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地普洱的演变史

发布时间 : 2020-08-14
普洱茶地 普洱茶发展史 中国茶的发展史

普洱茶地。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地普洱的演变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山环抱中的这座小城,位于中国的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的中下游流域。与云南其他赫赫有名的地方如大理与丽江相比,这里城镇的面貌朴素而安逸。然而,它的名字,听起来仍会让很多人觉得熟悉。因为有一种古老的中国饮料正是由这里而得名。这种饮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拥有着显赫的名气,它就是普洱茶。而这里,正是茶地普洱。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唐朝史籍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这唐代南诏时期的“银生节度使”所统辖之地,正是现今普洱所在的思茅与西双版纳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因是产茶之地而久负盛名。以其地,作茶名,普洱茶的称呼渐渐出现。中国明代著名的医药典籍——《本草纲目》上说:“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同时代的一本记载云南风土民情的著作《滇略》中更是描述了这样的场面:在当时的云南,无论是士人还是庶民,都在饮用着“普茶”。

来自神秘西南边陲的普洱茶渐渐风行。数百年前的清朝时期,普洱茶在中国盛极一时。为此,朝廷在普洱专门设立了普洱府,府属六大茶山,统辖了附近的各个茶叶产区,生产、加工与运输要用来敬奉皇家的种种贡品茶叶。这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在当年就曾是普洱府衙的门庭。当年远上京师,或行销各地的茶叶,都要在这里加盖上普洱府的印鉴作为表记,证明这样的茶叶才是货真价实来自普洱的普洱茶。

作为中国西南著名的茶叶生产、加工与贸易的集散地。当年的普洱府城内商号林立,许多商会会馆显赫一时。眼前的这座酒楼,正是古江西会馆的旧址。茶园中,传来了悠扬的乐韵,人们正在为一位普洱的老人家祝贺寿辰。热闹的场面,依稀带有当年普洱府人来人往、客商云集的影子。虽然在这里品茶的人已换了一代又一代,而不变的仍是杯中那醇厚的滋味。

从最初的地名,演变成了一种著名茶饮所通用的名字。茶地普洱,正是这样随着普洱茶的芬芳,闻名天下。

cy316.com编辑推荐

我国饮茶方式演变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被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一、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

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如:傣族饮的烤茶,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三、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团凤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

点茶法和煮茶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后再饮用,也不添加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时所采用的方法。

四、明代

到了明代,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这里所说的芽茶就是现在用的散茶叶了。从此以后人们不必将茶先压成饼,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使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人们把盏玩壶品茶,也使盏、壶的制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为艺术。这种饮茶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国饮茶习俗和制茶史的演变


茶,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常的饮料。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尤物,但早在5000年前的神农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和利用它,最初茶叶并不是饮品而是被作为药,之后是如何成为茶的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

最初茶叶并是被作为药用的、以后又做成茶菜、茶粥当作食物。把茶叶当作饮品,大约始于秦汉时期。

茶叶在中国的第一次普及推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风流的年代,人们多好酒,把酒当作饮料喝。那时普遍饮用的“六清”,其实都是酒制品。

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

唐代是中国普及推广饮茶的高潮时期,此期间茶叶产区扩大,产量激增。茶之有税,便始于唐。宋代茶叶仍制作成团饼,只是品饮时改唐代煮茶法为点茶法,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朝廷实行茶叶专卖制度。明代的饮茶被誉为“开千古茗饮之宗”。茶叶不再经蒸、捣、拍、压,制成团饼,也不再烦琐地炙、碾、罗筛,将末茶煮或冲点成茶汤。明代的全叶散茶,加工省略,又保持茶叶的自然本色。而随之出现的撮泡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这为中国人饮茶又一次大普及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条件。饮茶更广泛地融进了中国的日常生活。

明代被誉为“开千古茗饮之宗”。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散茶饮用的流行,推动了制茶技术的进步,炒青法较蒸青法更有利于激发茶的真香真味和保持茶的自然本色,因此以涤盏、投茶、注汤、品茶为形式的散茶撮泡法应运而生,奠定了此后600多年来中国人的饮茶方式。散茶撮泡法虽比煎茶、点茶要简化快捷,但要泡好一杯茶还是讲究技艺的。特别是清代以后,绿茶加工已具备条、扁、圆、片、尖五种形态,茶叶由单一的绿茶进入了白茶、青茶、黄茶、红茶和黑茶等多茶类时代,进一步丰富了茶叶的泡饮技法,“色、香、味、形”成为追求茶叶撮泡技艺的最高境界。

在茶叶制作与饮用的两千多年间,经历了晒青做饼、混煮羹饮,蒸青制饼、煮茶清饮,饼散并用、冲点汤饮,炒青散茶、撮泡清饮等四个主要演变阶段。茶叶制作工艺与品饮方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传承积累了制茶与饮茶技能,促进了茶叶物质文化的发展。

茶馆茶坊虽始于唐宋,但在全国城乡的兴盛还在明清,并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茶馆文化。明清两代还是茶叶加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散茶起初只绿茶一类,而后才有黄茶、黑茶、花茶,而红茶,乌龙茶则晚至清代才有。

关于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就是以上介绍这样。我国是现在世界上茶叶的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国家,除了有不发酵的绿茶、轻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普洱茶和再加工的花茶外,还有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袋泡茶、超细末茶和多种瓶装、罐装的茶饮料。茶菜和茶食品更是品目丰富,美不胜收。

中国人的茶感觉系统演变史


中国人贪念茶叶的香气与滋味,蒸青即以热气煮蒸方式将鲜茶所含各种香与味的成分保留下来,以供享受;鲁成银说:炒青技术的价值在于,高温急炒,一则将那些低沸点的芳香物,比如青草气(日本茶里淡淡的海苔味即此种物质)给挥发掉了;同时,炒的过程本身,又重新进行了物质转化与聚集--香气与滋味,由此更上台阶。科学测定,茶叶鲜叶所含香气成分种类不多,约50种;而经过制茶程序之后,绿茶香气成分可达110种--绿茶工艺,其实主要也就是各种手法的炒而已;而红茶则可达325种。茶叶香气成分的这种跃进,其核心性技术的突破,在现代的科学家如鲁成银看来,关键当然是炒青。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具有革命性价值的炒青技术,而日本一直固守蒸青技术直到现在?鲁成银说他相信,这种变化背后一定是中国人感觉系统的变迁--而这种变化的动力何在,鲁说他其实没有答案。不过,动力虽无可找寻,但从结果上看,炒青出现,打开的是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感觉的空间,唐宋贡茶所规定的香气与滋味规格,不复约束。中国人的茶感受系统,自此不仅别开新面,也渐次升级--开始进入到发现并认识各处茶种特殊性,并寻找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阶段。饮者与茶种,经制茶程序,开始寻找互动关系。

对于茶叶而言,科学的分析仍然最具解释力。明朝之后,炒青技术的广泛使用,鲁成银描述说它后来逐渐形成两个纵深发展的路向:一是由绿茶而黄茶与黑茶,其间的关键,是黄茶经过杀青(炒青即为杀青的一种)之后,经过一个闷黄过程,将茶叶轻微发酵,然后干燥;黑茶则将闷黄变为程度更重的渥堆发酵,香气与滋味又有一变。二是由绿茶而发展出白茶、青茶(乌龙茶)与红茶,这其间的技术关键是萎凋--古人将其描述的十分诗意:三分红七分绿。茶的鲜叶经过一个自然的水分蒸发过程,即萎凋,这同样是一个发酵过程。这道工艺加重一些,如摇青,则将制成乌龙茶;程度更深,用力揉捻,促使茶细胞破碎,即成红茶。鲁成银用茶叶科学概念描述:绿茶黄茶黑茶一路,是湿热氧化;而绿茶白茶乌龙与红茶一路,则为酶促氧化。

盛行秦汉历代传承 历史演变记录巴蜀茶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

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

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

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中华茶史 | 古代产茶地,古今大对比


江西浮梁县

古:浮梁产茶始于汉,盛于唐,所产之茶称浮梁茶。在唐代中晚期,浮梁不仅是出名的茶产地,就连周围皖南、浙西的茶都汇集于此交易,全国茶税近一半出自于浮梁,浮梁成了东南最大茶叶集散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就为浮梁茶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

今:今天,浮梁的特产是一瓷二茶,即陶瓷与浮梁茶。上世纪末,浮梁茶衰弱到了内无品牌,外无出口的田地。近年浮梁茶虽被重视,但其发展势头也仅十年左右,相比江西省内的婺源茗眉、庐山云雾、井冈翠绿等,浮梁茶在省内乃至全国仍旧是名不见经传。反倒是景德镇瓷器,自明代鼎盛以来,一直成了浮梁的一道亮丽风景。中国是瓷器的国度,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而浮梁恰是瓷都的源头,即世界瓷都之源。在浮梁,国家陶瓷科技城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近年来创造着每年上百亿的产值,浮梁古城则以其独特的瓷茶文化魅力,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

福建建瓯市

古: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建,指的是现今的建瓯。建瓯(唐称建州)唐末已产茶,宋代(宋称建安)更是以北苑贡茶龙团、凤饼闻名天下,是宋代全国精制茶制作中心。那时候的龙凤团茶专贡皇帝,数量稀少,很多达官显贵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然而因北苑贡茶制作劳民,1391年,随着朱元璋一声罢造令下,建瓯北苑茶园渐入凋零境。

今:数百年后的今天,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失传,就连绝大部分的建瓯当地人都不知道北苑龙凤团茶为何物,北苑茶园在何方,建瓯茶产业在福建省的产茶县中也是名不见经传。如今建瓯笋竹产业从笋竹种植到销售、加工统统囊括,年产值占建瓯财政收入的40%,已成为建瓯的支柱产业。建瓯,乃名副其实的中国笋竹城,且名列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就连建瓯市政府网站的名称都是笋竹优先,成了中国笋竹城建瓯。

四川雅安市

古: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山坐落于四川雅安,早在西汉,道家学派的吴理真就在此种茶,成为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种茶人,蒙顶山就此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唐代,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所产边茶经此传入西藏,成为藏族人民消食解腻的必备品。此外,传说北宋时期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创立了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

今:如今,雅安是国家水电基地,共有水电站约800个,水电经济对雅安的贡献已经超过60%。雅安,又称雨城,提起雅安文化,许多人首推三雅文化(雅女、雅鱼、雅雨)和熊猫文化。雅安周公山麓的雨如云似雾,堪称一雅;周公河游着雅鱼,用雅安的沙锅一煮,鲜香无比;而雅雨的滋润与雅鱼的营养,更是养育了妩媚多情的雅女。雅安还是熊猫的故乡,野生大熊猫活体存量和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长嘴壶茶技虽源于雅安,但现今却是在成都发展得如火如荼,更广为人知。

福建福州市

古:汉代,福州已植茉莉花。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不仅被列为贡茶,还开始了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福州成了我国最早的茉莉花茶生产基地,福州茉莉花茶的品种、窨制技术传入全国各地。此外,唐代,福州所产的鼓山茶、方山露芽被列为贡茶。明清时期,鼓山茶更是与武夷茶、清源(今泉州)茶相提并论,甚至位列闽茶第一。晚清福州茶市极盛,驰名中外的武夷茶通过福州港运往世界各地,福州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和世界茶港。

今:如今,福建最早的贡茶方山露芽已绝迹;在福州鼓山,出名的是摩崖石刻,鼓山茶默默无名;茉莉花虽源于福州,贵为福州市花,却在市区难觅踪影,茉莉花茶产量也是被广西横县远远甩在身后,国内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80%均出自广西横县。不可否认,福州越来越重视茉莉花茶之都这张名片,扩大茉莉花种植面积,将福州茉莉花茶成功申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福州茉莉花和茉莉花茶名气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提起福州,人们更多想到的仍旧是榕树、鱼丸、佛跳墙、三坊七巷、寿山石、温泉、马尾船政等等。

广西梧州市

古:与现今出名的云南普洱茶一样,六堡茶也是千年名茶,梧州六堡茶产制史可追溯至1500年前。清初,梧州苍梧所产的六堡茶行销广州、潮州一带。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红、浓、陈、醇的品质、独特的槟榔香,及越陈越香的特色而成为全国名茶,不仅畅销粤桂、港澳,更是远销东南亚、欧洲。

今:如今,梧州的城市名片非宝石莫属,梧州人工宝石产业产值至少占全国的80%,世界的70%,梧州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地位无人能撼。梧州宝石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为打造成人造宝石城市,梧州建设了宝石城、宝石大厦,开发了宝石通网络交易途径,每年举办宝石节,名气和市场覆盖了国内的桂粤川滇湘等地,国外的东南亚、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

普洱茶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普洱茶

文献篇1---云南濮族人种茶制茶,始自公元前1000年的商周,但直到公元1600年的明万历年间才第一次出现普洱一词。。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明)

文献篇2---清1765年:普洱山在车里(西双版纳),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出普洱所属六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倚邦、蛮专茶味较胜

文献篇3---清1726年:雍正3年设置普洱府,实行普洱茶的统购统销,控制茶马交易,并开始普洱贡茶,岁进上用茶芽制,并得到御赐瑞贡天朝匾额

文献篇4---在清乾隆1736年,元宝饼茶没有试制成功前,茶商们把收来的茶分级装入篾制竹箩(内芛叶镶好箩边),外面写上等级、重量,就驮运到中外各地销售。之后同兴号和同庆号茶庄才制成元宝茶、方茶、圆茶。。

文献篇5---历史上怎么制作元宝茶--1春茶、二水茶、三水茶、谷花茶等收购堆放,经过发酵,散发出特殊香味2全年茶收购结束,各山、各季、各级茶拼配加工3雨季结束,进入旱季,开始制茶,此时容易晒乾,不会发生霉变。。

文献篇6---民国1940年范和钧:紧茶制作并不复杂,每年冬季将收购积存的毛茶开灶蒸压,装布袋挤压成型,然后放置约40天,布袋发微热40度左右,袋内茶叶则发酵完毕,解开,包棉纸即可。。。

可见,解放前的普洱茶并不是今天的新生茶,而是从一开始制作就是有发酵的,而且是各山头各季节各等级混拼加工,这和我们今天的生茶工艺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因为那时的普洱茶是发酵茶,所以才最能化物,性温味香,如果是新生茶又怎么会这样呢?

正是因为那时的普洱茶是发酵茶,所以大清皇帝喝的虽然是当年新茶但汤色红润;

正是因为那时的普洱茶是发酵茶,所以岁进上用茶芽制,发酵茶当然是茶芽好;

正是因为那时的普洱茶是发酵茶,所以进贡皇帝才用中小叶种的倚邦、蛮专(茶味较胜),发酵茶当然是中小叶种好,大叶种更利于越陈越香。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普洱茶

A、新生茶工艺的由来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论证了解放前的普洱茶实际上从一开始制作就是有发酵的,那么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巨大改变,开始了用晒青毛茶直接压制成新生茶。。这理由可能有以下几条:

1、在1900年代初期,云南普洱茶的生产交易中心是古六大茶山的易武地区和普洱地区,由于战争的原因,各茶庄商号在1930-40年代相继歇业,生产跌入谷底,进入了衰退时期,为后来的断代埋下了伏笔。

2、在这个衰退时期,1938年5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派遣茶叶专家范和钧(江苏常熟人,留法)率领一批非云南籍技术人员到佛海(今勐海)成立官办中茶公司佛海茶厂,开云南机械制茶之先河,开始生产机制茶,同样由于战争的原因,茶厂很快就停产关闭了,但云南茶叶生产的中心开始转到代表新技术的佛海地区。

3、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洱茶生产开始恢复,1952年,佛海茶厂再次复业并在1953年改名为后来大名鼎鼎的勐海茶厂,成为云南普洱茶中的领军企业,普洱茶生产从此由私人的茶庄商号转到国营工厂体制,但由于建国初期对私营的打击,使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也从此与传统断代。

B、熟茶工艺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云南普洱茶熟茶工艺开始于1973年,但是它绝不会是横空出世,那么是什么原因催生了熟茶工艺,又是怎么一个过程呢?

1、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在昆明、勐海、下关三大茶厂没有开始压饼之前,50年代初出口香港的多是散茶,由于生产已经采取新工艺,到港的晒青毛茶不再有发酵,云南大叶种茶的苦涩、味重、霸气一览无遗,是喝惯了传统发酵普洱茶的港人所接受不了的,另新中国成立之前,也有一些云南茶庄商号的老板逃到香港定居,带去了传统普洱茶发酵的方法,于是在香港最早开始了用散茶人工发酵加工普洱熟茶,当时有如下几家:联同隆、南记、生记、林记、宝泰、同安及长洲福华等。

2、1950-70年代,云南普洱茶多是通过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到香港的,所以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广东,广东也开始研究实验泼水发酵并取得进展。据说50年代后期,云南也曾实验过热蒸发酵,但没有取得成功,根据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

1973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派出考察小组对广东的普洱熟茶生产工艺进行了考察,回来后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并最终在昆明茶厂实验成功,从此诞生了现在的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史说普洱:普洱茶的发展史


普洱茶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云南茶业发展史。据考证,普洱茶区的种茶历史约为1700多年,晚于巴蜀地区,其产制历史悠久,是云南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名茶,普洱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宋,极盛于清。

云南是实价茶树原生地,普洱茶非常悠久,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普洱茶是以云南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后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

自古以来,云南普洱茶素有普洱典范,国饮世家,云南名片,世界珍宝的美誉。说到普洱茶历史,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三国至唐宋时期,散收无采造法阶段,生煮羹饮,晒干收藏;

二是清末以前的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散茶逐渐向饼茶过渡,以团饼茶为主,直至清朝开始逐步出现炒青、茶膏等各花色品种,以团饼茶为主;

三是现代普洱茶阶段,则是自清末以来,自然、社会、商业、科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出现红、绿、黑等多茶类分化。

普洱茶的来历,茶史


●武侯遗种的传说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里,至今还流传着武侯遗种的传说。武侯即是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军南征到了缅甸北部重镇腊戎,因此打通了通向印度、缅甸的商路。由于云南一带天气湿热、蚊虫众多,军中疫病流行。当地医生用野生茶叶煮水让士兵服用,使得疫病得到控制。

诸葛亮认识到茶叶的功用,在南征后返回蜀国的时候,他看到许多病弱的士兵不能跟随其回国,只能留在当地,于是诸葛亮做了两件对茶叶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一是从当地部落首领哪里购得茶籽运回蜀国播种;另一个就是让那些留下来的士兵在当地兴种茶叶,将茶叶作为以后跟蜀国交换的商品。诸葛亮的这两项举措不仅为留下的士兵找到一条生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诸葛亮为茶祖,每年举行祭拜活动。

普洱茶史

普洱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那时候的普洱茶并不叫做普洱茶。在唐朝,普洱市属银生节度,因此普洱茶当时叫作银生茶;宋朝时,朝廷为了与少数民族交换战马,建立了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为了运输方便,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销往川藏地区;元朝时,普洱茶被命名为普茶,是市场上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明朝到清朝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有记载道: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而且普洱茶被列为贡品,受到朝廷的赞赏,极大的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设置了普洱府,普洱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普洱县城,在当时,普洱府是滇南重镇、茶叶的集散地,滇南的茶叶均集中在普洱府加工,然后再销往全国各地,因此普洱府的茶就被称为普洱茶,沿用至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