯化为栽培种的一些古老类型,仍然保持着乔木性状和特性,除了生态条件影响外,与人们栽培利用方式也有关系。古老的云南大叶种、苦茶、大树茶的种植区,由于采取林下种植,不修剪,攀枝折采,以至茶成大树,枝叶粗大。

乔木类型的茶树品种,多分布于西南和华南茶区。乔木型最突出的茶树品种资源云南大叶种,随着近代的利用和推广,不仅在云南省西南部大面积种植,而且分布到广东、广西以及四川、贵州、湖南、福建、江西、浙江的南部。经多年引种实践,除四川盆地外,云南大叶种在北纬25°以南茶区推广,较有成效。

小乔木类型的茶树品种,较集中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随着茶树良种的推广,这类茶树品种的分布,有很大扩大。例如,著名的福鼎大白茶,几乎在全国茶区都有分布。

灌木类型的茶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茶区的中部、东部和北部,其中著名的祁门种、鸠坑种、湄潭苔茶等,也有较大范围的分布。这类茶树品种资源适应性强,受温度、湿度和地势等生态条件约束性较小,地理分布区较为广泛。

除了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外,野生大茶树和茶种近缘野生植物,分布也很广,在西南、华南甚至华东地区都有发现。

西双版纳之巅,问鼎普洱茶


勐宋地区拥有西双版纳第一高峰--滑竹梁子,被人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坐落在西双版纳州西部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海拔2429米,地跨西双版纳勐宋乡蚌冈、蚌龙、曼吕3个村委会,是西双版纳最高之山。

高海拔,是滑竹梁子茶在茶界叱咤风云的原因之一。“高山云雾出好茶”,海拔高,茶树享受的日照时间长,叶片就厚实,质地嫩,最明显的是甜度极高,内质饱满。

滑竹梁子古树茶是保塘四个寨子,蚌龙三个寨子,还有坝檬,共8个寨子茶园的一个总称,是哈尼族、拉祜族、汉族三种民族居住地。

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属‘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古树茶园,林、草构成一个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故茶树没有病虫灾害,不需用药防治。

而滑竹梁子这个名字的得来也是有故事的,以前这座山上生长着大片竹子,都是竹节长而光滑的野竹,当地人称滑竹,而最高的山脉在当地称为“粱子”,因此这座第一高峰就叫做“滑竹粱子”。

勐宋滑竹梁子茶,汤色黄亮透亮,口感较好。茶汤入口苦涩有度,滋味浓烈而回甘生津讯速且持久,有一股山野气韵在其中。茶香清香、悠长飘逸,唇齿留香。

叶底:色泽统一,富有活性。

西双版纳普洱茶名山之:勐宋古茶山


在普洱茶世界里,勐宋有两个,一个是景洪勐龙的“小勐宋”,一个是版纳的勐宋,今天我们聊聊版纳的勐宋。

从南糯山北坡山脚往北跨过流沙河,就进入了勐宋地界,勐宋和南糯山基本是隔河相望,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西南通向勐海镇。

勐宋古茶山上的古茶园分布较广泛,总面积约3800亩,树龄跨度较大,100年--700年都有,老茶树老态龙钟,造型古朴奇特,非常壮观,其中树龄最大的是勐宋乡下辖的保塘老寨古茶园,树龄在500--700年间。

勐宋境内的滑竹梁子是西双版纳州的最高峰,滑竹梁子也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勐宋古茶山3800亩古茶园,基本都是围绕着滑竹梁子分布,由于高海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勐宋茶在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勐宋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保塘,保塘有两寨,新寨和旧寨,两寨相距一公里,新寨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保塘新寨是纯粹因茶而生的寨子,90%是汉族,进入保塘新寨,古茶园也就初现端倪,勐宋深远的历史从这里开始展开,新寨居住这以前因茶迁徙至此定居的人,据当地茶农介绍,他们祖上大致来自这些地方:江西、贵州、四川、大理,几十年前,新寨还居住这部分拉祜族,后来茶叶不好卖了,拉祜族逐渐迁走,现在的保塘新寨,几乎都是汉族。

和新寨相反,保塘老寨是个拉祜族寨子,新寨和老寨的古茶园是相连的,连绵有一千多亩,茶树长得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树龄跨度很大。

保塘老寨紧紧靠着古茶园,老寨是古村,但具体不知道多少年,勐宋最老最大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当地的拉祜族人说,老寨是当地人最早来定居的地方,以前繁盛的时候有七八十户人家,现在只有二十多户,保塘的古茶树是拉祜族所种植,汉族来保塘居住的时间不足一百五十年。

还有一个寨子情境和保塘老寨相似——南本老寨,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子,清末是迁入汉人,汉人定居南本也是为茶而来。

说到勐宋,不得不提滑竹梁子和那卡,下一期我们就来聊聊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欢迎关注董玥说茶

《走进版纳》之打造普洱茶的优质基地


手头有一份西双版纳州关于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文件,还有一大堆收集来的关于西双版纳历史、文化的资料,如何来解读西双版纳的?

2011年广州茶博会,给了西双版纳一项荣誉:“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无论是从历史的普洱还是从近代普洱或是现代普洱来看,西双版纳历来都是的核心产区和重点产区,她不仅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是的故乡。西双版纳成就了,也造就了历史的辉煌。人们说普洱、言普洱,始终绕不开西双版纳这个历史基点,包括古六大茶山在内至今依然遗存在西双版纳州的十二座古茶山,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西双版纳现代茶产业不可复制的十分珍稀的历史文化与产业资源。如果说,那十二座古茶山,书写了古代及近代历史里程碑式的精彩华章的话,那么,一个易武乡,一个勐海县,加在一起完全可以构成大半部近代史和现代史。那些被茶友们津津乐道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都是由胎生于易武古镇的商号和一个勐海茶厂所创造。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又盛传天下,“大益”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大益”、“七彩云南”两家茶企荣膺2011年度“中国十大著名茶企业”。能在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依然是版纳的血统,普洱英雄出自勐海。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的圣地,是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版纳普洱以品质以规模以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而成为超过一般品牌意义的品牌。

“我们不能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我们需要为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未来制造新的辉煌”,主管茶产业的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发展生物办公室李庆友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并向记者全面介绍了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向去总结历史、设计未来,更需要从横向来寻找与先进省市兄弟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以科学发展观来创新文化、创新品牌、提升产业。李庆友主任如是说。

2011年,西双版纳全州茶园面积73.2万亩,产量为2.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3.7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不到4亿元。综合效益无论是从茶园平均亩产值,还是茶农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来看,无论与福建安溪铁观音比或是与先进的名优绿茶的产区比,差距依然很大,盛名天下的没有造就茶产业的强势,历史的普洱、文化的普洱,甚至科技的普洱,成就了品牌,但声名在外的公共品牌的价值溢价没有让处于种植业的版纳茶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受益最多的是全国的茶商、经销商及少数境内的品牌企业。一个产业,如果处于最前端的种植业,如茶农不能受大益是需要值得反思的。农民在产业比较效益中,如果选择放弃了茶,没有种植业作支撑的产业,就如空中楼阁,又如何言及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的辉煌呢?

分析其中原因,传统的带有小农经济的落后的生产制造方式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茶农商品意识、思想观念的封闭与落后,“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启动了“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先后培训茶农达六万余人次。开展了无公害茶,有机绿色茶园认证,狠抓了低产茶园的改造,推进了初、精茶厂的标准化生产改造,等等,这些举措为“十二"五”西双版纳茶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自己比自己,现在比过去,“十一"五”期间的成绩是显著的,仅茶叶综合产值和茶叶农业产值这两项,五年间分别增长了161.4%和83.5%。茶价,尤其是古树茶的价格上涨了,茶农收入有了稳定和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主任说,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茶园为主功方向,着力科技创新,在推动茶园优化改造的基础上,强化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与品质提升,构筑版纳茶文化新体系,探索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化模式,加大对履行社会责任感和行业使命感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全面推动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把西双版纳建成全国最优质基地的目标,以勐海县为重点,把勐海县打造成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打造以易武为中心的古六大山及以景洪、勐海、大渡岗为中心的文化体验与旅游相结合的茶旅游精品线路,以“文化普洱”来谱写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新篇章。

具体目标

至2015年末,全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3万亩,基本完成生态茶园建设改造,以生态茶业、效益茶业、文化创新来促使西双版纳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力求亩产达60kg/亩,产量达到4.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培育产值1亿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3—5家,创立全国知名的主导品牌2—3个。启动并打造西双版纳州的公用茶叶品牌。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来延长茶产业链,发展包括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叶籽油加工在内的茶叶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最终实现西双版纳州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具体的措施

董玥:西双版纳普洱茶名山之布朗山


布朗被成为普洱第一山,如果你还不认识布朗山,老班章总该知道吧?老班章就在布朗山上,但布朗山上不止有老班章。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目前古茶园保存的最完好的茶区之一,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濮人是最早栽培茶树的少数民族,布朗族种茶制茶的历史算是众多少数民族中最悠久的,布朗山是普洱茶文化的源头之一。

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期于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

在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即2004年以前,布朗山是勐海茶厂的一个原料基地,当时勐海茶厂在这里建立初制所,一年可收鲜叶三百多吨,制得毛茶七八十吨,今天的很多勐海茶厂老茶中都拼配有布朗原料。

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佛寺是布朗族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人们接受传统教育、举行仪式的场所。布朗族男子七八岁到十一二岁均需到佛寺当和尚,在佛爷指导下学习傣文和简单的佛经,系统学习教规教义,所以在布朗山上的一些村寨里,能看到许多和佛教相关的文化遗迹,比较典型的是老曼娥。

除了布朗族,布朗山上还世代居住着佤族和德昂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是濮人的后裔,世代与茶相依为命。

布朗山上名声比较大的产茶村寨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章家三队,还有附近的贺开、勐宋、那卡、班盆、帕沙、广别等。更多

茶学入门|普洱茶四大产区之西双版纳


傣语“西双版纳”直译为“十二块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傣族古称西双版纳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一块神奇、美好的理想乐土”。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最南端,北与普洱市相邻,南与缅甸交界,东与老挝交界,面积19700平方千米,人口80多万。西双版纳全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1°10′~22°40′,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477米,澜沧江由北而南贯穿境内。年平均气温18~21℃,年平均相对湿度80%~82%,年平均降雨量1200~2400毫米。为云南省纬度最低、平均海拔最低、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多,普洱茶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

西双版纳属亚热带气候,既无酷暑亦无严寒,日照充足,相对湿度大,雨量充沛,土质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勐海享有“大叶茶故乡”的美誉,也被尊称为“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州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以及11个国营农场。其境内还有全世界唯一在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区,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誉,为全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199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保护区成员。

以往,传统普洱茶最知名的产地,厂方以勐海茶厂、地区以六大茶山茶区最为人所称道,所在地区都在西双版纳辖区,凭借优良文化传承与优质气候地理环境,可说主宰数百年普洱茶主流市场。近年,因普洱茶市场再一次兴盛,过度采摘与不实茶品重创这传统品牌;若不再有适当的措施保护品牌与产地,西双版纳的数百年的优良茶质与品牌,或将成为历史名词。

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之南糯山古茶山


白孟愚在1948年因为时局动荡,而离开的南糯山茶厂,1951年期间南糯山茶叶实验场在旧址上成立了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南糯山是哈尼族的聚居地,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是唐代以前从青藏高原迁入云南的民族。

哈尼族定居南糯山有800多年了,而在民国以前南糯山又是车里宣慰司的直管地,所以每年哈尼族都要向车里送贡品,贡品中有一种叫笋酱的,而南糯在傣语里的意思就是产笋酱的地方,南糯山有十几个哈尼族村,上千户人家,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哈尼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原始、传统农业十分普遍,生产落后,工业十分薄弱,仅有少量的矿业土法采冶和手工业作坊。

新中国建立起,哈尼族农民因地制宜地改坡地为梯田,改旱地为水田,修建水库,扩大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地方实现了粮食加工机械化。现已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为全国的“锡都”。

有人说:“心中有茶,倒茶成茶道;心中无茶,茶道成倒茶。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甚至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西双版纳普洱茶产区历史


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地是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保山等主要产区,其中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源头,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不息。勐海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王和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树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便是茶史的“活化石”。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为“武侯遗种”。据记载,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阮福《普洱茶记》)。可见,以云南大叶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早在唐代就销往西藏等地。宋朝除与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江南,甚至中原一带用普洱茶作茶马交易。明朝至清朝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达到鼎盛时期,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曼庄(曼砖)、莽枝、曼撒(曼腊)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景洪勐宋、佛海(勐海)江外六大茶山,汇咸十二大古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自雍正年间起,古六大茶山的头春茶被列为“贡茶”,分为“八色贡茶”,清光绪年间,倚邦的金瓜茶至今还珍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自古以来,“十二茶山”马道驼铃终日回荡,商旅塞途,生意火爆,构成了一幅边塞风情与茶马古道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悠久的植茶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多个民族习俗、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蕴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种茶、饮茶、贸茶的习俗沿袭至今。西双版纳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发展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境内有13万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茶园、古茶树,具有稀有性、垄断性的特点,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又是生产高档普洱茶的优质资源。茶叶是与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生产紧紧相关的古老的传统产业,历经上千年而不衰,新中国成立迄今,茶叶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如今,全州拥有茶园近50万亩,年产干毛茶2万吨,加工普洱茶逾万吨,稳固地保持着普洱茶研发、生产大州的地位。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茶叶资源丰富多采。

解读西双版纳的普洱茶


2011年广州茶博会,给了西双版纳一项荣誉:“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无论是从历史的普洱还是从近代普洱或是现代普洱来看,西双版纳历来都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和重点产区,她不仅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普洱茶历史的辉煌。人们说普洱、言普洱,始终绕不开西双版纳这个历史基点,包括古六大茶山在内至今依然遗存在西双版纳州的十二座古茶山,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西双版纳现代茶产业不可复制的十分珍稀的历史文化与产业资源。如果说,那十二座古茶山,书写了古代及近代普洱茶历史里程碑式的精彩华章的话,那么,一个易武乡,一个勐海县,加在一起完全可以构成大半部近代普洱茶史和现代普洱茶史。那些被茶友们津津乐道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都是由胎生于易武古镇的商号和一个勐海茶厂所创造。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普洱茶又盛传天下,“大益”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大益”、“七彩云南”两家茶企荣膺2011年度“中国十大著名茶企业”。能在普洱茶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依然是版纳的血统,普洱英雄出自勐海。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圣地,是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版纳普洱以品质以规模以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而成为超过一般品牌意义的品牌。

“我们不能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我们需要为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未来制造新的辉煌”,主管茶产业的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发展生物办公室李庆友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并向记者全面介绍了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向去总结历史、设计未来,更需要从横向来寻找与先进省市兄弟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以科学发展观来创新文化、创新品牌、提升产业。李庆友主任如是说。

2011年,西双版纳全州茶园面积73.2万亩,产量为2.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3.7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不到4亿元。综合效益无论是从茶园平均亩产值,还是茶农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来看,无论与福建安溪铁观音比或是与先进的名优绿茶的产区比,差距依然很大,盛名天下的普洱茶没有造就茶产业的强势,历史的普洱、文化的普洱,甚至科技的普洱,成就了普洱茶品牌,但声名在外的普洱茶公共品牌的价值溢价没有让处于种植业的版纳茶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受益最多的是全国的茶商、经销商及少数境内的品牌企业。一个产业,如果处于最前端的种植业,如茶农不能受大益是需要值得反思的。农民在产业比较效益中,如果选择放弃了茶,没有种植业作支撑的产业,就如空中楼阁,又如何言及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的辉煌呢?

分析其中原因,传统的带有小农经济的落后的生产制造方式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茶农商品意识、思想观念的封闭与落后,“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启动了“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先后培训茶农达六万余人次。开展了无公害茶,有机绿色茶园认证,狠抓了低产茶园的改造,推进了初、精茶厂的标准化生产改造,等等,这些举措为“十二·五”西双版纳茶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自己比自己,现在比过去,“十一·五”期间的成绩是显著的,仅茶叶综合产值和茶叶农业产值这两项,五年间分别增长了161.4%和83.5%。茶价,尤其是古树茶的价格上涨了,茶农收入有了稳定和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主任说,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茶园为主功方向,着力科技创新,在推动茶园优化改造的基础上,强化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与品质提升,构筑版纳茶文化新体系,探索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化模式,加大对履行社会责任感和行业使命感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全面推动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把西双版纳建成全国最优质普洱茶基地的目标,以勐海县为重点,把勐海县打造成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打造以易武为中心的古六大山及以景洪、勐海、大渡岗为中心的普洱茶文化体验与旅游相结合的茶旅游精品线路,以“文化普洱”来谱写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新篇章。

具体目标

至2015年末,全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3万亩,基本完成生态茶园建设改造,以生态茶业、效益茶业、文化创新来促使西双版纳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力求亩产达60kg/亩,产量达到4.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培育产值1亿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3—5家,创立全国知名的主导品牌2—3个。启动并打造西双版纳州的公用茶叶品牌。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来延长茶产业链,发展包括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叶籽油加工在内的茶叶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最终实现西双版纳州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具体的措施

1.实施现代生态茶叶生产的“十化”建设

一是队伍专业化,需加大茶叶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同时继续加强对茶农的专业培训。稳住培养现有人才,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构建包括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营销在内等方方面面的稿水平的专业创业团队。二是品种良种化。目前全州茶园的无性系良种仅占总面积的2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主攻茶树品种的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促进茶树良种化建设,通过良种来提高茶园的单产水平。在古茶山的发展与保护上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三是基地生态化。全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为生产有机茶、绿色和特色产品打下坚实的物质生产基础,走“高产、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生态茶业之路。规划期内建设15-20个生产集中连片,基地规模大,实行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示范效果好的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四是采摘加工机械化。在州内的产茶区进行茶园机采、机剪等试验工作,提高茶叶采摘的机械化水平;同时加强名茶机械加工、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茶叶的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和附加值。五是生产标准化从茶园种植的标准化入手,以建设标准化名茶加工厂为载体,改善茶叶的生产环境,全面推进茶叶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加快推行QS产品认证制度,加快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建立从茶树育苗、茶园肥培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实现茶叶生产的标准化,从茶叶生产、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产品标准、出厂检验等方面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六是产品系列化在生产传统的名优普洱茶、绿茶、红茶的同时,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行保健功能茶、袋包茶、茶粉、茶食品、茶药品以及茶叶内含物的提取(茶多酚,茶皂、茶多糖、咖啡碱和色素等)等系列茶产品的开发工作,延伸茶叶的产业链。同时丰富人们的饮茶方式,以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以及人们向“营养、方便、快速、天然、多样”消费观念的转变的需要。七是企业品牌化。对全州已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年生产能力达500吨以上的企业,重点扶持和鼓励茶企创新产品、创立品牌。以全州的十二座古茶山为主题,全力打造茶叶产品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加大宣传,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重点打造西双版纳州的茶叶公用品牌。以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体系,提升版纳普洱、人文普洱的新形象。八是产业组织化。兼并、重组生产规模小的制茶厂家,重点培育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的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茶叶龙头企业。同时认真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政策,使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茶农的娘家,成为一方面联系政府和龙头企业,一方面帮助茶农解决卖难、帮助茶农提高种茶以及采制技术的中间纽带。九是营销网络化。以连锁专卖店建设和茶叶市场建设为突破口,运用现代营销和管理手段,拓展市场,做到茶叶销售网络化。提高西双版纳州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区域辐射力。把西双版纳茶业融汇到国际茶业的大市场中。重点打造以勐海为中心的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品牌集散中心。十是管理规范数字化。对全州茶叶生产基地的户主姓名、生态环境条件、茶树的种植时间、品种、面积、产量、品质等进行数字化动态跟踪,导入现代农业良好农业规范GAP等先进管理;同时对每一家企业的产品品牌、标志(或防伪标志)、产品标准、生产动态、加工设备和手段、销量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建立全州茶叶信息档案,实行数字化追踪管理。

2.启动4项科技支撑研究项目

1、茶叶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主要利用全州境内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茶叶重要功能性状相关基因遗传改良研究和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有针对性培育出能进行不同茶产品加工的优良品种。

2、生态茶园试验示范研究。在全州2县1市的重点产茶乡镇组建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试验示范模式并进行推广;同时在茶园中进行禽畜的养殖,如鸡、鸭、鹅、猪等,实现以养禽积肥,禽肥培茶,种养结合,以短养长,茶园内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提高茶叶品质,增加以绿色产品为主导的优质茶叶数量。生态茶园的试验示范研究,将为全州的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科技支撑。

3、茶叶、茶籽和茶花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主要进行茶叶系列产品(保健功能茶、袋包茶、茶粉、茶食品、茶药品)、茶叶内含物的提取(茶多酚,茶皂、茶多糖、咖啡碱和色素等)和茶籽油以及茶花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工作。为延伸茶叶产业链提供科学依据。

4、不同年龄茶园产量与营养平衡诊断研究。

3.创建4个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中心

1、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繁育研究中心

2、茶叶信息动态管理中心

3、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4、茶区气象服务中心

4.构建2个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1、西双版纳茶叶交易平台。在勐海建立一个茶叶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批发、销售西双版纳的优质名茶。吸引工商资本及全国普洱茶品牌落户勐海,使勐海成为普洱茶加工的中心,成为普洱茶交易的集散中心,成为普洱茶文化体验与旅游的茶文化展示中心。

2、西双版纳茶产业形象宣传平台。以西双版纳的公用茶叶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启动西双版纳茶叶公用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开展茶叶公用品牌征集策划。并以全州的十二座古茶山为主题,并录制西双版纳茶叶形象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进行西双版纳茶产品的原生态品牌宣传,以品质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人文普洱等来全力打造西双版纳普洱茶的新形象。策划旨在宣传版纳宣传普洱的全国性的重大茶事活动。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茶之版纳茶区_分布情况?》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分布”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