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广东饮茶文化内涵】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饮茶文化-中国的饮茶习俗”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传统习俗,主人在进入他家时必须首先为来访的客人提供一杯茶。客人进来,在寒冷,寒冷的夜晚,我在温暖的酒的地方供应一杯热茶。
江苏和浙江的饮茶文化在江苏和浙江省,使用瓷杯或玻璃杯来酿造龙井,碧螺春,毛尖或普通绿茶。有时在炎热的夏季使用菊花茶来减少外面的热量。在春节期间,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中,客人可以享受元宝茶(金元宝茶)和浸泡在茶中的两个新鲜橄榄,以获得祝福。在农村,当人们探望他们的亲戚时,他们通常会得到“蛋茶”。坦率地说,它不是一种茶,而是一碗装袋的鸡蛋,所以要求表现出对茶的想法的宣传。
北方饮茶文化在北方省份,主人通常会为他们的客人提供一杯香茶,这在中国北方城市非常受欢迎,而在寒冷的东北省份,热情的主人会提供温暖的红茶加糖以确保温暖。在一些沿海省份,如广东省和福建省,一锅乌龙茶,congou茶或普洱茶是常用的食品。如果你去参观秀水县山区的一个家庭,你会得到一杯“芝麻豆”(芝麻和散落在白酒中的烤豆,在倒空杯子时要咀嚼和吞咽)。在现代家庭中,冰茶甚至很常见,因为大多数家庭都配有冰箱。
向客人提供茶是中国56个民族的常见做法。但在边境地区使用不同的茶。在内蒙古,客人可以享用牛奶茶。在景颇族,您将获得烘焙茶(水中的茶,并在烤箱中烘烤以使其变热)。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中国茶文化知识:饮茶习俗
茶是中国知识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几千年来茶馆一直是学者和思想家聚集在一起进行对话和思想交流的地方。茶道仪式以优化其美学品质的方式供应茶,这是一种向亲人表达热情好客或敬畏的方式。虽然不同类型的茶在该国的不同地区是首选,但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一句古老的谚语甚至指出,茶是开始新的一天的七大必需品之一,还有柴,米,油,盐,酱和醋。饮茶文化是一种简单,健康,经济实惠的乐趣,任何对中国语言,对文化或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酿造一杯茶来开始探索它。
中国茶文化:茶饮习俗茶是尊重的象征
在中国社会,年轻一代通过提供一杯茶总是表现出对老一辈的尊重。邀请他们的长辈去餐馆喝茶是节日的传统活动。在过去,较低级别的人向较高级别的人提供茶。今天,随着中国社会变得更加自由,有时父母可能会为孩子们倒一杯茶,或者老板甚至可能会为餐馆的下属倒茶。然而,较低级别的人不应指望较高级别的人在正式场合为他或她提供茶。
茶常用于家庭聚会当儿女因工作或结婚而离家时,他们可能很少有时间探望父母,父母也很少会见到他们的孙子。因此,去餐馆喝茶成为家庭聚会的重要活动。每个星期天,中国餐馆都很拥挤,特别是当人们庆祝节日时。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的家庭观念。
为别人倒茶,敬茶表示道歉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为他们倒茶,敬茶向他人道歉。例如,向父母提供茶的儿童是遗憾和屈服的标志。
茶用于婚礼当天对长辈的感谢在传统的中国婚姻的仪式,无论是新娘和新郎跪在父母面前,并为他们提供服务的茶。这是表达感激之情的最虔诚的方式。在他们的父母面前,这对已婚夫妇的做法是说:“谢谢你带我们来。现在我们结婚了。我们欠你一切。”父母通常会喝一小部分茶,然后给他们一个红包,这象征着好运。另一个变种是新娘向新郎的父母提供茶,象征着她将成为后者家庭的一部分。
在婚礼当天茶的用处
期间的茶道也是双方互相见面的一种手段。由于中国家庭可以相当延伸,并且可能有一两百人,因此在求爱时完全有可能没有被介绍给某人。在老一辈人中尤其如此,在这一代人中,族长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妻子而且并非所有家庭成员总是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在茶道期间,这对夫妇将向所有家庭成员提供茶,并通过他们的官方头衔称呼他们。喝茶象征着接受家庭,同时拒绝喝酒,象征着对婚礼的反对,这是闻所未闻的,因为它会导致失去“面子”。老一辈人会给婚姻夫妇一个红色信封,而这对夫妇可能会给未婚的年轻人提供红包。
茶通常被用作一种方式来欢迎客人进入家中,促进对话,并在饭后消化食物。但要了解茶文化在中国心态中的根深蒂固,就必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
中国饮茶文化——各族饮茶方式
中国有最早的饮茶历史。因此,中国人最了解喝茶的真正兴趣。客人打电话给他们时,他们可以喝茶。茶而不是酒和礼物一直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理论。喝茶文化是一种简单、健康、经济的乐趣。任何对中国语言、文化或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自己泡一杯中国茶来感受。中国的饮茶文化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喝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都是一种尊重的象征。但意思不同。
过去,中国人喝茶时遵循严格的规则和礼仪。例如,资历较低的人必须在春节或其他节日期间为他们提供一杯茶,以示对上层阶级的尊重。
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的自由化,茶饮料文化规则受到了茶业的抑制,人们来参观,不管是什么阶级,客人的热情欢迎和招待。
汉族饮茶文化
汉族人喝茶的历史悠久。他们通常喜欢绿茶,香茶,红茶或五龙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喜欢纯饮料。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纯净的饮料才能最好地欣赏和品尝茶的宁静,优雅和魅力。饮用药茶不是为了“品尝”,而是要体验它对保健和保健的影响。
藏族饮茶文化藏族人对茶叶的营养分配很在行。他们最喜欢黄油茶。这种茶味道浓郁,酸甜咸,香气四溢。它有暖身御寒的作用。黄油茶被认为是一种特殊产品。在一对夫妇的婚礼上,茶是幸福和满足的象征。
维吾尔族饮茶文化维吾尔族人喜欢茶,认为茶和大米一样重要。新疆有句俗话:“我宁愿不吃米饭,也不喝茶。”他们最喜欢奶茶和香茶。
蒙古族饮茶文化蒙古人喜欢咸奶茶,它是茶、牛奶和盐的混合物。茶的煮沸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涉及到某些技巧。一般来说,当一个女孩足够大的时候,她会向她的母亲学习。在婚礼上,她进行了在公共场合泡茶的艺术,并呈现给客人,以显示她有不寻常的技能,并在家里受过良好的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不同,饮茶习俗也很丰富,各有各的优势。有傣族竹管香茶、纳西盐茶、龙虎茶、黎族雷茶、土家族雷茶、红酸茶、白三道茶、苗油茶、云南回族罐装茶等。它们太多,不能一一提及,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
广东饮茶文化茶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早上广州人的俚语并不是说“你早”,而是要求你吃茶,这表明茶在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当然,广州人对茶的说法不仅仅是吃茶,还要吃零食,但茶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在广州,无论茶馆酒吧的大小,大部分时间都是“三茶二餐”。人们必须在晚餐后喝茶,特别是早茶。有人说“早上喝一杯茶,饿着卖药店”和“早上喝一杯茶,不需要找医生”。
关于饮茶文化的方式饮酒者也有详细的要求。同时,随着茶叶的普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俗。例如,在广东,人们喜欢喝早茶,在福建,他们更喜欢功夫茶,湖南雷茶,四川人喜欢“盖碗茶”,白族人用“三元茶”招待客人。藏族人喜欢黄油和内蒙古奶茶。这些不同的茶文化习俗构成了中国茶文化和饮茶文化的丰富和深刻。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使茶叶在世界各地泛滥。日本僧侣将茶籽、制茶技术和茶具带回日本,导致了日本茶道茶文化的兴起。
欧洲最早的茶叶记录是阿拉伯人的旅行记录,马可波罗在他的笔记中提到,中国财政部长被取消是因为对茶叶征收过高的税。
在16世纪末期,荷兰向欧洲转达,在东方有一片神奇的叶子,可以制作美味的饮料,第一次欧洲人听说过茶。
1610年,东印度公司成为第一家向欧洲出售茶叶的公司,其饮茶习惯扎根于此。1936年,茶叶进入法国,两年后进入俄罗斯,而英国,一个以喝茶闻名的国家,直到1650年才开始喝茶。
饮茶就饮中国最好的茶许多中国传统家庭在饭后或欢迎游客时喝茶。这不仅是一种健康的习惯,也是一种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的反映。中国人可以和朋友聊一整天好茶。
中国南部和中部的许多地区都出产优质茶。如果你想品尝新鲜的中国茶,和中国人聊天,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那么就选择十大中国之旅,并请当地导游带你去最好的茶馆。
中国的饮茶文化(上)
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其实聚饮亦很有趣,主要有茶宴、茶会、茶话会等方式。在宋代有点送茶和斗茶、分茶游戏。公众茶事设施主要有茶摊、茶室、茶馆。独饮对饮品饮聚饮独饮、对饮、品饮、聚饮是饮茶的4种方式。杯茶独酌,慰孤独,益神思,得茶之神韵。寒夜与友对饮,促膝相谈,可得茶之趣。"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同桌为佳,可领略茶之美味。
多人聚饮,办茶会、茶宴,以茶会友,亦可止渴、小憩、开展社交、获取信息,茶在此处又成为人见人爱的"公关饮料"。
饮茶方式若以人数多寡论,有独饮、对饮、品饮和聚饮几种。
独饮是何滋味?李白《月下独酌》写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酒未能使有"醉仙"之称的李白宁静淡泊,反刺激得发狂,竟为幻觉所驱使,与月与影对饮,且歌且舞。这便是酒道,酒是躁狂之物,能使人迷幻,失去常态。李白若是以茶代酒,月下独饮,会如此么?这决不会的。
中唐诗人卢仝写了一道《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唐代茶饼用模子做成方形、圆形、鸟形、掌形,还有薄片形,诗中所写就是贡贡茶之一种,月芽薄片形。阳羡茶是唐代名茶,赞颂阳羡茶的诗歌很多。阳羡即今之宜兴,宜兴以茶与紫瓯名闻古今中外。
《走笔》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茶诗,若要办茶诗大奖赛,金牌得主非此诗莫属。全诗31句,行文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将饮茶之快感写得透透彻彻。诗人睡梦正酣,见茶至而兴奋不已,感激不已。茶中自有一份真情,见茶如见朋友面。茶非平常物事,乃是感情的载体。茶中有王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王道又很霸道。但罪不在茶,茶是雅物。诗人反关上门,煎茶独饮,以喜悦的心情欣赏煮茶时蒸腾的水气,欣赏茶碗白色的汤面,并以高度灵敏的神经去感知饮茶的效果:一碗润了喉,二碗提了神,三碗来了文思,四碗宽了心胸,五碗轻了肌骨,六碗只觉手眼神通,七碗竟飘飘欲仙。饮茶之功用不仅仅是止渴生津,还是高级的精神享受:提神醒脑、启迪心智、致清导和其快感竟如登仙境。这便是茶中之道。茶使卢仝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神游仙境;酒却使李白颠颠狂狂,罗曼谛克,醉入幻境。茶道与酒道对立而不统一,"以茶代酒"、"饮茶解酲"是茶道的胜利,终是茶道征服了酒道。
张源于1595年前后着的《茶录》叙饮茶体会和心得,顾大曲序说:其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日习诵诸子百家言。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这位"隐士"无所事事,深山苦读,若不是以"独饮自娱",他能坚持30年么?恐怕不能。古代文人常常是以书为友、以茶为伴,"琴棋书画"后应添一字:"茶"。正因为文人的广泛参与,历千余年之久,使茶事具浓厚文化色彩。
陆游的《夜汲井水煮茶》、杨万里《舟泊吴江》,都是写汲水自然茶的情趣,同时表现各自的情怀。
月下窗前,独自品茗,慰孤独,益神思,可得茶之神韵,但毕竟没有对饮富茶趣。心有所得,总想说道说道,说给月听?说给影听?那要饮酒,饮得酩酊大醉,以便恍兮惚兮,进入虚幻,生发狂想。茶却是"现实主义"饮料,越喝越清醒,虚与实,阴与阳,一清二楚,决然不会将界限模糊。
若是严寒的冬夜,拥炉独饮,虽可领悟茶之神韵,但终究有些冷清。此刻,有故人不期而至,不由喜出望外,然后促膝而坐,共同煮水煎茗,室外大雪纷飞,屋内炉火跳跃,釜中茶汤鼓浪,白气袅袅,香味四溢,此情可入诗,此景可入画。宋代诗人杜来的《寒夜》就表现了雪夜对饮的茶趣。原诗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作者把"寒夜茶"和"窗前月"、"雪中梅"视为同等的雅事。寒夜与友共饮佳茗,正符合明人冯可宾在《岕茶笺》中提出的"茶宜"之"无事"、"佳客"、"幽坐"、"吟诗"、"精舍"、"会心"、"赏鉴"等项。若仅为止渴而饮,便没了情趣。文人正是借品茗薰陶自己,怡养从容雅致、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
三人为众,三人一块饮茶正合"品"字之义。"品"字字形是三个"口"字组成的,正说明三人聚饮是最佳组合。独饮太清冷,对饮虽有情趣,二人促膝相谈,如同唱二人转,不是你说就是我唱,没个喘息时刻,但三人共饮就添了许多热烈气氛,摆开龙门阵话题如小溪流淌,不会戛然中断,相对而言,也多了些闲适和轻松,那茶自然就更有味!
多人聚饮(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茶会、茶馆、茶摊。特别是茶馆,南来的,北往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张王李赵,五方杂处,茶人为解渴而来,又解渴而去,似无茶道之可言!但较之闹市通衢,较之商店市场,较之餐馆酒家,这里乃是清静之所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五知己共一茶桌,仍可闹中取静吸饮佳茗,获得轻松闲适的精神享受。特别是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八小时之外寻一可心茶馆,约一二良友,叫上一壶好茶,边饮边聊,躺在竹椅上跷脚架码,神经顿时轻松,觉得十分惬意。人虽多,但各人头上一方天,谁不妨碍谁。若是饮酒,划拳行令,噪声聒耳,一旦醉酒失态,发难斗殴,不仅妨碍公共秩序,也有损个人健康。要建设一个文明城市,聚众饮酒不可,聚众饮茶该大力提倡。聚饮就品茶言虽不如独饮、对饮、品饮,但因茶德高尚,是文明饮料,其益处又非聚众饮酒所可比拟。
聚饮规模最壮观的大概是清末西藏喇嘛教的一次茶会。在喀温巴穆大喇嘛庙举办了一次茶会,聚集四方僧众4000余人,巡礼和尚用茶款待全体僧众。行茶仪式是:喇嘛排列成行,披法衣静坐,神态庄严,年轻僧人抬出茶釜煮茶,待水滚沸时投入优质砖茶,此茶已碾碎,价值是5块砖茶值1两银子;待茶熬煮得香浓时,由年轻僧人酌茶,并分施给众僧;施主拜伏在地,大唱赞美歌;巡礼和尚的茶中加添点心或牛酪,并一同用茶。礼成。
这次茶会据说每人饮了两杯茶,共8000杯,费银50两。此事见于咸丰二年(1852)葡萄牙教士忽克所着《中国西藏旅行记》。类似记载还见于英国军人查理鲍尔写的《西藏人民》一书。
中国的饮茶文化(下)
清末西藏喇嘛教大型茶会至少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4000人一同饮茶,二是茶釜巨大。
古人认为饮茶是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前三句正确,最后一句有失公允,应改为"多人得利",得些啥利呢?一利止渴,二利小憩,三利社交,四利获取信息。当今政界、商界、实业界乃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聚饮,茶是当今社会的"公关饮料"。就是今之文人生活在今之信息时代,要作文就必须进入公众社会,聚饮是了解当今社会芸芸众生现状的好场所,若一味效古人"月下独饮",纵饮得飘飘欲仙,亦将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与时代隔膜便干涸了创作源泉,便无文可作了。点送茶分茶斗茶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茶道向民间性、娱乐性发展。点送茶是民间茶俗,分茶、斗茶是茶艺游戏。较之唐代,宋代茶事更多文化内涵。就古代茶事而言,唐代讲俭朴,明代务实,惟宋代花哨。宋人吴自牧着《梦梁录》卷十六《茶肆》中说: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请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这段文字记叙了南宋时代都城临安(杭州)的民间茶俗。文中讲了三种情况:一种是提茶瓶者。茶瓶是宋代盛茶用具,蔡襄《茶录》云: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茶瓶有嘴有柄,较之唐代的鍑和碗进了一步。点茶就是往茶汤里冲入开水,同时用"茶筅""击拂",即用竹刷子搅动浓稠的茶汤,要求汤面泛花而茶盏边壁不留水痕。提着茶瓶穿梭在巷陌街坊大概送的是点好了的茶,而不是开水,因为宋人是煎水不煎茶,水烧至"连珠"便要投入茶末,再烧一会儿,至"鼓浪"时即成"茶膏",然后注入开水,即可饮用。提茶瓶者沿门施茶,让街坊邻里无须自己操劳,便可马上享受品茗之趣。在宋代烹茶并不那么容易,有茶有水还得有闲,才可能耐着性操作茶事。沿门送茶这风俗很美,丰富了社区文化,定会受到市民们的欢迎,就如同今之市民欢迎快餐食品一般。提茶瓶是七十二行中之一行,职业侍茶人,是否无偿服务?无从考证。
提茶瓶者沿门点送茶在"朔望日"显得最为重要,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时代曾作祭祀品,南宋临安的百姓们或许以茶代酒,是否古风犹存?待考。提茶瓶者点送茶遇上本街婚丧之事还起着"往来传语"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邓之诚的注解云: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寻常月旦望,每日与人传语往还,或许集人情分子。看来提茶瓶者利用点送茶之机,在本社区内传递信息,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壮夭折,某家嫁女,某家娶媳,某家做寿,某家乔迁这些社区大事全靠提茶瓶人"传语往还",有时还当"分子头",歙钱集体送礼。提茶瓶者点送茶不仅给千家万户送了茶,还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导和。于联络感情、和衷共济大有裨益。
上面所提到的东京,即今之开封,时为北宋都城。说明提茶瓶点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点送茶另一方式是"龊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身份不高贵,但比寻常百姓是楼上铺晒席--高出一篾片。就因为有那么小小一点权势,他们便可借点送茶之机,敲街市商贾的竹杠。和尚道士也点送茶,以广结善缘,沽名钓誉,并借机张罗"生意"(为人办法事),以此作进身之阶。
在南宋大酒楼还有另一种点送茶。食客登楼就座,便有跑堂的"提瓶献茗",待以上礼,别具一格的是盏中加入时令鲜花,以增茶香,称之为"点花茶"。
点送茶是茶道与民俗的结合,颇富民间色彩。宋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继承唐代的品饮艺术,但另一方面却抛弃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将饮茶变成了玩茶,分茶、斗茶便是他们百无聊赖的创造。
分茶游戏始于北宋末年,蔡京着《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宴会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点茶,盏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图象。
这便是古怪刁钻的分茶游戏。要求击拂后盏面的汤纹水脉的线条、多彩的茶汤色调、富变化的袅袅热气,经茶人臆想,组合成一幅幅朦胧画面,状若山水云雾,状若花鸟虫鱼,状若林荫草舍称之为"水丹青"。据说僧人福全最擅此道,他甚至能将茶汤幻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盏,便得四句诗,并连贯成一首绝句。这位分茶能手颇有名气,常有施主请求他表演,以一饱眼福。福全骄矜自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这位僧人自视甚高,竟不把茶神陆羽往眼里瞧。社会风气如此,也难怪这位和尚自吹自擂。
宋代诗人咏分茶游戏的诗句有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低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写的最生动传神,诗曰: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声,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人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煮水、击拂,而将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茶事中"分"出一个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门类。显上人就是当时颇有造诣的"分茶艺术家",巧手击拂,竟在盏面形成这样的画面:高天行云,飘飘浮浮,游离不定;万木萧索,江影幻变,不可捉摸。倾瓶点茶,线条潇洒,盏面又如现狂草,字体雄健遒劲。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茶画",有如今之抽象画,却昙花一现;有如今之朦胧诗,却无法印成铅字。宋人游戏人生并不足取,但他们对艺术的灵性令人佩服。或许他们缺乏唐代艺术家的大气派,但丰富的想象力及细腻的艺术感觉并不逊于前人。
分茶或许过于雅奥,在宋代并不普及。蔚为全社会风尚的是斗茶。
斗茶又叫"茗战"、"点茶"、"点试",是茶事中的"兢技项目"。主要比赛煎茶、点茶和击拂之后的效果: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以鲜白为上,象白米粥冷凝成块后表面的形态和色泽为佳,称之为"冷粥面"。茶末在茶汤面分布均匀,形成"粥面粟纹";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紧贴盏壁而散退叫"咬盏",不佳;汤在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的叫"云脚涣乱",亦不佳。两条标准以第二条为最重要。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谁水痕先出现便叫输了"一水"。苏东坡有诗云:"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另有附加标准,是比较茶汤的色、香、味。色尚纯白、青白、灰白、黄白次之。为了便于较色,茶盏流行色以黑为佳,普遍使用的是黑色兔毫建盏。
描写斗茶的诗作如北宋晁冲之的"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一方面慨叹世风日下,一方面又欲罢不能而随波逐流,在《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写道:"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大文豪苏东坡倒乐此不疲,《西江月》一词吟道: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经苏东坡这么一美化,斗茶倒成颇有诗意的雅事。
斗茶源于前朝,兴于宋代,究其原因:一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达,丰裕的物质生活刺激了人们对茶艺的进一步探索,于是茶道社会化、大众化,并成为一门娱乐艺术。斗茶传入日本,日本僧人去其游戏人生的一面,赋予庄重严肃的主题。重新设计近乎罗嗦的程序,从而改造成今之日本茶道。在本书前面已论及。再者,宋代政治不重开放,而重"内修",治国的重心着眼于国门内之事。虽有外患内乱,大部分时间是"太平年月"。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安而忘危,连皇帝宋徽宗也有闲心着《大观茶论》,以品茶为乐,何况一般庶民百姓?所以,当时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下至浮浪歌儿、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
点送茶、分茶、斗茶在宋代兴盛,风光了二、三百年。宋亡于元,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虽未能取代中原的农业文化,但已如洪水猛兽在中原大地冲击扫荡一番。蒙古人也要饮茶,但那因为吃了牛羊肉片,要用熬煮得发苦的茶汁化食去腥膻,并不解茶道,对斗茶之类的游戏更不感冒。皇帝忽必烈不欣赏,茶道自然遭到冷落。到明朝烹茶由煎茶变成冲茶,斗茶之类游戏随之消逝。茶宴茶话茶会以上三者皆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的聚饮方式。茶宴源于魏晋,兴于唐代,重在宴请;茶话是品茗清谈,重在一个"谈"字,或叫"闲聊";茶会是以茶聚会,重在社交;茶话会是后二者的结合,今已风行全国,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茶之一德是可联络感情,表达敬意,久而久之,这一品质演化为煎茶待客的习俗。
据传,宋神宗初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光临某寺,老和尚不认识,冷淡地说声"坐",吩咐小和尚一句"茶";寒暄几句,见来人气度不凡,热情起来,招待升格,改口说声"请坐",吩咐小和尚"敬茶";苏东坡道明身份,老和尚热情加倍,招待再升格,忙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老和尚索取墨宝,苏东坡借汤下面挥联讥之,联曰: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苏东坡将老和尚大大奚落一番,并留下这千古名联。说句公道话,老和尚于礼节上并无大错。佛门实乃清静之地,你来我往,对所有人一概待为上宾,敬奉香茶,大概谁也无此耐心,寺里也不会有那么多香茶。只是老和尚倒楣,撞在苏东坡手里,落下千古笑柄。
这副楹联也说明,在中国,待客以茶为上,若不想一视同仁,可在茶品上别亲疏贵贱。陌路之人,讨得一杯粗茶水,也算对方尽了地主之谊。
若约佳宾聚饮,茶宴是最好形式。
茶宴起于何时?有人认为,当上推至三国,吴主孙皓宴请满朝文武,对大臣韦曜"开后门":"密赐茶荈以当酒",以免迫于形势醉个半死。但这只是大型酒宴的小插曲,不算茶宴。
应当说,茶宴源于魏晋南北朝,兴于唐宋,《晋中兴书》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馐必具。乃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的侄儿俶因将"茶宴"擅自改为"酒宴"而挨了40大板,这说明陆纳以茶果待客已非一日,称之为"素业"必已坚持多年。《晋书》也有类似记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尊柈茶果而已。桓温是古代名臣,"宴饮"只备七盘茶果。陆羽主张茶道"精行俭德",与桓温设茶宴的宗旨是一致的。
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茶事拾遗》曾记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字仲义,吴兴人,天宝十年(751)进士,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象"竹林七贤"那般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鸣声中谈到夕阳西下。为记此盛事,写下一首《与赵莒茶宴》诗。
中唐时,湖州的紫笋和常州的阳羡茶同列为贡品,特别是顾渚的紫笋被陆羽评为仅次于蒙顶的天下第二名茶。每年早春采茶季节,湖、常二州太守在顾渚相聚,联合举办茶宴,邀集名流专家品茗,对新茶作出鉴定。有一年,白居易被邀请,因病未能躬逢盛会,最后写诗感叹其事,诗的题目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道是: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薄黄酒对病眠人。这次茶宴不仅为互通友好,还有经济合作性质。两州太守既都来自名茶之乡,为确保名茶声誉,提高贡茶品质,让龙心大悦,自有必要在一块切磋切磋。茶原产滇黔,名茶却多在江南,这与江南茶农及地方官的努力创名牌有关。茶宴虽为谋求友谊与合作而办,但并不枯燥乏味,可茶话--边品茗边闲聊,可歌舞助茶兴。如此盛况,难怪白居易以病卧北窗自叹。
还应提及的是中唐诗人吕温,山东泰安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与柳宗元、刘禹锡是好友。他写过一篇《三月三日茶宴序》,文曰: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不用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创造者包括入仕的士和未入仕的士。这次茶宴选择的时间好,三月三日,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环境好,"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红蕊拂衣",人已回归大自然。客亦佳,什么"南阳邹子"、"高阳许侯",皆是鸿儒而非白丁。茶煎的好,茶具好,茶也喝出了神韵,"不令人醉,微觉清思",正好"言诗"。这篇序比陆羽的《茶经》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茶道。
众人聚饮最好的佐茶法是闲谈,写《茶疏》的明人许次忬说: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只有品茗才配"清言雄辩"。若是饮酒,那只能说"酒话",酒乱神思,必然会走火入魔,失去理智,不合逻辑,乱说乱道。而茶益神思,边饮边谈颇相宜,严肃可也,轻松可也。在中国有"茶余饭后"一说,即指说些无关宏旨的轶闻趣事让人轻松轻松。英国饮午后茶就喜欢闲聊,所以小说家费尔丁说:"爱情与流言是调茶最好的糖"。朋友相交,有事相商,或想一块聊聊,便以"到我家喝茶"相邀。
茶宴重在宴请,茶话重在清谈,茶会则是一种社交性集会。
诗人钱起《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诗曰: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料。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诗人尝到了茶会的甜头,一边品茗,一边畅谈文学。茶好景亦好,景助茶兴。从此往后,文人雅集以茶代酒,"不复醉流霞"。
宋代亦有茶会。朱彧(y)《萍洲可谈》卷一云:太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此类茶会具同乡会性质,以茶结同乡之缘,叙同乡之谊,互通家乡消息。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社会)一节中说:更有城东城北善友道者,建茶汤会,遇诸山寺院建会设斋,又神圣诞日,取缘设茶汤供众。寺院作斋会,富户以茶汤助缘,名叫茶汤会,实则相当今之"基金会",寺院以助茶汤为由募集资金,以供宗教活动的日常用度。要几个"茶汤钱"比地方青皮恶少无端勒索"讨几个酒钱"不知文明多少倍,因之茶有十德,茶的形象美好,所以宋代给官吏的兼职工资叫"茶汤钱",给侍者的小费也叫"茶汤钱"。
此后,中国茶会走出国门,并被西化。本书第二章里曾列举古巴茶会,再看看英人茶会的实际情形。张德彝《使英杂记》载:茶会、跳舞会之盛,每年由三月至六月中旬止。此俗由来最古,欧罗巴、亚美里加二洲各国率皆为之。凡人家店肆,平时大厅敞房以备盛会,若以为公事之不可无也。西人性好奢华,凡富贵喜交结者,皆乐为之。一人子女,待其长成,虽无力,亦必勉强支应,设会结交,以便子女得友相与往来。则男可访女,女可觅男,嫁聚咸赖于此。因男女细心访察,各得所愿,则意洽情投,鲜有作秋扇之歌者。每会所费,少者百余镑,多者至六、七百镑,合银二千四、五百两。此俗"最古"也不会早于16世纪。1607年荷兰船队从爪哇来澳门运去绿茶,此时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10年转运欧洲,1650年饮茶风气传到英国咖啡馆。1657年英国一家咖啡馆进口绿茶售价为每镑6-10英镑。当时在英国办茶会不会比酒会省钱。茶会在中国是文人雅事,以清谈和吟诗为主要内容,英国人接过去则变成了跳舞和婚姻,这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过在中国,茶与婚姻一直有联系,至今还有把婚姻聘礼称为"茶礼"或"下茶"。茶会虽已英国化,但茶道基本宗旨并没变化,以茶结友本是茶之一德。
茶会最壮观的大概还是清末西藏喀温巴穆大喇嘛庙的僧人茶会,4000人出席,喝了8000杯。
由茶会、茶话演变而成茶话会,其释义是: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就是饮茶清谈。茶话会以其简朴无华而风行全国。佳节来临,中共中央领导人备清茶一杯,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共祝良辰,互表心愿,促成党内外大团结的新局面,共创四化大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将中国茶道引入政治生活,倡廉反腐,带了个好头。于是茶话会取代了酒会,用于方方面面:共商国是,招待外宾,庆贺佳节,学术讨论,开业庆典,签约奠基,表彰先进,送旧迎新诸如此类,纯洁了社会风气,节约了巨额开支。此风传入国外,受到广泛的欢迎,被誉为"茶杯和茶壶精神"。这足以说明,纵使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宇宙时代,中国茶道仍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饮茶文化的演变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叶由茶树鲜叶加工而来,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软饮料。中国是最早发现、利用、栽培、加工茶的国家,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叶起初鲜食、生叶煮羹或烤炙后煮饮。汉代煮饮,亦做茗粥。隋唐时盛行蒸青饼茶,茶圣陆羽着《茶经》并创煎茶法。宋代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制成精美的龙凤团茶及各种茶饼,用点茶法饮茶。宋末元初开始生产蒸青散茶,并创立了花茶窨制技术。明代贡茶废饼茶以散茶代之,炒青散茶制法日趋完善,绿茶、黄茶、黑茶均有生产。明末饮茶方式也随之改为撮泡法,已近似于现代冲泡法。清代白茶、红茶、乌龙茶开始制作,闽粤盛行工夫茶泡法。
泡茶可以很简单,一个杯子,抓把茶叶,烧壶开水一冲即可。讲究些的无非多了些家伙什儿,茶盘、电水壶、紫砂壶、盖碗、公道杯等等。但无论用怎样的器具,本文所探讨的基点只在于如何将茶(的滋味)泡得更好,解渴不在此列。
如果尝试将影响泡茶的诸多因素提炼成一个简单易懂的程式,那么笔者能想到比较合理的是这样的一个天平:天平的左端盘上是茶;右端的是茶具、水、泡茶环境;支点则是泡茶的人。在所泡的茶固定后,选择相应的茶具与水,在泡茶当时的环境(包括周遭环境与品茶人)下,泡茶人通过对泡茶手法(水温、注水出水手法、浸泡时间等)和心法(对茶叶特性的认知等)的调整,达到茶汤的最佳(相对的)平衡。从而可知本文所讨论的就是泡茶的手法与心法部分。
中国饮茶习俗的演变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中国人饮茶文化历史
中国人饮茶文化历史
人饮的历史相当久,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对的历史颇有研究的艺老师江贵森考察古籍,将远古社会所喝的方式还原,揭开人喝的历史。现在流行的小壶泡饮法,是经过两三千年的历史演变而成,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饮方式,历经唐、宋、明清、台湾早期时代演变,每一个饮都有其特殊的意涵。传说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叶药用之始。 原始社会饮用的不完全是,而是「芼」,也就是粥,根据考察源自于荆巴一带。芼就是先将饼用火炉稍微烘烤过,再投入锅中烹煮,然后加入葱、姜、香菜、盐,在古代社会里因为多吃肉,所以在饭后喝芼去油解腻。芼喝起来有些许辛辣味同时带着香,风味相当独特。一直到了隋唐之后,陆续有抹、出现,芼才退出一般人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演变,历经唐代「煮」、宋代「点」、明代「」等方式,才变成如今广为流传的方式。虽然方式不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艺、道及把壶赏玩的传统饮方式仍与国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也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与生活方式。
中国的饮茶文化有哪些(各地茶文化介绍)
中国的饮茶文化有哪些
中国的饮茶文化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各地茶艺介绍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湖北茶文化陆羽出生于湖北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福建茶文化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蕴。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福建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茶襟太远丙子”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问世要早三百余年。福建茶叶中中国茶叶发展及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福建省我国产茶的重要地区而且盛产名茶各具特色蜚声中外。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争奇斗艳。单在乌龙茶中铁观音、大红袍、本山、梅占、佛手、黄金桂、白芽奇兰等等品种繁多。
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声明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定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
对铁观音的最准确、简洁的表诉应该是“不冷不热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
北京茶文化:盖碗茶北京人爱饮花茶北京盖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为主要用茶为了使来宾能品饮到自己喜爱的花茶表演时特备有四种不同的花茶以供来宾选择。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绢帕、挂绢帕的挂架、装有四种茶叶的茶罐、盖碗、清水罐、水勺、铜炉及铜壶、水盂等。
茶经历史文化“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