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之余,为茶所思,为茶所想

发布时间 : 2019-12-23
为鼎茶 那些茶为碱性茶 哪些茶为红茶

【www.cy316.com - 为鼎茶】

禅茶一味:品茶如品人

茶是“健康的良药,是生活的享受。”品茶如品人,人品如茶品。

品茶如品人。选择一个飘逸闲适,清幽淡雅的环境,沏上一杯好茶,让自己置身这种环境之下,以清净闲适的心情来品茶,伴着淡淡茶香来品悟人生,感悟生活。一个人喝茶,其意不仅在止渴,而更在于鉴赏其色、香与味,体会其苦、甜与醇,领悟起淡、雅与和。自省自悟,品出茶的真性,体会人生百味,达到天地人和相通的境界。轻轻茗上一口,在舌尖打转,再慢慢地吞下去,你会体会到一种淡淡的苦味。虽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但是都会有一种苦味在其中。再茗一口,含在齿端,感受起润滑。当你如此慢慢的品下去,你会感觉到茶苦中带甜。对!这就是茶的真谛,人生的写照。茶可净心,茶能致静,净则抛弃一切烦恼琐事;静则生慧,工作生活之疑难就可学会放下。

在人们心目中,茶叶是圣洁之物,供奉佛祖,追思先人,献上清茶一杯,自然是表达无限敬意的最好方式。 “人品如茶品,”希望能像茶叶一样圣洁,受人尊重,茶还象征着从一而终,对爱情的坚贞不移,茶树繁茂生长带有一种多子多孙的涵义。在有些地方,有些民族,茶贯穿着婚礼的始终,所以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即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时的合茶。也有的把提亲、相亲和洞房前的三次所沏之茶,合称三茶。这些都是普通百姓用茶表示最真挚的愿望,是中国人奉茶为宠儿的重要原因。

人有万象,茶有千面。茶可分几种,人也是如此,这是品质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有品质的人同样也要能承受尘世的侵蚀,眼明心清,始终保持着天赋本色。茶在杯中,上下漂浮,香气四溢,乍看上去平淡无奇,若想分辨其优劣,还得需用心去品。正如三毛说茶的一句话,“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若以此标准来衡量人,滋味又岂止三道?

品茶之余,为茶所思,为茶所想。茶,不求酒的浓烈,却也不甘于水的平淡,它与世无争,自始自终保持着清香溢人和甘甜的本色,如果做人也同茶那样,或许算是完美吧。

品茶如同交友,只有慢慢地品味,才能品出茶的清香,才能品出感觉,才能品出默契,才能品出友情。茶虽清雅,却能给与温暖,这种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品茶也如同品自己,当你端起茶轻茗入口,芳香馥郁,清新透体之时,此时的你是否也在品味你自己呢?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为国粹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兴于汉魏,盛于唐宋。繁于明清,昌于当今。穿越千年,流俗至今。历史悠久,可谓国粹。

茶之家族,品类繁多。黑白青绿红黄,济济一堂;东西南北中外,全球飘香。六大茶系,皆为兄弟。色香味形,各臻妙谛。其形圆若珠玉,尖似银针,卷若花蕾,舒似流云;其色黑似乌金,白似凝脂,青如春草,绿似翡翠,红似丹阳,橙如黄石;其味或浓或淡,或重或轻,或涩或甜,或幽或浅,或续或断,或长或短……

茶之为用,功效甚众。为食可充饥,入药提精神。大而论之,可资政,可通商,可谈兵;小而言之,可交友,可润文,可养生;细而言之,可解渴生津,可减肥降脂,可明目清心,可保肝除郁,可美容护肤……

茶之为俗,因地而差。千奇百态,雅俗俱佳。北京大碗茶,成都盖碗茶,羊城早市茶,福建功夫茶,云南九道茶,江浙四时茶,西北八宝茶……

茶为国之瑰宝,更乃民生所珍。一茶一世界,品茶如品人。察其色,观其形,闻其香,赏其韵,玩其味,醒其神,参其道,养其性。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致静,宁静致远;茶尚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贵雅,高雅文明。七分茶,八分酒。一壶好茶,可沛九州《正气》,能助“六艺”灵境。茶韵滋养品性,潜移默化心灵。荡涤胸中浊气,鼓舞揽月壮志。

翠屏苍苍,天造茶乡。岷水汤汤,文脉悠长。叙府泱泱,茶道流芳。和乃自然之道,雅为修身之方。茶道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和雅教育培养国家栋梁。

茶,到底为“喝”还是为“吃”?


导读:茶是吃还是喝?不同的人群和地域中,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理解。

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

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

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嘴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

斗茶

壹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

贰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

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