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史话广西

发布时间 : 2020-11-17
千年白茶 千年普洱茶 广西黑茶

千年白茶。

[摘要说明]千年茶史话广西

广西的茶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腾飞的,以前走得很慢,不是因为没有好资源,而是因为未能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管国内各种茶书怎么“遗忘”广西茶,但首先得承认,广西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广西通志稿》记载:“白毛茶,产田阳、凤山、扶绥、那坡诸县……概属野生。”又道:“明山茶,产上林、武鸣等县,茶树不待人种植……多生高山石隙中。”《广西特产物品志略》也说:“后山茶……产龙州等县,树婆娑而矮,叶椭圆而长,边缘有锯齿,野生山中。”时至今天,凌云县青龙山、贺州桂岭开山村、大新等地还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

早在秦汉时期,广西就有茶叶栽培痕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西东北部属于楚的疆域,制茶可能是从楚属湘水流域传播而来。秦汉以后,灵渠沟通荆楚与广西水运,为广西茶业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桂平县志》说,茶“始于汉晋之间,至唐而大盛”。唐代广西茶区有象州和容州。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所言“象州”指的就是广西象州茶区。

唐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赋诗描述当时茶叶加工情景:“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赏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至宋朝,广西茶叶发展成为商品,并开始课税。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即征茶税),规定60斤茶纳铜钱600文,当时广西茶税达1183贯960文(每贯1000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广南西路茶叶产量高,分布较广,位于今天的融水、临桂、灵川、兴安、荔浦、永福、贵港、玉林、平乐、平南、宾阳等地均产茶叶,形成了当时融州、静江府、郁林州、昭州、浔州、宾州六大茶区。

清代广西茶区扩大到60多个县,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之多。其中,凌云白毫、横县南山白毛茶、开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苍梧六堡茶等,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茶。

横县南山白毛茶似乎不太为人所知,但它的历史是深厚的,在横县那阳乡南山种植的历史有500多年。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全国24个名茶中,有广西南山白毛茶的份。1915年,南山白毛茶以“白毫显露,滋味浓厚”的口感,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银质奖章。1933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给南山白毛茶题赠“品胜武彝”匾额。

清末民初,广西茶叶兴旺过一段时间,最高年产量达10万担左右,主产区在苍梧、贺县(今贺州)、横县、藤县、岑溪等县。当时岑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岑溪最好是山家,七六二山好种茶。

三六九圩担去卖,归来猪肉共棉花。

“七六二山”是指岑溪境内的筋竹、诚谏、水汶、樟木等地,歌谣反映了当时岑溪制茶的兴旺景象。

民国时期,广西茶叶成为出口商品,1915年到1929年的15年间,广西平均每年输出茶叶约30万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茶叶生产进入衰落时期,茶叶出口受阻,销量锐减,茶价下跌。1933年,一公斤茶叶可换3.7公斤大米;10年后的1943年,一公斤茶叶还换不到0.5公斤大米。苍梧六堡茶的身价也跌得厉害,从1929年前的每担30元左右降至抗战时期的十八九元。1945年,广西种茶规模只剩11万余亩的面积、不足1500吨的年产量,约占盛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5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茶9900吨;2008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产茶近3万吨。虽然这一规模还远远落后国内茶叶大产区,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广西比较大的茶区有凌云、横县等县。广西茶叶主要分全发酵红茶、不发酵绿茶、后发酵六堡茶和花茶四大类。全发酵红茶主要是红碎茶,以大叶茶为原料,口感浓、强、鲜。花茶有茉莉花、桂花、玉兰花、珠兰等几种。据桂林市茶叶研究所收集的茶树品系有448个,其中广西本地品种78个。

cy316.com扩展阅读

千年宁红茶


宁红功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功夫红茶珍品之一,于江西省修水县。修水在元代称宁州,故名。

修水产茶,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宁红制作则始于清代中叶。光绪三十年(1904),宁红的珍品太子茶被列为贡品,故又有公茶之称。曾获俄、美等八国商人所赠之“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

宁红茶的成品共分8个等级。特级宁红紧细多毫,峰苗毕露,乌黑油润,鲜嫩浓郁,鲜醇爽口,柔嫩多芽,汤色红艳。

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1958年生产的“宁红茶”新品种宁红功夫茶,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

远在唐代时,修水县就已盛产茶叶,生产红茶则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到十九世纪中叶,宁州工夫红茶已成为当时著名红茶之一。据《茶叶全书》记载:“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宁红”素以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的特色而驰名中外。

宁红茶,是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瑰宝,宁红茶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宁红”商标的唯一合法注册方江西省宁红责任有限公司,迫切希望现在的“宁红”品牌的畅销,能够为百年宁红带来一丝新的契机。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宁红减肥茶是宁红茶的升华和发展,它利用宁红茶固有的降脂减肥功效,配以决明子,山楂等,使宁红花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减肥保健中去,从而使宁红产品再次走向国内外。

据调查,现在年轻人中,知道宁红茶的人越来越少,唯一可圈可点的是,目前,在国外仍有一大批热爱中国宁红茶的忠实消费者。这些来自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的人们先后跟宁红方面负责人洽谈,开出天价,希望能够收购宁红整个品牌,乃至宁红茶系列的所有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作为自己公司的品牌推向国际市场。江西省宁红公司认为,一个在中国享誉几百年的品牌,拿给外国人去“改头换面”,民族感情上实在过不去,我们不希望这数百年品牌毁在自己手里,虽然,我们现在的力量并不是很大,但是,尽己之力,不留遗憾。

经历了多年的奋斗,宁红方面也渐渐体会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孤军奋战,为此,近阶段,宁红联系了多家报社,希望能够调动媒体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宁红品牌的发展,宁红也希望,所有关心宁红的消费者、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都积极为宁红出招,多给宁红一些鼓励和支持,只愿宁红在风雨之后能够重新站稳,而且越走越有力。

千年习俗 周庄阿婆茶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炖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 (阿婆指中老年妇女)最为有名。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水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什么的,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也融融!好一派大家庭似的温馨!当然,大家会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品千年茶叶文化


“来,来,来,请坐,喝杯茶。”走进武夷山馆区,正对门口的是天子地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总经理吴强热情地招呼过往观众停一停脚步,尝尝他的茶。谈起茶,吴强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喝茶,喝的是韵味;文茶健康化,才是茶最吸引人的地方。”据《山海经》记载,武夷山远古时期称为天子都山,他就把公司取名“天子地”。三天来,第二届茶博会的展馆里,处处是泡茶的人、喝茶的人、谈茶的人。茶商在展示形象、打好品牌的同时,都大打文化牌,突出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突出茶在文化中的地位。武夷山的整个展馆以红色为基调,寓意大红袍,宣传“乌龙始祖,国茶巅峰”。“千年白茶,百年工夫”是政和馆,/special/mc/tieguanyin/" target="_blank">铁观音香飘两岸”是莆田馆;“离天最近的茶”是来自雪域高原的藏茶,信阳毛尖着力点是“中国十大名茶”,安溪八马茶业的卖点是“安溪铁观音十三传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茶展,更是一次文化展。”展馆里,每天进行多场茶艺表演,靓丽的茶艺姑娘身着各种精美服饰,用一杯杯香茗招待四方客人。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昭云说:“为了展出效果,特意到福州为茶艺队订作了服装,到云南定做了绣花鞋。现在喝茶,喝的是文化。”铁观音茶为国饮,闽茶为优。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和铁观音独树一帜的色、香、味,酿成了福建茶文化的神韵。茶博会期间,20多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特别引人注目。一位河南女茶商看了还不过瘾,便现学做青。几圈下来,累得够呛,但她很高兴:“卖了十几年大红袍,今天终于自己动手做了一回。”茶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外国客商。来自俄罗斯“茶文化之家”的茶叶采购商巴佳柯洛娃,为茶博会特意制作了一批设计精美、充满诗意的名片,上面印了首印度高僧兼作家thichnhathahn的诗歌:尽饮杯中茶,庄严且悠远/此时我在天地间,万物随我行/慢慢地、缓缓地/无人导引,我心却向未来/留住此刻真情,此刻就是永远。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其间有多少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茶博会上,展出的茶文化也只是其几千年底蕴的一鳞半爪。但是,几千年的茶事证明,心有多远,茶香就飘多远。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福建茶产业、福建茶文化、福建文化产业必将取得更大作为。www.teaw.org中国

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 品千年茶叶文化


“来,来,来,请坐,喝杯茶。”走进武夷山馆区,正对门口的是天子地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总经理吴强热情地招呼过往观众停一停脚步,尝尝他的茶。谈起茶,吴强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喝茶,喝的是韵味;文化,才是茶最吸引人的地方。”据《山海经》记载,武夷山远古时期称为天子都山,他就把公司取名“天子地”。三天来,第二届茶博会的展馆里,处处是泡茶的人、喝茶的人、谈茶的人。茶商在展示形象、打好品牌的同时,都大打文化牌,突出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突出茶在文化中的地位。武夷山的整个展馆以红色为基调,寓意大红袍,宣传“乌龙始祖,国茶巅峰”。“千年白茶,百年工夫”是政和馆,/special/mc/tieguanyin/" target="_blank">铁观音香飘两岸”是莆田馆;“离天最近的茶”是来自雪域高原的藏茶,信阳毛尖着力点是“中国十大名茶”,安溪八马茶业的卖点是“安溪铁观音十三传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茶展,更是一次文化展。”展馆里,每天进行多场茶艺表演,靓丽的茶艺姑娘身着各种精美服饰,用一杯杯香茗招待四方客人。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昭云说:“为了展出效果,特意到福州为茶艺队订作了服装,到云南定做了绣花鞋。现在喝茶,喝的是文化。”茶为国饮,闽茶为优。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和铁观音独树一帜的色、香、味,酿成了福建茶文化的神韵。茶博会期间,20多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特别引人注目。一位河南女茶商看了还不过瘾,便现学做青。几圈下来,累得够呛,但她很高兴:“卖了十几年大红袍,今天终于自己动手做了一回。”茶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外国客商。来自俄罗斯“茶文化之家”的茶叶采购商巴佳柯洛娃,为茶博会特意制作了一批设计精美、充满诗意的名片,上面印了首印度高僧兼作家thichnhathahn的诗歌:尽饮杯中茶,庄严且悠远/此时我在天地间,万物随我行/慢慢地、缓缓地/无人导引,我心却向未来/留住此刻真情,此刻就是永远。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其间有多少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茶博会上,展出的茶文化也只是其几千年底蕴的一鳞半爪。但是,几千年的茶事证明,心有多远,茶香就飘多远。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福建茶产业、福建茶文化、福建文化产业必将取得更大作为。www.teaw.org中国

千年文化品位茶


[摘要说明]千年文化品位茶

千年文化品位茶

追溯起来,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开始认识并利用茶了。 从此,茶与我们世代相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最终成了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且不论一个普通百姓家里,日日萦绕茶香;生在山青水秀的地方更好,那汲取了天地精华的各种香茗,让乡野之夫也都因此而滋润得比城里人还格外灵秀。就算真的是穷乡僻壤吧,山枯水竭了,也还要采些草本之叶, 精心调制为“茶”的。我幼时就喝过槐树叶、杨树叶等各种树叶焙制的所谓“粗茶”,苦是苦点,但在那时却感到颇为解渴。还有那些遍布城乡七拐八角的各类大小茶馆甚至路边卖的“大碗茶”,更是云集了四方“好茶客”。

粗茶亦好,精茶也罢,各类“好茶客”的说法却不相同。为俗人的我们, 一般都是直着嗓子说喝茶喝茶,稍文雅一点的,大不了说出一个“饮”字。 而姚雪垠老先生则谓之为“吃”。他在一篇专门谈吃茶的文章里说,自己不会吸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常常吃茶。而且姚老先生吃茶也有一绝,茶不在好,苦香都行,兼为解渴,所以喜欢大杯倒满,大口吃茶。

但那都称不上是真正的爱茶者。真正的爱茶之人,则一律称喝茶为“品 茶”。一个“品”字,就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世人似乎只有他们最“懂”茶了。对酒自然能 够当歌,而对茶则可以恣情写意。所以从古到今,中国的文人墨客品茶品出 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譬如“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等等,都是古人咏茶中最让人产生共鸣的诗作。 伴之而起的是“”的盛行,使得品茶成了修身养性的最佳良方。唐朝那位陆羽,对品茶极有讲究,为此还专门著书一本,首次系统介绍茶的栽培、 制作、饮用等方法和经验,谓之《茶经》。他因此被人们尊为品茶艺术的权 威和圣人,茶博士们则敬他为“茶神。

茶与酒一样,与中国的历史渊缘极深。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史依稀能 看见多少风云人物,曾经以茶会友、煮茶论道,并因此成就大业。茶与酒不 同的是,茶还作为一种文明的使者,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全球、香飘四海。1662年,一位爱茶的葡萄牙公主王凯瑟琳出嫁英国,使得英国出现了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也增添了一个以往从来不种茶叶的饮茶大国。这个岛国的人民,成了世界上饮茶的冠军,上午十时半和下午四时的饮茶习俗,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制度。学术界的交流被称为“茶杯和茶壶精神”, 电视台下午四时的节目谓之“饮茶时间”。萧伯纳曾调侃说: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用来饮下午茶的。在各种国粹都被发扬光大的今天,对于街上一夜之间冒出的大大小小装修考究、甚至富丽堂皇无比的各类茶楼,自然不足为奇了。茶是一种文化,茶楼就十分张扬茶文化的意韵。为了表示自己对文化的钟情,商贾大款,风流名士,乃至一 些为政者,过去一律喜欢KTV、卡拉永远OK,而今则顺理成章地青睐茶楼,一幕幕地上演着“醉翁之意不在茶”。从大路边的大碗茶进化到如今奢 华深遮的茶楼,显示了当今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不是也暗藏着另一种浮躁、空虚甚至堕落呢?

茶叶中蕴藏的商机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各地何以争先恐后开发名优茶。老牌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雀尖”、云雾茶等等, 更显一代天骄,新品如“长香思”、“白云春毫”、“小花”之类也是群雄 逐鹿,各领风骚。一时间乡乡有茶树,县县有名茶,茶叶生产成了一些地方 天然的支柱产业。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领导到乡下一个小村 子扶贫,回来时带来了这个村子的“名特产品”--茶叶,规定局内每人都 要自掏二千元腰包买十斤,而此前他的另一位领导在另一个村子里扶贫归来 也是如此这般。这下可好,“扶贫茶”也被开发出来了。

还有所谓的“极品茶”哩。古代有种茶叶,本来也就极普通的。据说有 位地方官提出新法,让少女用舌尖绕摘茶叶,这浸润了少女舌尖鲜血和天露 的茶叶一下子就成了只有皇帝老儿才能享受的名茶。“黄金碾畔绿尘飞,碧 玉瓯中翠涛起”,也可谓真实的写照罢。茶叶尚是茶叶之时,普通百姓可坦 然喝之;一旦普通茶叶升格为“极品”,则就不敢问津了。而现在更是“名 茶”辈出的时代,平素见惯了的当初数元一斤的茶叶,经过几道包装程序后, 价格急骤上扬为天价;原先随处可见的,扬名之后就从市场上消声匿迹了。 哪里去寻?旧时百姓檐下燕,飞入商贾仕宦家,更不消说一些老牌名茶了。

令人忧虑的是,茶叶一旦成了“极品”,往往就和其它可以打通关节的 东西一样,成了一种“交易”的中介。所以,当新闻媒介报道公仆“清茶一杯”时,有些人就常常唏嘘,干脆“白开水一杯”,岂不更好?其实这种思 路很有“逻辑问题”:即便“清水一杯”,也是“此水非彼水”,那是某某 名牌纯净水、某某具有很高疗养价值的矿泉水,岂是那白开水比得了的。所 以,众多的茶叶商瞅准机关这块宝地来推销茶叶,乃至有公仆也干起了推销 茶叶的营生,至于老同志、老部下、老同学、老战友,或者是“不老”甚至 根本就没有关系的人们相见,以所谓的名茶打开关节,对这些现象人们已见 怪不怪,越来越“理解”了。

话又说回来,茶与酒还是不同的。有“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之说,却 没有“香茶一抿,一切放行”之说吧(虽说必有其事)?喝酒误事的历来就 多,品茶毕竟比嗜酒要好。当然酒的功过,赞誉的与讨伐的文章,都已洋洋 成大观了。而对于茶来说,评价一向是往高处走,所以刘禹锡曾赞叹“洁性 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但是,设若今天老刘再世,作为一个官阶不小的州 府大人,他还能居陋室么?他还能以饮茶涤尘烦么?自是不得而知。

相关文章