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316.com - 七佛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佛系茶艺”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佛系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是重重压力下调节心态、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稍有不慎就有被时代抛弃的恐慌感。佛系茶艺是茶禅一味的新媒体化解读,当中也蕴含着茶道精神内核,也和佛的精神高度契合。
佛系茶人的茶
茶是没有好坏高低,有的只是喝茶人的分别心,每一片树叶从深山老林来到你的面前,都不是应该被珍视?你喝或者不喝,茶都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本来无一物,为何不喝茶?茶用自身忍受沸水淋湿,成全滋味,你却视而不见,非要分个高低贵贱。而我们佛系茶人,对所有茶都一视同仁,都尽量呈现它最好的一面。
佛系茶人的器
简洁、素雅。在人和器之间形成很好地共振,达到人器合一,将茶最好一面激发出来。
佛系茶人的水
水知道答案,水知道你对茶的态度,对水的真诚,水会给你温柔地回应,对水的温柔,其实也是对茶的温柔,在水里倾注欢喜心,也会迁移到茶中,让茶能接受,水的温柔试探,让茶能给水一个温柔地回答,茶汤会温润如玉。
佛系茶人衣着
只有自在的衣着,才会有一颗自在的心。
佛系茶人语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口出狂言,不恶语相向。
佛系茶艺意境
佛系喝茶,不追求刻意的形式!自然的仪式感,自然的味道!笔者与茶打交道也有些年了,已把它当成开门七件事,对于某部分人喝茶相对来说更喜欢从茶的味道本身出发,并不想谈所谓的茶文化和禅这些。
正如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或许真是这样,开辟自己心灵一处净土。
喝茶没有年龄限制,选一个雅静之所喝茶,泡一壶茶,手执书卷,不争朝夕,不急不躁,才能完全体味到其中的苦涩与甘甜。自然也得一杯茶的缓慢时光,把有限而无尽的时间无限拉长,时间的长短,自在内心,无需慌张。
用一杯茶的时光,静静品味生活,心素如简,人素如茶。
茶文化精选阅读
佛系喝茶人:越来越多人开始“佛系”喝茶了?
你看或不看,我都在这里,一切随缘,网络流行词。茶的自然属性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成为修道、修身,“天人合一”、“茶禅一味”的观念。僧道饮茶修行,形成了独特的寺院茶艺茶道与道观茶道。近年来,不骄不躁的“佛系”生活让人所向往,其实你与这种生活就差了一杯茶的距离哟!品一杯茶同样也可以享受“佛系”生活。
“佛系”指的是各种佛家思维和佛系生活方式
佛系引申意义
“茶艺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
佛系社会评价
佛系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是重重压力下调节心态、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稍有不慎就有被时代抛弃的恐慌感。而“佛系”体现了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部分网友认为生活本来就是有张有弛的,慢下来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当无忧无虑的90后踏入社会,开始独当一面,面对着现实中来自工作、生活、情感各方面的重压后,难免焦虑,而“佛系”正好起到了调节心态的作用。
佛系喝茶人
佛系喝茶,不追求刻意的形式!自然的仪式感,自然的味道!笔者与茶打交道也有些年了,已把它当成开门七件事,对于某部分人喝茶相对来说更喜欢从茶的味道本身出发,并不想谈所谓的茶文化和禅这些。
正如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或许真是这样,开辟自己心灵一处净土。
喝茶没有年龄限制,选一个雅静之所喝茶,泡一壶茶,手执书卷,不争朝夕,不急不躁,才能完全体味到其中的苦涩与甘甜。自然也得一杯茶的缓慢时光,把有限而无尽的时间无限拉长,时间的长短,自在内心,无需慌张。
用一杯茶的时光,静静品味生活,心素如简,人素如茶。
佛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佛系茶艺:你喝或者不喝,茶都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
佛系健身:在跑步机上走一走就行了,不费劲儿;
佛系员工:甲方用回初稿也ok,我只求平平安安下班。
佛系学生:考过了就是缘,不过就是命;
佛系买家:好的不好评,差的不差评,买东西随缘。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
佛系恋爱:一周见一两次,不考虑未来,也不吵不闹。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90后终于修炼成佛了,看淡一切,不动怒、不吵架,“Love&Peace”。
看淡纷争、一切随缘,以平静的心态笑看云起云落。
“佛系喝茶”的境界离我们远吗?
网上买茶尽量不和商家交流,自己看看商品介绍,喜欢就下单。
不好喝,不太退换货,也不拿来和朋友分享,就在厨房的某个角落里放着。
购买茶叶出现小问题的时候,不深究,直接按照卖家的意思走完流程。
收到茶以后,也不主动写评价,等待系统默认好评。
遇到双十一双十二从来不激动。只是平日里突然发现茶罐见底了,就会在十几分钟内迅速下单。
不混茶圈,也很少主动参加茶道课。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思考人生,下定决心让生活充满仪式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终于喝到茶时,关注点却在动物和植物身上。如果身边有一只猫,会不自觉嘴角上扬;如果有一盆多肉在眼前,会感到心满意足。如果再抄上一遍心经,“佛系喝茶”就完满了。
编辑整理:blissey
喧闹的社会"佛系梗"佛系喝茶也是一种生活境界
佛系大概意思就是看淡纷争、一切随缘,以平静的心态笑看云起云落。最近佛系梗流行,社会出现了“佛系茶艺”,“佛系追星”,另有“佛系工作”、“佛系恋爱”、“佛系化妆”……
其实很简单,佛系大概就是指的就是不紧不慢,不争不抢,有也行没有也行的一种淡然又淡薄的生活态度。如果有就再加入四大皆空的元素,那这个世界就完美了,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要说哪个圈子与“佛系梗”渊源深厚、关系密切,莫非就是茶友圈,“佛系”这个词都已经成90后新标配了,也开始“佛系喝茶”了。与其说这些是丧文化,不如用“既学佛的淡定,也有追求的热情”来形容,倒是更为贴切,不是消极、逃避,而是随性、豁达。
佛系喝茶,不追求刻意的形式!自然的仪式感,自然的味道!笔者与茶打交道也有些年了,已把它当成开门七件事,对于某部分人喝茶相对来说更喜欢从茶的味道本身出发,并不想谈所谓的茶文化和禅这些。
喝茶没有年龄限制,选一个雅静之所喝茶,泡一壶茶,手执书卷,不争朝夕,不急不躁,才能完全体味到其中的苦涩与甘甜。自然也得一杯茶的缓慢时光,把有限而无尽的时间无限拉长,时间的长短,自在内心,无需慌张。
佛系茶人的茶
茶是没有好坏高低,有的只是喝茶人的分别心,每一片树叶从深山老林来到你的面前,都不是应该被珍视?你喝或者不喝,茶都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本来无一物,为何不喝茶?茶用自身忍受沸水淋湿,成全滋味,你却视而不见,非要分个高低贵贱。而我们佛系茶人,对所有茶都一视同仁,都尽量呈现它最好的一面。
佛系茶人的器
简洁、素雅。在人和器之间形成很好地共振,达到人器合一,将茶最好一面激发出来。
佛系茶人的水
水知道答案,水知道你对茶的态度,对水的真诚,水会给你温柔地回应,对水的温柔,其实也是对茶的温柔,在水里倾注欢喜心,也会迁移到茶中,让茶能接受,水的温柔试探,让茶能给水一个温柔地回答,茶汤会温润如玉。
佛系茶人衣着
只有自在的衣着,才会有一颗自在的心。
佛系茶人语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口出狂言,不恶语相向。
佛系茶艺意境
佛系喝茶,不追求刻意的形式!自然的仪式感,自然的味道!与茶打交道,把它当成开门七件事,对于某部分人喝茶相对来说更喜欢从茶的味道本身出发,并不想谈所谓的茶文化和禅这些。
正如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或许真是这样,开辟自己心灵一处净土。
我本佛系,何如茶人?
平时喝茶,茶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求真。最重要的是饮茶之人要怀有一颗真心,敬客要真情、言语要真诚、心境要真闲。
佛系茶人,随心、随性、随想。有也行,没有也无所谓。
我本佛系,何如茶人。茶人喝茶,珍贵也好,粗糙也罢,适口为珍。有最好,没有也不强求,融得了柴米油盐,进得去琴棋书画。从古至今,能上的了布衣白丁的饭桌,也能登得上达官贵胄的宴席。此为茶,亦为茶人。
茶人待客,不分身份、地位,入门即客。来喝茶聊天,茶人扫榻相迎,与你谈生活、聊兴趣;来购茶买茶,茶人热茶以待,跟你谈茶的形色香味,陪你聊茶的品系树种;即便是没人,也没有什么,自己一个人,沏一壶热茶,也能呆一下午。
茶人说话,语态自然,心平气和。与人相左,懂得分寸。不妄言、不诳语,向来懂得“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懂分寸、识大体,你说你的恶语,我当没听到过,你开心就好。
茶人穿衣,无纷繁复杂,主朴素淡雅。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茶人自有茶人的服装特色,朴素淡雅,简洁舒适。“静、清、柔、和”是其特点,庄重典雅是其风格,既有现代人的时尚特色,又有古代人的朴素自然,中庸、平和。有粗布麻衣亦有丝质绸缎。
茶人事茶,是正业亦是修行。茶是文化亦是载体,品其味、闻其香、观其色、辨其形,于形色香味中悟茶道,感人生。得平心静气、得体态自然、得断舍离。借用一句网络用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杯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多喝几杯。
佛系茶人,喜茶、爱茶、事茶、修茶,云云一水间,闲情雅致,物与我而相为,静修、品性,是为佛,亦为茶,得于茶人,可谓禅茶一味。
佛道茶艺
茶经过几千年的磨砺,其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成为修道、修身,“天人合一”、“茶禅一味”的载体。
僧道饮茶修行,形成了独特的寺院茶道与道观茶道。近年来,一些茶人将目光投向了这块神秘而又神圣的领域,并将之带入世俗尘世,演化成今天所能见到的禅茶、道姑茶、三清茶等茶艺表演。在此,我们摘录“五台山佛学茶艺队礼佛茶”的解说词,以期对带有宗教色彩的茶艺表演有一个较为感性的了解。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寺院落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礼佛茶”便是五台山佛学礼茶中的一种。
“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分别是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一)莲步入场在平和优雅的佛乐声中,住持师和大师兄、二师兄、两位沙弥尼身着佛装,穿海青,披幔衣,轻移莲步,进入禅房。众尼拐弯走的是直角,佛家认为无方不圆,要修到功德圆满,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礼。行走坐卧,皆有佛理。(二)焚香顶礼进入禅房后按次序站于拜垫前,住持师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将香在灯上点燃,二指夹香,双手顶礼,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头点绕小圈,焚香行礼。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间,三世是佛教中的时间,佛、法、僧是佛教“三宝”,焚香顶礼,表达虔诚之意。
(三)礼佛三拜焚香之后再拜佛,这是标准的佛教拜佛仪式。两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弯腰,右手按于拜垫中央代表佛,左手按于拜垫左上方代表法,右手从中央移至右上方与左手并齐,两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莲花掌,五体投地,心中想着为众生接福接寿,左手接福,右手接寿。收掌虚握,手心向下,心想将福寿施于众生。古时的五福为长命、富贵、健康、道德、和平。礼佛三拜,为众生祈求福寿双全,与中国茶德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相处、敬爱为人一脉相承,意蕴相通。
(四)普施甘露住持师到供桌前,合十行礼,取净杯上一柱香点燃,摆放于供桌。右手持净杯绕香三匝,左手仰竖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于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于杯上,竖二指靠杯边,走到拜垫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写佛字,在左手腕处写佛字,并用柳枝蘸水点洒。然后长跪拜垫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点洒甘露。再绕四周向四方普洒甘露。佛教教义含普施甘露,普渡众生。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悟之佛,而迷与悟,惑与觉,只在吾人方寸之间。而茶也古称甘露,先苦后甘,其滋味在于自我品尝,而难以明示。可见茶佛一理,茶佛一味很有道理。
(五)打坐禅定礼佛三拜后,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便要打坐参禅入定。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禅是静虑之意,定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坐禅要半跏趺而坐,头背正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且“过午不食”。茶叶性淡,醒脑提神,利于佛教修练禅定。所以佛家把茶叶称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达到止息杂虑,安静沉思,静心自悟。
(六)抽衣净手在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禅定之时,沙弥尼即做泡茶的准备工作,脱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于操作。按照佛教的习俗,将衣服整齐有序地折叠起来,放于垫上,默念“阿弥陀佛”,虔诚认真。然后净手,不仅为了卫生,也是一种礼貌。
(七)烫杯泡茶两沙弥尼摆放好茶几。二师兄为主泡,两沙弥将茶具放在二师兄茶几上,然后生火烧水。五台山佛茶用的是佛地圣水——般若泉泉水。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的功效,是泡茶的佳品,曾有“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称。煮水用的是五台山千百年来传统的粘土火炉和无烟硬木木炭,有“圣火煮圣水”之说。壶是山西传统的泥沙壶,保留着泥土的自然本色,有良好的保味和保鲜作用。二师兄温壶烫杯,注入茶海,静心分茶,将茶三次分拨,置于壶内,默念“阿弥陀佛”。接着以“银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壶,然后以“菩萨点化”和“普渡众生”的妙法冲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献茶敬茶的顺序是先敬佛、再敬师,然后献宾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师、师兄。佛教讲究功德圆满,主张清心寡欲,明心见性,品茶悟道。敬师之后,沙弥尼将茶奉献给各位来宾,宾客接茶时,端坐平视,双手合十,行合十礼,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举杯示意,才可端杯品尝。心静平和慢慢细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领略情趣。佛茶品茶讲究宁静清逸的情趣,不仅仅是感观上的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建树。
(九)收杯接碗要细心品茶之后,沙弥尼按顺序收杯。陆羽在《茶经》中说: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佛教也规定“五戒”、“六度”,推崇精神的修养和生活的简朴,贯穿在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之中。
佛道茶艺表演
佛道茶艺表演
(一)莲步入场在平和优雅的佛乐声中,住持师和大师兄、二师兄、两位沙弥尼身着佛装,穿海青,披幔衣,轻移莲步,进入禅房。众尼拐弯走的是直角,佛家认为无方不圆,要修到功德圆满,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礼。行走坐卧,皆有佛理。
(二)焚香顶礼进入禅房后按次序站于拜垫前,住持师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将香在灯上点燃,二指夹香,双手顶礼,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头点绕小圈,焚香行礼。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间,三世是佛教中的时间,佛、法、僧是佛教“三宝”,焚香顶礼,表达虔诚之意。
(三)礼佛三拜焚香之后再拜佛,这是标准的佛教拜佛仪式。两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弯腰,右手按于拜垫中央代表佛,左手按于拜垫左上方代表法,右手从中央移至右上方与左手并齐,两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莲花掌,五体投地,心中想着为众生接福接寿,左手接福,右手接寿。收掌虚握,手心向下,心想将福寿施于众生。
(四)普施甘露住持师到供桌前,合十行礼,取净杯上一柱香点燃,摆放于供桌。右手持净杯绕香三匝,左手仰竖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于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于杯上,竖二指靠杯边,走到拜垫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写佛字,在左手腕处写佛字,并用柳枝蘸水点洒。然后长跪拜垫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点洒甘露。再绕四周向四方普洒甘露。
(五)打坐禅定礼佛三拜后,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便要打坐参禅入定。
(六)抽衣净手在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禅定之时,沙弥尼即做泡茶的准备工作,脱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于操作。按照佛教的,将衣服整齐有序地折叠起来,放于垫上,默念“阿弥陀佛”,虔诚认真。然后净手,不仅为了卫生,也是一种礼貌。
(七)烫杯泡茶两沙弥尼摆放好茶几。二师兄为主泡,两沙弥将放在二师兄茶几上,然后生火烧水。二师兄温壶烫杯,注入茶海,静心分茶,将茶三次分拨,置于壶内,默念“阿弥陀佛”。接着以“银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壶,然后以“菩萨点化”和“普渡众生”的妙法冲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献茶敬茶的顺序是先敬佛、再敬师,然后献宾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师、师兄。佛教讲究功德圆满,主张清心寡欲,明心见性,品茶悟道。敬师之后,沙弥尼将茶奉献给各位来宾,宾客接茶时,端坐平视,双手合十,行合十礼,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举杯示意,才可端杯品尝。心静平和慢慢细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领略情趣。
(九)收杯接碗要细心品茶之后,沙弥尼按顺序收杯。
(十)问讯退场。
佛系茶友必备素质:不问、不猜、不评价!
“佛系”行为,即对所有事情的态度都是“都行、可以、没关系”,往好了说这是豁达、淡然,往悲观了说这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论对错,高兴就好,反正人专家都说了“这并不奇怪,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那么,喝茶这件原本就有些“佛性”的事情,佛系茶友又是怎么喝的呢?
我认为佛系茶友必备这样的素质:不问、不猜、不评价。
首先,价格问题上不问、不猜、不评价。我等俗人喝茶时一般是以下两种情况:1、喝着某款茶不错,然后问一下这茶价格怎么样啊?如果超出自己的心理价位的话在心里嘀咕:这茶是不错,可惜贵了点;跟自己心理价位差不多:果真不错;比自己预估价格还低:额,这么便宜,一会买点。2、实在觉得茶不行,问一下价格,超出自己心理价位很多:居然这么贵,再喝一下,咦?怎么感觉比刚刚好喝了;跟自己想的差不多:这茶也就这个价格了;很低,低到自己不敢相信:怪不得这么难喝,这么便宜。
然而,人家佛系茶友就不一样了,管它好喝难喝,只做一件事:喝茶,其它的一概不理。价格,不问、不猜;价格合不合理,不评价;总之我都不管,不说话,只喝茶。
再者,山头、年份等等这些都是浮云,依旧不问、不说、不评价。对于喝普洱的人来说,猜山头、年份可以说是一种乐趣,也是“资历”的象征,因此,拿到一款不错的茶,茶提供者可能并不急于告知茶的信息,而是让在场的茶友通过看外形、品滋味对其“身份”进行鉴别。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于兴趣也好,出于交流也好,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普洱茶阅历”也好,很多人都会积极发表看法,而一些耐不住性子的人还会很着急地问茶主人或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佛系茶友此时在做什么?当然是默默喝茶了。山头、年份这些随便、无所谓,不着急问、不想猜,更不会作什么评价,管你们兴致盎然,管你们争个对错输赢,我一概不敢兴趣。
最后,对于茶叶口感还是一贯的态度:不问、不猜、不评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喝茶既是一个人品滋味的过程,也是和别人交流分享的过程,所以喝到一款茶,可能就会问别人:你觉得那款茶怎么样啊?我喝着涩感有点重啊,我觉得是杀青偏轻了,你怎么看呢?其他茶友就开始交流了:我也觉得太涩了,不过我觉得可能是仓储有问题吧,看着叶底杀青不轻啊。
那么佛系茶友又是怎么交流一款茶的呢?通常情况下他们只负责喝茶,并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当别人提问后,回答:我觉得还行啊。到此,基本可以结束讨论。
是的,佛系茶友喝茶基本是不参与讨论的,不问、不猜、不评价是一贯的态度,那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喝茶、喝茶、喝茶,一喝到底啦。额,突然觉得佛系茶友喝的茶应该比我们多啊,毕竟我们用来说话的时间他们都在喝茶,所以佛系茶友喝茶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同样的时间喝同一款茶,却比别人多喝了好几杯。可能你会说:好茶多喝点是得了便宜,可是不好的茶不也多喝了不少么?是的,但是对于佛系茶友来说这并不总要,因为在他们那里所有的茶“都还行啊”。
茶道与佛系的养生观念,促进茶道文化的发展
道教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道教遵从的养生理论和服食方术促进了茶事的兴盛与茶道文化的发展。陶弘景《茶录》云:“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是传说中的汉代仙人,是最早涉茶的道教人物。《神异记》中也有关于丹丘子饮茶的故事。“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具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这说明至少在汉魏之际,茶与道教已有了某种联系。因此,道教很早就了解茶叶具有轻身换骨的养生功效,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神仙结缘,饮茶与成仙的观念就密切联系起来。
《续搜神记》中也有仙人与茶的传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在武昌山采茶,遇到一高丈余的神仙毛人,把成丛的茶树指引给秦精。神仙不仅自己嗜茶,还引导凡人采摘饮用,神仙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陆羽《茶经》引述了大量此类记载,说明陆羽相信道士与茗茶关系密切,道教与茶道的关系最为久远。壶居士《食忌》说饮茶可以羽化成仙,恰似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中浸透着道教的神仙思想,体现了道教茶对饮茶得道的追求。《广陵耆老传》也记载,晋元帝时有个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官吏捕之入狱,“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神话传说将茶事与道教养生得道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清静无为是养生要旨,这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老子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应该“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在《庄子》中谈到长寿的秘诀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体就会自然健康;必清必静,不要动摇你的精神,就可以长生。老庄认为清静无为有助于养生长寿,而养生的关键是淡薄名利,洗却宠辱,看破生死,保持心地纯朴专一,奉行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要求人们追求精行俭德、澹泊自守,企求人寿年丰、世事和平,达到清静之境。道教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虚静可以推天地,通万物,因此“静”也成为道教的显着特征。茶道精神与道教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是至味。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品茶的要义,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道在“静”的方面高度契合。无论是宫观道士的品茶礼仪,还是现代兴起的无我茶会,以及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都体现着清静自然的哲学思想。历代文人雅士煎茶、咏茶,追求品饮之中蕴含的超凡脱俗、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正是文人雅士受道教思想和道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真实体现。
佛系喝茶事事随缘有"佛性"不可遇事心如冰
佛学与茶道是同源相通的,佛学和茶道都是倡导净和静,在净和静中求得人格的升华,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者都是在舍与得之间求心理的平衡;佛系茶艺者也经常以茶道为载体弘扬佛文化,而茶道传承者也以佛学的崇善精神来净化和规范茶文化,所以佛学与茶道都是进化人的首先思想的两个领域,他们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有质上相通的地方。
正如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或许真是这样,开辟自己心灵一处净土。
喝茶没有年龄限制,选一个雅静之所喝茶,泡一壶茶,手执书卷,不争朝夕,不急不躁,才能完全体味到其中的苦涩与甘甜。自然也得一杯茶的缓慢时光,把有限而无尽的时间无限拉长,时间的长短,自在内心,无需慌张。
用一杯茶的时光,静静品味生活,心素如简,人素如茶。喝茶,本来就是一件很“佛系”的事情?
人民日报评论员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我们可能也只是看到了标签,而没有看到“佛系”心中那不屈不挠的“斗战胜佛”吧。所以,不妨也“佛系茶艺”一下:不必太当真,也不能不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