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只喝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们只喝茶,不修图”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我们只喝茶,不修图》,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看过这么一个玩笑话。有人问道:“哪里的美女最多?”回答:“娱乐圈。”问者应道:“错,是朋友圈。”随着美图软件的风行,身边的“美女”比比皆是,那皮肤堪比出生婴儿那样的光滑、水润。可实际上呢,熟识的人都知道,那只是“照骗”而已。
要想拥有美白、光滑的肌肤除了平日里护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达到美容的效果,比如茶叶。茶叶的美容功效是众所周知的,一些厂家甚至将茶叶用于化妆品,市场上现有的含有茶成分的美容产品比比皆是,比如化妆水、面霜、面膜、防晒霜等等。厂家从茶叶中提取了美容的有效成分,研发了众多的护肤的产品。这些化妆品具有安全、对皮肤刺激小的优点。
除了购买含有茶的化妆品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家中的茶叶来护肤美容。
DIY茶叶面膜。将1匙面粉和1个蛋黄,拌匀后加入1匙绿茶粉。然后,把它均匀地抹在洗干净的脸上,20分钟后洗脸。或者,我们还可把加有糖的茶汤1匙和面粉1匙调匀,做成面膜15—20分钟后洗脸。此做法能够消除粉刺,去除油脂,使皮肤光滑、细腻。
晚上洗脸后,泡上一杯茶,把茶汤均匀地涂到脸上,并轻轻地拍脸,或者将蘸了茶汤的棉布覆盖在洗净的脸上,几分钟后,再用清水洗。此做法能够去除色斑、美白皮肤。
除了以上做法外,经常饮茶亦可达到瘦身、美白的效果。我们只喝茶,不修图。
关于本文《我们只喝茶,不修图》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延伸阅读
穿越到古代去喝茶:我们可能真的不如古人
自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开始,翻阅中华民族辉煌的饮茶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喝茶方式的运行轨迹。
根据史书考证,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今天,我们带您穿越时空,看看古人是如何喝茶的,茶人朋友们也可以试着沿用古人的方式来走一遭“时尚喝茶复古风”。
复古年代一:春秋以前
喝茶方式:生嚼、煎服、八菜
复古难度:★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便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随着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在茶成为饮料的过程中。又经历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方法是把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
点评:生嚼、煎服、入莱,这是最粗放的饮茶方式,简单易行。生嚼鲜叶,恐怕为者甚少;煎服,茶汤尚可。可是要连茶叶一起吃下去,就要难为部分茶客了;至于将鲜叶入菜。与目前许多餐厅推出的茶食完全不同,现在的茶食一般用制作好的茶叶入菜。鲜叶入菜是什么滋味就难描述了,茶友们不妨试试。
复古年代二:秦至南北朝时期
喝茶方式:茶团捣碎冲泡
复古难度:★★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点评:秦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茶叶发展承前启后的阶段,这时对茶叶的加工仍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只需要木棒、盛放茶叶的器物即可复原当年的制茶模式。这样的茶品口味恐怕较为干涩,难为茶人所接受。
复古年代三:隋唐
喝茶方式:煮茶
复古难度:★★★★
隋唐时,茶叶仍加工成饼茶,但饮用时却要麻烦许多。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点评:随着茶事的兴旺以及贡茶的出现,隋唐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荼方式有较大的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的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还要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这个时期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
复原大唐盛世的饮茶之风,当然很有意义,而且也非常优雅,但其难度是一般茶人所无法接受的。慢工出细活,这样制作的茶汤,除了茶香外,应该更多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复古年代四:宋
喝茶方式:点茶法、散茶;中泡
复古难度:★★★★★
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箩将茶末筛细。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打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同时,宋代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过程逐渐简化,传统的冲泡习惯开始出现。
点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要想复原宋代的点茶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器物,更要有深厚的茶学知识,对于一般茶友来说具有很高的挑战性。
复古年代五:明清
喝茶方式:冲泡
复古难度:无需复古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点评:目前,国人喝茶的主要方式就是沿袭明清的冲泡工艺。只要有耐心,拥有一套简单的功夫茶具。你就能用和乾隆一样的品饮模式来品味各地的茗品了。
茶道一百,我只知七
某日闲暇,端着玻璃杯,数着茶叶的数目,可是数来数去也数不清楚。想到茶的品种,就好像这些数不清的茶叶一样,从全世界范围来说,根本数不清楚。再如何高明的茶师,也不敢说能洞悉所有的种类,我们每一个人所熟知的茶叶品种少的有七八种,多的,也不过几十种,仅此而已。如同我们的生活,在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事物很少,所以要谦虚谨慎。
有一位著名的围棋大师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茶道一百,我们所知也不过七八。生活万千道路,我们理解的也不过七八,红尘俗世的种种细节,我们能把握的也不过七八,永远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想法,不能一言堂,要多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记得有一部电视剧有这样的情节,天上的神仙在面临天地大劫的时候束手无策,一位仙子问自己师尊,说既然一切都是天意,我们就是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劫难呢?白发老头手指头顶,说道,天外有天。现实中山外有山,云遮雾绕中,说不定就有我们难以攀爬的极峰,对这些未知,要保持敬畏。
谦逊谨慎不自满,既是饮茶之道,也是生活之道。喜欢和朋友一同饮茶,借鉴他们的饮茶习惯,也喜欢听他们对茶道的独特理解。有时候朋友之间也会分享一些最近喝到的新茶,欣然品尝,别有一番清新滋味。
茶,教会我们朴素
想了解《茶,教会我们朴素》知识吗,丰富的《茶,教会我们朴素》内容等你来看!
茶叶从外形上看从来没有多么妖娆的形态,多是朴实无华。从成茶的香气上说,也属温润,跟汽水、酒精一类的刺激性口感完全不同。茶给人的感觉,就是朴素。
饮茶需要有一颗朴素的心,所谓朴素,是摒弃所有的浮华,心思沉静下来。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认清自身,认清现实。曾经有一个故事,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在退休之后,他做财务工作的儿子想要为父亲计算一下经商生涯中一共赚取多少利润。他说不需要那么麻烦,在他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只有一身简单的衣衫,一辆自行车,将现在的资产减去自行车和衣衫,剩下的钱就是所有赚到的。在我看来,这位企业家便是一位内心朴素的人,因为朴素,所以看待问题纯粹,也更加容易满足。
很多人总计较一时的得失,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将自身的投入看得很重,总奢望最大的利益。因为计较,所以每时每刻总是紧张,一旦所得到的跟自己期许的差很多,就会各种烦躁不安。茶叶若一直在茶杯中纷纷扬扬的乱舞,就永远不会成茶。饮茶人如果只是单纯将茶叶扔到杯子里,同样不可能有茶香。有付出才有回报,心安宁才会知足,努力付出,然后安静等待结果,这是成茶之道,也是生活之道。
茶,教会我们朴素,学会朴素,才会真正懂得绚烂。
本文《茶,教会我们朴素》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心浮,只须饮盏茶
喝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懂不懂茶不重要,每天喝茶才重要!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个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茶。喝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你或许认为,那些每天和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可真正追问起来,他们大多都会说自己——“所知有限”这不是谦虚。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有谁敢说:能看懂每一个人?懂茶?不懂茶?有那么重要么?
茶中自有一份静
其实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
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
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失为人生之乐事。
都说,茶可清心,那么喝茶时,把身份放一边,把虚荣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
茶,承载不了那么多。
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得惬意时光。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茶教会我们朴实
社会很喧嚣,很浮躁,灯红酒绿,五彩斑斓,这样的色彩中,很多人渐渐失去了自我。我喜欢喝茶,因为茶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颜色,茶教会我朴实。
茶的品种很多,像黑茶、绿茶、黄茶、白茶、红茶等等,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很纯粹,从总体而言,每一种颜色都很朴实。绿茶青翠,但翠得不妖娆,黑茶灰暗,但暗得不浓烈,白茶亮白,白的不耀眼,红茶暗红,红的不鲜艳,这正是我想要的颜色。
人生就跟茶一样,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用朴素的心态对待一切,不可有丝毫浮华,人一旦浮华,步子便不稳,人生就很容易迷失,梦想从此遥不可及。
我们看大自然的茶,之所以茶香纯粹,是因为大自然中的茶不掺杂任何杂质,在阳光雨露的照拂下,茶健康的成长,成长的过程中,绿色始终如一,心态始终如一,这份从一而终的朴实心态,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生活态度。
在饮茶的时候,茶香从来不会过于热烈,只会绵绵浸润我们的整个身心。喜欢茶的朋友,从来没有追求刺激的心态,如今社会的浮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人们的精神空虚,盲目追求刺激,所以失了朴实的生活态度,最终浑浑噩噩,浑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多饮茶,茶可以教会我们朴实,可以将我们的生活导向正规。多饮茶,心态平和,我们才会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专家砖家?不要只拿立顿说事
很多所谓的专家,在分析中国茶叶市场时,往往信手拈来的例子就是立顿。其论调不外乎他们“掌握”的数据:一个立顿的市场超过整个中国茶叶生产企业的市场;一个立顿的品牌盖过所有中国茶业品牌;一个立顿不生产一片茶叶,但做成了最大的茶叶企业,而中国作为茶叶产量最大的国家却没有一个能与立顿抗衡的茶叶品牌。
在看到这样比较的文章时,我不知道这些专家们对立顿真正了解多少,又对中国整个茶叶产业了解多少。树立一个众所周知榜样,然后登临高处,指手画脚一番,却提不出任何实质性的方案。这是目前批评中国茶叶企业和茶叶市场的专家们惯用的措施。他们根本不顾这是否有可比性,根本不顾各自的特点,根本不顾自己的话语是否有参考价值,根本不顾自己是否真正懂得什么是“中国茶叶”?
什么是“中国茶叶”?根据本人有限的对中国茶叶了解的知识,认为中国茶叶是历史的、文化的、农业的、政治的、经济的、医药的和艺术的综合产物。
历史的,不用说。中国茶叶历史悠久,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到有文字记载的“武阳买茶”。茶叶在中国历史中,可谓悠久。而且根据现代科技的认证,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就生长在中国云南。
文化的,这种文化不仅与文学紧密联系,与宗教也联系紧密。特别是“茶禅一味”,不仅包含了宗教、哲学的思考,也包含了茶与自然人的生理关系。
政治的,就更加直接。古代的中国茶,更多时候不是生活品,而是政治产品。“茶马互市”、“贡茶”等与政治紧密相连,是统治者对内与对外的一件重要政治工具。
经济的,很明显,从茶入文字的那刻起,便是以商品出现。也就是说,茶叶是明显的经济作为,与商业有着紧密的关系。普通茶农,商人,政府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它获得经济利益。
医药和艺术的。茶最初出现的身份就是“解毒”,后世更是把茶的医药功效研究的非常透彻;而艺术呢?同样。从单传的茶艺,到茶歌、茶舞和关于茶的绘画书法等,艺术的茶构成了一个独有的风景线。
什么是立顿?那么我们来看看立顿。除了知道立顿这个品名和偶尔在超市上看到其产品。我对立顿不甚了解。但偶尔从电视上他播放的广告来看,立顿就是一个潮流性的商品。对,他就是一个能喝的商品。立顿茶的意酝和内涵与中国茶叶根本不是一个空间的,没有任何可比性。
在现代社会,立顿的成功是商业的成功。但是,试问,那些拿立顿做参考来分析中国茶叶市场的人们,中国茶叶在包含了那么多的传统因素后,还能模仿出一个“中国立顿”的商业成功吗?我的回答是,不能。立顿的是立顿,中国茶叶是中国茶叶。中国可以打造一个像立顿那样的成功茶叶品牌,但那绝对不是成功的“中国茶叶”品牌。有谁听说过“日本茶道”要打造一个“立顿”品牌吗?
中国茶叶真正走向自由市场的时间其实还很短,就是目前,有些茶叶还没有摆脱“政治的”的特点。是的,中国茶叶的这些特点有些要去除,但有些是需要提升,甚至有些是需要继承和发掘。中国茶叶目前的悲哀不在于做的比立顿小,而在于做的比日本茶道粗糙、简单、浮躁和浅薄。
清饮茶叶是大多数中国喝茶者的习惯,这是中国目前喝茶的市场现实。清饮茶叶者不是就不喝可乐了,不喝红牛了,难道中国茶叶做的比可乐小,做的比红牛小是因为没有学习他们,没有模仿他们吗?立顿在小的时候,它又是模仿了谁?
中国茶叶不需要模仿,可以借鉴,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体会自身的特点,创造出一套符合自己产品特色的营销模式和产品品牌。中国茶叶应该是中国品牌原创的一个基础,那些羡慕立顿的所谓专家喝过中国茶吗?喝过立顿吗?如果喝过,如果认真了解过,就不应该认为他们是同一种产品。带茶的品名太多了,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叶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简单弱智的品牌和市场比较是可笑的。
越来越进入自由市场的中国茶叶,正在进一步分化和整合,这是一个锻造中国茶叶知名品牌的艰难时刻,在这个时刻,没有任何可以模仿和借鉴的。惟有创新,在深刻体会中国茶叶的特点基础上,精准的把握市场,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的“中国茶叶”大品牌。不去从中国茶叶本身上下工夫,而是旁征博引的简单借鉴和模仿,都是歪路。
“中国茶叶”品牌应该是怎样,将来会怎样?后续我将把几个方向的思考写出来,供大家探讨。不过,以后请那些写茶叶营销文章的专家们,拜托,不要只拿立顿说事!
敬茶只沏八分满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琛瓯洗尘
沏茶是家庭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瓯,乃景德镇人,以制茶具而闻名,他制的茶具美观、耐用。可是一个恶毒的巫师知道后,念了一道毒咒,毁坏了茶具。要解开这道咒语,需有一名年轻人投入烧茶具的炉火。于是,琛瓯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语解开了,茶具恢复原样。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第一次茶水称为“琛瓯洗尘”。
如今,“琛瓯洗尘”是“十八道功夫茶”中的一道,后人用得更多的是“洗尘”二字,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
茶画《惠山茶会图》欣赏
《惠山茶会图》
《惠山茶会图》纵22厘米,横67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图。画面描绘了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种茶具。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坨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掺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