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一)

发布时间 : 2020-09-30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花茶技术 白茶技术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2、茶树修剪的时期

茶树修剪时期,不论是幼年茶树,还是成年茶树或衰老茶树,原则上都应在一年地上部生长结束后休眠期进行。茶树在冬季休眠期开始,地上部分的养分就逐渐向根部转移,并在根部积累贮藏起来,到翌年开春以后,再从根部逐渐向上部分移动,供应春季茶芽发生长的需要。据测定,茶树根部淀粉和总糖量贮藏,在生长季节的各个时期是不同的,一般是从9月下旬起逐渐增多,到次年1-2月份到最大值以幼年茶树根部的淀粉为例,2、4、6、8、10及12月的含量分别为21.91%、16.30%、13.58%、9.36%、12.58%和16.50%(占干物%),而分析修剪以后树体的营养变化,可明显地看到淀粉含量显著地下降,所以茶树树体营养的消长规律和生理角度考滤,茶树修剪的时间,一般应在茶树冬季休眠后期,即春季茶芽萌发前为好。在此期间修剪,被剪枝叶养分含量较少,可减少无谓的消耗,而根部贮藏养分最多,对萌发新枝有利。如果在剪交茶树没有足够的养分贮备,必须对剪后新梢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茶树的生长,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是交替进行的。大体说来,地上生长休眠期,正是根部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剪去部分枝叶,可以促进根系生长加速进行,吸收、贮备更充足的养料。

我国的多数茶园分布在南方丘陵山区,海拔高差县殊,据研究,海拔高度与根部贮藏物质淀粉的多少有一定的关系,海拔高的茶园,由于根部淀粉贮存多,修剪后足以恢复茶蓬的生长,即使实行深剪把枝叶全部剪光也无妨,因在低海拔的茶园,由于碳水化合物的亏缺,修剪的效果就差。要使修剪得到成功,必须采取措施,使剪前茶树积累较多的营养,修后枝叶抽生才能茂盛。

从上述茶树营养状、养分的得失和贮藏分析,在我国四季分明的广大茶区,茶树在春季接近萌芽之前进行修剪是影响最小的时期(即从惊蛰到春分)。这个时期根部有足够的贮藏物质,又正值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充沛、茶树生长较为适宜的时期,同时春季是年生长周期的开始,剪后使新梢有较长时间可以充分生长。

修剪时期的选择,当然还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而定,在终年气温偏高,没有冻害的地区,如广东、云南、福建等地可在茶季结束时进行修剪。但在冬季有冻害威胁的地区和一些高山茶区,为防止寒流的袭击,春季修剪就应推迟。但也有一些地区为了防止树冠面枝受冻,用降低树冠高度的办法来提高抗寒力,这种修剪最好在秋未进行。

有旱季和雨季之分的茶区,修剪时期就不应在旱季来临前进行,否则剪后发芽困难,新芽难以旺盛生长。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


(六)茶树修剪

修剪是茶树树冠管理的重要措施。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干明显,侧枝细弱,幼龄期树型呈宝塔状,成年后呈纺外外锤形。芽叶立体分布,数量稀少,无法形成枝密集而宽广的采摘面,既不能适应机械化采茶的需要,茶叶物单产也不高。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应用修剪技术对茶树的生长与发育、树体营养的分配和运转,进行适当调控,使其树势生长旺盛,塑造成高产的树型,修剪依据方法不同,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多种形式。这些修理剪技术在具体应用时,都必须与茶树阶段发育相一致,在一定的生物学年龄时期中,以一种修剪为主,适当使用其他修剪技术,并与适应的农业措施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修剪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1、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

茶树和其他高等植物一样,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主茎和主根生长较慢。茶树的芽很多,但并不是每个芽都能同时萌发生长,而往往顶芽首先萌发生长,其他的侧芽发迟缓工或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种顶端生长的抑侧向生长,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顶端优势”。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仅形态学上有明显的极性,在生理上也有极性,靠顶端的部位生理上占有优势地位。正在生长的顶芽,生长旺盛,代谢水平很高,营养物质的分配常常优先得到供应。也就是说,茶树叶子制造的有机物和根系吸收的无机物,运到顶芽较多,使顶芽生长旺盛,主茎生长粗壮。下面的侧芽一则因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影响萌发生长,侧枝生长也瘦弱。

据研究,顶芽和侧芽的这种相互关系,即顶芽抑制侧芽的作用,与生长素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生长素是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微量活性物质,在植物体内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形成主要是在生长活跃的茎端生长锥。生长素在低浓度时,能促进茶树的生长,而高浓度时则抑制生长。同时还具有极性传导的特性,顶芽形成的生长素由顶端沿着韧皮部向下端传导,对下面侧芽起抑制作用。不过生长不比的抑制作用也只有在生长素到达一定的浓度时才能达到。主要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和阻止联系侧芽的维管束的形成。这就使侧芽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因而阻碍了侧茶的生长。

修剪的根据茶树有顶端生长优势的特性,剪去顶端,解除顶端优势,从而去掉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当侧芽解除了来自顶芽的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后,细胞就开始分裂分化,维管束逐渐形成,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随之增加。这样剪口下面的侧芽就能迅速萌发生长。一般来说,对修剪反映最敏觉的部位是在剪口附近,常常是第一个芽最强,依次递减。例如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一般剌激剪口以下第1-3个侧芽萌发生长而形成侧枝,其结果是分枝增加,促进了骨干枝和树冠的形成,使分枝增多,扩大采摘面。而衰老茶树采用台刈剪掉了地上部枝条以后,解除了顶端优势,使根部的潜伏芽得到以萌发生长,重新形成生活力旺盛的新树冠,最终达到全株更新的目的。

从植物阶段发育的原理来看,茶树修剪可以说是降低茶树阶段发育年龄,从而复壮了生长势。茶树的个体发育,是指茶树正常生活史的全部历程。在茶的一生中,由于代谢活动,使茶树植物体不断扩大,表现出数量的变化,称之为生长。随着茶树细胞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和体积重量的增加,细胞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称之为发育,生长和发育是互相联系而又相互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发育必须要在生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生长便不可能发育,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生长也是发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茶树的个体发育是分阶段和有规律进行的。第一,发育阶段的顺序性。发育的各个阶段是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前一个发育阶段没有完成以前,后一个发育阶段就不能开始。后一个质变就要在前一个质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发育的不可逆性。即阶段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质变,是不能消失和解除的;第三,发育的局限性。阶段发育的质变仅发生在茎顶端生长锥分生组织的细胞中,是分生组织细胞内部的质变。因此,茎上部阶段发育质变的程度总是高于茎下部的。在茎较下部分可能还未通过第一阶段的质变,而茎的较上部分已经在较下部分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或第三阶段发育的质变,这就决定了茶树地上部各个部分在阶段发育上的异质性。茶树茎下部分和各分枝的下部,在形态学上最早形成,从生长年龄来说它们最大,但从阶段发育来说,它们质变的程度最浅,所以就发育年龄来说是幼年的。茶树枝条的上部则相反,形成学上形成最迟,生长年龄最幼,而阶段发育是年老的,质变程却是最深的。茶树地上部分的这种异质性,也可以从开花现象中得到证实,浙江嵊县三界茶场作不同高度的修剪试验,剪去茶树地上部枝条1/4的。当年开花;剪去地上部3/4的,第二年开花;而齐地面台刈的,到第三年才开花。修剪的部位越低,阶段发育年轻的,开花就迟。湖南农学院的台刈修剪试验表明,不同部位所生枝条总的趋势是越接近基部,发育阶段越年轻,萌发生长的新枝就越好,如离地30厘米台刈的当年新梢长度为9.5厘米,而近地面根茎部位抽出的当年新梢就达17.1厘米,两者相差一半以上。这是因为老茶树进行更复壮,台刈掉地上部树冠,使根颈阶段发育年轻的潜伏芽获得了解放大镜,萌发出新枝,重新恢复青春活力,从而使老茶树“返老茶树”“返老还童”。

茶树的根颈部上连树冠,下连根系,是茶树营养的集散枢纽,也是营养物质丰富的部位。茶树根颈部不但在发育阶段上年幼,而且贮藏的营养物质也丰富,所以是茶树更新以后骨干枝形成的主要场所。从茶树的整体生长而言,修剪打破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理平衡,起了加强地上部生长的作用。不经修剪的茶树,一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修剪则打破了这种平衡,通过加强地上部分枝叶的生长才能逐渐恢复这种平衡,同时由于剪去了部分枝叶,根系对地上部养分的供应也相对增加,这样势必促进侧芽和新梢向增同化作用的方向转化,加速侧芽的萌发和新梢的生长,促进树冠更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二年生茶树进行定型修剪深度试验,当离地1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5.9厘米;离地15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24.6厘米;而离地20厘米修剪时,剪后8个月新梢长10.7厘米,表明随修剪程度加深,阶段发育年龄降低,侧芽萌发后新梢生长也就越旺盛。

茶树修剪后,树冠的旺盛生长,形成更多的同化产物,根系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根系的进一步生长。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的试验指出,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对根系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发生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水平距离20~60厘米,垂直距离10~40厘米范围内最为显著,其吸收根分布可超过不修的一倍。由于根系生长的加强,又可进一步吸收更多的无机营养供应地上部枝叶,促进地上枝叶的生长,这样两者互相刺激,互相促进,由平衡到不平衡,周到复始,促进侧芽的不断萌发生长,树冠的不断更新,使茶树始终保持茁壮的生长势。

修剪对改变枝条的碳氮比例,促进营养生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常绿的多年生作茶树的生长开始的,以后逐渐转向发育而开花结实。在茶树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有节律地进行。加强茶树的营养生长,其结果是多收茶叶,而生殖生长产生的是花果,因此栽培茶树要促进营养生长,抑制茶树生殖生长的发展。这与茶树体营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无机营养(氮素)对茶树营养生长有利,有机营养(碳水化合物)也对茶树发育有利,而碳与氮之间,碳的数量过大,开花结实占优势,如氮素多,营养生长占优势,因此在茶树栽培上常用增施氮肥或修剪来调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

茶树嫩叶含氮量较高,老叶含碳量较高,如顶部枝梢长期不剪,枝梢老化,碳水化合物增多,氮素含量下降,碳氮比值大,营养生长衰退,茶果增多,采用修剪,剪去含碳量较多的部位,使新枝代替老枝,是改变茶枝碳氮比的一种方法,通过修剪,茶树的生长点减少,根部吸收的水分养分供应量相对增加,剪去了部分枝条后,新生枝碳氮比值小,从而也就相对加强了地上部的营养生长。

茶树栽培技术(三十一)


3、茶树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病害,亦是茶树的一大患疾。它的发生和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现将我国茶区的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茶白星病

1、病原菌分生孢子器;2、器抱子;3、病叶症状

(1)叶部病害

我国茶树叶部病害已记载约有33种。加害嫩叶和新梢的主要病害有茶饼病( 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fheaefolia Hara)和茶芽枯病(Phyllosticta gemmiphliae Chen et Hu sp nov)。茶饼病和茶白星病在我国高山茶园中发生严重,不仅直接影响产量,而且病叶制成干茶,味苦涩易破碎,品质明显下降。70年代中期起,茶芽枯病在浙江省发现,目前安徽、江苏等省产茶区均有发生,成为春茶期间的主要病害。加害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Guignardia camelliae (Cooke)Butl]、茶轮斑病[Pestalotiopsis theae(Sawada) Stey]、茶炭疽病(Golesporium theae sinensis Miyake)、茶煤病(Neocapnodium theae Hare)等。这类病害分布于全国各产茶区,其中茶炭疽病分布在西南茶区和浙江省等地。现将主要叶部病害的症状列于下表。

茶炭疽病

1.分生孢子盘;2.孢子梗和分生孢子;3.病叶症状

①发生和流行 茶树主要叶部病害大都由真菌引起。以菌丝体在树上病叶或土表落叶中越冬。芽枯病菌还可以潜伏在越冬芽叶内度过严寒,次年春季,形成分生孢子(茶饼病为担孢子),通过风吹雨溅以及露水等传播,侵染茶树叶片。在适宜条件下,一年中可以发生多次侵染,使病害流行.各种叶病的流行条件不尽相同。茶饼病、白星病和芽枯病在有充足的病源和嫩芽叶的前提下,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流行;茶饼病的流行与日照关系密切,连续5天日照少于4小时,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因此,茶饼病和白星病的发病期在春、秋茶季(5一6月和9月);芽枯病的发病期在春茶期(4一5月),春茶盛采期也是芽枯病的发病盛期;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云纹叶枯病发生期长,一年中除严寒外均能发生,在浙江7~8月旱季结束,遇连续降雨,10一15天以后常出现发病高峰期,轮斑病以夏秋季为发病盛期,炭疽病则在多雨凉爽的梅雨(5一6月)和秋雨期间(9一10月)发生,在浙江以秋季为发生旺期,煤病的发生盛期在秋冬季。茶树的生育状况对叶病的发生有影响。云纹叶枯病、白星病、煤病等在茶树遭受热害,肥水管理不良、发生虫害等生长不良状况下,发生较重;茶园偏施氮肥,茶树生长柔嫩的情况下,有利于茶饼病的发生;轮斑病菌必须从伤口侵入茶树叶片,修剪和虫害所造成的伤口便成为这类病菌侵染的通道,因此,在机采和发生虫害的茶园中,轮斑病发生严重,煤病常是茶树表面的附生菌,需从黑刺粉虱、蚧类和蚜虫的分泌物中提供养料,赖以生存,因此,煤病的发生和虫害关系密切。

主要叶部病害的症状区别

病害名称

茶饼病

白星病

芽枯病

云纹叶枯病

轮斑病

炭疽病

煤病

症状

加害嫩叶和嫩茎。病斑在背面突起如饼状,上生粉白至粉红色粉未,正面凹陷呈淡黄色褐色

加害嫩叶和嫩茎。病斑小,直径在0.5-1.5毫米,圆形,中央凹陷,灰白色,边缘紫褐色至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粒点

加害嫩芽叶。病斑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病叶扭曲,呈枯焦状,后期上生黑色小粒点

主要加害老叶、成叶、嫩茎、嫩叶,茶果也可发病。病斑不规则或半圆形,褐色,深浅不一,成云纹状,以后,病斑中部褪成灰白色,上生灰黑色扁平小粒点

主要加害成叶和老叶。也可侵害嫩叶和嫩茎。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边缘有褐色隆起线,中央有同心轮纹,其上排列有浓黑色较粗的粒点

侵染嫩叶,成叶发病。病斑不规则形,黄褐至红褐色,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无轮纹,病斑两面均散生细小突起黑色粒点

主要发生在老叶和成叶上。在枝叶上盖满了一层煤污状黑霉

②防治方法素 秋冬季深耕,清除茶园土表和树上病叶,以减少次年病源数量;勤除杂草,剪除病、枯枝叶,使茶园通风透光良好,以减轻煤病等的发生;采取夏季灌溉抗早,冬季铺草防冻的措施,以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而不利于病害流行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肥培管理,适当提高肥料中磷、钾比例,及时分批采摘等,都可增强茶树抗病性。不同品种对多种叶病的抗病性有差异,如大叶种一般易感染云纹叶枯病,而小叶种则表现较为抗病。在发病严重地区,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叶病的根本措施。近年来,浙江茶区由于推广龙井43号优良品种,炭疽病也随之流行,在这些地区应加强对炭疽病的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和适宜的喷药时期,防治嫩叶病害应在春、秋茶萌芽期就开始喷药;对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应在初夏期防治;炭疽病在秋茶一叶期喷药。可喷洒50%托布津、70%甲基托布津100-125毫升/亩(合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75-100毫升/亩(合1000倍液)、75%百菌清100-150毫升/亩、(合800-1000倍液)或65-80%代森锌95-165毫升/亩(合600-800倍液)。在6月上旬和10月份各喷洒一次25%粉锈宁20-30克/亩(合3500倍液)或25%萎锈灵?5一100克/亩(合1000倍液),可以有效地防治茶饼病。

(2)茎部病害

我国茶树上的茎病已知约有39种。主要种类有红锈藻病(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菌核黑腐病(Carticium unvisun Petch)、菌索黑腐病(Corticiurn theae Bernard)、枝梢黑点病(Cenangium sp)和地衣苔鲜等。红锈藻病和两种黑腐病(菌核黑腐病和菌索黑腐病)在广东、海南省发生严重。近年来,红锈藻病发展迅速,云南、湖南、浙江、安徽等省均有发生,它危害枝叶,并分泌****,使树势衰弱,发生严重时,茶树大量落叶。枝梢黑点病在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发生普遍,对夏茶影响较大,使芽叶瘦小发黄,严重时,枝梢枯死。地衣苔鲜是老茶树上附生植物,分布普遍,是老茶树上的常见病害,发生严重时,可使茶树生机衰退。几种茎病的识别方法是:红锈藻病加害茎和叶,在茎上产生紫黑色椭圆形病斑,上有纵裂,在雨季,病斑上形成铁锈状毛状物;叶片上病斑圆形,稍突起,边缘紫色,后期病斑变褐色。枝梢黑点病加害当年生木质化枝梢,病斑不规则形,上生椭圆形、突起而有光泽的黑色小粒点。两种黑腐病均加害茎和叶,菌核黑腐病在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病斑,上生灰白色小圆点,以后病叶变黑,较粘,枯叶被淡红或乳白色菌膜粘附在茎上,不脱落,冬季在病茎上产生细小菌核;菌索黑腐病在叶片上产生大型病斑,似日灼斑,初为红褐色后变灰白色,叶背有网状乳白色呈黄褐色菌丝,枯叶也被菌索挂在茎上,不易脱落,但不形成菌核。地衣苔鲜加害枝干。地衣是一种灰色叶状体,外形有紧贴在树皮上、不易剥离的壳状地衣;有的叶状体扁平,有时边缘反卷,容易剥离;有的呈树枝状,直立或下垂似丝的枝状地衣。台藓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

①发生和流行 在几种茎病的病原中,红锈藻病由一种绿藻引起。茶梢黑点病和两种黑腐病(菌核黑腐病、菌索黑腐病)的病原为真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地衣和苔醉均为附生植物。条树茎病的发生,和茶树的树势有密切关系。除了枝梢黑点病多在台刈复壮和壮龄茶园中发生外,其他茎病以在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茶园中发生较重。温暖潮湿的生态条件有利于茎病的流行。因此,荫蔽茶园、土壤有塌以致排水不良或容易缺水的茶园,茶树根系生长不良,茎病发生较重。茶树品种间对红锈藻病存在着抗病性的差异,云南大叶种等表现为感病,海南大叶种和台湾种表现为抗病。各种茎病的流行时期为:红锈藻病在5月下旬一11月上旬(粤北)。茶梢黑点病在夏茶期6月份),黑腐病在7~10月,地衣苔鲜在4~6月及9~10月。

②防治方法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茎病的根本措施。加强肥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茶树的抗病力。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统,茶园铺草遮阴,以保持土壤水分,创造有利于茶树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生态条件。修剪去除病梢和枝条,以减少侵染的来源。在发病初期,喷洒杀菌剂进行保护。红锈藻病在4一5月雨季,子实体形成期,枝梢黑点病在4月,黑腐病在5月上旬,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各75-150克/亩(合500-1000倍液)防治。由于藻类对铜剂敏感,在非采摘茶园,可喷洒0. 2%硫酸铜液(加0.1%洗衣粉)或I%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间隔10-20天喷药一次,连续喷药2-3次,收效较好。对地衣苔鲜可用1%草甘麟液或0.3-0.5纬敌菌丹防治。

(3)根部病害

据记载,我国已有茶树根病约16种。危害茶苗的主要根病有根结线虫病(Melodogyne spp),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浙江、四川、台湾等省(区),它主要危害四年生以下的茶苗根系,造成大量缺株,严重影响新茶园的发展;茶苗白绢病Pellicularia rdfsii(Sacc.)West,分布较广,浙江、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均有发生,使茶苗成片死亡;根癌病Agrobacteriaum tumefaciens(E. F. Smith Toumsend),近年来,随着推广扦插繁殖,而成为苗圃的一种主要根病。危害成株的根病有红根腐病(Poria hypolaterita Berk)、(Ganodermasp),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区)发生严重,近年来,有向湖南、浙江等省发展之势,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um mompa Tanka),分布广,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现将主要根病的症状分别列于下表。

①发生和流行 根结线虫病和白绢病除茶树外,还可侵染多种植物,而且白绢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因此,在熟地开辟茶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线虫就可侵染茶苗引起病害。我国南方在原始森林中垦复茶园,遗留在土中的树桩、病根以及砍伐的遮阴树桩均成为根腐病的食料基地,由此侵染茶树根系。茶树根病的病原:除茶苗根结线虫病是由线虫引起,根癌病的病原为细菌外,其他根病均由真菌引起。这些病原物都在土壤中传播蔓延。因此,根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密切相关。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粘重土壤中,根病的发生均较重。茶苗根结线虫病则以砂质壤土中发生较重,高温高湿有利于根病的发生。

②防治方法茶树成株期根病的潜育期长,如红根腐病的潜育期可长达10多年。当发现病株时,整株常已枯萎,并已向外蔓延。因此,茶树根病的防治更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应选用无病苗木种植,选择生荒地种茶。如必须在熟地种茶时,在发生线虫的地区,可先种植对线虫有抗性的猪屎豆、危地马拉草等植物,然后再种茶树。种植前的夏季,翻耕土壤,将线虫翻至表土层,在烈日下曝晒。10天后再翻耕一次,以杀灭土中线虫。垦荒种茶前,应彻底清除树桩和残根。在播种前或在种植后,在病苗周围撒施70%五氯硝基苯药土1-2.5公斤/亩,先松土后施药。或用50%代森钱150---200倍液灌浇土壤,间隔10天左右再施药一次,连续2-3次,对白绢病、紫纹羽病等有效。对根结线虫病可用3%峡喃丹2-5公斤/亩在茶行内侧沟施或穴施,施药后复土压实。当发现红根腐病株后,应将病株连同其周围两圈外观健康的植株一起拔除。如果只拔除病株,然后在土壤中挖穴,用二氯乙烷熏蒸,每穴注入8毫升药,穴深和穴距均为8厘米,12周后补植,此法可免于除掉病株周围的两圈植株。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二)


3、茶树修剪方法

茶树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中,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对不同年龄时期的茶树,由于修剪目的要求不同,因此修剪的方法也不一样。

(1)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

茶树在幼龄时期,有明显的主干,随着树龄增大,主干生长势逐渐减弱,侧枝生长势相应增强,树型逐渐向灌木型方向发展,一般自然生长未经修剪的茶树,分枝较稀,树冠幅度也难以扩大。幼龄茶树修剪的目的是促进侧芽萌发,增加有效分枝层次和数量,培养骨干,形成宽阔健壮的骨架,因此称为定型修剪。定型修剪一般要进行三次,每次的高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第一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在什么时候进行,要看苗木生长的高度而定。当一年生茶苗有75-80%长到30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如果高度不够标准,可推迟到第二年春茶生长休止时期时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对今后分枝的多少和生长强弱有密切关系。修剪较低的,分枝较少,但由于养分集中使用,形成的骨干枝比较粗壮,修剪较高的,分枝较多,但由于养分分散使用,骨干枝比较细弱。一般而言,第一次定剪高度过离地面15-20厘米为宜。半乔木型品种如政和、云南大叶种等分枝部位较高,应剪高一些,灌木型品种,分枝部位低,应剪低一些。高寒山区上,土壤瘠薄,茶苗生长较差的,应剪低一些。

第一次定型修剪对茶树骨架的形成十分重要,必须精细进行,确保质量,宜用整枝剪逐株依次进行。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时不可留桩过长,以免损耗养分。剪口应向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以免雨水浸渍伤口,难于愈合。

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一年后进行。修剪的高度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只要苗高已达修剪标准,即可提前时行第二次定型修剪。这次修剪可用篱剪按修剪高度标准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过长的桩头,同样要注意留外侧的腋芽,以利分枝向外伸展。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同样也可提前。这次修剪的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用篱剪将蓬面剪平即可。

上述三次定型修剪,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幼年茶树经过三次定型修剪,树冠迅速扩展,已具有坚强的骨架,即可适当地留叶采摘。第四年和第五年每年生长结束时,在上年剪口以上提高5-10厘米进行整形修剪,使茶冠略带半弧形,以进一步扩大采摘面。茶树五足龄后,树冠已基本定型,即可正式投产,以后可按成年茶树修剪方法进行。

目前,有些新建茶园没有进行定型修剪,影响成园投产。这类茶园应当分别情况进行补剪。如果是播种三、四年还未修剪的,大部分茶苗已有3-4层分枝而且比较健壮的,可直接离地面35-40厘米处修剪;如果分枝少而细弱的,可离地20-30厘米处修剪。以后根据分枝情况,掌握适当高度再修剪1-2次,待养成较好骨架后,开始正式采茶。

(2)成龄茶树的轻修剪和深修剪

成龄茶树的修剪是在定型修剪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取轻修和深剪相合的办法,使茶树保持旺盛的生长势和整齐的树冠采摘面,发芽多而壮,以利持续高产优质。

1>轻修剪 一般每年在茶树树冠采摘面上进行一次轻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厘米;如果树冠整齐,长势旺盛,可以隔年修剪一次。轻修剪的目的是使树冠采摘面保持齐而强壮的发芽基础,促进营养生长,减少开花结果。我国江南茶区都在春茶发芽前进行,而在西南茶区以及没有冻害的地区,则在秋茶停采以后进行。修剪宜轻不宜重,一般只剪去当年秋梢和小部分夏梢,保留大部分夏梢和全部春梢。如果剪得过重,会导致次年发芽迟,芽头少,影响春茶产量。对花果着生较多的枝条可剪重一些,以减少养分消耗。

2>深修剪 经多年采摘和轻修剪,树冠上面发生许多浓密细小的分枝,俗称“鸡爪枝”。这种鸡爪枝的结节增多,阻碍养分的输送,发出的芽叶瘦小,对夹叶多,会隆低产量和品质。所以每隔几年,当树冠上面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进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深的一层鸡爪枝,使树势恢复健壮,提高育芽能力。经过一次深剪后,继续实行几年轻修剪,以后又会出现鸡爪枝,引起产量下降,可再进行一次深修剪,如此反复交替进行,可使茶树保持旺盛的生长势,持续高产。深修剪的时间,一般在春茶萌动前。为减少当年产量的损失,也可在春茶采后深修剪,留养一季夏季,秋季即可采茶。有的在夏茶后剪,留养秋茶,第二年早春伏旱的地区,不宜在夏茶后剪,以免干旱影响新梢的萌发和生长。

茶树深修剪

轻修剪和深修的工具都用篱剪,刀口要锋利,剪口要平整,尽量避免剪破枝梢,影响伤口愈合。

(3)衰老茶树的重修和台刈

衰老茶树的修剪,应根据衰老程度,因地制宜,分别采取重修剪和台刈的办法更新复壮。

1>重修剪 适用于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这种茶树树年龄不一定很老,但由于放松肥培管理或采摘不合理等原因,以致树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乱,树势衰弱,鸡爪枝多,芽叶瘦小稀小,多对夹叶,产量明显下降,但其多数主枝尚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对这类茶树,可采用重修更新复壮。重剪高度,一般是剪去树冠1/3-1/2,以离地30-45厘米为宜,树形较高,枝高不太衰老的,可剪高一些,树形较矮、枝条较衰老的,剪低一些。如果修剪过高,达不到更新目的;修剪过低,则恢复较慢,在同一块茶园中,修剪的高度就低不就高,使剪后整片高度大体一致。

茶树重修 1、修剪前 2、修剪后

如在同一丛茶内有个别枯老枝,可先用锋利的镰刀割除后再修剪。

重修的时期,以茶树休眠期为好。但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为收获一定的产量,可在春茶采后重修剪,剪后当年发了出的新梢不采摘,在次年春茶萌动前,在重修剪口上提高7-10厘米修剪,重剪后第二年起可适当留叶采摘,并在每年初春在上次剪口上提高7-10厘米修剪,待树高达70厘米以上时,每年提高5厘米左右进行轻修剪。

对于没有经过定型修剪,树冠参差不齐,树势尚不十分衰老的旧式茶园,也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重修剪,然后轻修培养概冠。

2>台刈 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夹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大部枯黑,吸收能力很差,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难提高产量。对这类衰老茶树,应当实行台刈更新,从根颈处剪去全部枝条,促使抽生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台刈的高度一般离地5-7厘米为宜,留桩过高,则发芽不壮,新枝纤细;过低则发芽部位太少,新枝数量少,台刈以采用圆盘式台刈机为好,可免树桩的撕裂,也可用锋利的镰刀,自下而上拉割,使切口呈斜面而光滑,以利不定芽的萌发。粗大的枝干可用手锯或台刈剪,切忌砍破桩头,否则伤口腐烂,难以愈合和抽发新枝。

茶树台刈 1、台刈前 2、台刈后

有些茶树,由于自然更新,从根颈处发出一些根颈枝,代替枯老的枝干,所以在一丛茶树里往往有的枝条枯老,有的已是更新健壮枝。这种茶园,群众常采用抽刈的办法改造,剪去枯老枝,保留新生枝。

这样就不影响当年的产量,为使树冠整齐,扩大采摘面,可在抽刈后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改造养成树冠。

台刈的时间,在早春为好。这时为茶树的休眠期未期,根部积累的养分较多,能满足新枝萌发的营养需要,而且初春台刈,茶树新枝的全年生长期长,有利于形成健壮的骨干枝,有些地区为照顾当年茶叶产量和收入,也可在春茶采后的5月间台刈。

台刈后发出的新枝,在一年生长结束后,离地40厘米左右进行修剪,剪后2-3年内逐年在上次剪口提高10厘米左右修剪,待树高到70厘米以上时,每年按轻修剪的高度标准进行修剪。台刈后发出的新枝生长旺盛,芽叶肥壮,但千万不可采摘过早、过度,这是决定台刈成败的关键。一般台刈后的一年生枝条不要采抽,第二年采高留低,打顶养蓬;第三年开始适当留叶采摘,这样才能养成骨架健壮,蓬面宽广,分枝适密的高产树型。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三)


4、茶树修剪与其他措施的配合

修剪是塑造茶树高产树冠的主要手段,修剪措施的实行,除需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茶树树龄、品种习性进行综合考滤外,还应与下列栽培措施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应与肥水管理密切配合

修剪是促使茶叶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它必须在提高肥、水管理及土壤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修剪的增产作用。修剪对茶树来说,是一次创伤,每经一次修剪,被剪枝叶耗损许多养分,剪后又要大量萌发芽新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根部贮存的营养物质。为了使根系不断供应地上部再生生长,并保证根系自身生长,就需要足够的肥、水供应,这时加强土壤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剪前要深施较多的有机肥料和磷肥,剪后待新梢萌发时,及时加施追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新梢健壮,生长迅速,充分发挥修剪的应有效果。尤其是重修剪和台刈茶树的茶园,土壤已趋于老化,表土冲刷和土壤中盐流失,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另一方面,经过更新后,茶树主要靠根颈及根部贮存的养分来维持和恢复生机,重新萌发新枝,形成树冠,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养分,所以土壤的营养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衰老茶树更新后能否迅速恢复茶树和达到高产的重要环节。在肥水缺少的情况下进行修剪,只能是消耗茶树更多的养分,使茶树迅速衰败,这就不能达到改树复壮的目的。尤其是长期不施磷钾肥的老茶园,茶树代谢机能减弱,枝梢容易发生枯死现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是缺肥不改树的,没有足够的肥料准备,一般不采用台刈或重修剪。

(2)应与采摘留养相结合

修剪是幼龄茶树培养骨干的重要手段。幼龄茶树在树冠养成过程中,骨干枝和骨架层的培养主要靠三次定型修剪来完成。定型修剪后的茶树,在采摘技术上,要应用“分批留叶”采摘法,多留少采,做到以养为主,采摘为辅,实行打头轻采。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适当地早采或强采,会造成茶树枝条细弱,树势早衰,不但产量上不去,茶树也像“小老头”,难以封行。这样的茶树,即使进入壮年期,单产也是不高的。反之,如果只留不采,实行封园养蓬,结果枝条稀稀朗朗,采摘面上生产枝不多不密,实现高产也很困难。

对于深修的成年茶树,要视修剪程度注意留养。由于深修剪,使茶树叶面减少,光合同化面缩小,而修剪面以下抽发的生产枝,一般都比较稀疏,形不成采摘面,所以需通过留养,增加枝条的粗度,并在此基础上再萌发出次级生长枝,经修剪重新培养采摘面,一般深修的茶树需经过一季到两季留养,再时行打头轻采,逐步投产。若剪后不注意留养,甚至强采,很容易引起树势早衰。

重修剪、台刈更新后,茶树的采摘管理,是培养树冠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更新的当年,生长比较旺盛,在年生长周期内,新梢的生长几乎无休止期,节间长、叶片大,芽叶粗壮,对培养树冠十分有利。在生产实践中,也正是台刈或重修剪后的1-2年内,是培养再生树冠的最重要时期,要特别强调以养为主,采养结合,在树冠尚未封行前,采摘打顶的目的,不是为了收获,而是配合修剪,养好树冠的一种手段。重修剪、台刈以后的茶树,一般要经过2-3年打顶留叶采后,才能正式投采。

(3)应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相配合

树冠重修或更新后,一般经过一段时期的留养,茶树枝叶繁茂,芽梢幼嫩,是各种病虫害滋生的良好场所,特别是对于为害嫩芽梢的茶蚜、茶尺蠖、茶细蛾、茶卷叶蛾、茶梢峨、小绿叶蝉、芽枯病等,必须及时检查防治。对衰老茶树更新复壮时所留下的枝叶,必须及时清出园外处理,并对树桩及茶丛周围的地面进行一次彻底喷药防除,以消灭病虫繁殖基地。由于重剪或台刈后相当一段时间不采茶,因此用药范围较宽,对一些安全间隔较长的药,在不采茶的条件下,可允许使用。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九)


(九)茶树病虫害防治

1.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和演替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记载的茶树病害有90余种,害虫、害螨约430种。病虫害不仅种类多,而且生严重,为茶叶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防治病虫害是保证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1)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

茶园病虫区系的组成,是在茶园生态系中,以茶树为主体,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经历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最后组成相对稳定的茶园病虫区系。茶园病虫区系与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密切相关。我国各产茶省(区)中,种植历史较长的云南、广东、浙江等省的病虫种类和发生数量,较新种茶的西藏、山东省(区)为多。除了生态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种植年限对种群的累积作用。我国各茶区的主要病虫种类如下:

①江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白星病、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红锈藻病、根结线虫病。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叶害瞒(茶橙座蜡、茶跄线蜡)、茶尺蟆、茶毛虫、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类有小卷叶蛾、油桐尺蠖、长白蚧、茶短须螨、茶蚕、根癌病和芽枯病等。

茶苗根结线虫病

1、病根症状 2、雌成虫 3、雌虫及产卵状

茶尺蠖

1、为害状 2、成虫 3、幼虫

茶毛虫

1、为害状 2、成虫,3、幼虫

③ 江北茶区 主要病害种类有: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和白绢病。主要害虫种类有:茶毛虫、假眼小绿叶蝉、茶小卷叶蛾、茶橙瘿螨、蛴螬、地老虎、蝗虫。局部地区发生的害虫种类有蓑蛾、刺蛾等。

云纹叶枯病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襄壳 3、子襄和子襄孢子 4、病叶症状

轮斑病

1、分生孢子盘 2、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病叶症状

黑刺粉虱

1、为害状 2、成虫 3、2-3龄幼虫

茶小绿叶蝉

1、为害状 2、成虫 3、若虫

茶苗白绢病

1.病苗症状,2.菌核;3.担子和担孢子

③西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茶饼病‘白星病、炭疽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病类(红根腐病、紫纹羽病)和地衣苔醉。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跗线螨、茶黄蓟马、茶毛虫、介壳虫类(牡砺蚜、角蜡蚜等)、蜡、尺嫂类(云尺蟆等)、刺蛾类(角刺蛾等)。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种类有油桐尺嫂、茶梢蛾、茶籽象甲和枝癌病等。

④华南茶区主要病害种类有:云纹叶枯病、茶饼病、红锈藻病、黑腐病、根腐病类(红根腐病、褐根腐病等)、根结线虫病。主要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害螨类(茶橙瘿螨、咖啡小爪螨、茶短须螨)、油桐尺蠖、粉虱类(黑刺粉虱、陈氏粉虱)。局部地区发生的病虫种类有刺蛾类(扁刺蛾、自痣吐刺蛾等)、茶细蛾、茶谷蛾、言丁虫和线腐病等。

(2)茶园病虫区系的演替

茶树生长茂密,树冠郁闭,茶园生态环境和营养条件的变幅远较其他作物区系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病虫区系和天敌资源。优势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主要地位,偶发性病虫种群则不易上升为优势种。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园管理的加强,日益增多的人为因素介入自然界,而发生了明显的病虫区系的演替。60年代以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加较多,种植方式也由丛栽发展为条栽密植,使茶园的空间明显减小,连片栽植的茶园为病虫的生长、繁衍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更隐蔽的匿藏场所,因此,病虫的种类和密度增加。茶园间作也会使病虫区系发生变化。如我国华南茶区推行胶茶间作后,导致红根腐病、褐根腐病等根腐病发展成为优势种。又如我国江北茶区茶树生长不封行,通常行间种植豆科、玉米等植物,使多寄主的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严重。在茶园施肥高氮化的情况下,新梢生长柔嫩而密集,诱集其他植物上的病虫种群转移到了茶树上,并发展为茶园病虫区系中的优势种。如油桐尺蠖原是油桐上的次要害虫,当迁移到茶园后,食性逐渐专化,已成为湖南、广西、江西、浙江等省〔区)茶园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又如假眼小绿叶蝉原是桃树等林木上的一种次要害虫;茶附线端为害棉花、蔬菜等植物,一旦进入茶园,由于这些害虫偏嗜柔嫩多汁的茶叶,便在茶园中定居,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茶树主要害虫和害螨。茶树留叶采摘,提供了茶细蛾的产卵场所,使这种原是山茶科植物上的一种罕见害虫,自70年代起成了江南茶区的一种主要害虫。此外,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害虫的天敌,使蚧类和害螨上升为茶园中的优势种。

茶园害虫区系演替有如下四个趋势:

由咀食型害虫向吸汁型害虫方向演替; 由大型害虫向小型害虫方向演替; 由发生世代少,繁殖力低的害虫向发生世代多,繁殖力强的害虫方向演替;由专化性害虽穴杂食性害虫方向演替。

茶园病的区系演香不如害虫区系变化明显。但是,由于栽培技术的改茧,改变了病原物赖以生存约环境条件,致演病害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变化。茶园增施氮肥以后,改变了茶树新梢中的生化成份的组成数量,导致芽叶病害的种类增多,为害加大。如近年来.茶芽枯病,萎芽病等新病害在浙江、安徽、广东等省发生和流行。灌木林区垦植种茶后,根腐病类得以发展。茶区推广营养繁殖后,加速了多寄主的根结线虫病、根癌病的传播,使根病的题突出起来。茶淤病害区系的演替趋势如下:

由加害成叶和老叶的病害向芽叶病害方向演替;

由叶病向根、茎病害方向演替。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六)


3、茶园排水技术

茶树生长,既喜温、喜湿,但又怕涝、怕渍。而在我国产茶区,常出现降水量集中的雨季和多日不雨的旱季,在雨季如不能及时排除余水,不仅会冲跨茶园,流失肥土城地势低洼处,还极易渍水,时间稍长,往往造成茶树湿害,给茶叶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据杭州茶叶试验场调查,因受土壤湿害导致低产的茶园占全场茶园总面积的4%,对茶叶产量与品质影响较大,需要进行改造。

(1)茶树湿害

适宜茶树根系生长的土壤,除要求含有充足的水分、养分、还要有足够的空气。如果土壤湿度增大,空气就会减少,一旦渍水,会使茶树根系呼吸困难,水分、养分的吸收代谢受阻。由于空气少,缺氧,土壤下层呈嫌气状态,尤其是红黄壤种茶地区,土壤中常形成低价铁、锰及其他还原性物质,再加腐败性嫌气细菌的活跃,使茶树根系遭受不同程度的湿害。

(2)茶园排水措施

茶园排水系统,在新茶园规划开辟时就应考滤落实。新茶园的水利系统主要包括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面内容,由渠道、主沟、支沟、隔离沟和山塘、水库、管道与机埠组成,相互配套,紧密联系。例如山区茶园附近的山塘,水库与环山渠道,在雨季可蓄水防洪,旱季又能引水灌溉,做到蓄、排、灌兼顾,使沟、渠、塘、库及机埠等设施有机地连成一体,形成茶园沟沟相通,配套成龙,心意减少与避免茶园水、土、肥的流失和低处渍水现象。

对有迹象或已产生渍水危害的茶园,应积极做好调查研究,找出茶园渍水湿害的成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以见成效。

茶园排水是防除湿害的主要措施,但茶园湿害的类型与成因较复杂,茶树受害的程度也不尽一致,因此在防治与改造湿害茶园时,除了做好深入调找出成因,在采取各种排水设施的同时,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积极配合其他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如改土、改树及病虫防治等,方能见效。对建园基础差,湿害严重的茶园,应结合换种改植,平整土地,重新规划,建立新新茶园。如不宜各茶的,可改种其他湿生作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