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饼普洱茶的由来

发布时间 : 2020-09-23
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普洱茶的由来 七子饼茶由来

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自古英雄不问出身,但是好茶,却一定要探究来路,追本溯源,才是一个称职的茶友。今天,我们就追随一片古树普洱茶,来探知普洱茶的来路。

云南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优越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这里有占全国80%以乔木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居全国之首的药材、花卉、香料、菌类等种类,让其成为世界生物的标本库。

云南普洱原生态古树茶距海拔1600米以上,最高海拔达到1900米,平均海拔1700米,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旱湿雨季之分,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养分的积累。

古树普洱茶生长的环境良好,清新无污染的空气,大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水源干净无污染。普洱茶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的土壤、有机质和无机养分的含量对古树普洱有极大的影响。红壤呈酸性,微生物菌类促进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古茶树的树根深植土壤,可吸收到更多的养分。坚持不打药、不施肥,更是让土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古树普洱茶自然生长,无农残,内含物质丰富。这也是古树茶几年来备受追捧的原因之一。普洱茶的茶叶,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产出好茶。

好茶,原料是关键,但是有了好的原料,也必须要有成熟的好的加工工艺,才能有一款好茶。一款普洱茶要能够越陈越香,在工艺上自然也是要经济求精的。每一步都要讲究方法。

就连采茶的时间都有诀窍,普洱茶最佳的采摘时间在日出半小时后,这样可以避免其鲜叶水分含量过高,不利萎凋与杀青。采摘普洱茶一般在每年春天的为“春尖”、“春中”、“春尾”,夏茶的采摘也俗称“二水”,秋茶采摘又称“谷花”。

茶叶采摘季节的不同,也会形成高低不同的品质;一般“春尖”及“谷花”两个时期采制的茶叶品质最好:目前云南上好的普洱茶多是以“春尖”为主体制成的。

普洱茶圈生产、售卖的普洱茶,每一饼茶都能保证取自良好的原料和工艺,目的只有一个——让茶友们喝到物美价廉的好茶!

小编推荐

普洱茶七子饼茶的由来


“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人们对云南七子饼茶地品评。据了解,云南七子饼茶最早出现于雍正年间,又称圆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茶厂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7块每块重为357克的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

与普通普洱茶一样,七子饼茶也有生熟之分。据国家高级茶艺师华凤介绍,生饼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直接蒸压精制而成。生饼的外形色泽通常为青褐色,带有茶叶本身的清香味,汤色多为淡黄色、黄色、琥珀黄色,滋味醇厚略苦,具有回甘、生津的特点。生茶富含茶多酚,性属清凉,有清肝明目、提神益思、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等功效。熟饼是经过发酵后压制而成,其选料拼配与生饼略有不同。人工发酵的熟饼外形颜色多呈现红褐色或黑色,而自然发酵的熟饼则呈现红褐色或板栗色,不仅有油亮感,还伴有一种特殊的陈香味。冲泡后茶汤为红褐色,滋味甘滑柔顺,绵甜爽口,和桂圆香相近,有明显回甘。熟饼经发酵后,在酶的作用下又产生了不少新的营养物质,它们对降脂、减肥、降血压、消炎、杀菌、防癌、抗动脉硬化、养胃护胃、健牙护齿、抗衰老等有一定功效。

成就云南七子饼茶特殊口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特殊的包装——竹箬。“竹箬是产于云南大竹子上的笋干外壳。”华凤表示,云南地区土地肥沃,竹子生长得非常粗壮,竹箬片大且韧性强,透气性也很好。“用竹箬包装茶叶具有在运输途中不易被损坏、防湿、过滤杂味等优点,对七子饼茶的后期发酵转化起到积极作用。”华凤说。

与散茶不同,七子饼茶十分紧实,所以直接用沸水冲泡难以将紧压的茶叶泡开。因此饮用前,须先将茶饼捣成小块或碎粒状,然后再放入茶罐进行醒茶,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华凤解释说,所谓醒茶,就是让茶充分氧化,令口感达到最佳状态。之所以要进行醒茶,是因为饼茶里面的茶叶较撒面(外侧)茶叶而言,不易接触到空气。因此,为了综合里外口感的滋味,醒茶是很有必要的。华凤强调,捣碎挤压茶需要借助茶针工具,将其从茶饼侧面插入,然后轻轻撬起,茶叶就会自然脱落。如果从正面或背面用力,茶叶不仅不易脱落,还会破坏大量营养成分。

与白酒一样,历经天长日久,普通的云南七子饼茶也会从平凡走向卓越。“每多放一年,它的品质及价值就会向上攀升一个档次。”华凤表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七子饼茶以3至5年的最为多见,7年以上的就很珍贵了,10年以上的算是上上等品质,而20年以上的则极为罕见。

那么,为什么这款茶是七子而不是八子或者更多?为什么每块只重357克?面对这些疑问,华凤给记者讲述了一些民间流传的说法。过去的普洱茶主要出口尼泊尔等地,这期间为了防止茶叶挤碎,方便运输,茶商不得不对马匹的负重和箩筐的容量进行预算。经预算,一匹马能负重的最大重量为60公斤,而一箩筐最多只能装12筒,一饼茶357克,7饼茶就是2499克,2.5公斤,12筒总重30公斤,一匹马驮两箩筐,正好60公斤。

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七”是有着很多含义的吉祥数字,象征着多子、多地、多福、多寿、多禧、多禄、多财,“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古人将每竹筒的饼茶容量定为“七”,意在取吉祥之意。

普洱茶七子饼由来?普洱茶普洱七子饼产生


普洱茶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才具有规范作用。一旦进入自由化市场。除了品牌价值--它所代表的质量和重量的意义也就模糊了。不同产地、厂家所产七子饼 也会相应的在茶的口味等方面有所差异。

其实七子的规制是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为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民国初期--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竟争的压力--一些地区成立茶叶商会--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十年左右商定--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6两--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北景的“雷永丰”号却生产每圆6两五钱每筒8圆的“八子圆”茶--不公平的竟争下--市场份额一时大增。

解放后--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其商标使用年限为1952年3月1日至1972年2月28日止。因此19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七子饼 茶”。从此--中茶牌淡出--圆茶的称谓也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的紧压茶霸主地位。

云南普洱茶七子饼茶的由来


云南七子饼茶最早出现于雍正年间,又称圆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茶厂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7块每块重为357克的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

成就云南七子饼茶特殊口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特殊的包装—竹箬。“竹箬是产于云南大竹子上的笋干外壳。”云南地区土地肥沃,竹子生长得非常粗壮,竹箬片大且韧性强,透气性也很好。“用竹箬包装茶叶具有在运输途中不易被损坏、防湿、过滤杂味等优点,对七子饼茶的后期发酵转化起到积极作用。”

与散茶不同,七子饼茶十分紧实,所以直接用沸水冲泡难以将紧压的茶叶泡开。因此饮用前,须先将茶饼捣成小块或碎粒状,然后再放入茶罐进行醒茶,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所谓醒茶,就是让茶充分氧化,令口感达到最佳状态。之所以要进行醒茶,是因为饼茶里面的茶叶较撒面(外侧)茶叶而言,不易接触到空气。因此,为了综合里外口感的滋味,醒茶是很有必要的。捣碎挤压茶需要借助茶针工具,将其从茶饼侧面插入,然后轻轻撬起,茶叶就会自然脱落。如果从正面或背面用力,茶叶不仅不易脱落,还会破坏大量营养成分。

与白酒一样,历经天长日久,普通的云南七子饼茶也会从平凡走向卓越。“每多放一年,它的品质及价值就会向上攀升一个档次。”

那么,为什么这款茶是七子而不是八子或者更多?为什么每块只重357克?

过去的普洱茶主要出口尼泊尔等地,这期间为了防止茶叶挤碎,方便运输,茶商不得不对马匹的负重和箩筐的容量进行预算。经预算,一匹马能负重的最大重量为60公斤,而一箩筐最多只能装12筒,一饼茶357克,7饼茶就是2499克,2.5公斤,12筒总重30公斤,一匹马驮两箩筐,正好60公斤。

也有人说主要是清朝时候为了运输、纳税、管理方便,制定了普洱茶七子饼的标准,一直沿袭下来到今天。

普洱茶的由来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省,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杀青后揉捻、晒乾的晒青茶为原料,经沤堆的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陈香。普洱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游牧民族主食肉类,俗谚"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可见普洱茶对降低血脂自古即有明证。普洱茶为黑茶类之代表。

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也是中国名茶。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已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遐迩闻名,成为华茶名品。普洱茶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版纳、临沧等地,集散于思、普一带,闻名于普洱。

普洱茶有"传统普洱"和"现代普洱"两大类。传统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蒸压而成,古代大多为团、饼、砖、沱等,以便于储存、保质和运输。云南晒青新茶因茶性强烈性微寒,当年生饮有伤脾胃,所以,云南民间大多习惯烤饮(烤茶)或经数月甚至隔年存放(当地俗称"发汗")后饮用。在云南的老茶区,饮陈茶、饮隔年茶的习俗已延续数百年,迄今仍较为常见。过去,云南晒青茶因运输不便,在本土存留时间较长,茶叶经历了自然"后熟"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陈质".它得到了广大饮茶者尤其是港台饮者的喜爱和认同,并使其发扬。

因晒青茶的自然后熟的时间较漫长,时间成本较高,于是从50年代到1973年,云南部分主产厂家进行多年的探索,这一时期推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普洱茶".直到1973年人工发酵普洱茶的生产工艺才基本定型。它是通过对晒青茶叶进行人工后熟处理,使茶叶短期"熟化"、品质具有陈茶的某些特征。现代普洱茶也称"熟普"(用晒青直接压制的普洱茶也称"生普"),有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散茶外形条索肥壮,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汤色红浓,滋味醇和甘甜,耐冲泡。紧压茶用"熟普"压制而成。现代普洱茶现今已成大宗商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不可替代性。普洱茶无论是"生普"还是"熟普",都具有越陈品质越佳的特点,二者茶性各具特色。品质较好的陈"生普",香高醇厚回甘有活力,喉韵悠长;陈"熟普"香浓醇甜,温和柔美,长饮不疲。二者香型有别,均为普洱佳茗。普洱茶还有独特的保健作用,有降脂、降糖、消食、和胃、健脾等功效,赢得了"降脂佳品"、"美容茶"、"益寿茶"等美誉。普洱茶因具有长期收藏品饮价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国内外许多"饮者"所喜爱。藏普洱、品普洱渐成时尚;成为一种独特的"普洱文化".云南普洱茶既是饮品也是文化商品,它是华茶大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云南普洱茶的传统品种有云南七子饼、云南沱茶、普洱沱茶、云南普洱砖茶、云南普洱散茶、内外销紧茶、云南普洱方茶、竹筒香茶。普洱茶新品有普洱小沱茶、宫廷普洱、陈香牌普洱等等。在这些茶品中有"生普",也有"熟普",花色达近百种。

云南普洱茶具有特殊的"陈质",以陈为贵。普洱茶的品质因制作技术(选料、工艺、储存条件)和陈化期不同,表现各异,茶质有新陈、好差之别。同是陈茶,因储存条件、储存环境不同,茶叶的陈质也不同。储藏不当,甚至毁茶。同时,云南本地出产的普洱茶具有较强产地特质,与省外、国外出产的同名茶品质风格也有不同;与中国黑茶大类中的其他黑茶也具有显着的差异。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云南普洱茶时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加深对云南普洱茶个性的了解,做到会品云南普洱茶,了解云南普洱茶的真性;会鉴别普洱茶的陈新、好坏和真伪。尤其在目前老茶凤毛麟角、奇货可居,仿冒充斥市场的环境下,消费者更要淡化"茶龄"意识,强化茶质意识,注重口感,真正作到买普洱茶要买好喝的茶。

普洱茶规格考: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当下市面贩售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是“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空,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帝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现代的“357克”,应该就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便于计算的意涵。

石昆牧老师2013年推出的力作——金石·鑫昀晟,便承袭使用了375克规格,亦可算是对于经典茶品的致敬。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普洱茶的茶饼有什么由来?为什么是357克?


普洱茶无论生茶、熟茶,大多都会做成紧压茶,如茶饼、茶坨或者茶砖。普洱茶饼尤为常见,每饼又大多重357克,这里面暗藏什么玄机,或者有哪些讲究?

普洱茶饼为什么紧压不散存?

一开始普洱茶紧压,只是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引起的运输损失。古代交通不便利,茶马古道上马帮运送茶叶,由于我国西南地区山地较多,地势不平坦,如果茶叶以散茶形式存放,会给运输增加成本,而紧压之后只需一匹马就可以背负两件60公斤茶叶,极大方便运输。

紧压茶利于茶叶转化,这主要是因为茶叶在后期转化过程中,如果以散茶的形式存放,就会导致氧化加快,茶叶的香味物质会过快散发掉。紧压茶与氧气和光线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多酚类与叶绿素等物质的氧化缓慢很多,茶质得到更好地保存。

紧压茶创造微生物活动最好的环境。相较散茶,紧压茶多了蒸压的过程,茶叶保持相对较好的湿度,如果加上合适的温度,就为微生物活动创造出最好的环境,可以加速有益菌的繁殖,有效抑制有害生物,从而为后期转化提供更好条件。

散茶不仅占地方,易碎易断,运输储藏时还很难保持茶叶本身的完整,并会散失掉一些茶叶原有香气。紧压茶则可以保持得时间长一些,从普洱越陈越香的特性来看,收藏普洱紧压茶也有利于茶品质转化。

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

关于普洱茶饼重357克说法众多,我们经过研究探讨,选取其中几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1.357克便于计量与管理

从普洱茶饼历史源头探究,普洱茶兴于两千年前,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便于统计、征税、交易。茶饼为圆饼,每桶7饼2.5公斤重,每饼平分得357克。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如一筒7饼×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方便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

2.一饼357克,一匹马驮2件60公斤刚好负重

一种说法是七子饼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来,简称茶马市,交易时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共八饼过数。额外那张饼是用来上税的。一饼茶357克,一筒7饼,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旧时马帮运茶就是这样。

3.吉祥数字“七”象征多子多福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七子饼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福家和万事兴。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负有“合家团圆”的精神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陈皮普洱茶的由来


新会人生产的“陈皮普洱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种茶是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始创的。罗天池原名汝梅,字草绍,叫六湖,1805年生于新会棠下镇良溪村(今属蓬江区),道光六年进士,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道光廿七年(1847年),罗天池在云南因回人事件辞官回新会棠下良溪村,在云南任职期间罗天池很喜欢饮当地的普洱茶,辞官后他带了很多普洱茶回乡。

回乡的当年秋天,罗天池不慎得了感冒,就在书房内边看书边品茗。妻子忙用当年的陈年柑桔皮煮水给他服用,他以为是妻子煮水给他泡茶,于是把陈皮汤倒入茶壶里。这才发觉是镇咳、化痰的陈皮汤,倒了又觉可惜,就啜了一口,觉得淡淡的陈年桔子皮味和普洱茶混合的香味直透鼻孔,而且两颊生香。喝了几杯,感觉咽喉舒畅,咳痰也少了。第二天,罗天池又叫妻子煮陈皮水给他泡普洱茶。连服两天,咳也止了,痰也没了,觉得心中的郁闷仿佛被陈皮和普洱茶洗去了。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欢加上一些陈皮一起泡着喝。

一天,隔壁的族弟给罗天池送来一些自己种的柑桔。他拿起桔子看了看,心想:普洱茶放置的时间越长,越醇厚滑腻好喝,新会柑桔皮也是放置得时间越长久去痰镇咳疗效越好,如果将这两种结合起来存放,既方便冲泡饮用,也容易储存起来。他把柑桔皮撕开三瓣,然后将普洱茶叶包起来,这样虽然易装茶叶但也易散出来。罗天池心想,如果要使茶叶放在柑桔里不漏出来,柑桔皮就不能受到破坏,这须将果肉和核掏空出来。于是,他取了一个青黄的柑桔,用刀子将柑桔底部割一小块,把果瓤去掉,用普洱茶将空桔皮填充结实,再盖上刚割下来的柑桔皮,把果子恢复成原状,拿出去晒干。风晒干的柑桔皮呈金黄色既干又脆,散发出淡淡的桔子清香。为了防潮和不压破柑桔皮,他想起了在云南当地人喜欢用绳索把鸡蛋绑起串起来卖的风俗,就找来稻草,把陈皮普洱茶一个个绑成串,挂在书房里。有时还送一些给邻居,并亲自动手教乡人制作。柑桔普洱茶的制法逐渐在良溪传开。乡人罗奇生、罗光耀还从乡中收集柑普茶到海外销售。为了能收到更多陈皮普洱茶,他们又将制作方法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普洱茶的名字由来


资讯:乾隆曾为评茶官,各地送来的贡茶琳琅满目,一时无法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乾隆大悦道,问道:“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乾隆以地赐名-普洱茶。

长知识

【饮茶十忌】1空腹饮茶(会伤脾胃);2饮烫茶(会伤喉咙);3饮冷茶(滞寒聚痰);4饮浓茶(易引起头痛失眠);5冲泡时间太久(滋生细菌);6冲泡次数过多(有害物质析出);7饭前饮茶(降低对蛋白吸收);8饭后马上饮茶(降低对蛋白铁质的吸收);9用茶水服药(影响药效);10饮隔夜茶(维生素丧失)。

【汉中名茶溯源】汉中茶区产茶历史悠久,,茶园生态优越,茶树品质优良,茶叶内质优异,自古产贡茶。史料记载,早在周武王时代,汉中的茶、麻、漆、桐等皆给周王纳贡。镇巴归仁山生产的中园口子毛尖曾为多朝贡品。“中园毛尖茶”、“白河井泉水”一直享誉大西北。

生茶主要可以清理肠道,有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适合年轻人群,不过生茶的活性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熟茶可以降脂,降压,防治动脉硬化,预防便秘,利尿,养胃,较适合中老年人群及胃寒等人群。

【普洱茶是否需要醒茶?】是否需要醒茶,主要依据茶的紧压程度,存放年份来判断。一般紧压程度高的可通过醒茶使其更好的浸润,只需少量水快速醒茶即可,压制较松的可根据个人喜好习惯决定。熟普或年份较老的生普会以醒茶的方式涤荡可能产生的粉尘和少量杂味,部分老茶为去除杂味,甚至会醒茶两到三次。

普洱茶购买宝典·三要素:一看:茶饼要油光气,压制整齐,汤色要纯净;二闻:茶叶没有异味,味道纯正;三喝:口感要细滑,有一股自然清香。四关键:一清:味道清,不可霉味;二纯:茶色棘红,不能像墨汁;三正:存放适度,不可霉变;四净:口味爽朗,不可五味杂陈。

【何谓禅茶?】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

商家说

蒙顿茶膏:【大雪时节、茶膏暖身】2013年12月7日(农历十一月初五),为大雪时节,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所谓“大雪兆丰年”,在这个节气过后,天气愈发寒冷,雪往往下得很大,范围很广,你那里下雪了吗……

蒙顿茶膏:【茶价再涨茶商忧转营普洱茶膏降风险】2013年底,在我国茶叶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普洱茶因“价格上涨”再一次成为茶行业的关注焦点,产量减少、人工成本增加和气候环境等都成为茶价上涨的诱因。而受普洱茶价格波动影响,部分茶商已经计划转向经营风险较小的普洱茶膏等产品。

碎碎念

【友人如茶】一杯清淡的水,在放了几片茶叶之后,突然生出了几丝绿意来,而那干枯卷曲的叶片,在很短的时间里舒展开来。茶汤入口、齿颊余香、潺潺过喉、馨香沁入心扉,令人回味无穷。友情,就好像泡茶,朋友如茶,或历久弥新,或品之淡然。

【茶似佛,渡众人】放不下茶的心,打不开茶道的门。放下到不能再放下,即为得;简化到不能再简化,就是道。世人皆知浓的好,鲜知清之妙。茶可清心,能清自己心可得小成就,能清众人心方成大圆满。就这点说,茶似佛,渡众人。

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爱佳人,从来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会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

爱茶,如对朋友般,包容他尊重他,茶会向我们坦诚的展示他的所有,心与茶的交流会在每泡茶汤中碰撞出火花。珍惜每道茶,犹如珍惜每一位生活中的朋友。适口的茶我们会经常品饮,好似生活中的好友频繁的交往,交往中不断的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之间的友情。

一个人在失望、无奈、苦闷之时,静静的泡一壶甘醇陈香的普洱,细细的品味它的醇厚与甘甜,静心而思,让心灵回归宁静,便自得一份心静、心宽、心安。

喝一杯好茶,听一首名曲,读一本好书,画一幅好画,写一幅好字,便能在平淡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有一份淡泊的心境,此为品茶之趣了。

喝茶笑话

洒水

友一:这年头真怪!

友二:咋了?

友一:大益的熟茶技艺入了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友二:那咋啦?

友一:熟茶不就是往生茶堆上洒洒水嘛!

友二:这说明洒水也是国家级的技术活!

点评:终于明白火气佬兄,头像的深刻内涵了!

普洱晚课

听说熟茶的发酵很不卫生,是真的吗?

这是对发酵食品的不理解。和所有的发酵食品一样,熟茶的发酵的卫生是靠菌种的抑制来实现的。当发酵正常进行时,有益菌群在会在酶的催化下,比其它菌种超过千百倍的速度繁衍,只要保证了酶的活性,有益菌群会快速控制茶堆中所有的资源,其它菌种会被“饿死”。

我在有的书中还看到过熟茶要消毒,不是这样的,不用消毒,事实上已经消过毒了,要真消毒反倒要坏事。

台湾有位女性的教授做过在发酵茶堆里面引种黄曲霉菌的试验,结果种不活。

要是发酵不能正常进行,茶叶的产生的杂味、怪味很容易通过感官审评被发现,如同腐烂了树叶,不用什么专业知识就能察觉出来。

所以只有是香气醇正的熟茶,尽可放心品饮——如同食用其它发酵食品一样的放心。

普洱茶名字的由来


普洱茶是历史名茶,诞生于世界茶乡-思茅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之中,又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普洱茶的得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一种历史机缘,又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在广大普洱茶区,关于普洱茶,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在巍巍无量山间、滔滔澜沧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古城普洱,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东业。这个地方出产的茶叶更是以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每年都有许多茶高赶着马帮来这里买茶。

清朝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个大茶庄,庄主姓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由于濮民茶庄各色茶品均选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质优良稳定,加之店主诚实守信,善于经营,所以到老濮庄主这代,茶庄的生意已经做得很大,成为藏族茶商经常光顾的茶庄,而且连续几次被指定为朝廷贡品,特别是以本地鲜毛茶加工生产的团茶和沱茶已经远销西藏、缅甸等地。

这一年岁贡之时,濮民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定为贡品。清朝时期,制作贡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材料要采用春前最先发出的芽叶,采时也非常的地讲究,要“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从、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芽瘦、弃芽曲、弃色谈、弃虫食、弃色紫”;制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锅师傅要沐浴斋戒,炒青完毕,晒成干茶,又要蒸压成型,风干包装,总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复杂。

照惯例,制成饼茶后,是由老濮庄主和当地官员一起护贡茶入京。不巧这年老濮庄主生病卧床了,眼看时间紧迫,就只好让少庄主和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此时的濮少庄主正值青年,大约二十三四岁,有如清明头遍雨后新发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发。其心仪姑娘白小姐,亦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正所谓郎才女貌、门当户对。

两家火笼酒早就喝过了,聘礼也过了,再过几天就打算迎亲了,眼下正筹办婚礼呢。然而皇命难违,濮少庄主只好挥泪告别老父和白小姐。临行前,众人都叮嘱他送完贡茶就赶快回乡。濮少庄主经验不足,又有心事,加之时间紧迫,天公亦不作美,春雨下得连绵不断,平常濮庄主晒得很干的毛茶,这一次却没完全晒干就急急忙忙压饼、装驮,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一个大祸根。

濮少庄主随同押解官罗千总一道赶着马帮,一路上昼行夜宿,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其间跋山涉水,正逢雨季,天气又炎热,大多数路程都在山间石板路上行走,骡马不能走得太快。经过一百多天的行程,从春天走到夏天,总算是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了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客栈往下之后,大家都不顾鞍马劳顿,兴冲冲的逛街喝酒去了。剩下濮少庄主一人没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栈,一心挂念着在家中的老父及未过门的白小姐。他想明天就要上殿贡茶了,贡了茶,咱就昼夜兼程赶回去。想到这里,他便去查看贡茶是否完好。他跑到存放贡茶的客房,拿出贡茶,剥开一个个竹箬包裹看:糟了!所有的茶饼都变色了。

原本在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成褐色的了。濮少庄主一下子瘫坐在地上-贡品坏了!自己闯下了大祸,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杀头的啊!说不定,还要株连九族!濮少庄主恍恍惚惚像梦游一般回到自己的房中,关上房门。

他想到临行前卧病在床的老父谆谆教导,想到白小姐涕泪涟漪的娇容和与之依依惜别的情景,想到府县官员郑重的叮嘱和全城父老沿街欢达的情景,想到沿途的种种艰辛,想到普洱府那翠绿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络绎不绝的马帮、车水马龙的街道······这熟悉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祖上几代苦心经营的茶庄也将要毁在自己的手上了。

话说店中有一个小二,他听说客栈住进了一个从云南来贡茶的马帮,心里都十分好奇,想要见识见识这贡茶是什么东西,于是悄悄摸进了存放贡茶的客房。他看到解开的马驮子,便小心的拿过一饼茶,用小刀子撬了一砣偷回了屋。小二掰了一小块茶,放进碗里,冲上开水,只见那茶汤红浓明亮,端起一喝,茶水真是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小二慢慢地品尝起来。

再说这濮注庄主在房内思绪万千,只是想不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心中只剩一个念头:现在也颜再见家乡父老,不如自我了结算了。于是,他解下腰带拴在梁上,就往脖子套去。

那边罗千总一伙回到客栈,买了些北京小吃回来给少庄主品尝,一进客栈门,东寻西找,不见濮少庄主。小二听见罗千总的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说:“前晌还在,后来好像回客房去了。”

罗千总提着东西向少庄主处走去,推门进屋一看,发现公子已经吊在梁上,手脚还在微微地动着。罗千总急忙抽出腰刀,砍断腰带,放下少庄主。小二等人听到叫声,忙从房中跑出来,只见少庄主两眼翻白,气息奄奄,在几个人的努力下,经过半个时辰才把少庄主揉醒过来。

少庄主醒过来后知了大家贡茶被毁的消息,众人皆愁眉不展。这时,那个偷茶的店小二刚好走过,看这情形,“这真的是好茶呢!我当小二,泡茶这么多年,还没喝过这样的好茶。”小二端来了未喝完的茶汤。只见其汤色红浓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罗千总没有办法,只能拿着这茶硬着头皮贡献给皇上。

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塞茶的吉日。乾隆当是评茶官,只见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琳琅满目,品种花色各式各样,一时无法判定优劣。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便命人端上来一闻,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绵甜爽滑,好像绸缎被风拂过一般,直落腹中。

乾隆大悦道,询问茶名。罗千总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乾隆问道:“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乾隆以地赐名-普洱茶。

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朝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冬饮普洱”成为了一种传统。

普洱“七子饼”茶的三种神奇由来


普洱茶是我国的一款特殊茶,不论从制作工艺、功效、特性上来看,都是有别于其他茶类,普洱茶还有一个响亮的别名“七子饼茶”,但是普洱茶为什么叫七子饼呢?七子饼是何意义,普洱茶和这个数字七有着怎样的关联?下面就一起看看它的神奇由来。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以往的茶饼都是357克,当然现今的茶厂为了饼形更丰满,制作成380克或400克也叫七子饼。

普洱茶为什么叫七子饼?民间流传三种说法。

说法一:“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

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说法二: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

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

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为什么普洱茶要压成饼?手工压一饼普洱茶需要多久?


普洱茶从散茶(毛料)到茶饼(紧压茶)的过程,我们称为压茶。

一、那么普洱茶为什么要压成饼?

1、压成饼便于储存,不占地方,走亲访友的带上一饼两饼也方便。

2、普洱散茶放久了,原有的干茶香气就容易散掉,而饼茶却能保持很长久,越陈越香。

3、从后期转化来说,散茶与空气接触面大,更容易转化,但随着时间推移,饼茶转化更稳定持久且醇厚甘甜。

压茶又分为手工压茶和机器压茶,手工压茶一般是指手工石磨压制,是传统工艺。

二、为什么要手工压茶呢?

因为手工石磨压制的普洱茶香气、韵味更好,更利于后期转化。从散茶到茶饼,这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接下来让我们揭开手工压茶的神秘面纱:

1.称茶。把散茶装进去铁桶里面。

2.蒸茶。蒸半分钟左右,只要茶软下来就可以。

3.装袋。把铁桶里面蒸好的茶倒进布袋。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布袋,如要压制357克一饼,就装357克的布袋。当然你还可以选择压200克一饼的小饼,或者500克一饼的大饼。

4.揉饼。揉成圆形就可以

5.定型。把揉好的饼压在石磨底下固定饼形,一般压铁之后,等差不多3-5分钟就可以把饼拿出来(一般压饼都会有10多个石磨,所以正常情况下是这一轮的饼全部固定定型之后,我们再换新揉的饼摆进去)

6.冷却。等饼冷了之后,就把布袋拆开一片200克或者357克的饼就出炉了。

7.晾干。一般饼晾干需要2-3天时间。

8.包饼。一般用常规白棉纸包装。

9.扎笋叶。7片一提装,这样就完工了。

三、所以压一饼茶究竟需要多久?

从工序上算下来,一般最快是3天左右。所有工序中最耗时间的是晾干,需要等茶饼晾干才能包饼。

有的茶友反应,刚压好的茶香气下沉,和之前的散茶没法比,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上面第2道工序蒸茶时,干茶经过高温湿气软湿,吸收了大量水分,在高温的作用下进行了一次小转化,香气随着吸湿下降,茶性也变得比散茶温和。在进入第7道工序晾干时,水分蒸发,香气才慢慢高起来。不过普洱茶叶片经过重力塑形挤压后,内质浸出细胞壁,滋味和韵味会比散茶更强烈。

四、那么刚压好的茶多久品才好呢?

新压的生茶我们建议3个月后品,此时香气韵味都出来了。

而新压的熟茶要去渥堆味,我们建议放两三年再喝。

云南普洱茶名称的由来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派军戍边,并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随大批外来移民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

明万历年未年,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在《滇略》记载:“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是“普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

从“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无采制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但制茶技术有缺陷,被当时中原人士认为是“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差胜饮水耳”。

其后,方以智于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此处已明确提出“普洱茶”之名,并指出普洱茶在当时已远销“西番”,制法为“蒸之成团”,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参考《普洱建置历史沿革》:“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又据明·李元阳撰万历《云南通志》(公元1574年)卷十六“贡象道路”载:“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为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而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一书亦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至此可知,“普洱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其名随地名更替,当时的普洱茶应是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驻今景洪县景洪,辖地较今西双版纳略阔)辖地普洱(今普洱县)所产之茶。且由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派遣一头目加以管理,远销西蕃等地,制法参考了中原传入的较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已有所改进,但技术有待提高。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一饼普洱茶的由来》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