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黑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马古道,普洱八景”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马古道,普洱八景”相关知识!
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古茶马驿道,至今还有那柯里驿道、茶庵塘驿道等。那柯里驿道是思茅至普洱之间,在今普洱县境内同心乡那柯里村的一条古茶马驿道。清光绪时,称那柯里塘,设兵6名,归中营左哨头司把总管辖。今还可见用人工打制的条石和砾石铺就的石道,路面宽1.4公尺,有石台阶盘旋而上,全长断续30公里。
茶庵塘驿道是普洱至磨黑以北到省城昆明,内地南下到思普区的一条古茶马驿道,在普洱县城东北12.6公里的茶庵塘坡头,海拔1960.7公尺,是古代重要关哨讯塘之一。清光绪年间,曾在此茶庵塘设五名住守。明末清初,为了方便向京城进贡普洱茶,便由普洱到省城昆明修了一条官道,陆陆续续铺砌了一些不甚规则的方形、长形石头。这条道也就成了商旅行人骡马运输茶盐来往的交通要道。
驿道在蜿蜓的群山峻岭之中,过去有一小寨人住在这茶庵塘道旁,除从事一点农业外,多数是设店卖茶卖饭,接待过往茶马道的行人马帮的,因称茶庵寨子。茶庵塘因山高路险,故有茶庵马道之称,故亦成了清代普洱郡八景之一。现今还可看到宽约2公尺,断续长约6公里的茶马古道,石上已踏出2公分深的马蹄印,历史之久,由此可知。
关於清代进贡普洱茶的情况,从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於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两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乾茶。每斤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当时,地方官员要备办贡茶,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均以茶作主要经济来源和物物相换的对象,所以几乎处处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充斥。
据考,这一时期每年约有马帮五万匹於春秋二季来回於滇西、滇南及缅、越、老等地运输茶叶,随著茶叶运输的繁忙,客栈、食馆、商店也应运而起,生意兴旺,第三产业在交通沿线发展起来。来往於思普区的马帮运输有几条干线。其一,由下关经凤庆(顺宁)、云县、临沧、景东、景谷、双江运输猛库茶、凤庆茶至下关加工为沱茶,每年约有驮马4000~6000匹驮运。其二,由蒙自向西至临安(建水)、石屏,往南至江城抵西双版纳。其三,以玉溪为起点,经石屏、元江、磨黑至普洱思茅。
海关纷纷设立 剌激普洱出口
海关的设立也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运销。清光绪21年闰5月28日(1895年6月21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商务专条,其中第三条规定议定云南之思茅开为法越通商处所。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1897年2月4日),英国又强迫清廷在北京订立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将在思茅设立英国领事官驻扎,根据上述条款,1897年1月2日,法国在思茅建立了海关。
1902年5月8日,英国在思茅建立海关。据海关统计,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1912—1923)经由思茅海关出口的红茶,价值白银110210两。十八、十九世纪在思普区进行茶叶贸易的茶商有两大部分,「石屏茶商主要垄断易武茶区的茶叶运销;腾越、思茅茶商主要垄断勐海、勐遮茶叶的运销。
此外,中甸、德钦(当时称为阿墩子)的藏族商队,每年有驮马三百至五百匹来到西双版纳驮运茶叶,销往西康、西藏,每年约三千担。在茶叶加工制作上,本世纪三○年代,思茅曾建立过思普企业局,并在勐海南糯山建立思普茶厂。解放前,黑江县有私营景星茶厂,为加工生产好茶作了努力。
普洱量大增 苛税跟著来
普洱茶发展了,产量增多了,利润增多了,而封建官府对茶商茶农的课税和勒索也增加了。光绪年间,云贵总督还在普洱增设盐茶道,下设官茶局及盐提举司,加重了茶商、茶农的苛派。由於茶捐过重,茶农受损,茶商亦无利可图,以至造成普洱产茶,颇为民害(见吴应枚《滇南杂记》)。
到光绪末年,普洱茶已由过去年产八万担的高峰跌落到五万担,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得另走他途。过去马帮络绎,商旅塞途的景象一蹶不振。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全区茶叶产量降到15000担。到1949年时,全区茶园残存面积仅31400亩,产量仅6992担,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普洱茶马道亦从兴盛逐渐走向了衰落。
cy316.com延伸阅读
临沧邦东八景介绍
邦东大雪山位于澜沧江中游大朝山电站西岸的临翔区境内,临邦公路直达景区腹地。景区由天女散花塘、杜鹃林、将军椅、仙人洞、马鹿塘、蜜蜂庄、碎镜池、黄草坝、竹林、黑尖山等数十个景点组成。总面积16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3429.6米,是澜沧江下游最后一座低纬度雪山,有全球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拔高山积雪景观。雪山景致随立体气候和季节更替而变化,山顶白雪皑皑、云海日出,赏心悦目;山腰林海茫茫,杜鹃花成片成林,四时花卉变换无穷,山间瀑布,溪流终年清澈不竭;山下电站机器长鸣,平湖荡漾清波,自然资源丰富,是珍贵的“天然物种基因库”。至今还完好的保存着远古以来的植被,被誉为“滇西南的绿珠”。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新石器遗址
老邦东遗址:位于海拔1230米,距乡政府东北公路里程7千米的老邦东街营盘山。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锤等。出土器物还有陶片、炭屑,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文化层堆积面积1万平方米。
昔归遗址:位于乡政府东公路里程28.7千米的澜沧江边,东连澜沧江,两接邦东乡至昔归的乡村公路,北距渡口2千米,海拔810米。遗址文化堆积厚度约1.5—2米,面积1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炭屑,黑陶片,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锛、石斧。属忙怀型文化,打制的石器有肩石斧,制作工艺和形制特征相似而又区别于忙怀类别。
茶马古驿道“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丽)土司思伦法率众10余万人攻景东,打通临沧地区通往景东等地道路”。缅宁(临翔)至景东的驿道由县城起,经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到邦东街,过澜沧江嘎里渡入景东;从邦东街往北,经大石(云县大朝山西镇),到勐麻(云县大寨),再到云州(云县),是当时盐茶等大宗贸易往来的主要干道。虽然山川险阻,万水千山。途中行旅艰难,既无舟楫之利,又无车马之便,交通运输仅靠人背马驮,然商业贸易尚称发达,流通亦畅。内、外贸易均备,国外运至缅甸腊戌、仰光;省内至云县、耿马、景谷、墨江、昆明诸地,向国外输出茶叶,虫胶等产物。当时马帮盛极一时,拥有骡马少则二、三头,多则数百头,大马帮并配有武器。密林深处随时可见“山间玲响马帮来”。
邦东古镇遗址距邦东乡政府东北里程7千米的老邦东街,老邦东新石器遗址旁。民国年间在老邦东街设置邦东镇,是当时缅宁县除县城之外的唯一的重镇,集市繁荣。云州、缅宁通往景东的古驿道在此镇交汇。这里的客商以景东、镇源、云州、缅宁等地为主,其次是外地大宗商运马帮偶有在集市上歇脚贸易。《缅宁县志》记载:本县市集“又次为邦东乡之邦东街,以甲寅日为主,以盐茶为大宗,上至勐麻大寨,下至嘎里江渡,市场较为繁盛”.古镇的街面至今可见百年来马帮遗下的痕迹。
嘎里古渡位于乡政府20千米的澜沧江边,近邻昔归新石器遗址。清朝始设摆渡,渡口设店子,往来客商可歇脚休息住宿。《缅宁县志》载:“《云南通志》澜沧江上渡,即本县之嘎里渡。距城东140里,为通景要津,设船以渡”。渡口是缅宁至景东、云州至景东两条古驿道在邦东古镇交汇后过澜沧江的重要交通要塞,清光绪、宣统年间,县内外,省外客商在此设盐号。民国时期,邑人杨来卿、邱月楼设长兴号,景东人苏三保设允丰号,邑人邱歧山、蒿玉三设同庆号,景东人玉义贵设义兴号,先后在嘎里渡经营以盐茶为大宗的水上营运,是当时两地货运的重要通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思茅地区经营,1983年停渡。1986年6月邦东昔归农民李德成申请获准恢复摆渡,并改设为昔归渡。1999年12月在上级航运部门支持下新建渡口和改进铁皮溜索船。
造纸古作坊遗址位于邦东乡政府以北10千米,雪山主峰东麓。清末民初,有几户人家在这里开办造纸作坊,以竹、石灰、滑皮水为原料,产品供学生习字及日用,开创缅宁(临翔)造纸业先河,并世代相承。至今造纸作坊保存完好,尚有一、二户人家继续经营。
普洱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以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普洱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缅旬等地的茶马古道,也是普洱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普洱茶业的发展和普洱茶区商品交易的繁荣。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一是位于同心乡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二是位于凤阳乡民主村的“茶庵塘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径仄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马啼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以茶易马”的艰险;沿古道而上,人们可以去体味,去追寻“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三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遗址”,长约10余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向人们说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的兴盛。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今天,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忧新: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
景迈芒景:世界最大最古老的茶园 - 五房·茶马古道考察记三
古茶林中的寨子
在树上采茶的傣族小姑娘
残缺的石碑记录着千年种茶史
芒景村中的古寺
天下产茶的地方当然很多,大多叫茶园。就算称为茶山的,也不过是山上的茶园,种着齐胸高的茶树罢。而到了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的景迈、芒景,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茶林—一山山的绿,望不到边际,又正被盛夏的雨洗着,被清晨的雾笼罩着,湿淋淋的在山洼里流淌开来。
景迈和芒景的海拔约1400米左右,又在北回归线一侧,据说是出产高品质茶叶的最佳海拔高度和最佳区域。这些已经生长了几百年甚至更久远的茶林,至今依然被人采摘着、饮用着。
茶林轶事考察队的越野车如一只船,在绿海中飘飘落落地走着。从车窗望去,两边又高又密的林子,在雨雾中把天都遮住了,阴阴的,阳光都射不透。要不是惠民乡的副乡长周长平说是茶林,我们还以为是原始森林呢!
从景迈到芒景20多公里山路,居然就是在古茶林中行进!不止是这两个村子,加上芒洪、翁居、翁洼等几个村子,都是被2.8万多亩古茶树环绕着、遮蔽着。
景迈村是傣族寨子。穿过寨子的公路上,一摊连一摊的凉晒着茶叶,路好像也变成茶叶铺的了。属于这个村子的古茶林有8000多亩。
茶树一般有三四米高,脸盆粗细,枝杆在密密匝匝的树阴中,向着有阳光有雨露的缝隙四处突围。纵横交错的树干生长着岁月的沧桑、生命的力量。茶树满身佩戴着湿湿的苔藓和说不出名称的寄生兰……不用专家介绍,人们一看就知道这里的茶树林很古老,这里的生态很原始。
在这古老、原始的茶林中,那些更高更粗的古茶树就被称为茶王了。村子里的人还记得,最大的两株茶树,分别于1956年和1976年被砍。可惜!但那时真的怨不得谁,不就是两棵树。那样的年月砍的树还少呀?现存最大的两株,其中1号古茶树高4.3米,基部干径0.50米;二号古茶树高5.6米,基部干径0.40米。这样高的茶树,如何采茶呢?两个傣族小姑娘特意穿上了漂亮的民族服装,采茶给我们看。11岁的岩伦和10岁砍伦年纪是小了点,但大人们都做别的事去了,又正是假期,茶叶都是如她们一般大小的姑娘们在采摘呢。在茶林里随便选了一株茶树,她们背着竹篮,就身手敏捷的爬了上去,立足的位置,已经高过我们的人头了。一棵树上,站得下三五个人采茶呢。
莽莽茶林里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的山寨就洒落其间,古茶树的树龄似乎就是山寨的历史。随便一株古茶树,都有几百年;随便一个山寨,都已存在了几十代人。这里的民族真正算得上是原住民了,他们世世代代采摘古茶食用。摘下的茶叶,晒了制了,又通过茶马古道带去遥远的地方,远得让山村的头人和祭师都讲不明白。外面的世界太远,讲不清也罢,但他们却讲得清从前的事,几百年上千年的事,都讲得清。
芒景村的苏国文,就是一个讲得清往事的人。1950年,苏国文的父亲苏里亚(布朗族名为岩洒),作为这一带最后一个布朗族头人,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他背着一袋5公斤重的古树茶,那是只有当地头人才喝得上的“小雀嘴尖茶”。在中南海,苏里亚亲手把“小雀嘴尖茶”送给毛主席。现在,古茶林里的碑上,还写着苏里亚送茶叶到北京的事情。
头人的儿子苏国文,如今在芒景山上也有相当的威望。他退休后,发动村民集资建了一个“芒景布朗风情园”,我们去的时候,工程正在收尾,里面有新的寺庙,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真是当了一辈子教师,搞旅游也忘不了教书。况且,这一带地方,小学校也常常设在寺里。他还自己出资10万元,依稀仿照从前头人的房子式样,在庙旁建了一幢“国文楼”。
他相信古茶林出名了,游客日渐多起来,他的举动也会为村民们带来好处。碑文铭刻茶林历史苏国文不简单,他的布朗族名字叫岩赛吧,59岁,在县教育局工作,是全国先进扫盲工作者、全国民族教育先进个人,现在已经退休回到家乡。他把芒景布朗族的事情写成了一本《芒景布朗族传说简史》,没有正式出版,只是作为一种印刷品成书几百册,在世间流传很少。虽然,这里的古茶林被世人谈论还是近几年的事,但在他的著作中,他认为是布朗族先民最早种茶饮茶。
在芒景村的芒洪寨,那座有些残破的老寺庙看似很普通,里面隔出半间堆放芒锣、象脚鼓等节庆祭祀用品,另半间供着香火。但里面的一块碑却大有来历。石碑是供销社拆房子时从墙角里发现的,已残缺,红砂岩上用傣文写着这样的意思:某年某日在头人的带领下建了此庙。苏国文和澜沧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左应华说,从前有5块石碑,第一块碑为种茶碑,第二块为建寨碑,第三块为建庙碑,第四块为历代佛爷碑,第五块为历代头人碑,碑文记录了芒景布朗族在此定居一千多年的历史。从中可看出布朗族先民在建立自己的家园时,把种茶视为美好生活的第一要素。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古茶园的茶叶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算起来这片古茶林已经有1300多年了。考察队的周红杰教授说,碑文记载景迈芒景古茶园的历史,是目前判断这片古茶园种植史最可信和最权威的史料。
1300多年的古茶园,让考察队员既惊喜又有些不敢相信。1300多年前,那些一度被认为是世界茶叶“发祥地”的国家和地区,有的还没有开始茶叶栽培,有的仅有零星的种植,而景迈芒景的先民却已成林成园的种植茶叶了。这,不能不说是世界茶叶种植史上的一大奇迹!布朗族绿色的拐棍布朗族头人苏里亚把茶叶带到北京,使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布朗族茶叶“小荷初露”,让人认得这“深山的妙龄女子”。殊不知,这“小荷”,这“深山妙女”,漫山遍野地植根在布朗族先民的生活中,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一同生长着。
已经流传千年的布朗族典籍《奔闷》,详细记载着布朗族英雄哎冷与茶的传说。哎冷在布朗话里就是老大的意思。这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可以与希腊神话中的那些天神媲美,但更具人性。是他带领一支布朗人最先到这里定居,他才能超群,景洪傣王把第七个公主南发来嫁给了他,封他为“叭哎冷”,是级别不低的官。布朗人英勇善战是史有所载的:“勇悍好斗轻身,兵不离身”,这在纷争不断、环境险恶的岁月,是求生存的必备气质。哎冷也是武艺不凡,得到人们的尊敬。哎冷最后死于一次族人相争的阴谋,他临死前说:“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光;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一个英雄去世了,但他留下了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至今,每年农历六月初七,这里的布朗村寨还要举行一种叫“夺”的活动来祭茶和祭奠哎冷,时间长达数天,要进行镖牛等隆重仪式,中心地点就在芒景的哎冷山上。在芒景布朗族的《叫魂经》等典籍中,不仅记载着祖先迁徙的历史,也留下了这样的话:“叭哎冷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英雄,他给我们留下的竹棚和茶树,是我们生存的拐棍。”
从布朗族典籍《奔闷》中记载的哎冷到苏里亚;从苏里亚到他的儿子苏国文,已是沧海桑田,但这根绿色的“拐棍”却生生不息,支撑着布朗人子子孙孙的生活。
历史上,布朗山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输送到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这里布朗、傣、哈尼等族百姓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也是他们平日里的菜,生活中的保健饮品。布朗话里,茶称为“腊”,最初只是一种佐料“得则”。至今,还有人在野外劳作时,摘一把鲜叶,用盐巴辣子一沾就是菜。“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不行”,这句话仍在布朗山讲着。云南人说的“吃茶”,在这里有了真切的含意。因为此种“得则”与生活是那样的密不可分又有利于身体,渐渐有了人工种植。于是,哎冷给这种佐料取名“腊”,原是绿叶之意,从此用来专指茶。在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多有带“腊”、“拉”等字的地名,就往往与茶有关。
一千多年的种茶史,布朗人掌握了多种茶叶品种的制作:“腊告”(干绿茶)、“腊拉”(大粗叶茶)、“腊贺”(糯米香茶)、“腊各信”(小雀嘴尖茶,当年送给毛主席的就是此种茶)、“腊广”(圆形的紧压茶),也就是后来誉满天下的普洱茶。
在景迈芒景,森林、茶林与村落,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里,连空气中都仿佛飘散着茶树的清香,让人分不清是先有茶树还是先有人家。1994年,日本名古屋茶叶协会理事长,国际著名茶叶专家松下智先生来这里考察,把这万亩古茶园赞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珍贵的“茶树自然博物馆”,是中国的“国宝”。
昆明世博园“茶树区”里,曾展示过两棵巨大的千年古茶树,就是从景迈移植去的,世博会期间令来自世界各地的茶界人士惊叹不已。后来,它们因水土不服枯死了。但在景迈、芒景万亩古茶林里,我们看到数不清的古茶树吐着新绿,生机勃勃。
茶马古道文物亮相普洱
马鞍、马驮、马铃从唐代至民国期间的500余件茶马古道相关文物,于昨日在普洱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展出。这些精美珍贵的藏品还是首次展示,展期将长达两年,云南省文物局亦计划在今年全面展开茶马古道遗迹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利用等工作。
记者看到,500余件茶马古道文物藏品,足足用了两个大展厅进行展示,马鞍、马驮、马铃、修蹄刀、铜锣、编钟等种类丰富。从时间上看,民国、清代、明代上至唐代的器物都有。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所长木霁弘介绍,目前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共收集到800多件藏品,这些藏品涉及四五个国家,收集了20多年。
普洱市副市长童书玮介绍,茶马古道是西南地区以茶叶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古老商贸通道,沿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文化遗存形态多样,具有极高的保护利用价值。2006年6月,普洱市政府承办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通过《关于保护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普洱共识》,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行动。
据介绍,2012年,茶马古道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5月13日,云南茶马古道相关项目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茶马古道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线路最长,遗存最多,内涵最丰富的新型文化线路遗产。省文物局计划在今年投入经费,全面开展茶马古道遗迹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利用等工作。
关于茶马古道
1990年夏天,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6人徒步考察了滇、藏、川接触地带,后来,6人以格马明珠为笔名,发表论著等,将云南历史上对外通道总称为茶马古道。随着相关研究的进展,从2005年开始,茶马古道被视为一个交通网络,茶马古道指称的范围逐渐扩大。
在空间范围上,滇、藏、川三省区为茶马古道的主干区域,三省区的交界地带为茶马古道的核心区域,其边缘区域则还包括中国的贵州、重庆、广西、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并延伸至与它们接触的地带。
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 - 五房·茶马古道考察记六
深陷的马蹄印,记录着古道的兴衰
90岁的方淑珍(左一)还清楚的记得驿站的往昔
茶庵鸟道
孔雀屏驿站新建元(江)磨(黑)高速公路尽头不远的地方就是普洱了。千百年前建筑在茶叶经济上的普洱,今天仍有很多遗迹深藏在城外的青山和村落之中。为了寻找普洱茶家乡往日繁华的记忆,我们撞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当越野车从平坦的高速路上驶下来,进入高低不平的山间小路时,我们的考察也真正开始了。
从历史出发,去寻找真正的普洱茶。
官马大道今何在茶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可茶的历史又该如何去触摸?
普洱城北10公里处,就是“普阳八景”之一的“茶庵鸟道”,从此向北行走,驿道盘山而上,古木参天蔽日,鸟鸣虫吟。此处旧时有驿站、茶站、庙房,故名茶庵塘,景名“茶庵鸟道”。
我们在普洱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定华、副部长吕宗业的陪同下来到茶庵鸟道时已近黄昏。一路上坡的茶庵鸟道显得十分宽阔,并没有鸟道模样。宽阔的路面是“五尺”官道的标准尺寸,全部用青石板修建而成,有的地段高出地面,有的地方还能看出当年修的排水沟,这与我们在其它地方看到的茶马古道完全不同。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这就是茶马官道,从普洱通往昆明。进京的贡茶和销往内地的茶,必经此道。沾上皇宫贵族和国家税收,原来的幽幽民间商道,立即改变了鸟道模样,成为一条茶马“高速公路”。如今,这官马大道上深浅不一的马蹄窝,记录着当年的繁忙景象。
据县里的同志介绍,清代道光年以前,茶庵鸟道只是民间商道。从普洱出发的马帮越过这山垭口,就踏上遥遥无期的旅程,马帮的家眷常常在此地送别他们的亲人。天长日久,这里便有了与茶事相关的茶庵。道光元年(1821年),为了方便普洱茶进京,开始修建这两米宽的“官马大道”。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官马大道才得以完工。今天,驿站、茶站已经不见了踪影,庙房只剩下两个巨大的柱础了,“官马大道”显出了鸟道的沧桑。
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在多次考查的研究结果上提出:明清时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在考察中,我们把当地学者与我们实际了解到的驿站结合,得出了五条茶马古道的位置,由普洱出发茶马古道有东北路、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5条。东北路从县城出发至石桥寨、头酒房、茶庵塘、磨黑、四堂庙、孔雀坪、把边街、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墨江、元江、玉溪到达昆明,全长580.7公里,行程17天,也叫“官马大道”。普洱贡茶从这条路送到昆明,直至北京。客商以及官员来往、运送茶盐等土特产,都走这条路,所以特别重要,明清两代,沿途设立了若干“营”、“哨”、“汛”、“塘”,严密防守。南路从县城出发,经头塘、大新寨、南门口、猴子山、石膏井、那柯里、思茅、普藤坝、车里、佛海、打洛通往缅甸,全长311公里,步行单程8天。西北路从县城出发,经四更桥、五里坡、气山丫口、硝井、谦岗、西萨、景谷、景东、弥渡至下关(今大理市),也叫“茶马大道”。从普洱驮去的茶叶经下关,丽江中转,或是藏族马帮直接把普洱茶从普洱驮到西藏,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贸易通道。东南路由县城东南方向经勐先、黎明至江城到越南莱州、海防,直至欧洲。西南路由县城出发,经德化、那迁、六顺、糯扎渡口至澜沧、孟连,驮普洱茶、磨黑盐、普洱大布到缅甸。
如今,普洱境内现存的“茶马古道”有茶庵塘段、磨黑孔雀屏段、同心那柯里段等。
普洱茶盛于普洱
中国古人的记叙方法总是那么精要。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1765年的这段话,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发展为一个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的一个普洱茶文化课题了。
普洱地名的正式命名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此前,“普洱在商周时期属古‘产里’地;西汉时期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南朝时期隶属永昌郡;唐南诏时期设为‘步日睑’(后改为‘步日部’;‘日’的读音与‘洱’相近),属银生节度;元朝时期改设为‘普日思么甸司’;明朝洪武十六年(1384年)改称‘普耳’,至万历年间定名为‘普洱’。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普洱设置元江分府,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此后至民国时期,先后设普洱镇总兵署、迤南兵备道署、普洱道尹公署、云南第二殖边督办公署和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普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普洱为中共宁洱(后改称“普洱”)地委、行政专员公署驻地。1955年5月,地委、行署迁驻思茅,“普洱”自此至今为县名。”
清代普洱管辖范围广大,包括了人们习惯上说的“思普地区”。康熙三年(1664年),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勐养、思茅、普滕、整董、勐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勐暖、勐棒、勐葛、整歇、勐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那时流官管土官,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
普洱茶因地得名,普洱又因茶闻名四方,这是明清以后普洱茶叶商贸繁荣的结果。作为思普地区政治中心的普洱,自然而然成为茶叶商贸的中心。清雍正年间,普洱府在其土城外建砖墙,使当时的普洱城真正成为一座商业城市。整座城市气势不凡,有朝阳门、宣武门等,城墙高大坚实。各地商人云集普洱,普洱因茶而成为文化荟萃之地。江西会馆、两湖会馆、四川会馆、秦晋会馆、徽州会馆、两广会馆、石屏会馆、建水会馆、玉溪会馆等,带来不同的地区特色,四川会馆供奉的神是李冰,晋秦会馆是关公,徽州会馆是王安石……如今,大多数会馆已不见当年雍容,只有残墙一二。现在,为发展普洱茶文化、建设普洱,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一系列规划,其中包括恢复建设会馆建筑。
清代,为加强对普洱茶的管理,清朝廷还在普洱设茶局,专办营运茶叶的许可证“茶引”,并收取茶税。据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普洱就在于么放“茶引”三千引(每引可以运输一担茶叶)。清朝廷还在普洱办茶厂,选上好原料加工为团茶、散茶和茶膏专门贡献朝廷。清代的普洱府可以说是官办茶业和民间茶业共同繁荣的时期。据《普洱县志》记载,咸丰年间有20几万人从事茶业。道光同治年间,普洱府普宁城内城外有商家三百余,茶庄有六七十家,每年茶的销量为570吨。普洱的茶有普青、普红、普尖等,有的直接运出,有的加工成茶饼或团茶、茶膏运走。普洱有名的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荣和昌、广兴隆等等。其中“猛景茶庄”十分有名,其紧压茶上都印有中英两种文字。
寻找古道遗风在磨黑、孔雀屏、那柯里,为寻找古道旧时的样子,我们在山间和村镇穿梭,像猎狗一样兴奋。
磨黑因盐而得名,但普洱的历史上,盐与茶是商道上最常见的货物。马帮时常是把茶驮出去,又把盐、药材等日用品又驮回来。盐茶相伴的运输方式也是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今天的磨黑是安静的,在玩八哥的老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磨黑当年的悠闲。从磨黑往东就到了现在普洱保存马店最多的古代驿站———孔雀屏。孔雀屏因处于扇形的孔雀屏山上而得名。孔雀屏有一条约4米宽的石板路贯穿全村。路边除少数的砖房外多数是旧时留下的土房,其中不少就是当年的马店。一位叫方淑珍的老人告诉我们,当年的孔雀屏有34家马店。老宋家、老三家、老柴家、老张家……都是开马店的大户,有的一家还经营数个马店。当时她家的马店可以住得下四把马(五匹驮马为一把),直到磨黑通公路时孔雀屏都还一直有马帮。
从普洱往南,同心那柯里的茶马古道是普洱现存最长的一段茶马古道,断断续续约有30公里,由人工磨制的条石和砾石铺成,一直通向思茅。茶马古道一般是60里为一个马站,30里为一个腰站。那柯里就是其间的腰站,马帮在此地打尖歇梢。
看着茶马古道斑驳的石板和石板上深陷的一个个马蹄窝,就像在看一本书。这本引人入胜的书,记录着茶马古道兴衰的历史。
与“秦开五尺道”相比,茶马古道的历史不算悠久;与公元前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的从巴蜀经云南到印度、阿富汗等地的“蜀身毒道”相比,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也不能同日而语。但茶马古道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往往覆盖了“五尺道”,覆盖了“蜀身毒道”,也覆盖了云南的其它商旅道。
这并不奇怪。茶马古道与云南境内外的商旅道相重合,也是历史事实。虽然,茶马古道因历史的变迁沉寂了,但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的历史依然清晰可辨。
云南普洱“茶马古道”分布路线
清雍正十三年(1735)思茅设驿,专开从到易武的茶马道,此道从思茅向南行,经黄草霸—卡房—高酒房—勐班—补连—补岗—椅邦—曼拱—曼乃—镇越易武,行程七天,全长535华里,是思茅通往勐腊、易武、倚邦、曼拱、革登等普洱六大茶山的茶马通道,清朝廷上贡的(女儿红)就是从这条驿道运出的,这是一条有一.五公尺宽的石铺大道,它沿着原始蜜林遮盖的山岗竹头,绕着重重唆岭,从思茅通到勐腊易武,这条茶马道用的石头,全是河里的硬沙石,思茅县志办姜定忠先生考查过,小石如方斗大,大石宽三十多公分,长一公尺多,重2-3公斤,而路边连一个石子都没有,石头全部是从其他地方抬来镶起来的。
据史料中载:民国3年(1914),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动招佣临时工程队修开,当时百性称它为“柯家大道”。这条茶马道经过的(卡房),海拔为1527公尺,是当时设在这里的一个检查站,由内地或六大茶山出进马帮驮运的茶叶货物等都要检查,交纳关税,才可以走,故得此地名:“卡房”,而过去就是高酒房是路途上的食缩地,海拔为1530公尺,山高水甜,用这里的水烤出来的酒,滋味高,酒度浓,加上此地不沾村,成了过路茶马商帮必缩之地,赶马的或行卖商人到了这里,牛马一歇,先要一碗热茶下肚,再要上一瓶老酒,几碟小菜,主人发了才,盖了一栋雕龙书凤的青砖白瓦四合楼院,被人称(高酒房),因此,高酒房也就成了这茶马道上的地名。普洱澜沧茶马商道:
民国时期,思茅到澜沧的驿站,从思茅向西南行,经整碗—翠云—糯扎—火烤寨—油炸房—锦章—澜沧,路称七天,470华里,从澜沧雪林出境可至面甸腊戍。从澜沧—勐连—芒信出境至面甸万霍道,由澜沧至西盟出境于面甸大道小径相接,是边贸传统商道,民国时期,澜沧景遇茶山是普洱茶产区之一,年产茶叶800多担,外地商人赶着马帮从思茅到澜沧景遇茶山购茶叶达到昆明,西藏或面甸销售。
普洱江城茶马道:民国时期,思茅至江城的茶马商道,从思茅向东南行,经倚象霸—石高箐—曼克老—营盘山—阿树—江城,七个马站,400华里,从江城出口茶叶的商道是由江城李仙江坝留渡口顺江而下至越南莱州,水路约200华里,行程五天,可直达港口海防,再海运香港,从江城到几个邻县和老挝勐鸟、越南莱州的驿道里程和茶商马帮站口,据《江城县志》载,有以下几条:
1、由江城到墨江520华里,计八个马站;江城勐烈街—河口—半边寨—曼兴—龙塘街—三星街—着落—墨江县城,
2、由江城到普洱420华里,计六个马站;江城勐烈街—三家村—丫口寨—曼兴—铁厂河—草皮街—普洱县城。
3、由江城到镇越易武350华里;计五个马站:江城勐烈街—阿树—曼汗—曼乃—曼丽—易武。4、由江城到老挝勐鸟120华,计二个马站。5、江城勐烈街—大路边—老挝勐鸟。
更多茶马古道内容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普洱茶与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以茶易马及药材,并以马帮的形式往来运输的贸易路线。唐宋以来逐渐兴起,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直到今天,茶马古道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关注陈财制茶。
传统上,以普洱府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有五条主要线路:
其一,西北经景谷、景东、大理、丽江进而入藏而抵尼泊尔、印度等地,这条线路是运用最广的一条古道。
其二,东北入昆明进而前往中原以及京师等地,普洱贡茶即由此条古道进京。
其三,南线经黄草坝、卡房、高酒房、勐班、补远、补岗、倚邦、曼拱、曼及、易武、勐腊至老挝,这是一条经过六大茶山的线路。
其四,东南路经由倚象坝、营盘山等地进入越南北部。
第五,西南道,由于要经过澜沧江,雨季时波涛汹涌不便通行,因此这条路一般旱季时使用,故又称旱季茶马古道。其中西南线河流众多,通行较为不便,到达澜沧后又分为三条支线,具体来说:一是从澜沧西北行,经竹塘、雪林前往缅甸腊戍地区;二亦是从澜沧西北行,经由竹塘、西盟前往缅甸;这两条都是经由西盟前往缅甸北部地区;第三条是从澜沧西行,经勐滨、孟连等地去往缅甸中部地区。
这五条茶马古道路线成为普洱与思茅、云南及内地商贸和文化交往的桥梁,也成为普洱与中国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商贸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以普洱为源头的茶马古道,被学术界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以普洱为源头铺开的这五条茶马古道中,有两条向澜沧江西南方向延伸,通过孟连和勐海到达缅甸,这两条古道与若干与之平行或交叉的支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以“不过澜沧誓不休”的态势,跨过澜沧江,组成了澜沧西南向缅甸、老挝等地的古道网络。其中经过景迈山古茶林的主要茶马古道有:
A、东北:景迈→勐满(勐海县)→富腊→发展河→老营盘→扁担山→老雅口→糯扎渡渡口→普洱;
B、东南:景迈→南峤(今勐遮)→佛海→缅甸景栋;
C、西南:佛房(老县城)→罗八→大坪掌(景迈)→南畔→香官→勐连→缅甸;
D、西北:景迈→东岗→勐朗→上允→小黑河→双江→凤庆→大理。
景迈茶山处于茶马古道南线和西南线的中间地带,无论往南去往勐海及西双版纳还是前往澜沧都比较便捷。而茶山本身也毫无疑问也受到这两条主线的辐射,特别在传统六大茶山的没落之后,景迈茶山随之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茶马古道的辐射也更为频繁。其中,西南线与景迈茶山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它连结着澜沧与孟连及西盟三地的贸易往来。景迈茶山通过这条通向缅甸的普洱茶出境商道而声名远播。
总的来说,景迈芒景古茶山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它处于滇西各条茶马古道的交叉处。西北过大理至西藏、西南至缅甸、东南至老挝、东北至四川,都必然穿过这一地区的茶山。其中现在惠民镇富腊后山仍有一条古道遗迹,另外三条在景迈山丛林间保存有部分古道。因而,景迈山古茶林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对外交流的的重要窗口。
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长知识
【茶名可分五类】一是地名加植物学名,如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二是地名加茶叶形状特征,如六安瓜片、凤冈翠芽;三是地名加富想像力的名称,如庐山云雾、敬亭绿雪;四是传说或典故,如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文君嫩绿;五是以文化素材为背景,有的具宗教色彩如普陀佛茶,以吉祥物命名如太平猴魁等。
【各国喝茶喝法不同】1、中国,讲究茶韵,喜好功夫茶;2、英国,下午茶配点心,十分隆重;3、日本,讲究茶道,茶室布置、环境等都很考究;4、印度,喜欢奶茶,传统方式将茶倒在盘子里添饮;5、土耳其,生产苹果茶,有请喝茶的传统;6、美国,讲求高效便捷,喜欢喝速溶茶。
【七子饼茶】是中外历史上,用国家法律来规定外形、重量、包装规格的唯一茶品。"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茶的品评。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
又称圆茶,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七子饼茶也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经茶马古道而名扬天下。七象征着多子、多地、多福、多寿、多禧、多禄、多财,七子相聚圆圆满满。"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七子饼茶一般都是7两一饼,7饼一提,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
碎碎念茶叶不会因为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人也不必因为融入社会不被人关注而沮丧,当你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之后,你还要在意什么呢?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淡淡的日子淡然地过。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种境界------淡然。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虽然一样渴望一切都好,但也能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种成长。
一首歌可以撩起一段记忆,一杯茶可以味染一份心情,当我们读懂了时光,才知道需要是什么。原来,千般跋涉、万种找寻,要的不过是一颗平常心。识得宽容,懂得放下,以平常心对待生活,生活无处不胜境。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饮茶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乐趣。爱茶的人容易醉茶,不过,茶之醉有别于酒之醉,难怪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
商家说
喝过润元昌珍品蓝印的茶友,应该都知道曼新竜这个寨子了。布朗山曼新竜寨今年的大树春茶品质不错,苦重香浓,与附近的老曼峨相比,曼新竜茶不算很苦,入喉即回甘,茶气完足,几泡下来,杯底香气很迷人。润元昌收料二组4月6号去了曼新竜,带回很多样板,试完就确定收量。
轻松一刻
雄仔跟妈妈去外公家,外公正在品茶,用的是特小的紫砂壶茶杯,外公对雄仔说:"这就叫功夫茶,是广东潮洲地区特有的茶文化!"雄仔听罢,找来一只大杯子,然后对外公说:"给我满满倒上一杯,让我喝个痛快,肚子里好多装点茶文化!"
外公禁不住开心地笑起来:"看你这小子,功夫茶要慢慢呷着喝,像你这样大杯大杯地喝,叫没文化!"
普洱也彩铃
某君自称不懂普洱茶,但拨打他的手机号码,却会听到这样的彩铃声:"对不起,我们老板正在喝普洱茶,现在不能接听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