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制作普洱茶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普洱茶制作 制作普洱茶 如何制作小青柑普洱茶

普洱茶制作。

现代普洱茶制作已经非常现代化,但与铁观音的制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大益的展示厅里,我们还是看见了一套古法制作普洱茶的工具。这家云南最老字号的普洱茶公司,用这样的一套展示,向大家述说着普洱茶在云南的古老历史,述说着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1. 甄选出已经前期加工好的毛茶,称好重量后,放到铁桶里,加入茶标;(如果是熟茶,需要先用40 分钟焯水,在叶面洒水软化后,再压碎);

2. 将铁桶在木质蒸气机上蒸十五秒,直到香气溢出;

3. 在铁桶口套上布袋子,然后迅速翻转,让蒸过的茶叶倒进布袋子里,然后拍一下袋子。压、揉,将袋子里的茶叶压紧;

4. 将布袋口扎紧,全围起来,但注意不能太高,不能太紧(会导致饼型过高)或者太松。

5. 轻轻揉一下布袋子,让茶叶在里面购置均匀;

6. 将布袋子放进定型机,放置进去的时候,手要扶着袋子口,将其居中;

7. 在定型机的踏板处跳几下,让布袋压紧;

8. 将布袋子取出,放到石磨处,脚踏石磨上,顺时针磨边;Cy316.COM

9. 将布袋子放置20 分钟后,拆袋(也可选择自然风干十天);

10. 包装制作好的普洱茶,传统的普洱茶包装有十八个褶子。

cy316.cOM编辑推荐

古人是如何种植茶树的?


在古代,农业技术不是很发达,茶树种群容易自然杂交,发生变异的概率普遍偏高。在明朝之前,我国的茶树繁殖采用的移栽方法就有直播和床播育苗两种,这两种均属于有性繁殖。

清初《物理小识》中有记载:“种以多子,稍长即移,大即难移。”在那时人们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明朝中期,我国种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直播法,到了明后期,在直播法的基础之上,发明了新的种植方法——丛播育苗移栽。

出于保持茶树的纯良种性,培植优良茶树品种的目的,在清朝,发明了茶树压条种植技术,培育出优良茶树,是古代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所以一旦发现能够培育出优良树种的办法,各地就会相互学习、借鉴此法。到了清朝后期,压条种植技术在福建被广泛采用。

另外一些茶树良种繁育的方法,如嫁接、扦插等开始出现的时间也是在清朝,福建知名的“佛手种”,据说就是由安溪的一位僧人以茶枝嫁接香橼树而来的。茶树扦插法,最早在康熙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就有记载。据说他总结了各地区繁殖良种茶树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我国古代在较早时候就注意茶树留种和种子贮藏的问题,在唐朝以前,古人就懂得用沙土保存茶种的办法,沙土能够很大程度地保持种子水分,从而保证茶种有很高的发芽率。

泡茶用水之古人如何说水


古人如何说水

1,水要甘而洁。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

2,水要活而清鲜。

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3,贮水要得法。

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抱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普洱茶炖排骨如何做?普洱茶炖排骨制作方法


材料:排骨(半斤)、陈年熟普洱(3汤匙)、蚝油(3汤匙)、大葱(1/3根)、生姜(3片)、大蒜(3瓣)、盐(1/3汤匙)、纱布1张。

制作:

1、洗净大葱、生姜并切成片,将大蒜拍扁去衣;

2、取一块纱布,放入普洱茶叶,包扎紧实后待用;

3、将排骨清洗干净,斩成小块,放入滚水中焯20秒,捞出沥干水;

4、另取一锅注入5碗水烧开,放入排骨、普洱茶包、大葱段、姜蒜和汤匙蚝油,大火烧20分钟,再转小火煮10分钟;

5、出锅前10分钟,放1/3汤匙的盐调味,捞出普洱茶包,茶餐即可装盘。

1、要选用优质的普洱茶,劣质的茶叶会降低排骨的鲜味;

2、普洱茶用量要恰到好处,过多则会使味道偏苦;

3、勿用辛香类佐料,如八角、花椒等,以免影响茶香及甘醇,失去茶菜的风味。

点评:普洱茶用来泡饮有减肥、消脂、美容的功效,入菜则可去油腻、清肠胃。将普洱茶与排骨一同炖煮,既可消除排骨多余的油脂,又能使排骨染上茶汤红艳的色泽,吃起来软嫩鲜美之余,还有满口的茶香。

普洱茶古法制作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茶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江莱从普洱过江城,进入越南莱州,然后再转运到茶马古道地图西藏和欧洲等地。旱季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而后到孟连出缅甸。 勐腊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老挝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栋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缅甸景栋。现代普洱茶制作已经非常现代化,但在大益的展示厅里,我们还是看见了一套古法制作普洱茶的工具。这家云南最老字号的普洱茶公司,用这样的一套展示,向大家述说着普洱茶在云南的古老历史,述说着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1.甄选出已经前期加工好的毛茶,称好重量后,放到铁桶里,加入茶标;(如果是熟茶,需要先用40分钟焯水,在叶面洒水软化后,再压碎)

2.将铁桶在木质蒸气机上蒸十五秒,直到香气溢出;

3.在铁桶口套上布袋子,然后迅速翻转,让蒸过的茶叶倒进布袋子里, 然后拍一下袋子。 压、揉,将袋子里的茶叶压紧;

4.将布袋口扎紧,全围起来,但注意不能太高, 不能太紧(会导致饼型过高)或者太松。

5.轻轻揉一下布袋子,让茶叶在里面购置均匀;

6.将布袋子放进定型机,放置进去的时候,手要扶着袋子口,将其居中;

7.在定型机的踏板处跳几下,让布袋压紧;

8.将布袋子取出,放到石磨处,脚踏石磨上,顺时针磨边;

9.将布袋子放置20分钟后,拆袋(也可选择自然风干十天) ;

10.包装制作好的普洱茶,传统的普洱茶包装有十八个褶子。

上面是由一套古法制作普洱茶的工具看到的普洱茶的传统制法,下面让我一起再来看看普洱茶传统、具体的制作方法。

一、鲜叶采摘

采茶的时间很关键太早上山采茶鲜叶会有露水苦与涩的比例会较重含水量也会增高茶香就明显不扬早上9点至下午3点是最好的采茶时间经阳光照射后的鲜叶吸收了晨露香扬、滋味甘醇。 采茶时不可太嫩或太老一芽二叶慢慢采采5-6芽即放入茶袋以免握于手中的嫩芽过多而导致嫩芽折伤阻断走水。

二、摊凉

采摘的鲜叶应尽快摊开避免采摘的鲜叶长时间放置在背箩和袋内导致鲜叶透气不好被挤压、闷到发热红变影响品质。

三、手工锅炒杀青 传统古法为手工铁锅翻炒法

现代工艺为机器自动杀青。杀青能使茶叶失水均匀杀青的温度及时间控制要依鲜叶的鲜嫩程度及含水量而定杀箐温度不宜太高或太低时间要适度时间过短失水不够时间过长失水过度杀死鲜叶。

四、揉捻

传统古法为手工揉捻现代工艺为机器自动揉捻。

揉捻目的在于破坏茶叶叶表组织茶汁浸出使片状鲜叶揉捻成条索状。揉捻需视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调整轻重与时间嫩叶要轻老叶较重揉捻须适宜。

五、日光晒干 传统古法为太阳光照晒干现代工艺为机器低温烘烤干燥

揉捻完成后解块摊晒。利用阳光将鲜叶晒干不宜过度晒燥。晒青时要视茶叶干燥程度适宜翻动翻太少次茶菁会干燥不均匀翻太多次茶面的毫毛会松脱掉。阳光晒干的茶叶有特殊的太阳味道和香气这也是普洱茶后期越陈越香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疲顿困乏,泡上一杯清茶,即是小憩休息,也能提神醒脑。

酒足饭饱,泡上一杯清茶,不但生津解腻,还能消食健胃。

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有着喝茶的习惯,不论身体的健康需求,还是忙碌之余的休憩消遣,泡茶喝茶,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环。

但是,在古代的中国,其实最开始是没有泡茶这样的说法。

煎茶

最开始的茶叶,是做为一种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嚼治吞服或者做成茶羹、茶粥等膳食来进行食用。这时候的人们,对茶的定义,就是食物。

后来,随着到了秦汉年间,人们逐渐学会了把新鲜茶叶做成茶饼,方便运输和贮藏,更为讲究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煎茶。

但这个煎茶,可能和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有着不小的出入,因为这时候的煎茶,是要先把茶用小火慢烤,变脆以后又磨成粉,然后再加葱、姜等各种调料,再加水煮开,倒出来饮用。

煮茶

在现在我们看来,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汤汁如何能喝下,但是在古代,这其实就是茶叶最早的饮用方法,甚至可以称为最传统的中国饮茶方法。

现在的我们当然喝不下去,在古代却是上流阶层和文人雅士的最爱,甚至,到了隋唐年间,还发展成了一种更为黑暗料理的方法:煮茶。

如果说煎茶你还能喝到点汁水,那么煮茶的话,就是把磨碎的茶叶洒一把盐,再加各种香料,甚至还偶尔加点羊奶洒点孜然什么的直接煮成粥,吃下去。

对的,就是吃。这个时候的喝茶,其实更像是:吃茶。

所以,现在很多人觉得在古代像李白白居易之类的大诗家,一手端茶一手捋须吟诗好不潇洒,其实换个角度,就和现代人左手端碗羊杂汤右手拿着麦克风是一个画风,都是张口一股葱姜味,清新十足。

点茶

好在随着制茶工艺的成熟,蒸青的绿茶越来越普及,终于有人发现不加调料的茶冲泡以后,独特的茶香味还更好喝些。于是,唐末宋初逐渐兴起“点茶法”,到北宋的宋徽宗著书《大观茶论》后,点茶法成为了最为流行的饮茶方式。

什么叫点茶呢,同样也是把茶叶碾成细末放入茶盏,然后陆续倒入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再通过特定手势和节奏向茶盏中注水,配合茶具击打出大量的白色茶沫为止。这个过程中不再加入各种调料,而是专注于形式和激发茶本来的香味,点出的茶汤有点类似现在的抹茶,虽然有点繁琐,但已经有了冲泡的雏形。

泡茶

真正的泡茶,是在明代开始。

因为,明代以前的茶,大多都是以饼茶的形式存在的。不论煮茶、点茶,它们的前提都是需要先把茶叶做成饼,而因为宋朝点茶和斗茶的奢靡之风太重,明太祖朱元璋直接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简单说,就是不许再生产饼茶,只能做成散茶售卖,从此以后,散形茶才成为了茶叶市场的主流,直到今日。

而有了散形茶的存在,以及明朝对斗茶风气的打压,冲泡茶叶来饮用,才逐渐成为了饮茶的主要方式,传承至今。

煎茶、煮茶、点茶、泡茶。茶叶的饮用方式,一直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进行着改变,虽然现代依然有着煎茶、煮茶等存在,但是和古代已经截然不同。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些鲜为人知的新奇方式无法一一列举,就等待以后再续吧。

带你看看古人都是如何喝茶的


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又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

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茶画描绘的就是饮茶活动,结合了人物、风景等,具有清净、淡雅的特点。

茶画,和文化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每一张茶画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代文人的精神。

现在,人们也喜欢在茶室中挂一些茶画进行装点,可以使得喝茶时更有氛围。

下面就带你了解几幅历代古人茶生活的图景吧!

唐代:茶宴、茶会的兴起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唐代最早的茶画。

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

在画的左下角有一名老者蹲坐在炉前,手持“茶夹子”,正欲搅动茶釜中刚刚投入的茶末。

侍童正弯着腰手持茶托盏,准备“分茶”(将茶水倒入盏中)。

另右下角有张茶桌,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可以注意到,煮茶的老者与侍童都不是画中的主体人物,但作者对煮茶、端茶等动作,以及茶具的描绘都非常仔细、生动,这幅画也受到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唐朝时,是饮茶文化普及的时期,宫廷贵族、市井平民都有了饮茶的习惯。

也是因为茶文化在这个时候的大发展,才会出现陆羽这样的“茶圣”。

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实用点茶之法

由宋徽宗亲手所绘的《文会图》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

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后来传到日本演变成了现在的抹茶道。

在《文会图》的前景中共五人,坐在左边的一人在喝茶,其余四人负责煎茶。

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摞黑色茶托,左后方放了一个茶罐,其中一个侍者正左手端着茶托,右手用一勺子从茶罐中舀茶粉。

桌子左边则是一个火炉,炉上有两个汤瓶正在烧水。画中后景是文人雅士围坐在大案桌聚会。

到了宋代,是茶文化繁荣的时期。

点茶、斗茶技艺的提升、茶具制作工艺的加强、文人名士对茶的痴迷,更有皇室对茶的推崇,都成为了茶画的创作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历史上宁洱县作为普洱茶贡茶的重要产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所遗存下来的贡茶生产传统工艺,因其较强的民俗性、独特的工艺性和产品的丰富性,为普洱茶晶牌的形成及茶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文化内涵和工艺原理仍是普洱茶现代工艺的研发基础和核心依据;是中华乃至世界茶文化宝库中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宝藏。

此传统工艺,不仅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族、民俗、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且从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生态、健康及个性化文化消费趋势看,仍具有潜在的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普洱茶贡茶传统工艺专指流传于宁洱县世代传承的作坊式的手工工艺,不含机械制茶工艺和1 970年代发明的人工后发酵工艺。

普洱茶贡茶分散茶、紧压茶、茶膏三种

普洱贡茶的生产,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大体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4个程序。

1、祭祀茶神。在普洱府境内,每年春茶开采之前,各民族都要按各自的礼仪对茶树王进行祭拜活动。祭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内容都大体相同,即感谢神灵的恩赐,歌颂茶树的功德,祈愿来年丰收,吉祥和幸福。

2、原料采选。开采时由村寨头人和有威望的老人经过占卜和实地查看,选出长得最好的茶园作贡茶的首采地,选出体貌端庄、品行端正、身无异味、心细而有经验的采茶女采首批茶。在普洱史志中,对贡茶的采摘有着严格的要求,如:要“五选八弃”。

“五选”就是:选日子,即选择谷雨前的吉日;选时辰,即选在晴天、日出之前采的茶最佳,与《茶经》上“日出神散”之说同出一撤;选茶山,即选择种植得最好的茶地,客观上鼓励茶农种好茶;还有选茶叶、选茶枝。所谓“八弃”是对采茶女操作上的具体要求,那就是: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

3、杀青揉晒。这是贡茶生产中关键而又独特的工艺。杀青,是在热锅里用闷、抖结合的手法,使鲜叶受热而均匀地失去部分水分。关键在温度的掌握,全凭经验和手感。

温度过高,对茶叶中的活性酶破坏太大,不利于后期发酵和茶多酚类物质的保留,普洱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后来的自然发酵而产生相对时间内愈陈愈香的品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揉捻,是用手直接搓揉已杀青的茶叶,关键在轻重的把握和重力方向的技巧,目的是使茶叶揉成条索状,便可晾晒成晒青茶。技法的高低直接影响茶叶的品味和芽条造型的优劣。

4、蒸压成型。即晒青茶经过蒸软、袋揉、压摸,定型、干燥、包装等工序,制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清道光五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记载: “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条、匣盛茶膏共八色”。

茶膏,是普洱茶贡茶中的又一独特品种,它便于携带和饮用,是适应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进行商贸活动的产物。

茶膏的生产工艺,一是选料,选择开舂时最好的青毛茶作原料,以保证贡茶的质量;二是清洗,洗去茶叶在运转中沾染的污物,表示对皇权的尊重,也体现前人们的卫生习惯和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第三道工序就是入水煎熬,让茶叶中的养料充分溶入水中,然后沥去茶渣,再经过反复1至2次的提取上清液工序,把提取的上清液在文火中煎熬数天,成为糊状,最后倒人器皿中,经过3个月以上自然风干而成型。

普洱茶贡茶传统工艺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属家庭作坊生产的,以代相传;二是属茶商雇佣人员生产的,以师徒相传。

目前,宁洱县普洱茶贡茶传统工艺有代表性传承人有:李兴昌(宁洱县宁洱镇宽 宏村人,贡茶工艺第八代传人)、吕国栋(曾为普洱老字号茶商“广昌隆号”继承人,茶膏工艺第三代传人)、吕云鹤(吕国栋之子,现经营茶庄,延用“广昌隆号”为商号。茶膏工艺第四代传人)、汤谟(曾为老茶工,现退休,茶膏工艺传人)等人。因年代久远且涉及面广,具体谱系尚在调查整理中。

普洱茶贡茶生产工艺随贡茶的产生而产生,随贡茶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成形、成熟。但贡茶传统工艺因断代太长,流传较少,加上手工工艺成本高,获利低,被现代生产工艺所取代,面临严重的濒危状况。相信此状况将会随着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普洱茶膏制作方法


相信朋友们很少听过普洱茶膏吧,下面让小编给您具体的讲解下吧。

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的知识介绍

普洱茶膏是一个传奇的饮品。普洱茶膏在清代紫禁城中荣光四射,在雍正、乾隆等清代帝王心中妙绝无双,在马嘎尔尼使团手中置若珍宝,在末代皇帝溥仪笔下的饮普洱茶膏,仿佛是紫禁城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时光回到二十一世纪,2004年,鲁迅、许广平夫妇收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被神秘买家以1.2万元高价购得;2010年,广州拍卖会,28块清宫普洱茶膏以100.8万天价拍出,2012年,贡润祥普洱茶膏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

普洱茶膏如此尊贵,价值完全可以与金玉媲美,缘何坊间对普洱茶膏不甚了解,甚至不知何物。因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帝王等上层阶级专享的饮品,清代特有的御用制度,更是对普洱茶膏保密有加,王公贵族、宠臣近侍也只是偶有赏赐普洱茶膏,寻常百姓更是闻所未闻了。

其实普洱茶膏的出现是具有必然性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艺归纳为七步,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好茶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普洱茶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间进贡的“普洱茶膏”,都未能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普洱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普洱茶膏),是茶中的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普洱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普洱茶膏。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普洱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玉蝉膏”和“耐重儿”两款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说明当时已将普洱茶膏列为单独的茶品。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以普洱茶膏涂抹饼茶表面,以示其优。宋代蔡襄在其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普洱茶膏。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普洱茶膏的质量好坏作为鉴定普洱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普洱茶膏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为:看茶的表面,就像看人的脸面,普洱茶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普洱茶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清代,御茶房制作普洱茶膏是在借鉴云南民间制作普洱茶膏的工艺基础上,再加上选料精细、加工考究、精确控温等多方面的环境,而形成了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普洱茶膏选料及制作方法。在相关史料中,关于清朝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方式与唐朝陆羽记载的一脉相承,其“轻蒸、慢熬”之后,也是“小榨去水,大榨出膏”,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程序却更加复杂。

御茶房普洱茶膏的生产需要以花梨木作炭,而且是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因为这个树龄的花梨木,材质比较均匀,燃烧时释放出来的温度和热量能够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从而保证普洱茶膏的恒温熬制。因为温度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有益物质,而温度过低,则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又不能析出,只有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才能保证普洱茶膏的品质。

除温度之外,清宫普洱茶膏在用水上也极为考究。皇家普洱茶膏必用北京“玉泉山”之水,“玉泉”是北京的名泉,素有“清泉先含三分味,掘土三尺可闻香”之说,结合现代科技可以发现:玉泉水属于弱碱性水,总矿度只有0.02-0.1g/kg。又因玉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而且氯化物极少,故水质优良,以此水制作普洱茶膏,能减少水中硬物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损害,保持普洱茶膏独有香气和口感。

此外,御茶房制普洱茶膏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因为温度、湿度、空气的流通、光线的明暗、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熬制,从而影响到普洱茶膏的品质。贡润祥普洱茶膏专家团研究发现,按清宫惯例,在一年中只有100天左右的时间适合熬制普洱茶膏;熬制过程中必须对温度、湿度、火候、时间严格掌握。精品普洱茶膏的出品,需要整整72天。这也是为什么清代普洱茶膏只能满足皇宫需求,而在达官贵人之中也很少流通的原因。而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对普洱茶膏的研究中发现,普洱茶膏具有很多特殊的功效,对其大为推崇,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有:“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效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


史籍记载“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功用”,传统普洱茶虽有对人体立即性的正面功效,但比起一般绿茶,其强烈的口感有些令人却步。为因应效率时代,用人工以纯化强烈口感,普洱茶在文革时期有了重大改变。现在云南地区茶商、消费者与学界所称“普洱茶”者,即为台湾市场所称的普洱熟茶;而普洱生茶则称之为“晒青茶”或“滇青”。

现代普洱茶渥堆技术的形成,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六零年代末期吸取广东省与香港茶商湿仓陈化的观念,加以原先内地炒青后未干燥直接竹篓装的微湿后发酵做法不断加以改进,利用微生物促进茶叶人工发酵工序。1973年以下关茶厂渥堆发酵技术为基础,在昆明茶厂再经高温高湿,成功研发普洱熟茶并开始量产。

普洱熟茶与滇青最大的差别在于渥堆,渥堆工序也左右着品质优劣的关键。每次取用青毛茶十公吨为一渥堆单位,潮水量(洒水)视季节、茶菁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内部温度不可过高,视制作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来进行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完全变黑焦炭化。经多次翻堆后,茶菁含水量接近正常时,便不再继续发热。整个渥堆工序视所需发酵度状况,约时四至六周。

渥堆人工熟化除了氧化作用外,其发酵基本上是利用湿度来培养微生物,再藉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热能与分泌的 来进行化学反应,使儿茶素与多醣类氧化降解,除了让茶汤有特殊香气与口感醇化外,许多抗氧化活性成分更有益人体健康。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值,会产生不同的菌种,也因此对普洱茶品质会有绝对性的优劣影响。

目前在云南某些民间茶厂利用特定微生物进行渥堆发酵,与国营厂使用传统潮水方式,其产品差异性甚大,发酵后半成品与红茶的香气口感有些类似。未经潮水增湿,直接以菌类发酵的制作工序,据笔者了解,目前仅在西双版那地区特定茶厂少量生产,并未普及,品质优劣还待后续观察。

越来越多现代医学研究文献证实,普洱茶有降血脂尿酸、减肥、预防糖尿病及前列腺肥大、抗菌消炎等等重大人体健康功效。且对普洱茶急性毒性的安全研究也有重大进展,结果证实完全符合WHO检验安全标准,属于无毒范围,饮用安全上无顾虑。

【现代普洱茶制作加工】

鲜叶

杀青

(锅炒或滚筒)

揉捻

(盘式揉捻机)

干燥

(烘干或日晒)

紧压

干燥

(烘干或日晒)

晒青紧压茶 ←── 毛茶分级

增湿渥堆

风干陈化

筛分拼配

灭菌

紧压干燥

普洱紧压茶 ──→ 普洱散茶

普洱茶熟茶制作工艺


整个普洱茶市场方兴未艾,大陆、马来西亚、韩国等地需求量大增,虽然所有古董印级茶皆为生茶饼,导致消费者收藏普洱茶是以生茶饼为主要对象,然市场消耗仍旧以熟散茶、熟砖与熟饼为主。

以笔者几年来不断深入云南各茶区,不断针对季节与制程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依个人见解,春茶香浓质重、口感饱满,适合在云南旱季时节制作生茶;十月中旬以后的谷花茶,质地虽重,但口感偏苦,比较适合与春茶混拼做生茶品,或是混和雨季茶做熟茶。而雨季所生产的茶菁,适合在温湿热的雨季时节制作熟茶品;因为熟茶品需经过洒水渥堆发酵,茶品本身内涵物质必须丰富,以目前个人所了解的茶区来说,临沧南部的大叶种是许多优质熟茶的茶菁来源。

普洱茶制作与流程

生茶与熟茶的差别在于制成青毛茶后,熟茶经过洒水渥堆(包含喷雾式、菌类等)人工快速发酵,而生茶则没有。在此稍作介绍普洱茶制程、名词说明,与生、茶熟差异。

鲜叶采摘

最佳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避免鲜叶水分含量过高,不利萎凋与杀青。早上十至十二点左右会完成采摘、萎凋、杀青与揉捻,而后进行日晒干燥至下午四点左右结束,依晒茶量与气候而定。若于中午过后采摘,杀青、揉捻后如果来不及干燥,少数民族通常以熏乾方式干燥;此时若干燥不完全,发酵度偏高,会直接影响茶质。采摘季节则有旱季、雨季之分,旱季春茶在二月底至五月中,大约分三采;谷花茶则在九月底至十一月底之间,大约分二采,五月底至九月底为雨季茶。各时节所采摘茶菁,在外观与茶质有经验者稍能辨识。

萎凋

主要将鲜叶水分含量减低,降低杀青温度,亦可柔软叶质。在旱季自然阴乾萎凋,有些则以轻微日晒萎凋,在雨季则以热风萎凋。

杀青

普洱茶杀青主要方式为锅炒或滚筒式杀青,其温度应该在摄氏180度以下,全程6分钟左右,温度与时间都需依实际投茶量、茶菁嫩度、水分含量等等因素做调整。完成后,正常茶菁叶色由鲜绿转为深绿或墨绿。杀青完后,仍是将茶叶摊凉,准备进行揉捻。绿茶杀青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则只需使发酵减缓速度。

揉捻

传统制茶以手工进行揉茶,且依茶菁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着重二次复揉。现代制茶则多以机械式盘式揉茶机处理,而后再人力进行部份加工或挑拣。

解块

盘式揉茶机通常会造成茶菁结块,以现在制程会以解块机进行解块。传统手工揉茶则直接在揉茶时,顺手进行茶菁分离。

毛茶干燥(晒青毛茶)

揉捻解块完后,茶菁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乾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此即俗称「晒青毛茶」。

毛茶分级

将晒青毛茶依芽毫多寡、心叶比例,或以单叶大小筛分等级。一般野生茶以人工方式挑选,台地茶(茶园茶)则多以筛分机处里。

渥堆

传统熟茶制作方式,每次取用青毛茶十公吨为一渥堆单位,潮水量(洒水)视季节、茶菁级数与发酵度而定,通常是茶量的30~50%左右,茶堆高度在一米左右。茶堆内部温度最高于摄氏65度左右,视制作地的温湿度与通风情况来进行翻堆,使茶菁充分均匀发酵,若堆心温度过高会导致焦心现象,即茶叶完全变黑焦炭化。经多次翻堆后,茶菁含水量接近正常时,茶叶霜白现象退尽,便不再继续发热。整个渥堆工序视所需发酵度状况,正常状况约时四至六周。

传统渥堆熟茶较为市场所接受者,多数产自西双版纳州。其原因除了茶菁品质与技术外,版纳地区气候十分适合渥堆过程菌类生长繁殖。虽然许多勐海熟茶品茶菁来自临沧地区南部,但发酵制程仍以版纳勐海为主。而在发酵过程中,版纳地区渥堆味也较不刺鼻,这也与技术及发酵时参与作用之菌种有关。

一般而言,渥堆技术以一次完成为原则,若发酵度不足、不完全,则易出现酸化之劣变;若因发酵不足,干燥后在进行二次洒水发酵,容易发生汤质薄、味淡带苦,叶底糜烂之现象。发酵过度,则有碳化现象,汤薄甜而无质,叶底黑硬。

目前熟茶制作方式,除了上述传统潮水渥堆,喷雾式增湿、菌类发酵等等也有不少厂方进行试验与实际生产,产品各有特色,也期待现代科技能提供传统产业新方向。

灭菌

以高温干燥渥堆完成之熟散茶,消灭茶品中可能不利于人体之菌类。

拼配

依不同之需要,将不同级数紧压成品。或以不同茶区、茶种、制程之茶菁混合成特色紧压茶品。

蒸压与干燥

将青毛茶铁瓯之中,以蒸气蒸软后压制。有涡轮蒸压之蒸压时间,100g沱茶或小方砖约三秒、250g沱或砖茶约五秒、357g饼茶约七秒;传统煮水蒸气蒸压法,100g沱茶或小方砖约二十秒、250g沱或砖茶约三十秒、357g饼茶约四十五秒。紧压摊凉后,解外套棉布,进行干燥。传统干燥方式有二种,一为自然阴乾,在旱季约2天,或是正反面日晒二小时后,再阴乾一天。刚制成的茶品水分含量通常在9%以上,而在静置存放二日左右后,水分含量会渐减(蒸发)至9%左右;但在自然环境存放后,水分含量随环境水分增减而自然调整。

现代干燥工序则多以烘房干燥,如果干燥温度过高,则容易破坏茶质,直接影响茶品香气口感,且不利于陈化。这也是目前现代普洱茶制程中,最关键与矛盾的一环。普洱熟茶若成品干燥温度过高,将导致茶品汤质薄而带水味,也会影响往后茶品之陈化。反之,若干燥不足则茶心附近最容易产生霉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