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三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发布时间 : 2019-12-23
沉香可入茶吗 可步普洱茶 三味普洱茶

沉香可入茶吗。

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小编推荐

一道茶情 悟茶,悟情,悟境,悟人生


喝茶的时候给人的一种感悟,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慢的浮现。看似飘忽千里,却近在眼前。稍纵消逝,却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

喝茶,品茶,就像做人做事一样,朋友之间的友情一样淡淡清香。

人生要把茶泡好,不一定要有百年普洱、明前龙井、至尊大红袍,但一定要有足够的人情味。

朋友如茶,一句简单的问候表达无尽的牵挂,品茶的氛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安静,远离浮尘的喧嚣。

喝之历久弥新,品之淡然,有茶一样的朋友,有朋友一样的茶。

一壶茗茶,满屋馨香品茶不像喝酒那般,一杯入口,激情顿起,越喝越热闹。

品茶,是越喝越安静,让人心灵沉淀,精神升华。

生活像水,友情如茶,没有茶的水依然是水,没有水的茶,就不知茶为何味了。

茶道是生命中永久的财富,真诚不可亵渎。

适量的茶配适量的水,茶水遇到懂她,品她的人。

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交织相融。

飘飘然,淡淡然,喝茶之余,是一种感悟。

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慢的浮现。

看似飘忽千里,却近在眼前。稍纵消逝,却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

珍惜现在的一切,友情,爱情和亲情,也包括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要留下人走茶凉,茶色干涩,仰空长流泪的缺憾。

一道茶情,乃乎茶的随和与平常。小登大雅之堂而不娇淫、入茅棚草舍而无卑贱。由此洗浇人生旅途中的轻浮。

一道茶情,更是一道人生,悟茶,悟情,悟境,悟人生。

道可道茶之道


闻惯了咖啡之香,麻木于星巴克的浓郁甜腻,总是希冀着让新鲜充填自己对周围的好奇,于是,我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这袅袅升起的一抹清香,在淡淡漂浮的几片碧叶中,享受着古老的茶的拥抱。也难怪,时尚文化经过玩命的翻新后,又返回到古老的预言与图腾。中国悠久的茶文化,相信会伴随着奥运对中国文茶健康化声嘶力竭的传播,更快地走入世人的心中。不言而喻,就时尚而言,品茶就是品味。所以今天我也卖弄一番,谈谈“品茶论道”。茶者,雅称“茗”,自神农尝百草,遂有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为饮,演绎出许多故事。有人曰: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和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其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茶为文化,可怡情养性、休闲交友,可寄高风雅韵、淡泊明志……于是有了。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若论其起缘则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文学史上,提起茶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诗人嗜酒好茶,自古大有人在,李白“自称臣是酒中仙”,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谈;茶圣陆羽则有一茶友诗曰:“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可见酒和茶对于诗人具有多么强大的诱惑力,诗与茶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温庭筠、陆游等,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茶叶作中描写过茶叶。,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于饮者而言,前三种讲究至为重要,名茶好水为茶艺之本,清雅美境则关系心境,后三种讲究尤为难得,器皿或可选择,而人与事却是可遇不可求。无奈世面上看到的茶文化书籍,要不古老陈旧,要不为编纂之物,缺乏系统性,对内容的介绍浅尝辄止,更有一些只重技法说明,缺少文化内涵的深挖掘。我无意间在书店看到这套品茶馆的茶书,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大家之笔的娓娓道来,把现代茶艺与茶文化的悠长历史相融合,细说茶马古道的悠然与六大茶山的来历,穿插其间的是浓浓的地域民族风情和作者对茶的挚爱……关于“茶”的诠释,短短千字不解心头之结。茶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茶文化的宣传者当仁不让,而国人也更需要从多个维度理解传统,我们是否应当考虑用“倡导茶文化”来肯定传统文化应有的那份空间呢?

茶道可道 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而之道,亦非常道。有阴阳,两仪,有四相八卦,真正是深奥玄秘得很。当有人问我:会不会喝茶,我不知道怎么样回答。茶在中国,已经升华到一种“道非道,非常道。”当茶被引入“道”玄而又玄之门后,谁还敢在面前张扬放肆呢?陆羽穷毕生精力,写了《茶经》,被尊为茶圣后,在茶面前还谦虚得像个低年级学生。

我在太极品茶,也在其一楼茶博物馆里流连忘返,流连大半天,才发现每一片茶叶背后,都蕴藏着文化。出自对茶之喜爱,家里也装修一间江南茶室,搜罗了众多宜兴紫砂壶,装备了不少泡茶行头,茶洗、茶盘、茶罐、闻香杯、东坡提梁壶,一应俱全。但这充其量只是茶艺而已,徒有中规中矩表面文章。进入则要具备与茶有关丰厚知识。不同茶,要用不同茶器;不同水温,浸泡时间亦各有不同,春茶和秋天茶不相同。有人追求茶之清香;有人讲究茶之喉韵;茶叶品种不同,烘烤技术不同,质量不同,形成千差万别不同茶叶。紫砂壶制作也流派众多,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把茶归结于“道”,把喝茶曰之“品”,我感觉汉字遣词极为精到。一个“品”字,喝了三口,道出了茶其个中滋味。杭州人泡茶讲究“凤凰三点头”,闽南人泡功夫茶往往只用了三个小杯,可见得其真髓。

在我看来,品茶与年龄、经历、心境等有关。茶须用心去品,心情浮躁者,决不能品出茶之韵味来,这与书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茶之妙趣,还在于要有投缘好友,可以无话不谈,可以掏心掏肺。佳茗三两杯,鼻闻茶汤中氤氲上升之茶香气,清芬扑面。最喜欢是一种太极独家茶“阴韵乌龙”,品之啜之,悠然中仿佛与以江南美女偷吻着,那种阴柔而不张狂,是我所喜欢,那种持久和文静是我所喜欢,那种心知肚明却没法用言语表达之美亦是我所喜欢。取材于《楚辞》中美丽的神话传说,是不是隐藏着“佳茗如佳人”的暗喻?假如是,商标设计者多半也是品茶行家。啜一口“阴韵乌龙”,唇齿留香,那沁入心肺舒畅感,一丝一缕地散发出来。心情在茶香中尽情地舒展放松,放松到可以斜坐仰躺,可以眯着眼睛胡思乱想。

可道,非常道。我以为品茶不是品茶本身,而是品茶时那份醇和舒淡感受与体验。人到中年,才真正懂得品茶,没有尘世间那些个纷纷扰扰,人生至此,已是尽美。既然已达到尽美,又可不必计较太多。

品悟人生 茶的真味是什么?


茶意春秋品悟人生

一片茶叶历经苦难,在水的呼唤中走向涅槃,在人们端起茶杯享用它因煎熬而发出的清香时,得以生命的终极圆满……。我此生别无他求,只希望能像一片茶叶一样,在苦难中走完人生之后能给世间留下一抹淡淡的清香。

——自题

我喜欢喝茶,特别是在周末的阳光午后,沐浴后沏上一杯茶,静静的去品,或随手拿一本书,边看边喝,或约三五好友边喝茶边聊天……但始终体悟不出茶中之禅意,只是迷恋那茶与水交融时的一抹清香,然而能喝出那一抹清香的味道此生足矣。

我是一个不讲究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随意的人,喝茶并不去茶馆郑重其事地去品,因为我总觉得如果专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乐趣则大打折扣。就如同平时喜欢写点文章,然而如果规定了时间,为了发表的目标而写,写出来的文章则带有浓厚的匠气,既不能给读者带来思想,更不能给读者带来美感。灵感来时可能一气呵成,若无灵感则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是写不出的。

喝茶的器皿也不讲究,没有刻意去喜欢某一种器皿。例如用紫砂壶喝茶时,紫砂壶透气的性能能够使得茶叶的味道有活力,但是看不到茶叶在沸水中翻腾、舒展的情形。用玻璃杯喝茶,虽然能看到茶叶与水交融时的情形但是味道也就稍逊一筹了。是啊,世间无完美嘛,呵呵。思绪穿越,让我回想起了六年前去游西湖时曾看到西湖边上的少女头上戴着蓝底白花的头巾,在满是茶树的西湖边采茶,那一段风景真是极富美感,也有“超然物外意在其中”的意境。

茶的真味是什么?我觉得是沉淀。一片茶叶本是树叶,而与人结缘则彰显其价值。然而味道是短暂的,茶过三巡味道也就像白开水了。但是就是那么一会儿的茶香,则需要这片树叶在茶树上受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历经雪雨风霜,再经过采茶少女的采摘和筛选才能装到茶桶里与喝茶的人结缘,完成它生命价值的最后体现,走向生命的终极圆满。是啊,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正是:

茶在沸水的煎熬中得以舒展,

人在苦难的历练中得以永恒。

人生不过如此,不管你有没有豪车洋房、显赫地位以及别人赞赏的名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知足。《道德经》上说:“知足者富。”如果最基本的生活有了保证,是否还需要蝇营狗苟?如果你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那你会活的很累,因为你的担心比真实情况更糟。你不开心是因为你有所求,或者要求过高。倘若能用平常心生活,哪儿会来那么多的麻烦呢?济公和尚曾说:“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我想在后面再加一句组成对联:“一切到头毕竟空,急什么?”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人要有追求,这没有错,重要的是追求什么?是名利吗?不是。是财富吗?不是……因为这些都不是自己的。那么什么才是自己的?功德!净土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为什么有的人去了,而有的人去不了呢?因为业力的牵引和对世间的执着,或者说是对自身的执着。俗世中的人们总是为了显赫的名声,为了财富利益,为了高人一等的地位,有的勾心斗角、有的拉拢关系、有的编排他人的坏话、还有甚者用一些更加恶毒的手段,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执着,换句好懂的话就是自私、就是占有欲太强、就是好胜心太强、就是贪慕虚荣。可能许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些,但这是事实。正是这些让我们活得很累。

难道就不能活的轻松一些吗?答案是能。只要你愿意就能活的轻松。把该放下的放下吧,不然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执着什么呀?没什么可值得执着的,难道不是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