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制茶过程。
采茶
茶是采摘茶树的「嫩芽」与「新叶」制造成的,老叶子没有用。这些嫩芽或新叶就是制茶的原料,被称为「茶青」。
嫩采的茶青都带有「芽尖」,芽尖会附有绒毛,制成茶后会有「白毫」显现;采成熟后叶子制成的茶就没有「白毫」。如果从浸泡过的茶叶看,更是一目了然。
过程 (一) 发酵
茶青采下后,首先要让其「发酵」,这样茶的颜色、香气、滋味才会形成。茶的发酵只是放在空气中任其「氧化」,并不需要填加任何物质。
过程 (二) 萎凋
茶青发酵前必须先「萎凋」,就是让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因为茶青如果很新鲜,空气中的氧无法进入叶细胞中产生「氧化」。
消失一部分水分还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放在室外的所谓「日光萎雕」,一个是放在室内的所谓「室内萎雕」。
让阳光晒一下,可以使制成的茶在香味上显得比较「高频」,像个性「外向」的孩子(如乌龙茶类);如果只有「室内萎雕」,那茶的香味就会显得比较「低频」,像个性「内向」的孩子(如绿茶、红茶)。
过程 (三) 静置
茶青搬到室内继续从事「室内萎雕」后,先要「静置」,让水分补充至叶缘部分
过程 (四) 搅拌
然后「搅拌」(也称浪青),促使水分继续从叶缘的水孔与叶底的气孔发散。从此静置与搅拌交互进行,直到叶子的每一部分细胞都消失所需的水份。搅拌一次次从轻到重,后半段的搅拌还藉叶子 的相互摩擦促进发酵的进行。
过程 (五) 发酵
发酵在制茶上有三大功用:第一是发酵会让茶青变红,发酵越重,颜色越红。这种现象在茶干的外观与泡出的汤色都是一样,所以喝茶时,只要看茶汤的颜色,偏绿者,就是发酵轻,偏红者,就是发酵重。
发酵的第二个效用是香气的改变:不发酵的茶,其香型是属于「菜香」,如青茶一把,热水烫过的香;轻发酵的茶,会从菜香转化成「花香」;重发酵的茶再转化成水果成熟以后的香,俗称「熟果香」;全发酵的茶则变成「糖香」。
茶汤的颜色与香气是同步变化,菜香的茶是接近绿色,花香的茶会变成金黄色,果香的茶则变成橘红色,糖香的茶就变成红色了。
发酵的第三个效用是滋味的改变:发酵愈少,制成的茶愈接近自然的风味;发酵愈多,愈接近人工的味道。所以红茶常被拿来调味,绿茶较少这样做,就是这个道理。
过程 (六) 杀青
茶青发酵到我们需要的程度,要以「杀青」停止发酵,所谓杀青,就是利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的进行。
杀青有三种方法,一是用炒的方式,称为「炒青」,二是用蒸的方式,称为「蒸青」,三是用烘的方式,称为「烘青」。
过程 (七) 揉捻
杀青过的茶青,要经过「揉捻」,把叶细胞揉破,并揉成卷曲的样子。因为不揉破叶细胞,茶的成分不容易冲泡出来;不揉成卷曲的样子,茶叶一片片的,不容易保存。
揉捻的轻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风味,轻轻一揉便罢的茶,茶性显得比较年轻活泼,重揉的茶,茶性会变得比较老成持重。所谓「重揉」就是揉捻的时间长,而且施以比较重的压力与较高的温度。
重揉捻的一个方法称为「包布揉」,将初揉过的茶青用布包起来再揉,一面揉一面缩紧袋子,甚至于一面揉,一面烘焙,这样制成的茶就像历经风霜的长者一样,喝来茶性一定显得「老练」。您听过「铁观音」茶吗?就是经过这样历练出来的。
小编推荐
制茶的过程和工序?
从采摘开始:
工序 (一) 发酵
茶青采下后,首先要让其「发酵」,这样茶的颜色、香气、滋味才会形成。茶的发酵只是放在空气中任其「氧化」,并不需要填加任何物质。
工序 (二) 萎凋
茶青发酵前必须先「萎凋」,就是让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因为茶青如果很新鲜,空气中的氧无法进入叶细胞中产生「氧化」。
消失一部分水分还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放在室外的所谓「日光萎雕」,一个是放在室内的所谓「室内萎雕」。
让阳光晒一下,可以使制成的茶在香味上显得比较「高频」,像个性「外向」的孩子(如乌龙茶类);如果只有「室内萎雕」,那茶的香味就会显得比较「低频」,像个性「内向」的孩子(如绿茶、红茶)。
工序 (三) 静置
茶青搬到室内继续从事「室内萎雕」后,先要「静置」,让水分补充至叶缘部分
工序 (四) 搅拌
然后「搅拌」(也称浪青),促使水分继续从叶缘的水孔与叶底的气孔发散。从此静置与搅拌交互进行,直到叶子的每一部分细胞都消失所需的水份。搅拌一次次从轻到重,后半段的搅拌还藉叶子 的相互摩擦促进发酵的进行。
工序 (五) 发酵
发酵在制茶上有三大功用:第一是发酵会让茶青变红,发酵越重,颜色越红。这种现象在茶干的外观与泡出的汤色都是一样,所以喝茶时,只要看茶汤的颜色,偏绿者,就是发酵轻,偏红者,就是发酵重。
发酵的第二个效用是香气的改变:不发酵的茶,其香型是属于「菜香」,如青茶一把,热水烫过的香;轻发酵的茶,会从菜香转化成「花香」;重发酵的茶再转化成水果成熟以后的香,俗称「熟果香」;全发酵的茶则变成「糖香」。
茶汤的颜色与香气是同步变化,菜香的茶是接近绿色,花香的茶会变成金黄色,果香的茶则变成橘红色,糖香的茶就变成红色了。
发酵的第三个效用是滋味的改变:发酵愈少,制成的茶愈接近自然的风味;发酵愈多,愈接近人工的味道。所以红茶常被拿来调味,绿茶较少这样做,就是这个道理。
工序 (六) 杀青
茶青发酵到我们需要的程度,要以「杀青」停止发酵,所谓杀青,就是利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的进行。
杀青有三种方法,一是用炒的方式,称为「炒青」,二是用蒸的方式,称为「蒸青」,三是用烘的方式,称为「烘青」。
工序 (七) 揉捻
杀青过的茶青,要经过「揉捻」,把叶细胞揉破,并揉成卷曲的样子。因为不揉破叶细胞,茶的成分不容易冲泡出来;不揉成卷曲的样子,茶叶一片片的,不容易保存。
揉捻的轻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风味,轻轻一揉便罢的茶,茶性显得比较年轻活泼,重揉的茶,茶性会变得比较老成持重。所谓「重揉」就是揉捻的时间长,而且施以比较重的压力与较高的温度。
重揉捻的一个方法称为「包布揉」,将初揉过的茶青用布包起来再揉,一面揉一面缩紧袋子,甚至于一面揉,一面烘焙,这样制成的茶就像历经风霜的长者一样,喝来茶性一定显得「老练」。铁观音茶就是经过这样历练出来的。
工序(八)分装
就是包装起来。再然后,就进入商品流通流域,被茶客买回去喝了。
唐代制茶全过程
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录北魏张揖所着广雅一文:「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由上可知唐以前的茶叶是做成饼状的团茶。关于团茶的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成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个步骤。
采茶 -> 蒸茶 -> 捣茶 -> 拍茶 -> 焙茶 -> 穿茶 -> 藏茶
采茶
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且必定要在晴天才可摘采,而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叶为佳。当时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而好品质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所以他们为了采得佳茗,难免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
蒸茶
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蒸笼)中,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上,甑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捣茶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多以铁制的茶模中。由于模子有圆、方、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
茶模下置襜布,襜下放石承,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而不留缝隙。待茶完全凝固,拉起襜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便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份并未干燥,先置芘茉上透干。
焙茶
掠干后的团茶先用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团茶水份若未干,便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
穿茶
培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因团茶中间有孔穴,故可竹或缝合谷皮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
藏茶
如果团茶收藏不当,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藏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
北港毛尖的炒制过程
北港毛尖鲜叶一般在清明后五六天开园采摘,要求一号毛尖原料为一芽一叶,二、三号毛尖为一芽二、三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紫色芽叶、鱼叶及蒂把。鲜叶随采随制,其加工方法分锅炒、锅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成品外形呈金黄色,毫尖显露,茶条肥硕,汤色澄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甘甜爽口。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名气,由岳阳市茶叶公司生产的北港毛尖,于196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
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把。严格做到随采随制。北港毛尖制造分锅炒、锅揉、拍汗、复炒和烘干五道工序。
锅炒和锅揉:锅炒主要起杀青作用。杀青前将锅磨光洗净。开始锅温要高,升温至180℃,每锅投叶1--1.5公斤。鲜叶下锅后,先抖炒2分钟,把锅温降到100℃以下,再炒12--13分钟。当叶子发出清香,茶坯达到三、四成干,再降温到40℃左右,在锅内进行揉炒解块,使茶叶卷成条索,待六成干时,即可出锅拍汗。拍汗:将茶坯放置簸箕内拍紧,上盖棉套,时间30─40分钟。使茶条回润,色泽变黄,再投入锅内复炒复揉复炒:锅温保持在60--070℃,炒至条索紧卷,白毫显露,达八成干时,出锅摊凉。烘干:用木炭烘焙,火温80--90℃,到足干下焙,装入箱内严封,使茶叶色泽进一步转黄;
北港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芽壮叶肥,毫尖显露,呈金黄色,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产品按老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铁观音制茶的发展过程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铁观音之为用,最早从咀嚼铁观音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铁观音”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铁观音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铁观音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铁观音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作铁观音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铁观音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铁观音。即将铁观音的鲜叶蒸后碎制,饼铁观音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铁观音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铁观音兴起,成立了贡铁观音院,即制铁观音厂,组织官员研究制铁观音技术,从而促使铁观音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铁观音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铁观音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铁观音饼制作工序为:蒸铁观音、解块、捣铁观音、装模、拍压、出模、列铁观音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铁观音。
宋代,制铁观音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铁观音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铁观音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铁观音,以别庶饮,龙凤铁观音盖始于此”。
龙凤团铁观音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铁观音、榨铁观音、研铁观音、造铁观音、过黄、烘铁观音。铁观音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铁观音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铁观音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铁观音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铁观音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铁观音的出现。
三)从团饼铁观音到散叶铁观音
在蒸青团铁观音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铁观音改造为蒸青散铁观音,保持铁观音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铁观音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铁观音有两类,曰片铁观音,曰散铁观音”,片铁观音即饼铁观音。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铁观音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铁观音、龙凤团铁观音和散铁观音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铁观音。使得蒸青散铁观音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铁观音和团铁观音,铁观音叶的香味在蒸青散铁观音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铁观音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铁观音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铁观音歌》中言道:“山僧后檐铁观音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铁观音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铁观音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铁观音录》、《铁观音疏》、《铁观音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铁观音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铁观音制造工艺。
(五)从绿铁观音发展至其它铁观音类
在制铁观音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铁观音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铁观音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铁观音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铁观音类,即绿铁观音、黄铁观音、黑铁观音、白铁观音、红铁观音、青铁观音。
(1)黄铁观音的产生
绿铁观音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铁观音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铁观音。因此,黄铁观音的产生可能是从绿铁观音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铁观音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铁观音的出现
绿铁观音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铁观音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铁观音的过程。黑铁观音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铁观音的生产(1524年):“商铁观音低仍,悉征黑铁观音,产地有限……"。
(3)白铁观音的由来和演变
唐、宋时所谓的白铁观音,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铁观音树采摘而成的铁观音,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铁观音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铁观音。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铁观音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铁观音是从宋代绿铁观音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铁观音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铁观音的产生和发展
红铁观音起源于十六世纪。在铁观音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铁观音。最早的红铁观音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铁观音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铁观音,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铁观音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铁观音。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铁观音叶切碎加工的红碎铁观音,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铁观音。
(5)青铁观音的起源
青铁观音介于绿铁观音、红铁观音之间,先绿铁观音制法,再红铁观音制法,从而悟出了青铁观音制法。青铁观音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铁观音说》:“武夷铁观音……铁观音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铁观音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铁观音到花香铁观音
铁观音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铁观音录》提到加香料铁观音“铁观音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铁观音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铁观音”。
到了明代,窨花制铁观音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铁观音的花品种繁多,据《铁观音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铁观音,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铁观音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铁观音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铁观音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铁观音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揭秘上好龙井茶的炒制过程
新鲜茶叶绿得生机盎然。
上好的龙井茶全凭茶农的一双手和一口光滑的大铁锅。别看炒茶人的手宽大粗糙,布满硬茧,但锅一热,鲜叶倒入时,便灵巧飞旋起来,片片青叶在手中抓起、抖落,看得人眼花缭乱却又心生欢喜。
片片抖落的茶叶满是茶农的希望。
炒茶人:
杜永祥师傅,家在浙江萧山,有着几十年的炒茶经验,为我们带来了嫩绿的龙井鲜叶,行云流水的手势像打了几式快速太极,翻舞间,茶叶完成了从新鲜到成熟的变化。
这双手能感知茶叶的细微变化。
对于茶农来说,令他感到充实满足的时刻,并不是看到茶叶丰收的光景,也不是获知在茶市上占有的江湖地位,而是炒茶的一瞬间。内里含义远不止将生茶炒熟那样简单,此时双手将赋予青嫩茶叶另一种生命。
对于我们来说,不想坐等新茶上市后去选购,而是主动出击去看炒茶,去品刚炒出来的第一手新茶,既能喝到好茶,又能亲历过程中的用心和诚恳。这是我们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对精致喝茶、悠闲生活的一种要求。一年一次的炒新茶,我们再忙都要为它留出一天,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去感受。就像一年一度的薄若莱新酒,承载了整年的希望,开门畅饮的时候就是盛大的节日。这一次,就让F&W带你去看看这个纯手工、人性化的制茶过程,一场人与茶的有机互动。
做形的过程需要带上特制的手套来完成。
杀青
从枝头摘下的新鲜茶叶是不能直接上锅杀青的,一定要在室内薄摊,散去青草气味后才可以,为的是减少成茶的苦涩味道。
既然是在锅内进行的工作,那么决定成茶好坏的因素无非就是锅的温度和茶农的炒茶技巧。其实,杀青的目的在于借助高温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所以就要求很好地掌握锅的温度。如果温度低,锅慢慢地热起来,使叶子也受热缓慢,不仅酶蛋白在短时间内凝固不了,逐渐增高的温度反而会激化酶的活性,致使茶叶氧化,出现红梗和红叶;但如果温度过高,嫩叶在下锅的瞬间就会被烧焦,从而出现烟焦叶,焦苦的味道很干扰最后成茶的滋味。中国酒品牌网9ppw.com
锅温达到100摄氏度左右是最适合将鲜茶叶放入的时候,以抓起和抖落的方式让茶叶在锅内上下翻动,散发水分。所以对炒茶人来说,丰富的经验和一双灵敏果断的双手是关键,既要茶不离手地翻炒、扬起、粒粒抖落,又要耐住锅底的高温。除此之外,眼睛对茶叶颜色、鼻子对渐渐散发出来的茶香的判断,甚至耳朵对茶叶在锅内发出的轻微声响的敏感度,都会左右成茶的品质,而这等功夫绝非一日能练就。杜师傅从16岁起便开始学习炒茶,每年炒茶如期而至,几十年的积淀终于化成无形的力量,所以千万别小看这个仅持续约15分钟的过程,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胜任的。
鲜叶与阳光:
杜师傅把鲜茶叶放在身后的阴凉处,我们为了找好光线拍照,需要把茶叶放在阳光下,杜师傅千叮万嘱,我们一定要快点拍完。因为,娇嫩的茶叶见了阳光,会脱水萎凋致使自然发酵,而制作绿茶的鲜叶是不能被发酵的,晒坏了就辜负一年的期望。
以茶籽油为主要原料的制茶油。
做形
鲜叶的水分随着炒制渐渐散发,当原始青翠的颜色开始慢慢变暗,就像春天的芽头嫩绿变成夏天枝叶的暗绿色时,便可开始给茶叶做形了。因为需要用到压、甩等手势给茶叶初步造型,此时的杜师傅戴上了白手套,一来可以减缓锅底高温对手的影响,二来可以增大手与茶叶的接触面,更方便造型。手对茶叶的压力由轻到重,但却不是一味地压住茶叶,否则会把叶子炒焦成团。所以在按压的同时,又要前后来回流畅地挪动,给茶叶足够透气的空间。当茶叶被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时候,水分也被炒到了七八成干,这时便可以起锅,将茶叶在竹质的簸箕上摊凉,等待下一步的整形和炒干。
制茶油:
看到杜师傅用一种制茶油在锅内擦一擦起到润锅的效果,便问内里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回答是茶籽油。但为什么不用别的油呢,杜师傅说,做茶要讲究纯正,茶籽油与茶叶来自同个根源,同样的味道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会对茶味产生干扰,如果用了其他油类,带入了杂味,茶味就不纯正了。
好茶一定要用好水来冲泡。
品茶
在茶馆中喝一杯仪式化的茶,或者自己在家中沏一壶茶水,都不如到茶园里去看茶农现场炒完茶,再撮一小撮冲泡来喝更生动、更应景。虽然炒制完的龙井茶需要再存放半个月后才能使香气更加馥郁,使茶汤更有滋味,但是趁着新鲜劲儿喝的茶却更多了一分清新的茶园气息。
炒制后的优质龙井茶应该是扁平光滑,色泽均衡,呈暗翠绿色并略略泛黄,带着些许如同糙米的颜色,泛着浅淡的自然光泽。茶叶间没有混杂烟焦叶,闻上去香气清新高锐持久。将煮开的水晾凉到80摄氏度左右冲入放了茶叶的杯中,芽叶遇水后略微舒展开,又将重现如新鲜叶子般的嫩绿色。虽然龙井的香味馥郁,但却没有浓烈之感,茶汤入口似乎无味,但在滑过喉咙的时候,唇齿间却有很好的回甘,不细品绝对难以体会个中滋味。
好水+保存:
泡好茶要用好水,山泉水是首选,矿物质重的水并不适合用来泡茶。而上等龙井一定要好好密封并冷藏保存,保质期一般在一年,时间放久了肯定不及新鲜时有滋味,不过好在到了第二年,就又有新茶了。
碧螺春的炒制过程,碧螺春茶叶炒制全流程
碧螺春茶叶是我国十大传统茗茶之一,碧螺春茶叶的炒制过程要求十分精细,想要炒制出上好的碧螺春,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哦,从采摘时间到炒制过程中的每个小细节,都要十分注意,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了解一下碧螺春茶叶的炒制过程。
1、采摘
碧螺春采摘时间一般在明前的头几天,这时候的茶树刚刚发出新芽,孕育了一个冬季的嫩芽,很厚、很小、很嫩,青芽中有茶碱,采多了,手指就被茶碱染黑了,严重时还会开裂,裂口碰到青芽汁非常疼,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2、挑拣
茶叶采回,必须及时精心捡剔,剔除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为的是保持芽叶均整一致。老茶农们熟练的手起手落,在桌上磕一下指尖拣下的叶片,留下鲜嫩的芽芯。这个过程很枯燥,很漫长,但为了制出好茶,却是必经之路。
3、杀青
要求锅温达到200℃,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4、揉捻
要求锅温70℃以上,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太松不利紧条,太紧则会使茶叶溢出,在锅面结“锅巴”,力度的拿捏,凭借的全是手上的经验。
5、搓团显毫
当茶叶达六、七成干时,保持锅温在50-60℃,开始搓团。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这时候深吸一口气,满肺都是碧螺春的清香。
6、烘干
保持锅温在30-40℃,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的目的,待茶叶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整个炒茶过程大概要花费40分钟左右。
上等碧螺春茶叶
注意要点:上好的碧螺春讲究新鲜,一般是清晨采茶,中午前后捡剔质量不好的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碧螺春炒制在平底锅或者斜锅内进行,杀青-炒揉-搓团焙干,三道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也就是搓团焙干工序。
茶叶制茶过程制作工序步骤介绍
制茶过程
萎凋:置于竹编竹篾上方,摊凉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鲜叶水分降到65%左右。
杀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摇青: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转动,茶叶与机械摩擦,造成叶细胞损伤,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质。
揉捻:分为机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使茶叶成条。
烘焙:目的是蒸发叶内多余水分,定型、产香。
干燥: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
焖黃:焖黄是使黄茶形成金黄的色泽和醇厚茶香的关键工序。湿度和温度越高,变黄的速度越快。叶子含水量的多少和叶表温度是影响焖黄的主要因素。
渥堆:是普洱熟茶制作过程中的独特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是指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洒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