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坝糯古茶山

发布时间 : 2019-12-09
坝糯普洱茶 普洱茶古茶山 临沧绿茶

坝糯普洱茶。

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师因为坝糯产生的藤条茶在双江临沧声誉最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的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双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条茶树就在坝糯。坝糯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形态之美令人称奇。树龄超过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上百根藤,最长的藤可达三四米长,树生藤、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单株茶树藤缠藤、藤绕藤,织成一个一个球状,看上去如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坝糯人能养出那样奇美的藤条茶树,其用心之细,技法之精令人赞赏,坝糯人休整养培藤条茶的技术及下的功夫,在双江无与伦比,要了解一百年前勐库的藤条茶茶园是什么形貌,那就一定要去坝糯看看。

坝糯的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时芽头滚圆肥壮,茸毛浅绿密厚,晒干后芽头白毫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饼面芽茸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舍不得饮用,只想观赏、收藏。近几年坝糯的藤条茶追捧者越来越多,不少茶商千里迢迢奔向坝糯专收藤条茶,西双版纳勐海县的一些大茶厂,双江勐库戎氏茶业公司,还有广东的茶老板每年开春都要派人去坝糯候茶,坝糯的藤条茶每年可买到一斤不剩,叹的是藤条茶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将茶树枝修整培养成藤条状,这应该是汉人们带来的技术。在勐库小户赛拉祜族寨、公弄布朗族寨、冰岛傣族寨,不曾见这种修养法。勐库东半山汉人居多,老茶园的茶树几乎全是按藤条状培育的,勐库西半山的邦改、丙山,沙河乡的邦木、邦协,忙糯乡的滚岗等村寨,也有大面积的藤条茶园,这些藤条茶的村寨都是汉人居多。按藤条茶状培养出来的茶,只有嫩叶嫩芽,芽头肥硕毫亮,但产量低,不过价格可是平面状培养法产的茶的双倍,坝糯1949年以前有2000多亩藤条茶园,如今留下来的还有1500亩左右,其面积现在在双江仍是第一。

藤条茶坝糯有许多可看、可寻、可考的东西,坝糯是勐库东半山最高的寨子,海拔已超过1900公尺,坝糯与西半山无遮无挡的对望,站在坝糯可将西半山的公弄、三家村、豆腐寨、小户赛、大户赛全都览尽,站在坝糯看西半山,西半山是一幅巨大的屏画。坝糯是山中宝地,地势虽高但不缺水,清清亮亮的水涧蹦蹦跳跳弯来弯去地围着坝流淌,因为水量丰沛,坝糯拥有东半山最多的梯田,是一个不缺谷粮的地方,良好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使坝糯人口一直很多,迁走的极少。

坝糯茶历史悠久,种茶年代不会晚于冰岛。坝糯在汉人没有迁来之前,早已有拉祜人在此居住,拉祜人早已在坝糯种茶,坝糯保存着一片很大很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最大的一棵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坝糯的汉族村民都认可,那片大茶林是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族种下的。从坝糯那片最老的古茶树来分析,拉祜族500年前已在坝糯居住、种茶。

坝糯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条件较好,田多、地多、水多,还有六子、茶叶可摘可买,汉人来坝糯后没有一门心思地去靠卖烤酒来换拉忽人的地,拉祜人在汉人迁来之后,失地不多、迁走的也不多,直到1950年坝糯还有30多户拉祜族。坝糯的拉祜人自成一寨与汉族寨相距约500米,二百多年来拉祜族与汉族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什么斗争。拉祜人帮汉人采六子摘茶叶,汉人们走马帮时还带上个别拉祜人一道走。

小编推荐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老乌山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乌山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田坝古茶山。

田坝古茶山最出名的茶是“老海塘茶”,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据当地的一座墓碑和相关资料记载,至今还生活在田坝乡瓦桥村海塘的汉族人,如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姓氏,是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举家搬迁海塘定居,在这片蛮荒之地种植了一定规模的茶园。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当地盐茶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了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

海塘古树茶区地属无量山山脉,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位于瓦桥村海塘小组,包括瓦桥村及周边李家、盆河、田坝、成功等地的茶园,都属于老海塘茶区,栽培型老茶树共有1150亩。其中树龄在50至100年间的有700亩,百年以上的有450亩,古树春茶年产量约1.3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是离海塘古树茶区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一株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的栽培型小乔木型大茶树,高约5米,树龄近1000年,该茶树芽毛特多,芽体较小,酚氨比值10.2,是制作普洱茶和优质绿茶的原料。

海塘古树茶区的茶树品种比较混杂,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而茶树较大的多为“特种”茶,称“大山茶”或“大树茶”,其特点是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可能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地方群体品种),栽培史上千余年。海塘茶也正因茶树品种的混杂,而酿成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以精细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有关,所制茶品,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

据相关资料统计,田坝古茶山古茶园现有3000余亩,呈块状分布,大多数混杂在丛林之间,茶园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一般,树势较强,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主要分布在镇沅县田坝乡的瓦桥(海塘茶)、民强村(茶山箐茶)和按板镇的联盟村。这一地带,海拔1770至1816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年降水量1180至1215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其代表植株有田坝村的白芽口茶(ZY2006-034)和民强村的大叶茶(ZY2006-025)。

此外,位于田坝乡明强村的茶山箐茶区,出名源自于自身的生态环境,是目前镇远境内最原生态的茶区,以南和景谷黄草坝茶区宁洱困鹿山茶区相连,树龄在100-600年间的栽培型老茶树现有1050亩。据说,该茶区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就以“茶山箐”命名,“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从此,茶山箐的茶开始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以田坝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壮肥大,汤色金黄,苦显涩弱,回甘稍慢、但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南板黄草坝古茶山_黄草坝普洱古树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秧塔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秧塔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景谷古茶山之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诗云:“无量余脉拔地起,嵯峨万丈自雄奇。黄草坝中听布谷,大尖山上沐晨曦。郁郁茶香古树群,葱葱叶盖清凉地。飘然王孙不可留,遥思仙境长太息。”此无名诗所言即是近年来茶界备受关注的南板黄草坝古茶山,其地处世界茶源古茶树演化的中心地带,也是普洱市古树茶群落资源较为集中古茶区之一。

该古茶区,有关茶树的栽培史已有数百年。据正兴镇黄草坝村董、杨二姓家谱所记,清乾隆初期,其先辈从恩乐(今镇沅县)搬家于此,就有种茶、制茶、饮茶的茶事活动,后渐为商品出售,且远销他地。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12月22日在《景谷茶砖构筑普洱茶“故宫” 》一文也说:“清乾隆后,茶区由正兴黄草坝渐向回萨、宽宏、秧塔、勐麻、龙塘、文山、大村、宣化(今凤山)等地扩展……。”《威远同知报告》载,“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有勐主、勐班、勐戛、宣化、回萨、翁孔、习环、西萨等乡陆续种茶10万株,境内四方有茶分布。”又见《云南通志》载:“民国9年(公元1920年),景谷区、猛倮区(今民乐镇)共植茶树3347万株,年产量35.5万斤。”

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茶树群落混生于无量山原始的林木之中,其树种相对混杂,从野生古茶树到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均有分布,且大小叶种共生一起,以有性群体品种为主。据统计,南板黄草坝古茶山现有古茶园约6870亩,呈块状分布,管理中等,树势较强,品质优良,生产晒青茶。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景谷县凤山乡南板(大尖山)、平田、顺南村和正兴镇黄草坝村(以寨、外寨、半坡)、通达村等。这一地带,海拔1710至235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8.7摄氏度,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主要代表植株有平田村细红茶(JG2006-030)和黄草坝蚂蚁茶(JG2006-059)。

现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在位于黄草坝古茶园,海拔2000-2500米的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等地,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中,在大尖山发现一株迄今为止在景谷县境内所发现的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困庄大地发现一株树高约7米,树冠散宽约5米,树干干径80多厘米的栽培型古茶树,专家考证树龄约400多年,还有约50亩古茶树生长在此山腰上。

而景谷南板黄草坝古茶山代表性的古茶树,在海拔2600米大水缸地,经测量,树高18米,根围3.1米,基部干径0.98米,是目前景谷县境内所发现最大的野生古茶树。徐绍益、付兆生在《景谷县的一棵野生大茶树》(《云南林业》1984年第2期)写到:“景谷县茶叶公司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组,去年在景谷县正兴公社翁安大队海拔2410米的大尖山下原始森林里,找到了一棵野生大叶绿芽茶树、树高20米,树幅15×18米,基部干围2.76米,干径87.85厘米,有4个分枝,枝干分别为2米,1.15米,0.93米,0.88米。大茶树周身被藤蔓缠绕,树龄估计在440年以上,这是思茅地区目前发现较大的茶树之一,这棵大茶树附近还发现了直径40-50厘米左右的茶树数棵。”据2001年,为修订景谷县林业志,由县林业局牵头组织考察队进行实地考察证实。

以南板黄草坝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壮、芽肥显毫,汤色金黄透亮,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汤质饱满,山野气韵强烈。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联合龙塘古茶山”,

南糯山古茶山:古茶山中的稀世之珍_南糯山谷熟普洱茶特点


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巴达山野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而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一野生一驯化的茶王树,以及茶王树所代表的野生、栽培型古茶树群,“双剑合璧”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今天,我们要探访的便是有“古茶第一山”之称,栽培型茶王树所在地南糯山。

车辆从勐海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行进了20多公里后,路边山坡上便出现南糯山标识。这么快就到南糯山了?我们开始觉得有点不习惯。因为在连日寻访茶山的过程中,每一次进山都是一场攻坚战。这一次“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有点不太适应。

“这只是进入了南糯山茶区的地界,但距我们今天晚上投宿的南糯山半坡老寨还有十来公里的山路要走。”陪同的勐海县茶业局钱局长故意把“山路”二字拖得老长。

进入南糯山后,虽然是狭窄悠长的山间公路,却是一水儿的水泥路,这与去老班章时走的土路有天壤之别。咨询后才得知,原来勐海县推进旅游业,正在打造一条串起勐海所有茶区的公路,而南糯山则是旅游环线串起的第一颗珍珠。

公路宽不过三米,只能单车通行。太阳快要落山,山间渐起薄雾。

终于,前方的山谷中隐约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车辆在一栋漂亮的别墅前停下。一位热情的哈尼汉子出来迎接,他是半坡老寨的组长车杰。车杰家的别墅门口停了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越野。我仔细观察车杰的邻居家,发现一栋别墅两辆车,似乎是半坡村人的标配。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半坡老寨全村只有27户人家128人。一路上你们所见到的山林皆是这27户人家的,进山的路也是我们这27户人家专享的!”车杰有些自豪地说。

晚上,和车杰一家人在别墅旁边老式的哈尼族木屋中围炉夜话。半坡老寨的哈尼人是恋旧的民族。虽然普洱茶让半坡人迅速富裕,每家每户都建起了别墅,但老式哈尼族木楼却都没有拆除。

“父母住不惯水泥楼房。因为楼房里没办法烧火塘!”

当一伙人围炉坐定后,车杰指着火塘说,火塘在南糯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南糯山哈尼族的传统中,自从新房建起后就要在火塘里生起火,这火生起之后就不能熄灭。就像南糯山的种茶传统一般,代代薪火相传。

关于南糯山茶叶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坐在火炉边,车杰给我们讲述了“武侯遗种”的故事: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从武侯留下茶种后南糯山就成为了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

“其实,诸葛亮南征没有到达滇南,所以也不可能在南糯山留下茶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种茶历史非常久远。”

最早在南糯山种茶的,不是哈尼族人,而是布朗族。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人继承;根据当地哈尼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

无论“武侯遗种”是否发生过,这传说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茶文化的继承。无论是哈尼族从武侯手中接过茶种,还是在布朗族手中接过茶园,南糯山人都把茶文化继承和发扬得无以复加: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而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

半坡老寨的古茶树大都树龄200~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因而在茶叶从业者心中,有着超然的地位。

如果说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树群,是茶原产地在中国最重要的佐证。那么,南糯山古茶园中的1.2万亩的栽培型古茶就是人类训化、栽培茶树的鲜活纪录片。无数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1957年,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王树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王树”。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南糯山参拜“茶王树”后,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题字……

但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

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王树“仙逝”;南糯山万亩古茶园中栽培型茶王树“仙逝”。为何这些茶王树在生长了千百年依然枝繁叶茂,但被人们发现封王之后,却飘然仙逝?是什么扰乱了它们的生命年轮?至今成迷。幸好,2002年5月,在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另外两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

第二天,在古茶园中,车杰带领我们找到了南糯山新茶王树。“经测定树龄为800多年,被命名为‘南糯山茶王一号树’和‘南糯山茶王二号树’,是整个西双版纳重点保护的古茶树!”车杰告诉我们。

茶王树的旁边被专门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仙逝”之痛后,南糯山人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倍加爱护。

南糯山“古茶第一山”的名号得之不易。今天的哈尼村民深深认识到,1.2万亩云南最大的古茶园,是古茶第一山雄厚的底蕴。而“茶王树”则是古茶山最耀眼的明星。没有底蕴,行之不远;没有明星,就没有第一山的定力!

茶山行:探访勐海南糯古茶山,揭秘半坡老寨普洱茶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约30万人口,全县共有10余个民族,其中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是人口数量最多的4个少数民族。这里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境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属澜沧江水系。勐海县山区为茶叶主产地,平缓地带为稻谷主产区。

从西双版纳机场驱车前往勐海县,柏油马路非常平坦,两侧是低矮的丘陵,水稻生长非常旺盛。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我们入住的酒店。县城里,随处可见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的广告标牌,马路两侧,也大多都是普洱茶企业的广告,即使你从事别的行业,也深刻感受到这里是普洱茶的天下。采访中,勐海县县长张世影介绍说,茶叶的税收占到了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0%,这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勐海县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县。

“富不富,看农民”。5月9日早上,我们驱车前往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半坡老寨,这里是南糯山古茶第一村。尽管山路蜿蜒狭窄,但已经全部修成柏油马路,山峰耸立,成百上千年的古树密密麻麻,将整个大山映得一片碧绿。这里的泥土是呈胶状的红壤,不时有泉水从山上流下,随行的陈升茶业公司的小严介绍说,茶农上山采茶,渴了就喝山里的水。一路上进山的车基本没有看到,小严说,现在已经过了茶叶生产的季节,如果是3月或4月来,会看到一些进山买茶的人,这个时候接近尾声基本没有人来了。我们的车很快到了村口,陈升号南糯山生产基地的温经理和村主任车杰已经在等候我们。村主任车杰,不到40岁,皮肤黑黝黝,个子矮墩墩,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温经理介绍说,车杰是哈尼族,今天的午饭就在他家吃。大家一听要到哈尼族人家吃饭,兴致一下高涨起来。车杰带着大家先到陈升号茶叶基地,我一边走一边和他聊了起来,尽管他的汉语讲得并不流利,但我基本能听懂意思。车杰介绍说,半坡老寨有27户人家,全部是哈尼族,全村人都以茶为生。茶树早已按照人头分到各家各户,人口多的有好几十棵,少的也有十几棵,这里的茶树全部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树茶价值的认识,这里的茶农富了起来,今年,一斤春茶鲜叶卖到了500元,每户农家1年的茶叶收入至少都在20万元以上,如果树多的农家收入就可观了。车杰说,过去大家没有认识到古树茶的价值,我们老寨的茶没有人来收购,茶农基本弃采,生活非常困难,住的是茅草屋。3年前,勐海陈升号茶业公司与村里签订了50年的合同,在村里建立了茶叶初制厂,茶农采摘的茶叶全部交给他们,他们就地加工,解决了我们的卖难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陈升号宣传了南糯山半坡老寨的古茶树,现在茶青的价格每年上一个台阶,来这里找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陈升号半坡老寨的初制厂参观,记者注意到,南糯山半坡老寨全体村民小组与勐海陈升茶业公司签订了公约,公约明确村民在管理茶树时不得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不许从外寨拉茶叶进入本寨掺假冒充半坡老寨茶叶,以及对村里违规人员的处罚金额等。此外,等级标准和收购流程等也在初制厂写得清清楚楚。记者有一个问题问了温经理,如果有人来收茶,给的价格高于陈升号,茶农能守约吗?温经理说,陈升号收购的价格一般略高于市场,但由于加工能力的限制,茶叶采摘高峰时,我们收购不了那么多,茶农可以卖给市场上其他人。这里的茶农很朴实,他们还是比较守约的。

半坡老寨作为南糯山重要的古树茶产地,拥有11000余棵直径达到或超过18厘米的古树。走进半坡老寨就像走进了一个原始森林,到处都是难以计数的古茶树,每棵茶树上都挂了牌子,牌子上有古茶树的编号、户主、村名,有的还加了村民的电话。为了目睹南糯山茶王树,我们不顾一个小时爬山的艰辛,来到了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南糯山茶王树下,大家纷纷合影留念,尽管看上去与其他古茶树并无太多的区别。

人们最盼望的是中午在哈尼族村主任车杰家吃午饭了。陈升茶业的温经理介绍说,哈尼族农民和汉族农民一样,富不富要看房子。当我们来到他家时,午饭已经备好,但房子确实给我们镇住了。他家五口人,住的是二层小楼,足有1000平方米,除了正房,还有几间偏房,储存杂物用。屋前房后,全是上千年的树林植被。小楼掩映在山脚溪边。车杰3年前就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一片树叶》的采访,他将接受采访的照片挂到了客厅的正中间。寨里的人每年最忙的是采茶季3月和4月,之后就没有什么事要做了,每家养养家禽、种种菜,做到自给自足。车杰说,这些年寨里的生活好起来了,原来我们几辈人都住在茅草搭的棚子里,肚子吃不饱。也就是这几年生活才有了大的转机,村里人除修了房子,全村都在县城里买了楼房,但大家很少去住,山里住着舒服。

茶,让半坡老寨的哈尼族富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满足与笑容,我们一行既是羡慕又替茶农真的富裕起来而感到高兴。

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


曼糯古茶山对许多关注普洱茶的人来说,一定还很陌生,过去很少听说过。近10年来各种媒体介绍勐海茶叶聚焦点多在南糯山、布朗山、巴达山、贺开山,极少有曼糯茶山的消息,其他山都被炒得又红又火,唯曼糯还默默无闻的藏在大山深处。它的历史面容、今日状况、少有人知,谁在曼糯种过茶,曼糯有多少古茶园?它能算个茶山吗?一个个疑问,还无人解答。现目前已经有人提出要为普洱茶古茶山修史了,不修则罢,若真要修史,曼糯这个地名是无法删掉的。也许有人要问,真容尚未露出的曼糯竟然会有此重量?曼糯是否有资格入册,让我们先去读读曼糯,打开曼糯的尘封。

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去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找它则容易得多。澜沧江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曼糯便在这里。

曼糯在勐往地界内,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划分十二版纳时勐往属于勐拉版纳(勐拉版纳包括今思茅市区和今普洱县城一带在内),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时,勐往在澜沧江西岸,没有受到改流(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勐拉版纳被分解,思茅划入普洱府),但勐往与流官统治的思茅仅一江之隔,车里宣慰司对勐往很难掌控,曾将勐往划给勐遮土司代管。

从普洱府成立到清朝结束,勐往一带处于一种流官政权、土官政权都无法严格有效管控的状态,所以汉人在清代光绪初年已到曼糯定居。民国成立后勐往改为临江县,后又改为临江行政区,曼糯随其划转。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有布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古茶园,这是云南茶人都知道的“濮人种茶”的定律,依据这个定律,说曼糯有古茶园就容易理解。

民国以前,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各茶山的茶叶大都经勐海——勐阿——勐往从糯扎渡过澜沧江进思茅、普洱。这是江外的运茶古道,这条道穿过曼糯,从曼糯到思茅4天的路程,到澜沧营盘1天的路程(营盘也有汉人收购茶叶),曼糯茶外运比南糯山、布朗山更为方便,这是曼糯过去兴盛的地利因素。

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上)_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特点


站在路南山帕真的茶山上,隔山谷流向的南卧河北望,南糯山的多依寨、丫口老寨赫然在目,南糯山西南的苏佛山,也是郁郁葱葱尽收眼底。

官方数据显示:南糯山有12000亩古茶园,面积居勐海古茶园之首。每亩种植约170株。古茶树主要分布在竹林寨、半坡老寨、丫口寨、石头老寨和新寨、姑娘寨、永存寨、尔滇寨、向阳寨等村寨。南糯山以及苏湖的南拉老寨、南拉新寨,还有一片茶园,叫“拔玛茶园”,茶水之甜深入人心!

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县城20多公里,东靠景洪市,南挨勐混镇,西北连着勐海镇,北抵流沙河。

南糯山平均海拔约在1400米左右,有着1700多年的种茶历史。1100多年前,布朗族先民迁往南糯山,他们留下的茶树被后来的迁来的僾尼人所继承。当地僾尼族人介绍,他们迁来南糯山已经58代人了。

南糯山有着800年树龄的茶王树茂盛的生长在半坡老寨的古茶园中,所以包括笔者和众多茶人都对半坡老寨心灵神往!近两年南糯山的“拔妈茶”声名鹊起,很多茶人以为只有南糯山的“拔玛村”才有“拔玛茶”。当地村民说:“其实拔玛村是在2005年从石头寨分出的,村寨建在了去“拔玛”的岔路口上,加上这两年“拔玛茶”很火,故取起名。而实际是:拔玛村以石头寨的茶为主体,只有几户茶农有八玛茶。”而新建的“拔玛村”其独特的位置是既拥有南糯山石头寨的风格,又拥有苏佛山南拉寨的风格,可谓是福地啊!

“万缕清香逸幽谷,千年茶树冠天下。”南糯山作为云南的名茶山,其茶水以淡淡的蜜香、细柔的口感、绵长的回甘而令茶人于如痴如醉。其中半坡老寨茶喝着是栗子香蔗糖甜,石头寨的茶喝着是蜜香蔗糖甜,而苏佛山的茶还得以南拉寨为代表,源于“拔玛茶”!

由于自身行业,一年的时间里,多次来往于各座山头之间寻茶,与各地茶农相处甚欢,除了能喝到“农家茶”,还能吃到族人原始味道的饭菜。那被柴火青烟熏黑的锅灶瓢盆,各种烟熏肉一挂挂的晾再房檐下,亮晶晶的滴着油脂,忍不住一次次咽口水。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的人们,这么简单落后的生活已成为一种奢侈!你是否也曾想过远离城市喧嚣,去到这神往之地……

暂且给大家简单介绍到这儿,下一篇将带大家了解其它寨子以及南糯山特有的一种神奇生物。

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二)


接作者上文《勐往曼糯古茶山:藏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曼糯古茶谁人知?》。曼糯因靠近思茅,汉文化接受较早,寨子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讲汉话,与老人们交谈可获得不少曼糯的信息。据老人们介绍,曼糯的布朗人是从澜沧迁来,来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还很兴旺,有三个布朗族大寨,人户超过200户,家家都有茶园,寨子里还有两座佛寺,澜沧、思茅的布朗族都来曼糯赕佛。

曼糯附近有块巨大的岩石,上面有只仙人脚印,不仅方圆百里,连缅甸的布朗族也常来朝拜这块有仙人脚印的岩石。每逢傣历新年节是曼糯最热闹的日子,远道而来的与本寨子的布朗人都聚集在仙人脚印岩石前举行欢庆活动,几千人在大岩石前泼水、唱歌、跳舞、丢包、摆供品、放高升、互祝幸福吉祥要热闹三天才散去。

后来由于茶叶不好卖了,曼糯人无钱维修佛寺,两座佛寺破烂不堪于1958年拆去,没有了佛寺,外乡人来曼糯的就少了。茶叶兴、曼糯兴,茶叶衰、曼糯衰,商道寂静、曼糯也就寂静了。

曼糯现有3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大寨为布朗族寨,上寨为汉族寨,中寨为汉族与拉祜族同住。布朗族有90多户,汉族有30多户,拉祜族只有10多户,汉族寨与布朗族大寨相距不到50米,仅隔一条村道。汉族寨为平房,布朗族寨为干栏式木楼,从建筑上便能分出哪是汉族寨,哪是布朗族寨。汉族寨的村民说他们自祖上来曼糯已有五代,由此推断出汉人是光绪年间来曼糯定居的。

曼糯最早的居民是布朗族,茶园自然由他们所开,三个寨的布朗人历史上共种过多少茶园,没有史料可查,我们只能去山上一块一块地测看曼糯的古茶园分布于寨子旁及四周的山坡上,顺着进村的大路走,离寨子还有半公里便可看见成片的古茶园,曼糯久远的历史便进入视线。

寨子边布朗人的菜地里几棵七八米高的古茶树枝叶繁茂浓绿成帐,两个人站在一棵树上摘茶,身子被枝叶遮挡得看不见。寨子里的布朗族老人说,像这样的大茶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很多。

曼糯大寨与上寨紧紧挨连,两个寨子后面是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东西长约5公里,整道山梁到处是零星的或成片的古茶树,顺着草坡走看,草丛里有数不清的古茶树桩,可以看出这道山梁过去全是茶园。曼糯种着粮食的地里也零星生长着古茶树,这些种粮食的地无疑也是茶园所改,笔者为考察曼糯古茶园曾随曼糯村的几位村干部在山上转了1天,几位村干部却说一半古茶园都还没没走完。

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大但损毁比较严重,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古茶树占山面积来看,一百年前茶园没损毁时面积至少在五千亩以上。曼糯的布朗族老人也说,听上辈人讲,过去茶园太多,3个寨的布朗人都管不过来,才分了许多给汉人和拉祜人。

曼糯大寨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她们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看见宣威人背着大背箩来买茶,来一次有二三十人,曼糯人称宣威人为老背背,宣威人不来时村里人便背着茶去澜沧的新营盘、雅口去卖,过节时还有玉溪的戏班子来曼糯唱戏,唱的是汉话,布朗人听不懂,只有那几家汉人才知道他们唱些什么。国民党还没走时,曼糯的茶就卖不出去了,日子不好过,一半布朗人迁走。

曼糯在勐海到澜沧的古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渐少,马帮也没有了,曼糯的茶没人来买、村民们只有砍去茶树种粮食,茶园年年减少。

另一方面,勐往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重点发展的是橡胶,茶叶不再是主角,几十年来全乡也没增加多少新茶园,厂家也很少去光顾勐往,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各种媒体在介绍勐海茶叶时都极少提及勐往,曼糯的过去,曼糯那几千亩古茶园真正是被外界遗忘。

五六十年的遗忘,自然的人为的毁损,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古茶园仍还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的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革登、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还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曼糯今日也有资格受之。

岁月流逝,曼糯无言,如今寻它,美质依然。方圆十里的古茶林故地2000多亩尚存的古茶园,便是曼糯留给人们为它重新定位的珍贵史料。

寻茶问源:至美至真,坝糯藤条_双江坝糯藤条茶怎么样?


如果你想看最美的古茶园,你一定要去景迈。如果你想看最美的藤条茶,你一定要去坝糯。如果你想吃最正宗的野味,你也要去坝糯,因为这儿有一群打猎的好手。如果你想找个人一起醉,你也要去坝糯,因为这儿的男人真的太能喝了……

坝糯自然村,隶属于临沧双江县勐库镇坝糯村委会,属于山区。村委会所在地,距离镇18.00公里,国土面积7.23平方公里,海拔1840.00米,年平均气温19.00℃,年降水量1750.00毫米。

坝糯,勐库东半山藤条茶的代表产地,亦是东半山最大最高的寨子,也是现存古茶树最多的地方,海拔已超过1900米。

此地在古时道路极难行走,每逢雨后,唯马帮方可出山,虽然如今相比古时有了较多的改善,但依旧是山路崎岖,特别是在天气不佳的时候更是举步维艰。

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最古老最大的藤条树就在坝糯,坝糯藤条茶形表独特,上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甚至上百根藤,最长的可达三四米。满山翠绿的茶树,树生藤,藤生藤,藤树缠绕。

坝糯藤条茶,高香、劲扬、味刚,甘甜质厚,茶气强而有力,气足韵长。新茶汤色橙黄透亮,内质丰富,汤质稠润感十足;回甘生津在第二杯茶汤入口时就渐显浓重,汤在口中略显奢华霸道的气质——润口香甜且茶味十足。

这儿的茶美,这儿的茶香,这儿的人热情。

曼糯古茶山茶有何特点?发展有何特点?


曼糯古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也是第一个住进勐往的布朗族村寨,祖辈是从澜沧迁来的,来曼糯有400多年了。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曼糯大寨、曼糯上寨、曼糯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曼糯古茶园深藏于大山深处,位于勐海的北面,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集地,而布朗族有又是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的。曼糯的生态环境也是超好的,这里环境优美,时常有野象出没。

特性:

1.香气高杨、且香气最接近老班章。

2.布朗山唯一一款藤条茶采摘的茶,味道可轻可重。

3.茶质好,变化惊人,知名度不高,性价比高。

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之南糯山古茶山


白孟愚在1948年因为时局动荡,而离开的南糯山茶厂,1951年期间南糯山茶叶实验场在旧址上成立了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南糯山是哈尼族的聚居地,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是唐代以前从青藏高原迁入云南的民族。

哈尼族定居南糯山有800多年了,而在民国以前南糯山又是车里宣慰司的直管地,所以每年哈尼族都要向车里送贡品,贡品中有一种叫笋酱的,而南糯在傣语里的意思就是产笋酱的地方,南糯山有十几个哈尼族村,上千户人家,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哈尼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原始、传统农业十分普遍,生产落后,工业十分薄弱,仅有少量的矿业土法采冶和手工业作坊。

新中国建立起,哈尼族农民因地制宜地改坡地为梯田,改旱地为水田,修建水库,扩大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地方实现了粮食加工机械化。现已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为全国的“锡都”。

有人说:“心中有茶,倒茶成茶道;心中无茶,茶道成倒茶。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甚至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临沧茶区之勐库十八寨----懂过古茶山


懂过村隶属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勐库镇,地处勐库镇北边,距勐库镇政府所在地19.00 公里,到勐库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40公里。东邻梁子村委会,南邻公弄村委会,西邻 耿马县,北邻坝卡村委会。

懂过村全村国土面积2.88 平方公里,海拔1,740.00米,年平均气温 20.00 ℃,年降水量1,750.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核桃等农作物。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 茶叶,主要销售往省外。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14.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8.1%。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大叶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懂过古茶山 懂过古茶山位置: 懂过位于勐库茶山的西半山,海拔:1750米,森林覆盖指数高,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茶树树龄300多年。

茶种:大叶种野生。

懂过茶山的特点:懂过的古树茶叶形略小,属于大中小叶种混种,水浸出物丰富,茶叶香气可以融于茶汤之中,回味浓郁有个性,苦底较重,回甘快而持久,甘甜协调不若冰岛、坝糯,而质重气强则过之。在勐库大叶茶中,风格自成一派。

懂过古茶山景色

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下)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特点


上期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南糯山,详见《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上)》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半坡老寨,揭开神秘面纱,细品福地茶韵。

很早以前,半坡老寨周围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由于当地茶叶的品质优良,大量的马帮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之后进入村庄,将茶叶驮到思茅、勐海、勐腊等地贩卖,还有些大型马帮直接就将茶叶驮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去了。南糯山茶农说:“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同时普洱茶的兴旺也带动了南糯山的经济。”南糯山以其800年栽培型古茶王树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利用茶树的国家”,而闻名于世。南糯山被当地人称作云南古茶第一寨,此地因海拔高,气候较好,茶叶发的也比较早。

南糯山的古茶树树干看上去要比景迈山古树粗大得多,而两者树龄都差不多。南糯山的古树资源更为丰富。特别是半坡老寨,外界的干扰少,很多高大的老茶树立于茶园山坡。这片茶园的坡度很陡,我们从上面往下走,泥土比较松软,铺盖了厚厚一层落叶,坡度很大,这样徒手走都很艰难,更不用说采茶时还要背上几十斤的茶背篓!而且在树上采摘也是非常辛苦的,不过对于茶人来说,每一次上山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犹如故乡小麦秋收一般的心情!

每次上南糯山,经过半坡老寨必到访此处:“泉乐老博古茶屋”,老茶屋来往的茶人络绎不绝,每个人脸上似乎都洋溢着一种安详,眼角微微的余光透露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加之大量茶多酚在体内活跃,更是让人们侃侃而谈,无拘无束。确是在此处喝茶与在家里喝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种释然茶友们必然喜欢,我们向往回归大自然!

细品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的特性概括于一个“柔”字。香气高亢,凸显出较为独特的“刚柔并济”,入口强劲的香韵,回甘生津及喉韵,汤水入口饱满,粘稠感较为强烈,且水质柔软,喉韵久留舒爽。透着糯米香、蜜香、兰香,谷花茶淡香如荷。条形饱满,冲泡后汤色清明透亮,香气高,清鲜持久,滋味纯和,回甘快,非常值得收藏!南糯山古树茶素有普洱茶拼配之王的雅号,按一定比例拼配能够使她的香柔很好的融入其他山头茶的韵味,增加提香和饱满柔和度。业内好多厂家的产品不标明山头,大多正是此因。当然洪普号始终如一只做纯料,或许是太过于执着!纯正的南糯山古树茶存放效果非常好,可以和易武茶同台较量,香韵甘甜的喉部感觉和滑爽的茶汤,对于爱茶之人是值得追寻的!

上回说到南糯山一种神奇生物,接下来这里要说到啦!请允许我的夸张形容,因为它真的很是珍贵。它是茶树上的寄生植物,当地俗称“螃蟹脚”,因其枝条为节状带毫,酷似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很多山头也有螃蟹脚,但南糯山更据代表性)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螃蟹脚的数量已极为稀少。市场价格也是居高不下。新鲜螃蟹脚外观为绿色,晒干后转为棕黄色。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时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较浓的药香味。

据说“螃蟹脚”性偏凉,味道微酸,品饮之后回甘爽甜,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血压,对治疗宿食内小便赤热等有明显疗效。常饮可防止血管硬化,消除疲劳,延年益寿,注意咯!孕妇不建议喝。正宗古茶树上的野生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强烈,生津止渴。即可单独饮用,也可加入普洱茶中一起冲泡,可以大大提升普洱茶的口感;另外还可以用来褒汤,是极佳的食疗佐料!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临沧坝糯古茶山》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临沧坝糯古茶山》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坝糯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