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泡绿茶。
武汉伏虎山卓刀泉
卓刀泉位于武汉东湖景区的一座小山上。这座小山从远处眺望仿佛一只青虎卧于其间。山脚有一古庙,卓刀泉就在古庙的前院。泉口呈球台形,泉眼四周围由三层石条砌筑。井泉深度为10米左右,泉水纯净清亮,冬温夏凉,用此泉水烹煮武汉磨山新茶,口味甘醇,清香怡人。相传,长饮此井泉水,能起到除病健身、延年益寿的作用。明初楚藩昭王曾为此井泉修建过井台、围栏和亭阁,如今亭已倾废,只有井台与井栏尚存,井石上还依稀可见“卓刀泉”样字。古庙是因泉而建,并由泉而命名。据碑文记载,此庙在清初时毁于兵灾之中,又子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1916年翻修。现庙内尚有大殿、禅堂、客室、桃园阁等。wWW.cY316.cOm
现存于庙中的石碑上有关于卓刀泉的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而夏铡,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卓刀泉名字的来历与三周的关羽有关。相传在赤壁大战前夕,关羽按照军师诸葛亮的命令率军队途经此地,时值盛夏,士兵们干渴难忍,关羽命人在四周寻找水源,却没有任何收获。一位银须老者告诉关羽:“这里原本林茂水丰,但一个老虎精把这里所有的水源都毁了。老百姓为了祈水,不得不送上童男童女供老虎精享用”。话刚说完,狂风四起,一白额金睛的老虎扑过来。关羽立刻操起青龙偃月刀,大刀化为一条青龙,与老虎精展开搏斗。老虎精被打败了,并化为一座石头山,青龙又变大刀,回到关羽手中。关羽以刀卓地,就在大刀卓地之处,冒出涓涓清泉。这突然冒出的清泉解了饥渴,使将士们士气大振。临行前,关羽用刀蘸上泉水,然后洒在石头山上,石头山立刻绿树丛生,一片青翠。后人就把此泉命名为卓刀泉,并在泉畔修建了卓刀泉庙,把白虎精化成的山叫做伏虎山。有诗曰:“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
cy316.cOM编辑推荐
鄂城菩萨泉泉水非常适合烹煮香茗
鄂城菩萨泉
湖北省鄂州市的西山,古称樊山,平地崛起,奇秀苍劲,林茂泉幽,是古樊楚三名山之一。历代名人陶侃、李白、刘禹锡、杜牧、苏轼、苏辙、黄庭坚等都曾游览过西山,并留下r很多诗赋名篇。西山有很多清泉,如滴滴、涵息、活水、菩萨等名泉,其中以“菩萨泉”最令人流连忘返。菩萨泉位于西山风景区青龙峰与白虎峰环抱的古灵泉寺前,此寺在东晋时名为寒溪寺。泉口上方用石块镶嵌,中间被凿成圆孔。从井口俯视,就可以看见井内的一泓清泉,清澈如镜,一年之中既不干涸也不溢出。井上建有一座宋式小亭,亭子的石柱十分别致,状如竹节。井泉的旁边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菩萨泉”三个大字,泉的不远处还修建了拥翠亭、挹江楼、掬泉亭、漱玉楼等建筑。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慧远大师成为寒溪寺的主持后,开始大兴土木,扩大庙宇寺观的规模,并在寺前掘井引泉,凿成一井泉。几年后,东晋名人陶侃出任武昌太守,将一尊文殊菩萨的金像赠送给寒溪寺。后来,慧远大师前往庐山创建东林寺时带走了这尊文殊金像,这使得寒溪寺的僧侣分外的遗憾。但有一天,一个和尚在寺前那口井泉汲水时,意外地发现泉中有文殊菩萨的灵光圣影,还看到了慧远大师的身影。这件事引起了寺内外的轰动,都说是菩萨显录,经众人协商后,将该井定名为菩萨泉。此后寒溪寺也被命名为灵泉寺。
相传,苏东坡游览西山时,十分喜爱菩萨泉,常汲取泉水煎煮香茗,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获得“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的意趣。他还以菩萨泉代酒赠送给友人,继而有了“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的佳句。灵泉寺的和尚了解苏东坡的喜好,于是用菩萨泉水调制上好麦面制作生炸饼供苏东坡品尝,此饼不但酥脆香醇,而且别有一番滋味,令苏东坡连声赞好。从此,这种酥饼就成为了西山的传统名点,这就是著名的东坡饼。菩萨泉水质优良,具有很好的表面张力,将硬币投入满杯的菩萨泉水中,水面会高出杯口数毫米而不溢出。所以,菩萨泉不仅是制作东坡饼的好水,也非常适合烹煮香茗。
三眼井用此水沏茶味道更加甘醇适口
三眼井
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其故里在湖北天门市竟陵城区,故居的庐舍已不复存在。陆羽作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六羡歌》:“不羡黄金彝,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登台。干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诗歌中的“西江水”,就是“县西门外”的河水,诗句抒发了他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在距城关古护城河的不远处,有一八角形的巨石,石上呈“品”字形排列着三个圆跟,从圆服中可见一泓清洌的泉水,其水质清凉,味道甘甜。用此水沏茶,味道更加甘醇适口,这眼井泉就是闻名四海的文学泉,别称陆子泉、品字泉、三眼井。
陆子泉是陆羽年少时汲泉品茶的地方,因陆羽曾担任太子文学徒(唐代的一种官职),所以此泉也称为文学泉。根据《天门县志》的记载,陆子泉是晋代一个叫支遁的和尚开凿的,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泉水是由大气降雨和古护城河水共同组成,经过了周围第四系地层的充分过滤而成,所以水质极佳,四季温度不变,为历代名家、茶人所推崇。文学泉的历史悠久,但在唐代后期就湮没了,直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当地百姓在掘河取水抗旱时,发现了井址与井碑,碑上还依稀可见“文学”等字迹,证实为文学泉原址。于是由天门知县马士伟集资重新修建,恢复了文学井这一历史胜迹,并在此泉的旁边修建了一座古朴雅致的陆羽亭。
1939年陆羽亭被日本人毁坏。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周总理过问此事,县政府重新修建了陆羽亭。“文革”期间陆羽亭和文学泉再次被破坏。1981年,天门县政府再次拨款重建,文学泉和陆羽亭才重现历史风貌。陆羽亭为双层木结构六角重檐攒尖顶,高7米,面积为10平方米左右。亭内立有石碑,碑上刻有“文学泉”三个大字,背面题有“品茶真迹”四字。亭后陆公祠内有“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为横式,让人想到陆羽端坐品茶的姿态,潇洒儒雅。像旁还刻有很多古今名人的诗词佳句,其中有宋代黄州太守王禹傅观泉品茶时所写的一首七绝: “甓石苔封百尺深,试茶尝昧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诗人在月色的掩映下,来到陆子泉边,看到井壁的绿苔,心驰神往,对茶圣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明月倒映在涓涓泉水之中,品茶真迹犹在,留下了先生的一片丹心。
潜山山谷流泉汲泉煮茶
潜山山谷流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称赞过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的天柱山:“奇峰出奇云,秀水会秀气”。《天柱山志》形容犬柱山为“峰无不奇,石无无怪,涧无不杳,泉无不吼”。这说明了天柱 山历史之悠久,风景之奇秀。天柱山主 峰海拔I760米,如一擎天巨柱,直插入云。而位于山谷寺西侧的山谷流泉最令人流连忘返。
山谷流泉,实际上是从天柱山岩体表部裂隙渗透出来的水汇集而成,并形成溪流在山间沟谷中流淌。一般将此溪流在石牛洞以上的部分视为上游,被称为潺潺溪;流淌石牛洞一段的是中游,称之为石牛溪;石牛洞以下的就是下游,也是主泉区,称之为山谷流泉。溪谷全长约1.5公里。石牛溪这个名字,相传是唐代名人李翱所取,而“山谷流泉”则是出自宋代文豪黄庭坚。天柱山下的这片谷地,留下了很多历史文化遗迹,被称作为文化谷地。谷宽却不空旷,三面都有青山环绕,幽林加上古寺使其环境非常的清雅。南面顺着溪流一路开敞,让人产生吞吐山河的气概。在溪谷之中,有一块巨石,状如卧牛,所以有石牛溪、石牛洞的称谓。山谷流泉的东侧就是山谷寺,山谷寺又名乾元禅寺,四周古木参天,绿荫如盖,佛塔高耸。此外山谷之中还有宝公洞、锡林井、卓锡泉等。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山谷流泉流经的河床岩壁虽然陡峭,但却不高,河床经过流水的侵蚀显得分外光洁。在这条小溪沿岸的石壁谷底都布满了石刻,几乎到了“有石皆镌刻,使之无空隙”的程度。从山谷流泉到石牛溪上游,约200多米的溪谷内,就发现了280余处石刻,从年代上看,几乎各个朝代都有,以宋代最多。石刻的字体各不相同,有楷、草、隶、篆等,留下石刻的人有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明代的胡瓒宗等。镌刻的内容多为反映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善于发掘山水之美的悟性。
黄庭坚十分喜爱山谷流泉的风景,经常在泉畔石上读书赋诗,汲泉煮茶,所以自号山谷道人。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期间,也常来此地游览,曾留下题记:“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溪泉岩壁上还刻有苏东坡的诗句:“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跟两醒然”。
广元含羞泉水煮茶鲜醇清香的茶水让人颇有回味
广元含羞泉
神州大地遍地有许多的清泉,大部分的清泉以水量大、水质佳而闻名天下,也有一些泉因为非常奇异的出露方式而引人赞叹不已,如含羞泉。含羞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泉水,它位于四川省广元县的陈家乡山谷之中,属于龙门山的东北段,人们称之为怪泉,也有人称其为缩水洞。
含羞泉的出露处,可谓是草蔓丛生和土石混杂。泉水从一个石灰岩裂隙U中流淌出来,流量大概是每昼夜流1000吨左右。它仿佛像一棵含羞草,每当遇到一点震动就会悄然停止流动。如果有人朝泉池中掷下一块石头,泉水洞中顿时就会发出咯咯的声响,随之流泉便不再流淌。但只要静静地待上一刻钟,泉水又会重新流出,而且流量能够由小变大,再次遇到震动声响时,泉又会止流断水。如此往复循环之后,在泉池旁边就会堆满了人们所掷砸的石块,这就让当地农民不得不定期前去清理石块。
关于含羞泉,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广元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当时赤日炎炎,河泉枯干,人和动物都没有水喝。薄山掌粱上住着泉姑一家,泉姑的父亲在找水的过程中已经活活地渴死,母亲也因为无水可饮变得奄奄一息。年方十二三岁的泉姑为了救母亲,就顶着烈日四处寻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她奔波了一整天之后,终于找到一处石洞的石头正在滴水,于是她一滴滴地接下半碗水来。当泉姑捧着这半碗水匆忙地赶回家中时,不幸却遇见凶残的头人。头人将泉水抢去,还判泉姑有“有水不献”之罪,于是剥光她的衣服,打算将其弃山喂狼。泉姑一心想着生命垂危的母亲,哭着就跳进深不可测的落水洞里。母亲见泉姑未归,就让乡亲们帮忙寻找。这时寻找泉姑的乡亲们,顺着隐约的哭声找到一处小石洞的旁边,惊喜地发现竟然有清泉涌流出来,于是就痛快地饮用泉水。那心狠的头人一听泉姑还活着,就尾随而至,往水井中投块石头,想置泉姑于死地。非常奇怪的是,当头人来到水井边时,既听不见哭声,流泉也不流了,就连泉口的那少量的水都缩了回去。头人见状,竟然被吓死在泉旁。泉姑看见仇人已死,自然泄恨,但是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又不禁放声地痛哭起来,不料当哭声一起,清澈的泉水竟然又开始哗哗流淌。乡亲们非常惊喜,就靠着这股清泉而度过了灾年。物以稀为贵,含羞泉是天下稀有之泉,泉水的水质也属上乘,当地人用泉水来煮茶进行饮用,鲜醇清香的茶水让人颇有回味。
长沙白沙古井用此水来烹茶煮茗则清香甘洌
长沙白沙古井
在湖南长沙市天心阁下白沙街的东隅,有一座名为回龙山的山冈,在这个山冈下面有一股清泉,据说是“清净透明,甘洌不竭”,相传这道泉象征着“文光瑞气”的白沙星,因而人们将此井命名为白沙古井,享誉长沙第一泉而驰名于海内外。长沙的白沙泉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已经对该泉进行开发和利用。一千多年前,白沙泉就有长沙第一泉之称,名列“江南名泉”之一。明清时代,均有石刻记述此泉。根据清代《一统志》的记载:“在县东南二里,广仅尺许,最甘洌,汲久不竭”。这道泉水的水质极佳,泉水可谓是透明见底,旱季/涸,涝而不溢,味道非常可口。跟据《湘城访古录》的记载:“其泉清香、甘美,夏凉冬暖。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不变其气味”。可见,这股泉水清且纯,不仅是煮茶泡茗的上好泉水,而且用其来进行酿酒、煎药和食饮,都是极好的水。《长沙府志》曾记述此泉“汲之,桶底浮于桶面”,可见这古井泉水是非常的清澈和透明了。根据民间的传说,白沙古泉是龙吐之水,所以才如此的明净清纯,甘美爽口。相传在江西有条孽龙,总是掀起滔天洪水去祸害百姓。这件事被善心的观音菩萨得知后,就决定制伏孽龙来除暴安民。经过几次斗法较量,孽龙已经头破血流,精疲力尽。当它钻土逃循,想从湘江东岸钻出地面的时候,因饥饿难忍而向江畔卖面的少妇要一碗面条来充饥,然而这位少妇就是观音的化身,在此静候来降伏孽龙。恶龙面条落肚之时,面条瞬间化成银链,牢牢地锁住龙心。孽龙恳求观音饶命,并答应日后造福于民,永不为害。观音认为孽龙已然决心弃恶从善,就将它囚禁在同龙山下。自此以后,回龙山下就泉水流涌,天下太平。
人们说,如果用白沙井的泉水来煮饭做汤,就会不馊不腐;如果用之来煎药,则药性不改;如果用之来酿酒,则会醇香扑鼻。白沙井泉更是宜茶之水,用此水来烹茶煮茗,则清香甘洌。用白沙井泉水煮泡的沙水花,已成为长沙名饮。
桂平乳泉 用乳泉水冲泡出的茶水香味醇厚和甜爽
桂平乳泉
“花罅石,花罅石。乳泉水,西山茶。此话不与俗人讲,俗人听了要出家”。
这是桂平县一首赞美乳泉的茶谣。乳泉位于西山,西山距离县城有l公里远,是一座呈西高东低的浑圆状的花岗岩山体,好像是一道横亘在桂平县城西的巍峨天蟑。乳泉的出露处在龙华寺的左侧。在一块巨石的上面,有棵裸露根须的奇妙大树,它盘根错节地长在巨石上,赭红色的树根宛若碗口一般粗,直伸于地下。巨石的底下有古人书写的“乳泉”二字。泉池的深和阔均为I米有余,池中的碧泉清澈见底。泉水冬天不枯,夏天不溢,水量保持稳定。根据《浔州府志》的记载,这口清泉是“清洌如杭州龙井,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
让人感觉奇怪的是,桂平乳泉所呈现的白色并非是泉水中含有某种矿物质成分而造成的颜色,而是因为在水中的极细小气泡和地下水一起出露时,在地表所呈现给人的一种可视感。那么这种构成乳汁的气泡究竟是何种气体呢?答案是惰性气体氧。然而这种惰性气体 氧是如何进入泉水中呢?原来桂平西山是孕育乳泉的山脉,它也是广西中部龙山山脉的一部分,是由中生代花岗岩 所构成,这种岩体的裂隙交错且纵横连通,容易让大气降水在裂隙中渗入与流动,形成裂隙含水层。而且桂平西山年降雨量较高,能够保证乳泉有源源不断的补给水源。花岗岩体富含放射性元素铀,而铀经过一系列裂变,就能产生惰性气体氡。一部分氧气溶入水中,而另 一部分氧气就存留在岩隙壁上。当发生适宜的自然条件时,裂隙壁中的氡就会进人流动的地下水中,形成气水混合物进行泄喷,让泉水开始跳珠走沫,呈现 出“色白如乳”的“汁”液。但因为只能生成有限的氡量,而且不能连续地进入地下水中,所以“喷汁”的时间较 短,一般仅为几分钟或数十分钟,且只是“有时发生”。
桂平乳泉的矿物质丰富,喝起来给人清淡爽口、甘酵怡人之感,它是我国出口的天然优质软水之一。每到盛夏季节,乳泉泉边就备有竹筒,游客会舀一筒乳泉水,慢慢啜饮。西山乳泉的水温保持在20 ~ 22℃,当倒满一杯泉水后,轻轻地往里面投入一些硬币,水面能够高出杯沿二三毫米而却不能溢出。可见,乳泉水分子的密度高,表面张力大,因此用乳泉水冲泡出的茶水,就显得香味醇厚和甜爽。
古人认为,烹茶之水以泉水为佳 泉水最适合煮茶
泉水
古人认为,烹茶之水以泉水为佳,陆羽在《茶经》中就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就是山泉水,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泡茶的水中,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净化后的河湖水第四,日常饮用的自来水又次之。这是因为泉水大多从山岩断层中流出,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加上层层过滤,以及山上茂盛植被的保护,受到的污染较少,因而清澈透亮、甘甜爽铡,用泉水泡茶,可以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然,在另一方面,有的泉水在地层中渗透时,融入了太多的矿物质,比如硫黄等,使得含盐量和硬度很大而不能饮用,这也是应当注意的。其实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氧的泉水才最适合煮茶。
清代的乾隆皇帝将全国的南北名山大川游览一遍后,将京西的玉泉定为“天下第一泉”。玉泉…的水之所以出名,不仅是因为水质好,还由于当时北京一代多苦水,宫廷每年就到玉泉取水饮用。玉泉山的风景也是非常幽静美丽,泉水自高而下喷出,琼浆倾倒,宛如老龙喷射,喷出的水清澄如玉,因此获得殊荣。
全国各地的名泉佳水除了品质高外,还和茶人们的审美情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关于“天下第一泉”的称号,扬子江南零水、江西庐山谷帘水、云南安宁碧玉泉、济南趵突泉、蛾眉山玉液泉等多处都曾问鼎过这个称号。这些泉水无不与名士墨客的溢美之词相伴,清冷香铡的水质,柔甘净洁,确实不负美名。民间还T古流传着“龙井茶”、“虎跑水”、“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的名言,真可以说是名水伴名茶,相得益彰。部分泉水冰冻后沉淀之谜 人们经常发现有部分矿泉水、泉水在冷冻之后会出现沉淀的现象,并且误认为这些有沉淀的矿泉水、泉水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于是认为纯净水比矿泉水、泉水好。其实出现沉淀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一般矿泉水、泉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较高,当矿化度大干400毫克每升时,在冷冻过程中,钙、镁在水中溶解度会因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使其在水中的溶解呈饱和状态,多余的钙、镁因无法再溶解而以结晶的形式变为沉淀。这些白色沉淀实际是碳酸钙、碳酸镁,对人体是无害的,喝也无妨。但瓶装水中出现异物,影响了感观,所以规定,瓶装矿泉水在0℃以下运输与贮存时,必须采取防冻措施。
泉水泡茶名泉 怀远白乳泉 “泉在荆山下,色白而 甘”
怀远白乳泉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泉水的色泽十分看重,有不少名泉都是根据泉水的颜色来命名的,如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城南郊的白乳泉。白乳泉出露在荆山北麓,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是非常难得的宜茶之水。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采获一块十分罕见的璞玉,并将其敬献给国王。因宫中玉工分辨不清,卞和先后以欺君之罪被厉王和武王砍去双足。文王即位之后,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脚下痛哭。文王被其感动,命玉匠剖璞,最后获得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传说卞和的眼泪将石头冲出一个坑来,白乳泉就是从这个坑中流出。那么,这个泉坑和白乳泉是如何形成的呢?荆山是在岩浆的侵入作用下而形成的一座山体,山体在岩浆的冷凝过程中及以后很长的时间内在内外地质引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的节理和断 裂,泉坑就是在三组密集中的节理交汇处发良而成。大气降水顺岩体的节理和 风化裂隙渗入到地下,然后沿着断裂层 汇人泉坑,形成泉水。
泉水从石隙中流出,汇集在口径约l米的石坑中,泉水清澈透明,似乎与其泉名不相符合。据文献记载,宋代大 文学家苏东坡和其子来白乳泉游览并考察,品尝泉水,并写有《游涂山荆山记 所见》,诗中有“牛乳石池漫”之句,诗中还有注解:“泉在荆山下,色白而 甘”。可见,苏东坡所见到的泉水的颜 色的确色白如乳。这也说明,古人命泉 确有水色依据。那么,如今的白乳泉水为何是无色透明的呢?
根据对泉水颜色的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地下水确实会呈现某种颜色,这是由于水巾含有某种有颜色的离子或含有较多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分布在白乳泉周围的花岗岩一类(白岗岩)的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转化为白色的高岭土。在大雨的侵袭下,高岭土中的细小颗粒悬浮在水中,随水流进入地表河流,或渗透到地下。在地层的过滤作用下,这种悬浮物质又被分离出来,所以涌人泉坑的水叉变为透明无色的。但也有一些距地表较近和泉口相通的宽大裂隙,可将未经过滤的地下水直接输入泉口,这样的泉水就混浊发白。这可能就是苏东坡所记白乳泉“牛乳石池漫”的形成机理。据居住白乳泉畔已有数十年的老人介绍,白乳泉平时是清澈透明的,碰到下雨就会涌乳,特别是雨势较大时,其涌水量增大,色泽发白。此外,该泉的涌量因季节和雨水的充沛与否而不同,在于旱年份还会出现断流的现象。老人的长期观察和宋代苏东坡的记叙,说明古人对此泉的命名无误,白乳泉确能涌“白乳”。 白乳泉风景
白乳泉后靠金山,前临淮河,东与禹王庙一水相隔,西与卞和洞毗邻。泉的左边建有望淮楼,登楼远眺,壮美之景收于眼中,应对了楼上楹联所云:“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台邀明月饮高楼”。泉的右侧是双烈祠,双烈就是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和程良。祠上建小亭座,名为半山亭,站在亭中可俯瞰整个怀远城。这里峰峦叠嶂,芳草萋萋,古榆参夭,柏林似海,景色十分的秀丽清幽。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笔力遒劲,字迹雄浑,为整个景区增色不少。
宜昌黄牛泉和蛤蟆泉 用之煎茶,能使茶味更加甘醇芬芳
宜昌黄牛泉和蛤蟆泉
陆羽认为黄牛泉和蛤蟆泉同源,且被认定为天下第四。黄牛泉和蛤蟆泉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西陵峡。经现代地质勘察表明,陆羽的看法是正确的,黄牛泉与蛤蟆泉同出一源,二者具有相同的地质构造,可以同享天下第四泉的美誉。黄牛泉,又被称为圆井,在占时称为黄牛泉池,距宜昌市葛洲坝不远。泉深3米左右,口径约l米,泉壁由青砖砌成。泉台上圆下方,由一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相传此泉为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开凿。当时他率兵入蜀,路过此地,见修建于春秋战国时的黄陵庙已败坏,便亲自指导修庙,掘泉,并写有《黄牛庙记》。这篇文章被镌刻在六棱石碑上,竖立于武侯祠前,且被命名为武陵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对黄牛泉水进行科学化验后,表明泉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高出杯口1—2毫米都不会溢出。在37个检测化验项目中,有28个为优良、9个为良好,这足以证明黄牛泉的水质之良好。由于此泉水的硬度较低,用之煎茶,能使茶味更加甘醇芬芳。经常饮用黄牛泉水,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在泉畔生活的人群中,七八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有的已近百岁。
蛤蟆泉位于滩险流急的扇子峡边。蛤蟆石,又叫蛤蟆碚,是一块呈椭圆形的巨石,从江中望去,就像一只张开大口、鼓起大眼的蛤蟆。陆游在其《人蜀记》中对蛤蟆石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蛤蟆碚在山麓,临大江,头鼻吻颔很像蛤蟆,而背脊疱处尤其逼真”。但是蛤蟆石的名气,却比不上隐藏在它背后的蛤蟆泉。蛤蟆石后面的山腹有石穴,蛤蟆泉就从中流出,然后倾注在蛤蟆石的脊背和吻鼻之间,溅起朵朵水珠,泉水洁净透明,味道甘凉爽口。相传,一只小蛤蟆从嫦娥月官玉池中偷偷进出,在逃跑的半路上被吴刚用斧头打昏,落到了扇子峰。小蛤蟆被一位好心的砍柴老汉救起,拖回家中调养。几天之后,小蛤蟆痊愈了,为报答老汉的救命之恩,赠之以明月水。蛤蟆泉就是明月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歌:“名泉甘露源月官,蛤蟆吐出明月水,煎茶碗中凤凰叫,酿酒洒坛白鹤飞,百里闻香人亦醉”。唐代陆羽对此泉进行品尝后,在《茶经》中写道:“峡州扇子山,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
蛤蟆泉诗赞
欧阳修、苏辙、黄庭坚等众多的大文豪都曾先后游览过蛤蟆泉一带,欧阻修作有(蛤蟆碚),诗曰:“石溜吐阴岩,泉声满空谷。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苏辙的诗句称赞道,“岂惟煮茗好,酿酒更无敌“。黄庭坚赋诗日 “巴人漫说蛤蟥碚,试裹春芽来就煎”。陆游赞美蛤蟆泉的绝妙佳句,“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蟥碚,试裹春芽来就煎”。陆游赞美蛤蟆泉的绝妙佳句,“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啮雪饮冰疑换骨,掬球弄月可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