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易武普洱茶】
曼洒茶山史称曼撒古茶山,现如今隶属于勐腊县易武乡。曼洒茶山曾经“山山有茶树”,古六大茶山中也是榜上有名之辈。但遗留下来的古茶树却便不多,集中分布在丁家寨、刮风寨等地。今天要说的曼洒,却不是这个曼撒。
曼洒自然村,隶属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曼腊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12.00公里,距离镇19.00公里,国土面积2.32平方公里,海拔740.00米,年平均气温18.00℃,年降水量1700.00毫米。
曼洒寨与现在的丁家寨仅隔着一条沟,据茶农介绍,他们早先居住地就是现在丁家寨的位置。1984年搬下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现在丁家寨人是后来搬上去的。
曼洒的茶农都是丁家寨搬下去的,茶园其实就是丁家寨茶园。顺山而下,趟过沟壑,翻到另一面山上,就是茶园。每每回想起来,满满的怀念。深山老林的野韵,小桥流水的寂静,耳畔是虫鸣鸟叫的悦耳,远处传来流水的叮咚,嗅到的是满满青草和泥土的味道……
曼洒的茶,让无数人惦念,曼洒的茶树,却让人怜惜。不够多,不够高大,也不够吸引人。有部分曾被断头的古茶树,也有生长了几百年,仍旧看上去不够粗壮、不够高大的古茶树。就这样坚挺的生长在陡峭的斜坡上,向着阳光,数着岁月。就好比刮风寨,她们都是边境飘摇的女子,身形单薄却内心坚强,用她们独有的风韵,迷倒无数人。
在曼洒,就好像置身蒸笼,喝茶比吃饭都显得重要。无论你走到哪一家,饭桌上即便摆着大盆的鸡汤,抑或是山毛野菜汤,主人最先捧来的,一定是大缸的茶水。还请千万别拒绝,那可是主人对您最真心的关爱。
易武曼洒,干茶条索紧结,略显细小,这是易武茶的特点。古法石磨压制,饼面匀整,色泽墨绿油亮,叶被绒毛,芽头显。里外一口料,稍有黄片。
中号盖碗,投茶7克。滚水入碗,醒茶一遍。
茶汤呈金黄色、透亮油润。
茶汤入口,柔而润,汤质饱满,糯滑,细润。甜来的快,生津不错,回甘也好。茶汤有香,但略显的短了些,回香也是有的。
曼洒的茶,甜甜的,柔柔的,糯糯的,香香的。她的涩,也是好的,因为这些涩使得生津很不错,既润喉,又解渴。她的甘甜,是满满的,是打心窝里发出来的,既细润,又清爽。
cy316.Com精选阅读
寻茶问源:易武·荒田·郑家梁子易武荒田村的茶怎么样?
易武遍地宝藏,就像每一个寻宝人一样,我们深入每一个茶寨去发现,去找寻。从易武老街进麻黑村,需要经过荒田村。荒田村,以前叫做郑家梁子,这个进村口的石碑上有刻录,“石碑上记载着,荒田村人是三百年前从石屏迁居至此的,以茶谋生。是当时进贡朝廷的贡茶之一。今天依旧以茶为本,以茶为生。”我想,今天看到的这句话,和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以茶为本,以茶为本,以茶为本”。
从易武街出来,开车大概一公里左右,就到了荒田村。进村路面铺了柏油,宽阔平坦。交通还算方便快捷。站在村口往村里看,荒田村被青山的怀抱围着,坐落在满屏的翠绿青葱的山脚。还没进村,就便看到了一些零星散落在各处的茶树、核桃树和其他的植物。
荒田自然村,隶属于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委会,山区。距离村委会7.00公里,距离镇2.00公里,国土面积0.62平方公里,海拔1280.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1950.0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
全村仅58户人家,主要是汉族,兼有极少数彝族和瑶族。荒田村背后的青山,屋顶、黄土地、绿树,不知名的人家飘出的缕缕青烟,和还在村口就弥漫、萦绕着的清香相互呼应,一派平静安宁,把山野村庄的美显现的淋漓尽致。
荒田村茶园总面积有300多亩。很多茶商不愿谈及,但我们必须正视,荒田村以台地茶为主。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所选择的,是那少部分的古树茶。到了相熟的茶农大叔家,车才停下,就看到院里晒毛茶。大叔说这就是今年帮我们做的荒田古树,伸手就抓了一大把,放在鼻端,大口的吸气,满满的茶香,心中暗爽。
易武大荒田古树资源并不丰富,正因为茶质好,产量低,荒田村茶价很高,但每年依然有很多茶友惦记着。茶农大叔还用自己十多年以前私藏的老茶款待了我们,他说虽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就留下的,但是回归易武茶越存越好的本质,他的这个荒田茶确实是很赞,时间越长越好喝。这杯茶醇厚,蜜香,有一点淡淡的梅子香,茶气足,回甘生津持久。配着这山边空气中略带的湿意,用着荒田甘甜的山泉水冲泡的茶,比平常多了几分甘甜和美意。确实,心有荒田,一寸一寸,待花生长,不问几春!
荒田干茶条索紧结,显毫,借着温杯的温度,干茶显蜜香,不扬。汤色金黄明亮,7.3克的投茶量,洗茶后第一泡25秒出汤,微涩不苦,有回甘,舌底两颊生津。挂杯香蜜香。第二泡,茶汤更滑一些,茶汤里的内容比之前更丰富。滋味更丰满。几杯下肚,舌面泛出清凉感,整个口腔是源源不断的生津和绵甜。
6泡之后茶汤香气变弱,其他依旧很稳定,10泡以后茶汤开始变淡,可是甜感不变。收集了前十泡的茶汤放凉了再品尝,茶汤没有苦涩的出现。这个方法,建议夏天的时候可以试试。
茶行日记·荒田村:山水在,茶在,其滋味仍在。用味觉和嗅觉感知山水,用舌尖拾起茶味。一味茶,用了好山好水养出来的,聚齐了大自然中的灵气,姿态万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俯下身来,从茶再来。用智慧,汗水,耐心,深耕细作!
寻茶问源:遗爱·攸乐山_攸乐古茶山的茶怎么样?
千百年来,不管是历史怎样的改革变迁,孔明兴茶,在各族人民的心中的崇高地位,一直被传颂着。每年,当地都会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用于祭祀孔明兴茶的功绩。
据《普洱府志》记载:“六大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这就是古六大茶山的由来。
攸乐山又称基诺山,隶属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所辖区域,历来被列为古六大茶山之首。其山东西长75公里左右,南北宽50公里左右。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海拔在575-1691米之间,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气候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1400毫米。气候条件优越,植被覆盖率高,古茶树与林木混生。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古茶园土壤主要属砖红壤性的红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在5.1—5.7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攸乐山古茶园的辉煌。
攸乐山是基诺族的聚居地,基诺族过去称作攸乐人。一千年前,攸乐人便在小黑江两岸种茶。攸乐古茶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明朝中期,攸乐山古茶园就已经超过四千亩,至今在龙帕村和巴来村留下的两千多亩古茶树,树围多半超过100cm。清代攸乐山有茶园上万亩,20多个茶寨都产茶。甚至远销印度和欧洲。
六大茶山的衰败,以及1940年的民族抗暴起义,战乱留下了深深的烙痕。就像它最原始的美一样,攸乐山的发展也是缓慢的。
所以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依然可以领略到它最原始的美。几经沧桑,发展至今,古茶树与基诺人已然深深相连。古茶树树势苍老,寄生植物很多,估计树龄在300年以上。基诺语称茶为“啦博”,意为赖以生存的芽叶。“凉拌茶”“烤茶”是基诺族一直保持的传统饮茶方式。
攸乐茶和易武相近,耐泡度高,金黄透亮的茶汤,入口厚滑,苦显,略涩,却又甜滑细腻,茶汤饱满,茶性较烈。苦涩很快化开,甘甜满满,生津感十分强烈,口腔里似泉涌般跳动。
攸乐茶香气高扬,其香极好,嗅到,亦能品到。攸乐,似遗世之爱。我一直企图从中找寻历史的底蕴,找寻文化的载体。只到茶汤入口。最好的,不是史书,不是文物,不是当地人的记忆,而是这杯茶汤。嗖的一下,当真从中品到您想要的韵味。她的香,道说着无数的深厚,无数的眷恋。
普洱茶品鉴|易武古树茶园普洱茶怎么样?
今天要品鉴的是一款河北茶友寄来的,标明为云南易武古树茶园的样。从外观上看,这款茶应该是有点年份了。易武茶如果保存得当,又有年份,那会是一个很不错的茶,只是要寻找到一个各方面都理想的易武茶也确属不易。我们就来看看这款茶的品质到底如何。
第一泡
茶汤呈金红色,茶汤香呈蜜香中带有一点木香味。香气比较明显、浓郁,挂杯香也比较明显,稍稍的有一点仓味。
第二泡
茶汤入口后微苦,微涩,苦化的比较快。回甘显,但不强,主要集中在舌面的前1/3处,舌下也有一点回甘。
第三泡
茶味不算特别的饱满,稍有水味。口腔中回甘的范围有所扩大,舌下也有生津的感觉。
第四泡
茶汤的质感不错,水路细、软,比较润滑,只是浓稠度稍显稀薄了一些。
第五泡
闷30秒出汤,茶味下降的速度太快,水味已经比较明显了。茶气依旧没有明显的感受,回甘倒是有所加强,苦涩味仍然不明显。
观叶底
此茶用料的级别比较低,七级茶和黄片占绝大多数。应该是夏茶所制,树龄也不会大,基本为近20年种的茶。
结论:
此茶的特性符合易武茶的特点,与描述相符,但用料比较粗糙,作为一款口粮茶还是不错的。还有一点,此茶应该在高温高湿地区存储过,还好,仓味不重。
寻茶问源:至美至真,坝糯藤条_双江坝糯藤条茶怎么样?
如果你想看最美的古茶园,你一定要去景迈。如果你想看最美的藤条茶,你一定要去坝糯。如果你想吃最正宗的野味,你也要去坝糯,因为这儿有一群打猎的好手。如果你想找个人一起醉,你也要去坝糯,因为这儿的男人真的太能喝了……
坝糯自然村,隶属于临沧双江县勐库镇坝糯村委会,属于山区。村委会所在地,距离镇18.00公里,国土面积7.23平方公里,海拔1840.00米,年平均气温19.00℃,年降水量1750.00毫米。
坝糯,勐库东半山藤条茶的代表产地,亦是东半山最大最高的寨子,也是现存古茶树最多的地方,海拔已超过1900米。
此地在古时道路极难行走,每逢雨后,唯马帮方可出山,虽然如今相比古时有了较多的改善,但依旧是山路崎岖,特别是在天气不佳的时候更是举步维艰。
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最古老最大的藤条树就在坝糯,坝糯藤条茶形表独特,上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甚至上百根藤,最长的可达三四米。满山翠绿的茶树,树生藤,藤生藤,藤树缠绕。
坝糯藤条茶,高香、劲扬、味刚,甘甜质厚,茶气强而有力,气足韵长。新茶汤色橙黄透亮,内质丰富,汤质稠润感十足;回甘生津在第二杯茶汤入口时就渐显浓重,汤在口中略显奢华霸道的气质——润口香甜且茶味十足。
这儿的茶美,这儿的茶香,这儿的人热情。
简单识别易武茶怎样识别易武普洱茶?
近年名山茶风靡一时,以古六大茶山之易武为例,因其价值与价格一路走高,引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充斥市场,不少消费者、爱好者受骗有之,茫然有之,不知如何辨析真假。
喝易武茶若干年,近几年更亲临易武茶山收料,有些许心得体会,愿与易武爱好者分享交流。
业界向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列为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是因其特点显著,为市场所公认。从最基本的三点入手,可辨析易武茶之真实性。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久泡之后甜韵仍存。(冲泡约十几二十道仍显甜韵)。“易武为后”的美誉,笔者有另外一层理解: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
冒充易武茶、且较易混淆的是毗邻易武茶区的江城茶和尚勇茶。但其特点再类似,也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综合的特性,更逞论其它茶区的茶了。
江城茶口感与香气更为薄弱,耐泡度差,后劲不足。尚勇茶与之相比更为不足。时有江城茶与勐宋茶拼配,其后劲与甜韵仍与真正易武茶有较明显的偏差。
欲更好地辨析真伪,还是要多喝,多比较,多交流。
寻茶问源:山之巅,水之遥_勐宋滑竹梁子坝檬寨的茶怎么样?
人慢慢长大,生活愈发的简单,一日茶、一夜酒、一部毫不掩饰的小说,一次没有目的的见面,一群不谈正经事的朋友,用美好的事物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时光。泡茶给自己喝,已然成为每日最美好的时光。哪怕再匆匆,哪怕再烦忧,一日茶,心自然静下来,身自然轻起来。这算是今天的开场白吧。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滑竹梁子坝檬寨茶,该寨位于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东接景洪,南连格朗和,隔流沙河与南糯山相望。在清代时与南糯山同属于车里宣慰司管辖。隶属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宋乡蚌龙村。海拔1590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1500毫米。勐宋山区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追溯起来与南糯山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一样悠久,是勐海最古老的古茶区之一。勐宋的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数目也很多。
在我印象中,坝檬是周遭最高的一个寨子,顺着山路一直往上,当车子行驶到尽头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坝檬寨子。抬头就看到滑竹梁子,古茶园多分布在寨子后面的山林。坝檬寨和很多的版纳寨子一样,也分新寨和老寨。老寨是哈尼族村,新寨是拉祜族寨子,两个寨子隔着一条山沟对望。在坝檬背后的山便是西双版纳的最高峰,海拔2240米的滑竹梁子。坝檬的茶除了寨子周围零星的分布了一些,更多的古茶树则是生长于滑竹梁子的山腰上。从寨子到大茶园要爬近3个小时的坡,路途十分艰难。
听当地人说,早年间在滑竹梁子大茶园旁边有个拉祜族的大寨子,三十几年前寨子里的人突然全部迁走了,留下了这一片近6000亩的古茶园无人管理。直到近年茶价走高,附近村的拉祜人、哈尼人又开始上山采茶,由于这是一片连汽油味都没粘过的大茶园,所有这里的茶相对更为精贵一些。
坝檬茶,由于海拔高,且茶树多生长在迎风的山梁之上,故而这里的茶以香高水甜而闻名。其条索紧结,干茶既可闻到浓郁的茶香。醒茶一遍,第一泡茶汤似冰凌,第三泡开始呈现美艳的金黄色,油润而明亮。茶汤里的香从一开始就有,气往上行,香往下沉。蜜香浓郁,苦显微涩,有清凉感,茶气足,第五泡伴有微汗现象,微苦涩也大致在第五六泡。苦化,涩化的慢点,随之生津来的也持久而缠绵。汤中带甜,回甘稍迟,但喉韵深沉,香韵一直在喉部,以及往下,山野气韵强。尾水清甜,极其喜欢与茶汤慢慢融合的茶香。
坝檬茶品质相对稳定,而且转化也特别好。今年做这款茶,我们在选料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树龄更大,等级更高,滋味更饱满,喉韵更持久。
寻茶问源: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_南糯山拔玛老寨的茶怎么样?
行走茶山之时,出名的茶寨,有特定的一个茶味,和既定的一个印象。拔玛老寨是整个南糯山古树茶村寨的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寨子,归属石头老寨,这里生长的古树茶,更是整个南糯山顶级茶品的代表!拔玛老寨的茶产量更是很少,但优点明显。产量很少,不形成商品化,所以茶品大多限于玩家收藏,市面不多。
拔玛,在爱伲族的语言中是大茶树的意思。拔玛老寨,位于具有1700多年植茶悠久历史的著名古茶区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海拔1600多米。认知中的南糯山,是一座山系,其实也是一个村,隶属于格朗和乡的一个村,村中每个寨子都有古茶园。从山脚一路经过南糯山古茶寨——姑娘寨,石头寨,拔玛老寨,半坡老寨。其中,拔玛老寨,半坡老寨,石头寨知名度最高古茶树,树龄在200年-800年左右。
山路间古树成林,山上泻下溪流,无上清凉的氛围。茶地里,各种野果,也成熟啦,爬山采茶累了来一个,解渴又解馋。一路上,遇到的都是采茶忙碌的身影,茶香的季节,全家齐上阵,全家老小齐上阵。各有各的活,每一步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农家孩子早当家。南糯山,每年都会来几趟,遇到天气好的时候,是非常舒心的,从喧嚣的城市逃离这,环境好,空气好,享受着满满的负氧离子。身心都舒畅许多。
走得太快,穿过原始森林,就是我们的目的地,百年古茶树生长地,群树环绕,遮光蔽荫。茶树树根之间距离足有两米,而分枝繁茂程度却可以把茶树紧密相连。站在茶树边,头顶有一把天然蔽荫伞。而远看,连片生长的茶树,像是海中波涛,层叠之时,却是满眼新绿,这样一片古茶树密集生长,还孕育出茶王树的土地,需要非常多的养分供给,和漫长时间的沉淀。
南糯山茶树属于大叶种茶树,叶片较长。选料南糯山制作茶叶,鲜叶光泽饱满,干茶也能感受到乌润感。黑亮紧结的条索,甜味足。山野韵强,杯底香较好,苦涩弱,回甘快、时间长。品后整个口腔清香的感觉,嘴巴回香。最大的特点是用盖碗闷上2分钟,依然不会太苦。
有茶友形容拔玛茶“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石头寨则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在幽雅醇厚之中尽显南糯茶富丽甜柔的感性之美和凤尾竹摇曳出来的爽飒之气,当然还有一种南糯山特有的畅快迭宕之致。
易武寻茶记|丛林深处薄荷塘
常常会想: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人,大扺要为了自己的一生所爱,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就像是钟爱普洱茶的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深入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的最深处,去探访国有林的古茶园,最好不过的自然是易武茶山的薄荷塘古茶园。
相约守兴昌号掌门人陈晓雷先生,相期在这个时季,深入探访易武山国有林中的古茶园。将近上午十点钟,摩托车声轰鸣作响,门前来了三辆山地越野摩托车,我们一行今天将要骑乘摩托车前往探访薄荷塘古茶园。90后的小伙子卢禄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前头带路,另一个小伙子刘承骑着摩托车带着马博峰紧随其后,陈晓雷骑着摩托车带着董董姑娘殿后,一行六人上路直奔目的地薄荷塘古茶园。
车出易武镇,右转下山沿着214省道奔向江城方向。高山之巅的易武镇位于白云之上,头顶阳光明媚,眼前青山滴翠。摩托车一路飞驰下行,车过高山寨,仿佛转瞬之间就驶入了云雾之间。随着海拔不断下降,头顶上笼罩的尽是云雾弥漫,不见了半尺晴天。冷风森森深入骨髓,果然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转眼间就从夏季进入了秋天。
穿越橡胶树林,就进入了易武西双版纳州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界,保护区在路边上竖立的碑和埋在地下的地桩,都在无言的宣誓和捍卫自己的领地。一界两旁,景象大不相同。一边是葳蕤茂盛的原始森林,另一边则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作物林地。
摩托车驶入热带雨林中的小路上,再次感受到了从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进入阴凉的雨林间的剧烈变化,又一次有了穿越季节的深刻感受。作为北回归线附近全世界唯一的一片热带雨林,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理应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由此,保护区内留存下来的古茶园就显得尤为珍贵,它是人与自然之间最后的纽带,天赋茶以自然之味,那是茶人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
坐上摩托车继续在山巅上森林间的小路上穿行,右手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左边经历了雨季滋养的野草斜生出来,一个躲避不及,抽打在脸上,生疼。二十分钟过后,总算是扺达了摩托车所能够到达的路的尽头。同许多地方一样,这里也被唤作大平掌。举目四望,平坦的地方并不大,还停着几辆摩托车,为了防晒起见,车上盖着树枝野草。
就在我四下打量的时候,陈晓雷笑着说:“从这里开始就算作是薄荷塘了,但真正的古茶园却在山谷里,只有走下去了。”已经行至此地,断不可能中途返回,于是一行人沿着林间的小路下行。山半腰的一棵大树上悬挂着一个牌子,上书:薄荷塘古茶园,欢迎您的到来。茶园内无茶主时,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茶园。当手脚并用的一行人下到谷底,穿越一片野生的芭蕉林,一座简易的棚屋出现在众人面前,沐浴在阳光下。陈晓雷叫了一声:“到了,到了,这就是薄荷塘古茶园了。”听到这句话,之前所有的疲惫仿佛都一扫而空了。
已经是将近下午两点钟,趁着正午大好的阳光,一行人先行进入薄荷塘古茶园四下探看。这片茶园面积并不十分大,但总有一些古茶树与众不同。主人十分有心,将那些树干围径粗壮的古茶树,抑或是树干高耸的高杆茶树,全部都一一编号,命名为一类古茶树,总数共计有50多棵,每年春茶的产量不足100公斤,却历来十分抢手,是所有热爱薄荷塘普洱茶的茶友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其余的茶树全都算作是薄荷塘的二类茶树,价值不匪,能够喝到也非常不容易。
检看测量薄荷塘茶园中的一类茶树,大多数茶树的围径都在五六十厘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棵,编号为1号古茶树,树干基部的围径接近1.4米,离地数十厘米处分出三枝,分枝的围径也将近70厘米。目测树高在12米左右,称得上是薄荷塘茶树王。抽样测量1号茶树的定型叶,仍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大叶种。
逡巡在薄荷塘古茶园中,心也为之沉醉。无意间回首,董董坐在大树下,阳光透过间隙,在她的脸庞上映衬出柔和的色彩。薄荷塘古茶树的花开得异常灿烂,朵大洁白,就连花蕾也十分饱满。说话的功夫,天色忽然黯淡了下来,原来是这沟壑纵横,林木茂密,加之高山峡谷的地貌特征,并不容易被阳光照射到。四下寻觅,终于在一棵茶树上找到了一个柔嫩的芽叶,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先是苦感十足,而后苦感化开,一种清凉的甜感弥漫在整个口腔里,回甘隽永持久,山野气韵强烈,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令人心动不已。
在薄荷塘茶园里逡巡徘徊良久,直到肚子开始抗议,方才想起已经早就过了午餐时间了。回到茶园入口处的棚屋里,旁边专门搭建了一座亭子,想来是专门供人休憩的地方。同行的卢?采下一片芭蕉叶,用山上引下的溪水清洗干净,铺在桌上,就成了最天然绿色环保的桌布。双肩背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馒头、咸菜,早已经饿坏了的众人大快朵颐,真正的野餐美味。喝茶闲聊时,卢?提到:早些年,这个地方并不叫薄荷塘,而是唤作草果地,那是主人家赖此为生的活计。直到后来,这里的茶声名鹊起之后,薄荷塘的名字才广为流传。而主人家依然如故,仍然称这片茶园作草果地。
最为普洱茶友钟爱的这片薄荷塘古茶园,也有人称为下薄荷塘,盖因其处在谷底的缘故。属于同一村寨的四户人家所有,这四户人家共同管理,共同销售,短短几年的光景,搭上了国有林普洱茶大热的市况,都过上了好生活。
转眼之间已经将近下午四点,还要赶回易武镇上的我们一行人,不敢再作耽搁,起身往回走。正是应了老话:下山容易,上山难。近乎垂直陡峭的山坡,弯弯曲曲的小径,气喘如牛的寻茶人手脚并用往上爬。回到山顶大平掌,看到摩托车的时候,感觉全身无力,坐在一旁休息。山风凛冽,冷风习习,顿时再次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摩托车一路狂奔下山,出热带雨林,穿橡胶林,再次回到了大路上。当摩托车终于可以在大路上平稳行驶的时候,心里真实地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寻茶的过程,有过阳光明媚的喜悦,有过阴雨连绵的忧伤。就像是寻茶薄荷塘,有过长久等待后的夙愿得偿,有过好茶难觅的失落与惆怅。收获也好,错失也罢,在这脚步匆匆的寻茶之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才是爱茶人的终极梦想。
消费者问:老仓普洱茶怎么样?
消费者问:老仓普洱茶怎么样?
答:老仓普洱茶以250克云南思茅大叶种古茶树晒青毛茶为原料,按照普洱生茶的加工要求,经过高温蒸压,然后加工形成的紧压茶,它选料精细,级别比较高,加工的程度正好合适,整个茶表面条索清晰肥壮,整齐且光滑里外一致,口感极佳,喝藏两宜。面茶叶均匀,压制工艺良好。醇厚,香气随汤水散出,回甘良好,入口香气饱满。色泽绿黄,叶面均匀饱满呈暗绿色叶底匀齐柔软。生茶的特点: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色味,汤色较浅或黄绿。生茶适合热爱普洱的人士长久储藏,可以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象人生履历的累计,有着说不尽的乐趣和兴奋。当然普洱的价值也将随之年年上升。
勐海大叶茶种,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誉为“云大—正宗”、“云南大叶品种的英豪”、“勐海良种,世界名茶”。由于勐海茶区大叶种茶条索肥厚、芽峰显豪、滋味浓郁、回甘悠远、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高,勐海茶区里的茶是制作普洱茶非常感好的原料,被誉为“普洱茶之味精”。
老仓宫廷小沱茶采自云南大叶种茶树,经传统工艺加工,仅选用细芽精制为每粒4克装宫廷普洱熟茶沱,乃是老仓的高端小沱茶,陈香纯正,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柔软。特宜享受品茶乐趣,追求高层次生活品质的人士饮用。
砍盆箐寻茶记(上)镇沅普洱茶怎么样?
早就听说普洱镇沅县的砍盆箐茶有名,但一直未能得见,更谈不上入口品尝,每个爱茶之人对极品级别的茶都有种莫名的向往,笔者也不例外,而这个愿望终于在2016年秋天实现了。
雨水 • 行路难
普洱2016年的雨季,雨水格外多,全境都在不停地下雨,所以今年的秋茶是名副其实的“雨水茶”。此行上砍盆箐古茶山,笔者最担心的也是雨,很怕雨水挡路,难圆笔者上山的愿望。
笔者此行,还邀约了普洱茶文化学者李琨作为向导和指导,李琨比笔者年长几岁,所以笔者亲切地称他为“琨哥”。笔者抵达镇沅县城恩乐镇的同时,琨哥则在砍盆箐古茶山所在的镇沅县勐大镇等候,虽然天空还在飘着雨,但琨哥说上山应该无妨。
开车送笔者从恩乐到勐大的司机师傅,早上七点准时出发,因为在修路限行,必须在八点之前通过“五一”(关卡)才行,一路都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经过“五一”附近,雨开始变大,路也变得颠簸泥泞,但并未影响前行,不到八点我们已经通过“五一”。继续往勐大赶路的笔者这才放下悬着的心,这时却突然听到一声声炸雷响起,紧接着一道闪电在车前方划过,笔者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不由得感觉心惊肉跳,可却发现旁边的司机师傅一幅泰然自若的样子,笔者问他难道不觉得害怕吗?他只淡淡地说了句:“习惯了。”
“五一”到勐大镇的路愈发好走些,笔者终于在早上九点多左右与早在那里等候的琨哥会合,而与琨哥一同前来的正是砍盆箐古茶山上一个重要的人物——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村委会书记陈宗良。这一路寻宝,就是他领路。
勐大镇自古以来就是镇沅商业发达的地方,旧时称“勐统”,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茶叶、农产品等都在此交易,勐统河谷可耕地多,且地肥水美,蔬菜尤其香甜可口,种植业十分发达。
寻宝• 在路上
笔者与琨哥改乘陈书记的越野吉普车先到文况村村委会,再换乘马力十足的三菱越野进砍盆箐,琨哥戏称我们乘坐的是陈书记特别安排的“砍盆箐专车”。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上古茶山的路非常不好走,加上下雨路变得更加泥泞,如果不是不熟悉地形的人带路,几乎是不可能找到的。这让笔者更加感觉到砍盆箐的神秘,这段寻宝的经历注定不寻常。
陈书记说,我们此行比较幸运,天气并不算太差。之前也有媒体上山采访,因为遇到恶劣天气,很多地方都没转到。即便如此,进砍盆箐的路还是相当艰难。“敢看(路)还要敢坐(车)才行”,琨哥笑着说。
琨哥做茶多年,也曾慕名来到砍盆箐寻茶,他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竟然没找到进砍盆箐的入口,无奈无功而返。第二次找了个向导,终于进到砍盆箐,并见到陈书记。此次他是第三次进砍盆箐,他也想看看砍盆箐古茶山眼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砍盆箐专车”在文况村的各个村民小组之间穿行,路上不时遇到搭车的村民,陈书记不时向他们嘘寒问暖。可以看出,土生土长在文况村的陈宗良对家乡人民有种特殊的感情。
神秘• 古茶园
听说笔者是来砍盆箐寻宝的,陈书记自然清楚,整个文况最大的“宝贝”就是在砍盆箐了。我们的“砍盆箐专车”一路颠簸着来到砍盆箐村民小组村部,这里也是砍盆箐茶的加工厂所在地,我们来的前三天,他们才做完秋茶(雨水茶)。
陈书记让我们歇歇脚,喝口茶再进茶园看古茶树。陈书记先拿出存了三年的砍盆箐老茶给我们喝,这茶当时的价格是一公斤800元。
笔者一闻,果然是香味扑鼻呢!琨哥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砍盆箐古茶杯底香好、入口润、后劲强。
但是琨哥也指出,这种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制作出的茶都要放,因为这种茶的劲头都比较猛烈,放一段时间后其苦涩味就会弱一些,从而产生新的芳香物质。正所谓“不苦不涩不是好茶”,“涩”要会转化成回甜,这就是好的效果;如果“涩”不化,感觉口腔腻腻的,不感觉到生津和回甜,那就不是好茶。
而且砍盆箐茶作为高山茶,茶汤中毫多,内含物质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和蛋白质,难怪笔者喝的这款茶在温度较低的时候看起来不是那么透亮。
而后我们又品尝了陈书记最近带领村民做的秋茶,喝下去果然感觉有些涩,但紧接着就是口生回甘。真是名不虚传的好茶呀!
笔者感觉到,这就是我们此行寻到的第一件“宝贝”!琨哥接下来的一席话让笔者对砍盆箐古茶山的兴趣再次提起来,非要到古茶园看看不可。(未完待续)
茶山行:我的易武寻茶之旅
朋友盛情邀约,加上千里之外老茶的诱惑,8月26日我和几位茶友从深圳出发,踏上了西双版纳的寻茶之旅。
一日奔波,终于到达目的地。在版纳小憩几日,各种美食和各年代的老茶让人乐不思蜀,席间朋友谈起我现在所经营的祥源茶,在易武建设的祥源茶厂已然落成,现在是当地最大的工厂,想一起去参观学习。这也正是我的想法,厂房落成之时因琐事而错过,如今与朋友正好一拍即合。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也是普洱贡茶古镇。茶区中有数量众多的古树茶与少许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长久以来,易武茶区虽有悠久的制茶传统与近似神话的传奇故事,却并无现代化大型制茶厂,祥源易武工厂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白。
在联系了祥源易武工厂的左总后,我们一早九点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前行,风景如画如诗,开了差不多2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达易武。一进易武首先看到的是巨大的祥源茶广告牌,再向前开了四五分钟,一座现代化但又具有明显易武风格的工厂进入眼帘,真是“白富美”。
在左总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祥源的工厂生产流程及车间。工厂的明净、整洁和现代化让我们叹为观止,更对祥源茶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工厂正好在压制“祥源·五韵”,征得左总同意,体验了一把,更体会到制茶的不易。最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是祥源易武工厂的顶层茶室,盘坐室内,易武茶山尽收眼底,景色壮丽怡人,满眼绿色沁人心脾。左总介绍说,祥源央视广告就是在这里取的景。
易武之行,让人留恋。期待易武普洱从此走进更多爱茶之人的生活中。
砍盆箐寻茶记(下)镇沅普洱茶怎么样?
神秘 • 古茶园
砍盆箐其实只是文况村15个村民小组里的一个,但是砍盆箐古茶山却是泛指以砍盆箐古茶园为核心区域的茶片区,主要集中在普洱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
琨哥说,一款茶的味道与茶树所生长环境的海拔、植被、水分、土壤、气候、树品种、加工工艺等因素息息相关。
砍盆箐小组总共有800多亩茶园,其中古茶100多亩,海拔1900米左右。砍盆箐村民小组只有9户人家,砍盆箐茶是当地30多个村民自己加工制作的。与陈书记同行的张朝强负责加工厂技术方面的工作,陈书记带笔者进加工厂参观,笔者发现揉茶机都还是崭新的,像是没用过一样。陈书记说,这种从外面购买的揉茶机根本用不上,因为必须是手工制茶才能制作出砍盆箐茶特有的味道。
身为技术顾问的李琨也曾受邀到砍盆箐做茶,但被他回绝了,他认为一方茶须有其特殊的味道,过多的外来人为干预,会让本地茶失去其特有的味道,这样的事他是不愿意做的。
话说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按捺不住想进古茶园转转的愿望,陈书记、张朝强、琨哥与笔者这个四人小分队便开始徒步进入砍盆箐古茶园。
一进山,琨哥就把路边的石头指给笔者看。这种看似普通的石头名叫羊肝石,属本地土壤,见风就化,透水性强。琨哥说,这种土壤环境与附近的老海塘古茶山接近,但与老乌山、宝仓山、田坝等地不同。最为关键的是,砍盆箐古茶的香味多半就与羊肝石有关。
砍盆箐古茶树的种植历史已无从考证,但古茶树人工驯化的确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相传古时候,山里的先人们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木盆用,“砍盆箐”由此得名。后来为了出走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船顺着溪流出去,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砍船箐”。
关于这里种植茶叶的历史,还有个传说。据说那个时候抓壮丁,砍盆箐的一名男子被抓到景谷县,这名男子后来逃出兵营,把茶籽带回家乡栽种。从那时起,砍盆箐就开始有了茶树。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那个时候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了一些茶叶送到昆明去检验,证明这里的茶叶品质很好,特别是较大树龄的古茶树更是值得保护。
砍盆箐村民小组村民的住处原先就在现在的古茶园,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9户人家集体搬迁,所以现在的古茶园里还有一些村民生活过的痕迹。石磨盘、石水缸散见各处,被砍掉的茶树树桩也依稀可见,这些茶树当年被砍掉,空出的土地用来种粮食。
从这些古茶树目前的状态看,很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喜结连理(双树双生)、老态龙钟(树枝扭曲)、树瘤满身(枝干被砍后的痕迹)等,这些只有在古茶树上才会有的有趣的生长现象,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由于当地对茶叶种植生产依然不够重视,发展思路没找对,2010年的时候汽车进村都困难。陈宗良担任文况村党支部书记后,改善基础设施扩宽村路,现在四驱汽车都可以开进村子里。而俗称的“毛路”即非水泥路面,目前只有16公里。
砍盆箐虽然已经形成品牌,但目前产茶量少,只做晒青散茶,技术管理还跟不上。路修通了以后,陈宗良觉得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把砍盆箐茶的品质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让其体现出优良品质,带动村民们共同走向致富路。
砍盆箐每年茶产量只有八九百公斤,不足一吨。茶叶合作社每年从村民那里收鲜叶加工,卫生统一标准,用老铁锅炒茶,光是一口铁锅就需要一千多元。由于缺乏资金,大规模的厂房无法建设。2016年砍盆箐古树春茶一公斤售价2600元,秋茶2500元,且已经被订购一空。
琨哥在参观过古茶园后,发现很多茶树长了籽,而茶树长籽是表示不想长或者停止生长。他认为砍盆箐古茶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是处于采摘不足、维护不力的状态,基于此他给砍盆箐古茶园的维护提出些意见,比如根部需松土、修剪枝条、修地衣、用发酵时间合适的羊粪或牛粪施肥等等。
蚂蟥 • 纯生态
梁老汉带我们去看一棵三家村村民小组一户人家的大茶树,由于大茶树周围杂草丛生,还有小溪流过,村民很少去那里。这样的环境正是一些生态水生昆虫生存的好地方,就在这里笔者遭到蚂蟥的偷袭!不过这正说明这里纯生态的环境,没有遭到任何的人为破坏。
笔者还回想起在砍盆箐古茶园与一条黑眉锦蛇不期而遇的情形,那条幼蛇正趴在一棵古茶树树杈上休息,根据其习性特点,这条幼蛇应该是9月底孵化,喜欢居住在村子附近,专吃村子里的老鼠,是一条无毒有益的好蛇呢!这又何尝不是砍盆箐的又一件“宝”。
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役中,文况村的各个村民小组也在行动中,很多村民都在政府扶持资金的帮助下,从破旧的老房子搬出来,很多新房子都在建设中。陈书记不时走访这些帮扶户家庭,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三家村村民小组帮扶户张开春老汉家,我们端坐良久,这名老汉乐观、开朗的性格,让我们看到文况村民生机勃勃、诙谐幽默的一面。
砍盆箐主要居住着彝族和傣族,张姓是傣族,陈姓是彝族。这里不仅茶出名,烤烟种植也是由来已久,砍盆箐大麦酒更是名声在外,这里还有铜矿矿洞。
陈书记还带笔者去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圈田街追歼战遗址,圈田街追歼战被称为滇南战役围歼国民党军残部最后一战。这个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点建成后,会成为砍盆箐古茶山的又一件“宝贝”。
笔者之所以没有把题目写成“寻茶记”,是因为其实走过文况村一圈后发现,砍盆箐古茶山除了“茶宝贝”,的确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贝可寻。这座宝藏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他们的后人赖以生存和加以保护的宝地。
上天一定会庇佑砍盆箐的宝贝们和它的村民们。
就在截稿之时,笔者得到一个好消息:“砍盆箐”正在申请中国地理标志,这意味着“砍盆箐”三个字将成为其茶产地的专用标志。(完)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寻茶问源:代代相传,匠人手艺_易武曼洒普洱茶怎么样?》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易武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