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的茶道。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道法自然,浅说中国的茶艺茶道”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道法自然,浅说中国的茶艺茶道》知识吗,丰富的《道法自然,浅说中国的茶艺茶道》内容等你来看!
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品茗,以喝一杯好茶为依归,追求精神的愉悦;二是经营性茶艺,如茶馆、茶楼、茶店、茶坊的技巧,四川的盖碗茶和长嘴茶壶冲泡。三是表演性茶艺。
我们国人不喜欢形式之约束,喜欢行止随意,意态潇洒,茶的发展,一如禅宗演变史,从严整的规范,逐步解构,文人士大夫各取所需,儒道入禅,合乎世风道统,而又潇洒风流,孟浪狂放,一发而不可收。所谓大道无形,道法自然,逐渐形成不同形式的茶道。
在日本,日本什么东西都称之为道,除了茶道,有剑道,花道等等,似乎给人感觉上,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一种敬畏,一种想从某一具象里谋求格物致知,终极关怀一般的执拗。自北宗禅入茶,综合以神道,民俗,更有这个民族的某些特性,对于抹茶的残缺美的追逐,形成个性鲜明的日本茶道,庄严的仪式感,看似刻板却虔敬的事茶动作,在茶中不断磨练自身,成为一种修行。
而今的中国茶界很多时候不敢轻易言道,道的高深,遥不可及,一度让人产生虚幻而望而却步,所以我们一般将具象称之为艺,然则一到艺的层面,让人不觉又有表演的成分居多,深思的,内省的成分似乎就弱了。
茶人饮茶,首先要求诚意正心,主敬存诚,不仅是对茶的恭敬,也是对人的恭敬,对事的恭敬,对道的恭敬,这样才有资格谈茶论道。作为茶人,对茶的尊重,对水的尊重,对茶器的尊重,对茶汤的尊重,才能领悟茶中的道理。
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色、香、形、味、韵的体味。饮茶技巧也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泡茶、饮茶的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浅层次的,而艺术属美学范畴,属实用美学,休闲美学,生活美学领域。
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当代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静心雅志,构建和谐。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为了让身体与生活的运作上轨道,使自己的道德内涵提升凡是看得见的东西,表演的东西都是“艺”;隐藏在“艺”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而事实存在的东西,就是“道”。“道”以艺呈现;“艺”因道而存在。“道”、“艺”是相辅相成,没有“道”的艺,不能成其为“艺”;没有“艺”的道,是不能说明其为“道”。领悟到一切归于大自然,才能谈诚意正心,才能进入无忧的禅境,这是一种王道的精神。
本文《道法自然,浅说中国的茶艺茶道》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cy316.com编辑推荐
自然茶道
一位朋友喜欢插花,称插花艺术为花道。插花也是道吗?曾经这样询问朋友,朋友善意微笑,说自然是的。草木本佛体,枝叶是手臂,所以只可赏,不可折,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调配,搭配出最美最自然的样式,这是一份虔诚,所以是道。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喜欢喝的茶,总会有同好说茶有茶道,我向来不以为意,我喝茶,只是喜欢茶的色香味,喜欢喝茶时的难得清闲,听朋友说到插花的自然与虔诚,我有些触动,我不懂茶道,不过一直以来,自己最喜欢的喝茶时的从容闲适,不就是一份自然,不就是一种道吗?
藉此深入思索,饮茶与插花,有太多的相似,在饮茶的时候,在茶花的时候,都需要保持自然,自然的心态,自然的姿态,只有自然,手才会稳定,眼神才会明亮,才会细致的观察到插花艺术最细微的美感。饮茶同样如此,只有自然,心态平和,才能更为清楚的体会到那香那甜,使那份香甜,毫无阻碍的、充分浸润周身每一个角落。
茶艺表演,我不懂,但喜欢看,开始不懂,看得多了,发现茶艺师的动作浑然天成,自然的如同飘逸的云一样,一丝不苟的做完一整套动作,茶水初沸,尚未入口,人已醉了。
自然之道大约就应该是这样,自然的做该做的,自然的品味眼前的,自然的回想,自然的展望,自然的感激,自然之道便是茶道,饮一杯茶,心头一片轻松自在,于是茶香更浓,笑意更浓。
中国茶艺十八道茶道茶艺文化鉴赏
中国民族茶艺十八道
茶道文化第一道 焚香静气,
活煮甘泉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香来营造祥和温馨的气氛。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茶道文化第二道 孔雀开屏
叶嘉酬宾孔雀开屏是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有的精美的茶具。叶嘉”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茶道文化第三道 孟臣沐淋
乌龙入宫孟臣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孟臣沐淋就是用开水将壶里壶外烫洗一遍,其目的消提高壶温。把茶叶放入烫好的壶内称之为乌龙入宫。
茶道文化第四道 高山流水
春风拂面武夷岩茶讲究“高冲水,低斟茶”因此称为高山流水,即悬壶高冲使茶叶随着水浪上下翻滚。接着用壶盖轻轻刮去壶表面泛起的红色泡沫,称为春风拂面。
茶道文化第五道 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头一道茶汤一般不喝,可以拿来汤洗茶杯,称为若琛出浴。或者直接注入茶海称为乌龙入海。再向母壶中注入开水后,壶的表层再次浇淋一层白开水,称为重洗仙颜。第六道 玉液回壶 再注甘露将母壶中泡好的茶注入子壶,称这为玉液回壶。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趁着壶热再注入开水,称为再注甘露。
茶道文化第七道 祥龙行雨
凤凰点头将子壶中的茶汤快速且均匀地注入闻香杯中,就好像祥龙行雨,甘霖普降。当子壶中茶汤剩少许时,再用点斟手法,点斟一遍称为凤凰点头,表示欢迎嘉宾。
茶道文化第八道 珠联璧合
鲤鱼翻身将品茶杯倒扣在闻香杯上就称为珠联璧合,表示有情人终成眷属。再将两个紧扣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取鱼跃龙门之意,表示事业辉煌腾达。
茶道文化第九道 捧杯敬茶
众手传盅茶从离泡茶者最近的嘉宾传送给最远的嘉宾,称为众手传盅,表示传送友情。
茶道文化第十道 喜闻幽香
鉴赏佳茗喜闻幽香是三闻中的头一闻,将闻香杯轻轻地提起,用两只掌心,慢慢地来回搓揉,这样杯底的茶香就能溢出来了然后再观其汤色,琥珀色是优质茶色。
茶道文化第十一道 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端杯又有一定的讲究,拇指、食指护杯沿,中指托住杯底,称之为三龙护鼎。女士可使用兰茶指。然后品茶,小口细啜。
茶道文化第十二道 再斟流霞
二探兰芷再斟流霞,就是斟上第二杯茶。全唐诗题武夷》中有一句说“空中萧鼓几时回,只得流霞酒一杯”借流霞比喻岩茶艳丽的汤色。二探兰芷就是第二次闻香。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意思是茶香更胜那兰芷之香。
茶道文化第十三道 二品云腴
喉底留甘云腴是古人对茶叶的一种美称,二品云腴就是品这第二道茶。
茶道文化第十四道 三斟石乳
荡气回肠石乳是元代一种贡茶,三斟石乳就是斟第三道茶,闻第三道茶又与前两次不同,用口腔来闻,大口,大口地将茶香吸入,再从鼻子徐徐呼出,犹如吸烟一般。
茶道文化第十五道 含英咀华
领悟岩韵细细体会领悟茶韵。
茶道文化第十六道 君子之交
水清味美君子之交淡如水”品了三杯后,斟上一杯清纯的白开水,将白开水含在口中,过一会儿再咽下去,会感到口中有一种甘甜,此时无茶胜有茶。
茶道文化第十七道 名茶探趣
游龙戏水上好的岩茶可冲泡到七泡有余香”九泡色香味全”有兴趣的话,可以上试一试。
茶道文化第十八道 宾主起立
尽杯谢茶最后,借清茶一杯,感谢茶人栽制佳茗的恩典,并希望各位嘉宾成为永远的朋友。
三说中国饮茶起源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礼节。来了客人,沏茶、敬茶...
中国饮茶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起于上古?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
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斲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餔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地位。
感悟茶道,在于自然
大自然,被称为氧吧。在那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自由自在地奔跑。所以,我们都喜欢大自然的怀抱。我也喜欢大自然,更感恩大自然无私地馈赠。茶,便是来自于大自然的产物,它像是落入凡尘的精灵,超凡脱俗,惹人喜爱。
闭上眼闻茶香,慢啜细饮轻呷,似也能触及草木的灵韵美,感受到了属于自然的味道!茶道是什么?在我看来,茶道即是自然。自然代表着和谐,茶道的真谛是万事万物的融合与和谐。
感悟茶道,即是感受自然,享受和谐。
一盏茶,弱者在茶里学会坚强;一盏茶,利益熏心者在茶里学会了看淡;一盏茶,追求功名者在茶里懂得了坦然。
天下茶品千千万,不同的茶品蕴含着不同涵义的茶道,而茶道的本真即是和谐。绿茶,浮浮沉沉,终归于沉寂。黑茶,又名为生命之茶,即使颜色深沉,显得污浊不堪,但其仍然不改初心,醇厚如斯,无茶能及。红茶,看似艳丽多彩,如同激荡与热情的生命,却让人平心静气。黄茶,黄汤黄叶,嘉木之气,自然之味。
中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就能保障世事太平。品茶,可使人内心平和,使人心舒坦。如若人人都可通过品茶来净化内心的污秽之气,那么,养成品茶的习惯,便可度无忧生活,时时感受自然之气。
习茶之道,感悟茶道,在于自然,在于和谐。
茶艺与茶道的内涵
茶艺与茶道的内涵
在茶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泡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通常称为“”;二是精神内涵、境界妙用,也就是品茗之中寓含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启迪智慧的妙用。广义的,应该是包括在内的;狭义的,与并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内涵、境界妙用”的部分。与这两方面的内涵,在茶最重要典藉《茶经》中同时得到了体现。被后人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茶经》十章中,除了介绍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之外,还阐明了富有哲理的精神,并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精行俭德”四字,便成了传统的基本思想内涵。陆羽的忘年交、诗僧、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到“”一说,这里的“”,寓含“饮茶之道)”与“饮茶修道”的双重内涵,可以说就是与的统一,也就是广义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四个方面,明清时代的一系列茶文献诸如明代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又使得的理念更为丰富完备。
话说中国茶馆的那些事
茶馆,古称茶坊或茶肆,由来甚久。卖茶现象,始于晋。据《广陵耆老传》载,魏元帝(260—265在位)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茶罐到市场卖茶。至唐,茶肆已出现于城镇中。宋代饮茶之风极盛,茶肆布满大街小巷,而且花样各异,竟相争奇。从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即可看到汴河两岸茶坊林立。元明之际,操茶肆之业者更多。至清代,茶肆极盛,种类繁多,星罗棋布,以北京西城论,相继出现了大茶馆、书茶馆、戏茶馆、棋茶馆、清茶馆、野茶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茶馆文化。
大茶馆的特色一是规模大,二是贵族化。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裕泰茶馆,给观众的印象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但和以恢弘雅致而甲天下的天汇轩大茶馆比较,则相去天渊。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比书茶馆更具娱乐性的是戏茶馆。这种茶馆在清代时称茶园,一度改称戏园或戏馆子,民国时改称戏院。北京资格最早的戏茶馆,首推明末开业于前门外的广和茶园,其次便是位于阜成门外桥头西侧的阜成茶园。该茶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咸丰末年由内廷升平署重修,成为简拔优秀伶人进宫当差预演的场地。
具有娱乐与竞赛双重性质的棋茶馆,既是弈林高手会聚的“棋艺沙龙”,又是一般爱好者观摩消遣的场所。北京著名的棋茶馆,首推西城义溜胡同路南的东和顺,因掌柜姓吉,排行第二,故俗称二吉子棋茶馆。该茶馆陈设典雅,收费较高,非阮囊羞涩者所能涉足。
以卖茶为主的茶馆谓之清茶馆。民国期间,位于长安街西头的龙海轩,护国寺西口儿的庆盛轩,阜成门内大街的天禄轩,都是生意兴隆的清茶馆。倒退五六十年前,北京城十分空旷,不祥现在这样拥挤的几乎透不过气来,所有的清茶馆都非常宽绰,桌凳疏置,空间开阔。大家伙你一壶“雨前”,我一壶“大方”,他一壶“毛峰”,闷透了之后才一碗一碗地细品,喝得塌实,喝得自在,喝得痛快,喝得够味儿,喝得肚子里空膛了,不用人催,自然四散,各奔东西。
清茶馆的茶客,自清晨至黄昏,有如走马灯,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至于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茶腻子”,则终日泡在茶馆里,长时间占着座位,而善良的掌柜从不对其下逐客令,恪守和气生财之道,竟至于此。
闻鸡而遛鸟者,作为清茶馆每天第一批顾客,给茶馆带来了繁荣和热闹,也为北京的民俗谱写了历史篇章。这些鸟迷们涉足郊野遛早儿后,进城先奔茶馆,借以歇腿儿、喝茶兼赏鸟。此时不过清晨7时许,懒人尚在梦乡,而茶馆早已是炉火正红、水沸茶舒、清香扑鼻了。竹笼里的百灵、红子、黄雀儿、靛颏儿等诸般训练有素的名贵小鸟儿只只不甘寂寞,一块迎着朝霞,顷刻即仿效出喜鹊、布谷、家燕、大雁、老鹰以及伏天儿等叫法,各逞歌喉,互不相让;其主人则互谈茶经、论说鸟道、叙述家常、评议时政,恬淡的心情溢于言表。
步鸟迷之后尘者,是五行八作的工匠。这些人于茶道并无研究且不感兴趣,迫于生计,必须于上午八、九点钟在茶馆聚会,各自沏壶茶慢慢喝着,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因怕“水饱儿”后被茶涮得越发心慌,故只是小口儿小口儿地抿,一旦被雇佣,即弃茶扬长而去,倘无人问津,则耗至中午怏怏而回。
如今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茶艺馆,已经在各地兴起。它不同于一般的餐饮场所,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集艺术、休闲、娱乐与一体,既是艺术展示,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那里,人们可以品尝各种时令水果、美味茶点;可以嗅到茶芬芳;可以欣赏富有传统美感的乐曲;还可选择久坐不厌、舒适的茶座,充分感受茶馆内色彩的韵律、器具造型的对称、花卉草木的园林意境;还可感受茶艺师神定、气闲、落落大方的姿势、优美的动作、周到的礼节,娴熟的沏茶技艺,富有传统意韵的服饰,所有这些提供给人们一种全身心的享受,这种享受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茶艺馆在香雾缭绕、云气袅袅的饮茶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传播着文化与艺术,给予了人们茶文化的艺术熏陶,提升和丰富了品茶的审美情趣。茶馆不论档次高低,或漏天茶室,或雅致茶馆,品茶喝茶,不仅令人解渴,更使人在茶香袅袅中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它能祛除烦躁,松弛都市生活的紧张节奏。俗话说“心平气和”,就是这样的人文环境。显然,茶馆对稳定社会治安大有益处。茶馆又是一个小社会,喝茶、聊天、下棋、听书、会友、谈生意,为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松弛神经的场所。
中华茶道之煎茶道茶艺
中国茶道在唐宋时期开始形成。其标志就是陆羽《茶经》的问世。当时煎茶道所形成的茶道属于煎茶道。
煎茶道茶艺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茶经》“四之器”一章中列举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交床、夹纸囊、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碗、盂、畚、札、涤方、滓方、巾、以及统贮茶器的都篮等。
2.选水《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煎茶道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取火《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廷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习茶。撰于八世纪末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元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饮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迹不祥,约为陆羽同时人。他对《茶经》进行了润色,娴熟茶艺,是煎茶道的开拓者之一。)陆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张又新、刘禹锡、白居易、李约、卢仝、钱起、杜牧、温廷筠、皮日休等人对煎茶道茶艺均有贡献。
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茶境《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若瞰泉临涧”,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泉边涧侧,甚至山洞中。“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室内饮茶,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这成为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云:“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爰诞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莺飞花拂,清风丽日,环境清幽。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习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翠竹摇曳,树影横斜,环境清雅。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如果在道观庙宇、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则四壁常悬挂条幅。
修道《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利于“精行俭德”,使人强身健体。《茶经》“四之器”,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的《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茶经》不仅阐发了饮茶的养生功用,而且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凭什么说中国就是茶的故乡?
其实你去看看很多中国的关于茶的描述,里面凡是涉及到茶的起源的,都说茶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今天我就给大家收集了很多依据,为什么会说茶的故乡就是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至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为什么说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
第一、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第二、从地质变迁来看: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第三、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以上三大理由我觉得足以证明,中国确实是茶的原产地,毫无争议,最早最原始的茶树生长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