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之乡——倚邦

发布时间 : 2020-10-23
倚邦普洱茶 花茶之乡 乌龙茶之乡

倚邦普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贡茶之乡——倚邦”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倚邦属于勐腊县象明乡,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小黑江)便进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倚邦最出名的是贡茶从清朝雍正年间起,倚邦曼松的茶就被选为贡茶,每年进贡,曼松茶品质极高,口感丰富,香气好,饱满度尤其佳,有了贡茶的称号,倚邦风头大盛,成为当时的普洱茶集散中心。

据云南《明史》记载,倚邦茶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

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一年开始,普洱贡茶由倚邦土千总负责采办,易武土把总协助倚邦土千总办贡茶,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

说普洱贡茶得说倚邦的曹氏家族。普洱府成立后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位普洱贡茶采办官便是曹当斋。曹当斋祖籍四川,其祖父曹大清康熙初年从四川到倚邦一带经商运茶,被当时倚邦的本人族头人看中招为女婿,头人无儿子,去世后职位便由曹大洲承袭。曹大洲入赘本人族,得子曹国柱,曹国柱得子曹登云和曹当斋,曹登云未成年被祖父曹大洲送回四川,曹当斋则在茶山长大,娶了本人族姑娘叶氏为妻。

清政府实施的改土归流及成立普洱府遭到了傣族上层人士的抵制和反抗,从雍正七年(1729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大茶山一带战事不断,先是李阿先起义,后又刀兴国起义,清政府剿抚兼施进行弹压,曹当斋一直协助清军平乱,雍正十年年底刀兴国起义被弹压下去,茶山局势终于安宁下来。雍正十一年云贵总督下令,普洱贡茶由曹当斋负责采办。

少数民族的起义虽被平息下来,但清政府也深感改土归流的阻力,转而推行流官管土官、土官管土人的政策。雍正十三年清政府将攸乐同知撤至思茅,攸乐同知撤至思茅后,六大茶山的最高管理者便是曹当斋。

从雍正末年、乾隆初年开始,六大茶山动乱结束,社会秩序开始安宁,民族矛盾逐步平息,发展经济有了良好的环境。

茶山夷民以茶为生,茶叶也是清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为了振兴茶叶,安民固边,曹当斋严格执行云南省府的茶山管理条例,打击奸商,维护茶农利益,整修道路以利茶叶运输,招募内地人进山建茶园。

为了茶山茶业的有序发展,乾隆十二年曹当斋将云贵总督亲署的茶叶管理条例刻在倚邦石碑上告示商民,引导茶商茶农们遵章守法。

在曹当斋任职期间,成千上万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进倚邦、易武,在倚邦、易武开新茶园建商号。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至少已达2万亩以上,一片接一片的茶园从补远江(小黑江)边一直接到习崆山,曼拱、曼松、习崆、架布成为人茶村,茶园围村、街铺石板,根据倚邦茶山现在还能看到的古村寨遗址来分析,倚邦茶山在乾隆后期人口至少在二万以上。

倚邦作为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贡茶主办地比其它茶山领先步入辉煌,乾隆二十年左右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石屏会馆、江西会馆,各地的商旅羁客常驻倚邦,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曹千总的府邸大门对着正街,正街约500公尺长,青石条铺成“龙脊背”状,街两旁全是商铺和住家(图片5)。曹千总的后人曹仲益先生生前撰文介绍过当时的倚邦茶山盛况,据他估算,倚帮最兴盛时住户达千户以上。

曹氏家族在乾隆年间两次得到乾隆皇帝的敕命,这在云南是唯一的,曹当斋之妻和曹秀之妻皆为少数民族妇女,乾隆皇帝均给以表彰,足见乾隆皇帝对云南边疆的重视,对普洱茶的喜爱和对少数民族的关照和安抚之心。

曹秀死于何年不详,据勐腊李品光先生考证,曹秀死时年仅40来岁,曹家后人说,曹秀是带兵与缅军作战时身亡的。曹秀之妻陶氏为傣族,她为丈夫守寡近四十年。

曹当斋和曹秀这两位既效忠朝廷又爱抚百姓的地方官,是推动中国普洱茶古茶业兴旺、发展的领军人物,曹氏父子为边疆的稳固,为边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氏家族深得朝廷信任,世袭管理贡茶及倚邦茶山、莽枝茶山、革登茶山、蛮砖茶山。曹氏父子在中国普洱茶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值得浓墨重书。

曹氏家族的兴衰和清王朝的兴衰是同步的,十九世纪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滇西发生了战乱,西双版纳的土地“两乌”又被法国人割占,普洱茶内外销路被阻,六大茶山开始衰落,倚邦随之而衰,曹氏家族也日趋走向败落。光绪十七年时任倚邦土把总的曹瞻云因“白旗下坝”(回民起义军攻进西双版纳)之事与六顺(思茅)土司结下冤仇,遭人暗害身亡,接着其子曹清民民国初年又与普洱道尹徐为光起矛盾、动干戈,曹清民受伤败走乌得,后病逝于整董。至此,荣耀、显赫了近二百年的曹氏家族结束了对六大茶山统治。

民国初年,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减半,但还有庆太号、元昌号、惠民号、宋云号、鸿昌号、杨聘号、升义祥、庆丰号等10来家茶号,1920年左右有部份广东商人到越南莱州开商号专收六大茶山的茶,倚邦茶叶这一时期大多销往莱州。

关于倚邦的老茶号最早创建于何时,目前大多没有详细的资料。2002年我见到惠民号茶庄的后人,当时已78岁的郑祖虞,老人珍藏有家谱,他家的家谱上记着乾隆四十年其祖上已到茶山做贸意。依据云南省图书馆馆藏资料分析,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号。英国人克拉克在光绪11年(1886年)写的《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记载有:著名的普洱茶产自倚邦的茶山……,有许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作买卖,每年有大量的货物从倚邦运往缅甸,有茶叶交易往来于仰光、掸邦、加尔各答、噶伦堡和锡金。从克拉克的记载来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间已卖到印度和欧洲。

另据现已78岁的倚邦老人徐祖寿介绍,1912年一1937年倚邦街有高鸿昌、郑惠民、向春林、杨幼楼、宋鼎杰、杨炳乾、向升平、李长林等人开过茶号,他们都去过越南或香港。1937年法国人在越南阻挠云南茶进入莱州,倚邦茶销路又断,随之又是抗日战争爆发,东南亚、西亚战火连绵,更使得整个六大茶山的茶业一落千丈,所有茶号全部停业。倚邦的茶商茶农逐渐迁秽歇业,热闹喧腾了二百多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萧条,以茶为生的倚邦人跌入了困境。郑家、向家、宋家等几家昔日的产茶大户也转而靠卖土特产、染布等小生意渡日。

1942年已经十分羸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人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这场劫难使倚邦元气散尽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倚邦仍仅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

倚邦,古六大茶山之一,雍正时期曾被选为贡茶,古镇客商茶农往来云集,鼎盛一时。倚邦,海拔最高古茶山,且海拔落差极大,浴火涅槃倚邦,因茶而荣耀,因茶而重生。

小编推荐

倚邦茶马古道


倚邦茶马古道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之后,茶就作为商品对外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历史上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

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

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

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

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倚邦的历史文化


倚邦茶山包括原倚邦区的一乡和二乡,1988年改称象明乡,辖倚邦、曼拱、曼庄、新坡、安乐,(即牛滚塘、龙谷、大河边8个村公所),原一乡以倚邦街为中心包括有熠崆、架布、曼松、曼昆大桥头等12个自然村,二乡包括曼拱(弓)寨、芭蕉林、大河边、茹茹塘、路得等7个自然村,共约19个自然村组成倚邦茶山。

倚邦街座落在一条山梁子上,东连曼拱西接革登和莽枝茶山,从倚邦西南到帽崆约20公里,从嶍崆到攸乐山有60公里。从倚邦街南下30公里左右便是现在象明乡乡政府所在地一大河边。

倚邦街的正街从东至西长约250米,宽约1216米,东边街头的东北向有石屏街,东南向有曼松街,西边街头沿西北向有出普文、思茅、普洱的茶古马道,西南向有出易武和景洪版纳的茶马古道。沿正街两旁,茶叶兴盛时有过200户人家,曾茶号林立,逢街交易、人气旺盛、人喧马嘶,有过历史的辉煌。据考证,嘉靖、道光年间是倚邦普洱茶(主要是七子饼茶)产运销极盛时期。先后有茶号十余家:宋云号、鸿昌号、杨聘号、元昌号、宝云号等。宋云号是制茶较早的一家,从光绪初年到民国(1875-1911)(1921-1941)年加工200担,销四川,光绪年间元昌号年加工400500担。倚邦的茶叶过去年产千担,畅销昆明、四川和香港等地。

倚邦街的土司衙门和会馆大庙遗迹在倚邦茶山兴旺时期,倚邦街曾经建过至少三个会馆,即石屏会馆、楚雄会馆和四川会馆,石屏会馆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1941年大庙被火烧,三个会馆至今都已不存在了,原挂在大庙大门上的一幅大匾被保护下来,匾的中央自右向左刻着斗大的四个大字:福庇西南,右上角刻着:光绪贰年藏丙子李下之吉旦,左下角刻有普洱府思茅同知加三级记录十次。从庙的题词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倚邦及周围茶山的茶叶造福一方的巨大价值和稳定西南边疆的重大意义。另从大庙的有五六尺长的横条地基石台和残存的雕花瓦盖,还可看出当时大庙建筑的雄伟气概和汉族文化融人思茅民族区域的积极意义。

倚邦有傣族土司衙门。据县志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3)划十二版纳时,以整董、播腊(即倚邦)、易帮为一版纳,隶属车里(今景洪)宣慰问。清雍正年间曹当斋以功授土千总世职,管理倚邦等六大茶山,(乾隆二十三年曹以军功升守备)。土司的儿子召宗宇迁居车里。

倚邦曹当斋墓记载的史事在倚邦街东南向不远的山坡林里,有一座的大坟和一个高大的石碑,碑文载有普洱属茶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统管六茶山的史事,石碑雕凿精细,头上部雕有三条飞龙空心花的龙头,呈三角形,中央雕有一个大印,印上有汉满文字,碑身刻记着倚邦六茶山有关茶事,整个碑长两公尺以上,立于清乾隆2年(1737年)农历3月初,是清皇封敕曹当斋为倚邦土千总时立的碑。就在大石碑左下方不远,有一座曹当斋的坟墓,碑刻皇清敕赠昭信校尉应赠武德郎显考曹公当斋墓,乾隆癸未(1773年)季春吉旦。曹公从受封土千总(后晋升守备)到其逝世(1773年)共执事38年。

倚邦茶马古道介绍


倚邦茶马古道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之后,茶就作为商品外对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倚邦茶马古道,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

历史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

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

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

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贡茶之乡——易武


易武古镇座落在滇西南西双版纳州腊县的一个山梁上,古时这里是马帮的集散地,普洱贡茶之乡。

易武历史上因茶而兴,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量茶人涌入易武,“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之众(俗称:奔茶山),形成了山山有茶寨,寨寨有茶山,茶林连茶林的格局。但因当时,茶山事端不断,清政府“严禁客商入山作茶”。

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够茶,茶商才得复入。据清人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当然就要优先进贡京师。官使们将普洱茶献进宫廷,深受皇宫喜爱而列为贡品。

《普洱府志》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倚邦等茶山所产的以早春茶(春茶)为原料蒸压精致的上乘普洱茶———“园茶”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既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重团茶及用锡瓶装的芽茶、蕊心茶和以小匣装的茶膏。据阮福查阅《贡茶案册》所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之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买办收茶瓶、缎匣,木箱等费……”。

贡茶极为考究,“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易武和倚邦过去的茶农民间流传着“采办贡茶,忙上不忙下”,意为采办贡茶是天旨,是皇帝的指令,自己的事情再忙都得放弃,以采办贡茶为要。因为贡茶任务完成了,老百姓的茶叶才能上市,民间也才能贩卖。在加工过程中逐渐由茶商设店,官府派专人监制为主。如易武茶商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车顺来的“车顺号”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李开基、车顺来被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李开基还被史部敕命为修职佐郎。车顺来获得的“瑞贡天朝”匾额,至今尚存。

数百年来,易武作为茶马古道的陆路源头,既是普洱贡茶的主产地,又是茶叶、马匹、药材等集散地堪称普洱茶之都。

探微六山,贡茶香中觅极味 ——倚邦大黑树林贡茶溯源立极随记 ...


众所周知,云南茶历史源长、茶树资源丰袤,两境之间地理、风物和物候各异,所以普洱茶具有一山一味之特性。

普洱茶人、茶企和某个茶区、某个山头的关联,通常可以成为一种可以显化茶人或产地特质的印记。但这种产地关联,不应是粗浅的、一时的、只为逐利的,而应显于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基因,并深根于长久。

浮生若茶的主力产品打造,从不会简单地看一个山头的资源价值,而会从历史、现状、未来的横纵多角度,判别它是否符合浮生若茶“以正追极”的产品理念,是否能成为浮生若茶产品体系中的代表一员。

六山追极

质味造极非无中造虚,

而是佳境山头精选中立优异。

近年来的普洱茶圈,一个又一个新山头茶的发掘乃至炒作性取利层出不穷,但若仅仅是炒作,通常是短期攫取之类,蜂拥而入只是一时。不少茶山春秋季喧嚣非常,茶农们迎来送往,或有一时之利,但多数并非着眼于长久,对于立足于土地产出的守土茶农本身,长远看或非益事。

易武境七村八寨与古六大茶山实至名归,但易武千山百味,还有多境不同待发现和提升。越来越细分的山头,乃至于茶树向阳与否都要方位计算区分。一方面说明,普洱茶口感、品级细分在进步,另一方面,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在茶产地、源头探索得越深入,越细分,越细致,越极致……

也许有助于打造本身茶产品的独一无二,但也可能会因此走向更窄众的、壁垒化的一种品味极端。

"不一味拼山头,"

这是浮生若茶和小马哥经常警醒的一个避免跳入的窠臼。如何追求产品的极致化,同时品牌打造的视野和格局要大,这是浮生若茶在“以正追极”的产品和品牌精进之路上,希望可以做到登峰造极与识正立真的相得益彰!

浮生若茶高杆古树品类新概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打破了古树树龄模糊判定的常规,

高杆古树茶的概念,是对大易武茶区已有资源的发掘和品级提炼,可谓有所打破对易武山头孰优孰劣的浅简认知,也有助于推动易武茶更进一步的质味精进。

高杆古树茶之外,易武与古六山名山名寨品藏级的精选甄别,也是浮生若茶“高处见我”品牌理念更好的实体化呈现!

茶山极处

每一个爱茶之人,

心中都有自己最高的那座茶山。

无论是亲眼见过,抑或从一杯茶中想象过,每个爱茶人的心底,都藏有最期待抵达的一座理想的茶山。而每一个涉足大易武的茶人里,都有一座古六山中自己认为的至高峰。

茶路无尽,但在小马哥心里,地理海拔在古六大茶山中普遍较高的倚邦茶山,从茶本身品级和历史人文高度上判别,这里的几处极致小微山场,是古六大茶山中堪为高点的质味巅峰。

深耕易武与古六大茶山数十载,浮生若茶对倚邦茶山的山园探索和茶品抽样从未间断,小马哥心里,对倚邦也心存作为马帮后人的偏爱。

2013年,浮生若茶经典之一古树纯料茶黑山老妖,绮香丰细盈心魂,浓淡幽美皆极味,即是倚邦所出。直到2019年春,机缘再会倚邦曼拱区域的大黑树林所在,他久久徘徊于曹记樊园几处高杆茶树之下,就是这里了!举目望树顶春芽初绽,山远天高之间,倚邦茶山的那几座高峰,仿佛在心里巍然耸起……

在好茶的探索之路上,不容否认的是——易武与古六大茶山一山一味的探寻与发现,惊喜常在于一处非同凡响之茶,在经历了数次司空见惯的品饮之间,一味惊艳喉舌与身心的茶,慰藉了寻茶途中的一切苦累。倚邦大黑树林的偶得即是如此。

众所周知,倚邦茶以小叶种香雅味馥、茶质特异著称。浮生若茶六山品藏级——倚邦大黑树林可谓将倚邦的贡茶历史与当下的质味立级体现淋漓。也是浮生若茶既提出高杆古树概念、打造高杆产品系列之后,发力易武与古六大茶山立极精选的代表性选山之茶。

倚邦百年

风味独出,

香传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的盛荣故事。

茶作为中国人案头的日常之饮、风雅之味,历史留韵、文化之味可为茶的滋味感受锦上添花。

倚邦茶山久远、厚重的历史古今,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对“六大茶山”具体位置的记载中有“倚邦”,证明它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史堆叠出比茶山地理海拔更高的文化海拔之积,这是浮生若茶追源贡茶、打造古六山追极之作更看重的一点。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象明乡东部,属古六大茶山的传统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之意。在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倚邦茶区,在易武茶山兴之前,倚邦在古六茶山中当领地位翘楚。居于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属思茅厅要津、结合部,是滇藏茶马古道源头的中心枢纽。

历史上,曾有“五大茶山,倚邦三山半”的说法。所谓的三山半指的是曼松、曼拱、曼庄,再加上牛滚塘半山。在易武茶山“一览众山小”之前,倚邦一直居江北六茶山之首。倚邦茶山天地广阔,这片天地的风土灵秀,成就了倚邦茶的特出滋味与香气,具有浓厚的山野气息。

……风土宜茶,

茶生其间,气味殊美,

岂非山川重复,土地秀粹之气钟于是,而物得以宜。

清代雪雨《鸿泥杂志》、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载的《南诏备考》、谭萃《滇海虞衡志》、阮福《普洱茶记》等众多史料、典籍中,都把倚邦茶山列入“味最胜”之列。

倚邦茶山有多个村寨,古树茶质味都极为优秀,其中倚邦(正寨)、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都是著名的茶叶产区,曼松作为贡茶自明代进入朝堂,“吃曼松看倚邦”的说法就此流传开来。

倚邦茶山并非只有中、小叶种,也有大叶种。根据有关茶类和植物学专家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普遍优于当地的大叶种,且优胜于其它地域的中小叶种(更准确地说,其比较应是在同等树龄、采制标准、工艺等条件之下)。

倚邦独特的自然风土环境,让它的小叶种滋味他处无法复制,也只有特异的小叶种,才代表了纯正地道的倚邦茶味。藏于北京故宫的金瓜贡茶,经验证其用料即来自于倚邦小叶种茶菁。中小叶种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花香非常迷人,有人把这种淡雅而高贵的花香称之为兰香。香在汤里,汤入喉,香气便充盈在唇齿之间。细腻柔润的汤水如轻纱拂过,滑、润、鲜活,生津感如潺潺清泉,渗透进口腔的每一个角落。让品茗者不知不觉便醉在她的温润里,不愿停杯。

当下,以倚邦为首的史上留名的贡茶源头之地,成住败空的数百年间,在茶山的历史变幻、天灾、人祸中普遍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一些甚至是毁灭性的,很多数百年的古茶园毁于一旦,倚邦茶中名重天下的曼松,在清末民初茶园被损失得极为严重,而今,王子山区域所在的古树正境资源存量不多。数百年以上的茶树和茶园得以留存,并被重新采制,实为幸事。

熟悉普洱茶今昔的知茶达士应该都知道,典籍与历史中的普洱茶,与当下所言的普洱茶,严格来说,并非一种不间断的代际传承关系。当下的大易武茶品级、味道……与历史中的普洱贡茶味道或许不能等量齐观。风土、地质、物候或许变化并不大,但工艺、品级、环境、品饮习惯和需求都在随时代进化。

不迷信山头、历史乃至于某些所谓业界权威,是今爱茶之人乃至于今日茶人所应秉承的事茶态度。追历史过往以真,还质味、品级及山头之正,方能成就当下倚邦茶之正极。

大黑树林茶园旁,风物静美,茶马古道的一段,马帮声迹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贡茶与茶马

倚邦风土的代代育化,贡茶之韵生生不息留极味。

雍正六年,古六大茶山即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莽枝、漫撒(后归易武)被划归成立的普洱府,雍正七年,平乱有功的曹当斋被任命为倚邦土千总,统管几大茶山,并主办贡茶,管理倚邦境方圆数百里。曹当斋主政倚邦期间,执掌倚邦、攸乐、莽枝、革登、蛮砖茶山长达38年,期间,大力推动茶山规模种植扩大和贡茶的炒制工艺,对古茶山尤其是倚邦茶山的扩大兴盛、多民族和睦做出了巨大贡献。乾隆二年,被乾隆皇帝褒奖治理有方,家族人等也相继得御赐嘉许。乾隆四十二年,乾隆表彰曹当斋之子曹秀……自此到之后的近两百年,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六大茶山。

这种祖辈传承的守土有荣,对属于风土特出的茶而言,实为幸事。

随着倚邦为中心的五大茶山(漫撒当时未兴)的兴荣,带动了茶马贸易的繁盛,以倚邦龙脊街为起点,普洱茶加速走向四方世界。倚邦是普洱“人头贡茶”最初的加工厂设置地,当时倚邦古茶山村村皆茶农,山山是茶林,大寨连小村,漫山遍野都是茶林的壮观场景,吸引众多茶商先后在倚邦街等地创建茶号,清末在倚邦当地有三十多家驰名海内的茶号云集,往来商马络绎不绝,最鼎盛时期的倚邦茶山,是云南普洱茶的最大集散中心。清光绪末年之后,普洱集散中心从倚邦向易武转移……

对于那段贡茶辉煌历史无限向往的浮生若茶深信——茶马古道和倚邦号级茶是因茶之美而盛,作为马帮后人,他对普洱茶尤其是易武茶重新为世界所爱,寻找并重现贡茶霸柔两极的大美,

百年倚邦的幽径深处,定藏有贡茶极致味道的答案,今逢盛世,普洱茶尤其是倚邦贡茶的复兴可待、可为!

茶道新生活《贡茶古今》中曾提出“贡茶性”一词,体现了贡茶对品级原料的甄别、风土山场的注重、工艺精细考究乃至于文化精神的重现。追摹贡茶荣光,不是对地理虚名的造访、不是立一处人文景观供人观光仰视而已,于茶而言,于古六山而言,是要重现这一境质味的峰极!

倚邦大黑树林,茶山历史、古茶园、滋味品级、贡茶传承、古法制茶工艺皆备,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在2019年春吹到大黑树林间。

大黑树林

只有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渐染出鲜芳特异的风味。

近几年来,以小马哥为首的浮生若茶品控团队,经数次倚邦茶山的实地考察、反复品鉴后一致认定:曼拱茶山尤其是大黑树林茶质味特异、茶感开阔、茶香优雅迷人,将会成为下一个倚邦乃至于易武茶区追逐的新热点茶。

大黑树林位于倚邦茶山境内,行政归属象明乡倚邦村委会曼拱村二队,当地人俗称“二乡”。极致好茶,出于极致好生态,是浮生若茶一直提倡的观点之一,大黑树林所在山头,周边海拔1900米左右,山沟间水箐自然流淌,生态环境非常优越。此处伴生植物高大,植物葱茏,树林成片,“大黑树林”此名就由此而来。

倚邦大黑树林所处的古茶园,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后人传代管理。

所处坡地土壤肥沃,为含砂紫红壤,PH酸碱值在4.5-5.8之间,有机质含量约为3.6%,酸碱度适中,适宜茶树繁衍生长,茶园在山丘围合之中,水土涵养于其间,温湿得宜,可谓尽得山气之刚、水汽之柔,即便在今春干旱异常的四五月间,这里的茶树枝头和树底也有水雾和露涵生。

春茶季在古茶园驻场的浮生若茶品控负责人之一谢姐对此深有感受:“(勐腊)象明虽然干旱,但这里(大黑树林)每天早晚,还是可以感受到茶林里水汽朦胧,芽叶上有轻微的露珠凝成,大概这里的地势和水土涵养得好的缘故吧,我觉得这片土地是有灵性的!”。

大黑树林区域茶山在漫长岁月里,被留存或保护得较为完好,古树与高杆古树并有,百年生生不息,这要归功于曹家后人对林园的养护有方,守土有荣,且祖辈传代下来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得以传承。

多年来,这里都是密林野境,无车道可进,人迹罕至,绝佳的环境和岁月沉淀赋予了大黑树林茶独特的韵味,尤其是曹记奘园区域的古茶林,山林坡地多向阳,清风雨露山岚,加之百年茶园中的自然沃土,为茶带来更丰富的内质,山野韵味更胜。大黑树林茶园主人与浮生若茶因一段贡茶的历史而相遇,更因共同的对古六大茶山的品质坚持而相合默契,一段合作佳话由此开启。

在产量上,大黑树林古茶园的产量不算多,亦不算少,既满足极致,又照顾量级。在贡茶故事里,倚邦曹氏对贡茶的历史贡献源远流芳……这一切,让倚邦大黑树林成为浮生若茶品藏级的一个追极代表,也将是我们推动古六大茶山贡茶荣名光复的重量级山头茶。

养林育树

浮生取六山一叶之味,当还六山一叶之果。

延绵数代数百年的古园茶林,立于林野,它们躲过了战事、天灾、朝代更迭和风刀霜剑,乃至于人祸,以合于天地自然之道,根深叶茂、大美内质不断蕴积,是今饮者之幸,得之须珍,遇之幸甚。

善用天地者久,古往今来,毁山毁林者,或有意,或无意,或盲目……导致不少雨林古木和百年茶园被损毁。但在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下,古茶树资源的养护善用对于茶农和爱茶之人尤为重要。

浮生若茶凭多年梳理茶山、对优质茶树资源的评判认为:茶园环境林木伴生,才会更具山野花香的独特气息。所以,我们多年来一直言传身教生态出好茶的寻好茶经验,让合作茶农不对伴生林木做任何干预,并提供必要指导。在茶树资源可持续这一点上,与倚邦贡茶后人不谋而合。曹家后人百年数代的茶山守护,守山亦守心,草木皆有灵,每一棵茶树也以质味之佳上回馈厚爱者。

今时今日,回归古六大茶山并扎根易武的事茶者,当惜数百年贡茶历史遗珠之珍,摘山与养山并举,不能攫取一季或一时之茶,不能得茶山之利即走,茶企和茶农的农企共建,不止是互惠互利的合作,更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与曹氏古茶园——曹记樊园签订独家采制合同之后,2019年春,浮生若茶并没有急于推动大黑树林面世(一部分也归因于春季干旱产量略减的客观因素),而是优先对茶树进行分级,派驻品控督导团队,择时精细采摘,分级精益炒制。

大黑树林曹记古茶园,一直以天然农法管理茶树,绝不打农药,不修剪,任之自然生长,浮生若茶与曹家后人深度合作,重新梳理大黑树林茶园的资源特性,遵循前人的管理方式,对茶园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根据茶树的形态而进行分级:挂牌的茶树为优选的精选产品;未挂牌的为常规产品。

任何地域的茶树的过度采摘,都会降低此后一定阶段里茶的品质和滋味。保持质级稳定,进而晋级优质,是浮生若茶对自身茶品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浮生若茶与合作茶农进行茶园资源管理的要求和共识。

因2019年易武春旱严重,甚至有部分古茶树因此枯败,虽然春茶滋味较往年厚重,但干旱会一定程度影响后续的茶叶品质稳定。为了改善和复原生机,曹家后人不取一时之利,大黑树林古茶园采取了入夏不采、谷花少采的茶园息养举措。

11月中旬秋茶季之后,小马哥来到大黑树林古茶园,协同茶园主人进行冬季茶园和茶树养护,而今,经过几个月的有效保护和自然生长,枝繁叶茂的茶园景象更胜往年同期,令人分外期待来年的春茶季。

采制以精

精进五选贡茶之法,循六山古法精益制之。

做好茶园养护只是第一步。为做好大黑树林质味,选料与分级更为严格,尊贡茶等级标准而为之,贡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古树、中树区分严格,阳生、阴生有别……制茶循贡茶及古法工艺,不厌工序之繁,更重质味呈现,一、二类古树级别的鲜叶原料,采摘、杀青、揉捻、压饼等每一个制茶环节都以手工制作完成。这是贡茶制作的考究,也是浮生若茶和贡茶后人对大黑树林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坚守。

正因上述种种,往日的历史传承与今日的坚守、创新并举,令大黑树林品质和品级在倚邦茶中保有上乘、滋味非凡。

来年可期

一段贡茶昔今的聚首,值得为当下和未来品藏。

从量级上讲,今年的大黑树林产量有限,但滋味令品鉴者惊艳。今年是浮生若茶大黑树林深度开发的第一年,这只是质味精进的起步。事茶者着眼长久,茶的质味稳定和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扎根于这一方土地的茶农和茶人能做得更好。茶林繁盛,根深所以蒂固,所以叶繁。

六大茶山之倚邦古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于解放前毁于火灾。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勐腊象明倚邦古茶山的历史


倚邦古茶山位于勐腊县北部象明山区,海拔1350米以上。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白雾常绕,土地肥沃,是一个小叶种杂大叶种的生态型古茶园。由攸乐经莽枝、革登;由蛮砖经架布;由易武经曼撒和曼松;由思茅分别经曼拱或麻粟树的5条茶马石板古道,都在倚邦古茶山龙脊背状的青石板街道上交汇。在这里,到处是刻有文字或古朴图案的古碑或其断垣,几乎每个角落都透射着古色古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被众多古籍所记载、曾是古六大茶山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中心的倚邦古茶山,在历史被遗忘、被湮没多年后,在当下普洱茶热潮中,似乎又重现往昔的盛名了。但古茶山久远、厚重的历史,至今仍鲜为人知。

倚邦及其周围各古寨出土的经过精心打磨的原始石器,表明大约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先民居住于此。《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中旧传武侯孔明遍历六茶山置木梆于倚邦之记载,表明它兴起年代不晚于蜀汉。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对六大茶山具体位置的记栽中有倚邦,证明它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自称本人)长年依靠采取野生植物充饥,由此认识了茶及其功效而被普遍利用。蜀汉时期,孔明实施南抚夷越政策,派使者深入西南边疆安抚各少数民族,并向他们传授农耕、饲养、医药、制作等技术时,因地制宜地动员人们发展该地的茶业。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内地移民的不断迁入,加上后来的该地由南诏设置在今西双版纳的银生节度使管辖,到唐代建中年间,其茶业初具规模,并已由茶商贩卖到西藏等地。那成群结队的尖鼻子,大眼睛,毛胡子,头戴毡帽,身挎长刀者等众人的间断性往来的马帮牛队,不仅运出该地上好的香茶和莽枝银洞梁子与黑山银洞丫口等地的白银,还运进针线、布匹、花带等杂货。

倚邦初具雏形的市场上,不仅杂货成摊,还有曼松的铸锅河畔被当地人称为众多唐洞的矿石炼铸的铜锅、铁锅和面铺河、盐井河畔多口盐井的锅盐。冶炼厂、打造厂、烧制厂和造纸厂也相继在古茶山上建造。这期间,这里还建盖了山神兼土地和财神3种庙宇,铺建了部分石板街道。唐朝贞元年间,闻名于大理南诏国。至宋代,大理国购买倚邦所产的茶到广西换马,使其茶业得以继续发展。从倚邦当地人从祖上传下,却已被外地人买去的刻有南诏国字样的五角星奖章和所出土的众多的唐宋古器,验证了它的上述历史。

元代南方疆域扩大,使倚邦成为内地通往边疆的中转站。各类客人熙来攘往,又使它兴起了专业性的客栈与餐馆。统治者蒙古族对茶叶的嗜好,更使倚邦茶林倍增。

明代约成化年间朝廷对倚邦叶氏的司职位的任命,使倚邦重修并改建了各种庙宇,率先推出了细茶与茶膏。约嘉靖年间,倚邦范围那神奇的曼松茶被宫廷优先确定为专用贡茶,继而率先推出人头团茶。约于隆庆四年,倚邦成为车里宣尉使司所划的茶山版纳的行政区驻地,将长约400米的主街道铺成象征封建王朝行政机构驻地的龙脊街。清乾隆年间,增铺曼松贡茶岔街和曼拱岔街,扩建为总长近3000米的3条青石板街道,形成了包括周边村寨居民上千户,总人口上万人的繁华集镇,推动古六大茶山进入逐步辉煌的阶段。

清初,倚邦古茶山上的曼松茶被正式确定为宫廷专用贡茶。清代吴大勋的《滇南闻见录》、阮福的《普洱茶记》和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众多史籍中,都有对倚邦茶的记载。至今,杭州茶叶协会还保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遗留的倚邦所产小叶种人头贡茶。

据倚邦茶山老人陈述,在倚邦加工贡茶有及其严格制度。清代倪蜕公元1737年《滇云历年志》雍正七年己酉,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其茶令茶户尽数迁至总店领给价值的记载。在此之前,倚邦是普洱人头贡茶最初的加工厂设置地,当时倚邦古茶山村村皆茶农,山山是茶林,大寨连小村,漫山遍野都是茶林的壮观场景,吸引众多茶商先后在倚邦街等地创建了众多的茶号。

与此相应,倚邦叶氏的土司职位于清初传给其女婿曹氏,统管古六大茶山。约于清康熙年间到其第三代曹当斋时,他和儿子曹秀拜师苦练文韬武略。雍正六年前后,他平定莽枝茶山的麻布朋等暴动有功而升任土千总职。清雍正十年至乾隆初年,曹当斋父子及其师傅先后奉命率军平定刀兴国暴动、广西等地民众的暴动,受乾隆皇帝的嘉奖。倚邦成为清王朝扼守西南越国边关的军事重镇。乾隆三十一年前后,曹当斋父子奉命出征包括两乌在内的西双版纳全境抗击缅甸侵略军有功而升任土守备,连其子曹秀都随后升任土把总。由此起,其家族一直承袭土司十六代到清末,始终至少都统管五大茶山。

从明代约嘉靖年间至清光绪末年,倚邦土司几乎都主办贡茶。至今,在倚邦街东面约6000米,曼贵山村以西约3000米的官坟梁子和野象山北坡上,分别还有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曹氏十六代土司墓遗址。遗址上刻有乾隆二年和乾隆四十二年,由清乾隆皇帝嘉奖曹当斋夫妇和曹秀夫妇而立下的《安人碑》和《贞节女牌坊碑》,详细记载着曹守备与曹千总的赫赫功绩,刻在上面的乾隆皇帝大印,印证了朝庭对曹氏莫大的信任与恩宠。

官坟梁子之南北方向300多米处所谓旧衙门遗址,那是守备和千总当年的驻军营地。此外,其四周山上到处都还有清乾隆年至咸丰年间的各种官冢、商家或儒家等身份者的古坟。

倚邦还有乾隆二年的《禁贩私茶碑》、道光二十八年的《按茶抽收茶银碑》、咸丰元年的龙王井《功德碑》、光绪二年的正顶刻有思茅同知大印、并且刻有大清光绪二年之落款的福庇西南大匾、光绪十四年间的《工价截止碑》,和民国九年倚邦全体汉夷民众为民国普思殖边第六行政分局勤政爱民的张瑞三局长立的《遗爱碑》。其中,《工价截止碑》所载的倚邦土司曹氏的官衔为地方总理茶政兼管钱粮事务军功都阁府,统管五大茶山,主管贡茶等茶政事务。那福庇西南大匾,凝结着曹氏土司认真征收贡茶,勤政管理五大茶山,造福于西南百姓的业绩。这些碑和匾共同记载着倚邦的部分官史及茶史之辉煌。

从明代中期起至清末,倚邦历经乾隆三十一年瘴疠大作,道光二十五六年瘟疫甚行,采丁三殁其二,以及民国初年的瘟疫等频繁而严重的病灾,其茶业随之几经兴衰,居民人口时起时落,但始终保持着万人左右。到乾隆年间,建有江西、石屏等综合会馆和川主、孔子、孔明、城隍等近20种庙宇。从清嘉庆年至民国期间,倚邦先后创建过20多家茶庄。

清代光绪末年,社会动荡,连贡茶都于光绪三十四年在运往昆明途中被盗匪洗劫一空。朝庭又查无头绪而被迫停止了贡茶的征收,倚邦火热的商品茶叶市场也逐渐变得萧条冷落,这使倚邦的历史地位开始下降。后来,补远桥的几建几毁和由勐养分别到勐仑之道。

茶好喝路难行,再次上倚邦还是——辛苦!


我10月17号一早8:00就坐上公共汽车往象明乡赶,因休假时间有限!因景洪——勐仑这段路不好走。到我表兄家以是2点多了。吃过饭后。休息一下就上倚邦。

我到倚邦街已经是晚上了还没有到倚邦就天黑啦!一路摸黑上来,因摩托车太烂,灯也不亮!苦啊!路上不知道摔了多次!!脚上的伤就没有照出!怕引起反感!看图

早晨倚邦大雾笼罩!

这是吃过早饭前拍的早上倚邦。

风景如画,和现代化的都有市相比真是两回事!!!

在看看吃早饭的猪!养肥了杀来吃比我在市场里买的猪肉好吃多啦!哈哈~~~~~~~~~

在看这路以前是通思茅的。

这狮子原来是一对的。另一只找不到了,是在破四旧时打坏了!还是静静蹲在这里。

在看这大石碾子!

这块碑可惜了!民国时期的,字还很清晰

这老房子我在这里上过一学期小学!第二间就是我的教室!当时房顶是用茅草盖的。

这是在倚邦最好的房子了!也就是这学校!整个学校20多个学生,就一位全能老师。向她致敬!为了我们祖国明天!

在看我们学校的大门!

简单介绍完倚邦下面我就开始去采茶。我们上去的时候谷花茶以是很少了。主要是带一位远方回来的大姐,体验一下茶山生活和采茶和粗加工的整个过程。茶的地点:在倚邦聋山背后茶园。因离家较近。看图

看茶芽!

看这棵老茶树!

茶园里的野果我们叫:棠梨。开的时候花就和樱花差不多满树都是花很漂亮!很美!果差不多和橄榄那么大小。熟了后发黑软的很甜!没有熟是时候吃一口涩死你!哈哈~~~~~~~

看果肉很砂黑黑的好吃。

汇报一下,一个早上采到的茶青只够压两片100克小砖!茶青发的少!但是精品!哈哈~~~~~~~~~

回家路上站在山包上拍倚邦街全景!远看过去的上是倚邦大黑山,海拔在1800多米!山顶上有个:龙塘常年有水。

下午倚邦街!牲畜和人们都劳动会来了!这小毛驴是劳动好帮手!

丰收!这段时间是收包谷时候家家户户在收包谷,也是倚邦当地主要农作物!

希望我们倚邦街的日子象这玉米一样。红红火火!

黄昏倚邦还是那么的美!慢慢的澄静在夜色中!

整条街慢慢的安静下来!劳动一天人们都开始休息坐下来看看电视节目。

倚邦街,街头有个聋山。街尾也有个聋山!相互对应!在黄昏中显得更美!

我们19号一早出发,到倚邦街邻村的弥补村。俗话说的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我是上山也难下山更难!可惜我17号上来没有心情去拍照了。摸黑赶路路难行!

看看什么叫茶山路!!!路难行!就我骑这辆车在前几天下倚邦时掉到沟里前轮刚圈断裂前减震我歪了。所这辆车很难超做,很费力!

这样的路,雨季想上来!难上加难,尤其是快到家的这段路。上去是爬坡!下来就想杀也杀不住车!

这段路是下破!路很滑!你看那路摩托只能顺这那深深泥印走!不小心就摔到的!

继续还有一段就大功告成!

走完这段路总算是松了气!休息一下!回头看看下来的路,还是觉得到弥补路算是好走多了!也轻松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