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青茶包含哪些】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道精神如何体现?包含哪些?”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道精神如何体现?包含哪些?”相关知识!
茶道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之中,如将茶叶当做解渴之物牛饮,称之为喝茶;研究茶之性能、外形、品味茶汤,称之为品茶;讲究冲泡技能以及环境,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之中,渗入哲理、道德,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则称之为茶道。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至今也已经使用了上千年。那么,什么是中国茶道?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非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反而将中国茶道给模式化、固定住了,失去了茶道该有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用心悟道的玄妙。
纵观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和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有着深刻且广泛的联系,茶道精神更是蕴含三教思想之精华和文化内涵。首先,中国茶道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即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而且以茶之清廉、高洁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其表明了儒家的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从自身做起,从而达到最终的化民成俗,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其次,中国茶道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说人必须要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身心上的自由。茶道就像是自然的一部分,烹茶的过程就是茶人的身心与茶之精神互相沟通的过程。从自然之中取得茶文化之精华,以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在中国茶道之中,佛家和儒家的思想精髓显而易见,而佛家的“普度众生”则有些隐晦。其主张以茶之雨露来使得人们明心见性,洁身自好。自从佛教兴起之后,就和茶结了缘,茶的种植亦或者饮茶的习俗都有着佛教的思想体现。
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我们都会发现,茶道之精神无一不在清、俭、和、雅之上,只有正视茶道的精神,才能令我们形成统一的视角去弘扬中国茶文化。
小编推荐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茶道,sadō或chadō,茶道精神,敬茶礼仪或茶の汤,chanoyu)是历史悠久的日本传统。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备和饮用绿茶的方式,通常在传统的榻榻米茶室。除了供应和接收茶之外,茶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客人在与日常生活快节奏不同的氛围中享受主人的热情好客。
今天,茶道是一种业余爱好,也有游客可以体验的地方。日本的许多组织都提供不同程度和真实性的茶道仪式,包括一些传统的花园,文化中心和酒店。京都和宇治是该国享受日本茶文化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日本茶道精神历史背景
茶叶于8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主要是祭司和上层阶级的饮用饮料。直到室町时代(1333-1573),饮料才在所有社会阶层的人群中流行起来。在富裕的社会成员中,饮茶派对变得流行,参与者将炫耀他们精致的茶碗并展示他们对茶的知识。
大约在同一时间,一个更精致的茶党派开发与禅宗 -灵感简单,更强调灵性。茶道的起源就是这些聚会。现代茶道之父是千利休(1522-1591),他倡导一种朴素,质朴的简约。今天的大多数茶道学校,包括表千家和裏千家,都源于他的教诲。 茶道程序
一个完整,正式的茶道是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从怀石料理过程开始,然后是一碗浓茶,最后是一碗薄茶。然而,如今大多数的茶道仪式都是非常简短的事件,仅限于享用一碗薄茶。
茶道的协议被定义为精确的手部动作,不同学校之间略有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游客不会详细了解规则,但了解下面的基本要点有助于使活动更加有尊严。 着装要求
避免华丽的时尚和香味,分散茶的经验。穿上适度的衣服,去掉可能损坏茶具的珠宝,避免强烈的香水。 花园
传统的茶道场地周围环绕着花园,但许多现代化的场地都没有花园。花园故意保持平静和简单,以鼓励平静的精神。避免花朵带有艳丽的颜色或深色的气味,因为它们会分散注意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石头构成了通向茶馆的道路。在入口附近的石盆附近放置一个石灯笼,游客在进入茶室前洗手。 茶室
仪式传统上在榻榻米房间举行。客人入口有时保持低位,以便进入的客人必须弯腰,象征着谦逊。茶室内的装饰元素包括一个壁龛,在那里展示卷轴或时令鲜花。
鞠躬后,首席客人进入房间并将座位靠近壁龛,然后是其他客人。客人理想地坐在榻榻米楼的seiza位置。一旦客人占据了他们的位置,习惯上再次鞠躬,然后再观察经过精心挑选的装饰品。 准备茶
业主通常会在客人面前准备茶。主要设备包括茶拂,粉末绿茶的茶容器,茶勺,茶碗,糖果容器或盘子,水壶和火盆。每件设备都是根据情况精心挑选出来的,并且有其特定的地方。 茶叶和茶碗
一个日系甜美是茶前送达,并认为之前的茶是喝醉了被吃掉。茶碗放在你面前的榻榻米垫上,正面朝向你。用右手拿起它并将其放在左手掌上。用右手顺时针旋转约90度,使其正面不再对着你。喝几口茶然后把它放回榻榻米上。收到并喝完茶后,鞠躬表示感谢。
仪式即将结束时,将有时间通过抬起茶碗来检查和欣赏茶碗。完成后,转动碗,使前面现在面向主机。主人可能会询问客人是否想要另一轮茶,如果没有,当主人洗茶具并将设备送回原处之前,茶道就会结束。
中华茶道礼节与精神
喝茶与品茶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具】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茶道礼仪-动作讲究在茶道的礼仪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时,应当要将茶筅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洗净,然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动作,而在结束的时候,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筅,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如此便完成了结束时的清洗动作。即使同样是茶筅,但是开始和结束时的意义却有不同,请不要加以混淆。
中国茶道 什么是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茶艺茶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茶道精神之茶德
茶本是一片树叶,被发现后便与一切产生了联系。茶属山茶科,为灌木,三四月间长出四五寸,开始抽条、长叶。茶树怕水和阳光,喜干燥阴凉,宜生长在山坡地及荫蔽处。茶,是解渴之物,是治病之药,是规整心神之物,是修身养性之物。
茶道文化随着历史的更迭益发丰盈,有人将茶给予人的贡献归纳为《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腥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是一位无私者,不求回报,无私为人。品茶,即是感受与学习茶道,同时是感悟茶之德。
茶教会我感恩。茶叶来之不易,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离不开茶农的辛勤耕作,离不开制茶人高超的技艺,也离不开茶商们远途的运输。品一杯茶水,心怀感恩,感恩这么多人的汗水,并报以愉悦的心情来品茗。
茶教会我放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心情也并不总是开朗的,就如那善变的夏天,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雷雨阵阵。若是心怀太多事,必然脚步沉重,步履维艰。茶,教会了我放下执念。品茶,两个动作,拿起与放下。放下只为更好地品茶。
茶教会我沉淀。社会复杂多变,年轻的心有太多的不甘,便心生怨念,心浮气躁。泡上一杯乌龙茶,看着两头尖尖的叶儿在水里沉沉浮浮,静待几分钟后,便都沉淀在杯底了。这时候品茶是最合适的,不会太烫,滋味也够。生活亦是如此,年轻人要学会沉淀自己,沉淀便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中国茶道|佛茶茶道精神|茶文化
中国茶道|佛茶茶道精神|茶文化
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日本茶道中的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茶道,sadō或chadō)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由中国传入加以发展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它有自身的形成、发展及独特内涵。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仅是社交手段,主要是通过茶会和茶礼来达到陶冶品性、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目的。日本茶道与工夫茶道()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创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同时,千利休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二、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主要体现在茶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所做准备中;茶“道”即是茶人与饮茶人一步步领悟人生经验,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1、茶具与饰物
日本茶道技艺中的茶具、字画、插花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识。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选择茶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他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认为正是这种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体会古朴的生活乐趣,以达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石灯笼等。茶室虽简陋朴素,茶人却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的最佳体验。千利休大师对于茶道的审美,也正是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只求自然简洁,触动人心,其所呈现的生命之美,要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与季节、画轴相呼应,真正贴近生命自然的本质。这也是日本人心中始终所贯穿的“与自然的和谐”信念之体现。《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与技艺中,重自然,轻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三、日本茶道中文化精神
1、和敬清寂
16世纪末,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概括了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和敬”主要指和睦以及敬人与事心之心,切勿虚荣自大;“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
举办茶会之前,茶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来宾和季节的不同等进行选择。茶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以此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主人真诚的待客之道。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最后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他们渴望过隐居的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清寂”之美从此时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
2、禅茶之缘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一定规则程序来进行的喝茶活动。茶道的精神,正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日本茶道的繁文缛节,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要茶客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茶道里禅的内涵,就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
日本茶道不只是单纯的趣味、娱乐活动,它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认真、无条件的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质已上升成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
如果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看,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体的生活礼仪,能过沏茶、赏茶,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的因素,通过饮茶的行为,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在精神享受,心灵净化和人格操守等方面行到提升,以及有助于增进友谊,学习礼法等和谐氛围的形成。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精、行、俭、德”,与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朝鲜茶道的“和、敬、俭、真”相近,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的特色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具有广义性和宽泛性。
中国茶道的精髓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儒道佛思想糅和的总体现,这是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的哲学理念和阴阳协调,和五行共生,和天人合一,“和”更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实际上,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的实施,来引导饮茶者在美的过程中完善品格修养,实现和谐安乐之道,沏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五行共生和气协调等理念。
有好的木才能泡沏出好的茶汤来品尝水能生木有好的土壤才能种植出优良的茶品种,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的本源便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万法归一,能通一种,便可以通达万种,茶艺这一种功夫能运用得好便可通达世间万物,茶艺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在修行,候选什么东西呢?就是以茶入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返朴归真,和中国首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佛家中的大定同出一辙。茶圣陆羽从小在寺院长大跟随法师学习佛法,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随师傅一起修禅定和茶道,后来成为一代茶道大师圣人,所以现代的茶艺工作者应以前人为榜样也能成为新一代的茶艺大师,能用心去悟道、悟茶,悟到茶艺的最高境界。
中国茶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也醉人。”茶与咖啡、可可一起同为世界三大饮料。有人说,21世纪将是茶叶独步的世纪。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纵观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往往把一切与植物有关的事物起源都归结于神农氏,因为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神农氏到底是不是茶的老祖宗,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我们现在喝的茶,同几千年前如老子、周天子之流是一样的,从这点是看,还是很激动人心的。
茶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融和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发扬传统美德、修身养性、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起中着重要的作用。
茶作为一门艺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中国茶道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叶的种类有很多,从大的来看,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和砖茶。在中国,绿茶是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十大名茶中,有六种都是绿茶,其深入民心的程度,可见一斑。但我本人却不太适合喝绿茶,因为有个胃寒的老毛病,在茶瘾来时,只能用红茶、乌龙来解解馋。对于爱美的女性,更适合的只怕是花茶了,一边看干花在水中绽放,一般享受花茶对皮肤有内而外的生发滋养,这是比做面膜更有诗意,更深层次的内部美容。
烹茶,新试水,人间清楚,物外遨游。关于泡茶所用的水,陆羽在《茶经》中对饮茶用水的原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砾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古人还总结出了“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等这类茶、水的最佳组合,《红楼梦》中曹雪芹借着妙语之口,也大秀了一回他对用水的观点。现在,有很多人用“农夫山泉”来泡茶,认为山泉之水为烹茶之上上,而我却感觉味道并不隽永。在我的记忆中,儿时母亲泡制的甜茶是最甘冽的,每当我顶着日头回家,母亲总会笑盈盈的从茶筒里倒出一小碗酽酽的茶汤,而后用凉水冲开,再放入一丝冰糖,一碗甜茶就做好了,这是消夏最好的饮品。总之,无论用什么水,茶都会以恬淡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变化的只是喝茶的心情,就像释家所说:一切随缘。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要想呈现出茶最好的状态,泡茶的水温却是尤其重要的。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一般以80℃左右为宜,它就像是温婉多情的女子,解语花般善解人意,稍一点拨,就会融化在水中。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正如野性十足的卡门,她的美需要热力的宣发渗透,不然,她就无法融入水中,浸出较少,茶味寡淡。乌龙茶、普洱茶就更像是徐娘半老的情人,成熟内敛,用茶量一定要多,要用沸滚的开水冲泡,否则,不能完全激发它内在的潜力,完全察觉不出它的韵味。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这和他们热情豪爽的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美食配美器,自有饮茶,就有茶具。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近年,在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时期的瓷器,内有碗、杯、壶等茶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具。由此可以认为,作为饮茶用的茶具,最迟于汉代开始。
唐代茶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陆羽在《茶经》中列出的贮茶、炙茶、煮茶、饮茶器具有20多种,他真正把茶做成了艺术,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茶具,多以陶瓷为主;另一类是皇室宫廷饮茶器具则是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琉璃茶具等。到了宋代,茶叶大量生产,不再是奢侈品,尽管地方官吏,文人学士还是使用金银制的茶具,但民间百姓饮茶的茶具,只需“择器”就行了。明代茶具,由于饮茶方法的改变,一些新的饮茶茶具如小茶壶等脱颖而出。从明代至今,人们所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明代用的茶盏已经摒弃了黑釉,经过元代的审美变迁,改为白瓷或青花瓷,最为崇尚瓷制或紫砂制的小茶壶,工夫茶使用的茶具则是十分讲究的宜兴紫砂壶。
茶具作为茶的承载工具,是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茶文化在中国的瓷器的发展中,也功不可没。马未都先生有次到日本一个朋友家做客,那位朋友拿出了珍贵的鸡缸杯作为茶具,这让马先生至今感动,因为他知道,这位日本朋友定是把他当了上宾,才会拿出鸡缸杯。由此可见,茶具在待客中体现了一个等级,看别人拿什么档次的茶具招待你,就知道你在主人心中摆在什么位置。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有的人生性豪爽,没有这种雅兴,你也就不要见怪了。
茶在各个朝代的饮法也不净相同。中国的饮茶法有两大类——煮茶法和泡茶法。从煮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煎茶法,泡茶法又是由点茶法衍生而来的。这就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方法,即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
煎茶法又叫陆羽式煎茶法,是先将饼茶碾碎成末再放进锅里烹煮,然后再饮用。点茶法,传说是苏廙发明,即将茶末用沸水冲泡而成,而不烹煮。这两种形式,一个盛行于寺院云集的唐代,一个盛行于文化氛围浓郁的宋朝,都曾风行天下,远播海外,但作为特殊型态,比较麻烦,最终都式微了。而今唯存煮茶法和泡茶法。
煮茶法真可谓是源远流长,自汉代一直流行至今,汉魏六朝到初唐,煮茶法是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我们现在的泡茶法是中华茶艺的又一代表形式,明代由于改制以条形散茶为主,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就是在泡茶时不需将散茶碾末,而是直接取一撮散茶入壶或碗,用开水冲泡,稍候即饮。这种饮茶方法称为撮泡法。撮泡法不仅冲泡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是我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它让茶叶既能登大雅之堂,为名士品茗,也能入乡间农舍,为村夫解乏,它自明朝中期形成以来流行至今,是现代中国的主导性饮茶方式。其最典型的代表是仍盛行于闽、粤、台沿海—带的“工夫茶”。
茶文化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这种克己养德的精神,以茶为载体,传播给其他国家。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民族,而各国又把它与自身的人文相结合,演变成各种茶文化。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喝茶。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唐代,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有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它的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各阶层人士都喜爱,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最后还会加入乳酪与糖。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在新西兰,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
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在遗憾的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能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繁衍下来,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非常有创造力,擅于接受外来文化,采万家之长为己用,不断的抛陈出新。
茶作为一件商品,在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产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拉动了地域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自古就有人愿意收藏普洱茶,让茶叶以一种新的价值存在。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驼铃清脆悠扬,茶草飘香,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这里留印了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也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茶马古道”,这条古老的商路和“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了中华名族的两条商业脐带,让中国在同世界交流的新陈代谢中不断成长和被认可。
茶在我们的生活中俯仰皆是,茶文化早已经渗透进了民族魂里,已经不单单是种饮料。从嫩绿的新芽到浓酽的茶汤,我们在杯中看它沉浮,在高温的炮制中成敛,没有烈焰的火辣,没有腻蜜的香甜,它的淡泊是种高远,烟水袅袅间就是一幅人生的超脱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