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的发现。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的新发现?”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的新发现?”相关知识!
想了解《茶的新发现?》知识吗,丰富的《茶的新发现?》内容等你来看!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院学报》上报道了定量发现:茶叶中名为“茶氨酸”的化学物质可以使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增强5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布科夫斯基博士说,茶氨酸的作用,是调动人体免疫细胞抵御病毒、细菌的侵入。在人体实验阶段,布科夫斯基与同事们首先采集了中共20个人的血样,然后让其中11人每天喝5小杯茶,其余10人每天只喝咖啡。实验进行4个星期后,科学家们再次采集血样,然后让血样接触大肠菌。通过对实验前后两组血样的比较,科学家发现,喝茶之后,血液免疫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了5倍;而咖啡则对干扰素的分泌量没有影响。
其实,喝茶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是科学家早先多个研究项目的课题。迄今为止得出的结论是,茶叶内类黄酮的作用能够降低并发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喝茶有助于缓解骨质疏松症、抑制心血管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抗癌。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能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的动脉粥样化斑块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样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粥样硬化,茶甘宁则可以提高血管韧性,使血管不易破裂。茶多酚还可以阻断亚硝酸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如果你每天喝4杯绿茶,癌细胞就不分裂,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迟9年以上!而且这些都是真实的数据。
茶叶不仅有如此多的药理功效,而且它还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通过饮茶,水溶性维生素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在茶叶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每天只需喝10克绿茶就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日需要量。另外,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多达25种以上;钙的含量也很高,是蔬菜、水果的10—20倍;铁的含量则是他们的30—50倍。都能作为人体营养不足的补充。
总之,饮茶获取了人体所需的、配比均衡的各类有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和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经常饮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渠道之一。尽管饮茶只是生活中一种极普通、极平凡的习惯或爱好,但她所能给予我们的财富却是无穷无尽的!
身体的健康与否,不一定要濒临痛苦才显示出深刻。让我们用心去培养——仅仅是这样一种小嗜好,就能真正养出你动人的健康!CY316.cOm
好好回味、好好品尝,让茶装点你健康的人生……
本文《茶的新发现?》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的最早发现
相传,有一天神农采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休息。一阵风吹过,神农闻到了一股清鲜香气。清香从何而来?他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绿油油的叶子落下,他有一点好奇,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神农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好了,头晕目眩也减轻了。他好生奇怪,于是拾几片叶子在手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此,他就采了些芽叶、花果带回栽种。从此,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此为一说,另一说则是:神农给人治病,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采回后再对草药熬煎试服,亲身体会,鉴别各种草药的性能。有一天,神农采了一大包草药,把他们按已知的品性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锅,放入溪水,生水泡煮。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锅中,当即一股清香从锅中飘起,他走进细看,只见因这叶子落水,水中汤色已渐成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得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神农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发现附近树上没有这种树叶,于是发愿一定要找到这种树。自此,神农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最后神农终于在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子一模一样,熬煮之,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将其命名为茶。
茶是怎么被发现的?
茶最初是怎么被发现和利用的呢?茶树为山茶科,茶属,叶用木本植物。茶树原产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茶科植物就在这一地区大量集中,追本溯源,茶树的远祖,大都起源于此。直到现在,那里还有许多茶树的野生亲属。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代,已有野生茶树。远在人类进入文明初期,我们的祖先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后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自从人类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茶就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野生茶树而发展到人工种植,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促进了茶的迅速传播。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茶从治病的药物而逐步发展成为日常的饮料,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期。茶的功能的演变从最初的祭品、菜食到作为药用。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待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耆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晋代诗人张孟阳在成都时所作《登白兔楼》诗中,即描写当时以茶为清凉饮料,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赞美茶叶的芳香,可为六清之冠;茶叶的美好声誉,可播及全国。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茶的起源“茶”的发现介绍
茶字最早见于中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中国茶圣——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并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中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当时对茶的提法不下10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的分韵著录《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荼字七钮,字形如下,如图0-1所示。
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茶字形演变了。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改写成茶字,这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至今,为炎黄子孙所接受。
茶是谁先发现的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一个叫祁叶的人,他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茶叶的,那个时候茶不是象现在一样经过翻炒的,是从茶树上摘来放进茶具里面就泡的!
到了三国、两晋以后,茶文化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起来,茶人茶事多有所见。
唐宋时期,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茶文化发展到这一时期,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各地,茶一下子成为举国之饮。而且,这时出现了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及其《茶经》,将茶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由于茶人辈出,使饮茶之道如对水、对茶、对茶具、对煎茶的刻意追求达到了一个极尽高雅、完美、精妙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奢靡之风。
禅僧们为了更好地参禅也开始大量地饮茶,他们对茶的研究、理解和追求,迥异于世俗之人,宗教色彩和禅宗思辨的介入,使中华茶文化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有的现象:茶禅一味。
明清以后,茶文化似乎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和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在现代社会,茶文化更起着丰富文化休闲生活,促进茶叶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推进国际文化交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的茶文化规模将更大,涉及领域更广,功能更显著,传统与现代融合更为紧密,茶文化将成为世界性文化。
“茶马古道”发现记
茶马古道是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记者日前专访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专家木霁弘教授时,他为记者讲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这条古道如同西南大地上的一条褶皱,当人们将它抚平的时候,才会发现那里有着人类上千年的文化记录。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纵横着一条汉藏经贸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道路。在这条神秘的道路上,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这条古道曾经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的人开始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走向青藏高原、印度乃至更远的西亚、东非。
茶马古道在云南大地上不断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在这条古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是数量或地位,没有哪一样能与茶叶媲美。当年以云南着名古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运茶古道有十八条之多。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古道,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数的苍生。
茶马古道穿越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道路纵横交错,驿道阡陌交通,数千年来,马帮们沿着这条崎岖坎坷的古道,伴着声声马蹄叮当,将茶叶从原产地一路北行,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在这条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汉藏古道上,千年马锅头们赶着马匹静静的走着,却从来不知道脚下这条静默着、前延着的道路叫什么名字。
木霁弘: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运茶古道将伸向何处,各种野史书籍中只有粗略的记载,详细路线应该有人去踏访。1987年8月木霁弘、徐涌涛和李林一行三人到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调研,期间细访当地人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印度的马锅头领我们到几里地外的山间去看一看马帮走过的石路,磨砺的圆滑的青石路上,数十个寸许的马蹄印深嵌其中,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感慨。木霁弘说,接着我们又看到另一个历史的景致,在塔城巨大的山崖上有几个孔洞,这是唐代时穿铁索修桥留下的孔,想见一千多年前唐王朝与南诏联军和吐蕃大军为争夺此桥进行了无数的生死之战,于是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后来在中甸,听当地的文化老人讲到藏族有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茶会,他说藏族把茶认为是血、是肉、是生命,从某种角度看,茶是人与人、人与神共通的物品,我们开始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一体,这不就是茶马古道了吗?木霁弘说,他看见了茶马古道在中甸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做茶马古道的梦了。
三年后的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和李旭六名文化人类学学者带着猎狗嘎丢,开始与马帮青年杜机赶着和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7匹骡马,一起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用了100多天,从云南迪庆州的德钦县到西藏昌都接着又转向四川康定进而折回中甸,步行考察了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行程共计2700多公里,沿途经过了雪山峡谷、激流险滩、人迹罕至的荒原草地、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这次步行考察后,他们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命名。从学者关注到大众认可
1988年,木霁弘为中甸县志办的《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名称;6位学者1991年所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个称谓。此后的10多年中,茶马古道的研究多限于学者之中,而且茶马古道的研究还有许多欠缺,与逾百年的丝绸之路研究相比,学者的研究只是解决了一个空白的问题,这条千年前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道还没有真正为广大的受众所接受。
1999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田壮壮第8次到昆明、迪庆、丽江及滇南等地考察后,开始寻找茶马古道的感觉,茶马古道这个题材唤起了他拍摄的冲动,他说,茶马古道应该有一部记录它的影片,现代文明的进军令它失去了很多很多。
历时三年后,我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拍摄成功,作为田壮壮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茶马古道德拉姆》真实记录了茶马古道沿线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随着最近央视热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正逐渐从学者笔下走入大众视野,也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认识和关注这条千年古道。
江苏首次发现的茶马古道
今年2月以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专家在宜兴开展阳羡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活动。经过3个月的田野考察,研究人员发现宜兴保存有大量的茶文化遗产,如唐贡山、唐贡里、唐贡嘴、贡茶古道、茗山、南岳寺、茶神庙、洞灵观、东坡书院、金沙寺、蜀山窑址、茶局巷、罨画溪、紫砂壶技艺以及大量相关传说、地名等,其中仅仅有关茶的遗迹一项就有30多处,尤其是专家们在宜兴发现的一条贡茶古道,堪称江苏首次发现的茶马古道。
宜兴在历史上曾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阳羡贡茶的产地,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至大历二年(767年),阳羡茶就被茶圣陆羽评为品质冠绝他境,并将其推荐为皇家贡茶,唐代诗人并有茶界亚圣之称的卢仝在品饮了阳羡茶之后,甚至发出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感慨,从而写出了中国茶史上着名的经典之作七碗茶诗。唐以后,历宋、元、明、清各代,宜兴所产阳羡茶一直位居全国贡茶之列。
此次调查证实,宜兴市境内现存阳羡茶文化遗产最丰富的是唐代遗存,如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出产阳羡茶的君山悬脚岭北峰下、圈岭(即茗岭)善权寺、石亭山等现在均有保存。考察人员在宜兴与浙江长兴交界的悬脚岭南峰下与北峰下,发现了分处于长兴境内和宜兴境内密林中的两段石砌古道,其中浙江境内一段古道长约200多米;在宜兴境内的一段古道长约1000多米,宽度都在1.2-2米余。跨面以小石板和块石铺成,路面被历代先人踩磨得十分光滑,考察人员在古道旁采集到多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白瓷、黑瓷、青瓷、青花瓷瓷片等。由于发现的古道正好穿过悬脚岭遗址,专家认为这条古道应即为唐代以来沟通江、浙着名贡茶阳羡茶和顾渚茶两大茶区的重要遗存,可称之为阳羡--顾渚贡茶古道.
据史书记载,悬脚岭又称垂脚岭、啄木岭,地处江浙要冲,岭上旧有境会亭,唐代时湖州(当时顾渚茶产地长兴属湖州所辖)和常州(当时阳羡茶产地宜兴属常州所辖)二州太守每年值贡茶采、制之时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考察人员还调查了宜兴市境内一处叫唐贡村的村庄,唐贡村现有农户100多家,分外唐贡和内唐贡两部分,在内唐贡村前有几座小山,当地老年人仍称之为唐贡山,山上还可以见到老茶树和古代的制茶工具石臼等遗物。经核查,这处遗存在《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新志》上有明确记载:唐贡山即茶山,唐时茶入贡,故名。
今其村名唐贡里,居民多萚茶茗,小峰累累,概称之曰茶山。与唐代阳羡贡茶相关的另一处重要遗存是为南岳山(南山)和南岳寺,南岳山早在三国东吴时期即已成名,山麓有古南岳寺,唐代高僧稠锡禅师曾驻锡于此,他为阳羡茶的种植和饮用作出了贡献,并留有美丽的传说。调查证实该寺周围的地形和小气候十分有利于优质茶的生长,因此,在唐代拥有白蛇衔茶种来植于侧,芬芳冠绝他境,阳羡茶、泉所由得名之地位,调查人员在寺中走访了唐稠锡禅师墓碑、烹茶名泉卓锡泉(真珠泉、珍珠泉)遗址以及洗肠池遗存等,有关遗存与唐代以来的文献记载可以一一对应,为研究阳羡茶的最初产地及相关史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阳羡茶能够成为历史上享誉全国的名茶,与茶圣陆羽的品评荐举直接有关,宜兴境内也留有多处陆羽活动遗迹,如唐代初设茶舍(制做贡茶之所)的洞灵观旧址;后将茶舍从洞灵观移置今湖滏以东约一里处的画溪之畔;陆羽曾一度游历活动过的龙山地段等,如今在调查中都可以指认,考察人员还在龙山脚下的龙山村山中发现了一段古老的山道,山道可通达浙江长兴境内。
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故事
在古时间,神农给人治病,不光必要亲身登山越岭收罗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举行熬煎试服,以切身领会、辨别草药的性能。
有一次,神农为了给人治病,到深山野岭去收罗草药。神农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随后分别品尝草药。神农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眼花,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苏息。
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品味,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力奋发,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
神农感到好希奇,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样平常的树木差别,便收罗了一些带归去。回家后,神农研究半天,神农中是没有发现什么妙用。
神农预备煎药时,打开锅盖,预备放药时,一阵微风拂来,神农收罗的希奇树叶飘进水中。立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这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徐徐散发。
神农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身材不累了,头脑也更苏醒了。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
今后,茶叶便被发现了!
云南发现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地图
百年前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精美地图,被一位女学者意外地发现。经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张茶马古道地图,茶马古道上的许多惊世之谜将由此解开。
今天的茶马古道,早已被一条条现代化的公路所覆盖,仅有断断续续的一些青石路段淹没在人迹罕至的茫茫密林之中,人们已很难窥见这条神秘古道的全貌。茶马古道究竟如何走向?它究竟经过现今的哪些地方?在主干道之外又有些什么样的附线?这一切都是扑朔迷离。
一百多年前,在滇西北这片天荒地老的高原,曾有许许多多的法国籍、德国籍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足迹曾经踏遍整个滇西北高原,他们会不会留下关于茶马古道的一些记述?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热衷于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研究的女学者、云南人民出版社女编辑郭素芹习惯性地前往县图书馆查阅资料。她意外地发现,不大的德钦县图书馆里,竟藏有外文原著近千册,其中法文原著就有300多册。当地学者告诉她,那些书原本都是茨中教堂的幸存物,所有的书都是当年的外籍传教士或探险家们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那些传教士们回国著书立说后寄来的。
那些码放在书架上的书虽然被当作宝物很珍重地陈列在县图书馆的书架上,但是数十年没有任何人去翻动它们,轻轻一拂,都会扬起一阵灰尘。郭素芹一本一本地翻阅,突然,在一本书的夹页里她翻到了一张地图,印制得十分清晰精美。精通法文的郭素芹将地图上标注的法文地名一一翻译出来,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省迪庆州政协副主席刘群激动了:这竟是一张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茶马古道完整路线图!
地图印制于1875年法国巴黎出版的《地理社会》公报。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达让的探险家闯入香格里拉游历,他从印度进入滇西北高原,沿着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先后踏访了巴东、白地、叶枝、茨菇、德钦、维西、中甸、贡山等地,记载下了详尽珍贵的考察回忆录,并绘制出漂亮的地图。
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它不仅是目前发现的一张茶马古道的完整地图,对于茶马古道研究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而且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云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根据民间传说有一种猜测:滇藏茶马古道有一条附线可以不经过西藏腹地而直接从云南走出去。社会科学研究者们一直在苦苦寻找这条路的踪迹,但未见突破,那条传说中的道路仿佛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这张百多年前老地图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附线自大理经六库过茨菇沿独龙江而不需要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