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头雾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关于本文《茶饮高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
想了解《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知识吗,丰富的《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内容等你来看!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每个茶艺师的手法不同,流派纷呈。但茶艺之美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茶艺的最高境界,美的让人感动。(以下最美茶艺共性,不包含表演类茶艺)
一、静
首先,茶艺师自身要静,心平气和,静若处子。先要静下来,才能开始泡茶。当心里浮躁时,眼观鼻,鼻观心,深呼吸,全身放松,几秒钟就会慢慢静下来。
然后,用你静的气场,去影响别人。最美的茶艺是,当你开始沏茶时,周围嘈杂的声音,都会慢慢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神都跟随你的动作,集体进入“定”的状态。
二、匀
美的茶艺,动作要匀速、平稳,如行云流水。
三、变
茶艺师的动作不是一成不变,要随各种外界环境因素改变而改变。不要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器物用得不称手,就泡不好茶了。要体会茶艺根本的原则性的东西,才能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四、美的茶艺,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茶艺目的,首先是为了让茶更好喝,然后才能谈美。茶艺师首先要学会按茶性泡茶,不同茶类、不同老嫩程度、不同陈放年限;用不同的水、不同的器皿、不同手法、不同的温度去冲泡。不能为动作漂亮而不顾科学。科学地泡好茶是茶艺的基础和前提。
五、无多余动作
美的茶艺,每一个动作都是有道理的,如茶艺当中常见转腕动作,如不是因为要运用太极的转承启合,借力借势,更好地泡好茶;而纯粹为了所谓好看而转腕,那看上去会“浮”,而不觉得美。最美的茶艺,要做到动作加一分则多余的境界。
六、随时照顾品饮者的感受
茶艺,是为品饮者服务的,不同的品饮者,对茶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时时注意品饮者的感受,随时调整水温、浓淡、或更换茶品。毕竟,茶艺要让品饮者觉得美,才是真正的美。
七、最高境界的茶艺:美的让人感动
茶艺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茶艺师的表演,将观者带入化境,让观者的心随你的动作起伏波动,进而感动,心生敬畏。美的茶艺,是一次茶艺师与品饮者的心灵沟通,此处无声胜有声。
本文《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林清玄:"茶"的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林清玄,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著作了禅茶文化散文《平常茶非常道》。林清玄对于禅茶的见解深入浅出,颇能明心见性。
以下是林老师在一档栏目中对于茶的拆解【部分文字整理节选】
“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间,达到最高的境界,叫做天人合一。
如果你读禅宗的书,会发现茶跟禅经常被引用。
我记得有一个禅师,有一天弟子问他:师父,你都是怎么修行的?这个禅师就说了:我啊,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徒弟就说:一般人不也是这样吗?为什么,你有什么特别?
他说: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计较,睡觉的时候千般思索,在吃饭的时候老是想,昨天的那一餐比较好吃,明天还要吃更好吃的。你眼前的那一餐饭永远不是最好吃的那一餐。在睡觉的时候,就在想明天要工作,要挣更多的钱,要做很多的事情,所以你睡觉的那一个晚上,不会是最安稳的晚上。但是修行的人就不一样了,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喝茶的时候喝茶,所以一句话,要珍惜当下。
我常常教人家一个方法,要怎么样来品味那个茶,进入那个茶。每天端起来一杯茶喝的时候,在还没喝之前,先生起一个念头:好好的喝这杯茶吧,因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喝到两杯一模一样的茶了。在喝下去后,你就会全身心进入这个茶,然后你会记得这是非常美好的一杯茶。这个就是当下的精神。
日本有一些茶道的禅师,讲的非常好,比如当你端起茶杯来喝的时候,要有跟爱人会面时那种缠绵的心。当你把茶喝完了,要把茶杯轻轻的放下,要有跟爱人离别时那种不舍的心。那你就会全身心的进入了一杯茶里。所以你品味了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人生有很多起落,经过滚烫的开水烫过几次以后,就知道人生的滋味了。这时候你就慢慢接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一天你站在天地之间,发现你跟这个世界的草木是没有分别的,然后禅味茶味,味味壹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所以为什么茶在中国文化里面,是这么重要的东西。因为他是最高境界的象征和向往。如果你每次在喝茶的时候,有那种文化的思维,还有禅宗的那种感受,那你喝茶的那个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品茶的至高境界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随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头雾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困鹿山境界生茶
遇见困鹿山境界生茶饼的那一刹那,都市的喧嚣立刻烟消云散,犹如茶叶那一抹的浮灰,被醒茶之水轻轻拭去,不留痕迹。《食尚》茶友在感受了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茶香与韵味外,还感受了一番遗落在深山的皇家古茶园之美丽传说与震撼。
境界生茶,精选头春大茶树茶芽,传统压制,茶叶条索紧结,云整、显毫。起泡出汤,汤色如金,透亮挂杯。香气清高、沉香、花蜜香突显。杯底幽香明显。茶艺师介绍,境界生茶原料来源于困鹿山皇家茶园树龄约1000年古树茶芽,皇家茶园困鹿山距普洱县城35公里,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总面积达10122亩,是云南省内距昆明最近、交通最便利、古茶树最密集、种类最丰富、周围植被最好的古茶园。困鹿山上的古茶树,生长在海拔2271米以上的森林中,树龄大多在2000年以上。困鹿山的茶叶在清朝的时候,就作为进贡珍品进贡到北京,所以困鹿山也被人们称为皇家茶园。
传说尝百草而得荼的神农氏就是思茅古人,神农氏发现了茶树的神奇后便开始在今天的普洱县困鹿山一带进行栽植,当地留下的大片古茶园及过渡型大茶树,无疑是这个传说最有力的佐证。困鹿山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达10122亩,所产之茶叶清香可口,是普洱茶中的一秀,历来是贡茶的首选。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茶树群落开始,已经淡出江湖300多年的困鹿山又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并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倾听茶艺师讲传说,说茶事,三泡茶入口,茶友们已感滋味饱满,舌底涌泉。入喉,舒畅,喉韵即显,回甘已经有明显感觉。四泡、五泡至十泡,茶底展开,叶面油润光亮,取茶叶揉之,弹性十足。闻杯,香气虽减弱,入口仍十分饱满。当二十泡出汤,茶底完全展开,叶片厚实,再深深地嗅一下茶香,再轻轻地啜上一口茶汤,那种舒畅的感觉,一如纯净的天空飘过淡淡的云朵。
中国茶道追求的境界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太精妙深邃了。《道德经》里又说:“道法自然”,总算让人透出口气,轻松了些,却又茫然无措,这“自然”二字,更非好解释的,看来对茶道的理解,只好因人而异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脑、去油解腻的效用外,还把茶当作独坐、闲谈、外出、居家的“伴儿”。说它有何奇处,谁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离不开,他们以为这就是茶道。
【茶道之清】
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在从古往今来的众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和叙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明人陆树声与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同时代的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论客”一节中说:“宾朋杂沓,止堪交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运,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陈继儒在其所著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由此可见,品茶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就落下了“施茶”的话柄。张源在《茶录》中亦有类似的说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我们又回到“茶道”的“道”上来看,《道德经》的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韩非子对道的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关于道,古人今人的解释和所著述的文字真是汗牛充栋。但很多人都认为老子之道主要还是站在唯心这一方面的,这在自古以来的作品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可看得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可以看到“道”的唯心的蛛丝马迹来。
中国最早提出茶道而无固定仪式应该亦是源于此。世间的万事万物,如果从一开始就限定一个范围,那么就是非自然的,而饮茶活动本身就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茶道本就不应该有固定仪式,否则就和茶道精神相违背,此乃茶事大忌。就茶道来说,在历来的文章中讲静多于讲清。为何?因静是清的结果,静比清来得更为直接,更为表面化。静是很容易体会到的。诚如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我们往往可以一眼看见结果,却往往忽略它是如何而来,从何而来。我们只看见了结果,最终就认为结果就是本源。而我们在探讨茶道的精神的时候就不可忽略这一错误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写:“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韦应物所写的、“性洁不可无,为饮涤烦尘”皆是写茶之性本洁,而饮茶之人必须性清才能相得益彰。
饮茶的最高境界:悟茶道
早在千年之前,就有茶道一说。也许是兴之所至,或许是妙手偶得,但在随后的时光中,茶道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更深层的寓意。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悟茶道。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
饮茶最高境界:悟茶道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
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中国茶器,洋洋大观。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高价胜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的杯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喝茶与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而茶,则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饮者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茶禅一味,有和敬清寂。若要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一点点的灵光感悟,足以开心怀,饮茶乐趣就在于此。
饮武夷山茶到了通晓“益、意、艺、义”四美的境界
原标题:武夷山的茶
王传敏
山水佳处出名茶。武夷山茶种类丰富,当家名品当属大红袍、肉桂和水仙,还有新秀丹桂、黄观音、金观音等。大红袍最初产于武夷山内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山岚环绕,清泉滋润,落叶苔藓为肥,遂得天地灵气,发岩骨花香,被乾隆皇帝誉为“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至今山内尚存有六棵母树,堪称国宝。
茶有大益。唐代名臣刘贞亮曾总结茶的十大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今人总结茶之益处,林林总总,约有二十余条:安神、明目、止渴生津、清热、解毒、消食、醒酒、去脂减肥、下气、利水、去痰等。
茶有大意:“酒入世,茶出世”。饮茶不比饮酒。饮酒令人醉,让人壮胆鼓气,狂狷傲世,血脉贲张,狂歌猛进;饮茶令人醒,一盏茶饮下,使人冷静处事,敛气约性,温文儒雅。青壮时喜饮酒,暮老时爱饮茶。
品茶的最高境界是“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朱权语)。”次第说来:一曰得味。能够品味出茶的类别、品种、新陈、优劣,且能领悟茶的内在美。二曰得韵。能够借助品茶超凡脱俗,在普通的茶事中发现艺术,开发出人、茶、水、器、境、艺的美之所在。三曰得道。放下烦躁,放下烦恼,放下尘世的诸多困扰,静心品茗,一茶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察物体性,明心见性,尚自然,悟幽趣,养天年,茶之遇人?人之遇茶?此刻,此地,神思幽幽,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茶有大艺。剑有舞,茶有艺。聪明的武夷人把选茶、鉴水、用火、择器、布席、造境、冲泡、奉茶、煮茶、斗茶、鉴茶等饮茶环节与自然景观、文化艺术巧妙地融会贯通,形成了一整套雅致的“武夷茶艺”,有“恭请上座、丝竹和鸣、焚香静气、叶嘉酬宾、岩泉初沸”等二十七道程序,闻香,观色,品味,茶盏未举,心已远,物我两忘。茶艺讲究人、茶、水、器、境、艺六要素,人必端庄静雅,不问男女,举手投足,大有仙风道骨。茶必名、形、色、香、味俱美。水要清、甘、冽、活,所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只有做到六美荟萃,方能令人渐臻佳境。
茶有大义。义者,道理也。“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生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陪清淡而万象惊寒。”武夷山的大儒朱熹,以茶比喻生活,茶初尝时苦,再回味时甘:“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朱子语类》卷第138载)
饮武夷山茶到了通晓“益、意、艺、义”四美的境界,犹如庄生梦蝶,茶耶?人耶?梦耶?幻耶?
有茶的生活,你处于哪种境界?
中国人有多久,茶便几近有多久。
历经千年,茶,不仅是一众文化,更是我们的生活。
许多地方,只要带着茶叶、茶点,基本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喝茶的好所在。
回看历史。
文人墨客口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似乎茶都是无法缺少的。
茶文化发展至今,这样的文化并没有消失不见。反而更近了一步。
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 、以茶做菜、以茶健身……
等等如一而是。
以茶融入生活,以茶成了生活。
茶,也是有境界的。
茶的起源是什么,种种传说,玄妙精彩,我们不知真假。
然而,若细想能,恐怕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便是它的起源。
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如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
这就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当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的时候,人们喝的往往不再是茶。
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
但任何事物一旦上升为道,总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玄妙。
佛教强调的“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
道家强调“天人和一”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
朝鲜茶道的“中正”的茶礼精神
这些均成为茶的另一重境界。
“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有如是说。
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
私认为比之前两种境界又有不同。
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着眼
感悟的却是人生的哲理与奥秘。
与喝茶的朴素境界有类似,却着眼不同。
正如我喜欢的另一句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也许得到的不只是闲,亦有境界。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
二人品茗,两杯茶,一个天地。
众人品茗,一壶茶,一种氛围。
无论你是多少人,无论你是那种境界。
但我相信,在茶中总能找到我们的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正如开头所说。
茶,不仅仅是文化。
更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