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归茶赋

发布时间 : 2020-07-02
普洱茶昔归 雨林红茶红赋 福鼎白茶月饼茶秋夕

普洱茶昔归。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夕归茶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夕归茶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滚滚红尘,异宝琳琅满目;滔滔浊世,奇珍不胜枚举。人阅历丰,耳闻目睹无限;我见识浅,聊以一物相酬。人有连城之璧,惊魂惹眼,我啜半盏之茗,长趣消忧。盏中何物,夕归之茶。客问此茶何奇,周子故相与语。

澜沧江畔,群山绵延。缅宁之地,有曰夕归。世外桃源,缘陶公而永著,江滨僻地,因古道而略传。胜地各怀珍宝,以缘而遇;原本夕归无异,偏产奇茶。

天来神物,不知其由。所植定地,移无嘉苗。面欲开还塞之山,背摘星揽月之岭;湍急江流涤足,婉转禽歌萦耳;竹木左右扶持,泉江上下浸润。四围松脂之香,竹篁之馥,橄榄之甜,草卉之郁,有风轻重相揉,无风缓急互荡。佐之红土之粘,砾石之烈,辅以深谷之幽,荫翳之凉。百物之菁,竞相赐予,时时不息,化为茶韵。

四时经历,殊为独特。春末夏初,若烘若烤,盼丝雨而无望;夏去秋来,如沐如浴,闭雨幕而难成。偶而雨过日出,则又似蒸似焖;若是雨歇,则烟霏雾荡,如梦如幻。至于冬日,夜雾澄江,厚可千仞,植茶之地,寻常之间不辨面目。夜雾触木,化水于叶,初时滋润,渐聚成珠,盈盈而缀,终成一滴,其声轻柔,隐约可闻。其时寒气凛冽,森然彻骨。正午过后,暖阳慵照,温馨满怀,让人心旷神怡,尘虑远抛。

斯境之殊,世无共也。

采制既成,茶香诱人。煮砾岩之渗泉,沏于瓷杯陶碗,视之碧而透亮,品之香且清洌。气舒骨爽,感腑铭心。习饮成性,渐轻天下之茶。

闻者欣然,周子亦乐。其茶外人少知,周子尚可得也。

关于本文《夕归茶赋》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汉茶赋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汉茶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之茶叶,神州发祥,南国嘉木,葳ruí生光;

先民有贤,撷而啜尝,苦而回甘,茗声日响;

时序汉唐,西域通商,茶马互市,华风远扬。

巴蜀胜地,产庶物广,茶根饮源,经适纬当;

金瓯天汉,水绿山苍,云蒸翠岭,雾罩碧嶂;

雨沛温和,地沃墒良,含锌富硒,植茶佳壤;

色秀形美,芽硕叶胖,质润泽显,汁绿汤亮;

香高气鲜,滋醇味爽,登堂入室,雅俗共赏;

抑癌延衰,平压稳糖,涤燥导静,息匀神畅;

和性冶情,养生良方,华夏茗饮,汉茶为上;

着文献艺,问政从商,品评论道,心驰意翔;

聚亲会朋,睦邻友邦,敬迎赠别,情升谊长。

汉中茶叶,周秦贡王,张骞出使,更越西疆;

茶圣陆羽,《茶经》点讲,诗仙太白,诗赋咏唱;

传统产业,源远流长,几经沧桑,茶风不殇;

岁至当今,国泰民康,饮茶保健,崇为时尚;

“汉中仙毫”,天造地藏,茗苑奇葩,茶林独芳;

国饮珍品,仕民同享,中华瑰宝,四海飘香。

关于本文《汉茶赋》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宋·黄庭坚《煎茶赋》


《煎茶赋》

宋·黄庭坚

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宾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浑。苦口利病,解涤昏,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椀之勋者也。余尝为嗣真瀹茗,因其涤烦破睡之功,为之甲乙。建溪如割,双井如挞,日铸如,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或曰无甚高论,敢问其次。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邛之火井。不得已而去于三,则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者也。或者又曰: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或济之盐,勾贱破家,滑窍走水,又况鸡苏之与胡麻。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贺、靡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亦厚宾客。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厥初贪味隽永,速化汤饼。乃至中夜不眠,耿耿既作,温齐殊可屡歃。如六经,济三尺法,虽有除治,与人安乐。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

《十二雷茶灶赋》


"四明四面兮俱神宫,就中翠谒兮尤清空。大阑峨峨兮称绝险,蜀冈旁峙兮分半峰。其间剡湖则西兮,蓝溪则东峰。回溪转兮非人世,酿为嫩雪兮茸茸。百七日兮寒食过,廿四番兮花信终。二百八十峰兮土膏动,一万八千丈兮云气浓。时则小草兮珠圆,长条兮玉洁,双韭兮挺生,三箐兮秀出,青棂兮吐丹,白附兮结实,插珑松兮篁竿,缠缨珞兮萝阙。彼避世之畸人,各分曹以登眺。盖饱餍而有余,薄烟火以不道,乃有茶仙经营茶灶。爱兹茶山,烟岚窈窕。八精篮兮偃息,登古墓兮踟踌。访旧文兮断碣,吊高僧兮遗书。彼人代兮已远,账宿莽兮成墟。独新牙兮正茁,几弥望兮山居。于是撷之掇之。吹之嘘之,蒸之焙之,祈之摅之,都篮之具于以储之。彼近山之瀑泉,推化安为绝胜。虽然窦之飞湍,拜下风于锦镜。致陆羽之传化,喜孙因之可证。来制良材,以慰幽兴。……。自元初兮经始,历明代兮来驰。怪近世之希逢,致消渴其何恃?既尘鞅之可除,窃山栖以有志。《茶经》一卷,茶寮数事,比邻可睦,那须黄羊活眼,盈瓯司命。是尝媚之不辱,炀之无妨。倘稍存夫本色,为我和以老姜。

玲珑茶赋 君若好茶,当冠玲珑


玲珑茶赋

罗霄巍巍,清泉潺潺,云海飘浮,雾露弥漫,沐天地之灵气,吸山水之精华,借村姑之巧手,融华夏之文化,育玲珑之神茶,播桂东之盛名。玲珑茶者,王者风范,玉之品质,乃极品也!

玲珑茶兮,其传久矣。明末清初,民多疾苦,幸圣仙之山母,救村民于水火,摘枝头之嫩芽,授制茶之妙法。玲珑茶者,闻之赏心,观之悦目,乃仙茶也!

玲珑茶兮,其形奇矣。形同碎索,状若环钩。窈窕淑女,曼妙身姿。拨纤云而弄巧,着翠裙裹羞颜,佩翠环而生辉,给藤蔓以缠绵。玲珑茶者,细如雀舌,曲似蟠龙,乃贡茶也!

玲珑茶兮,其色秀矣。素毫羞露,玉体茸茸,小家碧玉,欲说还休。一枪舞得新娘笑,两旗争展占先魁。叶如处子朵朵翠,又似娇娘百媚生。玲珑茶者,汤色清澈,叶绿如初,乃和茶也!

玲珑茶兮,其香妙矣。香凝素瓷,芳溢农舍。西施晓妆清芬袭,黛玉抚琴咏相思。空谷佳人来作伴,低呤浅唱易安词。玲珑茶者,香远益清,心旷神怡,乃圣茶也!

玲珑茶兮,其味醇矣。喉咽玉乳,舌留余甘。石涌清泉生态美,茶生峻岭味更甜。华佗采茶来入药,扁鹊品茗笑窗前。玲珑茶者,舒胸补气,益智延年,乃寿茶也!

君若好茶,当冠玲珑。提壶邀明月,生火煮佳茗。乾坤一壶定,清风两腋生。寒夜客来茶当酒,共饮一杯成知音。美哉,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玲珑!

东坡烹茶审味,赋茶诗词怡然自得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其中《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另《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白茶行业关注:除了茶诗、茶词外,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的茶事典故。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捎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白茶行业关注: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据说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

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他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

昔归普洱茶的来历


昔归普洱茶产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帮东乡的忙麓茶古已有名。可是忙麓茶走到今天,茶香依旧,品质未减,但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却越来越少,“忙麓茶”正在被“昔归茶”取代,这是为什么呢?昔归茶是什么茶呢?昔归茶是普洱茶吗?回答是肯定的,昔归茶就是普洱茶。

昔归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茶汤浓度高,滋味厚重,香气高锐,茶气强烈却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着浓强的回甘与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昔归茶,属邦东大叶种,因为当地的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

昔归茶开汤,汤色淡黄清亮,入口即香,无杂味,味甘;三泡后回甘更明显,香气高锐,两颊与舌底生津,舌面感觉微涩,化得很快;四~六泡,香气如兰,冰糖香渐显,水质较粘稠,重手泡后苦现,较轻,易化;七泡后汤色几乎未变,淳厚,更佳,尚微涩,喉韵深,回味悠长;十泡后水渐淡,甜味稍减,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王维茶诗鉴赏“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王维

(?—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赠吴官】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

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

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

不如侬家任挑达,草履捞虾富春渚。

【释义】

白团,扇的一种。

缥(piǎo)囊,以淡青色丝帛制成的盛公文或书的袋子。

鲭鲊(zhēngzhǎ),淹制的青鱼。

汤饼,汤煮的面食。

挑达,往来自由貌。

草履(juē),草鞋。 

富春渚(zhǔ),富春江边。

【详解】

此诗极力渲染长安客舍盛夏酷暑。“无个茗糜难御暑”,茗糜,亦称茗粥、茶粥,即添加茶叶、姜、盐、红枣、芝麻与米粟、高粱、麦子、豆类等熬制的羹汤。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晋元康(292—299)年间,“有蜀妪作茶粥卖之”。与王维同时代的诗人储光羲有《吃茗粥作》诗,可见当时茗粥已比较流行,而喝茗粥确实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的功效。现在我国南方和日本的一些地方仍有这种吃法。

【酬黎居士浙川作】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详解】

王维崇尚佛教,在京师任尚书右丞,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酒臼、经案绳床而已。故王维诗中有很多佛教禅理。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王维则为“诗佛”。“居士”有两种意思,一为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一为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修道的佛教徒。从此诗中“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的诗句来看,黎居士应是在家修道的佛教徒。臼本为舂米的器具,一般用石头凿成。诗中“茶臼”,指用以捣碎紧压茶饼的器具。

【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

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释义】

篮舆,竹轿。

白衣,佛教徒服黑色衣,称俗人为白衣。

荆扉(fēi),简陋的居室。

【详解】

唐宋时期,茶已不是宫廷贵族士大夫的专有享用品,而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陆羽在《茶经》中就提到,饮茶之风,“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因此,正如此诗所反映的“穷巷故人稀”的贫困境地,仍可以“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大益茶业:微斯人,尔与谁归?


大益是个异数。

2008年,当普洱茶行业哀鸿遍野的时候,它默默地建设茶文化交流中心和重修普洱茶文化馆,弘扬茶文化;在各种企业纷纷裁员以备过冬的档口,它却加快了“扩张”步伐,将茶文化和茶知识普及到了全国;当专家学者们还在为中国茶今后的发展忧心忡忡之时,它却发起“中华爱茶”宣言,倡导成立属于中国茶人的节日……

推动文化普及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知道谁是那个真正的行者。

弘益的行者

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海茶厂大益馆里,吴坤雄老先生如今每天要接待几十名来客。这些人都是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茶文化爱好者,大益馆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窗口。

修葺一新的大益馆

记者到达大益馆的时候,吴老先生正在招呼一名韩国来的小伙子,小伙子用一口蹩脚的中国话问吴老:“范和钧先生是哪里人?”“勐海茶厂在抗日战争时期做了什么贡献?”吴老一一认真回答,说到难解的地方,两人各自用英文比手画脚。

送走小伙子,吴老先生的表情上明显多了一份落寞。“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国人对茶文化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外国。”吴老先生说,大益馆建成以来,他接待过不少外国来的背包族,“他们对茶文化的了解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page_break]

吴老先生是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的父亲,照理说他应该在繁华大城市中以车代步、安享晚年,但他却选择蜗居勐海。两年多来,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徒步走遍了六大茶山,在省史料馆和地方史料馆翻阅了无数史料,建成了向世人展示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的大益馆。吴老先生说,他做这些主要为了方便游客更好地了解普洱茶文化。

修葺一新的大益馆

事实上,大益集团在推动茶文化传播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印制知识手册、全国巡回培训茶业从业人员、开展普洱茶有奖知识问答、开展全国性勐海论茶比赛……这些举动,让大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文化传播者,而非一个商人。因为将弘扬文化作为日常工作的核心要义,这多少有点不符合中国商人的投入产出逻辑。在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由单独一个企业承担起文化传播角色的现象甚为少见。这就好比卖房子的不会宣扬建筑美学,卖瓷器的不会倡导瓷器文化复兴一样——商人们知道,文化传播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在快销品时代,只要随便给自己的产品装上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概念,就能把产品卖得很好。

那么,对于大益集团的行为,也许只能解释为“爱”。大益不仅做茶,而且爱茶,爱中国的茶文化。只有爱到了骨髓里,才能撇开产品谈文化,才能将天下茶类一视同仁,发出“中华爱茶,是今日之幸事,更是未来之幸事。”的呼声。而这种大爱的背后,是对中国茶业现状的深思和忧虑。对于有媒体撰文指出的“中国七万家茶厂在总体实力上抵不过一家英国立顿”,吴远之先生表示,这跟中国茶文化的式微与中国茶行业不注重品牌建设有关。凝聚茶人力量、弘扬茶文化、让茶文化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大益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11月1日,一份关于成立“中华爱茶日”的倡议在勐海茶厂宣读,大益集团正式发起“推动成立爱茶人自己的节日”的呼吁。活动得到了政府、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这支“爱茶”队伍,“中华爱茶百万签名”迅速成为2008年中国茶界影响最大、最广泛的活动。

[page_break]

坚毅的行者

列宁同志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大益对茶的爱,亦非一朝一夕形成,这中间有68年历史的凝聚,也有一代代茶人信念的传递和更替。

68年前,范和钧先生来到瘴疠之地佛海,创建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坚持生产,实业救国。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一直传承至今。大益做茶不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坚持一种信念和原则。吴远之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益一直在坚持两件事,一是把好质量关,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中华爱茶日

《中华合作时报》的记者在参观完勐海茶厂的车间后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很干净,工人们穿着干净的工作服,戴干净的工作帽,还戴着口罩,出入都要洗手,用鞋套把鞋子套住。工作期间,没有人说过一句话……”经销商杨女士回忆起这几年来厂里的变化,也很是感慨:“厂里的确是太重视质量了,连车间外的道路都是干干净净的。每年还会将因各种原因引起变质的茶叶进行集中销毁,可以说是把质量看得比生命还重。”

“一心只为做好茶”,这句标语在勐海茶厂里随处可见。对质量的坚持,成就了今日大益在茶叶消费者心中的特殊位置,也让大益得到了众多食品质量监控单位的认可。2005年,勐海茶厂率先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认证,成为云南省获得QS中A级认证的惟一一家茶企;2007年,勐海茶厂顺利通过了清洁生产检测验收,成为云南省制茶行业展开清洁生产审核第一家通过验收的制茶企业;08年,大益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对于这种种荣誉,大益集团安然视之。吴远之先生说,把质量做好是企业的本分,没有什么值得过分炫耀的。他将各种奖状和牌匾放到了大益馆的“茶人尊严”厅,以时刻提醒厂里的员工:质量,是一个做茶的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page_break]

孤独的行者

2008年,一连串的荣誉接踵而来:先是在“中国茶业百强排行榜”上,大益跻身三甲,成为中国茶界最强的民营企业;在首届“云南品牌”评选活动中,大益普洱获“云南最具社会价值品牌”奖;在云南当地报媒“改变云南生活三十品牌”评选活动中,大益普洱获得136783票,稳居品牌榜首。当地记者调查发现,市民投票大益普洱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大益热衷社会公益事业;二、大益不仅是云南茶、更是中国茶享誉国际的品牌;三、大益普洱质量好,让人放心。

勐海论茶

但就目前来说,中国普洱茶行业最需要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整个行业的自觉、自律、团结一致,以及整个产业的成长与复苏。这仅靠大益一家在坚持显然是不行的。中国普洱茶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诚信、品质需要所有企业一起来承担。因此,大益在“中华爱茶日”倡议中提出:“以‘爱茶日’为契机,通过凝聚茶人茶界的力量,共同为中国茶的未来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这是倡议成立“中华爱茶日”的初衷,也是茶文化传播者大益的心愿。

但愿大益这位坚毅的行者,将不再孤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