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化风气。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代天台山的茶与茶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宋代天台山的茶与茶文化”相关知识!
天台山产茶最早记载是,东汉末年葛玄植茶于华顶。此后随着陈太建七年智者大师入天台山潜修,创立佛教天台宗,并大力提倡饮茶参禅,种茶饮茶之风渐行,至唐宋时期已是“云雾茶园遍山皆有”。
宋代天台山茶区分布唐·陆羽《茶经》称:“茶……生赤城者与歙同。”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风土门》载:桑庄《茹芝续谱》:“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山五台山记》载:五月十八日“至天台山最高之峰,号曰华顶……苦竹黤黮,茶树成林。”
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日本荣西禅师,两度登天台山,师事万年寺虚庵怀敞,潜心钻研禅学,并亲身体验万年寺种茶、制茶技术和煮茶、泡茶方法、饮茶文化及其功效,回国后于公元1241年著述《吃茶养生记》。
2005年发现位于婺(金华)、越(绍兴)、台三州交汇之地始建于宋的玉山古茶场,即宋时茶叶贸易场所。
综上,宋时,天台山已形成华顶、万年、石梁、国清、天封、紫凝、玉山等几个茶区。沿天台山脉海拔400~700米的台地上已遍布茶园。
宋代天台山制茶工艺据宋代的《北苑贡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和《大观茶论》等书所述,中国制茶工艺在宋时主要是由唐时的蒸青饼茶演变为“名冠天下”的龙凤团茶,制作十分讲究,基本工艺分:采、拣、洗、蒸、榨、研、造、过黄等几道工序。
天台山在宋时,至少在南宋时期,制茶工艺不是团茶制法,而是蒸青散茶制法,在工艺上要比团茶制法简单得多。其基本工艺是:采、蒸、搓揉、烘焙几道工序。上午采回来的鲜茶叶立即进行蒸焙,蒸好的茶叶用手往复进行搓揉,边搓边焙,使其成为细紧的条形,称“紧手”,然后慢火烘焙至干,入瓶存贮。这种制茶方法,《吃茶养生记》有载:“见宋朝焙茶样,朝采即蒸即焙,懈倦怠慢之者,不为事也,其调火也,焙棚敷纸,纸不焦样,工夫焙之,不缓不急,竟夜不眠,夜内焙毕,即盛好瓶,以竹叶坚封瓶口,不令风入内,则经年岁而不损矣。”
宋代天台山禅茶文化宋代是天台山历史上茶与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禅茶文化为其主要特征,尤其是石梁“罗汉供茶”更是其特出代表。
唐宋以来,修持于天台山诸寺庙的僧人遵循智者大师“以茶参禅”、“以茶供佛”的法诲,寺庙周边必种茶树,开辟茶园,并设“茶头”专管茶事,设“茶堂”专供招待客人喝茶。种茶、制茶、饮茶、以茶待客已是当时天台山诸寺庙不可缺少的茶事活动,“以茶供佛”更是寺僧每日必做的功课。
日本僧人成寻的《参天台山五台山记》详细记录了“以茶供佛”的经过:“先入敕罗汉院:十六罗汉等身木像、五百罗汉三尺像,每前有茶器。以寺主为引导人,一一烧香礼拜,感泪无极。”。
明《天台山方外志·灵异考》记载:景定中贾丞相似道,命僧妙弘建昙华亭,既成,供五百圣僧茶,瓯中一一现异花,犹夫常也。中现四字曰“大士应供”,聚观者神之。这就是天台山石梁方广寺在宋时名扬中外的“罗汉供茶”。该茶最早详细记载于《参天台山五台山记》。书中记下了罗汉显灵的灵异奇迹:十九日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一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茶供,现灵瑞也者。即自见,如知事告。随喜之泪与合掌俱下。
其后,宋林表民在《天台续集》中补叙道:台州知州葛闳闻此灵异,带着众多地方官员来天台山石梁罗汉阁,煎茶供奉罗汉,俄顷见“有茶花数百瓯,或六出、或五出,而金丝徘徊处及苏盘金富无碍。三尊尽干,皆有饮痕”。灵瑞再现,葛闳欣喜不已,于是写下一首《罗汉阁煎茶》:
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灵芽秉烛看。俄顷有花过数百,三瓯如吸玉腴干。
天台山石梁“罗汉供茶”仪式后来传到了日本。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日本僧人道元登天台山求法,回国时将“罗汉供茶”仪式移植到日本永平寺,后扩展至日本其他寺院。日本宝治三年(公元1249年)正月一日,道元在永平寺以茶供奉十六罗汉,茶杯中均现罗汉瑞华,举国轰动、名噪一时。为此,道元亲撰《罗汉供养式文》一文,文中写道:“现瑞华之例仅大宋国台州天台山石梁而已,今日本山数现瑞华,实是大吉祥也。”并记载荣西在天台山万年寺研习佛法期间,曾两次目睹“罗汉供茶”灵瑞事迹,写有“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桥,拜罗汉于饼峰,供茶汤而现感异花于茶盏中”的记录。
经成寻、葛闳等人宣扬,石梁“罗汉供茶”名扬中外,苏轼、罗适、贺允中、王亚夫、宋之瑞等均有诗题咏,地方官也曾多次上表朝廷。宋仁宗在闻悉罗汉显灵诸事后,大喜不已,专遣内使张履信持《供施石梁桥五百应真敕》至天台山,诏曰:“闻天台山石桥应真之灵迹俨存,慨想名山载形梦寐,今遣内使赏沉香山子一座,龙茶五百斛,银五百两,御衣一袭,表朕崇重之意。”皇帝为佛茶奇迹颁诏重赏,史所罕见。
实际上,石梁“罗汉供茶”,是天台山寺庙僧人以茶供佛与宋代流行的“点茶法”的巧妙结合。
宋代饮茶已从唐代煮(煎)茶过渡到点茶,即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盏)之中,然后冲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盏)中加以调和,最后分茶饮用。
宋代诗人陶谷在《舛茗录》中说:“茶至唐渐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时人谓之‘茶百戏’”。石梁“罗汉供茶”正是这种“下汤运匕(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的“茶百戏”点茶艺术在以茶供佛中的巧妙运用。当时国清寺僧人处谦还把这种“茶百戏”点茶艺术带到杭州表演,苏轼观后,赞叹不已,在《送南屏谦师》一诗中写道: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怒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可见,天台山寺僧们为以茶供罗汉而练就的“分茶”艺术的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佛教天台宗对“茶禅一味”的诠释有一篇《供祖茶会法语》,可以说是佛教天台宗对“茶禅一味”的最好诠释。其文如下:
采灵芽于华顶峰头,汲净水于石梁瀑下,依马明龙树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烹煎之旨;焙之以法华三昧火,碾之以实相解脱轮;煮之以大悲方便锅,盛之以般若清净碗。
碧毫落处,空湛澈;茶云起时,国土飘香。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色、香、味是我们在评定茶叶品质和品茶时常用的术语,然而,《供祖茶会法语》中却说:“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更是把评茶、品茶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性具实相说”和“圆顿止观说”紧紧结合在一起,从天台宗佛学理论角度诠译了“茶禅一味”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深谙佛教天台宗的唐朝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窥见到“茶禅一味”的真谛所在: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一啜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在诗中不但首次提出中国“茶道”的概念,而且阐述了茶与天台宗修持理论的互为作用,一饮养身,二饮养心,三饮便可达到体悟大道的境界,而且指出天台山是唯一体会其中之味的地方。
cy316.com延伸阅读
天台山三杯茶
有专家说,人们说到茶文化,一定会说到天台,而说到天台,一定会说到茶文化。
这样一处能与茶文化划等号的圣地,是不能不去朝圣的。
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更有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说: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至此,你还不动心吗?
著名作家王旭峰在天台说,在一盏茶中,几乎浸润了中国文化的基因与密码。
天台山茶文化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一杯天台云雾茶可以折射出整个江南茶史的光芒。
朝圣是必须的。
寻觅那一处又一处历史遗存,不自觉的心魂在游荡。似在世内,又在世外,人间遍是天台路,问茶何处不蓬莱。
这是一杯仙茶
当时在天台华顶山上喝的那一杯茶。
史记三国吴赤乌元年道教天师葛玄植茶于华顶。清康熙《天台山全志》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
天台山人工种茶,始于汉代道教仙人葛玄,这是浙江乃至江南茶区目前发现最早种茶的地方。这也是浙江茶史乃至整个江南茶史的源头与开篇。
历史是不可能复制与还原的。
史实总是被专家与学者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得到确认或被质疑。
对于葛玄植茶于华顶山的这段历史,应该是早有定论了。那一块葛玄茗圃的碑竖立在葛玄修炼成仙的归云洞边,据说葛玄当时种了30多棵茶树。那一片山顶的茶园,连同这一块碑便成了华顶山上的一处茶文化景观。
朝圣是必须的。
这些茶树是否是1800多年前的原始茶树的遗存?没有必要去追究。
多年来的习惯,我们学会了深信专家,专家说是,便是。而我们看到的价值,她是在中华茶文化历史上的一处起点坐标,开启了江南人工种茶的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前也到过华顶山,每次都会在葛玄茗圃的碑前摄影留念。
滤去过于虔诚的朝圣之心,抛却羽化成仙的玄虚遐思,真实地呼吸一下堪称森林氧吧的清新空气,蓝天白云之下的世俗茶园亦是一处不错的风景。
第一次去华顶山,是夏天,错过了杜鹃花开的季节,朋友指着相间于茶园的高大的杜鹃花树说,杜鹃花开的季节,华顶山特别美,那时便想象漫山遍野杜鹃花开的场景,那将是何等壮观而震撼人心。
羽化为一只蜜蜂,羽化为一只蝴蝶,羽化为展翅飞翔的小鸟。有些场景只适合仰视,有些场景只适合俯视。那么这华顶山茶园呢?谁也不会拒绝到茅舍的山顶茶坊里小坐一会,品茶也是必须的。
少有游人的华顶山茶园,正适合三五成群茶友坐在一起品茗,在这样的世外茶园里作长时间逗留,需要有喜欢茶的心,需要一分情趣。情趣可以促成诗心,诗心可以呼唤浪漫。浪漫呢?年轻人的浪漫直取的是爱情,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浪漫便是唤醒那一分久违了的天真与烂漫。
仙人早已羽化,哪朝哪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寻吟的声音?
不需要竟陵盛会那样庄重的仪式,也不必曲水流觞那样的雅集,用华顶山的山泉来泡饮华顶山的云雾茶,如有茶友能抚琴吹箫,这时光定然过得缓慢而充实,不肯离去。
想住在华顶山的茅舍里或者在山上的农家住下,圆朝看日出,晚观云霞的梦。始终没有圆梦。
想象过华顶山茅舍茶坊品饮茶的四季。夏时阴凉,已让我等心旷神怡了;秋天由红叶点缀的景致一定也让人神迷;冬天围炉烹雪的浪漫不敢奢望;春天花语茶香一直是我心中久远的期待。
2012年5月16日,中国旅游日,首游天台山,一场盛大的仪式在华顶山举行。
我又一次来到了华顶山。
与看过的无数图片,想象过的景象一样,只是游人太多了,打扰了那分久久期待的庄严与欣喜。华顶的云锦杜鹃,树干粗壮高大,满枝盛开,花开恣意灿若云锦。蓝的天在不远处,白的云在抬头举目处,杜鹃花开如彩色的云在眼前伸手可触处,这犹如仙景的场景,如少了这一分喧闹,定会将魂魄摄了去,于是,便会忘天忘地忘古今。
不知道,华顶山是先有杜鹃,还是先有茶?山花烂漫,春茶正绿,花语、茶香,太过世俗的心灵是承载不了太多感动的。
还是想法挤进那个茅舍茶坊去品茶,锣鼓声声、琴弦如泣,总还在世间,以喜欢茶的心觅得一句:人间遍是天台路,问茶何处不蓬莱!
这一杯喝的应该是仙茶了。
这是一杯佛茶
喜欢茶,到了天台,不能不去国清寺。这是又一处茶文化的朝圣之地,日韩茶道茶文化的源头,还有专家称,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的发源地也在这里。
历史是如此厚重,山门是这么清幽,我们放轻脚步来到佛祖的跟前,想象着越过时空去寻找那些高僧的足迹,此处有过无数场法会,一盏茶供在佛祖的案前,也端在高僧的手里,便成了佛茶。
天台茶文化又一华彩篇章便是韩日茶源,韩国的茶、日本的茶都是从天台引种过去的。最澄、荣西这两位历史上的日本高僧对广大茶人而言何尝又不是值得顶礼膜拜的茶中圣者呢?
都说茶随佛教而传播,僧人需要茶,茶供在佛前,喝在心里,在无数的佛教道场里,天台山的寺院与茶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以茶供佛,以茶待客,在唐宋时期的天台山诸寺院成为基本礼节,影响波及海外。
罗汉供茶,是天台佛教文化的独特茶文化景象。从仙茶到佛茶,那分旷日持久的虔诚敬佛之心,感动了佛祖,天台乳花、瑞华,那茶盏中呈现的精美图案,是佛法显现?还是得心应手的茶道绝技?一位叫福全的茶僧写过:生盛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天台乳花已不见了,何处能见瑞华?
到天台山旅游,最好住天台山宾馆,或住国清寺山门口的卧龙山庄。
国清寺就在附近,听一听寺院的钟声,心静了说不定还能听到僧人的梵唱诵经之声。
茶禅一味,我深信只要放下那颗整天纠结于世事的心,再普通的茶里也可以体会到禅味。
风不动、铃动,终是修为不够的缘故。
去石梁,近石梁飞瀑的古方广寺是五百罗汉道场,中方广寺是禅宗道场。朋友说,坐在石梁桥的昙华亭中静心品茗,聆听亭外的风声、水声、鸟声,一定会带你入禅的意境,洗尽心中一切烦恼。
我不以为然,烦恼是自身的。
这是一杯文人茶
天台是唐诗之路的终点,无数的文人墨客到过,留下无数千古绝唱的诗文。
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说: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丹丘无处觅,只有佛祖在心头。喝茶我坚决秉持有道无道非常道的理念。朋友说:喝茶要五好;茶好、水好、器好、技好,喝茶的气氛好。我也赞同。这么多茶友相聚天台,好好地品品天台的华顶云雾茶实属应该。
是夜,天台葛仙茶叶公司的陈总拿出了产于华顶山的顶级云雾茶。正思量用什么水泡时,一位同样痴迷于茶的天台茶友叶李挺先生扛来了从大雷山石缝间汲取的清泉。由福州茶友曹春华女士主泡,器皿是她带来的段泥壶,公刘子和天台山著名茶人许廉明共鉴共品,真实地上演了一出苏蔡斗茶的场景,领略了清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论述的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开。水之于茶的神奇。
产自华顶山的茶自然是无可挑剔的,是夜,茶醉,不眠。
宋代的宫廷茶文化
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一切最好最美的东西皆献帝王享用。茶是清俭的东西,当民间开始饮用时,宫廷虽偶而为之,但还没有十分重视。
唐代已有贡茶,故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也谈到过王公贵族之家饮茶必二十四器皆备,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况。从唐代出土的茶具看已相当豪华,贵族尚如此,皇室自然更胜一筹。不过,总的来说,唐代的宫廷虽有饮茶习惯,从文化意义上并未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唐朝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宋朝则不然,由于自五代起,和凝等宰辅之流即好饮茶,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因而开辟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皇帝饮茶自然要显示自己高于一切的至尊地位,于是贡茶花样翻新,频出绝品,使茶品本身成为一种特殊艺术。
宋人的龙团凤饼之类精而又精,以至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可以想见,这种茶的玩赏、心理作用早已大大超出他的实际使用价值。它虽不能看作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上之所倡,下必效仿,遂引起茶艺本身的一系列改革,因而也不能完全否定。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自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唐代茶人大体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各阶层茶文化需要各层人进一步创造。宋朝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宋代团茶历南北宋、辽、金、元几代,直到明代方废,领导茶的潮流长达四、五百年,不能说宋代宫廷对茶文化没起作用。关于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具体情况。
宋代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在南唐属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东溪试茶录》载: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所苦。我朝自建隆以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贡,外焙具还民间而裁税之。可见,北苑原是南唐贡茶产地。唐代的饼茶较粗糙,中间作眼以穿茶饼,看起来也不太雅观。所以南唐开始制作去掉穿眼的饼茶,并附以腊面,使之光泽悦目。宋开宝年间下南唐,特别嗜茶的宋太祖一眼便看中这个地方,定为专制贡茶的地点。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自此有了龙团、凤饼。宋朝尚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又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
千载丝路传茶种:日本早的茶或源自浙江天台山
越来越多的史料记载、现实考证显示,作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的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极可能是日本最古代老茶叶的源头。
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院等单位主办的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研讨会上,台州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朝红表示,日本天台宗创始人僧人最澄曾自天台山带佛教经文回国,还带回了茶籽,播种在日本近江比睿山东麓日吉神社的旁边,后人称之为日吉茶园。
图为研讨会现场
近江就是今天日本的滋贺县。如今日吉神社附近还矗立着一块高大的“日吉茶园之碑”,碑文中写有“此为日本最早茶园”的说明。
资料图
史料记载,这一历史发生在1200多年前。据日本国内的《日吉社神道秘密记》载,公元804年,日本国钦派最澄等赴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次年春,乘遣唐使船回国。
此后,日本的空海大师到天台山国清寺取经,也带着茶籽回国,并种植在京都佛隆寺等地,成为日本太和茶发祥地。至今,佛隆寺还立有“太和茶发祥承传地碑”。
日本空海大师画像资料图其间,空海还把天台山的制茶工具“石臼”带回日本仿制,中国的蒸、捣、焙、烘等制茶技艺也传入日本。
到宋代以来,天台山的茶叶籽在日本广为播种。静冈是日本的茶乡,当地电视台曾专程来天台山拍摄电视专题片——《茶叶之路》,摄制组人员岩崎智曾表示“到了天台国清寺,就想起了茶的渊源关系”。
图为日本茶乡静冈,富士山脚下的茶园。“山数富士/茶数静冈/日本第一。”在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短歌,可见静冈的茶与富士山一样享有盛名。(
岩崎智所说的这一渊源关系起自南宋。公元1235年,日本僧人入宋,带回天台山茶籽,播于静冈,成为现今日本最大的茶叶产区之一,年产茶叶量一度占日本茶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关于日本最早茶园,在日本国内的记载也不尽相同。被称作“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在宋朝时期两度到天台学佛,并了解中国茶道,回国后在多地撒下茶种,加速了中国茶种在日本的繁衍。在荣西赠茶种的拇尾山高山寺旁,竖着“日本最古之茶园”碑。
不过,张朝红还发现,中国茶叶越洋进入日本,最早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就有过记载。据宋释志磐《佛祖统纪》记载,唐朝僧人鉴真第四次东渡日本,从明州(今浙江宁波),经宁海,巡礼天台山国清寺,带到日本不少天台宗的经典著作及茶叶等许多物种。
无论何种记载,均提到了日本最早的茶同中国天台山的渊源。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枫曾认为,这是“一条从古老的天台山经古越国都绍兴到明州(宁波)出海东渡的‘茶叶海上之路’”,天台山传播的茶种“成为日本、韩国茶叶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头”。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政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明霞表示,翻开丝绸之路的历史,也是中国茶叶对外交流的历史,丝绸之路又被茶业界奉为“丝茶之路”,茶叶元素构成了“丝绸之路”永恒的旋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天台山的茶叶远涉重洋东渡日本、韩国。
天台山地处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拥有汉化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也是道教南宗的祖庭。同天台山茶叶远渡重洋到异国他乡“旅行”一样,这里还成就了另一位“旅者”——中国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他在400多年前开始了自己历时30余载的游历生涯,而天台山是其首游地。(完)
宫廷茶文化,宋代时期的宫廷茶文化
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一切最好最美的东西皆献帝王享用。茶是清俭的东西,当民间开始饮用时,宫廷虽偶而为之,但还没有十分重视。
唐代已有贡茶,故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也谈到过王公贵族之家饮茶必二十四器皆备,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况。从唐代出土的茶具看已相当豪华,贵族尚如此,皇室自然更胜一筹。不过,总的来说,唐代的宫廷虽有饮茶习惯,从文化意义上并未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唐朝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宋朝则不然,由于自五代起,和凝等宰辅之流即好饮茶,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因而开辟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皇帝饮茶自然要显示自己高于一切的至尊地位,于是贡茶花样翻新,频出绝品,使茶品本身成为一种特殊艺术。
宋人的龙团凤饼之类精而又精,以至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可以想见,这种茶的玩赏、心理作用早已大大超出他的实际使用价值。它虽不能看作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上之所倡,下必效仿,遂引起茶艺本身的一系列改革,因而也不能完全否定。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自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唐代茶人大体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各阶层茶文化需要各层人进一步创造。宋朝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宋代团茶历南北宋、辽、金、元几代,直到明代方废,领导茶的潮流长达四、五百年,不能说宋代宫廷对茶文化没起作用。关于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具体情况。
宋代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在南唐属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东溪试茶录》载:"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所苦。我朝自建隆以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贡,外焙具还民间而裁税之。"可见,北苑原是南唐贡茶产地。唐代的饼茶较粗糙,中间作眼以穿茶饼,看起来也不太雅观。所以南唐开始制作去掉穿眼的饼茶,并附以腊面,使之光泽悦目。宋开宝年间下南唐,特别嗜茶的宋太祖一眼便看中这个地方,定为专制贡茶的地点。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自此有了龙团、凤饼。宋朝尚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又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
李清照之茶词与宋代茶文化管窥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中国人历来爱饮茶,日常生活离不了它,它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之一。闲时品茗,养心怡神,一瓯徐饮最怡神;炎热时饮茶驱热,闲品七瓯烦暑去,可谓功能妙品。千百年来,茶赢得众多诗人词家的青睐,为之动情遣兴。据说《诗经》中就出现了茶的踪迹,西晋著名诗人左思对茶有了初步的描述,不过那时称茶为木贾,后又称荼。唐代开始出现不少茶诗,许多大诗人如唐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都曾为茶倾情髙吟,卢仝的茶诗中七碗、两腋生风则成为后人经常引用的熟语。特別是中唐以后,诗人之间交往时更是经常提到茶。
宋代以后,有关茶的诗大量出现,晏殊、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辛弃疾等都留下了不少锦章妙句和逸闻趣事。例如,据传宋神宗初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光临某寺,老和尚不认识,冷淡地说声坐,吩咐小和尚一句茶;寒喧几句,见来人气度不凡,热情起来,招待升格,改口说声请坐,吩咐小和尚敬茶;苏轼道明身份,老和尚热情加倍,招待再升格,忙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老和尚索取墨宝,苏轼借汤下面挥联讥之,联曰: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苏轼将老和尚大大奚落一番,并留下这千古名联。说句公道话,老和尚于礼节上并无大错。佛门实乃清静之地,你来我往,对所有人一概待为上宾,敬奉香茶,大概谁也无此耐心,寺里也不会有那么多香茶。只是老和尚倒楣,撞在苏轼手里,落下千古笑柄。
茶诗的兴起与繁荣,离不开文学的发展。诗歌体式日渐完备而丰富,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词、曲先后登场,为茶诗的作者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工具。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性词人,不但诗词写的出色,也爱好金石,喜欢饮茶。其在《〈金石录〉后序》中就说过众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可见,只要有书可读,有茶可饮,即使过着这样平淡、简单的日子她也心甘情愿。
李清照的词作中涉及到饮茶的不多,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北宋、南宋时期的饮茶习俗和风尚。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萆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上片是叙述早晨起来饮茶忆梦。红梅吐蕊,碧草盈门,一派早春景色。面对春景,一边煮茶一边追忆晨梦,思绪万千,无限憧憬,却不料都惊破在一瓯春茶之中了。这里碧云笼碾玉成尘指的是在碧云笼内蒸茶、碾茶的过程。唐宋时的饮茶方法是将鲜茶叶蒸熟后,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烘干,称茶饼或饼茶。喝茶时由喝茶人将饼茶碾成碎末(也称末茶)放在锅里煎煮,以让茶叶充分渗透再喝。陆游在《初夏》诗中就提到闽川茶笼犹沾及,肺渴朝来顿欲苏。李清照词中的碧云笼可能就是蒸茶的一种器具,说它是碧云,是因为这种蒸笼大多是用青绿色的竹子所做。碾玉成尘说的就是碾茶的过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列举了共计二十八种茶具。除煮茶、饮茶、贮茶的茶具外,还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罗。茶碾为碾茶之工具,有木质茶碾和石质茶碾。木质茶碾用质地坚硬细密且无异味的木材制成,上等者为橘木,次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种木茶碾由碾盘和碾堕组成。碾盘外形四方,中间剜空成圆孔,正好容堕;碾堕是一块圆木,在中间安上轮,碾茶时以手持轴转动碾堕,靠碾堕与碾盘间的挤压来碾碎茶饼。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也专门设有一章为论茶器,说到当时的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秦观《秋日》诗有月团新碾渝花磁句,说的就是用外方内圆月团形的碾盘把蒸好的茶饼碾碎的过程。
【鹧鸪天】寒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軎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该词也提到了品茶忆梦,但却是另一种境界,是在借酒浇愁。按往昔习惯,酒阑人梦,凭茶苦以解酒,清醒再嗅嗅瑞脑香味以爽心开怀。可现在流亡在外,哪来这种条件享受?还不如随分樽前醉倒可別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了。
关于团茶,《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太平兴国初(公元976年),特制龙凤模,遣使臣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当时有大龙团、后来又有小龙团、小凤团,皆团茶。
据《宋史食货志》、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宋代赵汝砺《北苑別录》等记载,宋代名茶计有90余种。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各种名目翻新的龙凤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主体。
宋代茶文化:流行斗茶
宋代流行斗茶
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见见还发展出了斗茶法:一斗谁的茶好﹔二斗谁的点茶技术高。
斗茶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由此可见,宋代的点茶、斗茶,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茶文化简史——宋代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著茶书,倡导茶道,有力地推动了点茶道的广泛流行。点茶道远传朝鲜和日本,是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
(2)茶文学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茶诗方面,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3)茶书的撰著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榖《荈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
宋代的茶书、茶诗词、茶书画等文化作品很多。宋徽宗赵佶是历代皇帝中写茶书的唯一人物,所着《大观茶论》一书论述了茶叶产地、采制、品饮等,内容十分全面。此外,还有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等。下面就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做一介绍。
宋代诗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所作的茶诗内容广泛、数量颇多,陆游曾写300多首茶诗,苏东坡也有70余篇。茶画也丰富多彩,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赵佶的《文会图》、赵原的《陆羽烹茶图》、赵孟的《斗茶图》等流传至今,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品。
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不仅促进了名茶的发展,饮茶的普及,还使斗茶之风盛行,茶书、茶诗词、茶书画等茶文化作品无数,令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兴起。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在建安郡北苑设立规模宏大的贡茶院。北苑生产的龙凤团饼茶,采制技术精益求精,年年花样翻新,名品达数十种之多,生产规模之大,历史罕见。宋徽宗皇帝赵佶《大观茶论》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宋代贡茶的发展促进了品饮技艺的提高。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北苑采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也带动了茶具、茶艺的发展,江西景德镇的白瓷,福建建州的黑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制造的茶具都非常精美绝伦。建州的兔毫盏十分流行,还流传日本,被视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