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系列之二:盛唐茶馆形成及原因

发布时间 : 2020-09-29
绿茶系列 白茶系列 茶叶的形成

【www.cy316.com - 绿茶系列】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馆系列之二:盛唐茶馆形成及原因”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馆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专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说是古代最早的茶馆,至唐代时才正式形成茶馆。

陆羽《茶经》引用了南北朝时一部神话小说《陵耆老传》中一个故事,说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弼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可能是设茶摊、卖茶水的最早方式,也是茶馆的刍形。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当是茶馆的雏形。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则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

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唐代封演的《村氏闻见记》曾记载:“开元中(公元713~741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馆,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卖茶、饮茶十分盛行。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为当时造就了一个群体——市民阶层。这一阶层主要由城镇商人、工匠、挑夫、贩夫等组成。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较广,重人间友情,生活在城市里彼此比邻而居,街市相见。茶馆为他们交流、沟通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当时茶馆名称繁多,茶肆、茶坊、茶楼、茶园、茶室……等,而且都与旅舍、饭馆结合在一起,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经营。

这时银社会饮茶之风颇为流行,唐代的饮茶之风盛行,在此基础上茶馆正式形成。“自邹、齐、沧、棣、渐至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是关于茶馆的明确记载。

其出现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与佛教兴盛有关。隋唐之际,由于朝廷的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古刹寺院遍布全国各地,憎徒“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伙,以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

二是与由于唐朝的经济繁荣。无论是饮茶的盛行还是茶馆的形成都与经济密切相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市场交换的频繁和商品南北流通速度加快,民众的消费需求及商业往来的需要促进了茶摊变成茶馆,具备更多的功能。三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实行非科举出身者不能为相,因此每年有大批第子应考,考生和监考翰林官们不胜疲惫,于是朝廷特命将茶果送到考场。朝廷这一举措起了倡导作用,饮茶之风在土人群中很快流行。

三是茶叶的大量产出,而且茶叶贸易有利可图,而利益是促进商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四是与国家的政策相关。唐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寺院设有茶座。茶作为提神醒脑的药物成为禅事活动不可缺少的物品,被僧侣传播开来。

四与唐代诗风大兴有关。因将作诗列人科举考试科目,于是品茶吟诗成风。饮茶在文人学士中很快蔓延。此外,中唐以后朝廷实施禁酒措施,也加速推广社会饮茶风尚。饮较之风很快波及到寻常百姓家,去茶馆饮茶习以为常,并成为人们休息消遣的一种方式。这是茶馆形成的社会基础,但当时茶馆主要经营业务是卖茶、饮茶,那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尚未在茶馆出现。

唐代茶馆的经营方式比较简答,以卖茶为主,设备简单,主要是一般市民饮茶服务的。从陈设到装饰到服务功能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基础,也为具有文化载体作用的茶馆做铺垫。

小编推荐

茶馆系列之四:明代茶馆得名与繁荣


茶馆古称茶坊、茶肆、茶舍、茶房等,直到明末才有人称“茶馆”。之前提到的“茶馆”一词,在现有的明以前的古籍资料中未出现过,研究茶馆的学者只是借此词指代有茶馆作用的场所,说明茶馆的名称最迟在明代才出现。

明代的杭州茶馆较之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无论城市、乡村到处可见茶馆。明张岱《陶庵梦忆》记载:“崇祯癸酉(公元1633年),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余嘉之,名其馆曰:‘露兄’。”

明代茶馆发展之快,嘉靖年间《杭州府志》有这样的记载:旬月之间开五十余所,今则大小茶坊八百所,各茶坊均有说书人,所说皆《水浒》、《三国》、《岳传》、《施公案》等等。清人范祖述在他的《杭俗遗风》中记述吴山茶室:“吴山茶室,正对钱江。各庙房头,后临湖山,仰视俯察,胜景无穷。下雪初晴之候,或品茗于茶室之内,或饮酒于房头之中,不啻至于玻璃世界矣。”其发展之快,风气之盛,可以想见。

明代茶坊的景况,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有唯妙唯肖的描绘:

又转过两个弯,上了几层阶段,只见平坦的的一条大路,左边靠着山,一路有几个庙字。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屋后一进,窗子大开着,空空阔阔,一眼隐隐望得见钱塘江。那房子,也有卖酒的,也有卖耍货的,也有卖饺儿的,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菜了,也有测字算命的。庙门口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明代茶馆的发展同样体现在数量上,出现明显超过酒馆的数量的局面。被誉为“十六世纪社会风俗史卷”的小说《金瓶梅》中,涉及到茶的多达629处,谈到茶馆的数量就可想而知。

明代茶馆最大的特点是更为雅致精纯,人们至茶馆饮茶对水、茶、器的要求较高,水讲究水质和水味,以泉水为最佳,天水次之。要求茶要明茶,十分注重茶的香气。所以出现了各种档次的茶馆,高档次的茶馆使用的茶、以及茶具都十分讲究,提供优质服务。低端的茶馆就是茶摊,仅仅几张凳子,摆于街头巷尾,摆一些粗瓷碗,被称为碗茶,而且还创造出了招牌,这也是茶馆大众化的具体表现,也是茶艺作为一门专门的特色艺术开始。

明代的茶馆应该是自嘉靖时期开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复兴。此后,茶馆迅速自江南蔓延开来,成为晚明城市商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茶馆的发展趋势一直是向前的。其原因有一下两点:

一是作为根本原因的经济,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相对于历朝历代的农业社会来说是高度发展的,兼之城市的发展,致使社会风气的变化,文人们逐渐改变原来不屑于商贾平民往来的想法,进入市井。文商相结合以及各行各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融合性。而茶馆就是具备了兼容这种“融合性”的的功能,满足了“融合性”的新需求。

二是统治集团对思想领域控制的放松致使王派心学的广泛流传,间接肯定了茶馆这一文商结合的消费需求。“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这就肯定了世俗人欲、赞扬人生享乐的潮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压抑的对生活享受的欲望。

明代茶馆的兴衰既是经济社会和茶文化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同时,又折射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思潮、心态的变迁。明代茶馆成为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南方流行的说书,北方流行的大鼓书和评书,被搬进了茶馆,由于文人的聚集,以文字的方式将茶馆的环境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也就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南北特色文化的发展。

茶馆系列之五:清代茶馆的创新和发展


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已走向衰败,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茶馆这一社会窗口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清朝前期的昌盛,给茶馆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继承了明代以前的风格,继续创新和发展。虽然清朝后期没落,但也促使茶馆向另外的方向发展。

在清朝为被瓜分之前,饮茶之风几乎遍及每个角落,茶馆也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上至王官贵族,八旗弟子,下到艺人、挑夫、小贩会集之地。不仅数量上有很大发展,文化色彩、审美情趣融入其间,社会性能上也有相应开拓,出现了为不同层次群众服务的特色茶馆,如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饮茶品食的“贰浑铺”,表演曲艺说唱的书茶馆,兼各种茶馆之长,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还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

上海、苏州、南京、广东、湖南等地茶馆林立,仅杭州境内就有800多家。而北方的茶馆则相对衰微,其原因可能是经济重心的的南移,以及北方饮食习惯与茶不相宜。而南方山川秀丽,是适合品茶的佳境,研究饮茶的文人多处于南方,对茶有深远影响的禅宗与清代时在南方实为兴盛,所以南方就成为清代茶馆的鼎盛地带。

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坐茶馆便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形式,因而促使茶馆业更中兴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小城镇,茶馆遍布。特虽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使得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及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场所。

清代茶馆出现各式各样的分类,以卖茶为主的茶馆,被北京人称为清茶馆,环境优美,茶水优良,器皿典洁,兼有字画、盆景点缀。一般这类茶馆设于景色宜人的安静的郊外。既卖茶又兼营售点心和饭食的茶馆被称为荤铺式茶馆,这类茶馆兼有饭馆的功能,方便茶客充饥。清代也不乏戏曲茶馆,虽然宋时已经把戏曲搬进茶馆,清代的戏园被称为茶园。清代还有一特别的茶馆出现,就是具备赌场功能的茶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茶馆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特别是江南的乡镇。此类茶馆的消费主要以赌博为主,喝茶排在第二位。还有书茶馆,这类茶馆除了卖茶,还可以听评书,南北方都有这种茶馆,来往的人不分贵贱。

这时期的茶馆有这样几个特点:

1.菜馆社会功能逐渐扩大。由原来只卖茶、饮茶而渐渐成为一个社会场所,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高档茶馆乃是文人雅士聚会、叙谈、会友、吟诗作画、品茗赏景之地,也是富商巨贾治谈生意之场所。较低一层的茶馆是行帮头目即行老们聚集碰头所在。最底层的茶馆则是三教九流之辈活动地方。至清代时,茶馆已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于一体。社会上各种新闻,包括朝廷要事、宫内传闻、名人轶事等都在此传播,犹如一个信息交流站。大量民间交易也在茶馆进行,那时还有专门进行交易的茶馆,一般都设有雅座,有茶,有点心,还可叫荣设宴,谈生意十分方便,仿佛是个经济交易所。不仅如此,邻里纠纷,商场冲突等也往往拿到茶馆调解,有人嬉称为“民间法院”。

2.民间艺术进入茶馆。宋代时茶馆已有艺人、艺伎的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此表演。清代中期开始,可以说说唱艺术成了茶馆一项主营业务。我国的一批优秀古典小说,大都经历了民间艺人口头文学创作的阶段。那时《三国》、《隋唐演义》、《西汉》、《西游记》等是江南评弹艺人、北方评书与大鼓艺人在茶馆表演的主要曲目。许多来客饮茶是媒介,听书是主要内容。茶馆成了评弹、评书、京的大鼓、梅花大鼓、四清清音、粤曲、木偶戏表演的主要场所,民间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3.注重茶馆的文化环境。从原来设施简陋,逐渐开始讲究文化装饰和环境的优美,在做好选址同时,中高档茶馆都配以精美雅致的家具、茶具,挂以名人字画,茶叶和茶水日趋讲究,各种名贵茶叶应有尽有,各种名水,如玉泉、惠泉、虎跑、天然雪水等也随客挑选。即使低档茶馆也以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宁静的环境来吸引大众茶客。

4.点心佐茶流行起来。《茶经》、《古今茶事》等都有关于茶馆供应来点的记载。茶点有瓜子、蜜饯以及糕饼、春卷、水饺、烧卖等各种小吃。据《清稗类钞》记载,当时茶馆有两种,江南茶馆以清茶为主,也出售南果,另一种是荤铺式茶馆,即茶、点心、饭菜同时供应。这样让客人多了一份乐趣和享受,也增添了茶馆吸引力。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宋代不仅开封茶馆、茶坊兴旺,各地大小城镇几乎都有茶肆,《农讲传》、《清明上河图》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那时茶馆的真实情景,宋代的茶馆文化成为市民茶文化的一个突出标志。

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以后城市集镇大兴,且一些大城市三鼓后仍夜市不禁,商贸地点不再受划定的市场局限。在热闹街市,交易通宵不断,这为茶馆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并且开始了独立经营。接洽、交易、清谈、弹唱都可在茶馆见到,以茶进行人际交往的作用集中凸现出来。那时开封潘搂之东有“从行角茶坊”,封丘门外马行街因商贩集中,有众多条访,曹门街有“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菜于彼”。这类茶坊,不仅饮茶,还营造了一个私人意境,今茶客陶醉。

从数量上看,宋代茶馆的量明显比唐代多,遍及大街小巷。皇宫附近的朱雀门外待巷南面道路东西两旁,“余皆居民或街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宋代茶馆规模扩大,所以应运而生了茶馆的经营机制。当时大多实行雇工工作制,招聘熟悉茶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经营。为吸引顾客,南宋时,特别注重茶馆装潢,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等等。在选址方面也比较重视,多选在风景优美之处。同时增添文化娱乐活动,最普遍的是弦歌,包括雇佣乐妓歌女,教授茶客唱歌,安排说唱艺人说书。兼有博弈等活动。还有提供茶点,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豆豉汤,夏天兼卖梅花酒等。

到宋代,茶馆进入繁荣发展期。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宋朝进入稳定期,受战争干扰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农业和商业恢复发展,致使茶作为经济作物被大范围种植,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多,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而且产量提高。淮南等地由于种茶户众多,专门称之为“茶户”。根据《宋史》卷一八三《食货志》记载,仅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与政府专卖机构的茶也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二是产量的提高导致使价格下降,兼以经济的发展使民众消费能力提高的原因,到茶馆饮茶成为日常生活享受方式。

三是城市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宋代进入转折点。唐及以前的城市里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时分开的,商业区占地小,而且经营时间仅限于白天。到宋代彻底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店可以到处开设,不受时限制,而且商业区域普遍扩大到城外的场所,成为草市(唐已经出现,宋有发展)。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直接刺激着饮食、娱乐、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而茶馆就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各种文化及日常需求。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功能增加的同时糅合进很多民间文化因素。同时承载着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休闲形式,人流量的增大汇集了更多的信息,带动的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别是如说书等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馆系列之一:茶馆的产生源于饮茶的普及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等称谓。茶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饮茶的普及、风行。

在茶馆初具规模之前,是一段漫长的饮茶发展史。但对于饮茶源起的确切时间没有定论,被学界普遍接受的是唐代陆羽的“神农说”,“茶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又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其意是,神农用茶作为解药,可见当时的茶可能已被作药用。民间还有“商周说”、“秦汉说”、“三国说”等等,而人们似乎更易接受带有神秘色彩的“神农说”。

与西汉时期,茶成为一种日常饮料。此时的茶叶传播仅限于荆楚或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产量少,所以贵族或是富贵人家才有能力享用。到了三国两晋时期,饮茶在上层社会中逐渐传播开来。“(吴主孙)皓每飨宴,无不竞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之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以当酒。”有学者认为这是最早以茶代酒的记载了。

饮茶习惯的普遍化及其促进茶馆的形成。

首先,饮茶习惯又由于茶的药用价值。“茶为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苦茶久食,益意思。”“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祛痰。喝热令人少睡。又:苦茶下气,消宿食。”。魏晋动乱的时期,宗教思想的兴起促进了饮茶平民化,民众的饮茶习惯更是由于茶叶的药用功效。茶的药用,茶的文化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但具备了茶文化的潜质,至少有饮食文化的色彩。

其次,由于自东汉末年之刘宋代晋这一两百多年的动乱时期,全国混战不止,连思想文化也是混乱不堪,儒家思想的统一地位衰落,玄学契机发展。其特点是不违背儒家的封建伦理观念条件下吸收汉以来的名家、法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玄学家们追求的是逍遥放达、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茶被誉为是纯洁之物,恰好满足了玄学家们的表达需要。东汉末年至魏晋的党锢之争,又使大批知识分子遭到迫害,进而造成他们远离政治,追求清心寡欲,衷于坐而论道,由好酒转而为好茶。玄学家们又进一步将饮茶推广开来。

饮茶风行与社会各阶层后,需求量的增大,茶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便出现了专门为人煮茶及供人解渴品饮的人员和场所。于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具备这种性质的“茶摊”或是具备住宿功能的“茶寮”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有的则是由老农挑着篮子或担子满街叫卖,这就是茶馆的雏形。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贵州茶馆新贵—遵义“中国藏茶馆”


茶馆业的兴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茶馆越来越大众化、多样化、特色化。虽然有不少茶馆已经异化成为娱乐行业,但是正宗的泡茶表演、厚重的茶道论谈、名扬国际的长嘴壶茶艺展示等不能丢掉,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需要传承;文人墨客需要茶馆的高雅清幽、商家巨贾需要茶馆的静雅祥和、文人雅士需要茶馆的闲情逸致、有缘男女也需要茶馆来说爱谈情鉴于此,中国藏茶馆馆主在贵州省遵义市开了第一家独色、颇具品位的茶馆中国藏茶馆。

中国藏茶馆是黔香村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品牌茶庄,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政府行政中心区域,遵义市人民政府广场对面,紧挨市博物馆、图书馆,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遵义新锐文化区。交通便利、环境优雅、装潢独特,真是闹中取静、品茗享幽的最佳去处。

中国藏茶馆开业一年,诚信待客,已经颇具人气。这里环境清幽,格调典雅,馆内设有茶文化品鉴传播多功能大厅,上下两层共400平方米。有独具藏族风情、独特中原文化元素的雅阁、包间7间,其中有以石为基调的主题包间陋室铭、爱莲说等;有以清明上河图装饰的专为客人提供挥毫泼墨的即墨轩以及装饰高雅的回廊、水景和藏书阁等,正是一室一景一风格,品茶品味品人生的好地方,是目前遵义首家最具品位的高档茶文化庄园。

中国藏茶馆以宣传中国藏茶和十大名茶为主,馆主还精心收集保存了在黔的几乎全部精品茶叶和各种土茶的样品,除全国十大名茶外,还有别处罕见的贵州擂茶、棕叶茶、苦柚茶、竹节茶、白茶、乌茶、老鹰茶、苦丁茶、甜茶、虫茶等等,高、中、低档,一应俱全。既有茶艺、茶道、茶文化表演,又不时举办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文艺会演,茶酒文化、健康生活等讲座,以及音乐沙龙、文学沙龙、书画沙龙等活动,是贵州省内目前唯一的一家贵州茶文化综合庄园。

黔香村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针对遵义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积极配合旅游团队打造红军茶、遵义茶等茶文化。

中国藏茶馆的诞生,显示了藏茶文化在遵义这座革命历史名城强大的生命力和冲击力。馆里的茶艺师全都是大专以上毕业生,都具有茶艺师资格证书,都是经过正规茶文化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她们衣着靓丽、形象端庄、礼貌得体、素质高雅,深受茶客的好评。

中国藏茶馆的特色文化十分鲜明、独特,是目前遵义市唯一一家可以专门培训茶艺师和专业茶叶销售人员的培训中心,旨在为贵州茶业、遵义茶业的发展出力。同时也是一家以地方文化为鲜明特色的茶馆。馆内有地方文化书阁、收藏展出贵州文化、黔北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有遵义作家书屋,书画家室等等。还是遵义作家协会、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汇川区音乐家协会指定的沙龙活动场所。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中国藏茶馆秉持为心寻求着点,广交爱茶友人的诚意,热忱欢迎各类朋友来中国藏茶馆做客!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壶煮湘江说古论今评世事,茶乡雪域谈心交友品人生。

茶馆在我国的兴起及发展


茶馆即是专门饮茶的去处,其叫法也是五花八门:茶馆、茶楼、茶社、茶坊、茶室、茶肆、茶棚、茶圆、茶寮、茗坊等等。很多茶馆还带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打牌、听戏、零食等。只饮茶的是清茶馆,备有棋类的可叫做手谈馆,还有猜谜语的笔谈馆。在北京,兼卖茶与酒饭的又叫二荤铺。

茶坊茶馆早在两晋时我国就已出现。张载《登成都楼》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据此可以判断成都大抵在汉代至迟在西晋时,就已经有茶店。

唐朝时茶馆开始流行,到宋朝时已十分繁荣,《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汴京城(今河南开封)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成书于南宋(公元1274年)的《梦粱录》也记载了当时杭州处处有茶坊、酒肆。

茶坊在宋代以前早已成为中国人饮茶品茶的娱乐社交场所,正如有些古书所说: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在茶馆中,除一般的茶馆之外,还出现了上述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馆,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清朝是茶馆最兴盛的时代。清朝统治者统治很严,茶馆是市民们重要的市井活动场所。

茶馆的历史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中国茶馆的历史十分悠久。茶馆,又称茶楼、茶坊、茶肆、茶社、茶室、茶屋。茶馆是随着饮茶的兴盛而出现,是随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从古自今,茶馆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不仅具有各个时代的烙印,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使得茶馆由单纯经营茶水的功能,衍生出了诸多其它的功能。

【晋代.茶馆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唐代.茶馆兴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的店铺是茶馆的雏形。到了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了。

大唐中期国家安稳,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宋代.茶馆兴盛】

宋代是茶馆的兴盛时期。《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

孟元老《东京华梦录》中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明清.茶馆普及】

到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近现代.茶馆衰微】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悄然回复,茶馆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

昆明的茶馆


过去,茶馆是市井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且不说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是八个样板戏里的《沙家浜》,也是靠阿庆嫂的春来茶馆展开故事线索。

追溯一下昆明的茶馆历史,是一个不曾留下名字的精明人开的。古时,在昆明县衙门外总有人排队等着打官司、看热闹。露天里站着,口干舌燥的很不舒服。于是,这位精明人就在县衙门口,也就是现在的圆通街上开了昆明第一家茶馆,既方便了群众,自家生意也爆满。就连衙门里的差役,到时间传人,也是到茶馆里叫一声某某上堂就行了。

而中国人到了国外,最不适应的就是有些宾馆里没开水,泡不了从古到今离不开的一杯茶。过去家里没有暖水瓶的时代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小户人家不可能也没条件一天到晚炉子上都有火烧水。因此,随着清代后期昆明人口的增加,茶馆就在昆明城里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

茶馆开着开着,就开出了几种类别,有以讲评书为特色的;有以戏曲清唱的围鼓的;有以下围棋象棋为主的;更多的则是只提供座椅板凳,卖茶水小吃小零食供人谈话消磨时间,昆明人称之为吃闲茶的茶馆。

历史上有两个人记录了昆明茶馆的服务态度。这是两个清末文人,一姓金,一姓姚,每天晚上在四合园喝茶,一直要喝到天亮,昆明人称金半夜姚天亮,有意思的是,茶馆也始终为他们服务。

就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也爱泡昆明的茶馆,汪曾祺先生就说过,他有个同学把洗漱工具就放在联大附近的一家茶馆里,每天起身先到茶馆洗漱了再进课堂。学生们做作业、写论文都在茶馆里。汪先生还记录过一个天天在茶馆里打桥牌的学生,解放后才知道这位竟然是地下党的领导,就在茶馆里秘密领导革命。

昆明的茶馆最早使用的是盖碗茶,后来变成了陶瓷茶杯,更时髦的则用玻璃杯。最好的泡茶用水,是城外吴井桥的吴井水,用水车拉来;最好的茶,是昆明东郊的十里香茶。这十里香香味浓郁,只有几棵生长,移栽就变味,现在已经没有了。在当时,吴井水泡十里香可谓是高档茶馆的经典广告用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人都要拼命干革命,昆明的茶馆一下子消失了。再后来,昆明茶馆慢慢又复兴起来,开始还有表演戏曲的彩排茶馆,更多的茶馆依旧是提供人们聊天谈事、休闲的场所。作者:风之末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