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菜。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普洱茶菜”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普洱茶除了饮用之外,还可以用来入菜,其主要好处就是去油腻,清肠胃,因此普洱茶大都是用来烹调肉类的。另一方面,普洱茶的甘醇香气入到菜味中,也可以锦上添花。用普洱茶入菜的前提是要选用优质的普洱茶。现在广州的普洱菜式较港台少,在台湾,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普洱料理”,如普洱鸡、普洱鱼、普洱贝、普洱蛋、普洱佛跳墙等等。
1.普洱肘子
先用茶汤(去掉茶叶)浸泡猪肘,去其油腥,然后再入锅里焖。或者是直接在茶汤里加入各种酱料,然后放入猪肘文火慢炖。直至猪肘炖烂,茶香进入肉中。油腻的肘子和去油的普洱在这里奇妙合一,既解油腻又添茶香。
2.菊花、普洱熏鸽子
用甘菊花、普洱茶叶以及黄糖,在锅里干烧,用产生的烟来熏鸽子肉。普洱茶的香味、焦糖的香气渗入鸽肉中,甘醇香甜,味道既好又不伤肠胃。
3.普洱炖排骨
这例炖排骨是将排骨放入普洱茶汤中慢蒸得来。其中加入冰糖和盐,味道一流。
4.普洱茶粥
用普洱茶和甘菊花泡茶,用其茶汤来煮粥。但普洱茶的色泽决定了这粥呈红中带黑的颜色。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茶节
中国普洱茶节是普洱各族人民、各界茶人、茶商及广大普洱茶爱好者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普洱市已成功举办n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已经成为普洱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普洱市长李小平认为,普洱茶节是普洱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盛宴,举办普洱茶节意义重大。一是弘扬茶文化、做强做大茶产业的需要。普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地。举办茶节,主要目的是继承、发展各民族的优秀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茶经济。二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需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现代社会办节的一个特点。通过办节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例如:十届茶节期间,普洱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17项,商品贸易成交额近53亿元,为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后劲。三是打造普洱城市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借助茶节这平台,开展经贸活动,发展观光旅游,促进投资兴业,推介普洱市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普洱市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美好发展远景,让外界更多地关注普洱、了解普洱、投资普洱。四是推动普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普洱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因茶而荣。我们只有把茶节办好、办出特色、办出声势,才能不断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十二五”开始,把“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定位为城市品牌,也是城市建设目标。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绿海明珠,普洱主城区周边森林覆盖率达要达到80‰,“普洱的整个生态环境非常好,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通过普洱茶节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宣传推介“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弘扬普洱茶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展示蕴含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普洱文化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把一个生态、和谐、妙曼的普洱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机器普洱茶和手工普洱茶的不同
很多茶友又开始准备今年的普洱新茶了,手工茶和机器茶的选择是任何人都迈不过的一个坎,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手工茶的品质是高于机器茶的,但从生产实践中,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手工茶确实可以出极品,但大多数的情况品质不如机器茶。
首先一泡茶的品质是由树种、山场、种植采摘和制作加工四个方面决定的,特别在绿茶方面,我们传统上更多是在追求某种茶类,而忽视了树种、山场这方面的因素,当然片面追求某一点都是不可取的,非常有趣的是本人前几天的一次经历再次验证了偶的这一观点。
总的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点:
一、做茶师傅对茶的理解:做茶实际上最能体现师傅的个性,即一个做茶师傅将茶做成什么风格,完全取决于这个师傅对茶的理解,看茶做茶是手工茶核心,比如师傅如果喜欢香气比较高的茶,在杀青和炒制过程中可能就会采用比较高的温度。
二、做茶师傅的经验:由于手工制作,要求做茶师傅的经验非常丰富,每个环节都能把握的十分到位,以蒙顶甘露为例,在杀青阶段,锅温过高,做出的茶香气较高,不够优雅幽长;锅温过低,做出的茶就会带有青味。在揉捻阶段,揉捻过重,则叶底破碎,水好香差。因此每个环节上这种度的把握都是相当困难的。
三、对于机器茶:厂里一般都会安排经验最丰富的师傅进行关键环节的操作,大规模生产,老板最怕生产出垃圾茶来,再者机器茶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参数(主要是温度、时间的掌握),师傅做茶时也会尽量往中庸的方面去靠。
另外就目前国内的绿茶来看,不同的工艺下制作出的茶口感差距甚大,比如扁炒青,工艺相对简单,茶口感直接反应茶青的品质;再如曲卷型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序,做出的茶要醇的多,茶汤厚滑,使茶融入了更多的风味元素。所以在茶叶的审评标准里,扁炒青茶的滋味常用鲜、甘、爽等字眼;而曲卷型的茶常用鲜、醇、厚、爽等字眼。
对于国人来讲,喝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在这点而言,手工茶的文化内涵确实也远高于机器茶。若单从茶本身而言,机器茶优点:高效、外形好,品质中上;缺点:品质相对中庸,不容易出极品。
诗意普洱茶
想了解《诗意普洱茶》知识吗,丰富的《诗意普洱茶》内容等你来看!
秋风丝丝凉,秋雨滴滴寒。窗外的秋风秋雨盘桓数日,把秋生生地塞进了暖暖的心窝。气温骤降,早已没有了夏的刚猛,更接近了冬的阴柔。
这样的时日,虽于行人不便,但于我这闲散之人却别有一番风味。正好可以来一壶普洱熟茶。秋凉冬寒适宜饮熟普洱茶,暖润之茶,含在舌上,犹如品评一首绝好的诗歌。
明亮,红润,温厚。像是美人,亦似葡萄酒。这就是令人遐想难忘的普洱茶。它更似一首诗或者一阕词。
只要轻轻晃动一下,一个淳朴、安详而灵动的生活世界就呈现出来了。青山绿水、葱葱郁郁的热带植物、天然氧吧、阳光充足、水丰而清澈如诗如画展开。高原人们的纯朴和善良静静地卧在崇山峻岭之中,知足常乐的心态在水烟筒里袅袅升起,亚热带自由活泼的生命气息洋溢在葱茏的植被上。而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智慧,凝结在一片叶子上,经水一泡,便释放出无穷的魔力。
华丽如汉赋,却又不失宋词的忧思,亦不失唐诗的飘逸。于我而言,更为奇特的便是,它不仅有诗意,亦是高原的诗,还能生无尽的文思。而今一喝茶,很多人就想到茶的保健和养生。普洱茶被誉为“长寿茶”,是暖胃、降脂、养气、延年益寿与品茗之圣品。还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能够长期存放,且愈陈愈香。
也许是多年来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在写作时常常泡一小壶普洱熟茶,写写喝喝,喝喝泡泡,一泡二泡……休息、写作、思考与喝茶得到完美的结合。文思不曾间断,绵绵不绝。以至于不知是思之神力,还是茶之妙笔。
此实为余独爱普洱茶之故。有君,思不竭。茶之道,便是禅,是人生哲学。茶之美,即是诗,余韵不绝。
一叶,一娑婆。
一叶,一诗歌。
关于本文《诗意普洱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普洱茶民俗
普洱茶产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地域广阔,民族杂居,民俗丰富多彩,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居其中。千百年来,思普区民间形成的民俗多种多样,在生养婚娶、饮食起居、往来应答、岁时节令、占卜禁忌、丧葬祭祀、信仰崇拜等民俗中,都要用茶来表达其意,婚姻民俗中有说亲茶、纳八字(合婚生庚)茶、订亲茶、过礼茶、瞧日子茶、敬客茶、闹喜茶、拜会茶、回门茶、拜年茶、婚礼茶等,普洱茶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普区的汉族,自元明清以来,自内地迁徒来的,来源于征战、屯田、宦游、经商、行医、举业教书、贬谪流放、躲债逃难、戍守边关、卖艺谋生、因公因事、支边建设等。在普洱、思茅、墨江、景谷、镇沅、景东、江城、澜沧、西盟、孟连、西双版纳州均有汉族居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思茅地区有汉族86.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9.28%,西双版纳州有汉族20.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5.31%。汉族在婚礼、葬仪、信仰等方面基本保持着儒学风范,在生活习俗上则有相当的适应性,与各兄弟民族兼收并蓄,在节日活动方面,即保持着春节、元宵、端阳、中元、中秋等传统节日,也与兄弟民族一起过火把节、泼水节,在这些节日中,均要用茶。
正月元旦,以香烛茶酒斋品供天地祀井灶家神祖先。思茅老人封锦恒、何宏志先生儿时随父参加过“茶祖会”,据他们回忆,思茅有茶祖会,缘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城起始,各省茶商陆续迁居思茅经营茶业,建有八省会馆,每年孔明诞辰日(农历七月二十三),茶祖会聚集于川主庙(四川会馆),由茶庄老板轮流担任会长,一人主持,茶叶经销商和揉茶师傅二人担任提调,茶商、制茶师傅、茶工等参加,约一、二百人,集会祭祀茶祖孔明诸葛亮,用一猪一羊供品,三牲供茶斋祀礼,请洞经会会友奏乐,与会者三跪九叩祀祭膜拜,恭读祭文,会期操办宴席,招待四方宾客和各茶商号之大小师傅,白天祀礼,晚上演戏,欢庆三天,慨不收费,所用开支均由每年各茶商按每担茶抽取0.2个银元的会资作开支,一年产茶几万担,会资收入几千银元,往往办完茶祖会还尚有结余。思茅茶祖会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在婚姻方面,既保持明媒正娶的传统,也兼收兄弟民族吃“火龙酒”、“背新娘”、跳民族舞蹈娱乐等形式,婚姻活动中,也少不了茶。在信仰方面,既信儒、佛、道教、献家神、灶神,也与居住地的兄弟民族共同进行“祭龙”、“祭神”、“送火神”等崇拜,在这些信仰祭祀活动中,也要用茶。在丧葬方面,既按汉族葬俗,也掺有临近兄弟民族的各种禁忌,在丧葬活动中,也离不开茶。墨江汉族在定婚时,除给嫁聘仪礼金和槟榔外,须有茶二圆。婚期前一日,男家备香案抬盒各一架,中陈果品挂面若干斤,茶叶二圆,食盐二筒,礼柬婚柬各一扣,由劝媒或齿德俱尊二人,随同礼物躬往女家,称之为烧香过礼,此时女家将各物查收,另取陪嫁给女婿的衣帽及茶具等物放于抬盒中,再将女八字开于婚柬后往烧香者对女家天地祖宗行礼,才算礼毕。举行婚礼时,男家延请福寿两者对天地祖宗行礼开堂,新郎新娘对长辈、三亲及父母要一一叩拜,敬喜茶、喜酒、红橄榄,新娘跟着新郎喊:“××!请茶!××请酒!××请槟榔!”受拜者取出金首饰或银币等作答谢,这称之为“拜堂”,“拜堂”礼中,敬茶首当第一。婚礼次日晚,新郎新娘要在洞房内向各来宾敬用红糖煮出来的茶水,称为糖茶,来宾饮时,每作种种贺语、笑语、幽默语,要新郎新娘做完规定语言和动作后才喝糖茶,以博得一片欢笑声,这种习俗称之为“闹糖茶”,闹糖茶可直闹到深夜。丧礼中亦用茶水祭奠死者,送葬时,至亲者还要备茶食及祭帐送祭。茶在人的生活中,已成为不能须臾离开的必需品,可以说全国同俗,无论是农村、城镇、城乡寻常百姓,都程度不同地饮茶。
汉族文人饮茶,主要不是为止渴、醒酒,而是通过品茗,从中寻觅美感,寄托思想感情与对人生真谛的体验。汉族以茶待客是通常的礼俗,以茶代酒的茶宴、茶席、茶会则是汉族的又一种新宴请形式,有的以茶代礼、以茶送行、以茶励志、以茶代奖,茶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印象
云南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热带、亚热带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古人类的食物来源偏重于采集业,因此人们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包括茶的认识较为深刻。经考证,早在2100多年前,罗平、师宗一带已进行了野生茶树人工驯化栽培。据傣族贝叶经中记载,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云南已进行茶树栽培。
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指出,“西双版纳产茶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樊绰《云南志》卷七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也说:‘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方先生还说,所谓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元江、镇沅、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在开南节度管辖界内,亦即在当时受着南诏统治的今西双版纳产茶地区。
西双版纳产茶,因此当地的茶叶贸易发达。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百夷(即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六说:“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明朝已在普洱设官经营茶货,可见茶叶市场在普洱,由此运出,所以称普洱茶。
普洱茶的长足发展时期是明代。明朝大力开发云南,云南经济快速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有了广泛交流,蒙氏“晒青紧压茶”在云南大普及。明朝谢肇淛的《滇略》有了“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所谓“普茶”即“普洱茶”,这是万历末年(1620年)普洱茶成为一个名词见于谢肇淛的《滇略》一书。普洱茶内销在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达400担左右。
清朝初年,普洱茶在京城宫廷内外普遍受到欢迎,获得好评。《普洱府志》上记载了这一盛况,“普洱茶名重京师”,“誉享京华”。1659年始,清政府把普洱茶列入贡茶案册,并在普洱府设立茶局,在思茅厅设加工贡茶总茶店。《普洱府志》记载当年生产普洱茶的盛况:“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普洱贡茶分团茶、芽茶、蕊茶和茶膏四个种类,其中芽茶又分女儿茶等7个品种,团茶分为5种品牌。茶局为专管贡茶验收、打包、压印花、装马驮、安排护送押运。
普洱茶的大发展,始于19世纪末,云南全省茶叶销售达1500吨。此时滇西其它地区也普遍种植了大叶种茶。由于大叶种茶苦涩味较重,耐泡,为藏族同胞喜爱,滇茶销往西藏的数量逐年增长,1940年达4万余包。
普洱茶相当数量是销往南亚和东南亚。古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也络绎不绝。清初以来普洱茶大量行销国内外,与蒙顶、武夷、六安、龙井并美。最盛时有5万多骡马,来往于普洱、思茅,将茶运往缅甸、泰国、越南、印度等国。
20世纪50年代以后,普洱茶的种植水平和生产工艺有了快速的发展,但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内。1993年4月,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办,普洱茶紧闭的大门打开了,普洱茶的名声大振!2005年春天,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了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云南茶叶产业,将“云茶”打造成继“云烟、云药、云花”之后的又一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产值超100亿元的目标。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市隆重推出了“以弘扬丰富普洱茶文化为宗旨的第一本普洱茶专业期刊”《普洱》,同时推出《普洱茶丛书》。[page_break]
自然的普洱
普洱茶集山水之灵气,佳木之幽香。
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地之一,大茶树有野生茶、过渡茶和栽培茶,它们或单棵独立,或成片成林,分布滇南、滇中、滇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年代之久,树形之高大,举世无双。
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在《普洱茶》一文中指出,清朝阮福的《普茶说》中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厅治茶有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这就是所谓六大茶山,以倚邦、易武最著名。此外版纳的佛海、景谷等处的茶叶也集于普洱,都称为普洱茶了。
清《思茅志稿》中记载“茶树王”一节,记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采茶时,先其酒礼祭于此。”此树今虽不存,但在勐海、思茅先后发现古茶树林,勐海南糯山有树龄800余年栽培型茶树,高9.8米,主杆直径1.58米。澜沧邦崴过渡形大茶树,高11.8米,主杆直径1.14米,树龄在千年以上。勐海野生茶树林,有一棵高32米,因大风吹折,至今尚存15.3米的树干,基部干茎1米多,树龄约1700多年。
高山云雾出好茶,普洱茶叶香天下。普洱茶出产于茶树原生地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中,这一片红土地土壤肥沃,日照足、雨量充沛、雾气浓厚,天然林区无污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独特的普洱茶。
1940年,西双版纳佛海师范学校李拂一校长讲普洱茶独特的生态环境时说:勐海坝子地势非常复杂,到处岗峦起伏,层崖叠嶂,幽谷坡塘,峰回路转较为多样,平均海拔达1300米,冬暖夏凉,属亚热带气候。又因佛海及临近的坝子和茶山都沿澜沧江边山连山、水连水,原始森林、植被保护良好,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每天上午10点以前,大雾弥漫千山万壑,云蒸雾润,湿气凝重,雨露滋养茶,茶树根深叶茂。由于天时地理的独特,云南澜沧江流域成为盛产普洱茶的经济特区。
提起普洱茶,人们首先想到古代就有名的“六大茶山”,即倚邦、攸乐、莽枝、蛮砖、革登、曼撒(含易武)。檀萃在《滇海虞志》中提到六大茶山面积时,用了“周八百里”来形容,这表明这六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全处于澜沧江以北,这些茶山为云南早期普洱茶生产的发祥地。
民间有一个传说,三国时孔明带兵经过勐海南糯山石头寨,士兵不服云南水土生病,有的患了眼疾,孔明让士兵摘茶树叶煮水喝、洗眼睛,茶叶不仅味美,还可治病。从此以后,当地群众将外形似孔明帽的南糯山改名为孔明山。海拔1788米的孔明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生长着成百上千种珍稀植物。登临山顶远眺,攸乐、革登、蛮砖等六大茶山尽收眼底。林中古野生茶树成林成山,谷里清泉、小河蜿蜒流淌。
攸乐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在今景洪市基诺乡境内,居民中90%是基诺族。明朝末年种植,留存至今的茶山仍有2000多亩,茶树直径均在80公分以上。21世纪的今天,近20年来,已新植茶园5000多亩。
今勐腊县象明乡的革登茶山,东连孔明山,与攸乐山隔江相望。祭古茶树的碑随处可见。革登山茶属大叶种型,茶芽粗壮,满披银茸。莽枝古茶山麓,有一块“永远奉守”的大石碑,记录着古六大茶山昔日的盛况。这里牛滚塘街,是外地生意人交易茶的中心地。蛮砖茶山早在清乾隆年间,茶产量在1000担以上。经过数代人的精心养护的茶山,你很难见到岁月的流逝,掩映在原始森林中的茶林,仍然那么生机勃勃,仍产茶万担以上。曼撒、易武茶山,大多土质为紫色沙岩、紫色沙页岩,是大叶种茶理想的生长地,这里产的普洱茶叶芽宽大、肥硕、结实,被称为是雄性之美的代表。易武镇车氏家族的世祖车顺来创办了“车顺号茶庄”。1837年,车顺来经考选成为贡生。是年,为报皇恩,向朝廷敬献“车顺号茶”。道光皇帝品后大悦,称赞此茶“汤清醇,味厚酽,回甘久,清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书“瑞贡天朝”赐车顺号茶庄。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雨1500-1750mm之间,平均温度16-18℃,年雾日126天,土壤土层深厚,是普洱茶生长的理想之园。现在的南糯山是全国知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
勐库大雪山,位于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是国家级有性系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的原产地。2002年12月,中科院茶研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大茶研所等单位专家,对大雪山两平方公里野生大茶树进行研究,又发现新的野生茶树物种,已成为省内外引种的新基地。景迈茶山有一片上千年历史的万亩古茶园,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属布朗族祖先种植。邦崴茶山也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1993年4月,在这里海拔199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株改写世界茶叶演化史、填补茶树从野生到栽培之间空白的千年过型古茶树。4月15日香港《文江报》报道:“世界茶叶原产地,专家认定云南思茅”。同一天,泰国《新中原报》载:“云南是世界茶叶发祥地”。《人民日报》也作了报道:“澜沧邦威过渡型古茶树已在世界上闻名,它已成了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座标和‘活化石’,它的存在和发现,解决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茶树原产地在印度还是中国’的问题。”[page_break]
生活的普洱
自古以来,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千百年来,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云南人喝普洱茶,古人叫“吃茶”。至今云南不少民族“喝油茶”,都是把大米用油炒成焦黄,再放进普洱茶、大麻子、苏麻子、盐一起煮食,也叫“吃油茶”。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喜爱喝的酥油茶,更是讲究,将酥油和普洱茶放在土罐中一起煮,之后倒进茶筒内,再加上牛奶、核桃仁、大麻子面、芝麻酱一起搅匀,吃起来香、润、滑、温热俱全。千百年来,云南、西藏等地各族群众生活离不开普洱茶。
普洱茶在全国人民的生活中的影响是逐步扩大的。明朝以后,人们对普洱茶养生保健效果得到逐步认识,清代的《红楼梦》中就记载了普洱茶有消食保健的功效。当时亲朋好友相聚,焖一罐普洱茶成为一种时尚。古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和近代的《物理小识》等科技著作都有了普洱茶的有关记述。
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同时普洱茶的独特风味,与其有自然转化的过程有关。过去,转熟后的普洱茶,经过特殊的加工程序,压制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茶团、茶饼置于干燥处自然阴干。再按运输要求,包装入篓运往外地。由于用马帮运输,茶在马背上两三个月的日晒雨淋,在路途中茶叶内含物质徐徐转化,到达目的地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风味和色泽、陈香和金黄,药效功能倍增。如今,普洱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由人工杀青、揉条、晒干制作和现代加工工序将普洱茶杀青(锅炒、滚筒)、揉捻(机器加工)、干燥(烘干)、增湿渥堆(洒水、杀菌)、干燥制作,使普洱茶的生物转化和卫生质量进一步提高了。
古籍《梵天卢丛录》中记载:“普洱茶,性温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篛成团裹,价等兼金。”普洱茶作为传统饮料,除能止渴生津和提神外,还具有特殊的药用功效。养胃、护胃: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健牙护齿、普洱茶中有许多生物活性成分,其有杀菌消毒作用。消炎、杀菌、治痢:医药界对普洱茶进行临床实验证明,普洱茶有抑菌作用,浓茶叶日服十次,可治疗细菌性痢疾,这与云南大叶茶内含丰富茶多酚起作用。
目前,普洱茶已被探明的有机成分主要有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类脂等500多种,还有钾、钠、钙、硒、磷、锰、锌等多种矿物质。这些成份具解酒、提神、消热、消滞、化痰、和胃养颜、减肥瘦身等保健功效。普洱茶的减肥效果,道理在它能润肠道,能使肠壁舒张,可以把食物推进距离加大,缩短食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这是普洱茶减肥功能的重要原因。凡饮用普洱茶的肥胖症患者,40%以上的人体重都减轻,年龄在40-50岁的肥胖者更显著。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指出:“普洱茶对减少类脂化含物、胆固醇含量有良好效果”。
2000年,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提出普洱茶具有防癌的观点,历经10多人的细胞培养及电子显微镜方法,对普洱茶的抗癌作用进行了大力研究,发现普洱茶杀死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常人喝茶1%的浓度就有明显的作用,认为普洱茶有多种丰富的抗癌微量成分。
藏族人民喝云南普洱茶有千年的历史,在海拔3000-5000米的西藏高原有几千座喇嘛寺,很多高僧都健康长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年四季喝普洱茶。198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十世班禅到云南省下关茶厂考察,他代表藏族同胞感谢“下关茶厂普洱茶”长期供应西藏,为藏族同胞健康作出了贡献。2006年5月11日,十一世班禅又亲临下关茶厂,并写下“世代茶缘、藏汉合欢”的题词。
2006年6月中旬,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茶厂组织了“情满宝焰,沱茶进藏”的大型公益活动,组织了20辆越野车,带了100箱沱茶,请了全国21家新闻单位,从滇藏路进藏,一路进寺拜佛赠茶,直达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请880名活佛和喇嘛诵经为下关沱茶开光。普洱市普洱茶厂也组织了50匹马帮送茶进藏,历时6个月,于2006年6月23日到达拉萨。这些活动重温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促进了滇藏各族人民的友谊和团结。[page_break]
文化的普洱
茶为国饮。普洱茶乃是茶的祖先,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喝普洱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一种文化。
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以茶作礼,这是普洱人的传统文化。客来了,敬杯茶,润喉生津,以示欢迎;拜亲访友,送一饼茶,礼轻人义重,以增情谊;疲劳时,泡一壶普洱,慢慢品尝,舒筋解乏,好不自在;酒足饭饱,饮一杯茶,消食去腻;心烦时,一杯普洱下肚,心静神爽,脑清目明;闲暇时,一曲清音,一杯普洱,细细品尝,口鼻生香,慢慢品茶品人生的一种境界,犹如唐代诗人卢仝《饮茶歌》所抒发的情感:“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喝普洱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感受不一。有人将饮普洱茶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将普洱茶当饮料而大碗大杯海饮解渴,此为喝茶;二是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与茶具,饮用时细细品啜回味,此为“品茶”;三是在品茶时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等,此为“茶艺”;四是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和道德,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悟禅道,此为“茶道”。清代才子袁枚品茶体会深切,他说:“品茶应唅英咀华,并徐徐体贴之”。品普洱茶,一品其香味,趁热闻香,举杯至鼻前由轻至深嗅其香味,独特香味如泉涌入肺腑,神清气爽;二是品滋味,即将茶汤少量入口,用舌尖将茶汤边吮吸边打转,辨别其滋味的浓淡、醇和苦涩。品普洱茶中上品时,舌根回味甘甜,口内生津,喉底回味爽苦,感觉气脉流畅,心旷神怡。
云南的26个民族,都喜喝普洱茶,自己喝茶、待客敬茶,都有许多讲究,各有习俗,各具文化特色。生活在临沧地区彝族支系俐米人有许多茶俗茶礼,“谢客茶”是在喜庆之日答谢客人的一种茶礼。谢客茶茶礼伴随着一整套喜庆歌舞进行,一边唱祝福歌或敬茶歌、一边跳喜庆舞蹈。歌词是:“对不起亲戚朋友,对不起大哥大姐,今天你们到我家来做客,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来招待大家,我们大家边喝茶边拉家常,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图个快乐讨个吉利!”
“谢客茶”要泡成核桃仁米花茶。喝一杯谢客茶,唱一段民歌,男女老少拉手围圈载歌载舞,其趣无穷,其乐无穷。
每年春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一带的纳西族、藏族、普米族,以一村为一个单位都要举行通宵达旦的载歌载舞。村中央的广场上,烧着熊熊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一边舞一边对歌,男女都由歌首领唱、领对。村中各家各户都争先恐后送来一壶壶酥油茶,送来一碗碗青稞酒。歌词有讲述人的来历、马的来历、茶的来历……唱诵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普洱茶的文化。从“踏歌起舞月明中”,一直到“喝茶唱到东方红”!
如今世界正在掀起一场“云南普洱茶文化热”,这是一种人性的回归,这是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和谐文化的弘扬,归根到底因普洱茶独具魅力。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块充满神秘色彩和美好传说的土地上,普洱茶和它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为这块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感悟普洱茶
普洱茶:当浮华散尽……
今年四月初,由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队伍护送着一块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普洱贡茶,从北京辗转全国各地,使普洱茶热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原本虽有底蕴但默默无闻的普洱茶一度变得光鲜,其火热程度短期内超越了龙井和碧螺春等传统名茶。近年来,普洱茶价格狂涨了数十倍甚至百倍,蹿红速度几乎可用“疯狂”二字形容。收藏者越来越多,甚至有卖掉宝马车收购普洱茶的“新闻”……人们在为古老的普洱茶重焕青春而欣喜的同时,也开始对普洱茶的“疯狂”提出质疑,笔者也对普洱茶突然走红的华丽外表深感忧虑,价格严重超越价值的营销模式的落地结果也许谁都能预料到,不知道普洱茶当浮华褪尽、回归普通草根茶耳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沉寂、平淡还是迷惘?
一:追茶溯本:你从哪里来?
世界上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和可可的其中之一的茶便原产于我国。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几世纪,在我国开始有农业的时候,就已经认识茶叶了,只不过那时只知道它的药用性而不知它的饮用价值。据考证,我国至少在25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制茶了。在三国时期,江南一带已有饮茶的习惯;魏晋南北朝时,已用茶来款待客人,并已有茶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到唐朝时,就已有了专门的茶馆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茶经》,就是陆羽在唐朝完成的。《茶经》中论述了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的典故和用茶的药方等。是当时关于茶的最权威的著作。
茶叶被传至国外,最早是在我国鼎盛时期的唐代。一个日本僧人从中国把茶籽带回日本的贺滋县,并进行种植,此后茶便在日本渗透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到16世纪葡萄牙人就将茶叶带到欧洲,那时欧洲人只把茶叶当作标本保存,还不曾利用,后来在欧洲成为了稀罕的珍贵饮料;1600年,俄国人波波夫秘密偷运茶叶种,并在俄国开辟了茶园。1684年,印度尼西亚从我国输入茶籽,开始种植茶树;1780年,茶的制法传入印度,1893年传入斯里兰卡。此后随着交通的发展,茶叶渐渐地传到了世界各地。19世纪中叶,英国人沃福顷(r.fortune)4次来中国学习种茶制茶技术,从此欧洲人才知道红茶和绿茶只是制作方法不同而已,并不是两种植物。时至今日,印度和斯里兰卡这两个国家的出口的茶叶已大大超过了我国,成为我国茶叶外贸中的劲敌。
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植物,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革质,有锯齿;花两性,萼片5—6,由苞片渐次变为花瓣,雄蕊多数;花白色,蒴果。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各地广泛栽培。
在山茶属这个家族中,全世界共有220种,而我国就拥有190种之多。因此,我国是全世界山茶属中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而云南省又汇集了我国大多数的茶树种类和品种,所以云南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美名。
茶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十分丰富,有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以及尼克酸等,此外还含有生物碱和单宁,具有提神养精,促进血液循环,强心、利尿和帮助消化的功能。据说过去茶叶未传入欧洲时,欧洲人长期在海上航行,很易得败血病而死去,后来他们在船上喝茶,补充了体内的维生素,故不再得败血病了。可见茶叶对维护人的身体健康有多么重要。
中国最名贵的茶叶,当首推龙井茶。龙井茶产于杭州西子湖畔的西南丘陵地带。那里气候温和、湿润,士壤为酸性,为龙井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龙井茶栽培历史久远,自元代时就已出名了。龙井茶的名贵之处在于一是产地小,产量不大,二是制造龙井的茶叶要采自茶树顶端为数不多的几个尚未开放的幼叶。据说炒制一斤“特级龙井”,需要三万多个幼嫩的芽头。可见其珍贵之极。龙井茶色泽翠绿,形为雀舌,香气浓郁、味甘爽口。品上一杯,心情顿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之感传遍全身。
此外,产于我国江苏无锡太湖中的东、西洞庭山上的碧螺春、南京的雨花茶、“松萝香气盖龙井”的安徽休宁的松萝茶、黄山的毛峰茶、“色香幽细比兰花”的庐山云雾茶、河南信阳的毛尖茶、云南的普洱茶和沱茶……等等,都是举世瞩目的名贵好茶。
二:探寻普洱茶:什么的干活?
产于云南的普洱茶,自唐宋以来,就是中国久享盛誉的传统历史名茶,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焖普洱茶助消化,到清王朝被作为岁岁朝贡皇帝的贡茶;从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韩国、日本掀起的普洱茶热,到目前在神州大地和很多国家开始普遍饮用,这一切都源自云南普洱茶独具的魅力。
1普洱茶因普洱县而得名,已成为独具风格的特种茶类
按茶叶以产地命名的方法,产于普洱县的各种茶,都可称为“普洱茶”,但这种“普洱茶”仅是普洱县产的各种茶的统称。
普洱县是中国云南省南部的一个民族自治县,全称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在西汉时属益州哀牢地;东汉时属永昌郡;唐南诏时期名步日睑;宋名步日部;元改元江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普洱治地改名为普耳;明、万历年间改称为普洱;清、雍正七年闰七月(1729),置普洱府,直至民国二年普洱府撤销,历时184年。民国二年起废府设县,并将宁洱县改为普洱县。民国六年复改名宁洱县,直至1950年。1951年1月1日,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一直至今。普洱茶名应是在明?洪武十六年(1383)有普洱地名后而得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1799年,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瑞,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这一记载,记述了普洱茶产地和普洱茶得名的情况。在茶组植物分类中,普洱茶又是茶组植物的一个种名,是云南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茶组植物,是我国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材料之一。
西双版纳古老茶区勐腊县海拔1900米的孔明山,现存高达9米的茶树多株,相传三国时代孔明南征明(公元225年)由士兵们撒籽成茶。直至今天,当地民族仍称茶树为“孔明茶”,山为“孔明山”,尊称孔明为“茶祖”。每年旧历七月十六日孔明出生这天,当是民族有纪念孔明,以茶赏月,放“孔明灯”(一种扎成象皇帝帽子的灯),跳民族舞的“茶祖会”,以此纪念“茶王树”。清道光年间《擅萃滇海虞衡志》云:“茶山有茶王树,本武候(孔明)遗种,至今夷民祀之”的记载。这些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大茶树说明,普洱茶的栽培利用历史约有1700年左右。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03—2003《普洱茶》中,规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这里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云南省一定区域,即今思茅、版纳、临沧、保山、德宏、大理等地州的产茶县;二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三是经过后发酵;四是具有独特的外形和内质特点。因此,普洱茶经过了从以地名命名而成为具有独特外形和内质特点的特种茶类。严格地讲,大叶种晒青茶和以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在其没有经后发酵变成红汤以前,是不能称之为普洱茶的,它只是制作普洱茶的原料,属于绿茶类。只有经过后发酵,具有其特定的外形、内质特点以后,才能称为普洱茶。后发酵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将大叶种晒青茶和以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长期自然存放,使茶叶内的茶多酚物质缓慢的氧化变成普洱茶,这种普洱茶的变化时间较长,至少在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这种自然陈化的普洱茶,质量较好;第二种办法是将晒青茶用人工速成后发酵的办法制成普洱散茶并以其为原料压制成各种紧压茶。这种普洱茶能满足人们对普洱茶的现实需求。
[page_break]
2普洱茶的花色品种和特点
普洱茶,属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在全国茶叶优良品种中独树一帜。普洱茶的生长条件独特,需要漫射的阳光,温暖多雨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不低于0℃。而该地区位于澜沧江两岸的丘陵地带,一年四季气候温暖,终年湿润,云雾弥漫,土层厚而肥沃,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普洱茶树的鲜叶嫩毫多,芽叶肥壮,内含化学成份丰富,有效成份含量高,制出来的成品茶,香味浓郁,具有耐泡,天然香味持久,茶汤金黄明亮,香气清幽,滋味醇浓,素有“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的美称。
普洱茶在历史上有所谓毛尖、芽茶、女儿茶之称。清?张泓在《滇南新语》(1755年前后)记载:“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
19世纪上半叶,普洱贡茶花色有八。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前后)记载:“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芽,匣盛茶膏共八色。”
到了20世纪初,普洱茶是蒸制以竹箬成团裹的竹篓装大宗茶,主要是指晒青茶及其蒸压成型的各种紧压茶。
目前生产的普洱茶有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种。普洱散茶按品质分为:特级、一级~十级,共十一个等级。普洱紧压茶外形有圆饼形、沱形、砖形、树筒形、屏风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普洱茶的特点在于它有六奇,这是它与其他茶类的显著区别。一是产地奇,产于茶树原产地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中,远离污染源;二是品种奇,普洱茶的原料来自乔木型的云南大叶种,特别是用千年野生古茶树上采摘的茶叶加工制作的普洱茶,有一种特殊的芬芳香气;三是制作奇,是用晒青茶经后发酵加工而成;四是形状奇,普洱茶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除散茶外,有小如丸药、圆球、沱茶、圆饼,大如南瓜、屏风、树筒;五是品质奇,普洱茶制作出来后,需经陈化处理,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六是饮用奇,普洱茶可以冲泡、可烹煮。如在茶馆用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茶,可泡20多次。
3.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记载文献考究。
晋朝、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265年~617年),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各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茶山的占有和利用。
文献最早关于普洱茶记载在唐朝。唐樊绰撰的《蛮书》(864年)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因当时普洱地名尚未确立,这时的普洱茶应为银生茶。
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宋代(960年~1279年),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元代(1206年~1368年)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着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据考证,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在明代中期普洱茶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
清朝(1644年~1911年),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康熙三年(1664年),设元江府普洱分府,移元江通判驻普洱,为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由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紧茶.茶膏,进贡皇帝做为贡茶。雍正十年,普洱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普洱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起义失败,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同年,清庭对普洱府茶业情况作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道光《普洱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为了“杜绝衅端(闹事),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规定:“普洱府年发茶引三千,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合每引征税一两,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行销办课,定额造册题销”。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园设宴,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据清代文豪曹雪芹着《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一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
清代,阮福专着《普洱茶记》称为:“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廷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同期志学家张泓着《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阮福着《贡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一千两,由思茅厅领转采办,并购茶瓶、缎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记普洱贡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府志》记为:“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头细嫩且多白毫(毛)者为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为小满茶,六~七月采摘为谷花茶”。
云南从1938年开始生产红茶,并引进炒青绿茶的加工,1945年开始生产蒸青绿茶,1964开始生产大叶种烘青绿茶,因此,1938年前,云南只产晒青茶,即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成,所以,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云南原思普区(今思茅、西双版纳)的晒青绿茶和以其为原料压制成各种形状和规格的紧压茶,包括七子饼茶、方茶、沱茶等,集中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县)交易而得名。因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历史上交通闭塞,茶叶运输靠人背马驮,从滇南茶区运到滇西北、西藏和东南亚及港澳各地,历时至少一年半载,茶叶在长期贮运过程中发生缓慢的自然发酵,干茶外形色泽逐渐变成红褐,汤色变得红艳,滋味回甜,变成人们喜爱饮用的普洱茶。这种普洱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生普洱”,亦称“传统普洱茶”。1973年,为满足国际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厂用晒青茶经速成后发酵和陈化处理,制成现在风格的普洱茶,这种普洱散茶与以其压制成的各种紧压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熟普洱”和“现代普洱茶”。
普洱茶的贸易始于唐朝。普洱茶作为专用名词最早出现于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潘之用普茶,已自唐。”普茶,即普洱茶。元代,普洱茶已成为各族人民在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谢肇制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蒸而团之”,说明当时已有加工揉制的“紧茶”了。
普洱茶历史,曾有毛尖、女儿茶、牙茶等珍品。毛尖、女儿茶采于谷雨前,女儿茶为妇女所采,蒸柔后,制成小圆形,《红楼梦》中贾宝玉爱喝的女儿茶,就是这种普洱茶。芽茶采于谷雨后,条索软,毛尖粗壮,经蒸柔制成团茶。
普洱茶,分散茶和蒸压茶两种,茶为嫩绿的滇青,有春蕊,春尖等品种,特点是条索肥壮,匀实,毫芽显露;冲泡后汤色黄亮,香气清幽,滋味醇厚,有甘美的回味,饮后令人心旷神怡,现已远销日本、意大利、法国、东南亚各国;蒸压茶是用散青经蒸压成型而成的块形茶,呈碗形的称为“云南沱茶”。沱茶色泽暗绿,表面白毫多,味香浓郁,收剑性强,耐冲泡,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呈正方形的称“方普洱”,呈长方形的称“紧茶”,呈圆饼形的称“圆茶”、“饼茶”。后三种主要销往西藏和云南省藏族。
4.普洱茶的品饮方法和普洱茶艺
普洱茶通常饮用的方法是泡饮。即将5~10克普洱茶放入茶壶,冲入沸水淹过干茶,迅速摇晃3~5下,将茶水倒出,谓之“洗茶”,然后冲入500毫升沸水,冲泡30~50秒钟,即可分盅饮用;也有用3克普洱茶放玻璃杯中冲开水饮用;还有加入菊花冲泡饮用,欲称“菊普”。
普洱茶也可煮饮,即将普洱茶经洗茶后,放入滚沸的开水中煮5秒钟出汤饮用;也有用陈年普洱加入青饼混合冲泡或煮饮。
普洱茶艺即普洱茶冲泡的技艺。依据普洱茶的品质和耐泡特性,普洱茶一般采用定点冲泡法,一般分为十个步聚:①赏具,即向品茶者介绍冲泡普洱茶的茶具,又名“孔雀开屏”。一般用盖碗冲泡,用紫砂壶作公道壶,用透明玻璃若琛杯饮茶。用盖碗能产生高温宽壶的效果。用紫砂壶作公道壶,可去异味,得其真香真味。透明玻璃若琛杯,可观赏普洱茶的汤色;②温壶,又称温壶涤器,即用开水冲洗盖碗,若琛杯和紫砂壶;③置茶,俗称普洱入宫,即用茶匙将茶置入盖碗;④涤茶,又称游龙戏水,用现沸的开水呈45度角大水流冲入盖碗中,即定点冲泡,使盖碗中的普洱茶随高温的水流快速翻滚,达到充分洗涤的目的;⑤淋壶,又称淋壶增温,即将盖碗中冲泡出的茶水淋洗公道壶,达到增温的目的;⑥泡茶,又称祥龙行雨,即用现沸开水冲入盖碗中泡茶。第一泡10秒钟,第二泡6秒种,第三泡6~8秒钟,以后每次增加2秒钟,如此可冲泡多次;⑦出汤,又称出汤入壶,即将盖碗中冲泡的普洱茶汤刮去浮沫后,倒入公道壶中;⑧沥茶,即把盖碗中的剩余茶汤全部滤入公道壶中,又称沥茶入壶,以凤凰三点头的姿势滤尽茶汁;⑨分茶,又称普降甘霖,即将公道壶中的茶汤倒入若琛杯中,每杯倒一样满,以茶汤在杯内满七分为度;⑩敬茶,又称奉茶敬客,即将装有茶汤的若琛杯放在茶托中,由泡茶者举杯齐眉,一一奉献给客人。
[page_break]
二:值得赞誉的政府营销
在这股普洱茶价格不断刷新和攀高的浪潮中,云南省的各级政府无疑是个出色的组织者和获益者。从马帮进京,到故宫百年贡茶回滇“省亲”,到“思茅市”改名“普洱市”……普洱茶之大热,原产地政府可谓烧了几把猛火,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
向来以严谨著称的政府全力参与地产品的宣传和炒作,并以一种特产为城市改名,在世界史上也可以算是屈指可数。伴随着官方的这种表态,一时间普洱茶如日中天,俨然成了“绩优股”。就连“世界各国医学证明普洱茶十一大功效”、“普洱茶有杀死癌细胞、抗突变、防癌功能……”如此这般的解构也成了宣传语,似乎有点剑走偏锋了,未来产品理性的回归和着陆成了业内人士普遍担心的问题。如果让一个质地、资源和特色都十足的产品,在喧嚣中迷失了方向,被色彩绚丽的一些虚伪的光环遮盖,那么有理性的人们有理由怀疑,未来他喧嚣和夸大的特别和价值中,核心的东西能否被持久的质疑和埋没?
对于一个产业的扶植,政府无疑是需要承担些义务的,特别是对于资源集中、但生产和销售分散的行业中更需如此。对于普洱茶的发展,云南省各级政府和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系统的运作是息息相关的。普洱茶是中国地方政府中产业营销的经典案例,尽管组织的还有些断层和失控,但从布局、广度、深度和影响力来讲都是可圈可点的。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自2006年4月9日成立以来,协调和整合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农业厅、、民政厅、工商局等有关省级部门的资源,同时也得到了有关州、市政府特别是普洱县委、县政府的鼎立支持,所以各方有利配合后,形成了市场的连锁反应,拉开了普洱茶快速成长的多米诺骨牌。期间普洱茶协会的作用功不可没:
1.办理登记手续,理顺工作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协会在会员分布比较集中,普洱茶产业发展比较快的思茅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大理州、昆明市、保山市、德宏州、红河州、文山州等九个州、市设立了联络处,作为协会在各州、市的分支机构,以加强协会与各州、市的联系,更快更好地服务广大会员。成立了学术工作委员会、技术质量工作委员会、市场工作委员会、茶道茶艺工作委员会、咨询工作委员会,为会员及全省茶产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2.建章立制,构建规范的协会工作管理体系
根据《云南普洱茶叶协会章程》以及有关会议精神,协会秘书处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办法,特别加强了协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普洱茶”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这些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协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和服务化;以此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强化协会为会员服务,为茶农服务、为消费者服务、为普洱茶产业发展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发展普洱茶产业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3.加强培训,增长知识,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开拓与发展
成立了“云南普洱茶职业技能培训站”,为普洱茶产业从生产、流通等方面提供生加工、质检技术、茶艺、茶文化等一系列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站成立后,开展了云南省首届中华少儿小小茶艺师的培训。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探索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同时提高少儿多元文化兴趣,也让他们认识到“茶为国饮”的文化内涵。
举办了首届高管人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各单位会员的副总以上高管人员150多人,着重对目前世界茶叶经济概况及市场热点、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状况及展望、现代企业管理与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等课题进行了讲授。参培人员一致认为,通过培训增长了知识,扩宽了思路。
为搞好普洱茶技工培训,协会专门组织力量编写《普洱茶加工技术》一书作为教材。
为了培养更多人对普洱茶的认识,该协会还举办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旨在树立消费者对茶文化的认识和认知。特别是从娃娃抓起,培养下一代的普洱茶爱好者。协会的主要工作重点就是如何让中国的普洱茶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也正因为这个目标,协会不遗余力地举办各种活动,发放各种教材,同时以协会的“爱茶文化”精神为中心,辐射到各个爱茶人的心中,同时培养出更多的茶爱好者。
普洱茶近年来知名度的迅速提升,地方政府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十分明显。宣传固然重要,但要想使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制定标准,规范市场,才是政府目前急迫要做的事,现在普洱茶市场比较混乱,如果不加强管理,就可能会像当年的唐三彩一样,原来很珍贵,但后来连地摊上都有了,把正规品牌毁了。目前云南省政府有必要成立一个茶产业危机应变小组,专门研究普洱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对于政府而言,短期的效应固然很好,但持久长期的发展更是睿智之举。
三:击鼓传花:拥有者的悲壮
我们很容易总结出普洱茶的一些实用价值来,也就是它作为一种产品而言,市场或者消费者最终能给予其确认的价值认定和价格接受区间。
普洱茶的品牌内涵中有其历史文化底蕴价值,又是一种口感不错的健康饮品,符合当代人追求健康生活品质的需求。很多喝过普洱茶的人都说,普洱茶具有暖胃、清热、降血脂及软化动脉等功效,在人们保健意识增强的今天,出现普洱茶热并不奇怪。
目前存在着供求矛盾,一方面是全国各地都认识到普洱茶对身体的益处,因此各地、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人都开始购进和品饮普洱茶;但另一方面却是普洱茶的有限资源,这就使得今年早春普洱在大规模上市之前的应声而涨,但涨价只能证明是其自身经济价值的回归。但笔者认为,尽管普洱茶有较高的品质,但它一直与铁观音、龙井等名茶在价格上有较大的差距,那些茶一公斤可以卖到上千元,而普洱涨价后,大部分至今还只是几十元或上百元,这是很符合其产品的价值本身的特质的。但最近许多打着“陈年普洱茶”且包装精美的茶饼动辄卖出近万元高价,把投资普洱茶当作一种类似收藏古董的心情和意义,就有点让人费解了。
2002年11月,国际贸易广州春秋季优质茶评比会上,鲁迅先生收藏的20克普洱茶拍卖出16万元人民币,2005年张国立的一提普洱茶拍卖出160万元人民币。然而业内人士介绍,上万元的高价茶饼应是优质陈年普洱茶,而实际上随着“普洱收藏热”的兴起,这样的茶数量也已经非常稀少了。对于不熟悉普洱茶的普通市民来讲,盲目收藏和投资普洱茶是十分荒唐可笑的。由于存放条件要求较高,如果因储藏条件不好而导致茶叶霉烂,就更不值钱了。尽管普洱茶对于健康的益处已经为人所认同,但仍应平常看待普洱茶,因为它只是一种饮品,而且其功效也很可能出现替代品,所以笔者不提倡大家过分的去投资,更不能去投机。
普洱茶的价值究竟有多高?有调查显示,在茶叶产地,这些茶叶的批发价仅为几十元一斤到几百元一斤,但到了销售区,茶叶的价格就摇身一变,数千上万的标价成为平常,更有的茶饼一块价格上千万元。然而,普洱茶的质量认证、质量鉴别没有统一标准,价格部门对普洱茶的定价也无标准。因此一些商家利用市民不懂普洱茶的现状,盲目定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变的是演员,不变的是剧情。在这幕正在热映的肥皂剧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君子兰热”、“芦荟热”、“兰草热”的影子。仿佛每隔一段时间,时代总会丢出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来验证一下大众的理智与情感。只可惜,胜利的天平每每会向抵御不住诱惑的潘多拉倾斜,留给我们的更多是泡沫消退后的悔恨自责与总结剖析。
只不过普洱茶刚一亮相,就博了个“满堂彩”。说白了,其核心概念其实只有一条——普洱茶可以升值。于是围绕这一主题,形形色色的剧情就热络地演绎起来。一路“牛市”走下来,普洱茶成了只升不降的“绩优股”,人们的欲望在“疯牛”的刺激下,愈发地变得盲目起来。
“越陈越香”几乎成了普洱茶的一大“定律”,也就是说,陈年的普洱茶年代越久就越好、越值钱,笔者看到一些普洱茶的保质期一栏甚至写着“越久越好”,这也成了普洱茶被大量收藏、囤积的论据。但有趣的是一方面人人都在言之凿凿“越陈越香”;一方面市面上老茶尤其是陈化了10年或20年的老茶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茶客也没喝过这种老茶。原来‘越陈越香’是台湾、香港的消费者炒作出来的,连原产地的人也不知道这个东西越陈越香。
就像“普洱茶越陈越香”一样,普洱茶的药效也同样无法考证,没有权威的科学数据做依据。在一张随某品牌普洱茶赠送的宣传品上清楚地看到:普洱茶消食醒酒、化痰、清暑生津等效果比较明显,现代人普遍营养过剩、饮食比较油腻、血脂偏高,更需每日必饮。“世界各国医学证明普洱茶十一大功效”,包括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抗衰老,同时普洱茶有杀死癌细胞、抗突变、防癌功能……看起来普洱茶不像茶叶,更像灵丹妙药。
一个产品,如果被定位的过于神话和缥缈,无疑会加速他的灭亡,一个食品要是被赋予保健品甚至包治百病的偏方,如果炒得价格比贵重药材还高,则更有步入歧途之感普洱茶一旦变成天价商品,问题接踵而来,“普洱茶被称作‘越陈越香’,类似于某年产的名酒,但普洱茶毕竟不是古董,最终还是要回归正常价值。其被失望和差距所戳穿的时刻就是崩盘的瞬间。
比喝普洱茶热更热的是收藏热,有报道称:有投资者囤积了数以吨计的茶叶,普洱茶已经从一种消费品变成一种投资品。实际很多人都能看出,《落叶归根》剧组对普洱茶宣传其实就是嵌入式广告的商业行为,但鲜有人知的是剧中主演赵本山收藏四吨也是广告的一部分,因为四吨上好普洱茶够老赵投资拍两部由以二人转群体主演的农村电视剧了,而且保存和仓储都成问题的,这对老赵来讲都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善良的老赵误导了很多朴实的半茶道中人。
由普洱茶热,不少人联想到若干年前的“君子兰热”,“疯狂的君子兰”疯狂的结果是成千上万的跟风者倾家荡产,普洱茶会不会重蹈“疯狂的君子兰”覆辙?
在一场以讹传讹的趋利的“击鼓传花”游戏中,每个人只想让“花”在自己的手中尽快地传递给下家,自己能火中取栗还不受伤。而“炒”就成了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在千军万马的“走钢丝”中,无人知道“操盘手”的位置,也不清楚什么时候会“崩盘”。人人都想成为分一杯羹的“幸运儿”,拼命地往本已过热的炉里添柴,全然忘记了还有“风险”二字。
四:回归自我后:请一路走好
茶具有保健作用,饮茶历来被当作延年益寿的好方法,有提神醒脑、利尿强心、生津止渴、消食醒酒、降压抗老防衰的功效,这不单单是普洱茶独有,但普洱茶的火爆程度是其他茶不可比拟的。至于这个大戏最后如何落幕,人们无法得知,但最后一定会归于沉寂和恢复本来形象的事实是无人质疑的,甚至很多收藏者也深知这一点。
没有哪出戏剧会永远是高潮,也没有哪一场演出会永远不落幕。其实,越是喧嚣的剧场越需要时时响起清醒的钟声。否则,谢幕之后,我们除了那句“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的唏嘘,剩下的就是不断品评悲剧和失望的经典案例,又有一些人像我一样去象模象样的去总结和点评了。
繁华谢后,浮华褪尽,普洱茶情泊何处?对于笃信一定升值的,拥有坚决如铁意志的那些倾囊投资的“仁人志士”,我们还是祝他们一路走好之余还是给他们一句忠告吧:铁烧红了千万别摸,因为那玩意烫手!
[page_break]
普洱茶大事记
[晋]傅巽《七诲》认为南中(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云南大部)的茶子为当地名产。
[唐]樊绰在《蛮书》中写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节度使地辖今元江县、镇沅县、景东县、澜沧县以及西双版纳州等地。)
[元]李京《云南志略》(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旦则妇人为市,日中男子为市,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明]天启年间,刘文征《滇志》称:“车里之普耳山,其山产茶。”
[明]天启年间,景东府“新增茶税银一百二十五两”。
[清]雍正七年,设普洱府,以攸乐设同知,思茅设通判。同年,思茅设总茶店,茶山新旧商民,悉行驱逐。
[清]云南进藏茶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
传统普洱茶是圆饼形,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执行,每个重7两(今357克),七个为一筒,重四十九两,藏销和侨销。沱茶出现以前,内销茶也是圆茶。20世纪70年代初改名为“云南七子饼茶”。
[清]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为解决土著稀少、贡茶采摘困难问题,复准汉人进入易武、漫撒等寨,“给照经营”。女儿茶、人头茶为团形,重二两至十斤不等,内销和进贡为主。清末贡茶,形制为七子圆茶、小五子圆茶、寿字大方砖茶、小方砖茶等。
1916年,下关永昌祥开始规模化生产“沱茶”。建国前的沱茶主要品牌有:茂恒、永昌祥的“松鹤牌”沱茶和昆明复兴茶厂的“复兴牌”沱茶等。
传统沱茶每五圆为一沱,每圆重五市两(老称8市两),每沱重二斤(市斤)半。中茶公司复兴沱茶每个重300克。三四十年代,茂恒出产小沱茶,每圆重二两五钱。下关茶厂建立到1962年,内销沱茶执行250克标准,1962年改为125克,1968年又改为100克。外销沱茶(7663)
1976年批量生产,有100克和250克两种标准。
清末以来,圆茶茶饼重量混乱,一些茶商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初年商定: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六两,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丰”却生产每圆六两五钱每筒八圆的“八子饼”茶。
心形紧茶出现于1912年,当时是为解决团茶运输过程发霉问题而研制的,下关和佛海均有生产。恒盛公号、鼎兴茶庄、猛景茶庄,茂恒、永昌祥的松鹤牌以及康藏茶厂的“宝焰牌”较为有名。1966年全省停产心型紧茶,转为生茶砖型紧压茶,砖茶商标改“宝焰牌”为“团结牌”。
1986年,应班禅活佛要求心形紧茶恢复生产。1990年下关茶厂正式注册“宝焰牌”商标。
1938年12月16日,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和中国茶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TheYunnanTeaCorpration)”。注册“金马”、“胜利”为红茶商标,“碧鸡”、“建国”为其绿茶(烘青茶)商标(胜利和建国由于中国茶叶公司提出异议,于1942年放弃),注册“复兴”为沱茶商标,1941年,注册“宝焰”为康藏茶厂紧茶、小饼茶商标。1944年由于中国茶叶公司退股,改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
1950年,改称“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1964年,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1966年,成立“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1972年,改名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
1940年,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办事处和云南中茶公司勐海试验茶厂开始在佛海收购民间生产的圆茶和紧茶,造成勐海茶价上扬。1951年9月14日“8中”样式商标正式注册,此商标云南从1952年合法使用到1972年,此后,仍延续使用了一定时间。计划经济时代,云南省大多数茶叶产品都用“8中”商标。2005年,中国茶叶公司决定,“8中”由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独享,任何其他公司不得占用。
砖茶,过去主要是四川生产,云南解放前只有少量茶庄制作。1956年下关茶厂又开始小规模生产,1966年全省停产紧茶,改由砖茶代替。
饼茶(小圆饼)有两种,高档延续清代后期贡茶的小五子饼形制,1952年定标准为每个100克(60年代以后为125克,4个一包),5个一筒。抵档产品解放前主要销中甸的维西和怒江一带,康藏茶厂等生产,7个一筒,产量较小。
下关饼茶1953年由人工压制改为铝甑机器压制,有背窝;1955年改为平底、机压、无背窝。过去,沱茶基本单位是个,5个为一筒,又叫一沱。
七子饼茶单位是圆,小七子饼或小五子饼单位是饼。解放前云南中茶公司文件中就有七子饼叫法,但具体到茶叶统计时,三百
多克的大七子茶称为圆茶,提到饼茶,均指一百克左右的小饼。
圆茶(七子饼茶)50年代下关茶厂、勐海茶厂均生产;60年代,圆茶以勐海茶厂为主;下关茶厂1972年恢复生产。
1973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开办自营出口业务。这是云南出口口麦号最早为“73”的原因之一。
渥堆熟普洱茶由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1973年、下关茶厂1974年(出口紧压茶1976年)、凤庆茶厂1985年开始生产。此前,广东亦用云南调进原料生产发水熟普洱茶。
1976年,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普洱茶口麦号,饼茶用4位,头两位为该茶生产创建年份,第3位为原料毛茶中位等级,第4位为茶厂编号(昆明1,勐海2,下关3)。散茶用5位,第3、4位为原料毛茶等级。现见到的最早的普洱茶口麦号为7452、7562、7572、7581、75671、7663、76563等(生产管理和内销散茶用3位,无前面的年份)。
1984年实行内销茶彻底放开搞活,议购议销,除下关茶厂外,各厂开始自己组织毛茶原料。
1989年,勐海茶厂正式启用“大益牌”商标;1992年,下关茶厂注册“松鹤牌”和“南诏牌”商标。
1993年,用传统工艺生产七子饼普洱茶开始流行。
20世纪90年代末期,小茶厂风起云涌。一些茶厂一反过去用6级以下青毛茶生产熟普洱茶的传统,用3级以上青毛茶生产金芽普洱茶、宫廷普洱茶等。
1996年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挂牌。
1996年,原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古茶有限公司。
1996年,百茶堂“云南陈香圆茶”开始压制。
1998年,西双版纳昌泰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4年组建云南昌泰茶叶集团。
1999年12月,由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等9个单位共同组建“云南茶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海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1999年,原双江县茶厂改制为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勐库戎氏)。
2002年,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6月8日,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成立,易武29家茶庄参与。
2006年9月22日,云南天下茶仓普洱茶储备交易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运营,从此彻底结束了云南省只产茶,不存茶的历史。
普洱茶古史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
武侯就是诸葛亮·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然而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唐朝咸丰三年(公元862年)樊绰出使云南。在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中国茶叶的兴盛,除了中华民族以饮茶为风尚外。更重要的因为“茶马市场”以茶叶易换西蕃之马,对西藏的商业交易,开拓了对西域商业往来的容景。
元朝在整体中国茶文化传承的起伏转折过程中。是个平淡的一个朝代。可是对普洱茶文化来说,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
因为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所以中国茶的历史,就等于是普洱茶的历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谢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记载:“士蔗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蜂拥的驮马商旅,将云南地区编织为最亮丽光彩的历史画面。
清朝时普洱茶脱胎换骨,变为枝头凤凰,不但广受海内外人们喜爱,更成为倍受宫廷宠爱的贡茶,为最光彩而鼎盛的时代。
普洱茶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地位
晋朝、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265年~617年),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各王朝自然不会撒手茶山的占有。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宋代(960年~1279年),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元代(1206年~1368年)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着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据考证,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朝(1644年~1911年),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康熙三年(1664年),设元江府普洱分府,移元江通判驻普洱,为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由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紧茶.茶膏,进贡皇帝做为贡茶。雍正十年,普洱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普洱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起义失败,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同年,清庭对普洱府茶业情况作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道光《普洱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为了杜绝衅端(闹事),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规定:普洱府年发茶引三千,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合每引征税一两,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行销办课,定额造册题销。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由于品质优良,茶味醇于他茶。早在唐代已获西藏人民喜爱,在明代中期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清代,阮福专着《普洱茶记》称为: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同期志学家张泓着《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阮福着《贡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一千两,由思茅厅领转采办,并购茶瓶、缎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记普洱贡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府志》记为: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头细嫩且多白毫(毛)者为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为小满茶,六~七月采摘为谷花茶。
普洱贡茶的采摘、加工、包装,产品多种多样,加工极为认真精良,达到当时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宫喜爱,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据清代文豪曹雪芹着《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一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我们今天唯能从巨着的精美描述中,去领会普洱贡茶当时的风采和声望。从此,普洱大众茶为获利占有广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贡茶获取最高名声的道路,前者取利,后才为名,双管齐下,普洱茶名利双收。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况,傅仪答: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普洱贡茶别于普洱大众茶,在供销路线、包装、种类和各类的品牌方面,均有突破发展,大大推进普洱茶的发展。
国际地位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园设宴,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
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宴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现将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O瓶.又随敕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填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这批礼单逐项统计,共送普洱茶
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臣、砖茶28块,六安茶40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每次赠送国礼,侧由清朝军机处遂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可见普洱茶名扬海外的历史久已。
普洱茶不仅是颇具外交意义的贡品,也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是中国的重要产品之一,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而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云南普洱茶历年来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袋泡茶]被成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先民最先发现并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必将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