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喝茶的禁忌】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喝茶的态度”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喝茶的态度》知识吗,丰富的《喝茶的态度》内容等你来看!
喝茶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随意从容,一种态度是严苛细致,不能说哪种态度是对的,哪种是错的,只能说这两种态度都有可取之处,对于品茶者来说,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态度,只要能从中得到益处,那么这种态度就是可取的。
第一种态度无需多言,不管什么茶,无论什么价位,也不讲什么茶具的选择,随心随地都可以冲泡一杯,茶多清淡,喝的是茶,品的是一份自在。
而第二种态度就会有很多讲究了,比如说茶具选择,意境营造、茶席搭配、水温高低等等,都需要周全才行,冲泡绿茶一定要玻璃杯,比如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都需如此,只有这样,才可以看清茶叶在杯中的翩跹之美,冲茶的水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伤到茶的娇嫩。
怎样的茶配怎样的茶具,甚至于有的茶具只配一种茶,假如紫砂壶跑过武夷岩茶,那么就绝对不会再用来冲泡普洱,讲求的就是一份专一,如此时间久了,茶养壶,茶气不断感染茶壶,茶壶也会不断反馈茶香,这样的茶壶泡专一的茶,相较于其他的茶具,往往在茶香上更胜一筹。
严苛也是好事,对待茶就好像对待生活,态度越端正越细致,就越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甜蜜。同样的,从容也是好事,对待茶越从容,就越能知足常乐。人生的诸多繁华之中,越能寻觅到实实在在的满足与安然。
本文《喝茶的态度》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小编推荐
一杯茶,传递的是态度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一杯茶,传递的是态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或许说得有一些绝对,但这也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着实很难做到。让我们对于一件悲愤的事情保持冷静的态度,无疑让我们生吃蔬菜那样,难以下咽。态度,确实重要。遇到难事,我们常会感到无助。可如果我们学会转换思维,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俗话说得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留有一扇窗户。
有人说,喝茶是为了修身养性。喝茶就是喝茶,简简单单的茶叶冲泡,简简单单的拿起与放下,谈什么修身养性呢?其实,在这过程中,特别是越是细小之处越能够让我们转变自己的态度。泡一杯茶,传递给别人的是自己的态度;品一杯茶,感悟的是态度的磨砺。
对于泡茶来说,每天用心、耐心以及认真地泡茶,把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做好了就是修行,这修的就是我们的态度。泡茶待客,若是带有抱怨之气,必然泡出的茶水口感是不行的,茶水的温度也是有欠缺的。接过这杯茶水,品茶者亦能从中感受到你的态度,从而郁郁不乐。
品茶,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动作,拿起与放下。在这拿起与放下中,若能持有心情气和的态度,不仅自个人身心舒畅,看透世事,也能够坦诚待人,获得真诚的情谊。
泡茶,可修身养性,在于让人保持着向上的态度。一杯茶,传递的是我们的态度,值得时刻注意。
关于本文《一杯茶,传递的是态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有一种“浅”的态度!
想了解《茶,有一种“浅”的态度!》知识吗,丰富的《茶,有一种“浅”的态度!》内容等你来看!
朋友说,倒茶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似乎有道理,然而照此说法,酒杯倒满难道就没有人情了吗?
酒席上热烈的气氛和豪言壮语似乎比品茶时浓得多。
浅是茶,细细味来,还是很有道理。
泡绿茶的杯大多是玻璃杯,便于观赏茶叶在水中徐徐舒展,婀娜多姿,但玻璃杯隔热效果差,如果茶水太满,杯就太热烫手。
茶水不仅是品啜,香气也很重要,倒七分的茶,留出三分空间来,既贮茶香,又使茶香有了一个上升的通道,便于茶客鼻闻,同时茶叶比较轻,一般先浮于茶水面,如果水太满,容易溢出杯子,既烫了手,又浪费了茶叶,还弄得桌面不整洁,败坏了品茶的兴致。
浅,作为一种审美的状态,大致对应的是东方文化中的简约、含蓄、克制,精致,自律……是以少胜多,是删繁就简,是标新立异,是雄辩为银后的沉默是金,是众绿中的一点红,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浅还包含笑傲人生、淡泊名利的意思。
茶圣陆羽一生贫困,半饥半饱,但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和茶学知识名震朝野,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都婉辞圣命,写下了“乞我百万金,封我异姓王,不如独悟时,大笑任轻狂”的诗句,体现了浅是茶散淡的人生态度。
浅,是每一个日子的平平常常;浅,是不想当元帅但努力站好岗的士兵;浅是宜兴易碎的紫砂壶,更要小心呵护;浅是汪曾祺小说中不动声色暗暗流泪的心;浅是齐白石的菊花图;浅是悠扬而又即逝的古琴声……
浅茶满酒,如果说,酒像一个豪爽、讲义气的汉子,那么茶就像一个温和、文静的书生;酒像北京故宫,茶如苏州园林;酒像《英雄交响曲》,茶如《春江花月夜》;酒像红闷猪蹄,茶似清笋蒸虾。
浅是茶,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问桌上冉冉热气的茶,茶不语。
关于本文《茶,有一种“浅”的态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之美:美是一种态度
美总是产生在懂得欣赏的眼睛里。茶美在爱茶人的眼中,也美在爱茶人的心中。玻璃杯是透明的,它真实而完整的记录了名优绿茶、黄茶、白茶外形的秀美,浮浮沉沉间体现了茶在水中舞姿的优雅。茶叶的起起落落更充分的展示了茶的灵秀之美。茶叶的美吸收了水的灵气,也吸收了茶叶原产地美景的灵气。茶叶的美吸收了天地云雾的精华,也吸收了日夜星辰的寄托。茶叶的美是在水中缓缓绽放的美。
茶的美也是泡茶的水之美。《茶经》中记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对煮水的要求,《茶经》中记载:“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好水遇见好茶是一种幸运,再遇见好的茶师,更是幸中之幸。
茶的美体现在泡茶器皿的美,一个普通的直身玻璃杯,一只素雅的瓷质盖碗,一把古朴雅致的紫砂壶,看似不经意间的相遇,却是多年以前就已经修下的缘分。茶器美在素雅、安静、光润、细腻,美在简单、真实、素净、爽气。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在某一天,同时遇见好茶、好器、好水和好茶师。如此而得的茶汤,得饮一杯,真是可以成仙了。
茶的美是茶席之美。茶具的布置体现了茶师的独具匠心,茶师在茶席上布器的时候把每一件茶器放在他最顺手的位置上,这样的细致与安然体现了茶师的细心与认真。茶师在茶席上布器时,除了顺手还要兼顾艺术的美感。例如有的茶师在放置品茗杯的时候,会选择以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分布,这就体现了茶师的知识、涵养和匠心。茶师的平淡和宽厚与茶和茶席融为一体。
茶的美更是茶艺之美,茶艺之美,美在茶与人的交融。茶艺之美,美在品饮的过程。茶与人与器与水的交融过程,也就是茶师倒茶、分茶的过程。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一再重复,就是一种美。把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无数次重复,不厌其烦地,每一次重复都当做第一次做那样的虔诚和认真,才是最美的。
茶的美美在茶师待茶和待客的心。不论茶叶优劣都一样认真对待,不论客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不论重复多少次倒茶的动作始终虔诚如一。茶师面对再粗老的茶叶都要以泡优质茶叶的心去对待,来尽可能泡出茶叶最佳的滋味。茶师的不疾不徐,茶师的涵养修为,都在他倒给客人的每一杯茶里。茶师从他倒的每一杯茶里把内心的美好、善良、公平、公正一一传达出去。
茶的美美在品饮茶的人眼里和心中。饮茶的人可以精通茶道,也可以对茶一窍不通,但是饮茶的人眼中要懂得茶的美:茶美、水美、器美、茶席的布置美、茶师的动作美、茶师的心灵美、饮茶的人要懂得这一切的美。要懂得饮入口中的并不是单纯的茶水,而是融合无意和有意的一切而产生的美感。
茶的美美在一个忘我的世界。唯有茶,才能拥有整个世界的美好。
人需要四种态度去喝一杯禅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人需要四种态度去喝一杯禅茶》内容,感谢阅读!
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关于本文《人需要四种态度去喝一杯禅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喝茶的雅俗观
如今喝茶是雅是俗,是件很难说清的事情。有人认为品茗可以陶冶性情,兼而悟道,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修身方式;有人认为喝茶是附庸风雅、故弄玄虚,茶道那些仪式过于复杂或过于讲究了,已沦为了一些人炫夸富贵的手段。
从客观角度来说,这些观念上的差异,并不会以争论的形式消弭,人们的思维更容易遵从于习惯。接受美学中有个名词叫“视野融合”,意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时,很容易接纳文本的内容,受到感染,产生共鸣。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皆在会心者得其意趣。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雅与俗本身也在互为影响、相互嬗变着,今日之雅,他日再看,也许会觉俗不可耐;而今日之俗,他日亦有可能成为时尚。例如钱钟书在《围城》里借董斜川之口提到把鸡汤来沏龙井茶的笑话,曾几何时也成为过时尚。如今的一些酒楼饭肆,用熬好的高汤冲泡上等的铁观音待客,以小壶盛装,在饭前上至,每客一壶,既可品茗开胃,又顺应了一些客人喜在饭前饮汤的习惯,颇受食客好评。
古语云:“海味不咸,蜜饯不甜,处士不傲,高僧不禅,皆是至德。”凡事皆需有度,方能体会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美。茶道的妙趣,就在于拥有一份冲淡的心境。不过,也确实有人为世风所左右,炫异争奇,失却了茶道的神韵。某日听朋友说了件趣事,有人请他们一行十来人到茶楼喝茶,并取出寄存在茶楼的价值八千元一斤的茶叶冲泡,众人喝后皆赞不绝口,众口一词地说好,唯独朋友默不作声。过后他不忿地跟我说,他觉得没有自己买的几百元一斤的茶叶好喝,但又不敢当众说出来,因为旁人绝不会相信他,反而有可能说他是酸葡萄心理,只有喝几百元的茶叶的档次云云。
就技术层面而言,这确实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因为评判茶的优劣,凭的就是各自的口感,在还不具备专业品茶师的技艺之前,争论的结果,就只能是从各自的话语公信力方面来找。从这个角度说,喝八千元一斤茶叶的人显然要比喝几百元一斤茶叶的人更具优势。只是,由喝茶牵扯到这些,未免有些无聊。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初观周作人《喝茶》中的这段文字,心甚仪之,然细细一想,发现想要到达如此境界,也殊为不易。如今在城市中,瓦屋、纸窗、清泉,此等衬景及器物就不可得,又上哪去找二三“可抵十年尘梦”的知己同饮呢?
喝茶定终生,女孩要注意喝茶的礼节!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清代曹雪芹的巨着《红楼梦》里,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开林黛玉玩笑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宋人就把茶作为“从一而终”的婚姻信物!明代郎瑛所着的《七修类稿》记载,“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简单来说用茶叶作为聘礼,是希望女子能专一的寓意。在中国茶文化中就有关于婚俗的茶礼:“喝新娘茶”、婚礼“闹茶”习俗、三茶六礼等礼仪。
宋朝时期,我国理学备受追捧,那些理学观点在极力挽回社会上不断下滑的道德水准,对人的道德礼仪提出种种规范。正是由于饮茶文化的流行才使得茶文化有可能被社会文化吸收为婚姻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演绎出对婚姻要求从一而终、相敬如宾的茶礼习俗。
如今在婚姻过程中出现的茶礼文化,更多的是希望双方能和谐共处、相敬如宾。福州市民俗专家陈苏告诉记者:“现在的婚礼中,饮茶习俗被大大简化了,一般是男方在迎娶女方当天,女方要依据辈分一一向男方的直系亲属敬茶,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并借由敬茶的机会,改口尊称男方的家人为‘爸爸、妈妈、叔叔’等,希望以后的家庭生活能以礼相待、和睦共处。”
“在婚礼上向父母敬茶,又称作改口敬茶。”这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最佳场合。一般由新郎先呈起第一杯茶,向岳父敬茶,改口;再敬岳母,改口。然后新娘敬茶,如新郎一般依次而行。由于各地区民俗不同,敬茶顺序也会有所差异,但基本礼仪一定要准确。”
关于中国婚庆茶俗文化内容在前面已经有所介绍。
人生,只需喝茶的心情
都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有些人用上了一生的时间,也未必真的能够理解透彻。为什么说人生如茶呢?茶如人生,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我们每天都喝茶,对茶叶的了解亦是与日俱增。但是,学无止境,茶叶知识也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
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多数人每天只是在重复动作,每天品尝的茶叶和用茶具都很相近,而,这样的人并不算是一位懂得喝茶的人,更不是一位懂得生活的人。真正会品茶的人是这样的: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情感,善感者品到更有味的人生。
人生与喝茶一样,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叶、茶器和茶具,而是需要喝茶的心情。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后,我们的心里因此产生了负面的情绪,集结于胸,无法释怀,积压久了,心里越发地感到痛苦,事情的发展也越来越糟。这便是因为我们的心情不对和心态不正才导致的。
喝茶亦是如此。有的人掷上千金购买好茶,只为品到茶叶的真正味道。然而,许多人却大失所望,觉得这钱花得很不值。其实,想喝到好茶,喝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只需要一份好心情,一份好心态。人生如茶,想拥有美好的人生,同样只需要喝茶的心情,即喝茶时的好心情,让人生处处是正能量。
唐宋时期喝茶的讲究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
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
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你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