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宋代茶百戏

发布时间 : 2020-01-16
宋代茶文化风气 宋代的茶叶 黑茶百两茶

宋代茶文化风气。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失传的宋代茶百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失传的宋代茶百戏”相关知识!

失传的宋代茶百戏

分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有“分何似煮好,煎不似分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弹琴”。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百戏”的游艺:“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之变也,时人谓之百戏。”陶谷所记述的“百戏”,便是后来的分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让群臣观赏后,才饮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分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道和分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流传和分余韵,据清代高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的详细记载,这朵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艺技艺。

cy316.com延伸阅读

宋代神奇的分茶技艺——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采用点茶技法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茶道,是宋代流行于京都开封和闽北地区的饮茶、品茶方式,是日本、韩国茶道之原型。茶道的过程是无声的音乐,是没有色彩的绘画,是没有文字的辞章,是幽妙的情境,是难以注解的禅机。

大宋官茶传承宋代宫廷制茶技艺,让沉醉千年的茗品重新开封、陈香新泛、极致再现。

《茶百戏》大宋官茶点茶程序,由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老师编排整理,开封大宋官茶茶艺师表演。

茶百戏大宋官茶点茶茶艺

第一道:焚香静心。焚点檀香,陶冶心境。诗人黄庭坚在《相知拾得》一文中称赞:香能拂去污秽,清净身心。

第二道:文烹龙团。用文火烘烤饼茶。龙团是宋代闽北的重要贡茶。

第三道:臼碎圆月。用茶臼锤碎饼茶。茶臼是宋代锤碎饼茶的专用工具。饼茶呈圆形,古人雅称圆月。

第四道:石来运转。用茶磨将茶研成细粉。茶磨古人又称石运转,多以青石制成。

第五道:从事拂茶。用茶帚扫及抹茶。茶帚古人又称宗从事,是扫茶的专用工具。

第六道:枢密罗茶。用茶罗筛取抹茶。茶罗古人又称罗枢密,是筛茶的专用工具。

第七道:麯尘入宫。将筛好的抹茶装入茶盒。抹茶成粉状,古人又称麯尘。

第八道:临泉听涛,即煮水。宋人煮水靠声音辨水温,二沸至三沸最为适宜。

第九道:茶筅沐淋。用沸水冲淋茶筅。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道:兔瓯出浴。用沸水烫淋茶盏,宋人点茶推崇使用闽北建窑的兔毫盏,也称兔瓯。

第十一道:麯尘出宫。取抹茶加入茶盏。

第十二道:茶瓶点冲。用茶瓶冲点抹茶。茶瓶又称汤瓶,水注,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第十三道:融胶初洁。将抹茶调成膏状,古人称融胶。

第十四道:周回一线。环盏周注水,势不欲猛,勿使倾茶。

第十五道:竹筅击拂。用竹筅击拂茶盏,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转。

第十六道:持瓯献茶。将茶盏放入茶托,献给来宾。

什么是茶百戏


自从武夷山茶文化专家章志峰2009年恢复重现茶百戏技艺以来,特别是2011年公开茶百戏所用全部技术之后,近年来不断涌现自称是茶百戏恢复者,更有甚者歪曲和劣化这一珍贵文化所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为了利益大肆培训收徒,误人子弟,糟蹋这来之不易经典文化。

茶百戏到清代后消失,从此人们只能从文字上了解茶百戏,对茶百戏有种种猜测:例如,直接注汤入茶粉幻变的图案、茶汤表面添加其他颜色茶汤或颜料形成的图案、茶粉漂浮在茶汤表面形成的图案。经史料考证和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其实,古籍对“茶百戏”有明确的记载,北宋陶谷在《清异录》之《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书中明确记载了茶百戏是采用“下汤运匕”(即注汤和茶勺搅动)的方法使“汤纹水脉”幻变形成图案的一门独特技艺。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而关于宋代的“分茶”,著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蒋礼鸿先生等人则认为分茶指用沸水(汤)冲(注)茶,使茶乳幻变成图形或字迹。宋代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记载:“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诗中明确记载采用注汤的方法使茶汤纹脉幻变出文字。关于“水丹青”也是指注汤幻茶使茶汤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的技艺,陶谷在“生成盏”中记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檀越日造门求观戏。全自咏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文中详细记载了福全注汤使茶汤幻变形成图案的情景。当然,关于古籍描述使茶乳幻变形成图案的描述还有许多。

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百茶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于2009年恢复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茶百戏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由于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同时,在同一茶汤可以变幻图案多次。茶百戏以其独特表现力表现了中华艺术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其新颖独特的表现力特别适于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对观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适于游人观赏、品饮、体验,适用于各种接待和大型庆典活动,可以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和文化旅游的档次。

茶百戏其独特的表现力给观众赏心悦目的体验,茶百戏茶汤幻变的功能对观众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其茶产品(饼茶)即可采用点茶法演示和品饮,又可用现代的泡茶法饮用,是跨越时代的新型茶产品。

茶百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再现我国古代点茶、斗茶文化不可或缺的实物写照,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对于研究宋代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茶百戏是用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艺术形式,茶汤丰富的纹理变化和灵动性,适用于表现中国风格的字画,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同时,可以在同一茶汤中使图案显现变幻多次,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还有一些人将茶百戏误解为有千百种玩法,综上所述古籍对茶百戏有明确定义。而“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

小编:综上所述,古籍中对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是有明确定义的,即是一种采用注汤或茶勺搅拌使茶乳幻变形成图案的独特技艺。百戏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而茶百戏是使茶汤纹脉幻变形成图案的一种独特技艺。很显然,茶百戏并不是模仿咖啡拉花的方法在茶汤泡沫表面添加其他颜色茶汤或颜料做出图案,这从根本上改变茶百戏本质特征(幻变图案)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茶百戏”历史探幽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茶百戏 我国的千年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便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如今,茶百戏还可以在同一茶汤中使图案由显现-消失-再显现变幻多次,形成不同图案。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武夷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介绍,点茶是茶百戏操作的基础,也是茶百戏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点茶在茶汤中形成丰富泡沫,才能形成各种文字和物象。

“在古代,茶百戏仅能用绿茶演示,但如今茶百戏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逐步延长到2-6小时。”章志峰如是介绍。

此外,章志峰表示,茶百戏的茶汤不仅可供欣赏还可品饮。据称,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泡茶法,人体可获得茶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宋徽宗喜爱的茶百戏,到底是什么?


茶百戏属于斗茶活动中的重要比赛环节,斗茶活动始于唐朝,兴于宋代,相信喜欢喝茶的朋友对于斗茶这一说法并不陌生。虽说斗茶活动现代生活中已不多见,但足以见得茶百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关于斗茶的相关知识,在《关于斗茶,你了解多少?》一文已详细讲述,在此不在赘述,感兴趣的茶友可添加茶艺师个人号:dydy280查看详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茶百戏。

一、什么叫做茶百戏?

说到茶百戏,笔者莫名地就会想到皮影戏,当然,茶百戏和皮影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谓的茶百戏,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发展到现代,茶百戏能使得茶汤中的图案显现、消失,如此反复变幻多次。

二、茶百戏的发展历史

有关茶百戏的来历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年)的《清异录》,这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笔记,共六卷,内分三十七门,在《荈茗录》中记载: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茶百戏唯一传承人--章志峰

1984年从福建农大茶学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冲绳留学茶叶技术,通过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点茶法。

2004-2005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讲授中国茶文化期间,系统地学习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从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得到启发。

图为:章志峰老师在表演茶百戏

2005年起通过对团饼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间进行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复了分茶技艺,可以在茶汤中现出文字和图像。

四、关于茶百戏的历史典籍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便与茶百戏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游戏、品赏、论述和赞美茶百戏,对茶百戏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为:宋徽宗赵佶

宋代茶百戏受朝廷和大批文人的推崇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突出特点就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关分茶的茶学专著。在这些茶学专著中,对点茶、茶百戏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以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和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最具代表性。

1、宋徽宗赵佶和《大观茶论》

图为:《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宋代的皇帝又是著名的文人,对茶百戏情有独钟。《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著,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分茶原料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加工、以及点茶、分茶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皇帝的热衷,给茶百戏带来了空前的地位。

2、蔡襄和《茶录》

图为: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兴化路仙游县(今福建仙游),宋代大臣和著名文人。

其著《茶录》,作于宋皇佑(1049~1053)年间,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对点茶、分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下篇论器,详细论述了点茶、分茶的器具。《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具影响的论茶专著。

3、审安老人和《茶具图赞》

图为:《茶具图赞》

《茶具图赞》是我国第一部茶具专著,绘制了宋代点茶、分茶使用的茶具,是第一部以图谱形式为主反映茶事的专著。该书作者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分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绘制了宋代茶具12件,分别为竹炉、茶臼、茶碾、茶磨、茶杓、茶筛、拂末、茶托、茶盏、汤瓶、茶筅、茶巾,称之为十二先生。

此外,宋代丁谓撰《北苑茶录》(亦称《建安茶录》)、宋代赵汝砺撰《北苑别录》、宋代熊蕃撰《宣和北苑贡茶录》(亦称《宜和贡茶经》)等文人的茶学专著中也记述了分茶原料(蒸青团饼茶)的采制和加工等内容。

你能分辨出啥是点茶、斗茶、茶百戏吗?


泡茶、煮茶都是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饮茶方式,那么点茶是怎么回事?点茶和失传已久的传统技艺茶百戏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点茶、斗茶、茶百戏有什么不同。

点茶

宋代点茶法流程图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

点茶前,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以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味不变。将茶粉放进盏中,用最好的汤瓶和水加以冲点,点水时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时断时续。然后调膏,根据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最后用茶筅击拂,终成茶汤。

斗茶

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苏东坡就曾对盛行岭南惠州一带的斗茶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

斗茶从最初以评比茶的品质为目的,后来就广为流行,成为民间百姓的一种游戏。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追求奢华的宫廷斗茶,重视浮和色。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同时要求斗茶用的茶粉要经过精碾细筛的工艺,必须要细。

注重茶的内在品质的民间斗茶,则注重茶的香和味,不计茶汤色白色绿而注重茶之香、味的品鉴。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分茶(茶百戏)

分茶是随着点茶技艺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不仅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还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案,更加提高了点茶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也使斗茶活动更为兴盛。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分茶十分盛行。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已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词人李清照,她写有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词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

入元以后,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陆游 从茶百戏中得情趣


陆游,是南宋的大诗人,他也是一个茶客。

陆游对茶,一直怀有深情,他出生于茶乡,又当过茶官,晚年的时候,他又归隐回茶乡。可以说,陆游的一生与茶的缘分实在是不浅。他一生之中,写咏茶的诗达两百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

陆游一生出仕过许多地方,他到过福州、镇江、四川,后又赴赣等等。每到一处,他都对当地的茶十分关注,遇上好茶,他定要品尝的。品过这些茶后,他都要写诗。因此,他品的茶越多,写的茶诗也就越多了。

对于茶的烹饮之道,陆游非常地在行,他总是自己动手烹煮,并以为乐事,经年不辍。他在诗歌中一再这样自述道:“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茶”,“名泉不负吾儿意,一掬丁坑手自茶”,“雪液清甘涨泉井,自携茶灶就烹煎”……从这些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陆游的大量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烹饮茶上了。

陆游除了爱好烹茶饮茶外,还十分喜欢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或茶戏。它是在沏茶时,使茶汤的纹脉形成不同物象,有的如山水云雾,有的似花鸟虫鱼,而有的又像画图和书法,因此时人称这些图象为“水丹青”。玩分茶,须有很高的烹茶技艺才可从中获得游戏的情趣。其实,陆游玩分茶,是因为他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才以玩分茶游戏来排解心中的郁闷,打发漫长的光阴。陆游在江西临川和在杭州的这些日子里,尤为喜好分茶,而且是与儿子一道玩分茶的游戏。关于玩分茶游戏,陆游在《疏山东堂昼眠》一诗中写道:“香缕萦檐断,松风逼枕寒。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

晚年的陆游,不再有济世之志,满足于“饭软茶甘”,他说:“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在酒与茶的选择上,他的态度很鲜明:“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在对酒和茶的喜好上,他可以不喝酒,而茶是不能缺少的。

即将失传的佤族茶膏制法


普洱茶经历了千百年载的风风雨雨,多少普洱茶的典故、加工技亦伴随岁月的推移而渐渐被历史湮灭。马帮的故事终于成了久远的传说,二十一世纪初普洱茶的再次风声水起也在“普洱地震”之后迅速降温冷却。在弥漫着茶香的茶街上走过的时候,终于又发现一群痴迷普洱茶的“粉丝”在赞不绝口地称赞一种十分奇特的“千古”普洱茶膏,也牵出一系列即将被历史湮灭的澜沧佤族土司制茶秘方。

无论是查询普洱茶的典故,还是浏览现代电脑网页,都很难寻觅到佤族制茶的有关记载,却不难发现一些关于佤族于茶为药来治疗一些疾病的记载。因为历史上的佤族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以及佤族的历史都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佤族群众中流传的,其中也包括佤族独特的制茶工艺。“千古”普洱茶膏就是源于澜沧佤族土司秘方,为当地佤族人魏勇遵循佤族古法制茶工艺,大胆创新炮制而成的。

在飘飘渺渺的茶香水雾中,“千古”普洱茶膏呈现出的模样居然象一颗颗黝黑透明的围棋子,轻轻攫取米粒般大小的茶膏放入茶杯,再冲进滚烫的开水,一杯溢满浓香的普洱茶汤就冲泡成了。除了茶杯和调羹,其它一应茶具都模样派上用场,令诸多习惯采用功夫茶具冲泡普洱茶的茶友们瞠目结舌,难道,普洱茶真的可以象冲泡绿茶那样方便了么?原来,聪明的佤族祖先早就发明了可以非常方便冲泡品饮普洱茶的方法,就是吧普洱茶制方便冲泡、方便携带的普洱茶膏。当代佤族茶人魏勇其实就是传承了澜沧佤族土司秘方,经过多次试验,才将“千古”普洱茶膏成功的制作出来的。

普洱茶膏,对于对数人甚至茶人,在过去仅仅是传闻,许多人只是听说过并没有真正品饮过。无怪乎普洱茶膏千百载来一直被奉为“宫廷贡品”、“茶中精品、珍品”。普洱茶膏从它诞生起,断断续续一千多年,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极少被外界所知,一直是皇室和上层贵族的专属品,非寻常老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同时也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据介绍,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有贡品茶膏生产。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的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之一,民间则禁止流通。之后,明清皇室开始注意这一现象并接触普洱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云南普洱茶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御茶房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普洱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茶中珍品,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的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才拿出冲饮。据史料记载,御药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的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早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犹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微循环,抗衰老;具有显著的醒酒功能;具有抗疲劳作用;对亚健康状态有调节缓解作用。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脾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给他泡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曾于到访的英国使者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们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打的区别。随着前几年市场的需求,制茶业采用先进个物科技方法,已复原出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普洱茶膏系列产品,成为保健、收藏两相宜,使用、欣赏两相益的茶中珍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